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中藥技術(shù)領(lǐng)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直腸息肉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shù):
直腸息肉又稱息肉痔。是指直腸內(nèi)黏膜上的贅生物,是一種常見的直腸良性腫瘤。其臨床特點為:腫物蒂小質(zhì)嫩,其色鮮紅,小的無功能息肉可以無任何癥狀,而較大的具有分泌等功能的息肉常常以便血、脫出、腸道刺激癥狀為主。該病分為單發(fā)性和多發(fā)性兩種,前者多見于兒童,后者多見于青壯年。該病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的人群,通常認為大于40歲者為高發(fā)人群,且年齡越大,發(fā)病率越高。息肉多數(shù)為腺瘤性。很多息肉積聚在一段或全段大腸稱息肉病。部分患者可以發(fā)生癌變,尤以多發(fā)性息肉惡性變較多。由于目前常規(guī)的治療辦法:手術(shù)、腸鏡,冷凍,套扎、消化內(nèi)科對癥緩解癥狀,(反復長期用藥)等其它局部治療辦法,使遺傳易感因素得不到正確合理的調(diào)整修復,治療后仍容易原位、移位復發(fā)、癌變;給患者的生命健康埋下隱患。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根據(jù)中醫(yī)對直腸息肉的認識機理,提供一種配制簡便、成本低、療效顯著、無副作用的治療直腸息肉的中藥組合物。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的技術(shù)方案是:一種治療直腸息肉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藥原料及重量份配比為:蕨麻10-30份、刺郎果5-25份、天泡子5-25份、風輪菜5-20份、山礬葉5-25份、虎耳草5-25份、半邊旗5-25份、黃藥子5-20份、飛廉5-25份、虎杖5-25份、深山酢漿草5-25份、灰樹花5-25份、金剛散5-20份、東風菜根5-25份、三顆針5-25份、扇蕨5-20份、白葉花柴5-25份、西南文殊蘭5-20份、嗩吶花5-25份、蕓薹子5-20份、排錢樹5-25份、甘草5-15份。
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技術(shù)方案是:一種治療直腸息肉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藥原料及重量份配比為:蕨麻20份、刺郎果15份、天泡子15份、風輪菜12份、山礬葉15份、虎耳草15份、半邊旗15份、黃藥子10份、飛廉15份、虎杖15份、深山酢漿草15份、灰樹花15份、金剛散10份、東風菜根15份、三顆針15份、扇蕨12份、白葉花柴15份、西南文殊蘭10份、嗩吶花15份、蕓薹子10份、排錢樹15份、甘草10份。
祖國醫(yī)學認為直腸息肉多因飲食失節(jié)或先天腸毒滯留,過食辛辣肥膩刺激之品,脾胃運化功能失調(diào),糟粕殘物久滯腸道,郁而成濕、成熱、成毒,下迫大腸,致腸道氣機不利,濕熱毒搏結(jié);或臟腑本虛,氣不行血,血行受阻,蓄積于腸道而發(fā)病。所以,治療直腸息肉以健脾益胃、清熱利濕、涼血解毒、行氣活血、軟堅散結(jié)、收斂止血為原則。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中:蕨麻健脾益胃、生津止渴、益氣補血,灰樹花具有益氣健脾、補虛扶正,此二味藥合用共奏健脾益胃、補虛扶正之功,共為君藥。刺郎果健脾消食、活血調(diào)經(jīng)、斂肺止咳,嗩吶花健脾利濕、行氣活血,扇蕨清熱利濕、消食導滯,深山酢漿草活血化瘀、清熱解毒,三顆針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西南文殊蘭活血祛瘀、通絡止痛、清熱解毒,此六味藥合用具有清熱利濕、瀉火解毒、行氣活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共為臣藥。風輪菜、虎耳草、東風菜根疏風清熱、涼血解毒、行氣活血,天泡子、黃藥子、半邊旗、飛廉、蕓薹子、排錢樹解毒消腫、軟堅散結(jié),虎杖、金剛散活血通絡;山礬葉、白葉花柴收斂止血,此十三味藥合用具有活血通絡、軟堅散結(jié)、收斂止血的功效,共為佐藥。甘草補脾益氣、調(diào)和諸藥,為使藥。此方諸藥合用,君臣協(xié)力,臣使共輔,具有健脾益胃、清熱利濕、涼血解毒、行氣活血、軟堅散結(jié)、收斂止血的功效,對直腸息肉的治療達到標本兼治。
本發(fā)明組合物的組分均采用天然的中藥原料,其配制簡便、藥源廣、成本低。經(jīng)臨床應用驗證和中藥品不良反應(adr)安全性評價,其療效顯著,安全可靠,藥性平和,未出現(xiàn)毒副作用,未出現(xiàn)毒副作用,有效率達96.7%,治愈率78.3%。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jié)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一種治療直腸息肉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蕨麻20g、刺郎果15g、天泡子15g、風輪菜12g、山礬葉15g、虎耳草15g、半邊旗15g、黃藥子10g、飛廉15g、虎杖15g、深山酢漿草15g、灰樹花15g、金剛散10g、東風菜根15g、三顆針15g、扇蕨12g、白葉花柴15g、西南文殊蘭10g、嗩吶花15g、蕓薹子10g、排錢樹15g、甘草10g。
實施例2
一種治療直腸息肉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蕨麻15g、刺郎果25g、天泡子10g、風輪菜20g、山礬葉5g、虎耳草25g、半邊旗10g、黃藥子20g、飛廉5g、虎杖25g、深山酢漿草10g、灰樹花20g、金剛散5g、東風菜根25g、三顆針10g、扇蕨20g、白葉花柴5g、西南文殊蘭15g、嗩吶花10g、蕓薹子20g、排錢樹5g、甘草8g。
實施例3
一種治療直腸息肉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蕨麻25g、刺郎果10g、天泡子20g、風輪菜5g、山礬葉25g、虎耳草10g、半邊旗20g、黃藥子5g、飛廉25g、虎杖10g、深山酢漿草20g、灰樹花5g、金剛散15g、東風菜根10g、三顆針20g、扇蕨5g、白葉花柴25g、西南文殊蘭12g、嗩吶花20g、蕓薹子5g、排錢樹25g、甘草15g。
實施例4
一種治療直腸息肉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蕨麻10g、刺郎果20g、天泡子5g、風輪菜15g、山礬葉10g、虎耳草20g、半邊旗5g、黃藥子15g、飛廉10g、虎杖20g、深山酢漿草5g、灰樹花25g、金剛散12g、東風菜根20g、三顆針5g、扇蕨15g、白葉花柴10g、西南文殊蘭20g、嗩吶花5g、蕓薹子15g、排錢樹10g、甘草5g。
實施例5
一種治療直腸息肉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蕨麻30g、刺郎果5g、天泡子25g、風輪菜10g、山礬葉20g、虎耳草5g、半邊旗25g、黃藥子12g、飛廉20g、虎杖5g、深山酢漿草25g、灰樹花10g、金剛散20g、東風菜根5g、三顆針25g、扇蕨10g、白葉花柴20g、西南文殊蘭5g、嗩吶花25g、蕓薹子12g、排錢樹20g、甘草12g。
為了更好的考察本發(fā)明的中藥組合物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用本發(fā)明所述的中藥組合物進行臨床實驗。
一、臨床病例選擇:挑選60例直腸息肉患者,男33例,女27例,年齡10-65歲。
二、診斷依據(jù):
1、多有便血,色鮮紅,可伴有粘液或有肛門墜脹;
2、排便后可有腫物脫出肛門外,可自行回納或手法復位;
3、肛門指診:可觸廢低位息肉或高位帶蒂息肉,腫物柔軟或堅韌,光滑,可活動;
4、直腸鏡檢查:贅生物有蒂或廣基,表面為粘膜樣組織,單發(fā)或多發(fā);
5、組織病理檢查可助明確診斷。
三、實驗方法:采用實施例1所給出的中藥組合物,將中藥組合物按傳統(tǒng)的水煎法煎煮兩遍,取汁約400ml,分早、晚兩次空腹溫服。五天為一療程。治療期間忌生冷辛辣刺激之物。
四、療效標準:
1、治愈:癥狀消失,腫塊消失或完全切除后傷口愈合;
2、有效:癥狀減輕、腫塊縮小,或未能完全切除;
3、無效:癥狀和體征均無變化。
五、治療效果:該臨床觀察病例中,服藥2-5個療程,痊愈47例,隨訪未見復發(fā);有效11例,無效2例。治療期間對中藥品臨床引起各類型的過敏反應、疑為藥物引起人體各系統(tǒng)、器官、組織的功能和形態(tài)方面的異常、疑為藥物引起癌癥等致突變反應、藥物的依賴性以及認為重要或有價值的其他不良反應進行了評價,即中藥品不良反應(adr)評價,未發(fā)生不良反應和毒副作用。
六、典型病例:
病例1:
牟某,男,17歲。三個月前出現(xiàn)便血,色鮮紅,排便后有腫物脫出肛門外,可自行回納。診見:舌紅,苔白,脈浮數(shù)。肛門指診:可觸高位帶蒂息肉,腫物柔軟,可活動。診斷為:直腸息肉。服用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制備的藥劑2個療程,便血量減少,排便后無腫物脫出肛門外;繼續(xù)服用2個療程,無便血。肛門指診:腫塊消失。治愈。隨訪一年未復發(fā)。
病例2:
楚某,女,43歲。半年前大便干燥帶血,便后有一腫物脫出,須用手歸位。診見:舌淡,苔薄,脈弱。直腸鏡檢查發(fā)現(xiàn):直腸粘膜上有散在的多處豆粒樣大小突起,齒線上有如葡萄大小的息肉,色鮮紅充血,質(zhì)軟。服用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制備的藥劑3個療程,大便正常,無便血,便后無腫物脫出;繼續(xù)服用2個療程,直腸鏡檢查息肉消失。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