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手表配件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快速拆卸表帶的生耳及具有該生耳的手表。
背景技術:
生耳,指的是連接表帶與手表本體之間的鏈接鋼棒,現(xiàn)有大多數(shù)手表都是由生耳來連接固定的。當用戶需要更換表帶的時候,先將生耳從手表本體上拆下來,然后換上新的表帶之后重新將生耳與手表本體連接,但是,由于普通的生耳的生耳桿設置在生耳套管內,生耳兩端的生耳桿與手表本體連接比較緊固,往往需要采用專用工具進行拆卸和安裝,在沒有專用工具的情況下,很難進行拆裝,這樣就導致表帶的更換顯得十分麻煩,一般在更換表帶時,通常需要去手表維修店進行拆卸以更換表帶,大大降低了用戶的體驗效果。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快速拆卸表帶的生耳,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采用普通生耳連接的手表在更換表帶時,難以拆卸所帶來的不便的技術問題;同時,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該生耳的手表,以提高使用者的用戶體驗。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快速拆卸表帶的生耳,包括左右兩端開口的套管、分別活動設置于所述套管左右兩端的第一生耳桿和第二生耳桿、設置于所述套管內的按鍵,所述按鍵上端伸出于所述套管側壁上的按鍵孔,所述按鍵下端卡擋于所述套管內,所述按鍵的左右兩端分別抵接于所述第一生耳桿、第二生耳桿的尾端,所述按鍵可相對于所述按鍵孔上下移動;所述生耳還包括設置于所述按鍵與所述第一生耳桿、第二生耳桿之間的快拆機構,所述快拆機構用于將所述按鍵與所述第一生耳桿、第二生耳桿的尾端脫離抵接,使所述第一生耳桿、第二生耳桿可相向移動回縮于所述套管內。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通過在兩端開口的套管內的兩端設置第一生耳桿和第二生耳桿,第一生耳桿、第二生耳桿之間設置有按鍵將其二者抵接,同時,在按鍵與第一生耳桿、第二生耳桿之間設置快拆機構,使第一生耳桿和第二生耳桿可在快拆機構的作用下與按鍵脫開抵接,從而使得第一生耳桿和第二生耳桿可相對于套管向內移動回縮,使生耳從手表本體的生耳孔中脫出,無需借助專用工具進行拆裝,即可達到快速拆卸或裝配表帶的目的,提升了更換表帶的便捷性。
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第一生耳桿的前端伸出于所述套管,所述第一生耳桿的尾端具有臺階并卡擋于所述套管內,所述第二生耳桿的前端伸出于所述套管,所述第二生耳桿的尾端具有臺階并卡擋于所述套管內。
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快拆機構包括設置于所述按鍵下端與所述套管側壁之間的第三彈性部件、設置于所述按鍵左右兩端且朝上的斜面、抵壓于所述斜面的凸起,所述凸起分別與所述第一生耳桿、第二生耳桿的尾端連接。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通過在按鍵下端與套管內側壁之間設置第三彈性部件,在按鍵左右兩端設置朝上的斜面,第一生耳桿、第二生耳桿的尾端設置與斜面抵壓配合的凸起,用力按壓按鍵,驅使第三彈性部件壓縮變形,按鍵相對與套管向下移動,使得凸起脫開與斜面的抵壓配合,第一生耳桿、第二生耳桿可相對于套管向內移動回縮,從而實現(xiàn)表帶和手表本體自由、快速地拆卸分離或者裝配連接。
更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第一生耳桿尾端的臺階與所述套管左端端壁之間設有第一彈性部件,所述第二生耳桿尾端的臺階與所述套管右端端壁之間設有第二彈性部件。通過設置第一彈性部件和第二彈性部件,可使第一生耳桿、第二生耳桿的尾端脫開按鍵的抵接后,自動回縮于套管內,使生耳從手表本體的生耳孔中脫出,能更便捷的更換表帶。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彈性部件、第二彈性部件為壓縮彈簧。使用彈簧作為彈性部件,其結構簡單,生產成本低。
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快拆機構包括設置于所述按鍵下端與所述套管側壁之間的第三彈性部件、設置于所述按鍵左右兩端且朝上的斜面、抵壓于所述斜面的凸起,所述凸起分別與所述第一生耳桿、第二生耳桿的尾端連接。
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第三彈性部件為壓縮彈簧,所述第三彈性部件的彈力大于所述第一彈性部件、第二彈性部件的彈力。
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凸起呈與所述斜面相匹配的圓錐狀設置于所述第一生耳桿尾端的端面、所述第二生耳桿尾端的端面上,所述凸起與所述第一生耳桿、第二生耳桿同軸設置。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通過將凸起設置為與斜面相匹配的圓錐狀,凸起與第一生耳桿、第二生耳桿同軸設置,當生耳與手表本體發(fā)生相對滾動時,第一生耳桿和第二生耳桿的尾端始終與斜面抵壓,有效地保證了生耳的連接性能。
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按鍵下端面設有彈簧安裝孔,所述第三彈性部件一端抵接與所述彈簧安裝孔底部,另一端抵壓在所述套管內側壁上。將設置在按鍵下端的第三彈性部件一端抵接在安裝孔內,可有效地防止在按壓過程中,因受力不均導致第三彈性部件發(fā)生移動導致生耳失效的可能。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具有上述快速拆卸表帶的生耳的手表,所述手表包括手表本體、表帶,所述生耳設置于所述表帶端部,所述第一生耳桿、第二生耳桿的前端卡固在所述手表本體的生耳孔內。通過使用可快速拆卸的生耳將手表本體與表帶連接,在需要更換表帶時,可快速便捷的將表帶拆卸和裝配上,大大的提高了使用者的使用體驗度,在手表行業(yè)中具有廣泛推廣性。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生耳具有結構簡單、使用便捷,生產成本低、使用廣泛的優(yōu)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快速拆卸表帶的生耳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生耳桿處于伸出狀態(tài)的剖面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生耳桿處于回縮狀態(tài)的剖面示意圖;
圖中,1-套管,2-第一生耳桿,21-第一彈性部件,3-第二生耳桿,31-第二彈性部件,4-按鍵,5-第三彈性部件,6-斜面,7-凸起。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一
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快速拆卸表帶的生耳,包括左右兩端開口的套管1、分別活動設置于套管1左右兩端的第一生耳桿2和第二生耳桿3、設置于套管1內的按鍵4,按鍵4上端伸出于套管1側壁上的按鍵孔,按鍵4下端卡擋于套管1內,按鍵4的左右兩端分別抵接于第一生耳桿2、第二生耳桿3的尾端,按鍵4可相對于按鍵孔上下移動;其中,第一生耳桿2的前端伸出于套管1的左端開口,第一生耳桿2的尾端具有臺階且臺階卡擋于套管內,第二生耳桿3的前端伸出于套管1的右端開口,第二生耳桿3的尾端端具有臺階且臺階卡擋于套管1內;優(yōu)選地,第一生耳桿2的尾端臺階與套管1的左端端壁之間設有第一彈性部件21,第二生耳桿3的尾端臺階與套管1的右端端壁之間設有第二彈性部件31。
該快速拆卸表帶的生耳還包括設置于按鍵4與第一生耳桿2、第二生耳桿3之間的快拆機構,用于將按鍵4與第一生耳桿2、第二生耳桿3的尾端脫離抵接,使第一生耳桿2、第二生耳桿3可相向移動回縮于套管1內;具體地,該快拆機構包括設置于按鍵4的下端與套管1的側壁之間的第三彈性部件5、設置于按鍵4的左右兩端且朝上的斜面6、抵壓于斜面6上的凸起7,凸起7分別與第一生耳桿2、第二生耳桿3的尾端連接。具體地,第一彈性部件21、第二彈性部件31、第三彈性部件5均為壓縮彈簧,且第三彈性部件5的彈力大于第一彈性部件21、第二彈性部件31的彈力。
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方式為,凸起7呈與斜面6相匹配的圓錐狀,且分別設置于第一生耳桿2右端、第二生耳桿3左端的端面上,凸起7與第一生耳桿2、第二生耳桿3同軸設置;按鍵4的下端面設有彈簧安裝孔,第三彈性部件5的一端抵接與彈簧安裝孔底部,另一端抵壓在套管1的內側壁上。
在初始狀態(tài)下,在第三彈性部件5的彈力作用下,按鍵4的下端相對于套管1上的按鍵孔處于最高位置,在第一彈性部件21、第二彈性部件31的彈力作用下,固定設置在第一生耳桿2、第二生耳桿3尾端的凸起7抵壓在按鍵4左右兩端的斜面6上,由于第三彈性部件5的彈力大于第一彈性部件21、第二彈性部件31的彈力,第一生耳桿2和第二生耳桿3無法在第一彈性部件21、第二彈性部件31的彈力作用下將按鍵4向下移動,從而致使第一生耳桿2、第二生耳桿3均向套管1兩端伸出。
當使用者驅力按下按鍵4后,第三彈性部件5被壓縮,此時,第一生耳桿2、第二生耳桿3分別在第一彈性部件21、第二彈性部件31的彈力作用下向套管1的中間移動,使生耳的兩根生耳桿產生回縮,從而使生耳從手表本體的生耳孔中脫出,即可達到快速拆卸表帶的目的;待釋放按鍵4后,在第三彈性部件5的作用下,驅使按鍵4向上移動,斜面6隨之向上移動,在斜面6的作用下,凸起7帶著第一生耳桿2、第二生耳桿3向外側伸出,從而可以快速的將生耳卡固在手表本體的生耳孔中。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具有上述快速拆卸表帶的生耳的手表(附圖中未顯示),手表包括手表本體、表帶,生耳設置于表帶端部,第一生耳桿2的左端、第二生耳桿3的右端卡固在手表本體的生耳孔內。
實施例二
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種實施例與實施例一不同之處在于,第一生耳桿2的尾端臺階與套管1的左端端壁之間沒有設置彈性部件,第二生耳桿3的尾端臺階與套管1的右端端壁之間沒有設置彈性部件,在初始狀態(tài)下,在第三彈性部件5的彈力作用下,按鍵4的下端相對于套管1上的按鍵孔處于最高位置,設置在第一生耳桿2和第二生耳桿3的尾端端面上的凸起7抵壓在斜面6上,使第一生耳桿2、第二生耳桿3的尾端上的臺階與套管1兩端的端壁相抵頂,生耳桿處于伸出的狀態(tài);當使用者驅力按下按鍵4后,第三彈性部件5被壓縮,斜面6與凸起7脫開,第一生耳桿2與第二生耳桿3可相向移動,此時,只需借助簡單的輔助工具或將生耳豎起來,致使第一生耳桿2或第二生耳桿3回縮于套管1內,即可達到快速拆卸表帶的目的。
應當理解,方位詞均是結合操作者和使用者的日常操作習慣以及說明書附圖而設立的,它們的出現(xiàn)不應當影響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以上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中普通技術人員可根據(jù)上述說明對本實用新型做出種種變化例。因而,實施例中的某些細節(jié)不應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本實用新型將以所附權利要求書界定的范圍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