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組合式節(jié)能滅菌釜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化工設備,具體地說是一種可以充分利用熱能的滅菌釜及利用這種滅菌釜節(jié)能的方法。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的滅菌釜其底部存有一定量的水,以作為釜內循環(huán)加熱或冷卻時的介質。當釜內裝滿需要滅菌的輸液產品后,將滅菌釜的門關閉并鎖緊,啟動水泵,把水均勻地噴灑到滅菌釜內的每一個角落,通入高壓蒸汽,讓蒸汽把水及需要滅菌的輸液產品均勻地加熱,并導入壓縮空氣,以控制輸液產品滅菌時瓶子內外的壓差,達到設定溫度后,保溫一段時間,然后開始降溫。其降溫的方法是關閉高壓蒸汽,水泵把滅菌釜內的高溫水壓入熱交換器,通過熱交換器降低水溫,用降溫后的水去冷卻滅菌釜內的輸液產品,在此期間,保持適當?shù)母獌葔毫?,逐步降溫,達到設定溫度后,水泵停止工作,滅菌釜釋放壓力,打開滅菌釜,至此完成了一個滅菌周期。
傳統(tǒng)的滅菌釜存在的不足之外是當高溫滅菌達到設定要求后,在開始降溫時,需要大量的冷卻水對滅菌釜進行降溫,既浪費了水,又浪費了熱能,冷卻水帶走了大量的熱能而無法回收利用。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設計一種組合式節(jié)能滅菌釜,這種滅菌釜可以相互利用預熱,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熱能。
按照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設計方案,壓力容器的筒體至少有兩個,每個壓力容器的筒體利用管道及相應的控制閥相互連接。
在每個筒體上分別利用管道與水泵的進口與出口連接,并在管道上設置相應的截止閥。在筒體上利用管道與高溫高壓蒸汽源及壓縮空氣源連接,在管道上設置相應的截止閥。在筒體上分別設置安全閥與放水閥。
在水泵的出口與筒體間的管道上連接熱交換器與截止閥,熱交換器的另一端分別利用管道與筒體連接,并在管道上設置相應的截止閥。
所述水泵的數(shù)量應與筒體的數(shù)量相同。
本實用新型通過熱量交換或直接加熱,可以將其中一個處于冷卻階段的壓力容器的余熱引導到另一個處于升溫階段的壓力容器而加以利用,使需要降溫的壓力容器降溫,需要加溫的壓力容器的溫度升高,從而達到節(jié)能的目的。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連接狀態(tài)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所示壓力容器的筒體至少有兩個,每個壓力容器的筒體利用管道及相應的控制閥相互連接,在每個筒體上分別利用管道與水泵的進口與出口連接,并在管道上設置相應的截止閥。
在筒體上利用管道與高溫高壓蒸汽源及壓縮空氣源連接,在管道上設置相應的截止閥。在筒體上還應分別設置安全閥與放水閥。
在水泵的出口與筒體間的管道上連接熱交換器與截止閥,熱交換器的另一端分別利用管道與筒體連接,并管道上設置相應的截止閥。
組合式節(jié)能滅菌釜的工作原理如下組合式滅菌釜是由至少兩個傳統(tǒng)的普通滅菌釜利用管線有機組合而成。組合式滅菌釜和傳統(tǒng)的滅菌釜一樣,其底部存有一定量的水,以作為釜內循環(huán)加熱或冷卻時的介質。
當滅菌釜14內裝滿需要滅菌的輸液產品后,將滅菌釜的門關閉并鎖緊,啟動水泵19,水通過截止閥3進入滅菌釜14,水被均勻地噴灑到滅菌釜14內的每一個角落,截止閥9通電,導入高壓蒸汽,讓高溫蒸汽把滅菌釜內的水及需要滅菌的輸液產品均勻地加熱,同時截止閥11通電,導入壓縮空氣,以控制輸液產品滅菌時瓶(袋)子內外的壓差,達到設定溫度后,保溫一段時間,達到規(guī)定的時間后開始降溫。
在滅菌釜14進行滅菌工作的同時,滅菌釜13可以裝入需要滅菌的物品,裝載完畢后,將滅菌釜的門關閉并鎖緊。
滅菌釜14降溫的方法是截止閥9失電,關閉滅菌釜14的高壓蒸汽,控制截止閥11的通斷時間,保持適當?shù)母獌葔毫Γ瑔铀?0,截止閥7得電,截止閥8得電,把常溫水壓入滅菌釜14,均勻地噴灑到滅菌釜14內的每一個角落,對滅菌釜14內物品進行降溫,與此同時截止閥3得電,截斷水泵19進入滅菌釜14的通道,截止閥4得電,打通水泵19到滅菌釜13的通道,水泵19把高溫水壓入滅菌釜13,均勻地噴灑到滅菌釜13內的每一個角落,對滅菌釜13需要滅菌的物品進行加溫。與此同時截止閥12得電,接通壓縮空氣進入滅菌釜13的通道,以保持適當?shù)母獌葔毫?,如此不斷地循環(huán),滅菌釜14內的溫度不斷降低,滅菌釜13內的溫度不斷升高,當滅菌釜14內的溫度降到設定溫度時,水泵19停止工作,截止閥11失電,切斷壓縮空氣進入滅菌釜14的通道,滅菌釜14釋放壓力,打開滅菌釜14,取出滅完菌的物品。
此時,水泵20通過截止閥8把水均勻地噴灑到滅菌釜內的每一個角落,高壓蒸汽通過截止閥10進入滅菌釜13,蒸汽把水及需要滅菌的輸液產品均勻地加熱,截止閥12仍然處于得電狀態(tài),壓縮空氣通過截止閥12進入滅菌釜13,以控制輸液產品滅菌時瓶(袋)子內外的壓差,達到設定溫度后,保溫一段時間,然后開始降溫。在滅菌釜13進行滅菌工作的同時,滅菌釜14可以裝入需要滅菌的物品,裝載完畢后,將滅菌釜的門關閉并鎖緊。
滅菌釜13降溫的方法是截止閥10失電,關閉滅菌釜13的高壓蒸汽??刂平刂归y12的通斷時間以保持適當?shù)母獌葔毫Γ瑔铀?9,截止閥4得電,把常溫水壓入滅菌釜13,均勻地噴灑到滅菌釜13內的每一個角落,在此同時利用水泵20把高溫水壓入滅菌釜14,均勻地噴灑到滅菌釜14內的每一個角落,對滅菌釜14內需要滅菌的物品進行升溫。
如此不斷地循環(huán),滅菌釜13內的溫度不斷降低,滅菌釜14內的溫度不斷升高,當滅菌釜13內的溫度降到設定溫度時,水泵20停止工作,截止閥12失電,切斷壓縮空氣進入滅菌釜13的通道,滅菌釜13釋放壓力,打開滅菌釜13,取出滅完菌的物品。而此時滅菌釜14又在進行下一輪的工作,至此完成了一個完整的生產循環(huán)。
安全閥1、安全閥2分別用于滅菌釜14和滅菌釜13保護系統(tǒng),防止過載發(fā)生意外。截止閥1、截止閥2、截止閥5、截止閥6以及熱交換器,可用于滅菌釜14和滅菌釜13的加速冷卻。當滅菌釜14需要加速冷卻時,截止閥3得電,切斷水泵19進入滅菌釜14通道,截止閥5得電,使水泵19的水進入熱交換器進行快速冷卻,截止閥1得電,接通水泵19進入滅菌釜14的通道,使得滅菌釜14快速冷卻。
當滅菌釜13需要加速冷卻時,截止閥4得電,切斷水泵20進入滅菌釜13通道,截止閥6得電,使水泵20的水進入熱交換器進行快速冷卻,截止閥2得電,接通水泵20進入滅菌釜13的通道,使得滅菌釜13快速冷卻。放水閥1、放水閥2分別用于排放滅菌釜14和滅菌釜13中多余的水。
組合式滅菌釜的節(jié)能原理是可充分利用滅菌過程中的余熱,幫助需要加熱的滅菌釜加熱。當滅菌釜14達到設定的溫度需要降溫時,即可把滅菌釜14的余熱導入到滅菌釜13內,幫助滅菌釜13加溫。而在滅菌釜13達到設定的溫度需要降溫時,即可把滅菌釜13的余熱導入到滅菌釜14內,幫助滅菌釜14加溫。利用滅菌釜14和滅菌釜13工作的時間差,進行交叉作業(yè),達到充分利用余熱的目的。
例一臺雙體節(jié)能滅菌釜,長7m,直徑1.9m,兩個筒體各存水1700kg,兩個筒體各可裝500ml瓶5400瓶(約合2700kg)。考慮到熱傳導需要一定的溫差,設定放熱滅菌釜的溫度比吸熱滅菌釜的溫度高5℃時,就停止兩個滅菌釜的熱交換,用冷卻水直接為需要降溫的滅菌釜冷卻,以縮短滅菌周期。同時對需要升溫的滅菌釜用蒸汽直接加熱。設定滅菌溫度為110℃,滅菌釜內初始溫度為30℃。則連續(xù)生產時一個滅菌周期(10800瓶)即可直接節(jié)能40%,節(jié)省的熱能為286000kcal/h,相當于332kw/小時。這些余熱如果不被利用,還需消耗大量的冷卻水才能把溫度降到設定的要求。即實際節(jié)省的熱能可達286000kcal/h×2=572000kcal/h,相當于332kw/小時×2=664kw/小時。
本文的名稱雖然是滅菌釜,但這種技術可適用于眾多的需要在高溫、高壓下完成任務的壓力容器,如化工、紡工、醫(yī)藥、食品等行業(yè)的壓力容器,因此,本文的所稱的滅菌釜應涵蓋這些行業(yè)中所用的壓力容器。
權利要求1.一種組合式節(jié)能滅菌釜,其特征是壓力容器的筒體至少有兩個,每個壓力容器的筒體利用管道及相應的控制閥相互連接。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滅菌釜,其特征是在每個筒體上分別利用管道與水泵的進口與出口連接,并在管道上設置相應的截止閥。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滅菌釜,其特征是在每個筒體上利用管道與高溫高壓蒸汽源連接,在管道上設置相應的截止閥。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滅菌釜,其特征是在每個筒體上利用管道與壓縮空氣源連接,在管道上設置相應的截止閥。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滅菌釜,其特征是在每個筒體上分別設置安全閥與放水閥。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滅菌釜,其特征是在水泵的出口與筒體間的管道上連接熱交換器與截止閥,熱交換器的另一端分別利用管道與筒體連接,并管道上設置相應的截止閥。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滅菌釜,其特征是水泵的數(shù)量與筒體的數(shù)量相同。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化工設備,具體地說是一種可以充分利用熱能的滅菌釜。按照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設計方案,壓力容器的筒體至少有兩個,每個壓力容器的筒體利用管道及相應的控制閥相互連接。在每個筒體上分別利用管道與水泵的進口與出口連接,并在管道上設置相應的截止閥。在筒體上利用管道與高溫高壓蒸汽源及壓縮空氣源連接,在管道上設置相應的截止閥。本實用新型通過熱量交換或直接加熱,可以將其中一個處于冷卻階段的壓力容器的余熱引導到另一個處于升溫階段的壓力容器而加以利用,使需要降溫的壓力容器降溫,需要加溫的壓力容器的溫度升高,從而達到節(jié)能的目的。
文檔編號A61L2/20GK2655904SQ0327886
公開日2004年11月17日 申請日期2003年9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9月26日
發(fā)明者郭寅生, 林剛毅 申請人:林剛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