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耳機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耳套式耳機。
背景技術:
隨著耳機技術的高速發(fā)展,根據(jù)耳機佩戴方式可分為頭戴式耳機、入耳式耳機以及耳掛式耳機。目前,入耳式耳機包括耳機主體以及設于耳機主體外側的耳套,使用時將耳機主體塞入耳道內,并且,耳套緊貼于耳道上,阻隔外界雜音。但是,現(xiàn)有的入耳式耳機整體體積較大,無法適應不同人群,通用性低。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耳套式耳機,旨在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的入耳式耳機整體體積過大、通用性低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xiàn)的,耳套式耳機,包括耳套以及耳機組件,所述耳套包括前腔體以及連接于所述前腔體的后腔體,所述前腔體具有柔性,所述后腔體具有容置所述耳機組件的容置空腔,所述前腔體具有用于供所述耳機組件出音的散音空腔,所述散音空腔連通于所述容置空腔,所述前腔體隨不同使用者的耳道輪廓發(fā)生形變而相互適配。
具體地,所述前腔體呈半球形,所述前腔體上開設有散音口,所述前腔體通過中空管套連接于所述后腔體。
進一步地,還包括收縮環(huán)帶,所述收縮環(huán)帶套設于所述中空管套的外側。
進一步地,所述前腔體遠離所述后腔體的端部內設有可發(fā)生形變的金屬環(huán)帶。
具體地,所述耳機組件包括喇叭、喇叭座、內蓋體以及外蓋體,所述內蓋體設于所述后腔體內,所述喇叭座蓋設于所述內蓋體上,并圍合形成容置所述喇叭的容置空間,所述外蓋體設于所述后腔體的外側,并通過卡扣結構連接于所述內蓋體。
具體地,所述卡扣結構包括若干設于所述外蓋體朝向所述內蓋體的一側上的卡扣以及開設于所述內蓋體上的卡接孔,所述卡扣穿過所述后腔體,并卡接于對應的所述卡接孔。
具體地,所述喇叭座上開設有散音孔結構。
進一步地,還包括海綿套,所述海綿套蓋設于所述喇叭座的外側。
進一步地,還包括支撐墊,所述支撐墊設于所述喇叭與所述外蓋體之間。
或者,所述外蓋體上開設有散音口結構。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耳套式耳機,包括耳套以及耳機組件。耳套包括前腔體和后腔體,前腔體連接于后腔體,前腔體具有柔性,前腔體具有用于供耳機組件出音的散音空腔,后腔體具有容置空腔,容置空腔連通于散音空腔,并且,將耳機組件設置于容置空腔內,耳機組件功放的外音則通過散音空腔傳遞至人耳內。這樣,避免了耳機組件設于耳套的外側,減小了耳套式耳機的整體體積,同時,將耳套的前腔體戴入耳道內,利用前腔體具有柔性的特點,可適應于不同人群的耳道輪廓,提高其通用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耳套式耳機的剖面圖;
圖2是圖1中A處的放大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耳套式耳機的另一剖面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耳套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耳機組件的爆炸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或“設置于”另一個元件上時,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間接在另一個元件上。當一個元件被稱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另一個元件或者間接連接至該另一個元件上。
還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中的左、右、上、下、頂、底等方位用語,僅是互為相對概念或是以產品的正常使用狀態(tài)為參考的,而不應該認為是具有限制性的。
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實現(xiàn)進行詳細的描述。
請參考圖1至圖5,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耳套式耳機包括耳套1以及耳機組件2。耳套1包括前腔體11以及連接于前腔體11的后腔體12,前腔體11具有柔性,例如,可采用硅膠等材質支撐,后腔體12具有容置耳機組件2的容置空腔121,前腔體11具有用于供耳機組件2出音的散音空腔111,該散音空腔111連通于容置空腔121,前腔體11可根據(jù)不同使用者的耳道輪廓發(fā)生形變而相互適配。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耳套式耳機,包括耳套1以及耳機組件2。耳套1包括前腔體11和后腔體12,前腔體11連接于后腔體12,前腔體11具有柔性,前腔體11具有用于供耳機組件2出音的散音空腔111,后腔體12具有容置空腔121,容置空腔121連通于散音空腔111,并且,將耳機組件2設置于容置空腔121內,耳機組件2功放的外音則通過散音空腔111傳遞至人耳內。這樣,避免了耳機組件2設于耳套1的外側,減小了耳套式耳機的整體體積,同時,將耳套1的前腔體11戴入耳道內,利用前腔體11具有柔性的特點,可適應于不同人群的耳道,提高其通用性。
需要說明的是,耳套1可僅前腔體11具有柔性,也可整體具有柔性,即后腔體12也具有柔性。
具體地,請參考圖1和圖2,在本實施例中,前腔體11呈半球形,前腔體11上開設有散音口112,耳機組件2功放出的聲音通過散音口112傳遞至人耳內。前腔體11通過中空管套13連接于后腔體12,即中空管套13為過渡連接段。請參考圖3,這里,還提供耳套式耳機的另一種佩戴方式,將前腔體11遠離后腔體12的一端以中空管套13為對折線,朝向后腔體12翻折,并且,讓散音口112穿過后腔體12,最終,前腔體11的內側壁朝外,將后腔體12包裹住,即整個后腔體12在前腔體11內,此時,將翻折后的前腔體11戴于耳道處,耳機組件2則將功放的聲音直接傳遞至人耳內。
進一步地,請參考圖1至圖5,在本實施例中,為了防止耳機組件2從散音空腔111與容置空腔121的連通處滑脫出至后腔體12,在中空管套13的外側套設有收縮環(huán)帶14,收縮環(huán)帶14的作用防止中空管套13外擴。
進一步地,請參考圖1至圖5,在本實施例中,在前腔體11遠離后腔體12的端部內設有可發(fā)生形變的金屬環(huán)帶15,例如,金屬環(huán)帶15可為鋁扎環(huán)帶,這里,前腔體11遠離后腔體12的端部為前腔體11具有散音口112的端部。通過調整金屬環(huán)帶15的形狀來改變前腔體11的散音口112的外形,形成掛耳結構,以適應不同的人群。
具體地,請參考圖1至圖5,在本實施例中,耳機組件2包括喇叭21、喇叭座22、內蓋體23、外蓋體24。該喇叭21通過外部直接接線或者藍牙傳輸?shù)姆绞?,啟動或關閉該喇叭21。內蓋體23設于后腔體12內,具體地,內蓋體23通過熱熔超聲工藝被縫合于后腔體12內。將喇叭座22蓋設于內蓋體23上,喇叭21蓋與內蓋體23圍合形成容置空間,將喇叭21安裝于該容置空間內。外蓋體24設于后腔體12的外側,并通過卡扣結構連接于內蓋體23。
具體地,在本實施例中,卡扣結構包括若干設于外蓋體24朝向內蓋體23的一側上的卡扣241以及開設于內蓋體23上的卡接孔231。將卡扣241穿過后腔體12,并卡接于對應的卡接孔231內。優(yōu)選地,請參考圖5,在本實施例中,外蓋體24呈圓形,內蓋體23也呈圓形,在外蓋體24上設有三個卡扣241,各卡扣241外蓋體24的圓心為中心點,呈等間距周向排列,同樣地,在內蓋體23對應的位置設有三個卡接孔231。當然,也可在外蓋體24上開設卡接孔231,在內蓋體23上設置卡扣241,同樣地可將外蓋體24和內蓋體23連接在一起。
進一步地,請參考1和圖5,在本實施例中,在喇叭座22上開設有散音孔結構221,喇叭21通過該散音孔結構221將聲音傳遞至前腔體11的散音空腔111內。優(yōu)選地,在本實施例中,散音孔結構221為多個呈陣列排布的圓形通孔。
進一步地,請參考圖1和圖5,在本實施例中,為了增加喇叭21的低頻音效,在喇叭座22的外側設有一海綿套25,利用海綿套25將散音孔結構221,以獲得低頻音效效果。
進一步地,請參考圖1和圖5,在本實施例中,還包括支撐墊26,該支撐墊26設于喇叭21與外蓋體24之間,用于填充多余的空間,防止喇叭21在容置空間內滑動。
或者,圖中未示,在本實施例中,還提供另一種的佩戴方式,當在外蓋體24上開設散音口結構(圖中未示)時,調整喇叭21在容置空間內的擺放方向,使得由外蓋體24上的散音口結構出音,此時,將后腔體12戴入耳道內,前腔體11的外側則封堵在耳道孔處。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