步,每個藥包按照首次倒入外用輔助劑70-80毫升,以后每次倒入15-20毫升 的比例,然后將上述的藥包直接敷用在病灶部位,透皮、透肉、透骨靶向給藥直達病灶,讓病 灶部位達到理想的藥物濃度,三個月為一個療程,通常兩個療程為一個周期,可依據(jù)患者癥 狀的輕重調(diào)節(jié)用藥時間和劑量。
[0042]本發(fā)明的中藥組合物的機理是按照中醫(yī)君臣佐使的原則來配伍的:
[0043] 君藥:川烏、草烏二藥皆為生用,可溫經(jīng)絡、逐風邪、除寒濕、鎮(zhèn)痹痛,其性猛氣銳, 外用毒性微弱,而局部作用剛烈;麻黃、細辛量小而效卓,麻黃散表寒,細辛由表入里,通竅 入絡止痛;三七,邪痹多有其它痹癥迀延日久而來,閉阻血脈,經(jīng)脈不通,重用三七活血化 瘀;桑寄生、五加皮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
[0044] 臣藥:羌活、獨活、皆有祛風勝濕,除痹止痛之功,且藥性緩和持久;梧桐花、防己、 秦艽,祛風濕、止痹痛,舒經(jīng)活絡,藥性微寒,量少可緩和川芎、草烏之燥烈;;防風辛溫發(fā)散, 以祛風邪為主;尋骨風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止痛;千年健,祛風濕,舒筋活絡,止痛;桂枝溫通 經(jīng)脈、散風寒;諸藥與君藥合用共達通絡止痛。
[0045] 佐藥:邪痹的病理表現(xiàn)中,經(jīng)脈瘀阻甚重,紅花、川芎,活血化瘀之要藥,兼有通絡 止痛之用;乳香、沒藥、延胡索,活血、行氣、止痛、五味合用,引領(lǐng)君臣眾藥直達病所,攻伐頑 痹;
[0046] 使藥:白芷,芳香走竄,善通竅絡,善做引而達頑痹之處;牛膝,補肝腎而強筋骨,兼 可活血祛瘀,通血脈而利關(guān)節(jié);白芷性善走上,牛膝善于下行;姜黃,溫通血脈,善行肢臂而 除痹痛;松節(jié),苦燥溫通,芳香走竄,善祛筋骨間風寒濕邪,四藥共而為引,全身關(guān)節(jié)之痹,皆 可引藥除之。
[0047] 上藥合而為方,藥性辛熱,大通陽氣,逐濕化瘀,祛風散寒,調(diào)暢氣血,對于風寒濕 邪合而引發(fā)的痹癥,有迅疾之功效。
[0048] 本發(fā)明的祛風散寒除濕中藥組合物中藥組合物是由上述二十五味中藥精心配伍 而成,利用配制的藥酒作為藥引,不僅考慮到將如何將有效地藥物成分更好的穿透人體,更 利于人體對藥物的吸收,同時還要考慮到各種藥物對于水溶度,及乙醇溶度的合理比例關(guān) 系,在藥包與藥酒的充分結(jié)合后,在藥借酒力、酒助藥性的作用下,可以將藥袋中的中藥藥 效發(fā)揮到極致,這樣充足藥量直接敷用在病灶部位,透皮、透肉、透骨靶向給藥直達病灶,讓 病灶部位達到理想的藥物濃度,從而達到更為有效地從根本上治好風濕骨病。
[0049] 與現(xiàn)有的技術(shù)相比較,本發(fā)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50] 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具有祛風、除濕、散寒的作用,兼具治療和預防的作用。
[0051] 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簡單實用、效果穩(wěn)定,療效顯著,無毒副作用、治療周期短、治療 成本低。能夠真正起到治、防的作用,復發(fā)率低。
【具體實施方式】
[0052]下面結(jié)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說明。
[0053]以下對本發(fā)明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并非用于限 定本發(fā)明的范圍。
[0054] 實施例1
[0055] 中藥組合物制備
[0056] 1)稱重:弟活28克;三七20克;獨活18克;川考20克;生川烏14克;生草烏14克;紅花 8克;細辛8克;麻黃8克;防己8克;延胡索8克;制乳香8克;制沒藥8克;秦艽8克;梧桐花8克; 白芷6克;牛膝6克;姜黃6克;松節(jié)6克,防風8克;尋骨風14克;桑寄生14克;千年健14克;五加 皮8克;桂枝14克。
[0057] 2)將上述中藥原料干燥后打碎至細度為40目;
[0058] 3)將純糧食釀造的60度白酒5000克、川考290克、透骨草190克、冰片190克、小白花 蛇50克、藏紅花45克混合密閉浸泡30天以上制成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的外用輔劑。
[0059] 利用外用輔劑作為藥引,按首次倒入外用輔助劑70-80毫升,以后每次倒入15-20 毫升的比例,加入到由所述的中藥組合物組成的藥包中(每個藥包80~100克,使用有效次 數(shù)為16~20次),然后將上述的藥包直接敷用在病灶部位。
[0060] 實施例2
[0061 ]中藥組合物制備
[0062] 1)稱重:羌活30克,三七20克,獨活20克,川;20克,生川烏15克,生草烏15克,紅花 10克,細辛10克,麻黃10克,防己10克,延胡索10克,制乳香10克,制沒藥10克,秦艽10克,梧 桐花10克,白芷8克,牛膝8克,姜黃8克,松節(jié)8克,防風10克;尋骨風15克;桑寄生15克;千年 健15克;五加皮10克;桂枝15克。
[0063] 2)將上述中藥原料干燥后打碎至細度為50目;
[0064] 3)將純糧食釀造的65度白酒5000克、川考300克、透骨草200克、冰片200克、小白花 蛇60克、藏紅花50克混合密閉浸泡30天以上制成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的外用輔劑。
[0065]利用外用輔劑作為藥引,按首次倒入外用輔助劑70-80毫升,以后每次倒入15-20 毫升的比例,加入到由所述的中藥組合物組成的藥包中(每個藥包80~100克,使用有效次 數(shù)為16~20次),然后將上述的藥包直接敷用在病灶部位。
[0066] 實施例3 [0067]中藥組合物制備
[0068] 1)稱重:弟活32克;三七22克;獨活22克;川考22克;生川烏18克;生草烏18克;紅花 12克;細辛12克;麻黃12克;防己12克;延胡索12克;制乳香12克;制沒藥12克;秦艽12克;梧 桐花12克;白芷10克;牛膝10克;姜黃10克;松節(jié)10克,防風12克;尋骨風16克;桑寄生16克; 千年健16克;五加皮12克;桂枝16克。
[0069] 2)將上述中藥原料干燥后打碎至細度為60目;
[0070] 3)將70度醫(yī)用乙醇5000克、川芎310克、透骨草210克、冰片210克、小白花蛇80克、 藏紅花55克混合密閉浸泡30天以上制成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的外用輔劑。
[0071]利用外用輔劑作為藥引,按首次倒入外用輔助劑70-80毫升,以后每次倒入15-20 毫升的比例,加入到由所述的中藥組合物組成的藥包中(每個藥包80~100克,使用有效次 數(shù)為16~20次),然后將上述的藥包直接敷用在病灶部位。
[0072] 實驗例
[0073]下面就列舉八例根據(jù)人體不同部位,具有代表性的頸、肩、腰、腿骨病患者康復的 病例。
[0074] 例1:***男38 歲
[0075] 主訴:頸部疼痛僵硬不適3月余,加重10天。
[0076]現(xiàn)病史:患者自述無明顯誘因頸部疼痛僵硬不適3月余,加重10天,發(fā)作時上肢麻 木,伴頭暈身重,時有頭痛,遇寒癥狀加重,雙肩活動正常。
[0077]查體:頸部6、7椎間壓痛明顯,雙側(cè)韌帶僵硬痙攣,后仰壓痛。
[0078]輔助檢查:核磁顯示:頸部6、7椎間盤突出。
[0079]中醫(yī)辨證分型:風寒濕型項痹。(風寒濕侵襲頸椎導致的頸椎間盤病變,風邪侵襲 肌體導致痛處走串不定,侵襲頸部游走至頭部導致頭痛;濕邪重濁致使頭暈身重,寒邪入 體,頸部僵硬,寒凝血瘀上肢麻木,遇寒加重);
[0080] 中醫(yī)診斷:項痹。
[0081] 西醫(yī)診斷:頸椎病
[0082] 治療方案:采用祛風散寒除濕中藥組合物
[0083]頸椎兩側(cè)中藥外敷。本中藥組合物外用,每日2次,每次60分鐘,療程4個月。囑患者 加強頸部保暖,禁止加重頸椎的日?;顒?。
[0084]治療過程:
[0085]①治療10日,止痛之效漸顯,頸部疼痛減輕,其他無明顯感覺。
[0086] ②治療20日,通經(jīng)活絡,氣血運行漸強,頸部僵硬癥狀緩解,麻木減輕。
[0087] ③治療30日,氣血運行,經(jīng)絡通,血可行于頭部,因此患者頭暈頭痛癥狀消失,僵硬 明顯減輕,麻木甚輕。
[0088]④治療50日,風寒濕邪漸祛,病癥基本好轉(zhuǎn),頸部活動疼痛僵硬癥狀明顯好轉(zhuǎn),麻 木感逐漸消失,囑患者注意頸部功能練習及注意頸部保暖。
[0089]⑤治療90日,氣血暢通,患者頸部疼痛消失,上肢麻木癥狀消失,頸部活動正常,僵 硬感不存在。
[0090] ⑥治療120日,邪氣祛,正氣存,患者頸部活動如常人,所有不適癥狀消失。
[0091] 治療結(jié)果:患者已完全康復,日后可定時進行頸部養(yǎng)護治療。
[0092] 例2:***女44歲
[0093] 主訴:肩部疼痛伴活動受限2月余,近一周加重。
[0094] 現(xiàn)病史:患者自述肩部疼痛伴活動受限2月余,近期加重,患部痙攣疼痛,時有上臂 走串疼痛,下臂時而酸痛難忍,針灸刮痧癥狀無緩解。
[0095]查體:臂叢神經(jīng)牽拉試驗陽性。右肩前屈30度,后伸45度。
[0096]中醫(yī)辨證分型:風寒濕型肩周炎(風寒濕型肩周炎,風邪走竄不定,動搖不寧導致 痛無定處,由肩周游走至上臂;寒凝血瘀,經(jīng)脈不通,患部拘緊疼痛,上舉困難;濕邪重濁下 臂酸痛難忍,綜上診斷為風寒濕型肩周炎)。
[0097] 中醫(yī)診斷:肩凝證。
[0098] 西醫(yī)診斷:肩周炎。
[0099] 治療方案:采用祛風散寒除濕中藥組合物
[0100] 右肩周前、后處中藥外敷。本中藥組合物外用,每日2次,每次60分鐘,療程3個月, 肩部局部理療。囑患者加強肩部活動鍛煉,禁止加重肩部負擔的日常活動。
[0101] 治療過程:
[0102] ①治療10日,藥物通絡止痛效果明顯,肩部疼痛略輕,其他無明顯變化。
[0103] ②治療20日,經(jīng)絡通,氣血行,肩部疼痛明顯緩解,上舉仍有困難;
[0104] ③治療30日,風邪漸祛,濕氣漸除,患者自述上臂走竄痛消失,下臂酸痛減輕,活動 受限好轉(zhuǎn)。
[0105] ④治療45日,溫通經(jīng)脈。寒癥好轉(zhuǎn),患者右肩疼痛顯著減輕,抬高幅度明顯增大。囑 患者加強肩部功能鍛煉。
[0106] ⑤治療60日,風寒濕痹基本消除,氣血運行通常,正氣固,患者肩部疼痛消失,上臂 走竄痛及下臂酸痛感基本消失,抬高活動基本正常,極限抬高輕微疼痛,建議患者適當做肩 部理療,加速康復。
[0107] ⑥治療90日,病邪全除,疾病轉(zhuǎn)歸,患者肩部活動如常人,疼痛不適癥狀全部消失。
[0108] 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