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血管瘤的內服中藥丸及制備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治療血管瘤的內服中藥丸及制備方法,所述中藥丸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為:丹皮、生地、茜草根、丹參、羚羊角、黃連、甘草、山慈菇、荊芥炭和側柏葉各1-3份;該中藥丸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A、按照質量份比選擇優(yōu)質干凈的丹皮、生地、茜草根、丹參、羚羊角、黃連、甘草、山慈菇、荊芥炭、側柏葉,共研為細末狀備用;B、將研磨好的細末狀藥物和適量的米飯用勺子倒入到銅藥缽中,進行混合、攪拌、以至搗碎成泥,待搗碎成泥后制丸,其中藥丸的粒度如綠豆大,密閉貯存即可。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血管瘤的內服中藥丸及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中草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血管瘤的內服中藥丸,特別是供人類血管瘤患者使用的內服中藥丸及制備方法的領域。
【背景技術】
[0002]血管瘤分為很多種,其中嬰幼兒毛細血管瘤癥狀是目前比較常見的一種嬰幼兒血管瘤癥狀,它嚴重的危害到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是一種非??膳碌哪[瘤,但是,有很多家長并不了解嬰幼兒毛細血管瘤,嬰幼兒毛細血管瘤的癥狀有以下幾種:
1、新生兒及幼兒斑痣:又稱橙色斑,常見于前額、上眼瞼、眉間、鼻周或頸頜部,橙紅或淡紅色,不突出皮面,輕壓即可退色,隨患兒生長而略增大,但顏色并不加深,大多數(shù)在數(shù)月內自行消退,毋需治療;
2、葡萄酒色斑:多見于面部,少部分位于軀干或四肢,呈淡紅至暗紅色,或呈暗紫色,不高出皮面,病變范圍隨患兒生長而擴大,不會自行消退,有些病人并發(fā)生全身性異常,如青光眼等;
3、草莓狀毛細血管瘤:少部分患兒出生時即表現(xiàn)為大小不等的圓形或橢圓形,由散在紅斑點融合或不完全融合的班塊,不高出或略高出皮面,表面稍粗糙,而大部分僅為極小的小紅點,擴大并互相融合成塊,常高出皮膚3-4毫米,鮮紅色,表面呈許多顆料狀,類似草毒。
[0003]那么,就如何找到一種方法可有效治療上述血管瘤的中草藥,是我們目前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0004]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治療血管瘤的內服中藥丸及制備方法,以解決血管瘤患者早日恢復健康的問題。該藥物是以常見的中草藥為原料,具有療程短、見效快、毒副作用小等優(yōu)點,并可有效徹底治愈上述血管瘤。
[0005]為達到上述發(fā)明的目的,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提供一種治療血管瘤的內服中藥丸,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丸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丹皮1-3份;
生地1-3份;
茜草根1-3份;
丹參1_3份;
羚羊角1-3份;
黃連1-3份;
甘草1-3份;
山慈菇1-3份;
荊芥炭1_3份; 側柏葉1-3份。
[0006]按照本發(fā)明所提供的治療血管瘤的內服中藥丸,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丸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丹皮I份;
生地I份;
茜草根I份;
丹參I份;
羚羊角I份;
黃連I份;
甘草I份;
山慈燕I份;
荊芥炭I份;
側柏葉I份。
[0007]一種上述治療血管瘤的內服中藥丸及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A、選擇優(yōu)質干凈的丹皮I份、生地I份、茜草根I份、丹參I份、羚羊角I份、黃連I份、甘草I份、山慈菇I份、荊芥炭I份、側柏葉I份,共研為細末狀備用;
B、將研磨好的細末狀藥物和適量的米飯用勺子倒入到銅藥缽中,進行混合、攪拌、以至搗碎成泥,待搗碎成泥后制丸,其中藥丸的粒度如綠豆大,密閉貯存即可。
[0008]一種治療血管瘤的內服中藥丸及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用方法為:將制備好的中藥丸每日服3次,早中晚各服I次,給藥量1.6克/次。
[0009]本發(fā)明所提供的治療血管瘤的內服中藥丸,其以常見的中草藥為原料,充分發(fā)揮各組分的藥性:
丹皮,性味:性微寒、味苦辛,具有清血、活血、散瘀的功效,用于治療斑疹吐血、血滯經閉、經前發(fā)勢、癰腫瘡毒、損傷瘀血、陰虛發(fā)勢、無汗骨蒸;
生地,性味:味甘而苦,具有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質潤降泄的功效,用于治療熱病、舌絳煩渴舌、陰虛內熱、骨蒸消渴、吐血、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秘等癥;
茜草根,性味:苦、寒,具有行血止血、通經活絡、止咳祛痰的功效,用于治療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血崩、經閉、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瘀滯腫痛、黃疸,慢性氣管炎;
丹參,性味:苦、微寒,具有活血調經、祛瘀止痛、涼血消癰、清心除煩、養(yǎng)血安神的功效,用于治療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癥瘕積聚、胸腹刺痛、熱痹疼痛、瘡瘍腫痛、心煩不眠、肝脾腫大、心纟父痛等癥;
羚羊角,性味:味咸、性寒,具有清熱明目、平肝息風的功效,用于高熱、神昏、抽搐、癲癇,及肝陽上亢而頭痛、頭暈、目眩等;
黃連,性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療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用于治療食少、脾胃虛弱、腹痛便溏、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和烈性;
山慈菇,性味:味甘、微辛、性寒,有小毒,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的功效,用于治療癰宜發(fā)背、疔腫惡瘡、瘰疬結核、癌瘤、喉痹、蟲蛇咬傷癥,更具有抗癌活性,用于乳腺癌、宮頸癌、食管癌、肺癌、皮膚癌、淋巴肉瘤、白血病等;
荊芥炭,性味:辛、微溫,具有發(fā)表散風、透疹消瘡、止血(炒炭)的功效,用于治療感冒、頭痛、風熱目赤、麻疹不透、風疹瘙癢、瘡瘍初起、崩漏下血、便血痔血、產后血暈;
側柏葉,性味:苦澀、寒,具有涼血、止血、祛風濕、散腫毒的功效,用于治療吐血、衄血、尿血、血痢、腸風、崩漏,風濕痹痛、細菌性痢疾,高血壓,咳嗽,丹毒,痄腮,燙傷。
[0010]服用時,將備好的中藥丸每日服3次,早中晚各服I次,給藥量1.6克/次。該中藥丸是以常見的中草藥為原料,具有配伍合理,藥力緩和、切中病機,充分體現(xiàn)了清熱解毒、涼血活血、化瘤散結、活血化瘤的治療原則。
【具體實施方式】
[0011 ] 下面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的說明
血管瘤分為很多種,其中嬰幼兒毛細血管瘤癥狀是目前比較常見的一種嬰幼兒血管瘤癥狀,它嚴重的危害到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是一種非常可怕的腫瘤,但是,有很多家長并不了解嬰幼兒毛細血管瘤,嬰幼兒毛細血管瘤的癥狀有以下幾種:1、新生兒及幼兒斑痣:又稱橙色斑,常見于前額、上眼瞼、眉間、鼻周或頸頜部,橙紅或淡紅色,不突出皮面,輕壓即可退色,隨患兒生長而略增大,但顏色并不加深,大多數(shù)在數(shù)月內自行消退,毋需治療;2、葡萄酒色斑:多見于面部,少部分位于軀干或四肢,呈淡紅至暗紅色,或呈暗紫色,不高出皮面,病變范圍隨患兒生長而擴大,不會自行消退,有些病人并發(fā)生全身性異常,如青光眼等;3、草莓狀毛細血管瘤:少部分患兒出生時即表現(xiàn)為大小不等的圓形或橢圓形,由散在紅斑點融合或不完全融合的班塊,不高出或略高出皮面,表面稍粗糙,而大部分僅為極小的小紅點,擴大并互相融合成塊,常高出皮膚3-4毫米,鮮紅色,表面呈許多顆料狀,類似草莓。
[0012]本發(fā)明就是針對上述血管瘤的治療而提出的的一種中草藥配方,采用該配方制備的中藥丸,療程短,見效快,毒副作用小,可有效徹底治療上述血管瘤。下面對本發(fā)明所提供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的說明。
[0013]實施例1:
選擇優(yōu)質干凈的丹皮46克、生地80克、茜草根18克、丹參16克、羚羊角3.5克、黃連13克、甘草14克、山慈菇26克、荊芥炭19克、側柏葉43克,共研為細末狀備用;將研磨好的細末狀藥物和適量的米飯用勺子倒入到銅藥缽中,進行混合、攪拌、以至搗碎成泥,待搗碎成泥后制丸,其中藥丸的粒度如綠豆大,密閉貯存即可。使用時,將備好的中藥丸每日服3次,早中晚各服I次,給藥量1.6克/次,服藥185-190天即可痊愈。
[0014]實施例2:
選擇優(yōu)質干凈的丹皮40克、生地75克、茜草根13克、丹參10克、羚羊角3克、黃連10克、甘草11克、山慈菇26克、荊芥炭14克、側柏葉35克,共研為細末狀備用;將研磨好的細末狀藥物和適量的米飯用勺子倒入到銅藥缽中,進行混合、攪拌、以至搗碎成泥,待搗碎成泥后制丸,其中藥丸的粒度如綠豆大,密閉貯存即可。使用時,將備好的中藥丸每日服3次,早中晚各服I次,給藥量1.6克/次,服藥185-200天即可痊愈。
[0015]實施例3:
選擇優(yōu)質干凈的丹皮46克、生地80克、茜草根18克、丹參16克、羚羊角3.5克、黃連13克、甘草14克、山慈菇26克、荊芥炭19克、側柏葉43克,共研為細末狀備用;將研磨好的細末狀藥物和適量的米飯用勺子倒入到銅藥缽中,進行混合、攪拌、以至搗碎成泥,待搗碎成泥后制丸,其中藥丸的粒度如綠豆大,密閉貯存即可。使用時,將備好的中藥丸每日服3次,早中晚各服I次,給藥量1.6克/次,服藥185-193天即可痊愈。
[0016]實施例4:
選擇優(yōu)質干凈的丹皮40克、生地75克、茜草根13克、丹參10克、羚羊角3克、黃連10克、甘草11克、山慈菇26克、荊芥炭14克、側柏葉35克,共研為細末狀備用;將研磨好的細末狀藥物和適量的米飯用勺子倒入到銅藥缽中,進行混合、攪拌、以至搗碎成泥,待搗碎成泥后制丸,其中藥丸的粒度如綠豆大,密閉貯存即可。使用時,將備好的中藥丸每日服3次,早中晚各服I次,給藥量1.6克/次,服藥185-196天即可痊愈。
[0017]本發(fā)明經過對近佰例患者的治療,治療效果顯著,毒副作用小,其部份典形案例如下。
[0018]1、患者:齊XX、男、2歲,住址:四川省成都市
患病癥狀:于1997年5月初的一天早晨,患兒在鼻唇溝下三分之一處,發(fā)現(xiàn)有蚊跡般紅色小點,壓之退色,放手如故。15天后,蚊跡逐漸隆起,如痱子大,色紅。一個半月后,該處突起約為半個綠豆大。患兒父母見其子所患之疾日增,攜子赴專區(qū)醫(yī)院診查,診斷為血管瘤。
[0019]治療:投以本方中藥丸,每日3次,服藥20天后,患兒偶爾用手搽破患處,滲血甚多,即外用黃連紗條敷貼,未見結痂,但瘤仍未消,服藥至2個月,患處乃復現(xiàn)蚊跡如初,6個月后,瘤頂下陷,紫筋漸消,囑其再鞏固服藥20天后,血瘤全部消失,并痊愈,隨訪3年,未見復發(fā)。
[0020]2、患者:周XX、女、4歲,住址:四川省廣漢市
患病癥狀:患者母親在前不久的一天晚上,發(fā)現(xiàn)女兒鼻唇溝下的二分之一處生有蚊跡般紅色小點,壓之退色,放手如故,并有發(fā)展,時過兩月后,該處突起約為綠豆大,患兒母親見其患疾日增,攜子前來檢查,經診斷為血管瘤。
[0021]治療:投以本方中藥丸,每日3次,服藥18天后,患兒用手搽破患處,伴有滲血,隨即外用黃連紗條敷貼,未見結痂,但瘤仍未消,服藥至6個半月后,瘤頂下陷,紫筋基本消失,囑再鞏固服藥15天后,癥狀全消而痊愈,隨訪2年,未見變化。
[0022]3、患者:王XX、男、3歲,住址:四川省閬中市
患病癥狀:患兒鼻唇溝下發(fā)現(xiàn)長有蚊跡般紅色小點,觸壓退色,放手如故,數(shù)日后,蚊跡隆起,如同痱子大小,色紅。兩月后,患處突起約為半個綠豆大。患兒父母見其患疾日增,攜子前來急診,經診斷為血管瘤。
[0023]治療:投以本方中藥丸,每日3次,服藥25天后,患兒偶爾用手搽破患處,有滲血,即外用黃連紗條敷貼,未見結痂,但瘤仍未消,服藥至3個月,患處乃復現(xiàn)蚊跡如初,6個月后,癥狀全部消失,并痊愈,隨訪3年,未見復發(fā)。
[0024]4、患者:夏XX、女、3歲,住址:四川省崇洲市
患病癥狀:患者母親發(fā)現(xiàn)女兒鼻唇溝下的三分之二處生有蚊跡般紅色小點,壓之退色,放手如故,并有發(fā)展,時過3月,該處突起約為綠豆大小,經某醫(yī)院診斷為血管瘤。
[0025]治療:投以本方中藥丸,每日3次,服藥30天后,不慎搽破患處,有許多滲血,SP夕卜用黃連紗條敷貼,未見結痂,但瘤仍未消,服藥至6個多月后,瘤頂下陷,紫筋基本消失,囑再鞏固服藥10天后,癥狀消失而痊愈,隨訪I年,未見異常。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血管瘤的內服中藥丸,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丸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丹皮1-3份; 生地1-3份; 茜草根1-3份; 丹參1_3份; 羚羊角1-3份; 黃連1-3份; 甘草1-3份; 山慈菇1-3份; 荊芥炭1_3份; 側柏葉1-3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血管瘤的內服中藥丸,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丸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丹皮I份;生地I份; 茜草根I份;丹參I份; 羚羊角I份;黃連I份;甘草I份; 山慈燕I份; 荊芥炭I份; 側柏葉I份。
3.—種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療血管瘤的內服中藥丸及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A、按照質量份比選擇優(yōu)質干凈的丹皮、生地、茜草根、丹參、羚羊角、黃連、甘草、山慈菇、荊芥炭、側柏葉,共研為細末狀備用; B、將研磨好的細末狀藥物和適量的米飯用勺子倒入到銅藥缽中,進行混合、攪拌、以至搗碎成泥,待搗碎成泥后制丸,其中藥丸的粒度如綠豆大,密閉貯存即可。
【文檔編號】A61K9/20GK104173746SQ201410442196
【公開日】2014年12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2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9月2日
【發(fā)明者】夏瑜 申請人:四川金堂海納生物醫(yī)藥技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