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風寒型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屬于中藥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治療風寒型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藥。
【背景技術】
[0002]上呼吸道感染是指環(huán)狀軟骨以上的呼吸道發(fā)生感染,其病原包括細菌、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等,具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及鼻炎、咽炎、扁桃體炎等局部癥狀。其發(fā)病率高,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年邁體弱和幼年多病或有慢性基礎病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發(fā)熱是其主要的癥狀,如何使病人迅速平穩(wěn)且不反復地退熱一直是臨床醫(yī)生高度重視的問題。目前西醫(yī)主要采用對癥治療,至今尚無特效藥,且價格昂貴,加之療效不能完全令人滿意。本發(fā)明制備得到的中藥治療風寒型上呼吸道感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發(fā)明內容】
[0003]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效果好、有效率高、對人體無毒副作用的治療風寒型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藥。
[0004]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xiàn)的,根據(jù)中醫(yī)藥理論,利用中藥獨特的藥性,采用魚膽草、風寒草、見風消、密馬、紫蘇葉、野木耳菜、桑枝、八角、仙茅、甘草,按照一定的配伍要求,經(jīng)過加工制成。
[0005]制備本發(fā)明中藥由下述原料藥制成:魚膽草30 - 50份,風寒草20 — 40份,見風消20 - 40份,密馬15 - 25份,紫蘇葉15 — 25份,野木耳菜15 — 25份,桑枝15 — 25份,八角10 - 20份,仙茅10 - 20份,甘草5 — 10份。
[0006]本發(fā)明中藥原料藥的最佳重量份為:魚膽草40份,風寒草30份,見風消30份,密馬20份,紫蘇葉20份,野木耳菜20份,桑枝20份,八角15份,仙茅15份,甘草6份。
[0007]本發(fā)明中藥的藥理作用如下:
魚膽草:苦、涼。歸肺經(jīng)。清熱解毒,利濕。臨床用于濕熱黃疸,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牙痛,痢疾,尿路感染,化膿性骨髓炎,附件炎,盆腔炎,疥癬瘡毒等癥。
[0008]風寒草:辛、微苦、性微溫。祛風散寒,化痰止咳,解毒利濕,消積排石。臨床用于風寒頭痛,咳嗽痰多,咽喉腫痛,黃疸,膽道結石,尿路結石,癰瘡疔毒,毒蛇咬傷等。
[0009]見風消:辛、溫。祛風,除濕,行氣散寒,解毒消腫。臨床用于風寒感冒,頭痛,風濕痹痛,四肢麻木,痢疾,腸炎,跌打損傷,癰瘡腫毒,蕁麻瘆,淋巴結結核等癥。
[0010]密馬:甘、平。歸心、肝經(jīng)。散寒除濕。臨床用于感冒發(fā)熱,肌肉酸痛。
[0011]紫蘇葉:味辛、性溫。歸肺、脾、胃經(jīng)。散寒解表,宣肺化痰,行氣和中,安胎,解魚蟹毒。臨床用于咳嗽痰多,惡心嘔吐,腹痛吐瀉,胎氣不和,妊娠惡陰,食魚蟹毒等癥。
[0012]野木耳菜:微苦、辛、平。清熱解毒,調和脾胃。用于感冒、腸炎、痢疾,口腔炎癥,消化不良等癥。
[0013]桑枝:苦、平,歸肝經(jīng)。祛風通絡,利關節(jié)。用于風濕痹痛,四肢拘攣,水腫等。
[0014]八角:辛、甘、溫。歸肝、腎、脾、胃經(jīng)。散寒、理氣、止痛。用于寒疝腹痛,腰膝冷痛、畏寒嘔吐、寒濕腳氣等。
[0015]仙茅:辛,溫,有毒。歸腎、肝經(jīng)。溫腎壯陽,祛除寒濕。臨床用于陽萎精冷,小便失禁,脘腹冷痛,腰膝酸痛,筋骨軟弱,下肢拘攣,更年期綜合征等癥。
[0016]甘草:甘、平,歸心、肺、脾、胃經(jīng)。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藥性。用于心氣不足的心動悸、脈結代,熱毒瘡瘍,咽喉腫痛。
[0017]風寒型上呼吸道感染歸屬于中醫(yī)學“傷風感冒”范疇,主要是指因風、寒、暑、濕等六淫之邪引起,外襲口鼻皮毛而出現(xiàn)衛(wèi)表見癥。本發(fā)明,魚膽草清熱解毒、除濕為君藥,風寒草祛風散寒,見風消行氣散寒、解毒,為臣藥,密馬散寒除濕,紫蘇葉散寒解毒、行氣和中,野木耳菜清熱解毒,桑枝祛風通絡,八角散寒、理氣、止痛,仙茅祛除寒濕,甘草行氣止痛、調和諸藥。諸藥配伍使用,共奏祛風除濕、清熱解毒、行氣止痛之功,達到治療風寒型上呼吸道感染的目的。
[0018]本發(fā)明中藥使用于2009年至2014年臨床觀察風寒型上呼吸道感染癥73例患者,臨床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
73例患者中,年齡最小14歲,最大69歲,病程多在I天到4天,平均年齡29.6歲。
[0019]2、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主癥:(1)身熱,(2)惡風;次癥:(1)咽痛,(2) 口渴,(3)咳嗽,(4)汗出,(5)鼻塞流涕。舌苔薄白微黃或薄黃,脈浮數(shù)或滑數(shù)。具備主癥2項和次癥2項或2項以上,同時具備上述舌脈象者。
[0020]風寒型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癥狀為:癥見發(fā)熱無汗,鼻塞流涕、色白質稀,咳嗽,舌苔薄白,脈浮緩,指紋色紅等。
[0021]3、治療方法
3.1處方:魚膽草40g,風寒草30g,見風消30g,密馬20g,紫蘇葉20g,野木耳菜20g,桑枝20g,八角15g,仙茅15g,甘草6g。
[0022]3.2制備方法:上述藥物按常規(guī)工藝制成湯劑。
[0023]3.3服用方法:每次I劑,每日2次,3天為I療程。
[0024]4、治療結果:
4.1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治愈:主要癥狀、體征完全或基本緩解,客觀指標恢復正常;
顯效:主要癥狀、體征明顯緩解,客觀指標接近正常;
有效:主要癥狀、體征好轉,客觀指標有所改善;
無效:主要癥狀、體征無變化,客觀指標變化不明顯或加重。
[0025]4.2結果:73例患者中,治愈40例(54.8 % ),顯效18例(24.7 % ),有效12例(16.4% ),無效3例(4.1% ),總有效率為95.9%。
[0026]5、典型病例
5.1郄某,男,16歲,發(fā)熱,溫度39°C,鼻塞,咳嗽,痰多,色白質稀,喉中痰鳴,納食尚可,二便尚調,夜寐不安,舌淡紅,苔白膩,脈浮緩。服用本發(fā)明中藥進行治療,服用I天后,溫度37°C,治療I個療程后,諸癥均已消失,夜寐安和,飲食二便均正常,痊愈。
[0027]5.2高某,女,20歲,流涕、溫度39.2°C,劇烈咳嗽,涕淚交加,小便黃赤。咽腔輕微紅腫,兩側扁桃體腫大,輕微充血,干咳頻繁,兩肺呼吸音清,舌質紅,苔薄黃白,脈浮數(shù)兼滑實。服用了本發(fā)明中藥,I個療程,癥狀大大改善,繼續(xù)服用I個療程,諸癥均已消失,病獲痊愈。
【具體實施方式】
[0028]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說明,下述該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fā)明而對本發(fā)明沒有限制。
[0029]實施例1,一種治療風寒型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藥,它是由下述原料藥制成:魚膽草30g,風寒草20g,見風消20g,密馬15g,紫蘇葉15g,野木耳菜15g,桑枝15g,八角1g,仙茅10g,甘草 5g。
[0030]實施例2,一種治療風寒型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藥,它是由下述原料藥制成:魚膽草40g,風寒草30g,見風消30g,密馬20g,紫蘇葉20g,野木耳菜20g,桑枝20g,八角15g,仙茅15g,甘草 6g。
[0031]實施例3,一種治療風寒型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藥,它是由下述原料藥制成:魚膽草50g,風寒草40g,見風消40g,密馬25g,紫蘇葉25g,野木耳菜25g,桑枝25g,八角20g,仙茅20g,甘草 1go
【主權項】
1.一種治療風寒型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藥,其特征在于由以下原料藥制成: 魚膽草30 - 50份,風寒草20 - 40份,見風消20 — 40份,密馬15 — 25份,紫蘇葉15 - 25份,野木耳菜15 - 25份,桑枝15 — 25份,八角10 — 20份,仙茅10 — 20份,甘草5 - 10 份。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由以下原料藥制成: 魚膽草40份,風寒草30份,見風消30份,密馬20份,紫蘇葉20份,野木耳菜20份,桑枝20份,八角15份,仙茅15份,甘草6份。
【專利摘要】一種治療風寒型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藥,該中藥是由魚膽草、風寒草、見風消、密馬、紫蘇葉、野木耳菜、桑枝、八角、仙茅、甘草制成。臨床可用于治療風寒型上呼吸道感染。
【IPC分類】A61P11-00, A61P31-12, A61P11-02, A61P31-04, A61K36-88, A61P11-04
【公開號】CN104740129
【申請?zhí)枴緾N201510197459
【發(fā)明人】王金鳳, 席敦香, 李小麗
【申請人】王金鳳
【公開日】2015年7月1日
【申請日】2015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