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取藥裝置技術(shù)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新型定量取藥器。
背景技術(shù):
在農(nóng)村菜農(nóng)給生蟲的菜大打藥時,藥水不按照要求的比例就直接倒入噴霧器藥筒中的水里,原因是沒有適用于配制農(nóng)藥濃度的器具,這樣的現(xiàn)象在農(nóng)村很普遍。
因此,需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shù)方案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有效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的新型定量取藥器。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shù)方案:
一種新型定量取藥器,其特征在于:述堵塞板上方的第一過濾網(wǎng)、位于所述堵塞板下方的橫板、位于所述橫板下方的管道及設置于所述管道上的閥門,所述蓋板裝置包括第一豎桿、位于所述第一豎桿右側(cè)的第一斜桿、位于所述第一斜桿上方的第二橫桿、位于所述第二橫桿上方的第一彈簧、位于所述第一彈簧右側(cè)的蓋板及位于所述蓋板上方的握持環(huán),所述擋板裝置包括第二豎桿、設置于所述第二豎桿上的移動板、位于所述移動板上方的密封板、位于所述密封板上方的限定塊、位于所述限定塊右側(cè)的第二彈簧,所述旋轉(zhuǎn)裝置包括頂靠板、位于所述頂靠板左側(cè)的第四支架、位于所述第四支架下方的第五支架、設置于所述第四支架上的旋轉(zhuǎn)桿、位于所述第五支架右側(cè)的第一固定桿、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桿上方的第三彈簧、位于所述第五支架上方的收集框及位于所述第三彈簧上方的定位板。
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呈水平狀,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的上端呈水平狀,所述第一支撐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二支架固定連接。
所述框體呈橫截面為圓環(huán)的柱體,所述框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架的上端與所述框體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設有兩個,所述第三支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與所述框體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橫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三支架固定連接。
所述堵塞板呈圓柱體,所述堵塞板的側(cè)面與所述框體的內(nèi)表面滑動連接,所述堵塞板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呈空心的半球狀,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的下表面與所述堵塞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上方,所述橫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橫板的上表面與所述框體的下表面滑動連接,所述橫板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下方,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管道呈豎直狀,所述管道的上端對準所述第二通孔且與所述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豎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的上端與所述框體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呈水平狀,所述第二橫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一豎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的右端與所述框體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的左端與所述第一豎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的右端與所述蓋板的左端固定連接,所述蓋板呈長方體,所述蓋板的下表面與所述框體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握持環(huán)呈半圓環(huán)狀,所述握持環(huán)的兩端與所述蓋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豎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豎桿的上端與所述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移動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移動板貫穿所述第二豎桿的左右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
所述密封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密封板的下表面與所述移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密封板貫穿所述第二豎桿的左右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管道的下表面與所述密封板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限定塊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限定塊的下端與所述密封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呈水平狀,所述第二彈簧的右端與所述第二豎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的左端與所述限定塊固定連接。
所述定位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定位板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板的左端設有凹槽,所述旋轉(zhuǎn)桿呈長方體,所述旋轉(zhuǎn)桿的右端收容于所述凹槽內(nèi)且與所述定位板軸轉(zhuǎn)連接,所述旋轉(zhuǎn)桿的左端與所述第四支架固定連接。
所述收集框呈空心的圓柱體,所述收集框位于所述管道的下方,所述收集框貫穿所述定位板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四支架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的上端與所述頂靠板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的下端與所述第五支架固定連接,所述頂靠板呈長方體,所述頂靠板頂靠在所述移動板及密封板的左端,所述第五支架呈L型,所述第五支架的右端頂靠在所述收集框的下表面上,所述第一固定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固定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五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三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一固定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的上端與定位板固定連接。
采用上述技術(shù)方案后,本發(fā)明具有如下優(yōu)點:
本發(fā)明新型定量取藥器結(jié)構(gòu)簡單,使用方便,能夠配制一定量的農(nóng)藥,從而可以配制農(nóng)藥的濃度,保證農(nóng)藥的殺蟲效果,減少農(nóng)藥的浪費。
附圖說明
下面結(jié)合附圖對本發(fā)明新型定量取藥器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新型定量取藥器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新型定量取藥器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框體裝置2、設置于所述框體裝置2上的蓋板裝置3、位于所述框體裝置2下方的擋板裝置4及位于所述擋板裝置4下方的旋轉(zhuǎn)裝置5。
如圖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底板1上設有位于其上方的第一支架11、位于所述第一支架11左側(cè)的第二支架12、位于所述第一支架11上方的第一支撐桿13、設置于所述第二支架12上的第一橫桿14。所述第一支架11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11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11的上端呈水平狀。所述第二支架12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12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12的上端呈水平狀。所述第一支撐桿13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13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架1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14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桿14的左端與所述第二支架12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框體裝置2包括框體21、位于所述框體21左右兩側(cè)的第三支架22、收容于所述框體2內(nèi)的堵塞板23、位于所述堵塞板23上方的第一過濾網(wǎng)24、位于所述堵塞板23下方的橫板25、位于所述橫板25下方的管道26及設置于所述管道26上的閥門27。所述框體21呈橫截面為圓環(huán)的柱體,所述框體21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架12的上端與所述框體21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22設有兩個,所述第三支架22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22的一端與所述框體21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22的另一端與所述橫板25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14的右端與所述第三支架22固定連接。所述堵塞板23呈圓柱體,所述堵塞板23的側(cè)面與所述框體21的內(nèi)表面滑動連接,所述堵塞板23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231,所述第一通孔231呈圓形。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24呈空心的半球狀,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24的下表面與所述堵塞板23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24位于所述第一通孔231的上方。所述橫板25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橫板25的上表面與所述框體21的下表面滑動連接,所述橫板25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二通孔251,所述第二通孔251位于所述第一通孔231的下方,所述第一支撐桿13的上端與所述橫板25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管道26呈豎直狀,所述管道26的上端對準所述第二通孔251且與所述橫板25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通孔251與所述管道26的內(nèi)部相通。
如圖1所示,所述蓋板裝置3包括第一豎桿31、位于所述第一豎桿31右側(cè)的第一斜桿32、位于所述第一斜桿32上方的第二橫桿33、位于所述第二橫桿33上方的第一彈簧34、位于所述第一彈簧34右側(cè)的蓋板35及位于所述蓋板35上方的握持環(huán)36。所述第一豎桿31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桿31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支架12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32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桿32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支架12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32的上端與所述框體21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33呈水平狀,所述第二橫桿33的左端與所述第一豎桿3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33的右端與所述框體2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34的左端與所述第一豎桿3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34的右端與所述蓋板35的左端固定連接。所述蓋板35呈長方體,所述蓋板35的下表面與所述框體21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握持環(huán)36呈半圓環(huán)狀,所述握持環(huán)36的兩端與所述蓋板35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擋板裝置4包括第二豎桿41、設置于所述第二豎桿41上的移動板42、位于所述移動板42上方的密封板43、位于所述密封板43上方的限定塊44、位于所述限定塊44右側(cè)的第二彈簧45。所述第二豎桿41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豎桿41的上端與所述橫板25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移動板42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移動板42貫穿所述第二豎桿41的左右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使得所述移動板42可以左右移動。所述密封板43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密封板43的下表面與所述移動板42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密封板43貫穿所述第二豎桿41的左右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管道26的下表面與所述密封板46的上表面滑動連接,使得所述密封板43可以左右移動。所述限定塊44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限定塊44的下端與所述密封板46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45呈水平狀,所述第二彈簧45的右端與所述第二豎桿4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45的左端與所述限定塊44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旋轉(zhuǎn)裝置5包括頂靠板51、位于所述頂靠板51左側(cè)的第四支架52、位于所述第四支架52下方的第五支架53、設置于所述第四支架52上的旋轉(zhuǎn)桿54、位于所述第五支架53右側(cè)的第一固定桿55、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桿55上方的第三彈簧56、位于所述第五支架53上方的收集框57及位于所述第三彈簧56上方的定位板58。所述定位板58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定位板58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支架11的上端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板58的左端設有凹槽581。所述旋轉(zhuǎn)桿54呈長方體,所述旋轉(zhuǎn)桿54的右端收容于所述凹槽581內(nèi)且與所述定位板58軸轉(zhuǎn)連接,使得所述旋轉(zhuǎn)桿54可以圍繞所述定位板58的左端旋轉(zhuǎn),所述旋轉(zhuǎn)桿54的左端與所述第四支架52固定連接。所述收集框57呈空心的圓柱體,所述收集框57位于所述管道26的下方,所述收集框57貫穿所述定位板58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使得所述收集框57可以上下移動。所述第四支架52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52的上端與所述頂靠板51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52的下端與所述第五支架53固定連接。所述頂靠板51呈長方體,所述頂靠板51頂靠在所述移動板42及密封板43的左端。所述第五支架53呈L型,所述第五支架53的右端頂靠在所述收集框57的下表面上,從而對所述收集框57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一固定桿55呈長方體,所述第一固定桿55的左端與所述第五支架53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56呈豎直狀,所述第三彈簧56的下端與所述第一固定桿55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56的上端與定位板58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一固定桿55起到支撐作用。
如圖1所示,所述本發(fā)明定量取藥器使用時,首先握住握持環(huán)36,使得所述蓋板35向上移動,然后將農(nóng)藥倒入到所述框體21內(nèi),然后將蓋板35重新蓋在所述框體21上。然后打開閥門27,使得框體21內(nèi)的農(nóng)藥經(jīng)過第一過濾網(wǎng)24的過濾后且經(jīng)過第一通孔231及第二通孔251進入到所述管道26內(nèi),然后進入到所述收集框57內(nèi),所述收集框57向下移動,所述第三彈簧56被拉伸,所述第五支架53、第四支架52及旋轉(zhuǎn)桿54圍繞所述定位板58的左端順時針旋轉(zhuǎn),進而使得所述頂靠板51向右移動,然后使得所述移動板42及密封板43向右移動,所述第二彈簧45被壓縮,直至所述密封板43與所述管道27的下表面完全接觸,從而可以對管道26起到密封作用,此時,收集框57內(nèi)已經(jīng)收集到需要的農(nóng)藥量,然后將其與水混合后可以混合需要比例。至此,本發(fā)明定量取藥器使用過程描述完畢。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shù)領域的人員在本發(fā)明揭露的技術(shù)范圍內(nèi),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quán)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