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鰍科魚類養(yǎng)殖
技術領域:
,具體是涉及一種鰍科魚類苗種培育方法。
背景技術:
:鰍科魚類種類繁多,在分類中分為很多屬,例如:沙鰍屬、薄鰍屬、副沙鰍屬、副鰍屬、泥鰍屬等,常見的養(yǎng)殖品種有屬于泥鰍屬的泥鰍和大鱗副泥鰍,另外,其它屬類由于體型小,顏色花紋多樣,常被開發(fā)為原生觀賞魚。因此,鰍科魚類有很好的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但鰍科魚類為底棲魚類,然而傳統(tǒng)的鰍科魚類苗種培育方法中,多采用泥塘作為培育池,很多苗種喜歡鉆進沙石、甚至泥土中,被攪動的泥巴會將泥鰍鰓堵塞,導致大量死亡,因此,泥塘培育成活率也較低。另外培育池中的水質、養(yǎng)料的投喂情況也會影響苗種的成活率,傳統(tǒng)苗種培育方法成活率僅為10%左右。技術實現(xiàn)要素: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鰍科魚類苗種培育方法,該方法培育的苗種成活率大大提高。為了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一種鰍科魚類苗種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操作:a、苗種投放培育池前準備:在肥水池中培育用于投喂苗種的浮游生物,在苗種投放培育池前將所述肥水池上層水抽到所述培育池中,所述培育池在抽水之前內部鋪上薄膜;b、苗種投放培育池:按照180~220萬條/畝投放出膜后能夠平游的水花苗種;c、苗種投放培育池后分階段進行餌料投喂:第一階段,苗種下培育池3天后,用發(fā)酵餌料按照3~3.5kg/畝投喂,每天投喂4~6次,所述發(fā)酵餌料包括EM菌、蛋白質含量為42~46wt%的魚用粉末飼料、紅糖、水,所述EM菌、魚用粉末飼料、紅糖、水的混合質量比為(0.8~1.2):(0.8~1.2):(0.4~0.6):(0.8~1.2);第二階段,待苗種長到1cm,使用上述魚用粉末飼料以及由肥水池培育得到的所述浮游生物進行投喂;所述魚用粉末飼料每餐的投喂量為0.3~0.35kg/畝,每日投喂3~5次;所述浮游生物投喂過程為:夜晚時,在所述肥水池中利用燈光吸引所述浮游生物集中并將集中在燈光處的浮游生物同水一起抽入培育池中,該抽水過程持續(xù)4~6h;第三階段,待苗種長到1.5cm,使用蛋白質含量為40~44wt%的魚用破碎型飼料進行投喂,每日投喂3~5次,每次投喂量為3.5~4.5kg/畝;第四階段,待苗種長到3cm,使用蛋白質含量為33~37wt%的魚用破碎型飼料進行投喂,每日投喂3~5次,每次投喂量為7.5~8.5kg/畝。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浮游生物的培育是在苗種投放培育池的前一周進行,所述操作a中肥水池中投放有豬糞以及微生態(tài)調理劑,所述豬糞的投放量為1000kg/畝,所述微生態(tài)調理劑的投放量為50kg/畝;所述微生態(tài)調理劑由東莞市凱得威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生產且商品名稱為:肥餌兼得。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操作b中苗種的投放量為200萬條/畝;所述培育池面積選擇200~667m2,且水深70~80cm。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第一階段中發(fā)酵餌料按照3.2kg/畝每天投喂5次,所述EM菌、魚用粉末飼料、紅糖、水的混合質量比為1:1:0.5:1,所述魚用粉末飼料為通威公司生產且型號為8501;所述第二階段中魚用粉末飼料每餐的投喂量為每畝0.32kg,所述粉末飼料由通威飼料公司生產且型號為8501;所述第三階段中魚用破碎型飼料每日投喂4次,每次投喂量為4kg/畝,該階段中所投喂的魚用破碎型飼料由嘉善明輝飼料有限公司生產且型號為913;所述第四階段中魚用破碎型飼料每日投喂4次,每次投喂量為8kg/畝,該階段中所投喂的魚用破碎型飼料由通威飼料公司生產且型號為8507。進一步的技術方案,待所述培育池中苗種長到1cm之后,對所述培育池內水體進行殺寄生蟲處理,所述殺蟲處理使用的藥品是甲維鹽,之后采用聚維酮碘進行殺菌,所述殺寄生蟲處理每周進行一次。進一步的技術方案,該培育方法還包括苗種投放培育池后對培育池進行水質調節(jié),具體措施為:所述EM菌投入培育池后,接著投入NaCl鹽防止苗種得氣泡病,所述NaCl鹽的投入量為8斤/畝;在天氣驟變或水質突變或突發(fā)高溫或突發(fā)低溫時,向水體投放抗應激VC,用量為250g/畝,所述抗應激VC為南昌市億隆達生物科技開發(fā)有限公司生產且型號為Q/YLD010-2015。向培育池中投入芽孢桿菌底改劑,所述芽孢桿菌底改劑的用量為500g/畝,每月投入2次,所述芽孢桿菌底改劑由南昌市億隆達生物科技開發(fā)有限公司生產且產品標準編號為Q/JYL007-2012。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培育池內設有微孔增氧設備,所述微孔增氧設備按照3~4個/畝進行配備,所述微孔增氧設備在每日晚上7點至次日早上7點以及高溫時開啟。進一步的技術方案,建立培育用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所述培育用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包括水源塘、污水處理池,所述水源塘向所述肥水塘供水,所述培育池、肥水池中所產生的培育污水均排入所述污水處理池中通過水生植物進行凈化處理且凈化后的水返回所述水源塘;所述水生植物為水葫蘆和/或水花生和/或水浮蓮。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培育池包括池體,所述池體底面傾斜布置且與水平方向夾角為15°;所述池體底面設有防逃網管以及位于防逃網管內的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連接有水管,所述第一出水口位于池體的低位處,所述防逃網管高出水平面以上且所述防逃網管高于所述水管;所述池體底面埋有暗管,所述暗管一端與所述第一出水口連通,所述暗管另一端構成位于池體外的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出水口略高于所述第一出水口布置。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池體上方設有防止鳥類進入的網罩,所述網罩由尼龍網制作而成;所述薄膜選擇白色薄膜。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發(fā)明所述苗種投放培育池之前,確保培育池內的水為肥水,因為一旦使用清水,苗種應激反應大,容易死亡,而肥水則避免了該問題的發(fā)生;另外,所述肥水還可以為寄生蟲提供充足營養(yǎng),避免寄生蟲將苗種定為宿主而影響苗種的發(fā)育;再者,通過肥水還可以培育浮游生物用于為苗種提供鮮活餌料。所述薄膜可以隔絕苗種與培育池中的泥土直接接觸,即所述薄膜可以杜絕苗種鉆入泥土中使得苗種易于被捕撈,同時也避免苗種攪動泥土并導致泥土進入苗種鰓內,大大提高了苗種的成活率。所述餌料投喂根據苗種的生長情況分階段進行:一般魚苗投放后不馬上進行投喂,而是3天后才進行第一階段的投喂,投喂使用的餌料為發(fā)酵餌料,發(fā)酵的餌料養(yǎng)分豐富、蛋白質含量高、且易于被該階段的苗種攝食以及消化吸收,該階段的發(fā)酵餌料很好地保證了苗種的發(fā)育,苗種成活率顯著提升;一般苗種投放7天后,通過第一階段的投喂苗種長大到1cm,這時通過改變餌料的結構,以符合該階段的苗種的攝食特性,所述魚用粉末飼料保證了苗種的生長需求,所述浮游生物豐富了苗種的飲食內容,進一步增強了苗種的生存活力,該階段餌料的投喂成本也得到降低;苗種投放15天后,通過第二階段的投喂苗種長大到1.5cm,此時通過改用魚用破碎型飼料,可以進一步降低養(yǎng)殖成本,且魚用破碎型飼料更能滿足該階段苗種的生長需要,且苗種生長速度加快;苗種投放30天后,通過第三階段的投喂苗種長大到3cm,進一步采用魚用破碎型飼料進行投喂,相應飼料中蛋白質含量較第三階段降低,一方面這樣可以降低培育成本,另一方面也更符合苗種的生長需求。通過本發(fā)明培育方法,苗種成活率達到40~60%。另外本發(fā)明通過優(yōu)選方案,實現(xiàn)苗種成活率達到最大化,同時苗種培育成本得到降低。(2)本發(fā)明所述豬糞、微生態(tài)調理劑用于營養(yǎng)水質并得到肥水,所得肥水抽入培育池中用于培育苗種,所述肥水還可以為培育浮游生物提供場所和營養(yǎng)條件,肥水池不僅起到了減少污染物豬糞的作用,還可以培育浮游生物為苗種提供鮮活餌料。所述微生態(tài)調理劑由東莞市凱得威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生產且商品名稱為“肥餌兼得”。本發(fā)明所述豬糞、微生態(tài)調理劑的使用對提高苗種成活率作用突出。(3)一般苗種長到1cm后,培育池中會出現(xiàn)大量寄生蟲,比如車輪蟲、指環(huán)蟲,通過殺寄生蟲處理即可有效殺滅寄生蟲;殺寄生蟲后需再進行殺菌一次,該處理過程可為苗種培育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本發(fā)明中所使用的甲維鹽粉為北京帕爾陽光科技開發(fā)有限公司生產且商品名稱為“車指雙殺Ⅱ號”,投放量按照說明書進行。(4)本發(fā)明水質調節(jié)措施中,所述維生素C、葡萄糖可以使有機物、懸浮物沉降,同時增強苗種的抵抗力,進一步減少應激,所述抗應激VC主要成分為維生素C、煙酸、蝦青素、多種維生素B族(B2、B6、B12)、氨基酸、單糖等;所述芽孢桿菌底改劑夠降解培育池底部的有機質,降低水體中氨氮和亞硝酸鹽含量,從而達到調節(jié)、凈化水質的作用。所述水質調節(jié)措施可以為苗種培育的水質提高保障,進一步確保苗種存活率的提高。(5)在有光照條件下,水體的浮游植物、水生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然而,太陽落山后,浮游植物、水生植物等不僅不進行光合作用,還需要消耗水體中的氧氣,所以在夜晚,水體容易缺氧,進而導致苗種缺氧死亡,所以本發(fā)明在每日晚上7點至次日早上7點開啟微孔增氧設備,以增加水體中含氧,并確保苗種正常生長。(6)本發(fā)明培育方法建立了培育用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中肥水池消耗使用了豬糞,所述水生植物實現(xiàn)了培育用水的凈化處理,且凈化處理后的水可返回繼續(xù)用于苗種培育過程中,所述水生植物凈化水質的效果突出,本發(fā)明不僅減少了污染,還大大降低了污水排放量以及排放成本。(7)本發(fā)明所述池體底面傾斜設置,使得池體內水被清干以后,所述苗種在重力作用下會由池體底面的高位處滑到低位處而被集中,這樣使得苗種捕撈過程更為便捷且對苗種傷害小,提高了苗種起捕率;再者就是池體底面傾斜設置利于對培育池進行換水。本發(fā)明所述水管可以保證池體內水位始終低于或等于所述水管的垂直高度,當所述池體內水位高于所述水管時,池體內多余的水便由水管上端進入而被排出,排水時,所述防逃網管起到了防止苗種逃脫的目的。本發(fā)明在收集苗種時,可以有兩種方式:一、拔掉水管,將池體內水排出,并使得苗種集中在池體底面的低位處,即苗種集中在防逃網管的周邊,使用網兜在池體內直接撈苗;二、拔掉水管、防逃網管,苗種便隨池體內的水一同由第一出水口進入暗管,再由所述第二出水口排出,此時使用網兜在第二出水口處接住即可收集苗種。相比較而言,后者的捕撈方式更加便于操作。(8)由于鰍類苗種在培育過程中,魚苗喜歡沿池體四周游動尋找食物,很容易吸引鳥類并被鳥類攝食,如果有一個池塘的苗種發(fā)病,鳥類攝食這口池體內的苗種后,再去其它池體攝食就會造成疾病的傳播,造成更大的損失;此外鳥類糞便中有多種病原體,交叉攝食后容易擴大病原體的傳播范圍,給鰍類苗種的生產培育帶來很大的麻煩。本發(fā)明通過設置網罩即可避免上述問題的發(fā)生。原則上對薄膜的顏色無特殊要求,但本發(fā)明優(yōu)選白色薄膜,這樣可以更便于觀察到苗種,使得魚苗在培育或捕撈的過程中更易于被控制。薄膜要求不容易腐爛、破損,有一定的強度即可。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技術方案做出更為具體的說明:實施例1a、苗種投放培育池前準備:在苗種投放前一周,在肥水池中培育用于投喂苗種的浮游生物,在苗種下培育池前將所述肥水池上層水抽到所述培育池中,所述培育池在抽水之前內部鋪上薄膜;肥水池中投放有豬糞以及微生態(tài)調理劑,所述豬糞的投放量為1000kg/畝,所述微生態(tài)調理劑的投放量為50kg/畝;b、苗種投放培育池:按照180萬條/畝投放出膜后能夠平游的水花苗種,所述培育池面積選擇200m2,且水深70cm;c、苗種投放培育池后分階段進行餌料投喂:第一階段,苗種下培育池3天后,用發(fā)酵餌料按照3kg/畝每天投喂4次,所述發(fā)酵餌料包括EM菌、蛋白質含量為42wt%的魚用粉末飼料、紅糖、水,所述EM菌、魚用粉末飼料、紅糖、水的混合質量比為0.8:0.8:0.4:0.8;第二階段,待苗種長到1cm,使用上述魚用粉末飼料以及由肥水池培育得到的所述浮游生物進行投喂;所述魚用粉末飼料每餐的投喂量為0.3kg/畝;所述浮游生物投喂過程為:夜晚時,在所述肥水池中利用燈光吸引所述浮游生物集中并將集中在燈光處的浮游生物同水一起抽入培育池中,該抽水過程持續(xù)4h;第三階段,待苗種長到1.5cm,使用蛋白質含量為40wt%的魚用破碎型飼料進行投喂,每日投喂3次,每次投喂量為3.5kg/畝;第四階段,待苗種長到3cm,使用蛋白質含量為33wt%的魚用破碎型飼料進行投喂,每日投喂3次,每次投喂量為7.5kg/畝;待所述培育池中苗種長到1cm之后,對所述培育池內水體進行殺寄生蟲處理,所述殺蟲處理使用的藥品是甲維鹽,之后采用聚維酮碘進行殺菌,所述殺寄生蟲處理每周進行一次;所述EM菌投入培育池后,接著投入NaCl鹽防止苗種得氣泡病,所述NaCl鹽的投入量為8斤/畝;向培育池中投入抗應激VC,用量為250kg/畝;向培育池中投入芽孢桿菌底改劑,所述芽孢桿菌底改劑的用量為250kg/畝,每月投入2次。所述培育池內設有微孔增氧設備,所述微孔增氧設備按照3個/畝進行配備,所述微孔增氧設備在每日晚上7點至次日早上7點以及高溫時開啟。實施例2a、苗種投放培育池前準備:在苗種投放前一周,在肥水池中培育用于投喂苗種的浮游生物,在苗種下培育池前將所述肥水池上層水抽到所述培育池中,所述培育池在抽水之前內部鋪上薄膜;肥水池中投放有豬糞以及微生態(tài)調理劑,所述豬糞的投放量為1000kg/畝,所述微生態(tài)調理劑的投放量為50kg/畝;b、苗種投放培育池:按照220萬條/畝投放出膜后能夠平游的水花苗種,所述培育池面積選擇667m2,且水深80cm。c、苗種投放培育池后分階段進行餌料投喂:第一階段,苗種下培育池3天后,用發(fā)酵餌料按照3.5kg/畝每天投喂6次,所述發(fā)酵餌料包括EM菌、蛋白質含量為46wt%的魚用粉末飼料、紅糖、水,所述EM菌、魚用粉末飼料、紅糖、水的混合質量比為1.2:1.2:0.6:1.2;第二階段,待苗種長到1cm,使用上述魚用粉末飼料以及由肥水池培育得到的所述浮游生物進行投喂;所述魚用粉末飼料每餐的投喂量為0.35kg/畝;所述浮游生物投喂過程為:夜晚時,在所述肥水池中利用燈光吸引所述浮游生物集中并將集中在燈光處的浮游生物同水一起抽入培育池中,該抽水過程持續(xù)6h;第三階段,待苗種長到1.5cm,使用蛋白質含量為44wt%的魚用破碎型飼料進行投喂,每日投喂5次,每次投喂量為4.5kg/畝;第四階段,待苗種長到3cm,使用蛋白質含量為37wt%的魚用破碎型飼料進行投喂,每日投喂5次,每次投喂量為8.5kg/畝;待所述培育池中苗種長到1cm之后,對所述培育池內水體進行殺寄生蟲處理,所述殺蟲處理使用的藥品是甲維鹽,之后采用聚維酮碘進行殺菌,所述殺寄生蟲處理每周進行一次;所述EM菌投入培育池后,接著投入NaCl鹽防止苗種得氣泡病,所述NaCl鹽的投入量為8斤/畝;向培育池中投入抗應激VC,用量為250kg/畝;向培育池中投入芽孢桿菌底改劑,所述芽孢桿菌底改劑的用量為250kg/畝,每月投入2次。所述培育池內設有微孔增氧設備,所述微孔增氧設備按照4個/畝進行配備,所述微孔增氧設備在每日晚上7點至次日早上7點以及高溫時開啟。實施例3a、苗種投放培育池前準備:在苗種投放前一周,在肥水池中培育用于投喂苗種的浮游生物,在苗種下培育池前將所述肥水池上層水抽到所述培育池中,所述培育池在抽水之前內部鋪上薄膜;肥水池中投放有豬糞以及微生態(tài)調理劑,所述豬糞的投放量為1000kg/畝,所述微生態(tài)調理劑的投放量為50kg/畝;b、苗種投放培育池:按照200萬條/畝投放出膜后能夠平游的水花苗種,所述培育池面積選擇200m2,且水深70cm。c、苗種投放培育池后分階段進行餌料投喂:第一階段,苗種下培育池3天后,用發(fā)酵餌料按照3.2kg/畝每天投喂5次,所述發(fā)酵餌料包括EM菌、蛋白質含量為44wt%的魚用粉末飼料、紅糖、水,所述EM菌、魚用粉末飼料、紅糖、水的混合質量比為1:1:0.5:1;所述魚用粉末飼料為通威公司生產且型號為8501;第二階段,待苗種長到1cm,使用上述魚用粉末飼料以及由肥水池培育得到的所述浮游生物進行投喂;所述魚用粉末飼料每餐的投喂量為0.32kg/畝;所述浮游生物投喂過程為:夜晚時,在所述肥水池中利用燈光吸引所述浮游生物集中并將集中在燈光處的浮游生物同水一起抽入培育池中,該抽水過程持續(xù)5h;所述粉末飼料由通威飼料公司生產且型號為8501;第三階段,待苗種長到1.5cm,使用蛋白質含量為42wt%的魚用破碎型飼料進行投喂,每日投喂4次,每次投喂量為4kg/畝;該階段中所投喂的魚用破碎型飼料由嘉善明輝飼料有限公司生產且型號為913;第四階段,待苗種長到3cm,使用蛋白質含量為35wt%的魚用破碎型飼料進行投喂,每日投喂4次,每次投喂量為8kg/畝;該階段中所投喂的魚用破碎型飼料由通威飼料公司生產且型號為8507。待所述培育池中苗種長到1cm之后,對所述培育池內水體進行殺寄生蟲處理,所述殺蟲處理使用的藥品是甲維鹽,之后采用聚維酮碘進行殺菌,所述殺寄生蟲處理每周進行一次;所述EM菌投入培育池后,接著投入NaCl鹽防止苗種得氣泡病,所述NaCl鹽的投入量為8斤/畝;向培育池中投入抗應激VC,用量為250kg/畝;向培育池中投入芽孢桿菌底改劑,所述芽孢桿菌底改劑的用量為250kg/畝,每月投入2次。所述培育池內設有微孔增氧設備,所述微孔增氧設備按照3個/畝進行配備,所述微孔增氧設備在每日晚上7點至次日早上7點以及高溫時開啟。上述實施例方法培育所得苗種的成活率結果如下表所示:項目實施例1實施例2實施例3存活率54%43%60%實施例4現(xiàn)結合附圖說明本培育池的結構特點:所述培育池包括池體10,所述池體10內鋪設有薄膜11,所述池體底面17傾斜設置。本發(fā)明所述薄膜11可以杜絕苗種鉆入泥土中使得苗種易于被捕撈,同時也避免苗種攪動泥土并導致泥土進入苗種鰓內,大大提高了苗種的成活率;所述池體底面17傾斜設置,使得池體內水被清干以后,所述苗種在重力作用下會由池體底面17的高位處滑到低位處而被集中,這樣使得苗種捕撈過程更為便捷且對苗種傷害小,提高了苗種起捕率;再者就是池體底面17傾斜設置利于對培育池進行換水。所述池體底面17設有防逃網管12以及位于防逃網管12內的第一出水口13,所述第一出水口13連接有水管14,所述第一出水口13位于池體10的低位處,所述防逃網管12高出水平面以上且所述防逃網管12高于所述水管14。所述池體底面17埋有暗管15,所述暗管15一端與所述第一出水口13連通,所述暗管15另一端構成位于池體10外的第二出水口16,所述第二出水口16略高于所述第一出水口13布置。本發(fā)明所述水管14可以保證池體10內水位始終低于或等于所述水管14的垂直高度,當所述池體10內水位高于所述水管14時,池體10內多余的水便由水管14上端進入而被排出,排水時,所述防逃網管12起到了防止苗種逃脫的目的。本發(fā)明在收集苗種時,可以有兩種方式:一、拔掉水管14,將池體10內水排出,并使得苗種集中在池體底面17的低位處,即苗種集中在防逃網管12的周邊,使用網兜在池體10內直接撈苗;二、拔掉水管14、防逃網管12,苗種便隨池體10內的水一同由第一出水口13進入暗管15,再由所述第二出水口16排出,此時使用網兜在第二出水口16處接住即可收集苗種。相比較而言,后者的捕撈方式更加便于操作。所述池體10為方形且面積為200-667m2,池深50-70cm。本發(fā)明優(yōu)選所述池體底面17傾斜布置且與水平方向夾角為15°,該結構易于加工且可以滿足將苗種進行集中捕撈的目的。本發(fā)明所述池體10的規(guī)格尺寸利于魚苗的培育,且較為容易觀察到整個池體10內魚苗的發(fā)育情況,捕撈苗種時也較為容易操作。所述池體10上方設有防止鳥類進入的網罩,所述網罩由尼龍網制作而成。由于鰍類苗種在培育過程中,魚苗喜歡沿池體四周游動尋找食物,很容易吸引鳥類并被鳥類攝食,如果有一個池塘的苗種發(fā)病,鳥類攝食這口池體內的苗種后,再去其它池體攝食就會造成疾病的傳播,造成更大的損失;此外鳥類糞便中有多種病原體,交叉攝食后容易擴大病原體的傳播范圍,給鰍類苗種的生產培育帶來很大的麻煩。本發(fā)明通過設置網罩即可避免上述問題的發(fā)生。原則上對薄膜11的顏色無特殊要求,但本發(fā)明優(yōu)選白色薄膜,這樣可以更便于觀察到苗種,使得魚苗在培育或捕撈的過程中更易于被控制。薄膜要求不容易腐爛、破損,有一定的強度即可。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