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向供支承主軸頭的支承部移動的導軌供給潤滑脂的機床。
【背景技術】
[0002]日本公開特許公報特開昭62— 34752號公開了一種機床。機床包括基座、立柱和主軸頭。立柱設于基座。立柱支承主軸頭。沿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設置的導軌設于基座和立柱之間。支承部以能夠在導軌上移動的方式設置。滾珠絲杠機構與支承部相連結。支承部以立柱能夠移動的方式支承該立柱。機床包括潤滑脂供給口和供給管。供給管與潤滑脂供給口相連接。
[0003]支承部具有插入孔。供給管插入到插入孔中,并一直延伸到導軌。機床為了去除切肩而供給冷卻液。在冷卻液自插入孔下落時,冷卻液沿著供給管移動而附著于導軌或滾珠絲杠機構。因此,在支承部移動時可能會出現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防止冷卻液向導軌等附著的機床。
[0005]技術方案I的機床包括:主軸,刀具安裝于該主軸;主軸頭,其以上述主軸能夠繞軸線旋轉的方式支承上述主軸;立柱,其支承上述主軸頭;支承部,其支承上述立柱的下部;移動機構,其能夠使上述支承部移動;供給管,其向上述移動機構供給潤滑脂;以及插入孔,其上下貫通上述支承部并供上述供給管插入;該機床供給冷卻液,用于去除在利用上述刀具進行加工時產生的切肩,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支承部設置有:筒形的突出部,其包圍上述插入孔且向上方突出;以及排出孔,其用于排出上述冷卻液。機床在插入孔的周圍設有突出部,防止冷卻液沿著供給管移動而附著于移動機構。冷卻液經過排出孔排出。
[0006]技術方案2的機床包括:冷卻液供給部,其用于供給上述冷卻液;以及罩,其覆蓋上述支承部的上側;上述冷卻液供給部位于上述罩的上側,能夠向上述罩供給冷卻液。將冷卻液供給部配置于罩的上側,使用冷卻液自罩去除切肩。因此,即使冷卻液到達支承部,冷卻液也會被排出而不會附著于導軌。
[0007]技術方案3的機床的冷卻液供給部包括:送出管,其用于送出冷卻液;以及一個或多個噴嘴,其設于上述送出管,且具有撓性。操作者能夠使噴嘴朝向罩,從而去除堆積于罩的切肩。
[0008]技術方案4的機床在上述支承部設有筒形的第二突出部,該第二突出部包圍上述排出孔且向下方突出。第二突出部向下方引導冷卻液,防止冷卻液向導軌側移動。
[0009]技術方案5的機床的移動機構包括滾珠絲杠機構和導軌,上述排出孔與上述導軌及滾珠絲杠機構上下不相對。排出孔與導軌及滾珠絲杠機構不相對,因此,能避免自排出孔排出的冷卻液直接向導軌及滾珠絲杠機構附著。
【附圖說明】
[0010]圖1是表示機床的主體的立體圖。
[0011]圖2是表示透過機床罩示出的機床的立體圖。
[0012]圖3是表不機床的右視圖。
[0013]圖4是表不機床的主視圖。
[0014]圖5是自左后方觀察去掉了左后部的立柱所得到的立體圖。
[00?5]圖6是表示支承部的立體圖。
[0016]圖7是表不Y軸方向移動機構的一部分的俯視圖。
[0017]圖8是表示將吊桿插入到第二孔中的主體的右視圖。
[0018]圖9是自下方觀察將吊桿插入到前側的第二孔中的基座所得到的立體圖。
[0019]圖1O是表示將吊桿插入到前側的第二孔中時的凹部的放大立體圖。
[0020]圖11是表示變更了部分結構的支承部的局部放大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以下基于表示實施方式的機床的附圖進行說明。在圖1、圖2中,省略了容納換刀用的刀具的刀庫等。左右、前后、上下采用附圖中箭頭所示的方向。
[0022]機床包括主體100和機床罩200,該機床罩200覆蓋主體100的前側、后側、左側、右側和上側。如圖1所示,主體100具有基座I?;鵌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矩形。多個腿部Ia設于基座I的下部。
[0023]立柱2設于基座I之上。主軸頭4設于立柱2的前表面且能夠上下移動。Z軸進給馬達(省略圖示)設于立柱2的上部。當Z軸進給馬達旋轉時,主軸頭4上下移動。主軸5以能夠繞軸線旋轉的方式安裝于主軸頭4。用于驅動主軸5旋轉的主軸馬達6設于主軸頭4的上部。主軸5的下端以能夠裝卸的方式安裝刀具。主軸5旋轉從而使刀具旋轉。
[0024]旋轉工作臺7設于主軸頭4的下方且設于基座I之上。旋轉工作臺7以能夠裝卸的方式固定工件保持裝置(省略圖示)。工作臺馬達(省略圖示)的動力向旋轉工作臺7傳遞。當工作臺馬達驅動時,旋轉工作臺7繞鉛垂軸線(上下軸線)旋轉。工件保持裝置保持工件。
[0025]主軸5根據主軸頭4的上下移動而在上方的換刀位置和下方的加工位置之間移動。在主軸5處于換刀位置時,換刀裝置(省略圖示)交換主軸的刀具。在主軸5處于加工位置時,主軸5的刀具對工件保持裝置的工件進行加工。
[0026]X軸方向移動機構8使立柱2沿左右方向移動,Y軸方向移動機構9使立柱2沿前后方向移動。X軸方向移動機構8和Y軸方向移動機構9設于立柱2的下側。Y軸方向移動機構9位于X軸方向移動機構8的上側。立柱2設于Y軸方向移動機構9之上。
[0027]第一罩8a設于X軸方向移動機構8的上側且設于Y軸方向移動機構9的左右。第一罩8a與Y軸方向移動機構9相連結。在X軸方向移動機構8使立柱2左右移動時,第一罩8a左右伸縮,始終覆蓋X軸方向移動機構8的上側。第二罩9a設于Y軸方向移動機構9的上側且設于立柱2的后側。前罩9b設于Y軸方向移動機構9的上側且設于立柱2的前側。前罩9b是通過沿前后方向連結多個左右長的薄的板構件而構成的。板構件的連結部分容易彎折,前罩9b覆蓋Y軸方向移動機構9的表面。第二罩9a和前罩9b與立柱2相連結。在Y軸方向移動機構9使立柱2前后移動時,第二罩9a前后伸縮,始終覆蓋Y軸方向移動機構9的上部后側。在立柱2前后移動時,前罩9b也前后移動,始終覆蓋Y軸方向移動機構9的上部前側。
[0028]如圖2所示,冷卻液噴淋系統(tǒng)50(冷卻液供給部)設于機床罩200的內側的左和右。冷卻液噴淋系統(tǒng)50具有送出管51和多個噴嘴52。送出管51送出冷卻液。噴嘴52設于送出管51且排出冷卻液。噴嘴52能夠自由變更排出冷卻液的方向。如圖2所示,冷卻液噴淋系統(tǒng)50位于比Y軸方向移動機構9靠上方的位置。另外,噴嘴52也可以為單個。
[0029]如圖3所示,控制裝置30設于機床罩200的后表面??刂蒲b置30控制主軸頭4、主軸
5、旋轉工作臺7、X軸方向移動機構8和Y軸方向移動機構9的驅動。
[0030]如圖1所示,基座I具有上表面部20、前表面部22、后表面部23和兩個側面部21。父軸方向移動機構8設于上表面部20。內側前表面部28自上表面部20的比前表面部22靠后側的部分向下方延伸。在內側前表面部28的中央部形成有字母U形的突出部。俯視時,突出部的中央向后方凹陷。內側側面部29自內側前表面部28的兩端向后方延伸。側面部21和內側側面部29平行。側面部21包括后部21a和前部21b。后部21a沿前后方向延伸,呈矩形形狀。前部21b與后部21a的前部分相連結,且前部21b的上下尺寸小于后部21a的上下尺寸。后部21a的前端部分和后端部分向左側凹陷。前部21b呈以前邊為上底,后邊為下底的梯形。前部21b的上邊的上下位置與后部21a的上邊的上下位置相同,二者的上邊大致水平。前部21b的下邊以隨著向后方去下降的方式傾斜,與后部21a的前邊相連結。內側側面部29呈四邊形。內側側面部29的后邊借助第二連結板32與后部21a的前邊相連結。第二連結板32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垂直于內側側面部29及后部21a。
[0031]后部21a設有四個用于實現輕量化的第一孔41。第一孔41沿左右方向貫通后部2la。第二孔42設于后部2Ia的后端部分。第二孔42沿左右方向貫通后部2la。吊桿70插入于第二孔42。第二孔42還設于內側側面部29。左側的側面部21和右側的側面部21呈左右對稱的形狀,因此省略其記載。后表面部23與左右的側面部21垂直地同左右的側面部21相連結。在內側前表面部28、后部2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