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女性服裝領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后背拉鏈式連衣裙。
背景技術:
連衣裙是夏季最流行的女性服裝之一,深受年輕女性的青睞。
目前,現(xiàn)有技術中授權公告號為CN203152527U的中國專利文件公開了一種抗靜電防紫外線的連衣裙,上下連為一體的衣身和裙身;所述衣身前側的 V 形領口上設有第一組穿珠,V形領口的下側設有呈U形分布的第二組穿珠,所述第一、第二組穿珠分別設于一對訂珠片上,該對訂珠片通過花邊相連,各訂珠片的上邊緣通過拉鏈與所述衣身相連,所述衣身和裙身的連接處設有采用花邊面料制成的束帶,所述衣身的背部中央縱向設有便于穿著的拉鏈;在衣身的面料表層設有金屬粉末層。
類似于上述后背設置拉鏈的連衣裙十分常見,主要為了方便穿著而設計;在穿衣時,需要將拉鏈拉下,衣服穿上后,需要將拉鏈拉上。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上述連衣裙,在將拉鏈拉上的過程中,手需要伸到后背較下方拉住拉鏈頭往上提,對于體型較胖或肢體柔韌性較差的女性常常難以獨自完成操作,使用上存在不便。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后背拉鏈式連衣裙,具有穿衣更方便的特點。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后背拉鏈式連衣裙,包括裙身和衣身,所述衣身包括前部、背部以及肩部,所述背部的中央設有縱向的拉鏈,拉鏈包括拉鏈頭;所述肩部的兩側設置有聯(lián)通前部和背部的固定套;所述拉鏈頭連接有兩根拉帶,所述拉帶穿過固定套延伸至前部。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在拉鏈頭上連接有兩條拉帶,兩條拉帶可分別穿過肩部兩側的固定套并延伸至前部;當在前部對兩條拉帶施加向下的拉力時,以固定套處為支點,對拉鏈頭產(chǎn)生一個向上的拉力;且由于拉鏈位于背部的中央位置,兩條拉帶同時拉動時,對拉鏈頭的作用力較為均勻,使得拉鏈頭可以平穩(wěn)地被向上拉起,從而將背部的拉鏈拉上。采用本方案,即使對于體型較胖或肢體不夠靈活的女性也能獨自將拉鏈拉上,使用更方便。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背部于拉鏈最上端的左右兩側設有相互配合的四合扣。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拉鏈的最上端與衣身的領口相連,一般位于頸部,觸摸頸部相對較為容易,在拉動拉帶之前,可將拉鏈最上端的兩側通過四合扣固定,使得拉鏈兩側的部分不易翻折,使得拉鏈基本處于較為順直的狀態(tài);在拉動拉帶時,能夠更順暢地將拉鏈拉上。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背部于拉鏈上端的左右兩側還分別設有套環(huán),拉帶從套環(huán)中穿過。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拉帶先穿過套環(huán)再穿過固定套;使得拉帶在背部的部分基本與拉鏈平行,在拉動拉帶時,拉帶在背部對拉鏈頭產(chǎn)生的拉力為豎直向上,使得拉鏈可以更順暢地被拉上。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套環(huán)由兩端縫紉連接于背部的矩形布條構成。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使得套環(huán)貼合在背部,整體較為平整、美觀。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拉帶與前部設有相互配合的固定結構。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拉鏈拉上后,可對拉帶進行固定,避免拉帶晃動影響美觀。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固定結構由設置在拉帶上的扣孔以及設置在前部的紐扣構成。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拉帶上的扣孔可扣合在紐扣上,從而將拉帶固定在前部上。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固定結構由設置在拉帶上的子粘扣帶以及設置在前部的母粘扣帶構成。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拉帶上的子粘扣帶可與前部的母粘扣帶粘接,從而將拉帶固定在前部上。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前部設有用于遮蓋母粘扣帶的翻邊。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翻邊可用于遮蓋母粘扣帶,使得整體更簡潔、美觀。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裙身與衣身之間設有松緊帶。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拉動拉帶前,可通過松緊帶將裙身固定在腰部,方便拉帶對拉鏈頭施力,避免衣身整個被拉起。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裙身和衣身表面附著有丙烯酸涂層。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丙烯酸涂層可提高衣服的手感。
綜上所述,相比現(xiàn)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摒棄了傳統(tǒng)需要手伸至背部拉動拉鏈頭這種繁瑣的方式,只需在前部拉動兩條拉帶即可將拉鏈拉上,使得穿衣更方便,且完全可以一個人獨自完成操作,更便于體型較胖或肢體不夠靈活的女性使用。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例一的正面示意圖;
圖2是實施例一的背面示意圖;
圖3是圖2的A處放大圖;
圖4是實施例二的正面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1、裙身;2、衣身;3、松緊帶;4、前部;5、肩部;6、背部;7、拉鏈;8、拉鏈頭;9、拉帶;10、固定套;11、套環(huán);12、四合扣;13、扣孔;14、紐扣;15、子粘扣帶;16、母粘扣帶;17、翻邊。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實施例一,一種后背拉鏈式連衣裙,如圖1、2所示,包括裙身1和衣身2;裙身1和衣身2表面附著有丙烯酸涂層;裙身1和衣身2之間設有松緊帶3;衣身2由前部4、背部6、肩部5組成;在背部6的中央位置設有縱向的拉鏈7,拉鏈7的最上端延伸至衣身2的領口。
如圖2、3所示,拉鏈7的拉鏈頭8上連接有兩根拉帶9,兩根拉帶9分別位于拉鏈7兩側;背部6在靠近拉鏈7上端的位置設置套環(huán)11,套環(huán)11由兩端縫紉連接于背部6的長條形布料構成,拉帶9從套環(huán)11中穿過;在肩部5設有固定套10,固定套10由布料縫紉連接于肩部5構成,從套環(huán)11中穿出的拉帶9再穿過固定套10。
如圖1所示,從固定套10穿出的拉帶9延伸至前部4,拉帶9的前端設置有扣孔13,在前部4設置有用于與扣孔13扣接的紐扣14。
如圖3所示,拉鏈7最上端的兩側設置有可以相互扣合的四合扣12。
在穿衣之前,將拉鏈頭8拉至拉鏈7的最下方,以方便將衣服套到身上,在將衣服套到身上后需要將拉鏈7拉上,就需要將拉鏈頭8拉至拉鏈7的最上端;此時,先將拉鏈7最上端兩側的部分通過四合扣12扣接,使得拉鏈7處于較為順直的狀態(tài),然后系緊松緊帶3,將衣身2固定;再同時拉動兩根拉帶9,拉帶9對拉鏈頭8施加向上的拉力,從而將拉鏈7合上;拉鏈7合上后,通過扣孔13與紐扣14扣接對拉帶9進行固定,完成穿衣操作。為了更好地避免在拉動拉帶9時,將衣身2整體拉起,可以選擇坐著操作,通過臀部對裙身1的壓緊作用,使得衣身2無法被拉起。
脫衣服時,先把拉帶9從紐扣14上取下,再解除四合扣12的扣接,將拉鏈7的上端兩側部分向兩邊拉即可。
實施例二,如圖4所示,與實施例一的區(qū)別在于,拉帶9的前端設有子粘扣帶15,前部4設有母粘扣帶16,拉帶9通過子粘扣帶15與母粘扣帶16粘接實現(xiàn)固定,且前部4設有用于遮蓋母粘扣帶16的翻邊17,使得外形更平整、美觀。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設計構思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