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骨折撐開復位固定鉗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664218閱讀:339來源:國知局

本發(fā)明涉及醫(yī)療器械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四肢管狀骨的骨折撐開復位固定鉗。



背景技術:

骨折手術中復位及臨時固定是極其關鍵的一步,通常在這一步耗費的時間最長,尤其對于粉碎性骨折也是最難處理的一步,若能盡快實現(xiàn)理想的復位效果并有效臨時固定,手術時問將大大縮短,手術效果也將更為滿意。

目前,現(xiàn)有的骨折復位鉗功能單一,效果不甚理想,最關鍵的是復位后不能同時插板固定,而能實現(xiàn)復位的同時即可進行固定的復位鉗尚無實際應用產(chǎn)品,申請公布號為CN 105011992 A的中國發(fā)明專利公開了一種“無遮擋骨折復位鉗”,該專利比較合理的實現(xiàn)了在骨折復位同時的固定,但該專利僅適用于簡單骨折,且鋼板上螺釘時容易受到阻擋,仍存在一定缺陷。而申請公布號為CN 103976782 A的中國發(fā)明專利公開了一種“骨折復位鉗”,如果按說明書中表述夾持塊向鉗口外側移動可騰出鋼板放置空間實際上是根本無法實現(xiàn)的,如果是夾持塊能向鉗口內側移動反倒有可能實現(xiàn),但如此設計則趨于理想化,首先,夾持塊過小,能否單獨完成穩(wěn)定骨塊的任務值得懷疑;其次,若如此設計想要順利插入鋼板則需要切口足夠長以及鋼板足夠薄;再者,按此設計情況下鋼板放置位置只能選擇夾持塊前后兩側,前側無法進行固定,后側則空間不足,所以該專利無法達到設計預想。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克服現(xiàn)有骨折復位鉗復位效率低、不能實現(xiàn)同時固定的設計缺陷,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骨折撐開復位固定鉗,用兩部分復位鉗分別持緊骨折兩端,通過扣齒撐開器恢復骨折段長度,再將碎骨塊復位(必要時縫線或克氏針臨時固定),調整軸線至合理位置后即可進行后續(xù)的內固定步驟,若鋼板插入空間不足,則在兩上鉗口頂面分別置入鎖定螺釘臨時固定,松弛下鉗口騰出位置即可進行最終固定。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骨折撐開復位固定鉗,包括“L”型鉗和“I”型鉗兩大部分,二者配套組合使用,“L”型鉗通過尾端的橫連桿套入“I”型鉗的盒型齒套實現(xiàn)兩部分結合,通過齒狀結構的咬合實現(xiàn)橫向移動。

所述的“L”型鉗由上下兩部分鉗體組成,上下鉗體之間通過銷釘鉸接,銷釘之前部分為鉗口,上鉗口屬于上鉗體部分,下鉗口屬于下鉗體部分,通過銷釘之后交錯延伸的部分構成上下鉗體的手柄,交叉后上鉗體的手柄部分位于下方,而下鉗體的手柄位于上方。上下鉗口的近端部分(相對于骨折處,下同)較銷釘連接部分寬大,該部分為曲線設計,其內面設置有粗糙面,可以緊密的握持管狀骨,其中上鉗口的頂部設置有鎖定螺孔,而下鉗口的內面則另設置有數(shù)排錐狀凸起,各排錐狀凸起由近至遠逐漸變大變高,可適用于不同粗細的管狀骨防止鉗口滑移;上下鉗口的遠端部分鉗體為直線設計,可留出一定空間供鋼板插入;下鉗體的尾部通過另一枚銷釘鉸接扣齒桿,扣齒桿的近側設置有齒口向上的扣齒區(qū);上鉗體的手柄中份設有一齒孔,可容納扣齒桿通過,齒孔的近端側壁上有可與扣齒桿上扣齒相咬合的扣齒;上鉗體的尾端經(jīng)“L”型轉角延伸出橫連桿,橫連桿的遠側則設置有多個較粗大的齒狀凸起,這些齒狀凸起的齒口垂直于橫連桿。

所述的“I”型鉗主體部分與“L”型鉗相同,其尾端部分膨大形成盒型齒套,盒型齒套內可容納橫連桿通過,且盒型齒套內的內置齒輪可與橫連桿上的齒狀凸起相吻合,內置齒輪圓心處連接一向背側凸起的圓軸,圓軸通過盒型齒套背側的小孔伸出,再通過一鉸鏈連接轉動柄,轉動柄順時針旋轉時兩鉗體靠攏,反時針旋轉則分離。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兩鉗體分別夾持骨折段兩端,通過各自的扣齒桿加壓夾緊,再通過反時針旋轉轉動柄使斷端分離并保持穩(wěn)定,此時進行骨折復位及克氏針臨時固定均可順利實現(xiàn),鋼板螺釘固定時可直接通過鉗口預留的空隙插入鋼板,若需要采用較為寬大的鋼板固定時,可通過上鉗口的鎖定螺孔植入鎖定螺釘臨時固定,再松弛下鉗口騰出鋼板插入空間即可實現(xiàn)。本發(fā)明可快速方便的實現(xiàn)骨折復位,并可在維持復位的情況下進行鋼板螺釘內固定,起到了簡化手術步驟、降低手術難度、縮短手術時間的效果,特別是復雜的粉碎性骨折固定起來會變得更加簡便、快捷。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使用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L”型鉗;2.“I”型鉗;3.下鉗體;4.管狀骨;11.上鉗體鎖定螺孔;12.鉗口銷釘;13.齒孔;14.彈簧片;15.鉚釘;16.橫連桿;17.齒狀凸起;21.盒型齒套;22.圓軸;23.鉸鏈;24.轉動柄;31.錐狀凸起;32.扣齒桿銷釘;33.扣齒桿;41.模擬骨折線。

具體實施方式

如附圖1所示,本實施例為一種骨折撐開復位固定鉗,“L”型鉗1和“I”型鉗2的主體部分相同,通過“L”型鉗1尾部的橫連桿16與“I”型鉗2尾部的盒型齒套21組合可將兩部分鉗合為一體,“L”型鉗1和“I”型鉗2的鉗口分別夾持骨折兩端后,通過旋轉轉動柄24帶動內置齒輪系統(tǒng)可使折端分離或加壓,從而方便復位,復位完成后可直接插入鋼板進行固定,若插入困難,再通過兩處上鉗體鎖定螺孔11分別置入鎖定螺釘,松開下鉗體3即可插入鋼板進行固定。

圖1中,上下鉗口的近端部分均為曲線設計,鉗口內面為粗糙面,以利于緊密夾持骨段,上鉗口的頂部均設置有上鉗體鎖定螺孔11,而下鉗口的內面則另設置有數(shù)排錐狀凸起31,各排錐狀凸起31由近至遠逐漸變大變高,上下鉗口的遠端部分鉗體為直線設計,該設計可預留空間方便插入鋼板,上下鉗體通過鉗口銷釘12相互連接,下鉗體3的尾部內收,并通過扣齒桿銷釘32與扣齒桿33鉸鏈連接。

圖1中,“L”型鉗1和“I”型鉗2的上鉗體手柄部分中部各有一齒孔13設計,齒孔13可容納扣齒桿33通過,齒孔13近端側壁上有可與扣齒桿33上扣齒相咬合的扣齒,在齒孔13的遠端有一枚彈簧片14被鉚釘15固定于上鉗體的手柄上,彈簧片14的近端向下方彎曲。

圖1中,“L”型鉗1的尾部呈“L”型折彎延伸出橫連桿16,橫連桿16的遠端有多個大小相等均勻排列的齒狀凸起17。

圖1中,“I”型鉗2的尾部延伸出盒型齒套21,盒型齒套21內可容納橫連桿16通過,盒型齒套21內置有齒輪裝置,內置齒輪可與橫連桿16上的齒狀凸起17相吻合,內置齒輪圓心處連接一向背側凸起的圓軸22,圓軸22通過盒型齒套21背側的小孔伸出,再通過一鉸鏈23連接轉動柄24。

本發(fā)明的具體使用方法如下:1.對于非粉碎性骨折(橫形、斜形、螺旋形),通常存在短縮及成角移位,可先使用兩把普通持骨復位鉗進行復位,如能順利復位,則用普通持骨復位鉗臨時維持,隨后在斷端兩側夾持骨折撐開復位固定鉗,使斷端保持穩(wěn)定,松開普通持骨復位鉗,進入鋼板螺釘固定程序;若使用普通持骨復位鉗復位困難,可將骨折撐開復位固定鉗的兩鉗口套入斷端兩側(注意不要先將扣齒桿33扣緊),并通過助手手法旋動肢體遠端糾正旋轉移位,隨后交替下壓“L”型鉗1和“I”型鉗2的扣齒桿33,使兩鉗口加壓緊實,此時,因存在成角移位錐狀凸起31處為單點接觸,不能較好地控制擺動,但正好給調整斷端方向提供了便利,這時,逆時針旋轉轉動柄24可使骨折斷端分離,分離到足夠程度后再使用普通持骨復位鉗夾持斷端,一邊夾持一邊調整鉗口方向,當軸線恢復后,兩端的錐狀凸起31處均變?yōu)閮牲c接觸,折端則達到穩(wěn)定,再次緊固兩側扣齒桿33,移除普通持骨復位鉗,進入鋼板螺釘固定程序。2.對于粉碎性骨折,通常為斷端短縮后碎骨塊移位明顯,而斷端主干的成角移位不重,恢復軸線也較為容易,該類型骨折可直接使用骨折撐開復位固定鉗夾持兩側斷端進行牽張復位,再將碎骨塊分別與兩側斷端拼合,并視情況使用縫線或克氏針臨時固定,最后進入鋼板螺釘固定程序。鋼板螺釘固定時可直接通過鉗口預留的空隙插入鋼板,若需要采用較為寬大的鋼板固定時,可通過上鉗口的鎖定螺孔植入鎖定螺釘臨時固定,再松弛下鉗口騰出鋼板插入空間即可實現(xiàn)。若固定前發(fā)現(xiàn)骨折斷端仍有少許移位,在鋼板合理塑形的情況下,可使用普通持骨復位鉗將折端與鋼板靠緊,再進行下一步固定。

上述實施例僅用來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的一種骨折撐開復位固定鉗,但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實施例,凡是依據(jù)本發(fā)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落入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內。

當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