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竿的握持部構造及其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釣竿的握持部構造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0002]以往的釣竿采用以下構造作為握持部(把手部)的構造,即通過在竿尾側的竿節(jié)主體外周面上設置發(fā)泡材料、柔性部件等柔軟的部件,從而使釣魚人易于握持而避免發(fā)生握持疲勞(參照專利文獻I)。
[0003]專利文獻1:日本國實開平5 - 88264號公報
[0004]釣竿的竿尾側端部的開口通過尾塞(塞部)進行封堵。在該構造中,存在由于尾塞開閉動作時發(fā)生的尾塞與握持部的摩擦而導致發(fā)泡材料及柔性部件的竿尾側端部磨耗或損傷的可能性。并且,具有在取下了尾塞的狀態(tài)下發(fā)泡材料及柔性部件的竿尾側端部發(fā)生損傷的可能性。
【發(fā)明內容】
[0005]本發(fā)明針對前述情況進行構思,技術課題在于提供一種釣竿的握持部構造及其制造方法,能夠抑制伴隨塞部開閉動作等的磨耗及損傷。
[0006]為了解決前述課題,本發(fā)明作為形成于釣竿的握持部的構造,其特征在于,具備:發(fā)泡部,設于前述釣竿的一方向端部外周面;硬質部,比前述發(fā)泡部硬而設于前述發(fā)泡部的端部與前述釣竿的竿尾側端部之間;及塞部,封堵前述釣竿的竿尾側端部的開口并覆蓋前述釣竿及前述硬質部的竿尾側端部。
[0007]根據(jù)上述構成,在竿尾側端部設有硬質部而不是發(fā)泡部,因此能夠抑制與塞部的頭部抵接的部位的伴隨塞部開閉動作等的磨耗及損傷。并且,在取下了塞部的狀態(tài)下也能夠防止釣竿的竿尾側端部的損傷。
[0008]可以構成為,前述發(fā)泡部的外徑大于前述硬質部的外徑,在前述發(fā)泡部及前述硬質部的外周面上設置具有纖維體的編織部,前述塞部呈覆蓋前述釣竿的竿尾側端部、前述硬質部及前述編織部的竿尾側端部的形狀。
[0009]根據(jù)上述構成,由于發(fā)泡部的竿尾側端部的外徑大于硬質部的外徑,因此對釣魚人而言易于握持而能夠防止握持疲勞。
[0010]可以構成為,在前述硬質部上的前述編織部上設置束線部,其呈將前述發(fā)泡部上的前述編織部上的前述編織部的竿尾側端部與前述塞部連接的傾斜。
[0011]根據(jù)上述構成,由于編織部的兩端部被束線部包覆,因此能夠防止編織部的纖維體的綻開。并且,由于束線部呈將發(fā)泡部上的編織部的竿尾側端部與塞部的頭部的竿尖側端部連接的錐形狀,因此對釣魚人而言易于握持而能夠防止握持疲勞。
[0012]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抑制握持部的伴隨塞部開閉動作等的磨耗及損傷。
【附圖說明】
[0013]圖1中(a)為表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釣竿的握持部構造的立體圖,(b)為表示釣竿的握持部構造的剖視圖。
圖2的(a)?(f)是用于說明握持部的制造方法的圖。
符號說明
1-釣竿的握持部;10_釣竿;20_發(fā)泡部;30_硬質部;40_編織部(纖維體);50、60_束線部;70_塞部。
【具體實施方式】
[0014]下面,適當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對相同的部分標記相同符號而省略重復說明。圖1中(a)為表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釣竿的握持部構造的立體圖,(b)為表示釣竿的握持部構造的剖視圖。在圖1(b)中以剖視圖表示釣竿10、發(fā)泡部20、硬質部30、編織部40及束線部60并以側視圖示出塞部70。
[0015]<釣竿的握持部>
如圖1的(a)、(b)所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釣竿的握持部I形成在釣竿10上,具備發(fā)泡部20、硬質部30、編織部40、束線部50、60及塞部70。
[0016]< 釣竿 >
釣竿10為纖維強化樹脂(碳纖維強化樹脂、玻璃纖維強化樹脂等)制,呈細長的圓筒形狀而能夠在釣竿10內收容構成竿尖側的復數(shù)的竿節(jié)。在釣竿10內周面的竿尾側端部形成有內螺紋部11。
[0017]<發(fā)泡部〉
發(fā)泡部20比釣竿10軟,構成握持部構造的主要部,是多孔性的部件,即發(fā)泡樹脂(發(fā)泡聚氨酯樹脂、發(fā)泡聚乙烯樹脂等)制的部件,設于釣竿10的外周面。另外,作為發(fā)泡部20的材料也可以使用天然的多孔性部件即軟木。發(fā)泡部20外嵌于釣竿10而呈紡錘筒形狀,即在中間部具有成為最大外徑的部位,并且從成為最大外徑的部位朝向兩端部分別縮徑。發(fā)泡部20的竿尾側端部比釣竿10的竿尾側端部靠近竿尖側配置。也就是說,在發(fā)泡部20外嵌于釣竿10的狀態(tài)下,釣竿10外周面的竿尾側端部的規(guī)定范圍露出。在該露出部位外嵌硬質部30,該硬質部30將在下面進行說明。另外,握持部的形狀除了上述的紡錘筒形狀之夕卜,也可以是直圓筒形狀。
[0018]<硬質部>
硬質部30是在釣竿10的端部外周面上設置的比發(fā)泡部20硬的樹脂制部件。作為硬質部30的材料,可以使用纖維強化樹脂(碳纖維強化樹脂、玻璃纖維強化樹脂等)、熱塑性樹脂(聚酰胺樹脂、聚氨酯樹脂、聚酯樹脂等)、熱固性樹脂(ABS樹脂等)等。硬質部30呈圓筒形狀而外嵌于釣竿10的端部。硬質部30的外徑尺寸小于發(fā)泡部20的竿尾側端部的外徑尺寸。硬質部30的竿尖側端部的端面與發(fā)泡部20的竿尾側端部的端面抵接,硬質部件30的竿尾側端部的端面與釣竿10的竿尾側端部的端面成為相同的面。
[0019]<編織部>
編織部40是用涂料加固纖維體而成的部件,該纖維體在發(fā)泡部20及硬質部30的整個外周面上設置。作為編織部40的纖維體,可以使用尼龍線、棉線、維尼綸線等。并且,作為編織部40的涂料,可以采用聚氨酯涂料、環(huán)氧涂料等。該纖維體通過織入或平卷而包覆發(fā)泡部20及硬質部30的外周面。編織部40 —體地具備第一編織部41及第二編織部42,該第一編織部41在發(fā)泡部20的外周面上設置,而該第二編織部42在硬質部30的外周面上設置。并且設定為,在硬質部30上設置的第二編織部42的外徑,等于或小于發(fā)泡部20的竿尾側端部的外徑。
[0020]<束線部>
束線部50、60是收束編織部40的竿尖側端部及竿尾側端部的纖維體的樹脂層。該束線部50、60通過在編織部40的兩端部上涂布例如紫外線固化樹脂(紫外線固化型聚氨酯涂料、紫外線固化型環(huán)氧涂料等)并使其固化而形成,包覆、保護編織部40的纖維體的兩端部而防止纖維體綻開。
[0021]束線部50從第一編織部41的外周面起沿著釣竿10的外周面設置。該束線部50呈從竿尾側端部向竿尖側端部縮徑的錐形狀,將第一編織部41的紡錘形狀與釣竿10的外周面平滑地連接。
[0022]束線部60在第二編織部42的外周面上設置。該束線部60呈從竿尖側端部向竿尾側端部縮徑的錐形狀,將第一編織部41的紡錘形狀與塞部70的頭部72的外周面平滑地連接。
[0023]< 塞部 >
塞部70是封堵釣竿10的竿尾側端部的開口的金屬制或樹脂制的部件。作為樹脂制的塞部70的材料,可以使用纖維強化樹脂(碳纖維強化樹脂、玻璃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