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帶反射鏡的無線膠囊內窺鏡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臨床醫(yī)學及醫(yī)療輔助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帶反射鏡的無線膠囊內窺鏡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內窺鏡是一種消化道診斷的傳統(tǒng)技術,它由可彎曲部分、光源及一組鏡頭組成。使用時將內窺鏡由伸入受檢者體內,可直接窺視有關部位的變化。近年來,盡管內窺鏡的功能有所擴展,但有兩大問題始終未得到解決。一方面,內窺鏡連接管在人體內移動造成的不適并未得到改善;另一方面,上消化道診斷一般采用胃鏡檢查,結腸和直腸通常采用結腸鏡檢查,然而,消化道中間的小腸部分嚴重超出了傳統(tǒng)內窺鏡技術的檢測范圍,利用特殊成像技術(如電子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核磁共振成像)來檢測小腸效果不是很理想,而增加內窺鏡長度的“推動腸內窺鏡”技術因受限于其操控性及準確性,效果亦非常有限。為了克服以上兩個問題,2001年5月以色列的一家公司Given Imaging生產出一種名為“M2A” 的膠囊狀內窺鏡,可以達到觀察與診斷小腸黏膜的目的。無線膠囊內窺鏡是一種非侵略性技術。被吞入人體后,無線膠囊可以連續(xù)工作 6 8個小時,能夠拍攝到小腸內壁的圖像并傳輸至體外。無線膠囊內設有傳感器裝置, 其中包含一個彩色攝像機和無線射頻發(fā)射器,而且大多數無線膠囊內窺鏡設有4個LED 燈和足夠的電池電量,在8個小時的消化道旅程中,無線膠囊內窺鏡會拍攝近55000張彩色圖片。無線膠囊的大小相當于最大的維生素藥丸(Given Imaging公司的M2A大小為 llmmX27mm),它是由特殊生物材料密封,能抵抗胃酸和強大的消化酶,一旦無線膠囊內窺鏡由病人吞咽,將會被消化道慢慢的推進。由于可以為長達5-7米的小腸全段提供有效的檢查手段,預計無線膠囊內窺鏡將提高各類小腸相關疾病患者的治愈率。繼膠囊內窺鏡的第一代產品Given Imaging公司的M2A之后,同來自于Given Imaging的升級型產品 PillCam,日本 RF System Lab 公司研發(fā)的 Norika3 及 Sayaka,Olympus 的 EndoCapsule 和美國SmartPill公司的消化道監(jiān)測系統(tǒng)等產品均在不同方向有長足的進步。無線膠囊內窺鏡檢測程序在2001年已經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準,用于檢測胃腸道疾病。國內重慶金山科技集團自主研發(fā)的膠囊內窺鏡(中國專利ZL200420033040醫(yī)用無線電膠囊式內窺系統(tǒng))也于2004年2月公開了一種通過口服進入腸胃道進行觀察的醫(yī)用無線電膠囊式內窺系統(tǒng),并獲得中國SFDA的批準,準予臨床應用。然而,無線膠囊內窺鏡在目前階段仍面臨著許多問題。首先,在傳統(tǒng)設計中,所拍照片在中央有占圖片面積約10%至15%的黑色區(qū)域,這將直接減少照片有效面。而且其成像區(qū)域僅限前方,這將使小腸側壁信息容易被遺漏。其次,在傳統(tǒng)設計中,被觀測拍攝區(qū)域的視野距圖像傳感器比較遠,因此要在腸道內得到清楚圖像需要很強的照明,這意味著膠囊需要強大功率的LED或增加LED的數量(耗費更多電池的電量),因而縮短無線膠囊內窺鏡在人體內的運作時間。第三,在膠囊內窺鏡中由鏡頭和圖像傳感器構成的成像系統(tǒng)中,焦距和像距是固定的,而物距則在很大的范圍內變化,因此在對被觀測物體(即小腸壁)的拍照當中,僅有一小段區(qū)域滿足理想光學成像條件,其他被拍攝部分因為不滿足理想成像條件,會有一定程度的失真;第四、傳統(tǒng)技術中,所拍攝照片上距圖片中心不同距離的單位像素所對應的實物(即小腸壁)大小是不同的,假設所拍圖片是256X256分辨率,其最外圍像素對應的實物長度為1mm,則距圖片中心一半半徑處像素對應的實物長度約為4mm,而距圖片中心1/3半徑處像素對應的實物長度約為9mm,由此帶來了嚴重的圖像失真。顯然,現有的膠囊內窺鏡診察過程將遺漏大量信息,存在相當大的漏檢可能,嚴重影響診斷的全面性和準確性,在胃腸疾病診斷方面的應用價值受到限制。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帶反射鏡的無線膠囊內窺鏡系統(tǒng),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傳統(tǒng)無線膠囊內窺鏡使用時遺漏大量圖像信息,存在相當大的漏檢可能,嚴重影響診斷的全面性和準確性等問題。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這些問題,本發(fā)明提供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帶反射鏡的無線膠囊內窺鏡系統(tǒng),包括膠囊殼體、控制裝置、照相裝置、光源、 用于無線傳輸拍攝的圖像的無線收發(fā)裝置、和為控制裝置、照相裝置、光源、無線收發(fā)裝置分別提供能源的能源供應裝置,所述控制裝置、照相裝置、光源、無線收發(fā)裝置、能源供應裝置均密封在膠囊殼體內,其特征在于所述膠囊殼體上設置供光源光線投射出的透明區(qū)域, 所述照相裝置與透明區(qū)域間設置反射鏡,所述反射鏡將透明區(qū)域外側的光線反射到照相裝置內。優(yōu)選的,所述照相裝置包括圖像傳感裝置、設置在圖像傳感裝置外側的鏡頭,所述鏡頭與透明區(qū)域間設置反射鏡,所述反射鏡、鏡頭和圖像傳感裝置處于同一光軸上。優(yōu)選的,所述圖像傳感裝置連接有圖像傳感控制器,所述圖像傳感控制器與控制裝置連接,將圖像傳感裝置接收的電信號進行處理后發(fā)送給控制裝置。優(yōu)選的,所述系統(tǒng)還包括體外裝置,所述體外裝置包括數據收發(fā)模塊、數據處理模塊和數據顯示模塊,所述控制裝置與無線收發(fā)裝置連接將圖像信號傳輸給體外裝置。優(yōu)選的,所述反射鏡的反射面為凸面。優(yōu)選的,所述反射鏡的反射面為錐面或弧面。優(yōu)選的,所述光源設置在圖像傳感裝置的外側。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本發(fā)明得到一種比現有無線膠囊內窺鏡具有更廣闊視野的無線膠囊內窺鏡,能夠獲得更全面胃腸道內壁清晰的圖像。本發(fā)明通過特殊設計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減小了傳統(tǒng)膠囊內窺鏡成像系統(tǒng)的失真,擴大了所采集圖像的有效面積,提高了同等照明條件下的圖像亮度,因而從側面減少了電池消耗,從而提高無線膠囊內窺鏡對胃腸疾病診斷的應用價值。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設計的無線膠囊內窺鏡系統(tǒng)包括體內無線膠囊內窺鏡和體外裝置兩部分,這兩個部分通過無線通信連接通訊。體內無線膠囊內窺鏡通過口服進入人體胃腸道,無創(chuàng)檢測人體胃腸道內壁圖像,并通過無線方式發(fā)射至體外裝置。體外裝置數據收發(fā)模塊、數據處理模塊和數據顯示模塊,所述控制裝置與無線收發(fā)裝置連接將圖像信號傳輸給體外裝置。體外裝置除了這些模塊,可以包括電源、電源開關,體外裝置與傳統(tǒng)無線膠囊內窺鏡系統(tǒng)可以相同。
本發(fā)明在體內無線膠囊內窺鏡的鏡頭前加裝反射鏡,使成像方向發(fā)生改變,達到使無線膠囊內窺鏡擁有廣闊視野和精確成像能力的目的,以便減少診斷過程中所將遺漏的
大里^[曰息ο具體的體內膠囊內窺鏡由反射鏡、鏡頭、微型照明系統(tǒng)、圖像傳感器、圖像傳感器控制器、膠囊微處理器、膠囊無線收發(fā)功能模塊、天線、微型電池和膠囊殼體構成。膠囊殼體含有設置在反射鏡側的透明球殼,上述部件全部密封在膠囊殼體之內。各組成部件的連接關系為反射鏡,鏡頭及圖像傳感器依次沿同一光軸排列,透明球殼位于膠囊殼體靠近反射鏡的一端,膠囊微處理器通過膠囊無線收發(fā)功能模塊連接到天線,圖像傳感器與圖像傳感器控制器相連,圖像傳感器控制器與膠囊微處理器相連。微型電池分別連接微型照明系統(tǒng), 圖像傳感器,圖像傳感器控制器,膠囊微處理器,膠囊無線收發(fā)功能模塊并為它們供電,以保障整個系統(tǒng)的正常運行。在微型照明系統(tǒng)的照明下,胃腸道內壁圖像通過透明球殼,反射鏡和鏡頭成像在圖像傳感器上,并轉換為電信號,圖像傳感器控制器將上述電信號進行處理并發(fā)送給膠囊微處理器,膠囊微處理器通過膠囊無線收發(fā)功能模塊和天線將腸道內壁圖像信號無線發(fā)射到體外裝置。所述的體外裝置包括電源、電源開關、數據收發(fā)模塊、數據處理模塊和數據顯示模塊。體外裝置的數據收發(fā)模塊接收體內膠囊內窺鏡發(fā)送的圖像數據, 并通過數據處理模塊處理后輸出到數據顯示模塊進行顯示。本發(fā)明可在更廣闊的視野內對胃腸道側壁進行掃描。本發(fā)明的反射鏡與鏡頭結合的裝置使得被觀測成像區(qū)域為膠囊的側前方,因此可在更廣闊的視野內對胃腸道側壁進行掃描,實現一種比現有無線膠囊內窺鏡更廣闊視野的觀察檢測,特別是胃腸道側壁難以觀察到的部分,能夠獲得更全面胃腸道內壁清晰的圖像。在傳統(tǒng)設計中,所拍照片在中央有占圖片面積約10%至15%的黑色區(qū)域,而本發(fā)明所述裝置拍攝的照片沒有中央黑區(qū),大大提高了圖片有效信息量。此外,因為被觀測拍攝區(qū)域距離膠囊提供光源距離較近且差異不大, 所以拍得圖像的亮度相對較強并且較為均勻。本發(fā)明可以大量減少電池的耗電量。在傳統(tǒng)設計中,被觀測拍攝區(qū)域的視野距圖像傳感器比較遠,因此要在腸道內得到清楚圖像需要很強的照明,這意味著膠囊需要強大功率的LED或增加LED的數量(耗費更多電池的電量)。而在本發(fā)明中,被觀測拍攝區(qū)域與圖像傳感器的距離比較近,不需要超強的照明,因此可以減少LED的數量,這也相對的減少所需要用到的電池電量,因而延長無線膠囊內窺鏡在人體內的運作時間。本發(fā)明可大大減少圖像對實物表達的失真。在傳統(tǒng)設計中,引起失真的有兩個主要因素第一、在膠囊內窺鏡中由鏡頭和圖像傳感器構成的成像系統(tǒng)中,焦距和像距是固定的,而物距則在很大的范圍內變化,因此在對被觀測物體(即小腸壁)的拍照當中,僅有一小段區(qū)域滿足理想光學成像條件,其他被拍攝部分因為不滿足理想成像條件,會有一定程度的失真;第二、傳統(tǒng)技術中,所拍攝照片上距圖片中心不同距離的單位像素所對應的實物 (即小腸壁)大小是不同的,假設所拍圖片是256X256分辨率,其最外圍像素對應的實物長度為1mm,則距圖片中心一半半徑處像素對應的實物長度約為4mm,而距圖片中心1/3半徑處像素對應的實物長度約為9mm,由此帶來了嚴重的圖像失真。而在本發(fā)明中,以上兩個問題均得到了很好的解決,被拍攝區(qū)域與鏡頭距離基本恒定,從而免去了失焦造成的影響;而各像素對應的實物大小也與像素位置無關,完全恒定,由此消除了像素位置帶來的失真。此部分具體原理將在具體實施例中詳細解釋。
此外,因為在本發(fā)明中會拍攝到小腸側壁很多重疊的信息,所以本發(fā)明可以充分利用這些重疊圖像部分的信息來輔助圖像自動分析技術。申請人的另一個中國專利申請 200910186622. 7公開了一種通過后期圖像處理已經捕捉得到的圖像,將其逆投影到腸壁連續(xù)捕獲的二維逆圖像的技術?;诒景l(fā)明寬視野低失真的特性,逆投影技術的可實現度與精確度也可獲得相當大的提升,從而顯著減少醫(yī)護人員研究攝影圖像的時間,大大提高診斷效率。相對于現有技術中的方案,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是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解決了其視野空間小,亮度低,失真嚴重導致臨床診斷過程中出現漏檢所導致的問題,可以實現對胃腸疾病全面,準確的診斷,得到一種具有更廣闊視野,較高圖像亮度與超低失真度的無線膠囊內窺鏡系統(tǒng)。與己有的系統(tǒng)相比,本發(fā)明更具實際意義和臨床應用價值。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描述圖1為本發(fā)明的總體結構示意框圖。圖2為本發(fā)明的體內無線膠囊內窺鏡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實例(a)采用圓錐狀反射鏡;實例(b)采用凸面反射鏡。圖3為本發(fā)明中對小腸壁上各部位點X與Y的成像光路圖。圖4為本發(fā)明的成像范圍(視野)圖5為本發(fā)明的參數及聚焦原理。圖6為膠囊內窺鏡成像中像點與源點的對應關系。其中(a)為傳統(tǒng)膠囊內窺鏡; (b)為采用圓錐狀反射鏡的本發(fā)明新式膠囊內窺鏡。其中1為膠囊殼體;2為控制裝置;3為照相裝置;4為光源;5為無線收發(fā)裝置;6 為能源供應裝置;7為反射鏡;11為透明區(qū)域;31為圖像傳感裝置;32為鏡頭;33為圖像傳感控制器。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對上述方案做進一步說明。應理解,這些實施例是用于說明本發(fā)明而不限于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實施例中采用的實施條件可以根據具體廠家的條件做進一步調整,未注明的實施條件通常為常規(guī)實驗中的條件。實施例帶反射鏡的無線膠囊內窺鏡系統(tǒng)如圖1所示為帶反射鏡的無線膠囊內窺鏡系統(tǒng)的原理示意圖,無線膠囊內窺鏡系統(tǒng)由體內膠囊內窺鏡和體外裝置組成,所述體內膠囊內窺鏡包括膠囊殼體1、控制裝置2、 照相裝置3、光源4、用于無線傳輸拍攝的圖像的無線收發(fā)裝置5、和為控制裝置2、照相裝置 3、光源4、無線收發(fā)裝置5分別提供能源的能源供應裝置6,所述控制裝置2、照相裝置3、光源4、無線收發(fā)裝置5、能源供應裝置6均密封在膠囊殼體1內,所述膠囊殼體1上設置供光源光線投射出的透明區(qū)域11,所述照相裝置3與透明區(qū)域11間設置反射鏡7,所述反射鏡 7將透明區(qū)域11外側的光線反射到照相裝置內。照相裝置3包括圖像傳感裝置31、設置在圖像傳感裝置31外側的鏡頭32,所述鏡頭32與透明區(qū)域11間設置反射鏡7,所述反射鏡7、鏡頭32和圖像傳感裝置31處于同一光軸上。所述圖像傳感裝置31連接有圖像傳感控制器33,所述圖像傳感控制器33與控制裝置2連接,將圖像傳感裝置31接收的電信號進行處理后發(fā)送給控制裝置2。體外裝置包括數據收發(fā)模塊、數據處理模塊和數據顯示模塊,所述控制裝置與無線收發(fā)裝置5連接將圖像信號傳輸給體外裝置;所述反射鏡7的反射面為錐面。所述光源 4設置在圖像傳感裝置31的外側。體內膠囊內窺鏡和體外裝置部分通過無線收發(fā)協議進行通訊。體外裝置包括數據收發(fā)模塊、數據處理模塊和數據顯示模塊。體內膠囊內窺鏡通過口服進入人體胃腸道,實時采集胃腸道內壁圖像,通過無線方式將圖像數據發(fā)射至體外。體外裝置通過數據收發(fā)模塊接收圖像信息,并通過數據處理模塊處理后輸送到數據顯示模塊進行顯示。本實施例膠囊殼體包括透明區(qū)域11和非透明區(qū)域,透明區(qū)域11和非透明區(qū)域均由對人體無毒無害的材料制成。圖像傳感裝置采用圖像傳感器;光源采用微型照明系統(tǒng); 能源供應裝置采用微型電池,無線收發(fā)裝置內設置無線收發(fā)模塊及天線,控制裝置采用膠囊微處理器。所有這些部件全部密封在膠囊殼體之內,反射鏡7、鏡頭32、圖像傳感器一次沿同一光軸排列,透明區(qū)域11位于膠囊殼體靠近反射鏡7的一端。圖像傳感器與圖像傳感器控制器相連,圖像傳感器控制與膠囊微處理器相連;膠囊微處理器通過膠囊無線收發(fā)模塊連接到天線。微型電池分別連接微型照明系統(tǒng)、圖像傳感器4、圖像傳感器控制器、膠囊微處理器、膠囊無線收發(fā)模塊并為它們供電,以保障整個系統(tǒng)的正常運行。在微型照明系統(tǒng)的照明下,胃腸道內壁圖像通過透明區(qū)域、反射鏡、鏡頭32成像在圖像傳感器上,并轉換為電信號,圖像傳感器控制器將上述電信號進行處理并發(fā)送給膠囊微處理器,最終通過無線收發(fā)模塊及天線發(fā)射到體外裝置。體外裝置通過數據收發(fā)模塊接收圖像信息,并通過數據處理模塊處理并輸出到數據顯示模塊進行顯示。以下將以圖2(a)中的設計為例具體解釋加裝反射鏡的膠囊內窺鏡的成像原理及特點。圖3展示了小腸壁表面不同位置的點的成像過程。以點X為例,兩條發(fā)自X點的光線在反射鏡上反射后被凸透鏡聚攏,此過程可被分解成為兩個步驟,第一,X點相對反射鏡成像于X’點;第二,虛擬的X’點經鏡頭聚焦成像在圖像傳感器上的X”點。而以另一點Y 為例,兩條發(fā)自Y點的光線,一條被不透明的膠囊殼體阻擋,另一條經反射鏡反射后折向了遠離鏡頭和圖像傳感器的方向,因而不可能在圖像傳感器上得到Y點的像點。X點及Y點之間的0點是一個特殊點,它對應的是圖像傳感器的中心0”點。在腸壁上0點右側的點(如 X)會成像到圖像傳感器的下半段,而0點左側的點(如Y)則不能被成像。事實上,通過設計膠囊殼體不透明部分的遮擋范圍,可以控制反射鏡的有效反射面積,使得腸壁上每一點都可一一對應于圖像傳感器上的一點,由此得到清晰無重疊的圖像。圖4展示了本發(fā)明的成像范圍(視野)。如上一段所解釋,小腸壁某一縱截面上的一段(O-E)可以通過反射鏡轉換方向后成像于圖像傳感器上的一段(0”4”),其中,0點與圓錐狀反射鏡的尖端頂點對齊,0”點是圖像傳感器的中心的;而E點位置由鏡頭大小,鏡頭到反射鏡的距離,以及反射鏡大小決定,E”點為圖像傳感器上的一點,其具體位置由E點位置及圖像傳感器與鏡頭的距離決定。通過設計調整鏡頭大小,圖像傳感器到鏡頭的距離,鏡頭到反射鏡的距離,反射鏡的大小,以及透明球殼和膠囊殼體的位置,可以得到理想的全方向近距離小腸壁成像。圖5展示了本發(fā)明實例(a)的參數。鏡頭半徑札·,圖像傳感器半徑Rra,圖像傳感器到鏡頭的距離Si,鏡頭到反射鏡的距離1,45度圓錐狀反射鏡的半徑Rm,以及膠囊半徑 Rke,小腸半徑R。反射鏡的有效反射區(qū)域h由膠囊殼體和透明球殼的大小決定。如前兩段所解釋,小腸壁上的點(O-E)首先相對反射鏡成像,得到一組在E’ -0’段上的像點,然后這些點(被當做透鏡成像的源點)再經由鏡頭聚攏,在圖像傳感器上成像到0”_E”點。因此, 在第二步凸透鏡成像的過程中,所有源點到鏡頭的距離相等,因此所拍照片不會出現因失焦產生的模糊及失真。圖6展示了膠囊內窺鏡成像中圖像傳感器上像素點與小腸壁上源點的對應關系。 其中圖6(a)為傳統(tǒng)膠囊內窺鏡,圖6(b)為本發(fā)明的原理圖。首先分析圖6(a)所示的傳統(tǒng)膠囊內窺鏡假設P’點和Q’點為圖像傳感器上相鄰的兩點,它們的像素編號分別為I以及 1-1。Cl1為它們對應的小腸壁上源點P點及Q點之間的距離,而dp及d,分別為P點及Q點相對原點0的位置。由此可知
γι \H
i ·
9
γ π < - 乂
9
k^ ^ ^ R-S1 N勸Rk=jRccdk 是像素編號;所以義=dq ~dP =^-/-(/-1)然后分析圖6(b)所示的本發(fā)明——帶反射鏡換向的膠囊內窺鏡。P”點和Q”點為圖像傳感器上相鄰的兩點,它們的像素編號分別為I以及1-1。它們對應的源點P’點和Q’ 點相對原點0的位置為Clp及《,它們之間的距離即小腸壁上的源點之間的距離屯。同理可知
Γ dP _ R1
2 1 · 9
γ π < - R“
2 1 · 9懼為Rk =J^Rccd k是像素編號;所以2 ]觀察以上兩個公式,可以看到在傳統(tǒng)膠囊內窺鏡中,相鄰像素點對應的源點距離與像素點編號有關,像素點距邊緣越遠,對應源點之間的距離就越遠,整個圖像失真嚴重; 而在本設計中,相鄰像素點對應的源點距離與像素點編號無關,是一個常數,因此像素點的位置不會影響像素內容的表達,從而大大減小了失真。綜上所述,本發(fā)明解決了傳統(tǒng)無線膠囊內窺鏡視野范圍小,亮度低,失真嚴重導致臨床診斷過程中出現漏檢所導致的問題,提供一種比現有技術具有更廣闊視野的無線膠囊內窺鏡,減小了傳統(tǒng)技術帶來的失真,擴大了所采集圖像的有效面積,提高了同等照明條件下的圖像亮度,從而減少了電池消耗,并且為后期圖像處理提供了方便,從整體上提高無線膠囊內窺鏡對胃腸疾病診斷的應用價值。
圖2展示了兩個具體實施例,采用不同的反射鏡以達到不同的目的。需注意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不受下述實施例的限制。其中,圖2(a)采用圓錐狀反射鏡,反射鏡的換向角度為90度,因此膠囊內窺鏡的觀測范圍為膠囊的側方,此類反射鏡在每個中軸線截面上都可被認為是一個平面鏡;而圖2(b)采用凸面反射鏡,此類膠囊內窺鏡的觀測范圍更廣,可覆蓋正側方至斜前方很寬的一段。上述實例只為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是能夠了解本發(fā)明的內容并據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發(fā)明精神實質所做的等效變換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帶反射鏡的無線膠囊內窺鏡系統(tǒng),包括膠囊殼體(1)、控制裝置(2)、照相裝置 (3)、光源(4)、用于無線傳輸拍攝的圖像的無線收發(fā)裝置(5)、和為控制裝置(2)、照相裝置 (3)、光源(4)、無線收發(fā)裝置(5)分別提供能源的能源供應裝置(6),所述控制裝置(2)、照相裝置(3)、光源(4)、無線收發(fā)裝置(5)、能源供應裝置(6)均密封在膠囊殼體(1)內,其特征在于所述膠囊殼體(1)上設置供光源光線投射出的透明區(qū)域(11),所述照相裝置(3)與透明區(qū)域(11)間設置反射鏡(7),所述反射鏡(7)將透明區(qū)域(11)外側的光線反射到照相裝置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反射鏡的無線膠囊內窺鏡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照相裝置 (3)包括圖像傳感裝置(31)、設置在圖像傳感裝置(31)外側的鏡頭(32),所述鏡頭(32)與透明區(qū)域(11)間設置反射鏡(7),所述反射鏡(7)、鏡頭(32)和圖像傳感裝置(31)處于同一光軸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帶反射鏡的無線膠囊內窺鏡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圖像傳感裝置(31)連接有圖像傳感控制器(33 ),所述圖像傳感控制器(33 )與控制裝置(2 )連接,將圖像傳感裝置(31)接收的電信號進行處理后發(fā)送給控制裝置(2)。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帶反射鏡的無線膠囊內窺鏡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統(tǒng)還包括體外裝置,所述體外裝置包括數據收發(fā)模塊、數據處理模塊和數據顯示模塊,所述控制裝置與無線收發(fā)裝置(5 )連接將圖像信號傳輸給體外裝置。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帶反射鏡的無線膠囊內窺鏡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鏡 (7)的反射面為凸面。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帶反射鏡的無線膠囊內窺鏡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鏡 (7)的反射面為錐面或弧面。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帶反射鏡的無線膠囊內窺鏡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4) 設置在圖像傳感裝置(31)的外側。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帶反射鏡的無線膠囊內窺鏡系統(tǒng),包括膠囊殼體(1)、控制裝置(2)、照相裝置(3)、光源(4)、用于無線傳輸拍攝的圖像的無線收發(fā)裝置(5)、和為控制裝置(2)、照相裝置(3)、光源(4)、無線收發(fā)裝置(5)分別提供能源的能源供應裝置(6),所述控制裝置(2)、照相裝置(3)、光源(4)、無線收發(fā)裝置(5)、能源供應裝置(6)均密封在膠囊殼體(1)內,其特征在于所述膠囊殼體(1)上設置供光源光線投射出的透明區(qū)域(11),所述照相裝置(3)與透明區(qū)域(11)間設置反射鏡(7),所述反射鏡(7)將透明區(qū)域(11)外側的光線反射到照相裝置內。該系統(tǒng)具有更廣闊視野、較高圖像亮度與超低失真度。
文檔編號A61B1/05GK102247119SQ20111017422
公開日2011年11月23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6月27日
發(fā)明者林永義, 王炤, 羅天明 申請人:西交利物浦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