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含有新型淀粉的小麥及其生產(chǎn)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在小麥的胚乳中不表達顆粒性淀粉合成酶及淀粉合成酶II型蛋白質(zhì)的小麥。.
背景技術:
淀粉是葡萄糖通過a-1,4鍵連接形成的直鏈狀的直鏈淀粉和具有通過a-l,6鍵形成的分支結(jié)構(gòu)的支鏈淀粉這2種成分的混合物。上述成分在各種酶的作用下被合成,在谷物中蓄積在種子的胚乳部分。已知直鏈淀粉通過顆粒性淀粉合成酶基因編碼的顆粒結(jié)合型淀粉合成酶被合成。另一方面,支鏈淀粉通過多個酶的作用被合成。上述酶為(可溶性)淀粉合成酶I型、(可溶性)淀粉合成酶II型、(可溶性)淀粉合成酶III型、分支酶、脫支酶等。另外,淀粉以高度結(jié)晶化顆粒的形式儲藏在植物中。通過向其中加入水進行加熱,使得淀粉顆粒逐漸膨脹,在某一溫度(糊化峰溫度)下,結(jié)晶結(jié)構(gòu)同時崩潰,成為糊狀(糊化)。之后,通過冷卻,糊化淀粉的粘性逐漸增大,發(fā)生凝膠化(老化)。上述特性以及直鏈淀粉和支鏈淀粉的含量比因植物種類的不同而有較大差異已經(jīng)是公知的。淀粉是植物中的儲藏物質(zhì),同時對于動物也是重要的能源之一。才聶耳又淀粉時,不僅可以加工含有淀粉的谷粒,將其制成食品加以利用,而且,可以利用上述特性,將其用作增稠劑、保水劑、凝膠形成劑等添加劑。另一方面,在工業(yè)上也從很早開始就將其用作糊或膜的原料。另外,對實施化學或物理修飾的加工淀粉等也存在大量的需求。淀粉占據(jù)儲藏器官(種子或塊莖)重量的大部分,淀粉特性變化時,對利用上述器官得到的上述制品的食感、或加工性等產(chǎn)生較大影響,因此,對開發(fā)具有多種特性的淀粉的需要很高。上述淀粉的特性因植物種類的不同而差異較大。但是,同一植物品種內(nèi)的淀粉的多樣性,通常由于直鏈淀粉含量不同而導致物性變化。例如,在小麥中,如果是通常類型的淀粉,直鏈淀粉含量大約為30%左右,已知有含量20%左右的低直鏈淀粉系統(tǒng)。低直鏈淀粉類小麥淀粉與通常類型相比優(yōu)選用作面條等面用粉,商業(yè)上也廣泛栽培。另外,已知水稻或玉米中蓄積直鏈淀粉含量極低的粘性淀粉的類型,中村等人(專利文獻l)首次培育了糯小麥(glutinouswheat),與通常類型相比具有獨特的加工性和食感。直鏈淀粉含量作為表示淀粉特性的特征之一,經(jīng)常被討論,但在同一植物品種內(nèi),直鏈淀粉含量之外的多樣性低。因此,來自小麥的淀粉或含有該淀粉的小麥粉為多樣性低的物質(zhì),由于商品品種單一,所以市場已經(jīng)成熟。因此只要能夠開發(fā)出蓄積具有新型特性的淀粉的小麥,就能夠開發(fā)出具有與現(xiàn)有不同的特征的改良制品或新型用途,因此人們迫切期待開發(fā)出上述小麥。已有報道指出,作為具有新型特性的小麥的制作例,山守等人開發(fā)出淀粉合成酶II型缺失的小麥系統(tǒng),所述淀粉合成酶II型是合成支鏈淀粉支鏈的酶之一(參見非專利文獻l)。也有報道指出上述小麥中以高含量蓄積直鏈淀粉,但關于其他特性的研究幾乎沒有進行,也未實現(xiàn)實用化。在小麥中,直鏈淀粉通過顆粒性淀粉合成酶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蛋白質(zhì)合成。作為異源六倍體的小麥染色體中存在同源染色體A、B、D3個基因組。通常情況下,存在3種顆粒性淀粉合成酶基因,由上述基因表達顆粒性淀粉合成酶(顆粒性淀粉合成酶-Al、顆粒性淀粉合成酶-Bl、顆粒性淀粉合成酶-Dl)。但是,也存在因基因組DNA上產(chǎn)生的變異而使得蛋白質(zhì)未被表達的類型,其表達的組合包含野生型共有8種。與此相應在直鏈淀粉含量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也是已知的,缺失1至2種的小麥系統(tǒng)為低直鏈淀粉系統(tǒng),3種全部缺失的類型為糯小麥。作為簡便地識別上述缺失類型的方法,已經(jīng)確立了直接解析在胚乳中表達的蛋白質(zhì)的方法和以基因組DNA序列為基礎進行調(diào)查的方法(例如參見專利文獻1及非專利文獻2)。另一方面,作為參與支鏈淀粉的支鏈合成的酶之一,已知有淀粉合成酶II型蛋白質(zhì),由存在于7A、7B、7D染色體上的3種淀粉合成酶II型基因編碼(淀粉合成酶II型-Al、淀粉合成酶II型-Bl、淀粉合成酶II型-Dl)。對于淀粉合成酶II型蛋白質(zhì),本發(fā)明人等也已經(jīng)開發(fā)出了識別缺失類型的方法。使用此方法,淀粉合成酶II型蛋白質(zhì)的表達類型也可以分為8類,但沒有充分研究各個類型中淀粉特性的多樣性。專利文獻l:特開平6-125669號公才艮非專利文獻l:Yamamoriet.al.,Theor.Appl.Genet(2000)101:21-29非專利文獻2:Nakamuraet.Al.,(2002)Genome45:1150_1156
發(fā)明內(nèi)容鑒于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通過控制上述酶的表達,提供蓄積新型特性的淀粉的小麥。為了得到具有新型特性的小麥,進行了潛心的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通過使特定的基因變異,并且控制特定的蛋白質(zhì)的表達,能夠得到生淀粉分解率非常高的小麥及糊化淀粉粘度非常低的小麥。即,本發(fā)明提供一種下述蛋白質(zhì)全部不表達的小麥(1)序列號1的淀粉合成酶II型-A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Al蛋白質(zhì);(2)序列號3的淀粉合成酶II型-B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Bl蛋白質(zhì);(3)序列號5的淀粉合成酶II型-D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Dl蛋白質(zhì);(4)序列號7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A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Al蛋白質(zhì);(5)序列號9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B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Bl蛋白質(zhì);及(6)序列號11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D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Dl蛋白質(zhì)。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小麥,所述小麥不具有上述蛋白質(zhì)(1)(6)具有的酶活性的全部。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小麥,所述小麥中蓄積的淀粉的30重量%以上不形成粒徑lO^im以上的淀#分顆粒。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小麥,其中,在支鏈淀粉的支鏈中,聚合度70以下的支鏈中,聚合度為35的支鏈的數(shù)量的比例為1.5%以上。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小麥,生淀粉通過淀粉酶的分解率為80%以上。另外,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小麥,其中上述蛋白質(zhì)(1)至(3)中的1個以上不表達,并且上述蛋白質(zhì)(4)至(6)中的1個以上不表達(但不包括只有蛋白質(zhì)(2)、(4)及(5)同時不表達的小麥。)。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小麥,所述小麥不具有上述蛋白質(zhì)(1)至(3)所具有的酶活性中的1種以上酶活性,并且不具有上述蛋白質(zhì)(4)至(6)所具有的酶活性中的1種以上酶活性(但,不包括僅不具有蛋白質(zhì)(2)、(4)及(5)所具有的酶活性的小麥)。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小麥,其中上述蛋白質(zhì)(1)至(3)中的任意2種不表達,并且上述蛋白質(zhì)(4)至(6)中的1種以上不表達。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小麥,所述小麥不具有上述蛋白質(zhì)(1)至(3)所具有的酶活性中的任意2種酶活性,并且不具有上述蛋白質(zhì)(4)至(6)所具有的酶活性中的l種以上酶活性。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小麥,其中上述蛋白質(zhì)(1)至(3)中的2種以上不表達,并且上述蛋白質(zhì)(4)至(6)中的2種以上不表達。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小麥,所述小麥不具有上述蛋白質(zhì)(1)至(3)所具有的酶活性中的2種以上酶活性,并且不具有上述蛋白質(zhì)(4)至(.6)所具有的酶活性中的2種以上酶活性。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小麥,其中上述蛋白質(zhì)(1)至(3)中的任意2種不表達,并且上述蛋白質(zhì)(4)至(6)全部不表達。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小麥,所述小麥不具有上述蛋白質(zhì)(1)至(3)所具有的酶活性中的任意2種酶活性,并且不具有上述蛋白質(zhì)(4)至(6)所具有的酶活性中的酶活性的全部。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小麥,所述小麥中上述蛋白質(zhì)(1)至(3)中的2種以上不表達,并且相比顆粒性淀粉合成酶蛋白質(zhì)表達的組合與上述小麥相同、蛋白質(zhì)(1)至(3)全部表達的小麥,淀粉糊化后的粘度較小。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小麥,所述小麥中上述蛋白質(zhì)(1)至(3)中的2種以上不表達,并且相比顆粒性淀粉合成酶蛋白質(zhì)表達的組合與所述小麥相同、蛋白質(zhì)(1)至(3)全部表達的小麥,淀粉糊化后的耐老化性提高。另外,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特定小麥的篩選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檢測下述基因變異體(7)至(9)中的1種以上的步驟(7)在序列號1的淀粉合成酶II型-Al基因中,至少在位置124~412的堿基缺失及/或取代的淀粉合成酶II型-Al基因變異體;(8)在序列號3的淀粉合成酶II型-Bl基因中,至少在位置61456146之間插入1個以上堿基的淀粉合成酶II型-Bl基因變異體;及(9)在序列號5的淀粉合成酶II型-Dl基因中,至少在位置25902652的堿基缺失的淀粉合成酶II型-Dl基因變異體;及檢測以下蛋白質(zhì)(4)至(6)中的1種以上的步驟(4)序列號7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A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Al蛋白質(zhì);(5)序列號9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131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Bl蛋白質(zhì);及(6)序列號11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D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Dl蛋白質(zhì)。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小麥,其在除去胚的成熟種子中含有0.1重量%以上葡萄糖。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小麥,其在除去胚的成熟種子中含有0.1重量%以上麥芽糖。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小麥,其在除去胚的成熟種子中含有1重量%以上蔗糖。此處,所謂成熟種子是指"穗頭黃化,麥粒達到蠟狀的硬度"(轉(zhuǎn)作全書第1巻麥(農(nóng)文協(xié)編)88頁)時期的種子,并且沒有發(fā)芽征兆。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小麥,在支鏈淀粉的葡萄糖支鏈中,聚合度60以下的支鏈中,聚合度25的支鏈的數(shù)量的比例為3%以上。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食品,所述食品含有上述小麥或來自上述小麥的淀粉。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工業(yè)制品,所述工業(yè)制品含有上述小麥或來自上述小麥的淀粉。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制品,所述制品利用上述小麥或來自上述小麥的淀粉加工而成。具體實施方式本發(fā)明的小麥不表達下述的全部蛋白質(zhì)(l)序列號1的淀粉合成酶II型-A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Al蛋白質(zhì);(2)序列號3的淀粉合成酶II型-B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B1蛋白質(zhì);(3)序列號5的淀粉合成酶II型-D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Dl蛋白質(zhì);(4)序列號7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A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Al蛋白質(zhì);(5)序列號9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B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Bl蛋白質(zhì);及(6)序列號11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D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Dl蛋白質(zhì)。作為序列號1的淀粉合成酶II型-A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Al蛋白質(zhì)(1)的例子,可以舉出序列號2記載的序列表示的淀粉合成酶II型_Al蛋白質(zhì)或與序列號2記載的序列的同源性為90。/。以上的淀粉合成酶II型-Al蛋白質(zhì)。此處,使用Genetyx(Genetyx社)進行同源性計算。作為序列號3的淀粉合成酶II型-B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Bl蛋白質(zhì)(2)的例子,可以舉出序列號4記載的序列表示的淀粉合成酶II型-81蛋白質(zhì)或與序列號4記載的序列的同源性為90%以上的淀粉合成酶II型-Bl蛋白質(zhì)。作為序列號5的淀粉合成酶II型-D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Dl蛋白質(zhì)(3)的例子,可以舉出序列號6記載的序列表示的淀粉合成酶II型-Dl蛋白質(zhì)或與序列號6記載的序列的同源性為卯%以上的淀粉合成酶II型-Dl蛋白質(zhì)。作為由序列號7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A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Al蛋白質(zhì)(4)的例子,可以舉出序列號8記載的序列表示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Al蛋白質(zhì)或與序列號8記載的序列的同源性為90%以上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A1蛋白質(zhì)。作為由序列號9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B1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Bl蛋白質(zhì)(5)的例子,可以舉出序列號10記載的序列表示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B1蛋白質(zhì)或與序列號10記載的序列的同源性為90%以上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B1蛋白質(zhì)。作為由序列號11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D1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Dl蛋白質(zhì)(6)的例子,可以舉出序列號12記載的序列表示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Dl蛋白質(zhì)或與序列號12記載的序列的同源性為90%以上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D1蛋白質(zhì)。通過檢測編碼上述蛋白質(zhì)(1)~(6)的基因的有無及變異,能夠確認上述蛋白質(zhì)(1)(6)未表達。作為確認上述蛋白質(zhì)(1)(6)未表達的方法,只要是能夠檢測基因序列的變異的方法即可,可以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知的任何方法,例如可以舉出PCR法等。對PCR法沒有特別限制,可以使用公知的各種改良方法,如果舉例的話,可以舉出除一對引物、模板(被檢)DNA之外還混合Tris-HC1、KC1、MgCl2、各dNTP、TaqDNA聚合酶等試劑類而形成的PCR反應液。PCR的1次循環(huán)由熱變性、引物的退火、DNA聚合酶作用下的DNA合成反應3個步驟構(gòu)成。各步驟由于需要各不相同的反應溫度和反應時間,所以要根據(jù)需要增幅的DNA區(qū)域的堿基序列和其長度,設定適當?shù)姆秶?。用于上述操作的熱循環(huán)儀(thermalcycler)在市場上有售。如果對TaqDNA聚合酶、MgCl2濃度或反應循環(huán)數(shù)等優(yōu)選的PCR條件進行研究、或使用嵌套式PCR(nestedPCR),則能夠進一步提高檢測靈敏度。PCR反應物可以使用免疫反應進行鑒定,也可以釆用任意方法進行鑒定,使其進行電泳,必要時使用陽性對照或陰性對照,電泳像中能夠確認清楚的條帶時,就可以確認在被檢物中存在檢測物質(zhì)(顆粒性淀粉合成酶基因及淀粉合成酶II型基因變異的小麥)。作為PCR中使用的引物,只要能夠檢測出編碼上述蛋白質(zhì)(1)~(6)的基因的變異即可,可以使用任意引物。作為淀粉合成酶II型基因變異體,本發(fā)明人等發(fā)現(xiàn)了(7)在序列號1的淀粉合成酶II型-Al基因中,至少位置124412的堿基缺失及/或取代的淀粉合成酶II型-Al基因變異體(序列號27);(8)在序列號3的淀粉合成酶II型-Bl基因中,至少在位置61456146之間插入1個以上堿基的淀粉合成酶II型-Bl基因變異體(序列號28);及(9)在序列號5的淀粉合成酶II型-Dl基因中,至少位置2590~2652的堿基缺失的淀粉合成酶II型-Dl基因變異體(序列號29)。因此,作為能夠檢測序列號i的淀粉合成酶n型-ai基因變異的引物,例如可以舉出(i)其3'末端在序列號i的淀粉合成酶n型-ai基因區(qū)域的位置124的上游進行雜交的引物、和其5'末端在序列號1的淀粉合成酶II型-Al基因區(qū)域的位置412的下游進行雜交的引物的組合;(ii)其3'末端在序列號1的淀粉合成酶II型-Al基因區(qū)域的位置412的下游跨越缺失部分124-412進行雜交的引物、和其5'末端在序列號1的淀粉合成酶II型-Al基因區(qū)—域的位置412的下游進行雜交的引物的組合;及(iii)其3'末端在序列號1的淀粉合成酶II型-Al基因區(qū)域的位置124的上游進行雜交的引物、和其5'末端在序列號1的淀粉合成酶II型-Al基因區(qū)域的位置124的上游跨越缺失部分124412進行雜交的引物的組合。并且,上迷(i)、(ii)、(iii)引物優(yōu)選設計成能夠特異性地檢出淀粉合成酶II型-Al基因區(qū)域。具體而言,是設計成與來自其他基因組的淀粉合成酶II型基因區(qū)域(淀粉合成酶II型-Bl、淀粉合成酶II型-Dl)完全不匹配的區(qū)域的引物。具體而言,可以舉出含有序列號13或14中任一個所記載的序列的引物、和含有序列號15至17中任一個所記載的序列的引物的組合。另外,作為能夠檢測出序列號3的淀粉合成酶II型-Bl基因的變異的引物,例如可以舉出(i)其3'末端在序列號3的淀粉合成酶II型-B1基因區(qū)域的位置6145的上游進行雜交的引物、和其5'末端在序列號3的淀粉合成酶II型-B1基因區(qū)域的位置6146的下游進行雜交的引物的組合;(ii)其3'末端與在序列號3的淀粉合成酶II型-Bl基因區(qū)域的位置61456146之間插入的石威基進行雜交的引物、和其5'末端在序列號3的淀粉合成酶II型-Bl基因區(qū)域的位置6146的下游進行雜交的引物的組合;(iii)其3'末端在序列號3的淀粉合成酶II型-Bl基因區(qū)域的位置6145的上游進行雜交的引物、和其5'末端與在序列號3的淀粉合成酶II型-Bl基因區(qū)域的位置61456146之間插入的堿基進行雜交的引物的組合;及(iv)其3'末端與在序列號3的淀粉合成酶II型-Bl基因區(qū)域的位置61456146之間插入的堿基進行雜交的引物、和其5'末端在序列號3的淀粉合成酶II型-Bl基因區(qū)域的位置61456146之間插入的堿基進行雜交的引物的組合。并且,上述(i)、(ii)、(iii)、(iv)引物優(yōu)選設計成能夠特異性地檢出淀粉合成酶II型-Bl基因區(qū)域。具體而言,是設計成與來自其他基因組的淀粉合成酶II型基因區(qū)域(淀粉合成酶II型-ai、淀粉合成酶n型-Di)完全不匹配的區(qū)域的引物。具體而言,可以舉出含有序列號18或20中任一個所記載的序列的引物、和含有序列號21至23中任一個所記載的序列的引物的組合。另夕卜,作為能夠檢測序列號5的淀粉合成酶II型-Dl基因變異的引物,例如可以舉出(i)其3'末端在序列號5的淀粉合成酶II型-Dl基因區(qū)域的位置2590的上游進行雜交的引物、和其5'末端在序列號5的淀粉合成酶II型-Dl基因區(qū)域的位置2652的下游進行雜交的引物的組合;(ii)其3'末端在序列號5的淀粉合成酶II型-D1基因區(qū)域的位置2652下游;夸越缺失部分25902652進行雜交的引物、和其5'末端在序列號5的淀粉合成酶II型-Dl基因區(qū)域的位置2652的下游進行雜交的引物的組合;(iii)其3'末端在序列號5的淀粉合成酶II型-Dl基因區(qū)域的位置2590的上游進行雜交的引物、和其5'末端在序列號5的淀粉合成酶II型-Dl基因區(qū)域的位置2590的上游跨越缺失部分25902652進行雜交的引物的組合;并且,上述(i)、(ii)、(iii)引物優(yōu)選設計成能夠特異性地檢測淀粉合成酶II型-Dl基因區(qū)域。具體而言,是設計成與來自其他基因組的淀粉合成酶n型基因區(qū)域(淀粉合成酶n型-Al、淀粉合成酶II型-Bl)完全不匹配的區(qū)域的引物。具體而言,可以舉出含有序列號24或25中任一個所記載的序列的引物、和含有序列號26中的任一個所記載的序列的引物的組合。另外,作為檢測出編碼上述蛋白質(zhì)(4)(6)的基因的變異的方法,可以4吏用Nakamuraet.A1.,(2002)Genome45:1150—1156記載的方法。并且,作為檢測編碼上述蛋白質(zhì)(1)(6)的基因的變異的方法,除PCR法之外,還可以舉出LAMP法、NASBA法、LCR法、SDA法、RCR法、TMA法、通過RT-PCR進行的mRNA的定性或定量法等。只要為能夠檢測該基因序列的變異的方法即可,可以使用任意方法,作為一例,可以舉出LAMP法,以Notomi等人的報告(Notomiet.al.,NucleicAcidsResearch(2000).28,No.12,e63)中給出的方法為參考,設計引物。此時,希望檢測出的序列是(1)的序列時,可以將包括序列號13的位置124至412的區(qū)域作為檢測區(qū)域,設計引物。另夕卜,希望檢測的序列是(2)的序列時,可以將序列號14的位置6145至6146的序列的一部分作為檢測區(qū)域,設計引物。另外,希望檢測的序列是區(qū)域,設計引物。除了設計的引物之外,還加入反應必需的模板DNA溶液、dNTP、BstDNA聚合酶、及其他反應所必需的試劑,在65。C下進行反應,采用適當?shù)姆椒z測產(chǎn)物,由此能夠進行淀粉合成酶II型基因變異小麥的檢測、或淀粉合成酶II型基因類型小麥的判定。即使采用其他的方法,也可同樣地按照操作手冊來制備檢測系統(tǒng),進行相同的檢測、判定。另外,作為確.認上述蛋白質(zhì)(1)~(3)未表達的方法,可以舉出山守等的報告(Yamamoriet.al.,Theor.Appl.Genet(2000)101:21-29)中記載的方法。作為確認上述蛋白質(zhì)(4)~(6)不表達的方法,也可以使用特開平6-125669號中記載的方法。上述本發(fā)明的小麥中,蓄積的淀粉的30重量%以上不形成粒徑為10pm以上的淀粉顆粒。使用電子顯^1鏡或光學顯微鏡,觀察小麥種子胚乳的剖面,計算一定面積內(nèi)lOiam以上粒子占一定面積的比例,由此,可以計算出形成粒徑為10[mi以上的淀4分顆粒比例?;蛘?,通過在淀粉精制過程中,分離不形成淀粉顆粒的級分和淀粉顆粒級分,測定其干燥重量,進行計算。通過降低形成粒徑為10pm以上的淀粉顆粒的比例,可以使其容易被淀粉酶、支鏈淀粉酶等淀粉分解酶消化,成為易消化性淀粉。使用上述淀粉時,能夠提供易于被消化、容易被體內(nèi)吸收的食品。另外,由于淀粉形成淀粉顆粒之類高級結(jié)構(gòu)(結(jié)晶化),所以即使在沸水中加熱,也不完全糊化,但為本發(fā)明類型的淀粉時,由于不形成高級結(jié)構(gòu),因此,能夠在較短時間、較低溫度下實現(xiàn)糊化,是適合在更低溫度下、短時間內(nèi)進行處理的材料。如果能夠在低溫、短時間內(nèi)進行加熱處理,則具有能夠顯著地降低加熱對其他材料的影響、或者實現(xiàn)節(jié)能等優(yōu)點。并且,由于不形成粒子,所以優(yōu)選作為膜等的原材料使用。'并且,上述本發(fā)明的小麥,在支鏈淀粉支鏈中,聚合度70以下的鏈中聚合度35的葡萄糖支鏈的數(shù)量的比例為1.5%以上。優(yōu)選為3%以上。另外,上述本發(fā)明的小麥,聚合度60以下的鏈中,聚合度25的葡萄糖支鏈的數(shù)量的比例為3%以上。優(yōu)選為5%以上。通過具有上述鏈長分布,能夠使淀粉的結(jié)構(gòu)發(fā)生較大變化。實際上,本發(fā)明通過制成上述類型的淀粉,能夠不形成淀粉顆粒,并且使結(jié)構(gòu)上的特性較大地改變。實際上,不能形成淀粉顆粒的糖成分作為由平滑連續(xù)層構(gòu)成的基底物質(zhì)蓄積,在淀粉精制過程中,形成凝膠樣層等,對物性給與多方面影響。在通常淀粉精制過程中幾乎未見凝膠樣物質(zhì)蓄積,可以將其用作例如膜之類工業(yè)制品的原料。另外,由于上述凝膠樣物質(zhì)保水力非常高,所以也能夠期待用作保水劑等。或者,也可以用作表面的涂布劑。需要說明的是,支鏈淀粉是由a-1,4鍵連接成直鏈的葡萄糖鏈通過用a-1,6鍵形成分支后鍵合而構(gòu)成的巨大分子,支鏈淀粉分子之間,其分子量、分支的數(shù)量、長度均呈現(xiàn)多樣性。所以,本發(fā)明所示的支鏈淀粉的葡萄糖支鏈的鏈長分布,表示蓄積在種子中的所有支鏈淀粉的平均分布。并且,上述本發(fā)明的小麥的生淀教、在淀粉酶作用F的分解率為80%以上。優(yōu)選為90%以上。熱作用下不糊化的生淀粉狀態(tài)下的分解性提高,使上述淀粉即使不進行加熱處理也能高效且容易地被消化吸收?;蛘咭部梢杂米魃锓纸庑运芰系脑?。另外,本發(fā)明的其他小麥不具有下述蛋白質(zhì)所具有的酶活性的全部,即(1)序列號1的淀粉合成酶II型-A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Al蛋白質(zhì);(2)序列號3的淀粉合成酶II型-B1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Bl蛋白質(zhì);(3)序列號5的淀粉合成酶II型-D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工I型-Dl蛋白質(zhì);(4)序列號7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A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Al蛋白質(zhì);(5)序列號9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B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Bl蛋白質(zhì);及(6)序列號11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D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Dl蛋白質(zhì)。如上所述,上述(1)(3)的蛋白質(zhì)通常參與支鏈淀粉的支鏈(通過a-1,6鍵形成分支的葡萄糖聚合物)的合成、特別是參與聚合度為中等程度的鏈(聚合度為1525左右的鏈)的合成。因此,一般認為該蛋白質(zhì)的酶活性為識別基質(zhì)ADP-葡萄糖和支鏈淀粉,并與其結(jié)合,使葡萄糖從ADP-葡萄糖鍵合到支鏈淀粉的支鏈的末端。另一方面,認為上述(4)(6)的蛋白質(zhì)基本上參與直鏈淀粉的合成。因此,一般認為酶活性為識別基質(zhì)ADP-葡萄糖和直鏈淀粉,并與其結(jié)合,使葡萄糖從ADP-葡萄糖附加到延長中的直鏈淀粉的末二山順。為了確認上述(1)(6)蛋白質(zhì)的酶活性,可以使用常用的任何方法。舉出一例,從種子中精制上述酶,加入為基質(zhì)的[U-14C]ADP-葡萄糖或糖原或者支鏈淀粉,再加入用于調(diào)整反應條件的成分,進行反應。一定時間的反應完成時,通過加熱至100度使酶失活,使用陰離子交換柱除去未反應的[U-14C]ADP-葡萄糖后,使用液態(tài)閃爍計數(shù)管計測糖原或支鏈淀粉中含有的[U-14C]ADP-葡萄糖的量。作為其他方法,也可以使用下述方法,即,將從種子中粗精制得到的蛋白質(zhì)級分或淀粉級分(蛋白質(zhì)含量5-10(ig)在從常用的SDS-PAGE中除去SDS和|3-巰基乙醇的條件下進行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將分離結(jié)束的凝膠浸漬在由50mM甘氨酸、1OOmM硫酸銨、5nMj3-巰基乙醇、5mMMgCl2、0.5mg/ml牛血清白蛋白、0.01mg/ml糖原或直鏈淀粉、4mMADP-葡萄糖構(gòu)成的溶液中,放置4小時至12小時。之后,加入由0.2%碘、0.02%碘化鉀構(gòu)成的溶液,進行染色,判定酶活性。另外,也可以使用如上所述確認蛋白質(zhì)自身表達的方法、或識別使酶失活的基因組DNA上的變異的方法。在(1)至(3)的蛋白質(zhì)中,所謂使酶失活的基因組DNA上的變異,可以舉出在為酶基質(zhì)的ADP-葡萄糖或支鏈淀粉的識別、鍵合部位上的變異、或在將葡萄糖轉(zhuǎn)移至支鏈淀粉非還原末端的活性中心部位的變異、或存在于N末端的信號序列部位的變異等。在(4)(6)的蛋白質(zhì)中,所謂使酶失活的基因組DNA的變異,可以舉出為酶基質(zhì)的ADP-葡萄糖或直鏈淀粉的識別、鍵合部位的變異、或在將葡萄糖轉(zhuǎn)移至直鏈淀粉非還原末端的活性中心部位的變異等。特別是,在通過放射線照射或給與變異原性化學物質(zhì)進行變異誘導處理時,可能產(chǎn)生伴有僅1個殘基氨基酸fU戈的變異。上述情況下通過SDS-PAGE確認時,通常難于識別,因此適用確認DNA上的變異的方法。確認DNA序列上的變異的方法如上所述。另外,本發(fā)明的其他小麥不表達上述蛋白質(zhì)(1)至(3)中的1個以上,并且不表達上述蛋白質(zhì)(4)至(5)中的1個以上(但是不包括只有蛋白質(zhì)(2)、(4)及(5)同時不表達的小麥。)。上述小麥,與現(xiàn)有小麥中蓄積的淀粉相比較,蓄積了被賦予新型特性的淀粉。作為新型特性,例如可以舉出糊化液的粘度、糊化峰溫度、耐老化性、凍結(jié)融解耐性、消化酶的分解性等的改變。特別是,在本發(fā)明中,發(fā)現(xiàn)通過缺失1個以上淀粉合成酶II型蛋白質(zhì),與不缺失類型相比糊化度升高,糊化液的粘度降低,老化度降低。另外發(fā)現(xiàn),通過同時使1個以上顆粒性淀粉合成酶缺失,能夠顯著地改變上述效果。上述小麥中蓄積的淀粉,在糊化后冷卻的時間點,可蓄積與現(xiàn)有相比糊化度高的淀粉或粘度低的淀粉、或耐老化性提高的淀粉。特別是,上述蛋白質(zhì)(1)至(3)中的1個不表達,且上述蛋白質(zhì)(4)至(6)中的2個不表達的小麥,與(1)至(3)全部表達、(4)至(6)中的2個不表達的小麥的淀粉相比,糊化后的耐老化性、凍結(jié)融解耐性顯著改善?;蛘撸鲜?1)至(3)蛋白質(zhì)中的2個不表達、且上迷蛋白質(zhì)(4)至(6)全部不表達的小麥,糊化液的粘度非常低。為了確認上述小麥,可以使用檢測編碼上述蛋白質(zhì)(1)至(6)的基因的有無及變異,進行確認的方法,也可以使用確認蛋白質(zhì)自身表達的方法?;蛘咭部梢允褂脤⒂尚蛄刑?至11記載的基因序列表達的RNA進行精制、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優(yōu)選上述蛋白質(zhì)(1)至(3)中的任意2個不表達,并且上述蛋白質(zhì)(4)至(6)中的1個以上不表達的小麥。上述小麥,特別是糊化后的粘度與現(xiàn)有小麥相比顯著降低。此特征,在(1)至(3)蛋白質(zhì)中的2個不表達、且上述蛋白質(zhì)(4)至(6)全部不表達的小麥中特別顯著。另外,優(yōu)選上述蛋白質(zhì)(1)至(3)中的2個以上不表達,并且上述蛋白質(zhì)(4)至(6)中的2個以上不表達的小麥。上述小麥,特別是糊化后的耐老化性與現(xiàn)有小麥相比有所提高。此特征,在上述蛋白質(zhì)(1)至(3)中的任意2個不表達、且上述蛋白質(zhì)(4)至(6)全部不表達的小麥中特別顯著。本發(fā)明的其他小麥不具有上述蛋白質(zhì)(1)至(3)所具有的酶活性中的1種以上酶活性,并且不具有上述蛋白質(zhì)(4)至(6)所具有的酶活性中的1種以上酶活性(但,不包含只不顯示蛋白質(zhì)(2)、(4)及(5)所具有的酶活性的小麥。)。較優(yōu)選不具有上述蛋白質(zhì)(1)至(3)所具有的酶活性中的2種以上酶活性,并且不具有上述蛋白質(zhì)(4)至(6)所具有的酶活性中的2種以上酶活性的小麥。進一步優(yōu)選不具有上述蛋白質(zhì)(1)至(3)所具有的酶活性中的任意2種酶活性,并且不具有上述蛋白質(zhì)(4)至(6)所具有的酶活性中的1個以上酶活性的小麥。更優(yōu)選不具有上述蛋白質(zhì)(1)至(3)所具有的酶活性中的任意2種酶活性,并且不具有上述蛋白質(zhì)(4)至(6)所具有的酶活性的全部的小麥。另外,通過使小麥的上述蛋白質(zhì)(1)至(3)中的2個以上不表達,與顆粒性淀粉合成酶蛋白質(zhì)的表達組合與上述小麥相同、蛋白質(zhì)(1)至(3)全部表達的小麥相比較,使淀粉糊化后的粘度降低。另外,通過使小麥的上述蛋白質(zhì)(1)至(3)中的2個以上不表達,與顆粒性淀粉合成酶蛋白質(zhì)的表達組合與上述小麥相同、蛋白質(zhì)(1)至(3)全部表達的小麥相比較,使淀粉糊化后的耐老化性提高。由此可知,可以通過使用下述步驟來篩選特定的小麥,即檢測上述基因變異體(7)至(9)中的1個以上的步驟、及檢測上述蛋白質(zhì)(4)至(6)中的l個以上的步驟。此處,作為特定小麥,可以舉出生淀粉的分解率為80%以上的小麥,即完全不具有上述(1)至(6)蛋白質(zhì)的小麥。或者,可以舉出糊化液的粘度非常低的小麥,即上述(1)至(3)蛋白質(zhì)中的(1)及(2)未表達、且(4)至(6)蛋白質(zhì)均未表達的小麥。本發(fā)明的小麥或來自本發(fā)明小麥的淀粉可以用于食品中。作為上述食品,可以舉出使用普通小麥粉(包含全粒粉)或淀粉的食品等。例如可以舉出用作焙烤食品(Bakeryfoods)、面條類、糕點類、油炸食品、燒烤食品、豆沙點心、漢堡等的材料。由該小麥得到的面粉或淀粉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與其他粉類混合使用。另外,也可以用作酒精飲料等的發(fā)酵原料、用于氨基酸或多糖等的微生物生產(chǎn)的原料。作為利用本發(fā)明的小麥制作的焙烤食品,例如可以舉出主食面包、法式面包、面包巻、帶餡面包等面包類,酵母油炸甜圏餅等油炸面包類、饅頭類、披薩餅等意大利餡餅類、松糕等蛋糕類,小甜餅、餅干等烘焙食品類等。制作上述焙烤食品時使用的來自本發(fā)明小麥的面粉,可以使用經(jīng)過通常的制粉步驟除去麥麩等成分的面粉,也可以使用未分開的全粒粉。作為用于制作上述焙烤食品的焙烤食品用面粉,可以直接使用從本發(fā)明小麥得到的上述面粉,優(yōu)選與其他面粉混合使用。所謂其他面粉,可以舉出強力粉、中力粉、薄力粉等小麥粉,或者不分類的來自小麥的面粉、黑麥粉、米粉、淀粉等。本發(fā)明的焙烤食品可以如下制作,即,在由本發(fā)明的小麥得到的面粉或與其他面粉的混合面粉中配合酵母、碳酸氫鈉等化學膨脹劑、酵母食品、食鹽、糖類、油脂類、雞蛋、乳制品、水等通常焙烤食品制作中使用的各種副原料,將所得物混煉做成生面團,通過發(fā)酵等使其膨化,或直接焙烤或油炸制作焙烤食品。制作本發(fā)明的焙烤食品時,可以使用通常采用的生產(chǎn)方法、制作裝置、凍結(jié)方法、凍結(jié)裝置中的任意一種。另外,必要時可以加入維生素、礦物營養(yǎng)素等添加劑。如上所述制作的含有來自本發(fā)明小麥的面粉的焙烤食品,甘甜、風味獨特、香氣十足、有咬勁兒。上述特征在只使用來自本發(fā)明小麥的面粉時也能獲得,可以與其他面粉混合使用獲得該特征,優(yōu)選含有0.160質(zhì)量份、更優(yōu)選含有0.550質(zhì)量份來自本發(fā)明小麥的面粉。.另外,本發(fā)明的小麥或來自本發(fā)明小麥的淀粉可以用于工業(yè)制品。作為上述工業(yè)制品,可以舉出粘度穩(wěn)定劑、保水劑、膠體穩(wěn)定劑、糊、粘合劑等。另外,本發(fā)明的小麥或來自本發(fā)明小麥的淀粉可以加工利用。例如可以舉出通過酸或堿、或者酶處理生成糊精,將此糊精用于粘合劑、纖維、膜等的方法。另外,該糊精中的水溶性級分可以作為難消化性糊精用作整腸作用等優(yōu)異的功能性食品?;蛘呤蛊渑c各種無機、有機酸反應,形成淀粉酯加以利用。特別是與磷酸反應得到的磷酸淀粉作為增稠劑是有用的。另外,蛋白質(zhì)(1)(6)都不表達的小麥,與普通小麥相比,糖含量增加。具體而言,除去胚的成熟種子中含有0.1重量%以上的葡萄糖。優(yōu)選除去胚的成熟種子中含有0.3重量%以上的葡萄糖。更優(yōu)選除去胚的成熟種子中^^有0.5重量%以上的葡萄糖。另外,除去胚的成熟種子中含有0.1重量%以上的麥芽糖。優(yōu)選除去胚的成熟種子中含有0.3重量%以上的麥芽糖。更優(yōu)選除去胚的成熟種子中含有0.5重量%以上的麥芽糖。另外,除去胚的成熟種子中含有1重量%以上的蔗糖。優(yōu)選除去胚的成熟種子中含有3重量%以上的蔗糖。更優(yōu)選除去胚的成熟種子中含有5重量%以上的蔗糖。作為種子中葡萄糖、麥芽糖及蔗糖含量的測定方法,只要為用于從種子中提取低分子糖進行分析的方法即可,可以使用任意方法。作為從種子中回收低分子糖的方法,可以將種子粉碎后,用水提取、用80%乙醇提取、用DMSO提取等,但操作中為了明確地區(qū)分淀粉或多糖與在淀粉酶等酶的作用下夯解生成的糖,優(yōu)選在淀粉酶不發(fā)揮作用的條件下進行提取、測定。另外,本發(fā)明為小麥胚乳部分以高含量蓄積糖的小麥,所以其測定中優(yōu)選使用從種子顆粒中除去胚的部分作為樣品。作為提取的樣品所含的低分子糖的鑒定、定量的方法,可以使用下述方法中的任意一種,即,使用毛細管電泳的方法、或者使用HPLC的方法、利用酶、化學反應進行的測定方法等。本發(fā)明的小麥中還包括下述小麥,即,通過使上述小麥與其他品種雜交得到的Fl子代進一步進行自身受精或者與一方的親代系統(tǒng)進行回交,導入其它有用的形質(zhì)而得到的小麥。例如,可以使通常所知的耐病性高的品種和上述小麥雜交,所得的Fl子代與親代系統(tǒng)中耐病性高的品種進行回交。對于所得子代的個體,根據(jù)上述方法,篩選出顆粒性淀粉合成酶和淀粉合成酶II型的各蛋白質(zhì)以所期望的組合表達的個體。對于篩選出的個體,通過進一步反復回交和篩選,能夠賦予耐病性高的品種所期望的淀粉特性。或者,以進行回交的親代系統(tǒng)作為上述小麥,使用適當?shù)姆椒ㄟM行篩選,由此也能夠賦予上述小麥耐病性。作為其它有用形質(zhì),可以舉出面筋特性、耐倒伏性、秋播性、春播性、多收性、耐低溫性、耐穗發(fā)芽性、制粉適應性等,但并不限定于此。實施例1、樣品本發(fā)明開發(fā)的小麥系統(tǒng)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及淀粉合成酶n型蛋白質(zhì)的類型,與作為比較對照的標準系統(tǒng)(類型(i))或者親代系統(tǒng)(類型(ii)及類型(iii))一同示于表l。本發(fā)明中作為親代系統(tǒng)使用的小麥系統(tǒng)是將東北農(nóng)業(yè)研究中心培育的小麥品種乙女糯(顆粒性淀粉合成酶缺失型、淀粉合成酶n型蛋白質(zhì)為野生型)和外來品種雜交,用其F5子代的種子篩選顆粒性淀粉合成酶缺失的系統(tǒng)(類型(ii))。另一方的親代泉統(tǒng),使用該所培育的淀粉合成酶n型蛋白質(zhì)缺失系統(tǒng)。此系統(tǒng)順次雜交作為通常所知系統(tǒng)的關東79號(淀粉合成酶II型-B1缺失型)和作為外國品種的Turkey116(淀粉合成酶II型-Dl缺失型)、Chosen57(淀粉合成酶II型-Al缺失型)3品種,篩選淀粉合成酶II型完全缺失的系統(tǒng)(類型(iii))。小麥的栽培、雜交按照規(guī)定方法進行。雜交為親代系統(tǒng)的2品種,得到F1子代。使其自身受精得到F2或者得到之后的子代,通過二維電泳確認顆粒性淀粉合成酶的有無,并通過PCR法分辨淀粉合成酶II型基因的基因型(野生型或變異型),由此從其中篩選出所期望的小麥系統(tǒng)。作為比較對照使用的小麥系統(tǒng),使用作為一般栽培流通的品種的農(nóng)林61號(類型(i))。[表l]表l通過雜交獲得的各種子系統(tǒng)的基因類型顆粒性淀粉合成酶-Al顆粒性淀粉合成酶-B1顆粒性淀粉合成酶-D1淀粉合成酶n型-Al淀粉合成酶n型-Bl淀粉合成酶II型-Dl備注(i)o〇〇〇〇〇野生型(ii)XXX〇〇〇(iv)~(x)的親代系統(tǒng)(m)〇〇〇XXX(iv)~(x)的親代系統(tǒng)(iv)XX〇〇〇〇(v)X〇X〇X〇(vi)XXXXX〇(vii)XXXXX(viii)X〇X〇xX(ix)XX〇〇XX(X)XXX〇XX顆粒性淀粉合成酶的野生型、缺失型通過淀粉鍵合蛋白質(zhì)的二維電'泳進4亍確^人。方法ip下所示。從成熟種子中除去胚,粉碎后通過60pm的篩子得到粉末,備用。以每20mg粉lmL的比例加入冷卻的SDS緩沖液(0.1MTris-HC1(pH6.8)、2.3%SDS、5%卩-巰基乙醇、10%甘油),均化2分鐘。過濾此懸濁液后,將濾液以15000rpm離心5分鐘,除去上清液,再加入SDS緩沖液使其懸法,進行離心。將此操作重復3次后,加入蒸餾水,將相同的操作重復2次,除去上清液,將回收的淀粉層自然千燥,制成精制淀;盼。為通常類型的淀粉時,在上述淀粉的精制中,加入SDS緩沖液,過濾后,在離心階4殳大部分淀:粉沉淀,由此形成淀4分顆粒層,與上層的水層明顯分開。本發(fā)明的類型(vii)小麥在此階段認為是淀粉顆層的部分僅極少量沉淀,在其上層大量地蓄積了由白濁不定形的凝膠樣物質(zhì)構(gòu)成的層,并且在其上層形成水層。除去水層后,混合為糖成分的此凝膠樣層和最下層的淀粉顆粒層,之后的操作與上述精制方法相同。每10mg此精制淀粉,加入300^1的Lysis緩沖液(8MUra、2%NonidetP—40、2%ampholine(pH3.5—10)、5%(3—5乾基乙醇、5%聚乙烯吡咯烷酮),在100度的熱水中加熱處理2分鐘。用冰冷卻10分鐘后,將淀^分凝膠化液在4度下以15000轉(zhuǎn)離心10分鐘,將200fil其上清液用于二維電泳。一維電泳進行3.5%丙烯酰胺凝膠構(gòu)成的IEF,二維電泳進行15%雙丙烯酰胺凝膠構(gòu)成的SDS-PAGE。顆粒性淀粉合成酶檢測結(jié)果如圖1所示。在圖1A所示位置分別檢測出顆粒性淀粉合成酶-Al、Bl、Dl,類型(vii)小麥系統(tǒng)中全部條帶都未檢出(圖1B)。因此,類型(vii)的小麥完全缺失顆粒性淀粉合成酶。.淀粉合成酶II型的確認,使用已經(jīng)由本發(fā)明人等開發(fā)(特愿2004-153904)的方法。方法如下所示。使種子發(fā)芽,4吏用Qiagen社制DNeasyplantmini試劑盒,對來自幼葉的基因組DNA進行處理。耳又100mg發(fā)芽種子的幼葉,在液氮中磨石爭成粉末狀。將磨碎的樣品移至1.5mi試管中,之后加入試劑盒中附帶的緩沖液APl和RNase溶液,在65度下加熱10分鐘。然后加入緩沖液AP2,在冰上放置5分鐘后,通過離心操作除去析出的沉淀物。在上清液中加入緩沖液AP3混合,之后全部用于minispincolumn,進行離心操作,使DNA吸附在膜上。用緩沖液AW洗滌2次后,加入緩沖液AE,放置5分鐘,通過離心回收DNA溶液。采用PCR法確認編碼3個淀粉合成酶II型的基因序列上產(chǎn)生的序列變異。所用引物序列如下所示。淀粉合成酶II型-AlSSIIAF1:GCGTTTACCCCACAGAGC(序列號13)SSIIAR1:ACGCGCCATACAGCAAGTCATA(序列號n)淀粉合成酶II型-Bl:SSIIBF1:ATTTCTTCGGTACACCATTGGCTA(序列號20)SSIIBR1:TGCCGCAGCATGCC(序歹'J號23)淀粉合成酶II型-DlSSIIBF1:GGGAGCTGAAATTTTATTGCTTATTG(序列號24)SSIIBR1:TCGCGGTGAAGAGAACATGG(序列號26)PC版應液如下進行調(diào)制。反應中使用LATaq(TACARABio公司)。引物使用FASMAC社制引物。10xLATaq緩沖液2|ildNTP0,2mMMg(Cl)22.25mM引物l0.25pM引物20.25|liM基因組DNAlng/pxlEATaq0.025U"總計20^1PCR擴增裝置使用GeneAmpPCRSystem9700(AppliedBiosystems^/^司),反應條件如下i殳定。第l步98。C5min第2步98'C30sec(40次循環(huán))65。C30sec74。Clmin第3步74。C5min第4步4'C將PCR擴增反應液供給到3%瓊脂糖凝膠電泳后,進行溴化乙錠染色,通過確認由各引物產(chǎn)生的最適大小的DNA擴增條帶,判定樣品中有無野生型及變異型基因。類型(i)的對照品種及類型(vii)小麥的基因型判定的結(jié)果如圖2所示。類型(vii)中,3個淀粉合成酶II型基因全部為變異型。由此可知,類型(vii)的小麥完全缺失顆粒性淀粉合成酶及淀粉合成酶II型。(通過SDS-PAGE確認淀粉合成酶II型和顆粒性淀粉合成酶缺失)通過SDS-PAGE確認各樣品中的淀粉合成酶II型蛋白質(zhì)和顆粒性淀粉合成酶蛋白質(zhì)的表達。每lmg由類型(i)、類型(ii)、類型(iii)及類型(vii)精制的淀粉中加入14)ilSDS緩沖液,煮沸5分鐘后,冰浴冷卻2分鐘。4。C下以15,000rpm離心5分鐘后,回收上清液,作為SDS-PAGE用樣品。SDS-PAGE中,<吏用丙烯酰胺溶液終濃度為12.5%的丙烯酰胺凝膠,丙烯酰胺溶液是丙烯酰胺和亞甲基雙丙晞酰胺以30:0.135的比率混合得到的混合物,除此之外根據(jù)規(guī)定方法進行電泳。泳動后蛋白質(zhì)的檢測使用銀染色試劑盒(第一化學藥品)。根據(jù)上述結(jié)果,也可以確認類型(vii)中不具有淀粉合成酶II型及顆粒性淀粉合成酶蛋白質(zhì)(圖13)。2、蓄積的淀粉中未形成粒徑10)im以上的淀粉顆粒的淀粉的比例計算蓄積的淀粉中未形成粒徑10)im以上的淀粉顆粒的淀粉的比例時,在上述淀粉的精制中,用SDS緩沖液洗滌和用水洗滌后,用刮刀分離凝膠樣層和最下層的淀粉顆粒層。將各級分移至預先稱重的1.5ml試管中,測定濕重。通過自然干燥使樣品干燥后,測定干燥重量。為通常類型的淀粉時,淀粉顆粒層約100%,幾乎不形成凝膠樣層。與此相反,來自本發(fā)明的類型(vii)小麥的淀粉顆粒層的干燥重量為22mg,相對于此,凝膠樣層的干燥重量為13mg。因此,回收的淀粉級分的總重量中所含的凝膠樣層的重量為約37%。3、電子顯微鏡觀察用類型(vii)小麥系統(tǒng)生產(chǎn)的種子的電子顯微鏡照片如圖3所示。將成熟小麥種子粗粉碎,用電子顯微鏡(Keyence社)觀察其斷裂面。與類型(i)的野生型淀粉比較,類型(vii)的淀粉顆粒為扁圓形,數(shù)量也少,大部分由平滑的基底物質(zhì)構(gòu)成。4、鏈長分布解析4.1構(gòu)成類型(i)、類型Ui)、類型及類型(vii)淀粉中所含支鏈淀粉的葡萄糖支鏈的鏈長分布解析結(jié)果如圖4~6所示。方法如下所示。秤量精制淀粉,每lmg淀粉加入60pL的250mMNaOH,煮沸20分鐘,使其完全糊化。冷卻后,加入乙酸1.9)iL、50mM乙酸鈉緩沖液(pH4.0)240jiL、2%疊氮化鈉3.75(iL后,加入l(iL異淀粉酶(Nacalai社),在37。C下邊攪拌邊反應16小時。反應結(jié)束后,煮沸20分鐘,酶失活后,在20。C下以14000rpm離心2分鐘,取得上清液,加入樹脂(Bio-Rad社制),進行脫離子。離心使樹脂沉淀后,將上清液移至新的試管中,采用Park-Johnson法的改良法(生物化學實—驗法19"淀粉.相關糖質(zhì)實驗法"中村道德■貝沼圭二編學會出版中心,P123)對通過酶處理生成的寡糖的濃度進行定量。適當?shù)叵♂屧嚇尤芤海?0)il稀釋溶液中,加入25)^1的0.1%鐵氰化鉀和25^1氰化鉀溶液nf0.48gNa2CO3、0.92gNaHC03、0.065gKCN溶解于水中,配成100ml的溶液),力口栓密封,在沸水中加熱15分鐘。之后,冰上冷卻10分鐘,加入125(il的0.3%鐵明礬溶液(將1.5gFe'NH4(S04)2H20溶解于500ml的50mM硫酸中所得的溶液),在室溫下放置20分鐘后,測定715nm處的吸光度。對濃度在0至1OmM之間改變的葡萄糖溶液進行相同的處理,根據(jù)測定值制作標準曲線,使用該標準曲線,對試樣溶液中的還原末端基團進4亍定量。分別量耳又各樣品大約5nmo1,進行真空離心干燥,作為鏈長分布解析用試樣。鏈長分布解析中使用Beckman社制PA糖鏈解析試劑盒。向千燥的樣品中力口入2(il麥芽糖質(zhì)量控制/遷移率標記物(maltosequantitativecontrol/mobilitymarker),再進行真空離心干燥。向干燥的樣品中加入1M氰基硼氫化鈉溶液2pL,再加入APTS標記試劑。在37°C下于暗處反應4小時,加入46)iL蒸餾水,停止反應。進而,從此樣品中取出5|iL,用蒸餾水稀釋至40倍,制成測定用樣品。葡萄糖聚合度不同的寡糖的分離定量,使用Beckman社毛細管電泳裝置PACEsystem5000。分離用毛細管使用eCAPN-CHO毛細管,在高壓下經(jīng)5秒鐘注入樣品后,使用eCAP糖分析凝膠緩沖液,在30kV下進行電泳30分鐘。根據(jù)所得的峰圖語,計算葡萄糖聚合度3以上70以下的寡糖的各峰面積,以峰面積的總和為100%,求出各峰所占面積的比例。以由類型(i)的小麥系統(tǒng)得到的圖案為標準,將從各樣品對應的峰的比例中減去相當于類型(i)的峰的比例得到的值,制成圖表。類型(Vii)與為標準系統(tǒng)的類型(i)相比,聚合度3至10的葡萄糖側(cè)鏈的比例顯著增力p,相反聚合度11至24的葡萄糖側(cè)鏈的比例降低(圖4)。顯然不同于為親代系統(tǒng)的類型(ii)(圖5)或者類型(iii)(圖6)的圖。認為特別是直鏈淀粉含量為1%以下且聚合度為3至5的葡萄糖側(cè)鏈的比例降低使得不能得到淀粉顆粒結(jié)構(gòu)的糖成分構(gòu)成平滑的基底物質(zhì)。4.2從種子中除去胚,用乳棒和乳缽粉碎后,移至1.5ml試管中。每lmg粉碎的種子重量加入50fil的10(T/。DMSO。加栓密封,煮沸30分鐘,使其完全糊化,經(jīng)離心除去不溶性成分。向20^1所得樣品溶液中加入0.5M乙酸鈉緩沖液(pH4.0)2^1、7單位異淀粉酶(Nacalai社),用水混合至100fi1(反應l)。同時,此反應液中使用經(jīng)預先煮沸而失活的異淀粉酶,對該樣品進行處理,作為用于測定樣品中預先含有的游離狀態(tài)寡糖的樣品(反應2)。在37。C下反應16小時以上,之后煮沸5分鐘,使異淀粉酶失活,對于反應l,通過反應生成的葡萄糖支《連的濃度,可以根據(jù)Park-Johnson法的改良法(上述)進行計算,將相當于10nmol寡糖的溶液量進行真空離心干燥。對于反應2,將與反應l中所求出的溶液量相等量的溶液進行干燥。之后,加入1M氰基硼氫化鈉(THF中)溶液2pl,再加入2)il的APTS標記試劑,在暗處于60。C下反應90分鐘。加入46|11水,停止反應,再用水稀釋至40倍,制成測定用樣品。按照與上述相同的方法進行使用PACEsystem5000的解析。從由反應l得到的各葡萄糖支鏈的峰面積值中減去由反應2得到的對應峰的面積值,由此計算出通過異淀粉酶處理生成的葡萄糖支鏈的值。計算出聚合度1以上、60以下的支鏈的面積值,以總和為100%,求出各峰所占的面積的比與類型(i)相比,類型(Vii)中聚合度2至5的支鏈的比例明顯增力口(圖7及8)。實施例的圖4是對聚合度3以上的支鏈的解析,本實施例中,不使用與聚合度2的峰重疊的麥芽糖質(zhì)量控制/遷移率標記物進行解析,聚合度2的支鏈的峰面積也變得清楚。結(jié)果為類型Uii)中聚合度2的峰也比類型(i)顯著增高。另外,類型(ii)的支鏈淀粉具有與類型(i)幾乎相同的結(jié)構(gòu)(圖5),支鏈淀粉的鏈長結(jié)構(gòu)幾乎沒有變化。與此相反,與類型(ii)粘性相同的類型(vi)、(x)(圖12)與類型(ii)相比聚合度約為2至10的支鏈的比例增加,聚合度為11至25的鏈減少。表明在支鏈淀粉結(jié)構(gòu)中存在變化,結(jié)果DSC中的糊化峰溫度降低,糊化后溶液粘度下降?!?、直鏈淀粉含量的測定方法測定各小麥系統(tǒng)的淀粉中直鏈淀粉含量。測定方法如下所示。每lmg精制淀粉,加入25iil乙醇,再加入1M氫氧化鈉溶液225ju1,在沸水中加熱10分鐘,使淀粉糊化。用水將此糊化液稀萍奪10倍,分耳又50pl用于測定。向其中加入lM乙酸10ji1、碘液20(il、水920pl,充分混合,在27度T》丈置20分鐘后,測定620nm處的吸光/復。另外,將來自馬4i、薯的直鏈淀粉作為制作標準曲線用試樣,來自糯玉米(Waxycorn)的淀粉(不含直鏈淀粉的淀粉)作為空白,將上述淀粉進行相同的處理。從各試樣的吸光度中減去由糯玉米求出的吸光度的值,套用到標準曲線的數(shù)據(jù)中,由此測定各試樣的直鏈淀粉含量。6、生淀4分在a-淀粉酶作用下的分解對生淀粉經(jīng)a-淀粉酶處理而消化產(chǎn)生的分解性進行如下研究。實施的方法,按照以"淀粉.相關糖質(zhì)實驗法、P189P192"為參考經(jīng)改良的方法進行。秤量來自類型(i)、(ii)、(iii)、(vii)小麥系統(tǒng)的生淀粉,用水調(diào)制成為1%懸濁液。將平均20)LiL此懸濁液分為3瓶(I、II、III),I和II中加入0.8M乙酸緩沖液(pH6.0)230|iL。m中加入10(iL的2MNaOH后,在50。C下加熱5分鐘,制成完全糊化的淀粉樣品。用20jiL的1M乙酸中和后,加入0.8M乙酸緩沖液(pH6.0)200pL。之后,向I、III中加入a-淀粉酶(Megazyme社制)IOU。向II中等量加入將相同的a-淀粉酶煮沸20分鐘失活的溶液。全部樣品在40。C下邊攪拌邊進行反應。12小時后,將反應液用水稀釋5倍,保存在4。C下4吏反應停止。經(jīng)a-淀4分酶處理生成的寡糖采用上述Park-Johnson法的改良法進行定量。根據(jù)下式計算生淀粉的分解率。(I-II)/(III-II)*1007、糊化度對加熱糊化后,冷卻至室溫時的溶液白濁程度及糊化度進行調(diào)查。方法采用以"淀粉.相關糖質(zhì)實驗法、P189P192"為參考改良的方法如下進行。秤量類型(i)、(iii)、(iv)、(v)的精制淀粉,用水調(diào)制成為1%的懸濁液。將平均20)iL此懸濁液分成3瓶(I、II、III)、I和II煮沸20分鐘,冷卻至室溫。通過目測確認此時各樣品的白濁程度。然后,在4。C下保存2小時后,加入0.8M乙酸緩沖液(pH6.0)230|iL。in中加入10pL的2MNaOH后,煮沸5分鐘,冷卻至室溫后,用lM乙酸20(iL中和,之后加入200)iL的0.8M乙酸緩沖液(pH6.0)。然后,向I、m中各加入f3-淀粉酶(SIGMA社制)及支鏈淀粉酶(Pullulanase)(林原生物化學研究所制)5pL。向II中等量加入將同種酶煮沸20分鐘使其失活的溶液。全部樣品在40。C下邊攪拌邊進行反應。30分后,將反應液用水稀釋5倍,在4。C下進行保存,使反應停止。經(jīng)酶處理生成的寡糖根據(jù)上述Park-Johnson法的改良法進行定量。計算各樣品的寡糖濃度后、根據(jù)下式計算糊化度。(1-II)/(III-II)*1008、粘度來自各小麥系統(tǒng)的淀粉糊化后,測定冷卻至60度時的溶液的粘度。測定方法如下所示。種量精制淀粉,用蒸餾水配制成4%淀粉懸濁液。在沸水中煮沸20分鐘,保存在6(TC下。將100(iL此糊液移至垂直豎立的內(nèi)徑lmm的3皮璃管中,測定液面前端落下5cm的距離所需要的時間。另一方面,將糯玉米(豐年社制)調(diào)制成由2%起間隔0.5%直至7.5%的各種濃度的淀粉溶液,將上述淀粉溶液相同地進行糊化、保溫,與上述相同地測定落下速度,制作標準曲線。另一方面,使糯玉米以相同的濃度,通過快速粘度分析4義(RapidViscoAnalyser)測定糊化后6(TC下的粘度,使用其制作標準曲線。通過在使用糯玉米制作的標準曲線中套用來自各種小麥的淀粉溶液在60。C下的落下速度,計算相對粘度。9、糊化后的凍結(jié)融解耐性如下進行凍結(jié)融解耐性的研究。在各試樣的精制淀粉中加入水,制成5%的淀粉懸濁液。煮沸20分鐘,將淀粉懸濁液糊化后,冷卻至室溫,首先觀察此時糊化液的狀態(tài)。冷卻至室溫,白濁化,得到凝膠化樣品,根據(jù)其程度評價為"高,,、"中,,、"低,,。另外,未見白濁和凝膠化的樣品評.價為"未白濁,,。將上述糊液或者凝膠化的樣品在-80。C下冷凍1小時后,在25度下融解30分鐘,將此操作重復10次后,觀察樣品狀態(tài)。在第IO次的融解結(jié)束時凝力交化的樣品評價為"x,,,凝膠化程度低的樣品評價為"△",幾乎未見凝膠化的樣品評價為"O,'。各類型小麥的淀粉的上述特性評價結(jié)果匯總于下表2中。[表2]表2淀粉的特性<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35</column></row><table>對于類型(vii)進行闡述,如上所述由于糖成分不能取得淀粉顆粒結(jié)構(gòu),所以一般認為易于受到a-淀粉酶之類分解酶的影響,生淀粉的分解性顯著增加。以上述糖成分為主要成分的類型(Vii)小麥系統(tǒng)在作為食品使用時的加工性、或者消化性方面,可以提供與現(xiàn)有完全不同的應用方法。具體而言,可以舉出易消化性面包、面條、或者點心類等。另外,優(yōu)選用作飼料用作物。另外,與形成淀粉顆粒的系統(tǒng)相比,加工時的糊化能量非常少即可。即,可以在低溫下烹調(diào),將加熱給與其它食物成分的影響抑制在最小限度。總之由于糊化后的凍結(jié)融解耐性也十分優(yōu)異,所以特別適用于冷藏、冷凍保存用食品。進而,類型(Vii)淀粉在淀粉精制時吸水性與其他淀粉相比非常高。吸水量高時,作為凝膠化劑使用時,用少量即可吸收大量水分?;蛘哂糜诠麅鰻钍称窌r也可以用少量進行調(diào)制。另外,還可以用于難消化性淀粉的制作。已知直鏈淀粉的含量因合成其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基因的組合不同而不同。另一方面,如上所述使淀粉合成酶II型全部缺失時,與野生型相比直鏈淀粉含量顯著增加(類型(iii))。由此可知,顆粒性淀粉合成酶的組合相同時,同時使淀粉合成酶II型缺失1至2個時,表觀直鏈淀粉含量增加,但實際上表觀直鏈淀粉含量為幾乎相同程度的值(比較類型(iv)和類型(ix)、類型(V)和類型(Viii)),或雖然少數(shù)但有降低傾向(未給出數(shù)據(jù))。耐老化性("白濁程度,,高的類型耐性差)的研究中,即使顆粒性淀粉合成酶的類型相同,同時使淀粉合成酶II型缺失時,耐性也將提高(比較類型(iv)和類型(ix)、類型(V)和類型(Vii))、糊化后的糊液的相對粘度降低(比較類型(ii)和類型(Vi)、(Vii))。由此可知,通過不僅使顆粒性淀粉合成酶缺失,而且同時使l個以上的淀粉合成酶II型缺失,能夠制作直鏈淀粉含量與現(xiàn)有各種低直鏈淀粉含量小麥程度相同且耐老化性提高的小麥,或者糊化后的糊液粘度降低的小麥。另外,在使淀粉合成酶II型缺失2個以上時具有更大的效果。低直鏈淀粉小麥作為面條用粉廣為使用,糊化、老化特性的改良可以給上述用途帶來改善效果。另外,也可以用于餃子、饅頭等的皮等。另外,本發(fā)明的類型(Vi)小麥是顆粒性淀粉合成酶全部缺失、淀粉合成酶II型只表達1個的類型,與類型(ii)小麥相比,粘度顯著降低。已知類型(ii)小麥糊化后冷卻時的糊液的粘度低,類型(Vi)具有粘度低于上述粘度水平的新型特性。以上數(shù)據(jù)表明,可以篩選出蓄積下述類型的淀粉的小麥系統(tǒng),即目前根據(jù)有無顆粒性淀粉合成酶的表達進行的小麥系統(tǒng)的篩選無法篩選出的類型。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含有新型淀粉的六倍體小麥,應用本發(fā)明可以制作具有相同效果的四倍體小麥。很早以前人們就已經(jīng)知道由六倍體小麥和四倍體小麥的雜交后代可以得到四倍體小麥。因此顆粒性淀粉合成酶和淀粉合成酶II型以所期望的組合表達的本發(fā)明小麥和四倍體小麥雜交,通過組合上述篩選方法,可以從其后代中,篩選出以所期望組合具有顆粒性淀粉合成酶和淀粉合成酶II型的四倍體小麥。四倍體小麥可以舉出硬質(zhì)小麥等。10、麥芽^f唐及葡萄糖含量的測定測定使用的種子樣品,與糖含量測定用樣品不同,事先輕度粉碎,135°C下干燥2小時,由干燥前后的重量變化事先計算出水分含量。將類型(i)及類型(vii)小麥的除去了胚的成熟種子在液氮中磨碎,每10mg重量的磨碎的粉加入lnil的DMSO充分混合,一邊經(jīng)常攪拌一邊l爭置于室溫下。1.5小時后以13,000rpm離心5分鐘,將上清;良移至新試管中。煮沸10分鐘后,準確量取一定量,進行真空干燥(DMSO提取樣品)。另外,將類型(i)及類型(vii)小麥的除去了胚的干燥種子在液氮中磨碎后,每10mg重量的粉加入lml的80。/Q乙醇,密閉煮沸20分鐘。冷卻后,以10,000rpm離心5分鐘,準確量取一定量,進行真空干燥(乙醇才是取樣品)。與纟連長分布解析中所述方法相同地在上述樣品中加入1M氰基硼氫化鈉溶液2(il、APTS標記試劑2(il,.在37。C下于暗處反應4小時后,加入46jil蒸餾水,使反應停止。進而用蒸餾水稀茅奪至40倍,作為測定測定。以預先使用標準物質(zhì)制成的標準曲線為基礎,根據(jù)葡萄糖及麥芽糖的峰面積計算濃度,計算每單位種子干燥重量的各糖濃度,進行樣品間的比專交。11、蔗糖含量的測定將類型(i)及類型(Vii)小麥的除去了胚的成熟種子在液氮中磨碎后,每10mg重量的粉加入lml的80。/c)乙醇,加蓋密閉,煮沸20分鐘。冷卻后,以10,000rpm離心5分鐘,準確量取一定量上清液,進行真空干燥。加入與干燥前的體積相同的量的滅菌水,溶解樣品后,通過0.45pm的過濾器過濾,進而將用截留分子量10,000的超濾膜過濾得到的樣品作為蔗糖測定溶液。樣品中的蔗糖含量的分析使用HewlettPackard社制HP毛細管電泳裝置,使用市售的緩沖液(用于HPCE的堿性陰離子緩沖液(Agilent社))及毛細管(CE標準毛細管(50fim、104cm)(Agilent社))進行分離。參照預先使用市售蔗糖制作的標準曲線,計算樣品中的蔗糖含量,進行樣品間的比較。(糖含量測定的結(jié)果)與作為與商業(yè)上廣為使用的小麥類型相同的類型(i)相比,類型(vii)中葡萄糖的含量至少為5倍以上、麥芽糖的含量至少為i(H咅以上、蔗糖的含量至少為2倍以上。另外,類型(vii)的種子含有上述糖至吃起來感覺甘甜的水平,是現(xiàn)有類型中沒有的新型特征。'通過增加糖含量,將本發(fā)明小麥加工成食品時不僅不需要添加新的糖成分,而且也可以用作供給糖自身的原材料。12、糊化特性(DSC)將從各小麥中精制的淀粉分別稱量約3mg,加入3倍量的水,加水半曰以上。將此樣品封入密封盒中,采用示差掃描熱量測定計,以5。C/min的速度從30。C升溫至105。C,測定糊化開始溫度(TO)、糊化峰溫度(Tp)、糊化終止溫度(Tc)、及焓。結(jié)果,為類型(vii)的親代系統(tǒng)的類型(ii)與為野生型的類型(i)相比,TO升高,為另一方親代系統(tǒng)的類型(iii)的TO降低。與其相對,類型(Vii)顯示比為親代系統(tǒng)的類型(iii)更低的糊化峰溫度。盡管如此,焓值與類型(iii)相比仍變大,是非常特征性的特性。另外,眾所周知3個顆粒性淀粉合成酶全部缺失的粘型淀粉(類型(ii)),與3個顆粒性淀粉合成酶都存在的類型(i)相比,糊化峰溫度升高。與其相對,類型(Vi)雖然是無直鏈淀粉的類型,但與類型(i)相比糊化峰溫度仍然降低。通過不僅使顆粒性淀粉合成酶缺失,而且同時使2個淀粉合成酶II型缺失,能夠使糊化峰溫度或焓降低。DSC測定時的糊化A,溫度降低時,在較低溫度下就可以糊化,不僅對加工性產(chǎn)生較大影響,而且可以進行與不適于加熱的材料等的加工。并且在較低溫度下進行糊化時,更易被淀粉酶等分解,由此,使游離的糖感覺更加甘甜,也給與食物味道較大影響。[表3<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39</column></row><table>13、可溶性聚葡萄糖(watersolublepolyglucan,WSP)含量的測定將除去胚的成熟種子石皮石爭,使用通過65pm尼龍網(wǎng)的級分。將回收的級分在甲醇中煮沸15分鐘后,離心回收沉淀部分。再用90%甲醇洗滌此沉淀,離心回收后,干燥測定重量。秤量約50mg的樣品,每lmg加入20(il水,邊在室溫下攪拌20分鐘,邊提取可溶性聚葡萄糖。600xg離心20分鐘,分別回收可溶性級分和不溶性級分。其中不溶性級分再次用水提取,回收可溶性級分和不溶性級分。將第1次和第2次的可溶性級分混合,用于之后的操作。為了除去蛋白質(zhì),向混合的可溶性級分中加入三氯乙酸(TCA)使終濃度為5%,在冰上靜置3.5小時。經(jīng)2,400xg離心10分鐘除去沉淀的蛋白質(zhì)層,向上清液中加入3倍量的甲醇,y吏wsp沉淀,離心回收后,干燥,測定重量。在上述水不溶性級分中加入1050pl水,懸濁后,加入150[il曱苯,攪拌l小時,進行除蛋白質(zhì)處理。700xg離心10分鐘,回收沉淀。再將除蛋白質(zhì)處理重復2次,最后回收的沉淀用水洗滌3次,用曱醇洗滌l次后,真空干燥,測定重量。各樣品均通過將水不溶性級分的重量和wsp重量的總和作為總糖量的重量,計算wsp重量相對于此的比率(圖i4)。相對于類型(i)、(ii)、(m),類型(vii)中wsp的含量明顯地增加。14、焙烤食品制造焙烤食品時,使用本發(fā)明小麥中的類型(vii)。每100g收獲的成熟種子,加入1.5ml水充分混合,混料30分鐘后,使用Brabender社制TestmillQuadrumatJr.制粉,得到小麥粉。此時的有效利用率為46重量%。以下,按照表4及表5給出的比例和下述制作步驟制作主食面包。混合表4中除起酥油(shortening)以外的原料,用混合機低速混合1分鐘、高速混合2分鐘(27°C)。停止混合加入起酥油后,再低速混合1分鐘、高速混合3分鐘,使揉捏后的生面團在27。C、濕度75%下發(fā)酵90分鐘。翻揉面團后,再于相同條件下發(fā)酵30分鐘,分割成100g,制成圓形,放置20分鐘。用模整形后,在38。C、濕度85%的發(fā)酵室中進行40分鐘焙烘而制成(205°C、20分鐘)。上述條件下制作的主食面包的味道及食感由10名評價人員(panelists)進行評價。根據(jù)表6給出的項目和評價標準,按5階萃史進行評價,計算各項目的平均值。合計此平均值,作為各試驗區(qū)的綜合評價(表7)。根據(jù)上述結(jié)果可以確認,使用由本發(fā)明小麥得到的面粉,能夠制作出甘甜、香氣、味道等風味很強的焙烤食品。另外,制作焙烤食品時,優(yōu)選使用O.l~60質(zhì)量份,更優(yōu)選使用0.550質(zhì)量份。[表4]表4<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41</column></row><table>[表5]表5<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41</column></row><table>*數(shù)值單位為質(zhì)量份。*來自本發(fā)明小麥的面粉,使用通過Bmbender公司制Testmill粉碎得到的粉。*強力粉使用Eagle(日本制粉(抹))、薄力粉使用Heart(日本制粉(林))。[表6]表6主食面包的官能評價標準表香氣5.有芳香的濃郁的香氣。4.有較濃的香氣。3.能夠聞到香氣。2.無香氣。1.有難聞氣味。食感5.口感非常好。4.口感好。3.口感一般。2.口感稍差。1.口感差,殘留在嘴中。味道5.味道強、有風味。4.味道稍強。3.味道淡。2.無味道。1.無味道、有酸味。甘甜5.感覺非常甜。4.感覺較強的甜味。3.感覺稍稍有點甜。2.感覺很微弱的甜味。1.完全沒甜味。[表7]表7官能^<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42</column></row><table>[圖1A]類型(i)的通過二維電泳得到的電泳結(jié)果的模式圖。[圖1B]類型(Vii)的二維電泳結(jié)果。[圖2]進行類型(i)的對照品種及類型(vii)小麥的基因型判定的結(jié)果。[圖3]用類型(Vii)的小麥系統(tǒng)生產(chǎn)的種子的電子顯微鏡照片。[圖4]構(gòu)成來自類型(vii)系統(tǒng)的淀粉中的支鏈淀粉的葡萄糖側(cè)鏈鏈長分布解析結(jié)果((vii)-(i))。[圖5]構(gòu)成來自類型(ii)系統(tǒng)的淀粉中的支鏈淀粉的葡萄糖側(cè)鏈鏈長分布解析結(jié)果((ii)-(i))。[圖6]構(gòu)成來自類型(iii)系統(tǒng)的淀粉中的支鏈淀粉的葡萄糖側(cè)鏈鏈長分布解析結(jié)果((iii)-(i))。[圖7]構(gòu)成來自類型(i)系統(tǒng)的淀粉中的支鏈淀粉的葡萄糖側(cè)鏈鏈長分布解析結(jié)果。[圖8]構(gòu)成來自類型(vii)系統(tǒng)的淀粉中的支鏈淀粉的葡萄糖側(cè)鏈的鏈長分布解析結(jié)果。[圖9]為表示成熟種子中葡萄糖含量的圖。[圖IO]為表示成熟種子中麥芽糖含量的圖。[圖ll]為表示成熟種子中蔗糖含量的圖。[圖12]構(gòu)成來自類型(x)系統(tǒng)的淀粉中的支鏈淀粉的葡萄糖側(cè)鏈鏈長分布解析結(jié)果。[圖13]為通過SDS-PAGE進行的電泳結(jié)果。[圖14]為表示成熟種子中可溶性聚葡萄糖含量的圖。權利要求1、一種小麥,其不表達下述全部蛋白質(zhì)(1)序列號1的淀粉合成酶II型-A1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A1蛋白質(zhì);(2)序列號3的淀粉合成酶II型-B1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B1蛋白質(zhì);(3)序列號5的淀粉合成酶II型-D1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D1蛋白質(zhì);(4)序列號7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A1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A1蛋白質(zhì);(5)序列號9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B1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B1蛋白質(zhì);及(6)序列號11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D1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D1蛋白質(zhì)。2、一種小麥,其中不具有下述蛋白質(zhì)所具有的酶活性的全部(1)序列號1的淀粉合成酶II型-A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Al蛋白質(zhì);(2)序列號3的淀粉合成酶II型-B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Bl蛋白質(zhì);(3)序列號5的淀粉合成酶II型-D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Dl蛋白質(zhì);(4)序列號7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A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Al蛋白質(zhì);,(5)序列號9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B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Bl蛋白質(zhì);及,(6)序列號11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D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Dl蛋白質(zhì)。3、一種小麥,其中蓄積的淀粉的30重量%以上不形成粒徑lOpm以上的淀4分顆粒。4、一種小麥,在支鏈淀粉的葡萄糖支鏈中,聚合度70以下的支鏈中,聚合度為35的支鏈的數(shù)量的比例為1.5%以上。5、一種小麥,生淀粉在淀粉酶作用下的分解率為80%以上。6、一種小麥,其中,下述蛋白質(zhì)(1)至(3)中的1種以上不表達,并且下述蛋白質(zhì)(4)至(6)中的1種以上不表達,但不包括只有蛋白質(zhì)(2)、(4)及(5)同時不表達的小麥,(1)序列號1的淀粉合成酶II型-A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Al蛋白質(zhì);(2)序列號3的淀粉合成酶II型-B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Bl蛋白質(zhì);(3)序列號5的淀粉合成酶II型-D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D1蛋白質(zhì);(4)序列號7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A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Al蛋白質(zhì);(5)序列號9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B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Bl蛋白質(zhì);及(6)序列號11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D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Dl蛋白質(zhì)。7、一種小麥,所述小麥不具有下述蛋白質(zhì)(1)至(3)所具有的酶活性中的l種以上酶活性,并且不具有下述蛋白質(zhì)(4)至(6)所具有的酶活性中的1種以上酶活性,但不包括只不具有蛋白質(zhì)(2)、(4)及(5)所具有的酶活性的小麥,(1)序列號1的淀粉合成酶II型-A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Al蛋白質(zhì);(2)序列號3的淀粉合成酶II型-B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Bl蛋白質(zhì);(3)序列號5的淀粉合成酶II型-D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Dl蛋白質(zhì);(4)序列號7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A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Al蛋白質(zhì);(5)序列號9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B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Bl蛋白質(zhì);及(6)序列號11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D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Dl蛋白質(zhì)。8、一種小麥,其中下述蛋白質(zhì)(1)至(3)中的任意2種不表達,并且下述蛋白質(zhì)(4)至(6)中的1種以上不表達,(1)序列號1的淀粉合成酶II型-A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Al蛋白質(zhì);(2)序列號3'的淀粉合成酶II型-B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B1蛋白質(zhì);(3)序列號5的淀粉合成酶II型-D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D1蛋白質(zhì);(4)序列號7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A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Al蛋白質(zhì);(5)序列號9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B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Bl蛋白質(zhì);及(6)序列號11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D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Dl蛋白質(zhì)。9、一種小麥,不具有下述蛋白質(zhì)(1)至(3)所具有的酶活性中的任意2種酶活性,并且不具有下述蛋白質(zhì)(4)至(6)所具有的酶活性中的1種以上酶活性,(1)序列號1的淀粉合成酶II型-A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Al蛋白質(zhì);(2)序列號3的淀粉合成酶II型-B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B1蛋白質(zhì);(3)序列號5的淀粉合成酶II型-D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D1蛋白質(zhì);(4)序列號7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A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Al蛋白質(zhì);(5)序列號9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B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Bl蛋白質(zhì);及(6)序列號11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D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Dl蛋白質(zhì)。10、一種小麥,其中下述蛋白質(zhì)(1)至(3)中的任意2種不表達,并且下述蛋白質(zhì)(4)至(6)都不表達,(1)序列號1的淀粉合成酶II型-A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Al蛋白質(zhì);(2)序列號3的淀粉合成酶II型-B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Bl蛋白質(zhì);(3)序列號5的淀粉合成酶II型-D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Dl蛋白質(zhì);(4)序列號7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A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Al蛋白質(zhì);(5)序列號9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B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Bl蛋白質(zhì);及(6)序列號11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D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Dl蛋白質(zhì)。11、一種小麥,不具有下述蛋白質(zhì)(1)至(3)所具有的酶活性中的任意2種酶活性,并且不具有下述蛋白質(zhì)(4)至(6)所具有的酶活性的全部,(1)序列號1的淀粉合成酶II型-A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Al蛋白質(zhì);(2)序列號3的淀粉合成酶II型-B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B1蛋白質(zhì);(3)序列號5的淀粉合成酶II型-D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Dl蛋白質(zhì);(4)序列號7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A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Al蛋白質(zhì);(5)序列號9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B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Bl蛋白質(zhì);及(6)序列號11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D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Dl蛋白質(zhì)。12、一種小麥,其中下述蛋白質(zhì)(1)至(3)中的2種以上不表達,并且下述蛋白質(zhì)(4)至(6)中的2種以上不表達,(1)序列號1的淀粉合成酶II型-A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Al蛋白質(zhì);(2)序列號3的淀粉合成酶II型-B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B1蛋白質(zhì);(3)序列號5的淀粉合成酶II型-D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D1蛋白質(zhì);(4)序列號7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A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Al蛋白質(zhì);(5)序列號9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B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Bl蛋白質(zhì);及(6)序列號11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D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Dl蛋白質(zhì)。13、一種小麥,不具有下述蛋白質(zhì)(1)至(3)所具有的酶活性中的2種以上酶活性,并且不具有下述蛋白質(zhì)(4)至(6)所具有的酶活性中的2種以上酶活性,(1)序列號1的淀粉合成酶II型-A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Al蛋白質(zhì);(2)序列號3的淀粉合成酶n型-bi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n型-B1蛋白質(zhì);(3)序列號5的淀粉合成酶II型-D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D1蛋白質(zhì);(4)序列號7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A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Al蛋白質(zhì);(5)序列號9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B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Bl蛋白質(zhì);及(6)序列號11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D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Dl蛋白質(zhì)。14、一種小麥,是下述蛋白質(zhì)(1)至(3)中的2種以上不表達的小麥,相比顆粒性淀粉合成酶蛋白質(zhì)的表達組合與所述小麥相同、蛋白質(zhì)(1)至(3)全部表達的小麥,其淀粉糊化后的粘度較小,(1)序列號1的淀粉合成酶II型-A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A1蛋白質(zhì);(2)序列號3的淀粉合成酶II型-B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B1蛋白質(zhì);(3)序列號5的淀粉合成酶II型-D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D1蛋白質(zhì)。15、一種小麥,是下述蛋白質(zhì)(1)至(3)中的2種以上不表達的小麥,相比顆粒性淀粉合成酶蛋白質(zhì)的表達組合與所述小麥相同、蛋白質(zhì)(1)至(3)全部表達的小麥,其淀粉糊化后的耐老化性提高,(1)序列號i的淀粉合成酶n型-ai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n型-Al蛋白質(zhì);(2)序列號3的淀粉合成酶II型-B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Bl蛋白質(zhì);(3)序列號5的淀粉合成酶II型-Dl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D1蛋白質(zhì)。16、一種小麥,其除去胚的成熟種子中含有0.1重量%以上葡萄17、一種小麥,其除去胚的成熟種子中含有0.1重量%以上麥芽糖。18、一種小麥,其除去胚的成熟種子中含有1重量%以上蔗糖。19、一種小麥,在支鏈淀粉的葡萄糖支鏈中,聚合度60以下的支鏈中,聚合度25的支鏈的數(shù)量的比例為3%以上。20、一種食品,所述食品含有權利要求1~19中任一項所述的小麥或來自所述小麥的淀粉。21、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食品,所述食品為焙烤食品。22、一種工業(yè)制品,所述工業(yè)制品含有權利要求1~19中任一項所述的小麥或來自所述小麥的淀粉。23、一種制品,所述制品利用權利要求119中任一項所述的小麥或來自所述小麥的淀粉進行加工。24、一種特定小麥的篩選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檢測下述基因變異體(7)至(9)中的1種以上的步驟(7)在序列號1的淀粉合成酶II型-Al基因中,至少位置124412的堿基缺失及/或取代的淀粉合成酶II型-Al基因變異體;(8)在序列號3的淀粉合成酶II型-Bl基因中,至少在位置61456146之間插入1個以上i威基的淀粉合成酶II型-Bl基因變異體;及(9)在序列號5的淀粉合成酶II型-Dl基因中,至少位置25902652的堿基缺失的淀粉合成酶II型-Dl基因變異體;以及檢測以下蛋白質(zhì)(4)至(6)中的l種以上的步驟(4)序列號7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A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Al蛋白質(zhì);(5)序列號9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B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Bl蛋白質(zhì);及(6)序列號11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Dl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Dl蛋白質(zhì)。全文摘要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通過抑制上述酶的表達而蓄積新型特性的淀粉的小麥。本發(fā)明提供一種下述蛋白質(zhì)全部不表達的小麥(1)序列號1的淀粉合成酶II型-A1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A1蛋白質(zhì);(2)序列號3的淀粉合成酶II型-B1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B1蛋白質(zhì);(3)序列號5的淀粉合成酶II型-D1基因編碼的淀粉合成酶II型-D1蛋白質(zhì);(4)序列號7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A1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A1蛋白質(zhì);(5)序列號9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B1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B1蛋白質(zhì);及(6)序列號11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D1基因編碼的顆粒性淀粉合成酶-D1蛋白質(zhì)。文檔編號A01H5/00GK101170899SQ200680015220公開日2008年4月30日申請日期2006年5月2日優(yōu)先權日2005年5月2日發(fā)明者P·L·弗林坦,中村俊樹,安田秀世,新畑智也,栗本洋一,瀨戶泰裕,石原義和,石川吾郎,米丸淳一,齊藤美香申請人:日本制粉株式會社;獨立行政法人農(nóng)業(yè)·食品產(chǎn)業(yè)技術綜合研究機構(gò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