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手機套,尤其涉及一種方便攜帶充電寶的手機套。
背景技術: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使用大屏手機,而且使用手機較為頻繁,因此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手機電量不能滿足用戶需求,尤其是出門在外,需要配帶充電寶,以防止手機沒電。這樣使得用戶在邊走動邊充電邊使用手機時,手機和充電寶都需要用手拿著,非常不方便。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發(fā)明目的: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方便手機可以攜帶充電寶,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方便攜帶充電寶的手機套。
技術方案:一種方便攜帶充電寶的手機套,包括第一邊框和第二邊框,所述第一邊框與第二邊框為一組對邊邊框,第一邊框的背面開有第一槽孔,第二邊框的背面開有第二槽孔;還包括插件和橡皮筋,插件包括頭端和尾端,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插件的尾端,橡皮筋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槽孔內;所述插件的頭端可在第二槽孔內自由插拔。
工作原理:不需要使用充電寶時,可將橡皮筋塞入第一槽孔中,插件尾端插入第一槽孔;需要使用充電寶時,把插件尾端從第一槽孔中拔出,將充電寶與手機捆綁在一起,按動插件兩側的按鈕,插件頭端的第一球狀凸臺和第二球狀凸臺會連帶往插件腔體中陷,將插件頭端插入第一槽孔,第一球狀凸臺與第二球狀凸臺均插入第一槽孔中后,松開按鈕,在壓簧的作用下,第一球狀凸臺與第二球狀凸臺恢復位置,因為受到第一槽孔開口內側的限位塊的限位作用,限制住第一球狀凸臺和第二球狀凸臺,使插件頭端插在第二槽孔中不被拔出。需要解開時,按動按鈕,將插件頭端從第二槽孔拔出,再將插件尾端插入第一槽孔即可。
有益效果: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方便攜帶充電寶的手機套,通過在手機套側邊框上設置槽孔,利用插件及橡皮筋可以將充電寶與手機捆綁在一起,方便用戶邊走動邊充電邊使用手機。
附圖說明
圖1為方便攜帶充電寶的手機套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方便攜帶充電寶的手機套第一邊框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方便攜帶充電寶的手機套第二邊框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4為方便攜帶充電寶的手機套插件的剖視圖;
圖5為方便攜帶充電寶的手機套插件的立體示意圖;
圖6為手機套的第一邊框下半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手機套的第一邊框下半部分倒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支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可旋轉部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為筆桿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一種方便攜帶充電寶的手機套,包括第一邊框1和第二邊框2,所述第一邊框1與第二邊框2為一組對邊邊框,第一邊框1的背面開有第一槽孔3,第二邊框2的背面開有第二槽孔4;如圖2、3所示,還包括插件5和橡皮筋6,插件5包括頭端51和尾端52,橡皮筋6的一端固定在插件的尾端52,橡皮筋6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槽孔3內;所述插件的頭端51可在第二槽孔4內自由插拔。
如圖4和圖5所示,插件5包括由前側壁、后側壁、左側壁53、右側壁54圍成的腔體以及位于腔體內的插件芯7,左側壁53上開有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右側壁上與左側壁對稱開有第二通孔和第四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位于插件的頭端51;插件芯7包括左半部、右半部及壓簧70,左半部與右半部之間通過壓簧70連接,左半部包括連接在一起的第一球狀凸臺71和第一按鈕72,第一球狀凸臺71從第一通孔伸出,第一按鈕72從第三通孔伸出;右半部包括連接在一起的第二球狀凸臺74和第二按鈕75,第二球狀凸臺74從第二通孔伸出,第二按鈕75從第四通孔伸出。
插件芯7的左半部和右半部對稱,第一按鈕72與第二按鈕75高于第一球狀凸臺71與第二球狀凸臺74,這樣使按按鈕更省力,稍稍按下,球狀凸臺就會被連帶陷入插件腔體內。
為了方便在不使用時插件5可以插入第一槽孔3中,所述插件5的左側壁53還開有第五通孔,右側壁54還開有第六通孔;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位于插件的尾端52;所述插件芯7還包括與第一按鈕72連接的第三球狀凸臺73,第三球狀凸臺73從第五通孔伸出;所述插件芯7還包括與第二按鈕75連接的第四球狀凸臺76,第四球狀凸臺76從第六通孔伸出。
如圖4所以,插件芯7的左半部包括第一條形板77,第一球狀凸臺71、第一按鈕72、第三球狀凸73臺均安裝在第一條形板77上;插件芯7的右半部包括第二條形板78,第二球狀凸臺74、第二按鈕75與第四球狀凸臺76均安裝在第二條形板78上;第一條形板77與第二條形板78的兩端均有板塊79,所述板塊79用于限位第一球狀凸臺71、第二球狀凸臺74、第三球狀凸臺73、第四球狀凸臺76,將第一球狀凸臺71、第二球狀凸臺74、第三球狀凸臺73、第四球狀凸臺76的根部(與第一條形板77和第二條形板78的連接處)限制在插件腔體中。
如圖2、3所示,所述第二槽孔4的開口處內側的上方和下方均有限位塊41,所述限位塊41用于在插件5插入第二槽孔4時對第一球狀凸臺71和第二球狀凸臺74進行限位,防止第一球狀凸臺71和第二球狀凸臺74脫離第二槽孔4出來。
所述第一槽孔3的開口處內側的上方和下方均有限位塊31,所述限位塊31用于在插件5插入第一槽孔3時對第三球狀凸臺73和第四球狀凸臺76進行限位,防止第三球狀凸臺73和第四球狀凸臺76脫離第一槽孔3出來。
所述第一槽孔3、第二槽孔4、插件5、橡皮筋6形成一組組件,手機套至少設有兩組組件,兩組組件分別位于手機套上部和下部,可以更好的捆綁手機充電寶,也可以設置多組。
為了增加方便攜帶充電寶的手機套的其他功能,如圖1和圖6所示,還包括固定凸臺02、可旋轉部件03、支架04,所述固定凸臺02固定在第一邊框1上,可旋轉部件03套設在固定凸臺02上且可繞固定凸臺02旋轉,所述支架04固定在可旋轉部件03的外側壁上,第一邊框1上對應支架04安裝處開有淺槽05,支架04的一側通過淺槽槽壁051進行限位,支架04的另一側通過淺槽05上的限位凸起06進行限位;淺槽05上還設有角度調節(jié)檔位凸起07,角度調節(jié)檔位凸起07位于固定凸臺02的下方且與限位凸起06同側,所述角度調節(jié)檔位凸起07用于對支架04旋轉角度后進行限位。
限位凸起06的高度不能太高,只需要在正常不使用支架04的情況下對支架04進行限位,需要使用支架04時,用外力可以將支架04越過限位凸起06,不阻礙旋轉功能即可。同樣,角度調節(jié)檔位凸起07的高度也不能太高,否則會影響旋轉。
如圖8所示,支架04包括筆套042和筆桿08,所述筆桿08可拆卸的插入筆套042中。
如圖8所示,所述固定凸臺02為蘑菇狀,固定凸臺底端021固定在手機套的第一邊框1上,固定凸臺頂端022直徑比固定凸臺底端021直徑大。
如圖9所示,所述可旋轉部件03包括平面032和曲面033,所述平面032為與固定凸臺02同軸的圓環(huán)狀或半圓環(huán)狀,本實施例中采用半圓狀,平面032套設在固定凸臺底端021上,所述曲面033圍繞在平面032周圍,所述曲面033的外側壁上開有凹槽031。如圖8和圖9所示,支架04的尾端設有與凹槽031配合的凸起041,支架04通過凸起041安裝在凹槽031中,因為可旋轉部件03的曲面與支架04直接連接接觸面積太小,所以通過凹槽031和凸起041連接,也可以加膠增強穩(wěn)定性,使得連接更充分,在經常旋轉的情況下不容易使支架04脫離可旋轉部件03。
所述角度調節(jié)檔位凸起07有多個,本實施例中有三個,多個角度調節(jié)檔位凸起07位于固定凸臺02下方且與限位凸起06同側,以固定凸臺02的軸為中心呈散射狀分布。
如圖10,所述筆桿08包括至少兩節(jié)筆節(jié),本實施例中有三節(jié),分別為第一筆節(jié)081、第二筆節(jié)082、第三筆節(jié)083,所述第一筆節(jié)081比第二筆節(jié)082細,第二筆節(jié)082比第三筆節(jié)083細,第一筆節(jié)081比第二筆節(jié)082長,第二筆節(jié)082比第三筆節(jié)083長,這樣才不至于收縮后第一筆節(jié)081和第二筆節(jié)082拉不出來;第二筆節(jié)082、第三筆節(jié)083中空,第二筆節(jié)082的頭部套設住第一筆節(jié)081尾部,第一筆節(jié)081尾部和第二筆節(jié)082頭部有限位部(在內部,未示出),第三筆節(jié)083的頭部套設在第二筆節(jié)082尾部,第二筆節(jié)082尾部和第三筆083節(jié)頭部有限位部(在內部,未示出),所述限位部用于防止相互連接的兩個筆節(jié)之間脫離,第一筆節(jié)081頭部設有筆尖084。
本實施例的固定凸臺02位于手機第一邊框1的下部,也可以設計在手機套其他側邊框的位置,手機套第一邊框1的下部采用硬質材料。由于左下角多了固定凸臺02、可旋轉部件03、支架04,左下角的承重要比其他部分要重,所以左下角的材料可以用稍微硬一點的材料,這樣手機摔下來的話,左下角承受大部分的力,可以對手機起到更好的保護作用。
該結構給手機套帶來另外兩種功能,當不使用支架或觸屏筆時,可以將筆桿收縮后插入筆套中,安裝在可旋轉部件上;當需要使用手機支架時,將支架在外力作用下克服限位凸起的限位旋轉一定的角度,根據需要利用角度調節(jié)檔位凸起可以將支架限制在需要的角度檔位上,支架與手機所在平面偏離一個角度,以此起到支架的作用支撐手機;當需要使用觸屏筆時,將筆桿從筆套中拔出,將筆桿拉伸即可作為觸屏筆使用,起到一個手機套可以實現(xiàn)多種功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