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份;木天寥子7. 5份;甘遂9. 5份;白云花根11份; 刀豆13份;燈籠草13. 5份;慈竹筍10份;地薟12. 5份;防風(fēng)15. 5份;山橘13. 5份;柑核 11. 5份;隔山香14. 5份;白櫟都19份;姜味草15. 5份;降香8. 0份;蘿芙木莖葉13份。
[0038] -種治療疝氣的中藥湯劑的制備方法是: (1) 柑核洗凈,置于炒制容器內(nèi),中火加熱炒至深黃色,取出放涼,研成細(xì)粉,備用;白櫟 都、木天寥子和龍眼核分別置于無煙武火上,燒灰存性,研成細(xì)粉備用; (2) 刀豆洗凈,加13%的白酒浸泡30分鐘,然后置于蒸鍋內(nèi),中火加熱,蒸至熟透,搗爛, 曬干,研細(xì)粉,備用; (3) 東風(fēng)橘、燈籠草、慈竹筍、地薟、山橘、隔山香、姜味草和蘿芙木莖葉置于藥鍋中,加 清水沒過藥材3-5cm,文火加熱煎煮兩次,第一次煎煮40分鐘,第二次煎煮32分鐘,合并兩 次煎液,過濾,濾液備用; (4) 將甘遂、白云花根、防風(fēng)和降香置于瓦罐內(nèi),加入7. 5倍原料藥量的冷水,于室溫下 浸泡3. 0小時,然后大火加熱至沸,轉(zhuǎn)文火煎煮三次,每次各煎煮32分鐘,合并三次煎液,過 濾,濾液備用; (5 )將步驟(3 )和(4)所得濾液混合,加入步驟(1)和(2 )處理后的原料藥粉,繼續(xù)文火 加熱煎煮20分鐘,過濾,濾液經(jīng)滅菌,冷卻后,封裝即得。
[0039] 本發(fā)明所得湯劑的服用方法是:每天2次,每次150_200mL,10天一療程。
[0040] 本發(fā)明所用主要中藥原料的藥理如下: 龍眼核:基原:為無患子科植物龍眼的種子?;瘜W(xué)成份:核含肥皂草素及脂肪?;瘜W(xué)成 份:種子含三種氨基酸:2-氨基-4-甲基-5-已炔酸,2-氨基-4-羥甲基-5-己炔酸和2-氨 基-4-羥基-6-庚炔酸。種子油中含二氫蘋婆酸。性味:苦;澀;平。歸經(jīng):肝;脾;膀胱經(jīng)。 功能主治:行氣散結(jié);止血;燥濕。主疝氣;瘰疬;創(chuàng)傷出血;腋臭;疥癬;濕瘡。
[0041]東風(fēng)橘:基原:為蕓香科酒餅簕屬植物酒餅簕,以根和葉入藥。性味:辛、苦,微溫。 功能主治:祛風(fēng)解表,化痰止咳,理氣止痛。用于感冒,頭痛,咳嗽,支氣管炎,瘧疾,胃痛,風(fēng) 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腰腿疼。
[0042]木天寥子:基原:為獼猴桃科植物木天寥帶有蟲癭的果實。性味:辛;苦;性溫。歸 經(jīng):肝;腎經(jīng)。功能主治:祛風(fēng)通絡(luò);活血行氣;散寒止痛。主中風(fēng)口面喁斜;痃癖腹痛;疝 氣。
[0043]甘遂:基原: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根?;瘜W(xué)成份:根含三萜類,中有大戟酮、大戟二 烯醇、a-大戟醇、表大戟二烯醇。尚含棕櫚酸、檸檬酸、草酸、鞣質(zhì)、樹脂、葡萄糖、蔗糖,淀 粉、維生素Bl (70微克/克)。性味:苦甘,寒,有毒。歸經(jīng):入脾、肺、腎經(jīng)。功能主治:瀉 水飲,破積聚。通二便。治水腫脹滿,留飲,結(jié)胸,痢癇,噎膈,癥瘕積聚,二便不通。
[0044]白云花根:基原:為傘形科植物白云花的根?;瘜W(xué)成份:根含香豆精類物質(zhì),如歐 芹酚甲醚,印度榲槨素,歐前胡內(nèi)酯,異茴芹香豆精,獨活屬醇,2],8-櫳牛兒醇基補(bǔ)骨脂素, 香柑內(nèi)酯,花椒毒素,花椒毒酚,異獨活內(nèi)酯,異栓翅芹醇等。藥理作用:1、鎮(zhèn)痛作用;2、抗 炎作用;3、平喘作用;性味:味辛;苦;性溫。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止咳平喘;散瘀痛。主風(fēng) 寒感冒;風(fēng)寒濕痹;腰痛;胃痛;腹痛;牙痛;虛寒咳喘;白帶;經(jīng)閉腹痛;疝氣疼痛;跌打瘀 腫。
[0045] 刀豆:基原:為豆科植物刀豆的種子。性味:甘,溫。歸經(jīng):《本草撮要》:"入手、足 陽明經(jīng)。"功能主治:溫中下氣,益腎補(bǔ)元。治虛寒呃逆,嘔吐,腹脹,腎虛腰痛,痰喘。
[0046] 燈籠草:基原:為前種植物燈籠草的全株?;瘜W(xué)成份:根含有機(jī)酸、氨基酸、黃酮 甙、酚類及糖類。葉含綠原酸。果實富于胡蘿卜素,含水分89. 55%、氮2. 01%、脂肪0.28%、 糖類3. 51%、纖維素0. 69%、灰分0. 78%、有機(jī)酸0. 56%。果汁中每100毫升含抗壞血酸 40毫克,胡蘿卜素類2. 6毫克。果殼含氯化鉀、檸檬酸鉀、植物留醇,又含不飽和脂肪酸的 油酸、亞油酸、亞麻酸及飽和脂肪酸。此外尚含0.03%無定形的甙,鞣質(zhì)、還元糖。種子含 6. 28%的半干性油,其組成中有反油酸、油酸、亞油酸、棕櫚酸、硬脂酸、花生酸等,但末找出 亞麻酸;又分離出一種留醇。性味:味苦;性涼。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感冒;喉痛;咳嗽; 痄腮;天郊瘡。
[0047] 慈竹筍:基原: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苗。功能主治:①《分類草藥性》:"燒灰研細(xì), 搽小兒肥瘡。"②《重慶草藥》:"調(diào)氣,治脫肛,疝氣。" 地薟:基原:為野牡丹科植物地薟的全草?;瘜W(xué)成份:葉含鞣質(zhì)7. 40%,果實含鞣質(zhì) 2. 02%。性味:《陸川本草》:"味甘微澀,性稍涼。"歸經(jīng):《閩東本草》:"入肝、腎、脾、肺四 經(jīng)。"功能主治:活血止血,清熱解毒。治痛經(jīng),產(chǎn)后腹痛,血崩,帶下,便血,痢疾,癰腫,疔瘡。 [0048]防風(fēng):基原:本品為傘形科植物防風(fēng)的干燥根。性狀:本品呈長圓錐形或長圓柱 形,下部漸細(xì),有的略彎曲。面灰棕色,粗糙、有縱皺紋、多數(shù)橫長皮孔樣突起及點狀的細(xì)根 痕。根頭部有明顯密集的環(huán)紋,有的環(huán)紋上殘存棕褐色毛狀葉基?;瘜W(xué)成份:防風(fēng)含揮發(fā) 油、甘露醇、苦味甙等。性味:辛、甘.溫。歸經(jīng):歸膀胱、肝、脾經(jīng)。功效:解表祛風(fēng),勝濕, 止痙。主治:用于感冒頭痛.風(fēng)濕痹痛,風(fēng)疹瘙癢,破傷風(fēng)。
[0049]山橘:基原:蕓香科山橘,以根、果實入藥。性味:根:辛、苦,溫。果:辛、酸、甘,溫。 功能主治:根:醒脾行氣。果:寬中化痰下氣。主治風(fēng)寒咳嗽,胃氣痛,食積脹滿,疝氣。
[0050] 柑核:基原:藥材基源:為蕓香科植物茶枝柑等多種柑類的種子。性味:苦;辛; 溫。歸經(jīng):心;肝。功能主治:溫腎止痛;行氣散結(jié)。主腰痛;膀胱氣痛;小腸疝氣;睪丸偏 墜腫痛。
[0051] 隔山香:基原:為傘形科植物隔山香的根或全株。化學(xué)成份:根中含反式-異蒔蘿 腦,(6-谷留醇,異蒔蘿腦乙二醇。藥理作用:1、鎮(zhèn)咳、祛痰及抗炎作用隔山香蒸餾液對氨 水所致豚鼠咳嗽有明顯的鎮(zhèn)咳作用,可促進(jìn)小鼠支氣管排出酚紅,表明有一定的祛痰作用。 2、對平滑肌的作用從隔山香根乙醚提取物中分得的結(jié)晶異蒔蘿腦(I )用吐溫-80配制成 混懸液,發(fā)現(xiàn)對離體兔腸、豚鼠氣管、兔主動脈條均有一定解痙作用,同時也能抑制在位小 腸蠕動。3、抗菌作用體外抑菌試驗,隔山香蒸餾液對甲、乙型鏈球菌、流感村菌及肺炎桿 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性味:味辛;微苦;性平。功能主治:疏風(fēng)清熱;祛痰止咳;消腫止 痛。主感冒;咳嗽;頭痛;腹痛;痢疾;肝炎;風(fēng)濕痹痛;疝氣;月經(jīng)不調(diào);跌打傷腫;瘡癰;毒 蛇咬傷。
[0052] 白櫟都:基原:為殼斗科植物白櫟果實上帶有蟲癭的總苞?;瘜W(xué)成份:白櫟的殼 斗、樹皮均含鞣質(zhì),種子含淀粉30%。性味:苦;澀;性平。功能主治:理氣消積;明目解毒。 主疳積;疝氣;泄瀉;痢疾;火眼赤痛;瘡癤。
[0053] 姜味草:基原:為唇形科植物姜味草的全草。性味:苦辛,溫。功能主治:溫中,理 氣,止痛。治吐逆,噎膈,胃痛,腹痛,寒疝疼痛。
[0054] 降香:基原:為豆科植物降香檀樹干和根的心材。性味:辛;溫;無毒。歸經(jīng):肝; 脾;肺;心經(jīng)。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止血定痛,降氣,辟穢。主胸脅疼痛,跌打損傷,創(chuàng)傷出 血,以及寒疝疼痛或穢濁內(nèi)阻之嘔吐腹痛。
[0055] 蘿芙木莖葉:基原:為夾竹桃科植物蘿芙木的莖葉?;瘜W(xué)成份:蘿芙木莖含四氫蛇 根堿即S-育享賓。葉含馬蹄葉堿,洋槐甙。根、莖葉還含蘿芙木甲素。藥理作用:1.對心管 的作用:葉和根的水浸劑或酸性乙醇浸劑100_150mg/kg,對麻醉狗有立即降壓作用,維持 約1小時;根皮煎劑750mg/kg給麻醉狗灌胃,30分鐘開始降壓,維持約數(shù)小時,若以30mg/ kg肌內(nèi)注射則血壓旋即下降,約5分鐘后又逐漸回升。2.對中樞神經(jīng)的作用:利血平能釋 放和排空腦內(nèi)的神經(jīng)胺類如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等,這些中樞作用被認(rèn)為和利血平的 安定作用相關(guān)。性味:苦;性涼。歸經(jīng):肺;脾;肝經(jīng)。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消腫;降壓。 主咽喉腫痛;跌打瘀腫;毒蛇咬傷;高血壓。
[0056] 試驗例1本發(fā)明所得一種治療疝氣的中藥組合物(實施例5)的臨床應(yīng)用: 1、資料和方法 I. 1 一般資料 2009年10月-2013年7月,選取來我院治療的疝氣患者共300例,其中男性患者215 例,女性患者85例。年齡在3-62歲。其中其中腹股溝斜疝148例,腹股溝直疝86例,腹 壁疝患者42例、臍疝患者24例。
[0057] 1.2 癥狀表現(xiàn):幼兒主要為哭鬧、站立或用力過大時,發(fā)現(xiàn)腹股溝處有腫物突起 或陰囊增大,平臥后可縮小至完全消失,部分患兒尚需用手輕輕推壓腫物方可還納腹腔。成 人表現(xiàn)為小腹腫塊,陰囊增大,時聚時散,時上時下,臥則入腹,立則突起或入陰囊,墜脹疼 痛。
[0058] I. 3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隨機(jī)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比較(P > 0.05),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其中實驗組服用本發(fā)明所得產(chǎn)品,服用方法:。對照組 服用其他藥品(如消疝1+1、橘核疝氣丸、消疝貼等常規(guī)藥品),共觀察治療三個療程。
[0059] 1. 4療效評價標(biāo)準(zhǔn) 痊愈:臨床癥狀及體征全部消失,停藥一個月后未見復(fù)發(fā); 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但腹內(nèi)壓增高時則小腹略感墜脹; 好轉(zhuǎn):臨床癥狀及體征減輕,腹內(nèi)壓增高時小腹可捫及腫塊; 無效:治療后癥狀及體征無改善或加重。
[0060] 總有效率=(疫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好轉(zhuǎn)例數(shù))/總實驗例數(shù)X10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