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中藥領(lǐng)域,更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的藥物。
背景技術(shù):
靜脈曲張由靜脈血管瓣膜損壞、靜脈壓過高引起,是普外科最常見的四大疾病之一。下肢靜脈曲張是一種常見疾病,尤其多見于從事持久體力勞動或站立工作的人員。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下肢淺靜脈擴張、迂曲、下肢沉重、乏力感,可出現(xiàn)踝部輕度腫脹和足靴區(qū)皮膚營養(yǎng)性變化,皮膚色素沉著,皮炎,濕疹, 皮下脂質(zhì)硬化和潰瘍形成。中醫(yī)藥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的歷史源遠流長,而且作為現(xiàn)代疾病綜合治療的一個重要方面,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關(guān)注。但目前臨床中使用的中藥起效較慢或者療效不確切,臨床效果難以持續(xù),因此并不能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shù)問題是,提供一種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的藥物。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取的技術(shù)方案是,一種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的藥物,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份數(shù)的中藥制備而成:黃芪10—15份、蒼術(shù)10--15份、黃柏8--14份、木瓜8--14份、地骨皮6--10份、伸筋草10--15份、黨參8--14份、紅藤10--15份、金銀花8--14份、蒲黃6--10份、薏苡仁8--14份、牛膝10--15份、益母草5--8份、赤芍5--8份、莪術(shù)5--8份、防風(fēng)6--10份、茯苓6--10份、菟絲子8--14份、穿山龍6--10份、三七6--10份、大黃6--10份、路路通5--8份。
作為優(yōu)選,一種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的藥物,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份數(shù)的中藥制備而成:黃芪12份、蒼術(shù)12份、黃柏12份、木瓜122份、地骨皮8份、伸筋草12份、黨參10份、紅藤12份、金銀花10份、蒲黃8份、薏仁12份、牛膝12份、益母草6份、赤芍6份、莪術(shù)6份、防風(fēng)8份、茯苓8份、菟絲子10份、穿山龍8份、三七8份、大黃8份、路路通6份。
黃芪:味甘、性溫;歸肺、脾經(jīng);具有補益脾肺,固表止汗,利尿消腫,托毒斂瘡之功效。
蒼術(shù):味辛、苦,性溫;歸脾、胃、肝經(jīng);具有燥濕健脾,祛風(fēng)散寒,明目之功效。
黃柏:味苦,性寒;歸腎、膀胱、大腸經(jīng);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
木瓜:味酸,性溫;歸肝、脾經(jīng);具有舒筋活絡(luò),和胃化濕之功效。
地骨皮:味甘,性寒;歸肺、肝、腎經(jīng);具有清虛熱,涼血除蒸,清肺降火之功效。
伸筋草:味微苦、辛,性溫;歸肝、脾、腎經(jīng);具有祛風(fēng)除濕,舒筋活絡(luò)之功效。
黨參:味甘,性平;歸脾、肺經(jīng);具有健脾補肺,益氣生津之功效。
紅藤:味苦、甘,性溫;歸肝、腎經(jīng);具有活血補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舒筋活絡(luò)之功效。
金銀花:味甘,性寒;歸肺、心、胃經(jīng);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fēng)熱之功效。
蒲黃:味甘,性平;歸肝、心包經(jīng);具有止血,化瘀,通淋之功效。
薏苡仁:味甘、淡,性涼;歸脾、胃、肺經(jīng);具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出屁消癰之功效。
牛膝:味苦、酸,性平;歸肝、腎經(jīng);具有補肝腎,強筋骨,活血通經(jīng),引血(火)下行,利尿通淋之功效。
益母草:味辛、苦,性微寒;歸肝、腎、心包經(jīng);具有活血調(diào)經(jīng),利尿消腫,清熱解毒之功效。
赤芍:味苦,性微寒;歸肝經(jīng);具有清熱涼血,散淤止痛之功效。
莪術(shù):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jīng);具有行氣破血,消積止痛之功效。
防風(fēng):味辛、甘,性微溫;歸膀胱、肺、脾經(jīng);具有祛風(fēng)發(fā)表,勝濕止痛,止痙之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脾、肺、腎經(jīng);利水滲濕,健脾和中,寧心安神之功效。
菟絲子:味辛、甘,性平;歸肝、腎、脾經(jīng);具有滋補肝腎,固精縮尿,明目,安胎,止瀉之功效。
穿山龍:味甘、苦,性溫;歸肝、腎、肺經(jīng);具有祛濕通絡(luò),活血止痛,止咳平喘之功效。
三七:味甘、味苦,性溫;歸肝、胃經(jīng);具有散瘀止血,消腫定痛之功效。
大黃:味苦,性寒;歸胃、大腸、肝、脾經(jīng);具有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jīng),利濕退黃之功效。
路路通:味苦,性平;歸肝、腎經(jīng);具有祛風(fēng)除濕,疏肝和絡(luò),利水消腫之功效。
將上述中藥原料放入容器中,加水沒過藥面,浸泡15—20分鐘,再加水沒過藥面5—10厘米,進行第一次煎煮,未沸騰前用武火煎煮,沸騰后用文火煎煮20—30分鐘;第二次煎煮時,加水沒過藥面4—8厘米,用武火進行煎煮,水沸后用文火煎煮15—20分鐘;兩次煎煮取汁,合并服用,每日一劑,分早晚兩次飯后服用。
本發(fā)明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的藥物,組份中的各種原料藥物相互協(xié)調(diào)在一起,能夠起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藥效,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祛腐生肌,改善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從而達到治愈的目的,且復(fù)發(fā)率低。
下面結(jié)合臨床資料及典型病例對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進一步說明。
一、臨床資料
采用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的藥物,從2014年4月--2016年4月治療下肢靜脈曲張患者137人,其中男性80人,女性57人,病程最短者5個月,最長者12年,平均3年。
二、治療方法
采用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所制備的湯劑,每日一劑,分早晚兩次飯后服用,7天為一個療程。
三、療效評定標(biāo)準(zhǔn)
顯效:下肢靜脈曲張靜脈團消失,膚色正常,行走輕松。
有效:下肢靜脈曲張靜脈團部分消失,行走較治療前輕松。
無效:體征癥狀未見改善或加重。
四、治療結(jié)果
本發(fā)明治療下肢靜脈曲張患者137例,經(jīng)過2—6個療程的治療,顯效134例,占97.8%,有效2例,占1.4%,無效1例,占0.7%,總有效率為99.3%,未見任何副作用;治愈134例中,2個療程治愈28例,3個療程治愈48例,4個療程治愈46例,5--6個療程治愈12例;結(jié)果表明,本發(fā)明具有療效好,見效快,無毒副作用,愈后不易復(fù)發(fā)的優(yōu)點。
五、典型病例
1、馬某,女,61歲,患者雙下肢患有靜脈曲張近十年,小腿處有蚯蚓狀青筋隆起,并有團狀硬結(jié),下肢腫脹、麻木、無力,皮膚呈暗紫色,肢體有沉重感,容易疲勞乏力,在久立或午后感覺加重。采用本發(fā)明制備的藥液,每日一劑,分早晚兩次飯后服用,2個療程后,下肢靜脈曲張癥狀明顯好轉(zhuǎn),又繼續(xù)服藥4個療程,癥狀完全消失,隨訪一年未見復(fù)發(fā)。
2、邵某,女,41歲,患者自訴患有靜脈曲張兩年,小腿部位青筋逐漸隆起,腿部無力癥狀越來越明顯,并且還伴有疼痛等癥狀,同時出現(xiàn)左下肢淺表血管迂曲增粗呈蚯蚓狀,后來左下肢酸脹不適、迂曲增粗的癥狀日益明顯。采用本發(fā)明制備的藥液,每日一劑,分早晚兩次飯后服用,1個療程后,腿部無力、疼痛癥狀明顯有所改善,又繼續(xù)服藥3個療程,靜脈曲張癥狀完全消失。
3、徐某,男,38歲,患者自訴下肢患有靜脈曲張三年有余,患處灼熱、有多個綠豆大小的硬結(jié),腿部腫脹、疼痛、無力,雙腳麻木、發(fā)涼。采用本發(fā)明制備的藥液,每日一劑,分早晚兩次飯后服用,2個療程后,腿部腫脹、疼痛、無力癥狀明顯好轉(zhuǎn),又繼續(xù)服藥4個療程,下肢靜脈曲張癥狀消失,隨訪一年未見復(fù)發(fā)。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一種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的藥物,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克數(shù)的中藥制備而成:黃芪12克、蒼術(shù)12克、黃柏10克、木瓜10克、地骨皮8克、伸筋草12克、黨參9克、紅藤11克、金銀花11克、蒲黃9克、薏苡仁12克、牛膝12克、益母草6克、赤芍6克、莪術(shù)6克、防風(fēng)8克、茯苓8克、菟絲子10克、穿山龍8克、三七8克、大黃9克、路路通8克。
將上述中藥原料放入容器中,加水沒過藥面,浸泡15—20分鐘,再加水沒過藥面5—10厘米,進行第一次煎煮,未沸騰前用武火煎煮,沸騰后用文火煎煮20—30分鐘;第二次煎煮時,加水沒過藥面4—8厘米,用武火進行煎煮,水沸后用文火煎煮15—20分鐘;兩次煎煮取汁,合并服用,每日一劑,分早晚兩次飯后服用。
實施例2:一種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的藥物,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克數(shù)的中藥制備而成:黃芪14克、蒼術(shù)14克、黃柏10克、木瓜10克、地骨皮10克、伸筋草14克、黨參8克、紅藤112克、金銀花12克、蒲黃8克、薏苡仁10克、牛膝12克、益母草6克、赤芍6克、莪術(shù)6克、防風(fēng)8克、茯苓8克、菟絲子8克、穿山龍8克、三七8克、大黃8克、路路通8克。
將上述中藥原料放入容器中,加水沒過藥面,浸泡15—20分鐘,再加水沒過藥面5—10厘米,進行第一次煎煮,未沸騰前用武火煎煮,沸騰后用文火煎煮20—30分鐘;第二次煎煮時,加水沒過藥面4—8厘米,用武火進行煎煮,水沸后用文火煎煮15—20分鐘;兩次煎煮取汁,合并服用,每日一劑,分早晚兩次飯后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