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輸注器械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正壓無針連接件及具有該正壓無針連接件的留置針。
背景技術:
正壓無針連接件是一種無針密封的輸液接頭,因其在拔出注射液或輸液管瞬間產生正壓,具有操作簡單、避免針刺傷、有效減少回血堵管發(fā)生、延長置管時間等優(yōu)點,常用于連接靜脈置管。
正壓無針連接件在輸液結束后,需要固定于患者手背或其他肢體位置處,以便用于下次輸液。而現(xiàn)在的正壓無針連接件的外表面會抵壓皮膚表面,壓迫血管、或與皮膚緊密接觸造成皮膚無法透氣。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正壓無針連接件及具有該正壓無針連接件的留置針,該正壓無針連接件與身體皮膚的貼合度更圓滑,解決壓迫血管或大片皮膚無法呼吸的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實用新型目的之一,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提供了一種正壓無針連接件,包括外殼,所述外殼包括中空空腔、用于圍成所述中空空腔的主體部,所述主體部的外表面設置有凹槽,所述凹槽設置為由近端至遠端方向上呈弧面延伸。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外表面包括連接于所述凹槽近端的第一支撐面、及連接于所述凹槽遠端的第二支撐面,由所述近端至所述遠端的方向為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支撐面和所述第二支撐面均設置為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平面。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凹槽設置為其橫截面為直線。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外表面還包括橫截面呈弧形的基表面、及位于所述基表面與所述凹槽之間的第一過渡面和第二過渡面;其中,所述第一過渡面和所述第二過渡面均設置為弧面。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外殼還包括以一銳角連接于所述主體部上的支體部,所述支體部的中軸線與所述主體部的中軸線確定一縱截面,所述凹槽的任意位置處的橫截面均平行于所述縱截面。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凹槽設置為兩個,兩個所述凹槽分別設置于所述外表面的相對兩側。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主體部設置為厚度均一。
為實現(xiàn)上述實用新型目的之一,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還提供了一種留置針,所述留置針包括如上所述的正壓無針連接件。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過于設置呈弧面的所述凹槽,可使所述正壓無針連接件在使用過程中更好的固定于身體上,一方面可避免單點壓迫血管或皮膚,另一方面可增大皮膚與空氣的接觸幾率,增大舒適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正壓無針連接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正壓無針連接件的外殼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正壓無針連接件的外殼的俯視圖;
圖4是具有正壓無針連接件的留置針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附圖所示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但這些實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實用新型,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根據這些實施方式所做出的結構、方法、或功能上的變換均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參看圖1和圖2,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提供的一種正壓無針連接件100,包括具有一中空內腔101的外殼10、容置于所述中空內腔101內的內芯(圖未示)和接頭20。所述接頭20與所述內芯相連接并凸伸出所述外殼10的一端。
為了描述的清楚和簡便,所述外殼10相對靠近所述接頭30的一端定義為近端,所述外殼10相對遠離所述接頭30的一端定義為遠端;由所述近端向所述遠端的方向定義為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平面定義為橫截面;所述外殼10靠近所述中空空腔101的方向為內,所述外殼10遠離所述中空空腔101的方向為外。
參看圖2和圖3,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中,所述外殼10包括用于圍成所述中空空腔101的主體部11、及連接于所述主體部11遠端的連接部13,所述連接部13設置有外螺紋并可通過所述外螺紋連接于其他醫(yī)療部件。
所述主體部11具有中軸線X,所述中軸線X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主體部11的外表面設置有凹槽112,從近端至遠端的方向上,所述凹槽112設置為呈弧面延伸。這樣,通過于所述外表面設置呈弧面的所述凹槽112,可使所述正壓無針連接件100在使用過程中更好的固定于身體上,一方面可避免單點壓迫血管或皮膚,另一方面可增大皮膚與空氣的接觸幾率,增大舒適性。
進一步地,所述外表面還包括連接于所述凹槽112近端的第一支撐面113、及連接于所述凹槽112遠端的第二支撐面114。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撐面113和所述第二支撐面114均設置為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平面。這樣,可避免因所述凹槽112的邊緣處折彎角度過大,而使所述正壓無針連接件100固定于身體上時卡持皮膚造成不適。
進一步地,所述凹槽112與所述第一支撐面113、所述第二支撐面114之間均通過斜面連接。
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中,所述凹槽112設置為其橫截面為直線,換句話說,也即在所述外殼10的所述橫截面上,所述凹槽112呈直線,這樣,可進一步增大皮膚與空氣的接觸率。
所述外表面還包括橫截面呈弧形的基表面110、及位于所述基表面110與所述凹槽112之間的第一過渡面115和第二過渡面116。其中,所述第一過渡面115和所述第二過渡面116均設置為弧面。這樣,可避免所述基表面110與所述凹槽112直接連接造成的尖銳感。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過渡面115和所述第二過渡面116的曲率大于所述基表面110的曲率。
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中,所述凹槽112設置為兩個,兩個所述凹槽112分別設置于所述外表面的相對兩側。也即,所述凹槽112于所述外表面上對稱設置。
另外,所述主體部11包括圍成所述中空空腔101的內表面,所述內表面與所述外表面的間距定義所述主體部11的厚度。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中,所述主體部11設置為各處厚度均一。
進一步地,所述外殼10還包括以一銳角連接于所述主體部11上的支體部12。所述支體部12圍成第二中空空腔(圖未示),所述第二中空空腔與所述中空空腔101相連通,以用于向所述中空內腔101內輸送藥液。
其中,所述支體部12具有中軸線Y,所述中軸線Y和所述中軸線X相交并確定一平面XY,所述平面XY定義為所述正壓無針連接件100的縱截面。
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中,所述凹槽112任意位置處的橫截面均平行于所述平面XY。這樣,可使當所述正壓無針連接件100固定于身體上時,所述凹槽112和所述支體部12均可靠近身體設置。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撐面113、所述第二支撐面114也均平行于所述平面XY。
參看圖4,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還提供了一種留置針1,所述留置針1包括如上所述的正壓無針連接件100。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過于設置呈弧面的所述凹槽,可使所述正壓無針連接件在使用過程中更好的固定于身體上,一方面可避免單點壓迫血管或皮膚,另一方面可增大皮膚與空氣的接觸幾率,增大舒適性。
上文所列出的詳細說明僅僅是針對本實用新型的可行性實施方式的具體說明,它們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藝精神所作的等效實施方式或變更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