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助聽器,尤其聽力輔助設備。
背景技術:
助聽器、尤其是聽力輔助設備通常服務于聽覺障礙的人員,從而至少部分補償其聽覺障礙。為此,助聽器通常包括至少一個傳聲器,借助所述傳聲器檢測來自助聽器周圍(和由此也從助聽器佩戴者周圍)的噪聲(聲學的聲波信號)并且轉化為電信號。電信號在助聽器的信號處理單元中以一般方式(必要時在過濾干擾信號之后)被增強,并且通過擴音器(也通常被稱為“耳機”)發(fā)送到助聽器佩戴者的耳部。作為備選,信號也能夠通過人工耳蝸、骨傳聲植入物或類似裝置傳遞給助聽器佩戴者的聽覺中心。
助聽器通常佩戴在聽覺受限者的身體上、尤其耳部上。然而助聽器通常在助聽器佩戴者的身體上、尤其頭部上遭受到污垢(例如灰塵)和/或液體(汗液、雨水或甚至耳垢)的影響。根據(jù)聽覺障礙的程度和/或各助聽器佩戴者的使用愿望,助聽器還可能與水直接接觸,例如在淋浴時或在泳池中。
但是助聽器的傳聲器及其信號處理單元是電子構件,所述電子構件會由于與濕氣的直接接觸而對其功能產(chǎn)生不利影響或者甚至損毀。為了粗略地保護該電子構件,助聽器通常包括罩住所述電子構件的殼體。然而為了能夠盡可能精確地從周圍環(huán)境中測取到聲學的聲波信號,殼體通常具有配屬于助聽器的傳聲器的傳聲器孔,聲學的聲波信號(聲波)能夠穿過所述傳聲器孔無阻礙地到達傳聲器。然而為了保護傳聲器免受濕氣或其他污染的侵入,傳聲器孔通常借助盡可能不透水的屏障被封閉。該屏障通常這樣設計,從而使到達的聲波盡可能少地被削弱。所述屏障的厚度在此約為50μm。
例如由耳垢對屏障造成的污染會以明顯的程度導致減小的聲波穿透性,從而必須更換屏障,必要時也會由于屏障的損傷而需更換。因此這種屏障至少部分可更換地安裝在殼體中。然而在此屏障必須額外地相對于殼體密封。作為備選,所述屏障還可以與殼體集成地支承或(不可拆卸地)與殼體緊密閉 合地粘接。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因此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更好地保護助聽器的擴音器免受污染。
根據(jù)本發(fā)明,所述技術問題通過一種助聽器解決,其帶有第一傳聲器,用于檢測來自助聽器的周圍環(huán)境的聲學的信號;帶有殼體,第一傳聲器布置在所述殼體中,其中,所述殼體具有第一傳聲器孔,第一傳聲器為了探測聲學的信號而通過所述第一傳聲器孔與助聽器的周圍環(huán)境形成連接;帶有第一減振元件,第一傳聲器借助所述第一減振元件支承在殼體上;并且?guī)в械谝黄琳显?,用于使得聲波穿過且將第一傳聲器孔相對于濕氣密封。所述第一減振元件具有凹槽,第一屏障元件可逆地容納在所述凹槽中,并且其中,第一屏障元件借助第一減振元件環(huán)繞第一傳聲器孔地相對于殼體密封。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助聽器包括第一傳聲器,所述第一傳聲器用于檢測來自助聽器周圍的聲學(聲波)信號以及優(yōu)選用于將所述聲學信號轉換為電信號。此外,助聽器還包括殼體,第一傳聲器布置在所述殼體中。所述殼體在此具有第一傳聲器孔,用于探測聲學信號的第一傳聲器穿過所述第一傳聲器孔與助聽器的周圍環(huán)境形成(優(yōu)選聲學)連接。此外,助聽器還包括第一減振元件,第一傳聲器借助所述第一減振元件支承(優(yōu)選彈性支承)在殼體上。第一減振元件尤其用于降低第一傳聲器的振動并且用于降低(通過殼體傳遞的)固體振動耦合進第一傳聲器中。此外,助聽器還包括第一(優(yōu)選防水的)屏障元件,用于使得聲波穿透且密封第一傳聲器孔。也就是說,第一屏障元件用于抵御能通過第一傳聲器孔進入的污染物(尤其濕氣)對第一傳聲器以及殼體的內(nèi)部空間進行保護。第一減振元件在此具有凹槽,第一屏障元件可逆(也即可更換)地容納在所述凹槽中。此外,第一屏障元件(在助聽器的符合規(guī)定的最終裝配狀態(tài)下)借助第一減振元件圍繞第一傳聲器孔地相對于殼體密封。優(yōu)選地,第一減振元件的圍繞第一減振元件的凹槽限界的邊緣繞第一傳聲器孔密封地貼靠在殼體上。
第一減振元件由此一方面構成用于第一傳聲器的振動阻尼以及還優(yōu)選用于第一屏障元件相對于殼體的支承和密封。尤其由于第一屏障元件可逆地容納在第一減振元件的凹槽中,第一屏障元件還可以作為零件被簡單且成本 低廉的更換。此外,還節(jié)省了用于使第一屏障元件相對于殼體密封的裝配費用(例如通過粘接)。優(yōu)選地,第一減振元件同樣可更換地布置在殼體中,從而在此情況下第一屏障元件還可以連同第一減振元件一起以簡單的方式被更換。
優(yōu)選地,助聽器的殼體設計為殼狀地,并且由至少兩個殼部件組成。由此能夠實現(xiàn)傳聲器、第一減振元件以及第一屏障元件在殼體中的裝配。在此情況下,第一傳聲器孔優(yōu)選構成在緊鄰第一傳聲器的殼部件上。
在一種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第一減振元件由彈性材料、尤其由彈性塑料(優(yōu)選熱塑性的)彈性體或硅膠、尤其液體硅橡膠(英文作liquid silicone rubber,縮寫為LSR)制成。優(yōu)選地,第一減振元件由這種塑料注塑而成。由此在高設計自由度的同時實現(xiàn)了減振元件的簡單制造(也即能夠以簡單的方式構成復雜的結構)。
在一種符合目的的實施方式中,第一減振元件具有與第一傳聲器孔相適配的穿孔,聲學信號能夠穿過所述穿孔到達第一傳聲器。用于容納第一屏障元件的凹槽在此優(yōu)選被設計為該穿孔的底切?!暗浊小痹诖饲以谝韵率侵福┛?沿其縱軸線觀察)在減振元件的壁厚的內(nèi)部首先擴寬,并且隨后由變窄。在此在一種優(yōu)選設計方式中,在所述穿孔的兩個(遠)端部的其中一個上,一個尤其環(huán)形閉合的而且相比穿孔的長度而言薄壁的邊緣沿穿孔的縱軸線方向伸出。優(yōu)選地,在對置的端部上布置有這樣的第二邊緣。底切在此情況下布置在所述邊緣之間并且從兩側被所述邊緣限制。底切尤其這樣構成,從而使布置在底切中的第一屏障元件形狀配合地優(yōu)選被這兩個邊緣、然而至少一個邊緣固定。為了使第一屏障元件相對于殼體(或相對于殼體的殼部件)密封,第一減振元件利用環(huán)繞面向第一減振元件的正面、也即朝向第一傳聲器孔方向的底切的邊緣貼靠在殼體上。
優(yōu)選地,在第一減振元件中的穿孔以及第一屏障元件分別近似圓形地(也即精確的圓形或略微橢圓地)構成。穿孔的內(nèi)部尺寸和第一屏障元件的外部尺寸因此在以下都被簡化地表述為“內(nèi)徑”和“外徑”,其中,所述表達在橢圓形穿孔的情況下或橢圓形的第一屏障元件的情況下分別代表其最小的內(nèi)部尺寸和最小的外部尺寸。
在另一種符合目的的實施方式中,穿孔在其一個遠端部(分別相對于另一個端部)增大。優(yōu)選地,第一減振元件的布置在所述增大端部上的薄壁邊 緣沒有像穿孔的布置在底切的另一側上的區(qū)域、尤其是同樣存在與該處的“第二”薄壁邊緣那樣遠地朝向穿孔的縱軸線伸出。穿孔的增大的區(qū)域、尤其布置在該處的邊緣在此這樣確定尺寸,從而使插入底切中的第一屏障元件僅略微(與第一屏障元件的外部尺寸相比)被該區(qū)域或邊緣覆蓋。這尤其對于第一減振元件由彈性塑料制成的情況是有利的。在此情況下,能使第一屏障元件以簡單的方式通過穿孔的邊緣借助其彈性變形能力插入凹槽或底切,其中,所述邊緣“鎖扣”在第一屏障元件上。
在備選的實施方式中,底切沿橫向于穿孔的縱軸線的方向開放,從而構成用于第一屏障元件的推進通道。也即是說,第一減振元件具有垂直于其厚度方向布置的窗口(推進通道),所述窗口從第一減振元件的側面至穿孔構成。由此,第一屏障元件可以從所述側面(也即垂直于穿孔的縱軸線的方向)穿過推進通道插入底切中,而減振元件不發(fā)生或僅發(fā)生可忽略不計的變形。穿孔的限制底切的區(qū)域、尤其相應的邊緣在此相對較硬,并且被實施為進一步伸入穿孔中(以較大寬度)。也即,邊緣更大面積地覆蓋第一屏障元件(與上述實施方式相比),并且由此將第一屏障元件特別穩(wěn)定且密封地固定在底切中。
在另一種符合目的的實施方式中,第一減振元件的凹槽或底切這樣確定尺寸,從而使(插入凹槽中的)第一屏障元件相對于第一減振元件預緊。例如在此底切的內(nèi)徑被實施為略微小于屏障元件的外徑。由此,屏障元件除了按照過盈配合方式的形狀配合之外還摩擦接合地固定在第一減振元件中。此外,還由此提高了減振元件與屏障元件之間的密封效果。作為備選或補充,在兩個限制底切的邊緣之間的間距被實施為小于屏障元件的厚度。
在一種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第一屏障元件包括尤其疏水性的薄膜。所述薄膜應該是聲波穿透的。所述薄膜尤其通過細孔(例如網(wǎng)狀或織物狀)材料構成。所述材料在此優(yōu)選本身即是輸水的,或者至少經(jīng)過疏水涂層處理??蛇x地,所述薄膜額外或備選地不透水地構成,例如設計為材料厚度約為5至50μm的聚醚酯薄膜或微孔聚四氟乙烯(縮寫為PTFE)薄膜的形式。符合目的地,薄膜張緊在環(huán)繞的框架內(nèi),所述框架與薄膜相比具有更高的剛性。由此顯然可以實現(xiàn)薄膜的尺寸穩(wěn)定性和由此屏障元件的簡單處理,不會出現(xiàn)薄膜塌縮的風險??蚣苡绕洵h(huán)繞地注塑在薄膜上。
在另一種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助聽器包括第二傳聲器,從而能夠借助對兩個傳聲器的適當連接實現(xiàn)方向性效果。此外,助聽器還包括尤其分別配屬 于第二傳聲器的第二減振元件和第二屏障元件。第二減振元件和第二屏障元件在此優(yōu)選與上述第一減振元件和第二屏障元件以相同方式實施。符合目的地,在該實施方式中,第一和第二減振元件還一件式相互連接,例如通過與第一和第二減振元件集成式(也即整體)成型的連接條。第一和第二減振元件尤其通過一個注塑方法或硫化成型方法共同(包括連接條在內(nèi))制成。通過一件式設計有利地提高了第一和或第二減振元件的可操作性,因為存在僅一個構件、也即包括第一和第二減振元件的“減振件”。在此可能的是,該減振件連同兩個屏障元件一起更換,這又對于相對較小的屏障元件的可操作性方面是有利的。
在另一種符合目的的實施方式中,助聽器包括用于與獨立設備進行電磁(尤其無線電)通信的天線。所述獨立設備是指例如用于給定助聽器設置的控制設備、外部的聲音信號源(例如智能手機、電視設備或類似裝置)或第二助聽器,所述第二助聽器裝配和設置用于負責助聽器佩戴者的耳部的雙耳聽覺。天線在此情況下尤其集成在第一和/或第二減振元件中,然而優(yōu)選集成在由第一和第二減振元件構成的減振件中。例如天線作為金屬插入件注塑在該減振件中、尤其該減振件的連接條中(也即被第一和第二減振元件的塑料注塑包覆)。由此能夠將助聽器的多個獨立構件功能集成在一個構件中,并且由此簡化了在裝配時對構件的操作。
在另一種符合目的的實施方式中,助聽器包括電路載體,所述電路載體尤其承載用于處理和強化所測得的聲學信號的信號處理單元并承載用于使第一傳聲器以及必要時第二傳聲器和天線與信號處理單元電接觸的導體線路。天線在此優(yōu)選借助釬焊連接與電路載體的配屬于該天線的導體線路相連。作為備選,天線借助插接、夾緊連接、彈簧接觸或類似方法與相應的導體線路接觸。
附圖說明
以下借助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進行更詳盡的闡述。在附圖中:
圖1示出帶有第一和或第二傳聲器的助聽器的示意圖;
圖2示出帶有減振元件和屏障元件的助聽器的兩個傳聲器之一的局部放大剖視圖;
圖3以圖2的視角示出兩個傳聲器的減振元件的備選實施例;
圖4以立體細節(jié)圖方式示出減振元件的另一種實施例;
圖5以圖2的視角示出減振元件的又一種實施例;
圖6以圖4的視角示出根據(jù)圖5的減振元件中的一個;
圖7以圖4的視角示出減振元件的另一種實施例。
彼此對應的部件在所有附圖中始終以相同的附圖標記標注。
具體實施方式
在圖1中示出聽力輔助設備,簡稱為助聽器1。該助聽器1被構成為所謂的“耳后助聽器(簡稱為HdO助聽器),并且由此被助聽器佩戴者佩戴在其耳廓后面。助聽器1包括第一傳聲器2以及第二傳聲器3,所述第一傳聲器和第二傳聲器裝配和設計用于,檢測來自助聽器1的周圍環(huán)境4中的聲學的信號(簡稱為聲波信號)。此外,第一傳聲器2和第二傳聲器3還裝配用于,將測得的聲波信號轉換為電信號并傳遞給助聽器1的信號處理單元6。在信號處理單元6中對相應的電信號進行處理、過濾并且隨后經(jīng)增強傳遞給助聽器1的擴音器8(也稱為“耳機”)。借助擴音器8將增強后的信號轉換為相應的聲波(原始)信號并且向助聽器佩戴者的耳部輸出。兩個傳聲器2和3、信號處理單元6以及擴音器8分別構成助聽器1的電子構件,并且為了粗略地保護其不受周圍環(huán)境影響(污染物影響)而布置在助聽器1的殼體10中。殼體10殼狀地實施,并且為了裝配兩個傳聲器2和3以及其余的電子構件而包括可分離的殼部件,所述殼部件在以下被稱為蓋件12(在圖1中通過虛線示出)。
為了避免殼體10的振動傳遞至兩個傳聲器2和3,借助于(分配配屬于各個傳聲器2和3的第一和第二)減振元件14和16針對殼體10、具體來說針對蓋件12對這兩個擴音器進行彈性(有彈性地)保護。這兩個減振元件14和16在此由彈性塑料、具體來說由硅膠(LSR)注塑而成。
如圖1所示,這兩個傳聲器2和3布置在蓋件12下方,也就是說被蓋件覆蓋。為了使來自周圍環(huán)境4中的聲波信號盡可能無衰減地被接收,在蓋件12中構成分別配屬于第一和第二傳聲器2和3的第一傳聲器孔18和第二傳聲器孔20。
為了避免污染物、具體來說液體(例如水或汗液)通過這兩個傳聲器孔18和20滲入并且由此針對污染和濕氣對這兩個傳聲器2和3進行保護,助聽 器1還包括兩個(分別配屬與各個傳聲器2和2的)屏障元件22和24。所述屏障元件22和24在此分別可逆地(也即可更換地)固定在各個減振元件14和16中。各個屏障元件22和24相對于殼體10、具體來說相對于蓋件12的密封在此通過相應的減振元件14和16實現(xiàn)。
如圖2所述,屏障元件22和24包括疏水的、然而聲波穿透的薄膜26,所述薄膜被環(huán)形閉合的、通過注塑方法構成在薄膜26上的框架28預緊并固定。各個屏障元件22和24設計具有圓形的外部輪廓(參照圖4)。
此外由圖2所示,減振元件14或16從正面包圍各個傳聲器2和3,并且使傳聲器相對于殼體10或者說蓋件12彈性地張緊。減振元件14和16在此空心圓柱形地構成,并且由此具有與各個傳聲器孔18和20相適配的圓形的穿孔30,聲波信號能夠穿過所述穿孔到達傳聲器2和3。穿孔30構造有底切32,也即穿孔30的內(nèi)徑在局部增大。該底切32構成用于容納屏障元件22和24的框架28的凹槽。屏障元件22和24通過減振元件14或16(與穿孔30的長度相比)的薄壁的邊緣34形狀配合地固定在底切32中,所述薄壁的邊緣向內(nèi)伸進穿孔30中。此外,在助聽器1按照圖2的按規(guī)定的最終裝配狀態(tài)下,所述邊緣34環(huán)繞各個傳聲器孔18和20地貼靠在蓋件12的內(nèi)側上,從而避免濕氣從蓋件12與屏障元件22或24之間侵入。
減振元件14或16的邊緣34這樣設計,從而使所述邊緣相對于(圓形)屏障元件22或24的外徑僅略微伸出其框架28。由此為了進行裝配或拆卸,屏障元件22或24可以在屈服于邊緣34的彈性復位力的情況下(也即在邊緣略微彈性變形的情況下)插入底切32中,其中,所述邊緣34“鎖扣”在框架28上。
在圖3中示出減振元件14或16的備選實施例。減振元件14或16在此與根據(jù)圖2的實施例相比扁平地實施,并且僅從正面安置在相應的傳聲器2和3上(參照圖3)。此外,這兩個減振元件14和16整體地通過連接條36相互連接。由此這兩個減振元件14和16得到了更好的可操作性。如圖3所示,這兩個減振元件14和16的底切32布置在相對于各個減振元件14或16中的穿孔30的長度的大致中心處。底切32由此沿傳聲器孔18或20(以下也表示為各個密封元件14或16的正面)的方向被邊緣34限制。底切32在背側通過使所述穿孔30以及減振元件14或16被封閉的另一個邊緣38限制。所述邊緣38如同邊緣34一樣也具有與穿孔30的長度相比略小的壁厚。在根 據(jù)圖3的實施例中,背側的邊緣38類似于根據(jù)圖2的實施例的邊緣34實施帶有相對較大的內(nèi)徑(也即帶有較小的寬度)。換言之,邊緣38的內(nèi)徑略微小于減振元件22和24的外徑,從而使各個減振元件14或16在該實施例中能夠從背側(在邊緣38變形的情況下)安裝在底切32中。與此相對地,邊緣34設計為帶有較小的內(nèi)徑而且相較而言是剛性的,從而使該邊緣34不具有足夠高的彈性變形能力以使各個屏障元件22和24能夠從正面裝入。
與此相對地在根據(jù)圖4的變形的實施例中,正面的邊緣34類似于根據(jù)圖2的實施例地實施,從而使各個屏障元件22和24能夠從正面裝入減振元件14和16的相應的底切32中。背側的邊緣38在此也帶比邊緣34較小的的內(nèi)徑,并且由此也更具剛性。
在根據(jù)圖5和圖6的另一種備選實施例中,邊緣34和38這樣實施,從而使各個屏障元件22和24不能在兩個邊緣34或38彈性變形的情況下裝入底切32中。具體來說,這兩個邊緣34和38的相應的內(nèi)徑選擇地較小,從而使其彈性變形能力不足以將各個屏障元件22和24裝入底切32中。在此情況下,各個減振元件14或16具有推進通道40,各個屏障元件22和24能夠從減振元件14和16的正面(也即垂直于穿孔30的縱向)通過所述推進通道插入底切32中。推進通道40由此構成相對于穿孔30成直角布置的窗口。由此各個屏障元件22和24在根據(jù)圖5的按規(guī)定的裝配狀態(tài)下特別穩(wěn)定地固定在兩個邊緣34與38之間(尤其基于傳聲器2或3朝蓋件12的擠壓力),與此相對地,出于維修和/或更換目的能夠實現(xiàn)各個屏障元件22和24特別簡單的裝配和拆卸。
在其他未詳細示出的實施例中,助聽器1包括通信裝置,用于與另一助聽器進行無線通信,例如用于負責同一助聽器佩戴者的雙耳聽覺,或者與智能手機進行突無線通信。通信單元的一部分通過天線42構成。所述天線在助聽器1的按規(guī)定的裝配狀態(tài)下與電路載體電鍍地相連,所述電路載體還承載信號處理單元6和多個導體線路。天線42為了簡化其可操作性而作為金屬襯入件注塑在減振元件14與16之間的連接條36中,也即通過注塑技術被兩個減振元件14和16的塑料注塑包覆(見圖7)。為了與電路載體電接觸,天線42的觸點區(qū)段44未被注塑包覆。
盡管由以上所述的實施例清楚地給出了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然而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不被該實施例所限制。事實上,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從上述描述 推導出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尤其本發(fā)明根據(jù)不同實施例所述的單個的技術特征和所述實施例的備選設計方式還可以以不同方式相互結合。
附圖標記清單
1 助聽器
2 傳聲器
3 傳聲器
4 周圍環(huán)境
6 信號處理單元
8 擴音器
10 殼體
12 蓋件
14 減振元件
16 減振元件
18 傳聲器孔
20 傳聲器孔
22 屏障元件
24 屏障元件
26 薄膜
28 框架
30 穿孔
32 底切
34 邊緣
36 連接條
38 邊緣
40 推進通道
42 天線
44 觸點區(qū)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