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牙痛的中藥及其制法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中草藥,即一種治療牙痛的中藥及其制法。
背景技術(shù):
牙痛是人群中常見的一種疾病,不同的牙痛疾病的類型有牙齦炎、牙周炎、牙髓炎、火牙、乳牙、三叉神經(jīng)痛、牙神經(jīng)炎、腎虛牙痛等,目前市場上銷售的藥物有牙周靈、牙痛一粒丸、牙周水、牙痛康膠囊、伢疼克、牙痛安膠囊等,這些藥物治療效果不很理想,治愈率不高,且易復發(fā),有些藥物對人體有一定的副作用。
發(fā)明內(nèi)容
為了提高對牙痛治療的有效率和治愈率,本發(fā)明提出了一種利用中草藥治療牙痛的配方和制法。
這種治療牙痛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的組份為骨碎補、蒺藜、生地和熟地,上述組份的重量之比各為5~15g、5~15g、3~8g、3~8g。
這種治療牙痛的中藥的制法是,1、將骨碎補、蒺藜和生地粉碎成粒徑小于2mm的粉末,攪拌均勻,按劑量要求裝成一小袋;2、將熟地絞碎,按劑量要求加入袋中;3、每小袋藥物重25~35g。
服藥時,將藥粉倒入杯內(nèi),添加沸水2~3兩,蓋好杯口,經(jīng)5~8分鐘后,將藥液全部喝下,留下藥物粉末,俗稱藥渣待第二次泡用,第一次服藥后4~5個小時,將杯內(nèi)再添沸水2~3兩,蓋好杯口,經(jīng)5~8分鐘后,第二次將藥液全部喝下,一般牙痛病人只需一劑,即25~35g,一天分兩次服用,用藥時,口感無異味,服藥后1~2小時,即可清涼、解毒、消炎、止痛,用藥后,不易復發(fā),本藥原料易得,加工方便,可隨身攜帶,便于管理,且用量少,無副作用,對牙齦炎、牙周炎、火牙、牙髓炎、乳牙等牙痛疾病均能產(chǎn)生很好的療效。
也可按常規(guī)的制藥方法將骨碎補、蒺藜、生地和熟地制成水劑,瓶裝出售。
具體實施例方式
購來骨碎補、蒺藜、生地和熟地各1000g、1000g、500g、500g,首先將骨碎補、蒺藜和生地粉碎成粒徑小于2mm的粉末,攪拌均勻,每25g裝成一小袋,再將熟地絞碎,在每袋中添加5g熟地,每袋藥重30g做成100袋。
臨床應用情況應用于牙齦炎12例,牙周炎15例,牙髓炎3例,火牙2例,乳牙2例,在這34例中,男14例,女20例,年齡12~65歲,臨床表現(xiàn)為持續(xù)性牙痛,大部分伴有牙齦、牙周紅腫,食不能進,水不能喝,坐立不安,嚴重者嘴合不攏,口水外溢。對病人一般服用一劑,在一日內(nèi)分兩次服用,有1/3的病人一天仍未見顯著療效者,2~3天內(nèi)連續(xù)服用2~3劑。
療效評定標準,治愈疼痛停止,牙齦或牙周無紅、腫現(xiàn)象;有效疼痛緩解,牙齦或牙周紅腫減輕;無效疼痛、紅腫無改善。
治療的34例中,治愈25例,占73.5%,有效5例,占14.7%,總有效率為88.2%。
副反應未見病人訴說,復發(fā)者2例,即10日內(nèi)復發(fā)者1例,20日內(nèi)復發(fā)者1例,在有效的30例中占6.7%。
病案舉例夏××,男,61歲,2004年11月10日來診,自訴經(jīng)常患牙痛,雖常吃消炎片、止痛片、牙周靈等藥物,仍常復發(fā),近來疼痛頻發(fā),檢查左側(cè)牙齦紅腫,服本發(fā)明藥2劑,分兩日服,第一天服用后,癥狀減輕,第二天再服用一劑,已完全不痛,至今未復發(fā)。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治療牙痛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的組份為骨碎補、蒺藜、生地和熟地,上述組份的重量之比各為5~15g、5~15g、3~8g、3~8g。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牙痛的中藥的制法,其特征在于1、將骨碎補、蒺藜和生地粉碎成粒徑小于2mm的粉末,攪拌均勻,按劑量要求裝成一小袋;2、將熟地絞碎,按劑量要求加入袋中;3、每小袋藥物重25~35g。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牙痛的中藥的制法,其特征在于,按常規(guī)的制藥方法將骨碎補、蒺藜、生地和熟地制成水劑,瓶裝出售。
全文摘要
一種治療牙痛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的組份為骨碎補、蒺藜、生地和熟地,上述組份的重量之比各為5~15g、5~15g、3~8g、3~8g。這種藥的制法是,1.將骨碎補、蒺藜和生地粉碎成粒徑小于2mm的粉末,攪拌均勻,按劑量要求裝成一小袋;2.將熟地絞碎,按劑量要求加入袋中;3.每小袋藥物重25~35g。用藥時,口感無異味,服藥后1~2小時,即可清涼、解毒、消炎、止痛,用藥后,不易復發(fā),本藥原料易得,加工方便,可隨身攜帶,便于管理,且用量少,無副作用,對牙齦炎、牙周炎、火牙、牙髓炎、乳牙等牙痛疾病均能產(chǎn)生很好的療效。
文檔編號A61P1/00GK1682876SQ20051003132
公開日2005年10月19日 申請日期2005年3月9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5年3月9日
發(fā)明者夏文欽 申請人:夏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