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中藥技術(shù)領(lǐng)域,特別涉及一種治療皮膚過敏的中藥組合物及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shù):
皮膚過敏又稱為敏感性皮膚,從醫(yī)學(xué)角度講,皮膚過敏主要是指當(dāng)皮膚受到各種刺激如不良反應(yīng)的化妝品、化學(xué)制劑、花粉、某些食品、污染的空氣等等,導(dǎo)致皮膚出現(xiàn)紅腫、發(fā)癢、脫皮及過敏性皮炎等異?,F(xiàn)象,是一種變態(tài)反應(yīng),由變應(yīng)原進入機體后,促使機體產(chǎn)生相應(yīng)的抗體,引發(fā)抗原抗體反應(yīng),表現(xiàn)為紅斑、丘疹、風(fēng)團等臨床客觀體征,常伴瘙癢;而敏感性皮膚通常是對刺激的耐受性降低,出現(xiàn)一系列異常感覺反應(yīng),大多缺乏客觀體征,其發(fā)生機理雖然不是很清楚,但普遍認為不伴有免疫或過敏機制;病因敏感性皮膚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可分為內(nèi)源性因素如種族、年齡、性別、遺傳、內(nèi)分泌因素、某些疾病等,以及外源性因素如化學(xué)物質(zhì)刺激、環(huán)境因素、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等;內(nèi)源性因素:①種族:由于不同人種角質(zhì)層數(shù)目及細胞間的粘附力、黑素的量和體積等的不同,導(dǎo)致皮膚敏感性有差異;②年齡:青年比老年容易出現(xiàn)皮膚敏感,可能由于老年人的皮膚存在感覺神經(jīng)功能減退、神經(jīng)分布減少;③性別:一般女性對于皮膚刺激較男性敏感,可能由于女性皮膚pH值較高,對于刺激緩沖力較差;④遺傳:敏感性皮膚個體大部分有敏感性皮膚家族史;⑤內(nèi)分泌因素:月經(jīng)周期會影響皮膚的敏感性;⑥疾?。耗承┢つw病可使皮膚敏感性增高,如特應(yīng)性皮炎、脂溢性皮炎、魚鱗病等;外源性因素:①化學(xué)因素:如化妝品、肥皂、清潔劑等;②環(huán)境因素:如冷、熱與溫度的迅速改變,季節(jié)的變化、空氣污染、日光等;③生活方式:辛辣刺激飲食、酒精可加重皮膚反應(yīng);④心理因素:壓力的增加、情緒的機動等常激發(fā)或加劇皮膚的反應(yīng);臨床表現(xiàn)敏感性皮膚患者多表現(xiàn)為癢、刺痛感、針刺感、燒灼感、緊繃感;其嚴重程度不一,有個體差異;在用化妝品后,不適感加重,有的甚至不能耐受任何護膚品;可在用后數(shù)分鐘出現(xiàn),也可在數(shù)小時,甚至數(shù)天后出現(xiàn);有時可見皮膚干燥、面部紅斑、細小鱗屑;面部容易潮紅;臨床類型可分為:①環(huán)境型常見于膚色白、干、薄的皮膚,主要對環(huán)境因素出現(xiàn)反應(yīng),如對冷、熱、快速的溫度變化等敏感,可頻繁的出現(xiàn)面部潮紅;②化妝品型主要對化妝品出現(xiàn)反應(yīng);③非常敏感型對外源性的因素如化妝品、環(huán)境因素和內(nèi)源性因素都可出現(xiàn)嚴重的反應(yīng),西醫(yī)往往治療不好皮膚過敏癥狀,會反復(fù)發(fā)作產(chǎn)生耐藥性,中醫(yī)治療有著明顯的治療優(yōu)勢,療效明確,臨床效果好,深受群眾喜愛,但是由于早年生產(chǎn)工藝所限,導(dǎo)致藥材有效成分提取不充分。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shù)不足,本發(fā)明的目在于提供一種治療皮膚過敏的中藥組合物及制備方法,該藥物為內(nèi)服藥,具有疏風(fēng)散熱、涼血止癢的功效,且簡、便、廉、驗、安全舒適的特點。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shù)方案為:
一種治療皮膚過敏的中藥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荊芥70-130份、防風(fēng)70-130份、蟬蛻90-150份、烏梢蛇120-180份、白鮮皮200-400份、苦參90-150份、地膚子200-400份、烏梅90-150份、石膏170-230份、赤芍170-230份、地骨皮200-400份、地龍120-180份、甘草40-80份、槐花170-230份、茜草170-230份、牡丹皮170-230份、紫草170-230份、蚤休120-180份、苯甲酸鈉0.001-0.003份、阿斯巴甜0.001-0.002份、山梨酸鉀0.001-0.002份;
其制備步驟為:
(1)取原料荊芥、防風(fēng)、白鮮皮、地膚子、赤芍、地骨皮、甘草、茜草、牡丹皮、紫草、蚤休用粉碎機粉碎,細度為100-120目,得原料粉,備用;
(2)取原料蟬蛻、烏梢蛇、地龍用粉碎機粉碎,細度為10-20目,得原料粉,備用;
(3)取原料苦參、烏梅用粉碎機粉碎,細度為80-100目,得原料粉,備用;
(4)取原料石膏放入烘烤箱內(nèi)以35℃-40℃微溫烘干2-3小時,再放入粉碎機粉碎成10-20目,再加入原料重量10-12倍量的水,煎煮20-80分鐘,用400-500目網(wǎng)過濾,再用500-600目網(wǎng)過濾,得石膏液,備用;
(5)取新鮮的槐花,放入烘烤箱內(nèi)以35℃-40℃微溫烘干2-3小時,再放入粉碎機粉碎成,細度為50-80目,得原料粉,備用;
(6)將步驟(1)中和步驟(2)中和步驟(3)中和步驟(5)中所得原料粉混合,加入原料總重量1.5-2.5倍量的水,攪拌10-15分鐘后浸漬30-60分鐘,再加入原料總重量5-8倍量的水,煎煮20-80分鐘,過濾,藥渣再加入原料總重量4-6倍量的水煎煮20-80分鐘,過濾,合并兩次濾液,過濾,減壓濃縮至55-60℃測相對密度為1.08-1.20的清膏,備用;
(7)將步驟(6)中所得清膏置于鍋中加入其重量的3-6倍量的水,煮沸5-10分鐘,同時攪拌5-10分鐘,加入苯甲酸鈉充分攪拌15-20分鐘后靜置12-48小時,過濾,得濾液,備用;
(8)將步驟(7)中所得濾液加入阿斯巴甜、山梨酸鉀后煮沸20-35分鐘,充分攪拌20-35分鐘,冷卻至室溫,加入步驟(4)中所得石膏液,攪拌5-10分鐘,過濾三次,灌裝、滅菌、包裝,即得治療皮膚過敏的中藥組合物。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一種治療皮膚過敏的中藥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荊芥100份、防風(fēng)100份、蟬蛻120份、烏梢蛇150份、白鮮皮300份、苦參120份、地膚子300份、烏梅120份、石膏200份、赤芍200份、地骨皮300份、地龍150份、甘草60份、槐花200份、茜草200份、牡丹皮200份、紫草200份、蚤休150份、苯甲酸鈉0.002份、阿斯巴甜0.0015份、山梨酸鉀0.0015份;
其制備步驟為:
(1)取原料荊芥、防風(fēng)、白鮮皮、地膚子、赤芍、地骨皮、甘草、茜草、牡丹皮、紫草、蚤休用粉碎機粉碎,細度為110目,得原料粉,備用;
(2)取原料蟬蛻、烏梢蛇、地龍用粉碎機粉碎,細度為20目,得原料粉,備用;
(3)取原料苦參、烏梅用粉碎機粉碎,細度為80目,得原料粉,備用;
(4)取原料石膏放入烘烤箱內(nèi)以35℃微溫烘干2小時,再放入粉碎機粉碎成10目,再加入原料重量10倍量的水,煎煮20分鐘,用500目網(wǎng)過濾,再用600目網(wǎng)過濾,得石膏液,備用;
(5)取新鮮的槐花,放入烘烤箱內(nèi)以40℃微溫烘干2小時,再放入粉碎機粉碎成,細度為50目,得原料粉,備用;
(6)將步驟(1)中和步驟(2)中和步驟(3)中和步驟(5)中所得原料粉混合,加入原料總重量1.5倍量的水,攪拌10分鐘后浸漬35分鐘,再加入原料總重量8倍量的水,煎煮40分鐘,過濾,藥渣再加入原料總重量5倍量的水煎煮35分鐘,過濾,合并兩次濾液,過濾,減壓濃縮至60℃測相對密度為1.15的清膏,備用;
(7)將步驟(6)中所得清膏置于鍋中加入其重量的4倍量的水,煮沸5分鐘,同時攪拌5分鐘,加入苯甲酸鈉充分攪拌15分鐘后靜置18小時,過濾,得濾液,備用;
(8)將步驟(7)中所得濾液加入阿斯巴甜、山梨酸鉀后煮沸20分鐘,充分攪拌20分鐘,冷卻至室溫,加入步驟(4)中所得石膏液,攪拌10分鐘,過濾三次,灌裝、滅菌、包裝,即得治療皮膚過敏的中藥組合物。
本中藥組合物中各原料的藥理作用:
荊芥:性味歸經(jīng):辛,微溫,歸肺、肝經(jīng);功能主治:解表散風(fēng),透疹;用于感冒,頭痛,麻疹,風(fēng)疹,瘡瘍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產(chǎn)后血暈。
防風(fēng):性味歸經(jīng):辛、甘,溫,歸膀胱、肝、脾經(jīng);功能主治:解表祛風(fēng),勝濕,止痙;用于感冒頭痛,風(fēng)濕痹痛,風(fēng)疹瘙癢,破傷風(fēng)。
蟬蛻:性味歸經(jīng):甘,寒,歸肺、肝經(jīng);功能主治:散風(fēng)除熱,利咽,透疹,退翳,解痙;用于風(fēng)熱感冒,咽痛,音啞,麻疹不透,風(fēng)疹瘙癢,目赤翳障,驚風(fēng)抽搐,破傷風(fēng)。
烏梢蛇:味甘,性平,歸肝經(jīng);有祛風(fēng),通絡(luò),止痙的功效,主治:用于治療風(fēng)濕頑痹,麻木拘攣,中風(fēng)口眼喁斜,半身不遂,抽搐痙攣,破傷風(fēng),麻風(fēng),疥癬。
白鮮皮: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脾、胃、膀胱經(jīng);功能主治:清熱燥濕,祛風(fēng)解毒;用于濕熱瘡毒,黃水淋漓,濕疹,風(fēng)疹,疥癬瘡癩,風(fēng)濕熱痹,黃疸尿赤。
苦參:味苦,性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jīng);功效:清熱燥濕,殺蟲,利尿;主治用于熱痢,便血,黃疸尿閉,赤白帶下,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麻風(fēng),外治滴蟲性陰道炎。
地膚子:性味歸經(jīng):辛、苦,寒,歸腎、膀胱經(jīng);功能主治:清熱利濕,祛風(fēng)止癢;用于小便澀痛,陰癢帶下,風(fēng)疹,濕疹,皮膚瘙癢。
烏梅:性味歸經(jīng):酸、澀,平,歸肝、脾、肺、大腸經(jīng);功能主治:斂肺,澀腸,生津,安蛔;用于肺虛久咳,久痢滑腸,虛熱消渴,蛔厥嘔吐腹痛,膽道蛔蟲癥。
石膏:性味歸經(jīng):辛、甘,大寒,歸肺、胃經(jīng);功效: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主治:用于溫?zé)岵褵釤┛?,肺熱咳喘,胃火頭痛,牙齦腫痛;瘡瘍久潰,濕疹,燙傷。
赤芍:性味歸經(jīng):苦,微寒,歸肝經(jīng);功能主治: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用于溫毒發(fā)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郁脅痛,經(jīng)閉痛經(jīng),徵瘕腹痛,跌撲損傷,癰腫瘡瘍。
地骨皮:性味歸經(jīng):甘,寒,歸肺、肝、腎經(jīng);功能主治:涼血除蒸,清肺降火;用于陰虛潮熱,骨蒸盜汗,肺熱咳嗽,咯血,衄血,內(nèi)熱消渴。
地龍:性味歸經(jīng):咸,寒,歸肝、脾、膀胱經(jīng);功能主治:清熱定驚,通絡(luò),平喘,利尿;用于高熱神昏,驚癇抽搐,關(guān)節(jié)痹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肺熱喘咳,尿少水腫,高血壓。
甘草:性平、味甘,歸心、脾、肺、胃經(jīng);功效:補益;功能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diào)和諸藥;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槐花:性味歸經(jīng):苦,微寒,歸肝、大腸經(jīng);功能主治:涼血止血,清肝瀉火;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肝熱目赤,頭痛眩暈。
茜草: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肝經(jīng);功能主治:涼血,止血,祛瘀,通經(jīng);用于吐血,衄血,崩漏,外傷出血,經(jīng)閉瘀阻,關(guān)節(jié)痹痛,跌撲腫痛。
牡丹皮:性味歸經(jīng):苦、辛,微寒,歸心、肝、腎經(jīng);功能主治: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用于溫毒發(fā)斑,吐血衄血,夜熱早涼,無汗骨蒸,經(jīng)閉痛經(jīng),癰腫瘡毒,跌撲傷痛。
紫草:性味歸經(jīng):甘、咸,寒,歸心、肝經(jīng);功能主治:涼血,活血,解毒透疹;用于血熱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瘡瘍,濕疹,水火燙傷。
蚤休:性味:苦辛,寒,有毒,歸經(jīng):入心、肝經(jīng);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涼肝定驚,主癰腫瘡毒,咽腫喉痹,乳癰,蛇蟲咬傷,跌打傷痛,肝熱抽搐,治癰腫,疔瘡,瘰疬,喉痹,慢性氣管炎,小兒驚風(fēng)抽搐,蛇蟲咬傷。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具有疏風(fēng)散熱、涼血止癢的功效,且簡、便、廉、驗、安全舒適的特點。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好的理解本發(fā)明,下面結(jié)合具體實施例來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一種治療皮膚過敏的中藥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荊芥130份、防風(fēng)130份、蟬蛻150份、烏梢蛇180份、白鮮皮400份、苦參150份、地膚子400份、烏梅150份、石膏230份、赤芍230份、地骨皮400份、地龍180份、甘草80份、槐花230份、茜草230份、牡丹皮230份、紫草230份、蚤休180份、苯甲酸鈉0.003份、阿斯巴甜0.002份、山梨酸鉀0.002份;
其制備步驟為:
(1)取原料荊芥、防風(fēng)、白鮮皮、地膚子、赤芍、地骨皮、甘草、茜草、牡丹皮、紫草、蚤休用粉碎機粉碎,細度為100-120目,得原料粉,備用;
(2)取原料蟬蛻、烏梢蛇、地龍用粉碎機粉碎,細度為10-20目,得原料粉,備用;
(3)取原料苦參、烏梅用粉碎機粉碎,細度為80-100目,得原料粉,備用;
(4)取原料石膏放入烘烤箱內(nèi)以35℃-40℃微溫烘干2-3小時,再放入粉碎機粉碎成10-20目,再加入原料重量10-12倍量的水,煎煮20-80分鐘,用400-500目網(wǎng)過濾,再用500-600目網(wǎng)過濾,得石膏液,備用;
(5)取新鮮的槐花,放入烘烤箱內(nèi)以35℃-40℃微溫烘干2-3小時,再放入粉碎機粉碎成,細度為50-80目,得原料粉,備用;
(6)將步驟(1)中和步驟(2)中和步驟(3)中和步驟(5)中所得原料粉混合,加入原料總重量1.5-2.5倍量的水,攪拌10-15分鐘后浸漬30-60分鐘,再加入原料總重量5-8倍量的水,煎煮20-80分鐘,過濾,藥渣再加入原料總重量4-6倍量的水煎煮20-80分鐘,過濾,合并兩次濾液,過濾,減壓濃縮至55-60℃測相對密度為1.08-1.20的清膏,備用;
(7)將步驟(6)中所得清膏置于鍋中加入其重量的3-6倍量的水,煮沸5-10分鐘,同時攪拌5-10分鐘,加入苯甲酸鈉充分攪拌15-20分鐘后靜置12-48小時,過濾,得濾液,備用;
(8)將步驟(7)中所得濾液加入阿斯巴甜、山梨酸鉀后煮沸20-35分鐘,充分攪拌20-35分鐘,冷卻至室溫,加入步驟(4)中所得石膏液,攪拌5-10分鐘,過濾三次,灌裝、滅菌、包裝,即得治療皮膚過敏的中藥組合物。
用法:口服,每日2次,每次15ml。
實施例2
一種治療皮膚過敏的中藥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荊芥100份、防風(fēng)100份、蟬蛻120份、烏梢蛇150份、白鮮皮300份、苦參120份、地膚子300份、烏梅120份、石膏200份、赤芍200份、地骨皮300份、地龍150份、甘草60份、槐花200份、茜草200份、牡丹皮200份、紫草200份、蚤休150份、苯甲酸鈉0.002份、阿斯巴甜0.0015份、山梨酸鉀0.0015份;
其制備步驟為:
(1)取原料荊芥、防風(fēng)、白鮮皮、地膚子、赤芍、地骨皮、甘草、茜草、牡丹皮、紫草、蚤休用粉碎機粉碎,細度為100-120目,得原料粉,備用;
(2)取原料蟬蛻、烏梢蛇、地龍用粉碎機粉碎,細度為10-20目,得原料粉,備用;
(3)取原料苦參、烏梅用粉碎機粉碎,細度為80-100目,得原料粉,備用;
(4)取原料石膏放入烘烤箱內(nèi)以35℃-40℃微溫烘干2-3小時,再放入粉碎機粉碎成10-20目,再加入原料重量10-12倍量的水,煎煮20-80分鐘,用400-500目網(wǎng)過濾,再用500-600目網(wǎng)過濾,得石膏液,備用;
(5)取新鮮的槐花,放入烘烤箱內(nèi)以35℃-40℃微溫烘干2-3小時,再放入粉碎機粉碎成,細度為50-80目,得原料粉,備用;
(6)將步驟(1)中和步驟(2)中和步驟(3)中和步驟(5)中所得原料粉混合,加入原料總重量1.5-2.5倍量的水,攪拌10-15分鐘后浸漬30-60分鐘,再加入原料總重量5-8倍量的水,煎煮20-80分鐘,過濾,藥渣再加入原料總重量4-6倍量的水煎煮20-80分鐘,過濾,合并兩次濾液,過濾,減壓濃縮至55-60℃測相對密度為1.08-1.20的清膏,備用;
(7)將步驟(6)中所得清膏置于鍋中加入其重量的3-6倍量的水,煮沸5-10分鐘,同時攪拌5-10分鐘,加入苯甲酸鈉充分攪拌15-20分鐘后靜置12-48小時,過濾,得濾液,備用;
(8)將步驟(7)中所得濾液加入阿斯巴甜、山梨酸鉀后煮沸20-35分鐘,充分攪拌20-35分鐘,冷卻至室溫,加入步驟(4)中所得石膏液,攪拌5-10分鐘,過濾三次,灌裝、滅菌、包裝,即得治療皮膚過敏的中藥組合物。
用法:口服,每日2次,每次15ml。
實施例3
一種治療皮膚過敏的中藥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荊芥70份、防風(fēng)70份、蟬蛻90份、烏梢蛇120份、白鮮皮200份、苦參90份、地膚子200份、烏梅90份、石膏170份、赤芍170份、地骨皮200份、地龍120份、甘草40份、槐花170份、茜草170份、牡丹皮170份、紫草170份、蚤休120份、苯甲酸鈉0.001份、阿斯巴甜0.001份、山梨酸鉀0.001份;
其制備步驟為:
(1)取原料荊芥、防風(fēng)、白鮮皮、地膚子、赤芍、地骨皮、甘草、茜草、牡丹皮、紫草、蚤休用粉碎機粉碎,細度為100-120目,得原料粉,備用;
(2)取原料蟬蛻、烏梢蛇、地龍用粉碎機粉碎,細度為10-20目,得原料粉,備用;
(3)取原料苦參、烏梅用粉碎機粉碎,細度為80-100目,得原料粉,備用;
(4)取原料石膏放入烘烤箱內(nèi)以35℃-40℃微溫烘干2-3小時,再放入粉碎機粉碎成10-20目,再加入原料重量10-12倍量的水,煎煮20-80分鐘,用400-500目網(wǎng)過濾,再用500-600目網(wǎng)過濾,得石膏液,備用;
(5)取新鮮的槐花,放入烘烤箱內(nèi)以35℃-40℃微溫烘干2-3小時,再放入粉碎機粉碎成,細度為50-80目,得原料粉,備用;
(6)將步驟(1)中和步驟(2)中和步驟(3)中和步驟(5)中所得原料粉混合,加入原料總重量1.5-2.5倍量的水,攪拌10-15分鐘后浸漬30-60分鐘,再加入原料總重量5-8倍量的水,煎煮20-80分鐘,過濾,藥渣再加入原料總重量4-6倍量的水煎煮20-80分鐘,過濾,合并兩次濾液,過濾,減壓濃縮至55-60℃測相對密度為1.08-1.20的清膏,備用;
(7)將步驟(6)中所得清膏置于鍋中加入其重量的3-6倍量的水,煮沸5-10分鐘,同時攪拌5-10分鐘,加入苯甲酸鈉充分攪拌15-20分鐘后靜置12-48小時,過濾,得濾液,備用;
(8)將步驟(7)中所得濾液加入阿斯巴甜、山梨酸鉀后煮沸20-35分鐘,充分攪拌20-35分鐘,冷卻至室溫,加入步驟(4)中所得石膏液,攪拌5-10分鐘,過濾三次,灌裝、滅菌、包裝,即得治療皮膚過敏的中藥組合物。
用法:口服,每日2次,每次15ml。
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治療觀察皮膚過敏45例患者,臨床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
臨床觀察皮膚過敏患者45例,男4例,女41例,年齡17-44歲,平均30.5歲,病程3個月-3年。
2、治療標準
主觀癥狀:灼熱、瘙癢、疼痛、干燥、脫屑和緊張感;客觀體征:微血管擴張、紅斑或潮紅、水腫、丘疹膿皰或痤瘡、色素沉著或皮膚萎縮。
3、治療方法
使用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治療,口服本發(fā)明中藥口服液,每日2次,每次15ml,7天為一個療程,治療期間忌食辛辣腥發(fā)之食物。
4、療效判定
觀察指標癥狀:紅色或白色丘疹,發(fā)癢,腫脹,粗皮,出水等情況;
治愈:丘疹全部消失,無腫脹疼癢,皮膚色澤恢復(fù)正常;半年內(nèi)無反復(fù);
有效:丘疹減小或消失,腫脹疼癢減輕,皮膚色澤粗細有改善;
無效:治療前后無改善或加重;
5、治療結(jié)果
皮膚過敏45例患者,治愈35例占77.7%,有效10例占22.3%,無效0例,總有效率為100%。
6、典型病例
病例1:女,23歲,患者由于使用香皂洗臉導(dǎo)致皮膚潮紅,腫脹,瘙癢,疼痛、脫屑,經(jīng)診斷為皮膚過敏,口服本發(fā)明中藥口服液一個療程,皮膚潮紅、瘙癢、癥狀消失,脫屑現(xiàn)象減輕,又口服本發(fā)明中藥口服液一個療程,脫屑癥狀明顯減輕,癥狀明顯好轉(zhuǎn),又口服本發(fā)明中藥口服液一個療程,臨床治愈。
病例2:男,34歲,患者出現(xiàn)了大片的皮疹、紅斑,并逐步向背部擴展,皮膚騷癢,背部經(jīng)抓撓后,出現(xiàn)潰爛和滲液,經(jīng)診斷為皮膚過敏,口服本發(fā)明中藥口服液一個療程,病人癥狀明顯減輕,又口服本發(fā)明中藥口服液一個療程,癥狀明顯好轉(zhuǎn),又口服本發(fā)明中藥口服液兩個療程,臨床治愈,至今無復(fù)發(fā)。
病例3:女,36歲,患者臉頰上有瘙癢的感覺,并且出現(xiàn)紅斑,皮膚粗糙,癥狀越來越嚴重,有彌漫性潮紅和脫屑的現(xiàn)象,經(jīng)診斷為皮膚過敏,口服本發(fā)明中藥口服液一個療程,瘙癢癥狀明顯減輕,又口服本發(fā)明中藥口服液兩個療程,癥狀明顯好轉(zhuǎn),又口服本發(fā)明中藥口服液兩個療程,臨床治愈,至今無復(fù)發(fā)。
以上對本發(fā)明做了詳盡的描述,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發(fā)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領(lǐng)域技術(shù)的人士能夠了解本發(fā)明的內(nèi)容并據(jù)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凡根據(jù)本發(fā)明精神實質(zhì)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yīng)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