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植物栽培技術領域,且特別涉及一種白蟻的防治方法及茯苓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貴州省黔東南州森林資源豐富,原生態(tài)保存完好,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氣候特點,是貴州省和國家重點中藥材生產基地,素有“黔山無閑草,遍地皆靈藥”之稱。目前,黔東南州種植中藥材品種77個,面積達2萬hm2以上。其中松茯苓品質優(yōu)良,生產歷史悠久。出口茯苓產品曾獲得國家免檢商品、國家外經貿部頒布的“出口優(yōu)質產品證書”等榮譽稱號。所產松茯苓均以體重結實、外皮色棕褐、無裂隙、斷面向白而細膩、嚼之粘性強為佳,品質居全國之首,在港澳地區(qū)和東南亞各國深受歡迎,聞名中外。據統(tǒng)計,目前我國中藥材市場上80%的茯苓來自貴州黔東南地區(qū),且質量上乘,“黔東茯苓”素有“有質有量”的美譽。貴州省是茯苓的盛產之地,主產于黔東南黎平、錦屏、榕江、從江、天柱、鎮(zhèn)遠、施秉等區(qū)縣。
但是,隨著茯苓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白蟻危害日益增加,使黔東南州茯苓品質及產量呈現(xiàn)下滑趨勢。能否防治白蟻,是茯苓栽培能否獲得收益的首要條件。
一般白蟻活動的最適時期是4-6月及8-9月,經調查表明,在此期間,未施藥劑預防的地塊,茯苓被害率一般達85%以上,造成減產在60%以上。以往生產上主要采用的一些防蟻藥物,不僅殘留、毒性大、效果差,而且影響茯苓出口,農民收入減少。因此,篩選一種防治白蟻有效、而又易于自然降解的藥物,特別是生物性藥劑,已成為生產上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白蟻的防治方法,該防治方法多樣化,能針對不同條件下的白蟻進行有效滅除。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茯苓的栽培方法,此栽培方法能有效避免白蟻損害茯苓,使茯苓長勢良好,從而提高茯苓的產量和質量。
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的。
本發(fā)明提出一種白蟻的防治方法,包括農業(yè)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
農業(yè)防治是在防治區(qū),以雞縱菌為參照物,尋找白蟻巢穴,然后挖巢除蟻。
生物防治是向防治區(qū)引進白蟻的天敵,以對白蟻進行捕食,天敵包括蜈蚣、蠼螋、螞蟻、隱翅蟲、蜘蛛、青蛙、澤蛙、蟾蜍、穿山甲、鳥類、壁虎。
物理防治包括:于防治區(qū)外圍設置頻振式誘集殺蟲燈以驅趕白蟻,于防治區(qū)設置白蟻誘集盒、毒餌或油茶餅。
化學防治是于防治區(qū)噴灑滅蟻農藥。
本發(fā)明還提出一種茯苓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驟:選擇苓場,然后于苓場內準備苓窖,向苓窖中放入木塊并固定,將茯苓菌種接種于木塊,然后栽培。于接種茯苓菌種前一個月,采用上述的白蟻的防治方法對苓場進行白蟻防治。
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白蟻的防治方法及茯苓的栽培方法的有益效果是:
白蟻的防治方法多種多樣,可根據具體防治區(qū)的情況選擇適宜的農業(yè)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方法,且滅除白蟻效果均較佳。
茯苓的栽培方法中通過在接種茯苓菌種前對茯苓場進行白蟻防治,可有效避免白蟻損害茯苓,以獲得長勢和質量均較好的茯苓。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發(fā)明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圖1為實施例12提供的白蟻誘集盒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實施例12提供的白蟻誘集盒中的卡槽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實施例12提供的白蟻誘集盒中的第二通孔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實施例12提供的白蟻誘集盒中的凹槽的結構示意圖。
圖標:10-白蟻誘集盒;100-盒體;110-盒板;111-卡槽;120-容納腔;130-第一通孔;200-第一松木塊;210-第一支撐條;211-第一端;213-第二端;220-第二支撐條;221-第三端;223-第四端;300-第二松木塊;310-第二通孔;320-凹槽;400-曲型通道。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實施例中未注明具體條件者,按照常規(guī)條件或制造商建議的條件進行。所用試劑或儀器未注明生產廠商者,均為可以通過市售購買獲得的常規(guī)產品。
下面對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白蟻的防治方法和茯苓的栽培方法進行具體說明。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茯苓的栽培方法例如可以按以下步驟進行:
選擇苓場,然后于苓場內準備苓窖,向苓窖中放入木塊并固定,將茯苓菌種接種于木塊,然后栽培。并且,在接種茯苓菌種前一個月,采用白蟻的防治方法對苓場進行白蟻防治。
較佳地,苓場例如可選擇向陽、干燥區(qū)域。清除苓場中的腐爛樹根及朽木。本實施例中的白蟻的防治方法例如可以包括農業(yè)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中的至少一種。
其中,農業(yè)防治主要是在防治區(qū),也即苓場及苓場周圍以雞縱菌等作為參照物,尋找白蟻巢穴,然后挖巢除蟻。
生物防治則是通過選擇對天敵殺傷力小的低毒性化學農藥,避開自然天敵對農藥的敏感時期,創(chuàng)造適宜白蟻的自然天敵的繁殖環(huán)境。在防治區(qū)引進白蟻的天敵,以對白蟻進行捕食。作為可選地,上述白蟻的捕食性天敵例如可以為蜈蚣、蠼螋、螞蟻、隱翅蟲、蜘蛛、青蛙、澤蛙、蟾蜍、穿山甲、鳥類、壁虎等。
化學防治是通過向防治區(qū)噴灑滅蟻農藥對白蟻進行滅殺。其中,滅蟻農藥例如可以選用4.5wt%的氯氰菊酯、10%wt或2.5wt%的聯(lián)苯菊酯、10wt%的氯菊酯、0.1wt%的氟蟲胺、2.5wt%的溴氰菊酯、20wt%的氰戊菊酯和5wt%的氟鈴脲中的至少一種。上述滅蟻農藥均按國標《gb4285》和《gb8321》使用。
物理防治例如可以于防治區(qū)外圍設置頻振式誘集殺蟲燈以驅趕白蟻,于防治區(qū)設置白蟻誘集盒、毒餌或油茶餅進行誘殺或驅避。因每個成熟的白蟻群體,每年或間年均會有有翅繁殖蟻進行分飛移殖,以擴建新群體。根據黑翅土白蟻的習性,可在距苓場不低于50米的地區(qū)設置頻振式誘集殺蟲燈對白蟻進行誘集滅殺。將殺蟲燈設置在距苓場不低于50米的區(qū)域,可對未被誘集燈殺滅的白蟻進行進一步的防治處理,從而有效避免殘余的白蟻進入苓場。
毒餌誘殺例如可通過以下方式進行:在茯苓種植前1個月,將毒餌條埋入苓場陰暗潮濕、腐爛松樹枝較多的溝槽內,埋入的深度例如可以為15-20cm。白蟻進食毒餌后,引起慢性中毒,并逐漸傳染整個白蟻群體,從而達到滅蟻效果。其中,毒餌可由70重量份的餌料、10重量份的糖、20重量份的面粉與水混合后攪拌成糊狀,烘干制得。具體地,餌料例如可以包括甘蔗、送木屑和纖維素粉,面粉中可加入防霉劑及0.1wt%的氟蟲胺或5wt%的氟鈴脲等,以提高對白蟻的誘殺效果。作為可選地,毒餌條的尺寸例如可以為4cm×0.7cm×0.5cm。
油茶餅對白蟻具有一定的驅避作用,因此,在物理防治中,還可以在苓場內施用油茶餅顆粒以對白蟻起到驅避效果。作為可選地,油茶餅顆粒的施用量例如可以為80kg/667m2-120kg/667m2,優(yōu)選為100kg/667m2。此優(yōu)選施用量的油茶餅顆粒與其對白蟻所起的驅避效果能達到最佳平衡。
作為可選地,白蟻誘集盒誘殺可以直接在白蟻誘集盒中放入對白蟻有毒類食物,也可僅通過將白蟻誘集于誘集盒中,然后再將該誘集盒中的白蟻進行集中處理。為避免有毒類食物對茯苓造成不良影響,本實施例中優(yōu)選為后種方式。該誘集盒可分兩次進行2次埋放,第一次于茯苓種植前1個月埋放,也可以是在接種茯苓菌種前1個月埋放;第二次則在種植茯苓時埋放,也即在接種茯苓菌種前10-15天埋放。埋放地點例如可選擇在苓場周圍陰暗潮濕、腐爛松樹枝較多的溝槽內,每隔8-12m設置1個白蟻誘集盒,并不定期查看誘集盒中是否有白蟻。若誘集的白蟻量較多后,可將誘集盒取出,并用聯(lián)苯菊酯、氰戊菊酯、氯菊酯、氟蟲胺和氟鈴脲等藥劑對誘集盒內的白蟻進行滅殺處理。
較佳地,本實施例中的苓窖包括至少兩行和至少兩列的苓穴,相鄰兩行苓穴之間的間距為30-40cm,相鄰兩列苓穴之間的間距為8-10cm。
將木塊切分為長度為45-55cm的段木,每個苓穴內放入12-15kg的段木。段木放入苓穴中時,較佳地,將段木的新口朝上,另一端緊貼泥土。段木與段木之間,將削皮面靠近,以利于菌絲傳引。凡有割織面的段木,其割脂面朝上。段木在苓穴中的排放可進行適當大小搭配,也即為直徑為16cm及其以上的段木,搭配根直徑為8cm的木材作為菌絲的引木。作為可選地,上述段木在排放時可形成10-25°的斜面。
段木排放后,將段木固定,然后接種茯苓菌種。茯苓菌種可選擇體形圓滿,皮色紫紅、有裂紋、肉色潔白細潤、健壯而鮮嫩的菌核;也可以選擇正在生長的小個茯苓作苓種。接種例如可包括以下步驟:在段木待接種的部位削出接口,去除茯苓菌種的外皮,然后將茯苓菌種的肉質分成100-150g的塊狀,并貼合于段木的接口,使菌絲體與段木契合。為避免菌種被雨水淋濕,可用菌種袋的薄膜蓋住菌絲體貼接的段木頭,然后用土將菌袋墊穩(wěn)壓緊。
接種茯苓菌種后,往苓窖覆蓋泥土,并在苓窖周邊開設寬度和深度均不低于30cm的排水溝,且排水溝的溝底低于段木靠近苓穴的穴底的端面。作為可選地,可每隔8-10個苓窖開設一條排水溝,以使苓窖中無積水產生。
然后待其生長即可。
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特征和性能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實施例1
選擇向陽且干燥的區(qū)域作為苓場,清除苓場中的腐爛樹根及朽木。以分群孔、泥坡泥路或雞縱菌為參照,尋找白蟻巢穴,然后挖巢除蟻。
在苓場中設置苓窖,苓窖包括2行、2列苓穴,2行苓穴之間的間距為30cm,2列苓穴之間的間距為8cm。
將木塊切分為長度為45cm的段木,每個苓穴內放入12kg的段木,排放時,使段木形成10°的斜面。
將段木固定,然后選擇體形圓滿,皮色紫紅、有裂紋、肉色潔白細潤、健壯而鮮嫩的菌核作為茯苓菌種。在段木待接種的部位削出接口,去除茯苓菌種的外皮,然后將茯苓菌種的肉質分成100g的塊狀,并貼合于段木的接口,使菌絲體與段木契合。
接種茯苓菌種后,往苓窖覆蓋泥土,并每隔8個苓窖開設一條寬度和深度均為30cm的排水溝,且排水溝的溝底低于段木靠近苓穴的穴底的端面。
然后待其生長即可。
實施例2
選擇向陽且干燥的區(qū)域作為苓場,清除苓場中的腐爛樹根及朽木。引進適量蜈蚣,對白蟻進行捕食。
在苓場中設置苓窖,苓窖包括10行、10列苓穴,相鄰2行苓穴之間的間距為40cm,相鄰2列苓穴之間的間距為10cm。
將木塊切分為長度為55cm、直徑為16cm的段木,每個苓穴內放入15kg的段木,每根段木搭配1根直徑為8cm的木材,排放時,使段木和木材均形成25°的斜面。
將段木固定,然后選擇正在生長的茯苓作為茯苓菌種。在段木待接種的部位削出接口,去除茯苓菌種的外皮,然后將茯苓菌種的肉質分成150g的塊狀,并貼合于段木的接口,使菌絲體與段木契合。
接種茯苓菌種后,往苓窖覆蓋泥土,并每隔10個苓窖開設一條寬度和深度均為40cm的排水溝,且排水溝的溝底低于段木靠近苓穴的穴底的端面。
然后待其生長即可。
實施例3
選擇向陽且干燥的區(qū)域作為苓場,清除苓場中的腐爛樹根及朽木。用4.5wt%的氯氰菊酯對白蟻進行滅殺。
在苓場中設置苓窖,苓窖包括20行、20列苓穴,相鄰2行苓穴之間的間距為35cm,相鄰2列苓穴之間的間距為9cm。
將木塊切分為長度為50cm、直徑為16cm的段木,每個苓穴內放入13.5kg的段木,每根段木搭配1根直徑為8cm的木材,排放時,使段木和木材均形成17.5°的斜面。
將段木固定,然后選擇正在生長的茯苓作為茯苓菌種。在段木待接種的部位削出接口,去除茯苓菌種的外皮,然后將茯苓菌種的肉質分成125g的塊狀,并貼合于段木的接口,使菌絲體與段木契合。
接種茯苓菌種后,往苓窖覆蓋泥土,并每隔9個苓窖開設一條寬度和深度均為50cm的排水溝,且排水溝的溝底低于段木靠近苓穴的穴底的端面。
然后待其生長即可。
實施例4
選擇向陽且干燥的區(qū)域作為苓場,清除苓場中的腐爛樹根及朽木。用70重量份的餌料、10重量份的糖、20重量份的面粉與水混合后攪拌成糊狀,烘干制得毒餌。其中,餌料含有甘蔗、送木屑和纖維素粉,面粉中含有防霉劑及0.1wt%的氟蟲胺。將毒餌作為4cm×0.7cm×0.5cm的毒餌條,并在茯苓種植前1個月埋入苓場的溝槽內,埋入深度為15cm。
在苓場中設置苓窖,苓窖包括15行、15列苓穴,相鄰2行苓穴之間的間距為38cm,相鄰2列苓穴之間的間距為8.5cm。
將木塊切分為長度為47.5cm的段木,每個苓穴內放入13.5kg的段木,排放時,使段木和木材均形成15°的斜面。
將段木固定,然后選擇正在生長的茯苓作為茯苓菌種。在段木待接種的部位削出接口,去除茯苓菌種的外皮,然后將茯苓菌種的肉質分成140g的塊狀,并貼合于段木的接口,使菌絲體與段木契合。
接種茯苓菌種后,往苓窖覆蓋泥土,并每隔9個苓窖開設一條寬度和深度均為35cm的排水溝,且排水溝的溝底低于段木靠近苓穴的穴底的端面。
然后待其生長即可。
實施例5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4的區(qū)別在于:面粉中含有防霉劑及5wt%的氟鈴脲。將毒餌作為4cm×0.7cm×0.5cm的毒餌條,并在茯苓種植前1個月埋入苓場的溝槽內,埋入深度為20cm。
實施例6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5的區(qū)別在于:毒餌條的埋入深度為17.5cm。
實施例7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4的區(qū)別在于:白蟻防治采用油茶餅顆粒對白蟻進行驅避,油茶餅顆粒的施用量為80kg/667m2。
實施例8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7的區(qū)別在于:油茶餅顆粒的施用量為120kg/667m2。
實施例9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7的區(qū)別在于:油茶餅顆粒的施用量為100kg/667m2。
實施例10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4的區(qū)別在于:白蟻防治采用燈光誘殺進行。即在距苓場50m以外的區(qū)域設置頻振式誘集殺蟲燈對白蟻進行誘集滅殺。
實施例11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4的區(qū)別在于:白蟻防治采用白蟻誘集盒誘集,然后再將該誘集盒中的白蟻進行集中處理。
實施例12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實施例11中所用的白蟻誘集盒10。該白蟻誘集盒10包括盒體100和第一松木塊200。為了方便白蟻誘集盒10的清洗和攜帶,第一松木塊200與盒體100可以是可拆卸連接。
盒體100由多塊盒板110圍成,并形成容納腔120。也即在盒體100內部形成容納腔120,用于收集白蟻。作為可選地,請參照圖1,盒體100由6塊盒板110圍成立方體盒體。該6塊盒板110可以是相同尺寸,圍成正方體盒體;也可以是不同尺寸,圍成長方體盒體,長方體盒體的尺寸例如可以為150mm×90mm×50mm。
請一并參照圖1和圖2,盒體100中任意1塊盒板110的朝向容納腔120的一面設置有卡槽111。第一松木塊200的一端卡接于上述卡槽111。值得說明的是,盒體100中設置有卡槽111的盒板110也可以不止1個,也可以多個盒板110均設置有卡槽111。作為可選地,盒板110設置的卡槽111的數(shù)量可以不止1個,當具有多個卡槽111時,多個卡槽111例如可以沿盒板110朝向容納腔120一側的表面等距間隔設置。
相應地,第一松木塊200的數(shù)量也可以不止1塊。為使白蟻誘集盒10能夠吸引更多的白蟻,第一松木塊200的數(shù)量例如可優(yōu)選為至少2塊。此時,卡槽111的數(shù)量與第一松木塊200的數(shù)量相同,至少2塊第一松木塊200沿設置有卡槽111的盒板110間隔設置,并分別卡接于與其對應的卡槽111,也即至少兩個卡槽111在盒板110上間隔設置。
請繼續(xù)參照圖1,為能使盒體100外的白蟻能夠進入容納腔120中,本實施例的白蟻誘集盒10的至少1塊盒板110開設有供白蟻進入容納腔120的第一通孔130。
作為可選地,上述第一通孔130的直徑例如可以為0.9-1.1cm,以使白蟻能夠通過,并同時能避免其它類型的昆蟲進入。每塊盒板110所開設的第一通孔130的數(shù)量也不唯一,可以僅有1個,也可以有多個。
為避免進入白蟻誘集盒10內的白蟻逃出白蟻誘集盒10,本實施例中的多塊盒板110朝向容納腔120的一側的表面例如可均設置為光滑面。光滑面能使白蟻與白蟻誘集盒10的盒板110朝向容納腔120一側的表面之間的摩擦力為零或較小,以使其無法沿該表面進行攀爬。
進一步地,本實施例中的白蟻誘集盒10還包括有第二松木塊300。請一并參照圖1和圖3,第二松木塊300開設有與第一松木塊200的橫截面配合的第二通孔310,第一松木塊200穿過第二通孔310。當?shù)谝凰赡緣K200為多塊時,每塊第二松木塊300所開設的第二通孔310的數(shù)量也為多個,每個第二通孔310均分別對應一塊第一松木。
作為可選地,第二松木塊300的數(shù)量至少為2塊,至少2塊第二松木塊300沿第一松塊的長度的方向間隔設置。
因白蟻主要以木材或纖維素為食,喜好啃食松木,故本實施例中的上述盒體100、第一松木塊200和第二松木塊300均可采用松木制成。且較優(yōu)地,盒體100、第一松木塊200和第二松木塊300可經以下處理而得:將盒體100、第一松木塊200和第二松木塊300浸泡于浸泡液中至少12h,然后取出干燥。其中,浸泡液可按每500ml淘米水溶有8-12g白糖配制而得,浸泡時間優(yōu)選為24h。然后再將浸泡后的第一松木塊200和第二松木塊300設置于容納腔120中。浸泡的目的是使第一松木塊200和第二松木塊300具有甜味,從而吸引更多的白蟻進入。
此外,在容納腔120中設置第一松木塊200和第二松木塊300可增加整個白蟻誘集盒10的松木量,有利于吸引更多的白蟻進入。此外,第一松木塊200和第二松木塊300均相互間隔設置,可增加各松木塊之間的空隙,增加其未被遮擋的表面空間,以為白蟻提供更寬的活動空間,并延長其在白蟻誘集盒10中的啃食時間。
請繼續(xù)參照圖1,為使進入容納腔120中的白蟻能夠較快地分布于第一松木塊200或第二松木塊300,本實施例的盒體100還連接有曲型通道400。曲型通道400的一端連通通孔,另一端與第二松木塊300靠近通孔的一端連接。
為防止白蟻退回盒體100外,上述曲型通道400的內壁均為光滑面。加之通道的曲型設置,能夠充分避免白蟻逃出白蟻誘集盒10。
進一步地,為了使第二松木塊300不會沿著第一松木塊200的長度方向滑落,請繼續(xù)參照圖1,本實施例的第一松木塊200的側壁連接有起支撐作用的第一支撐條210和第二支撐條220,且在第一松木塊200未穿過第二通孔310時,第一支撐條210和第二支撐條220均沿第一松木塊200的長度方向對稱分布。
第一松木塊200穿過第二通孔310,第一支撐條210支撐于第二松木塊300靠近卡槽111一側的表面。具體地,第一支撐條210包括第一端211和第二端213,第一端211活動連接于第一松木塊200,第二端213為活動端,也即第二端213未連接于第一松木塊200。未使用時,第一支撐條210沿第一松木塊200的長度方向靠設于第一支撐條210的側壁;當?shù)谝恢螚l210貫穿于第二通孔310時,僅需調節(jié)活動端,使活動端連接于第二松木塊300靠近卡槽111一側的表面即可。較佳地,活動端連接于第二松木塊300后,第一支撐條210、第二松木塊300和第一松木塊200形成直角三角形,以使第一支撐條210對第二松木條起到更加穩(wěn)固的支撐作用,避免第二松木條沿第一松木條的長度的方向,向卡槽111方向滑落。
第一松木塊200穿過第二通孔310,第二支撐條220則支撐于第二松木塊300遠離卡槽111一側的表面。具體地,第二支撐條220包括第三端221和第四端223。第三端221活動連接于第一松木塊200,第四端223為活動端,也即第四端223未連接于第一松木塊200。未使用時,第二支撐條220也沿第一松木塊200的長度方向靠設于第一支撐條210的側壁;當?shù)谝恢螚l210貫穿于第二通孔310時,僅需調節(jié)活動端,使活動端連接于第二松木塊300遠離卡槽111一側的表面即可。較佳地,第二支撐條220、第二松木塊300和第一松木塊200也形成直角三角形,以使第二支撐條220對第二松木條起到更加穩(wěn)固的支撐作用,避免第二松木條沿第一松木條的長度的方向,向遠離卡槽111的方向滑落。
值得說明的是,每塊第二松木塊300均同時連接有第一支撐條210和第二支撐條220。且每塊第二松木塊300所連接的第一支撐條210與第二支撐條220的數(shù)量均可不止1根。作為優(yōu)選地,每塊第二松木塊300沿穿過每個第二通孔310的第一松木塊200為對稱軸,分別在對稱軸的兩側連接有均連接有1根第一支撐條210和1根第二支撐條220,且同一側的上述第一支撐條210和第二支撐條220分別連接于第二松木塊300遠離卡槽111和朝向卡槽111的一側的表面。
承上,通過第一支撐條210和第二支撐條220的相互配合,有效避免了在移動或翻轉白蟻誘集盒10時,第二松木塊300沿第一松木塊200的長度方向移動。
因白蟻具有喜歡鉆穴鉆孔的特點,請參照圖4,本實施例中的第一松木塊200和第二松木塊300均設置有凹槽320,凹槽320的槽口朝向容納腔120。同一松木塊上的凹槽320優(yōu)選為錯位設置,以防止白蟻啃食松木塊后將松木塊啃斷。
設置凹槽320的目的:其一,凹槽320較平面而言,能進一步第一松木塊200和第二松木塊300的未被遮擋的表面空間,為白蟻提供更加寬闊的活動空間。其二,凹槽320具有一定的巢穴構造和性質,符合白蟻的生活習性,能夠在凹槽320內部聚集較多的白蟻,從而也便于后期對白蟻的殺滅處理。
試驗例
重復實施例1-11,并比較各實施例中白蟻防治方式對白蟻防治的效果,以苓場中受白蟻危害的區(qū)域占總栽培區(qū)域的百分比(即白蟻危害率)為測試結果,其結果如表1所示。此外,設置對照組1-11,對照組在茯苓栽培過程中均未進行白蟻防治,但其余栽培過程均與對照組1-11分別對應相同。比較經對照組1-11和實施例1-11栽培后所得的茯苓的產量和質量,其中,產量以每畝苓場所收獲的茯苓計,質量以“優(yōu)”、“良”、“差”三個等級進行評價,其結果如表2所示。
表1白蟻危害率(%)
由表1可知,經實施例1-11中的白蟻防治方法防治后,苓場栽培區(qū)域所受白蟻危害的區(qū)域較少。相比之下,實施例1-2受白蟻危害的區(qū)域較實施例3-11要多,其原因在于,實施例1中采用人為尋找白蟻巢穴,然后挖巢除蟻,實施例2中采用引入白蟻的天敵對白蟻進行捕食,該兩種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防治效果上略差。
表2茯苓產量和質量對照表
由表2可知,在茯苓栽培過程中,進行白蟻防治能夠較大程度提高茯苓的產量,且通過白蟻誘集盒這種方式防治后的茯苓產量最多。其原因在于白蟻誘集盒不含化學物質,不會對茯苓造成不良影響。且白蟻誘集盒采用白蟻喜食的纖維素和松木制成,能夠充分吸引茯場區(qū)域中的白蟻進入誘集盒,并且同時能避免進入誘集盒的白蟻逃出盒體,從而較其余白蟻防治方法能較好地在對白蟻進行有效控制的同時,還能促進茯苓的正常生長。
此外,通過本實施例1-11中白蟻防治后所收獲的茯苓較未經白蟻防治后所收獲的茯苓質量更好,說明在茯苓栽培過程中進行白蟻防治至關重要。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白蟻的防治方法多樣化,能針對不同條件下的白蟻進行有效滅除。且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茯苓的栽培方法中使用白蟻防治技術,有效避免了白蟻損害茯苓,使茯苓長勢良好,從而提高茯苓的產量和質量。
以上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發(fā)明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發(fā)明的選定實施例。基于本發(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