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設備,更具體的說是涉及一種認知無線電設備。
背景技術:
無線通信技術是目前使用的較為頻繁的通訊技術,由于其通信媒介采用的是無線電的方式,因而在通信的過程中,并不需要導線來作為傳遞信號的載體,因此相比于采用有線通信的方式,使用起來更為的便捷,同時通信地點也不容易受到限制,只要是在信號覆蓋區(qū)域都能夠進行通信。
由于無線通信主要是通過無線電進行通信的,因而通信的設備所能夠接收到的無線電的信號的強弱對于通信的速度快慢和質量好壞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設備接收到的無線電的信號越強,那么通信的速度就越快,通信質量就越好,而由于現(xiàn)有的無線通信設備一般都是人們外出的時候使用的,例如人們在開車外出旅行的時候,因而都會設置成較為便攜的結構,那便攜的結構一般都是將現(xiàn)有的無線通信設備進行小型化,而無線通信設備小型化以后自然就會導致無線通信設備的工作功率的降低,同時持久力下降的問題,如此在人們開車外出長時間旅行的過程中,就很容易出現(xiàn)無線通信設備沒有電量無法使用或者是無線通信設備功率過低無法很好的接收到無線電信號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持久力強,接收無線電信號能力強的用于開車外出旅行的認知無線電設備。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認知無線電設備,包括外殼和設置在外殼內的無線通信線路板,所述外殼內設有蓄電池,所述蓄電池與無線通信線路板電連接,用于給無線通信線路板供電,該蓄電池還與車載電源電連接,用于通過車載電源進行充電,所述外殼內設有用于將外殼固定在車頂上的固定裝置,所述固定裝置包括固定在外部車頂上的吸盤和固定在吸盤上的連接柱,所述連接柱的一端與吸盤固定連接,另一端與外殼連接,所述外殼呈流線型,所述外殼的下側面與連接柱背向吸盤的一端可旋轉連接,所述外殼內設有天線,所述天線與無線通信線路板耦接,用于接收和發(fā)射無線電信號,所述天線包括若干個信號接收點和驅動若干個信號接收點打開或是合攏的打開機構,所述打開機構包括主桿和若干個支桿,所述外殼的上側開設有開口,所述主桿的一端穿過開口后固定在外殼內,若干個所述支桿一端均與主桿的側面固定連接,另一端分別一一對應的與信號接收點連接,所述信號接收點與無線通信線路板耦接,所述主桿和支桿均為可伸縮結構,當信號接收點合攏時,主桿和支桿縮回到外殼內,所述主桿背向外殼的一端固定連接有蓋板,當主桿和支桿縮回到外殼內時,所述蓋板蓋在開口上與開口密封連接,與外殼構成流線型結構。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主桿包括頂管和底管,所述底管的一端與外殼固定連接,另一端套在頂管的一端上,所述頂管背向底管的一端與蓋板固定連接,所述頂管背向蓋板的一端的外壁上設有第一卡環(huán),所述底管相對于頂管一端的內壁上設有第二卡環(huán),所述第一卡環(huán)和第二卡環(huán)之間相互限位,所述底管背向頂管一端的側壁上開設有充氣孔,所述外殼內設有充氣泵,所述充氣泵與充氣孔連接,當主桿和支桿伸出到外殼外時,頂管被頂起,所述第一卡環(huán)與第二卡環(huán)相抵觸進行限位。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支桿均為充氣桿,其一端與頂管的外側壁固定連接,并與頂管內相連通,所述信號接收點設置在支桿背向頂管的一端,通過導線穿過支桿、頂管和底管與無線通信線路板耦接。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吸盤內設有充電線圈,所述充電線圈與蓄電池電連接,所述充電線圈互感連接有供電線圈,所述供電線圈固定在車頂內側相對于充電線圈的位置上,所述供電線圈與外部車載電源耦接。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外殼的上側面固定連接有風力發(fā)電裝置,所述風力發(fā)電裝置包括發(fā)電機和套接在發(fā)電機轉軸上的風葉,所述發(fā)電機的機身與外殼固定連接,還通過導線與無線通信線路板耦接,所述無線通信線路板內具有發(fā)電電壓閾值,當發(fā)電機輸出的發(fā)電電壓大于發(fā)電電壓閾值時,無線通信線路板發(fā)送信號至充氣泵,驅動主桿和支桿縮回到外殼內。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發(fā)電機機身與無線通信線路板之間耦接有比較器,該比較器的同相輸入端與發(fā)電機耦接,反相輸入端輸入值等于發(fā)電電壓閾值的基準電壓,該比較器的輸出端與無線通信線路板耦接。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開口的口壁上設有密封膠條,所述密封膠條內設有磁條,所述蓋板的下側邊緣固定連接有連接磁條,當蓋板蓋在開口上時,蓋板與密封膠條相抵,連接磁條與磁條相互吸引,使得蓋板與開口組合成密封結構。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通過蓄電池的設置,便可以有效的實現(xiàn)一個給無線通信線路板提供電源的效果,而通過外殼的設置,便可以容納功率較大的無線通信線路板,使得無線通信線路板的接收無線電能力和發(fā)射能力大大增強,而通過將蓄電池與車載電源相連接的方式,便可以實現(xiàn)在汽車發(fā)動的過程中給蓄電池充電,在汽車停止的過程中,蓄電池給無線通信線路板供電,如此便能夠大大的增加無線通信設備的持久性,而通過天線的設置便能夠有效的增強無線通信線路板的發(fā)射和接收能力,而將天線設置成信號接收點和打開機構,因為為了盡量的增加無線通信線路板的發(fā)射能力和接收能力,天線打開時的體積就應該盡可能的大,而在車輛行駛的過程中,若是天線呈打開狀態(tài),就會導致天線損壞的問題,因此通過打開機構的設置,便可以實現(xiàn)在車輛行駛的過程中天線收起,停止的時候,天線打開增強信號的效果,而將外殼設置成流線型結構,便可以降低車輛行駛的過程中施加在其上的空氣阻力,避免外殼被風從車頂上吹下來的問題,而通過蓋板和開口的配合作用,可以保證了天線能夠打開的同時,還能夠保證天線收起來的時候,外殼整體能夠呈現(xiàn)一個流線型的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認知無線電設備的外觀圖;
圖2為圖1中天線打開時的示意圖;
圖3為圖1中主桿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所給出的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的詳述。
參照圖1至3所示,本實施例的一種認知無線電設備,包括外殼1和設置在外殼1內的無線通信線路板,所述外殼1內設有蓄電池2,所述蓄電池2與無線通信線路板電連接,用于給無線通信線路板供電,該蓄電池2還與車載電源電連接,用于通過車載電源進行充電,所述外殼1內設有用于將外殼1固定在車頂上的固定裝置3,所述固定裝置3包括固定在外部車頂上的吸盤31和固定在吸盤31上的連接柱32,所述連接柱32的一端與吸盤31固定連接,另一端與外殼1連接,所述外殼1呈流線型,所述外殼1的下側面與連接柱32背向吸盤31的一端可旋轉連接,所述外殼1內設有天線4,所述天線4與無線通信線路板耦接,用于接收和發(fā)射無線電信號,所述天線4包括若干個信號接收點41和驅動若干個信號接收點41打開或是合攏的打開機構42,所述打開機構42包括主桿421和若干個支桿422,所述外殼1的上側開設有開口11,所述主桿421的一端穿過開口11后固定在外殼1內,若干個所述支桿422一端均與主桿421的側面固定連接,另一端分別一一對應的與信號接收點41連接,所述信號接收點41與無線通信線路板耦接,所述主桿421和支桿422均為可伸縮結構,當信號接收點41合攏時,主桿421和支桿422縮回到外殼1內,所述主桿421背向外殼1的一端固定連接有蓋板5,當主桿421和支桿422縮回到外殼1內時,所述蓋板5蓋在開口11上與開口11密封連接,與外殼1構成流線型結構,在使用本實施例的設備的過程中,首先將蓄電池2與車載電源進行連接,如此實現(xiàn)一個通過蓄電池2供電,同時又通過車載電源給蓄電池2進行供電的一個效果,如此在人們開車外出旅行的過程中,就不會出現(xiàn)無線通信設備沒電導致的現(xiàn)有技術中因為沒電而使得無線通信設備無法使用的問題,而通過固定裝置3的設置,便能夠很好的實現(xiàn)一個將外殼1固定在車頂上了,采用吸盤31進行固定的方式,一方面固定較為牢固,另一方面并不會影響到車頂結構,增加了設備使用的便捷性,而通過將外殼1設置成流線型,這樣有風吹過來的時候,外殼1就可以通過連接柱32進行旋轉,旋轉至其流線型的頭部與風吹過來的方向相對,如此便可以避免車輛在行駛的過程中或是外部有大風的時候,將無線通信設備吹倒,導致的無線通信設備損壞的問題,而通過將天線4設置成若干個信號接收點41和打開機構42,就可以實現(xiàn)天線4所述張開的面積達到盡可能的大,能夠更好的接收和發(fā)射無線電信號,同時為了避免車輛行駛的過程中出現(xiàn)天線4張開過大導致的整個無線通信設備被從車頂上吹下來導致的無線通信設備損壞的問題,而通過主桿421和支桿422的設置,便可以實現(xiàn)通過主桿421將信號接收點41撐起來,通過支桿422實現(xiàn)信號接收點41的進一步擴散了,這樣便能夠在保證了信號接收點41能夠收起來的同時,信號接收點41之間能夠打開盡可能的大,這樣信號接收點41就能夠盡可能的去接收信號,如此很好的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因為需要便攜進行小型化導致的無線通信設備的功率降低,使得無線通信設備無法很好的接收和發(fā)射無線信號的問題。
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述主桿421包括頂管4211和底管4212,所述底管4212的一端與外殼1固定連接,另一端套在頂管4211的一端上,所述頂管4211背向底管4212的一端與蓋板5固定連接,所述頂管4211背向蓋板5的一端的外壁上設有第一卡環(huán)6,所述底管4212相對于頂管4211一端的內壁上設有第二卡環(huán)7,所述第一卡環(huán)6和第二卡環(huán)7之間相互限位,所述底管4212背向頂管4211一端的側壁上開設有充氣孔8,所述外殼1內設有充氣泵9,所述充氣泵9與充氣孔8連接,當主桿421和支桿422伸出到外殼1外時,頂管4211被頂起,所述第一卡環(huán)6與第二卡環(huán)7相抵觸進行限位,通過頂管4211和底管4212的設置,便可以有效的將主桿421設置成兩段可以移動的結構,如此便能夠有效的實現(xiàn)主桿421的伸縮了,而采用第一卡環(huán)6和第二卡環(huán)7相互限位以及采用充氣泵9充氣的方式,能夠有效的實現(xiàn)一個控制主桿421的一個伸縮過程,通過也使得整體的結構變得簡單化,更好的進行使用,同時由于充氣泵9的設置,因此本實施例中的吸盤31采用真空吸盤的方式,在需要固定的時候,通過充氣泵9將吸盤31內的空氣抽出,在需要放開的時候,只需要通過充氣泵9將空氣重新充入即可,十分的簡單方便,在實現(xiàn)的過程中,可以在吸盤31上設置充氣接口和抽氣接口,充氣接口和抽氣接口內均具有單向閥,如此便能夠簡單有效的實現(xiàn)吸盤31的吸附與分離。
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述支桿422均為充氣桿,其一端與頂管4211的外側壁固定連接,并與頂管4211內相連通,所述信號接收點41設置在支桿422背向頂管4211的一端,通過導線穿過支桿422、頂管4211和底管4212與無線通信線路板耦接,由于上述主桿421采用充氣泵9作為動力源,因此在這里將支桿422也設置成充氣桿的方式,便可以有效的實現(xiàn)一個支桿422可以伸縮變形的效果,而不需要額外的設置動力源,同時與主桿421之間的連接方式也較為簡單,只需要打個連通兩者的孔即可。
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述吸盤31內設有充電線圈311,所述充電線圈311與蓄電池2電連接,所述充電線圈311互感連接有供電線圈312,所述供電線圈312固定在車頂內側相對于充電線圈311的位置上,所述供電線圈312與外部車載電源耦接,現(xiàn)有的車輛具有防雨的作用,那么車子內部與外界之間的密封性就尤為重要,假如采用直接連接到車載電源的方式,就會導致出現(xiàn)一個需要將導線從外界的車頂上移動到車內,如此便會導致車子的密封性下降的問題,同時在使用起來也十分的不方便,因而在這里通過供電線圈312和充電線圈311相互配合的作用,有效的實現(xiàn)了一個無線充電的作用,如此便不需要將導線從外界引入到車內導致車輛密封性降低的問題。
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述外殼1的上側面固定連接有風力發(fā)電裝置12,所述風力發(fā)電裝置12包括發(fā)電機121和套接在發(fā)電機121轉軸上的風葉122,所述發(fā)電機121的機身與外殼1固定連接,還通過導線與無線通信線路板耦接,所述無線通信線路板內具有發(fā)電電壓閾值,當發(fā)電機121輸出的發(fā)電電壓大于發(fā)電電壓閾值時,無線通信線路板發(fā)送信號至充氣泵9,驅動主桿421和支桿422縮回到外殼1內,通過發(fā)電機121的設置,便可以有效的實現(xiàn)在外界有風或者是車輛行駛的過程中,起到一個給蓄電池2充電的效果,同時還可以通過設置發(fā)電電壓閾值便可以判斷外界的風力的大小,進而避免在外界風力過大的時候,天線4打開導致天線4被風吹斷損壞的問題。
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述發(fā)電機121機身與無線通信線路板之間耦接有比較器,該比較器的同相輸入端與發(fā)電機121耦接,反相輸入端輸入值等于發(fā)電電壓閾值的基準電壓,該比較器的輸出端與無線通信線路板耦接,利用比較器和基準電壓實現(xiàn)發(fā)電電壓閾值,那么其所使用的零部件就很少,同時比較器的整體體積也較小,因而就能夠很好的設置在外殼1內了。
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述開口11的口壁上設有密封膠條112,所述密封膠條112內設有磁條,所述蓋板5的下側邊緣固定連接有連接磁條,當蓋板5蓋在開口11上時,蓋板5與密封膠條112相抵,連接磁條與磁條相互吸引,使得蓋板5與開口11組合成密封結構,通過密封膠條112和連接磁條以及磁條的設置,便可以實現(xiàn)在蓋板5蓋到開口11上的時候,起到一個有效的密封效果,同時其結構簡單,容易實現(xiàn)。
綜上所述,本實施例的認知無線電設備,通過固定裝置3的設置,便可以將設備固定到汽車車頂上,同時還與車子內的車載電源連接,如此避免現(xiàn)有技術中出現(xiàn)因為無線通信設備沒電導致的無法使用的問題,同時通過天線4的可打開和收攏的設置,便可以實現(xiàn)在使用的過程中有效的增強了無線通信設備的接收信號和發(fā)射信號的功能的同時,還能夠避免在車輛行駛的過程中,因為天線4打開導致的天線4被風吹斷或是損壞的問題。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發(fā)明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