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便攜式兩用手杖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旅游及保健用品。
目前所見手杖,多為單一功能拄杖,因不能折疊,體積大,不便帶。查閱近年來國內(nèi)實用新型專利公告,雖有許多拄坐兩用功能的手杖,但大多結構繁雜,使用不甚方便。
本實用新型設計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供廣大旅游者及老年人用的方便實用輕便易攜的拄坐兩用手杖。
下面根據(jù)
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及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分柄(1)和柱兩部分,柄與柱間以螺旋(2)相聯(lián)接,柄可取下。柱為圓柱形,左右對稱,由六根半圓柱或近似半圓柱的中空管(3)、(10)、(11)、(12)、(13),(19)拼接而成。柱可分為三段,左右兩段結構相同,右段管(3)與(19)以軸(4)相連接。中段管(10)及管(13)相互游離,管(10)占圓柱小部分,(13)占圓柱大部分。管(10)與(3)以可轉動交連(7)相接;管(13)與(19)以關節(jié)(17)聯(lián)接。關節(jié)的一端(14)套入管(13)內(nèi),可相對于管(13)移動。關節(jié)(17)內(nèi)部結構如圖2所示,內(nèi)口為長方形,兩側壁各開一長槽(16),管(19)伸出一長方體柱(18),頂端兩側突出形成一圓軸(15),軸(15)嵌入槽(16)而與關節(jié)(17)相聯(lián),軸(15)可在槽(16)內(nèi)上下移動及轉動。管(10)稍伸入管(3)內(nèi),上壁上方設一卡(6),與管(3)上壁向下延伸的部分形成杖的開合卡口;下壁下方也設一卡(9),同時也作杖的開合開關,(9)通過傳動裝置(8)控制卡(6)的開合。柱的左端結構及與中段連接方式與右段基本相同,唯一的區(qū)別在于右段多設一關節(jié)(5),(5)也為可轉動式交連,為使手杖便于折疊而設。如圖1的手杖,旋下手柄(1),兩手分別握住柱的兩關節(jié)(17)部分,姆指按動開關(9),通過傳動裝置(8),卡(6)下陷,左右兩段即可繞交連(7)向下旋轉,同時關節(jié)(17)向兩端移動,軸(15)在槽(16)內(nèi)上下移動,放開開關(9),(9)即成為一卡,使左右兩段與中段保持垂直,分開管(10)及(13),左右兩段半圓柱繞軸(4)旋轉而成交叉位,手杖即展開變?yōu)閳D3所示小凳,用一長方形布(或其它可折疊物)兩邊分別固定在管(10)及(13)上,即成為凳面,還原為手杖時,布可繞在中段。如在上述垂直位時不展開,繼續(xù)按住開關(9)使左右兩段續(xù)旋轉,關節(jié)(17)即與管(13)分離,左段繼續(xù)旋轉與中段相并,右段繞關節(jié)(5)旋轉再與左段相并,即成為圖4所示情形,用凳布色裹固定,即成為便于攜帶形式。
本實用新型選用輕便堅固材料制作,功能多樣,使用方便,易于攜帶,可為老年人及旅游者提供極大方便。
附圖圖面說明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手杖形狀,左端與右端結構相近的部分省略。圖2為關節(jié)(17)的剖面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凳的形狀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折疊后的形狀。因圖紙所限,幾幅圖未按相同比例畫。
權利要求1.一種便攜式柱坐兩用手杖,其特征在于,手杖由柄及柱組成,柄與柱間靠螺旋(2)聯(lián)接,柱由六根空心管(3)、(10)、(11)、(12)、(13)、(19)拼接而成,柱左右結構對稱,管(3)與(19)以軸(4)聯(lián)接,管(3)與(10)以轉動式交連(7)聯(lián)接,管(13)與(19)以關節(jié)(17)聯(lián)接,管(10)與(13)相互游離,凳布的兩邊分別固定在管(10)及(13)上,管(10)稍伸入管(3)內(nèi),上壁上方設一卡(6),與管(3)上壁向下垂伸的結構形成卡口,下壁下方設一開關(9),通過連動裝置(8)控制卡(5)的開合。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手杖,其特征在于關節(jié)(17)的一端套入管(13)內(nèi),可相對于(13)移動,關節(jié)內(nèi)口為長方形,兩側壁開一長槽(16),管(16)伸出一長方體柱(18),頂端往兩側突出嵌入槽(16)內(nèi),形成關節(jié)的軸(15),軸可在槽內(nèi)上下移動及轉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一種柱坐兩用手杖,由柄及柱兩部分組成。柱左右對稱,由六根空心管拼接而成,管間以軸(4)、鉸鏈(7)、關節(jié)(17)等相聯(lián)接,以開關(9)及卡(6)控制手杖開合,凳布兩邊分別固定在柱中段管(10)及(13)上。柱經(jīng)變形即成為圖二凳的形式,且可折疊成體積小易于攜帶的形式。本實用新型實用方便,輕便易攜,可為老年人及旅游者帶來很大方便。
文檔編號A45B5/00GK2212330SQ93226020
公開日1995年11月15日 申請日期1993年7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1993年7月12日
發(fā)明者葛勇躍, 葛勇前 申請人:葛勇前, 葛勇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