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超薄音腔結構的移動終端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具有超薄音腔結構的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超薄音腔設置在所述移動終端的頂部,包括音腔下殼體、音腔上殼體以及固定設置在所述音腔下殼體與所述音腔上殼體之間的揚聲器,所述音腔上殼體為所述移動終端的第一終端殼體,所述揚聲器的兩端分別與所述音腔上殼體以及所述音腔下殼體固定連接;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音腔結構簡單,空間布置合理,采用第一終端殼體替代傳統(tǒng)音腔上殼體減小了殼體所占的空間,在相同厚度的移動終端上可以具有更大的音腔空間;揚聲器與第一終端殼體固定且密封連接能夠保證前音腔具有良好的音質(zhì),后音腔足夠大保證了低音效果。
【專利說明】具有超薄音腔結構的移動終端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移動電子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具有超薄音腔結構的移動終端。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移動網(wǎng)絡通訊技術以及便攜式移動終端的生產(chǎn)技術日趨成熟,便攜式移動終端具有越來越多的功能,例如手機等移動終端除具有傳統(tǒng)的通話功能外更增加了多媒體播放功能,在播放多媒體資料視頻以及音頻的過程中,聲音的質(zhì)量好壞是決定用戶對產(chǎn)品評價的一項重要指標,為了提高聲音質(zhì)量通常在移動終端中設置音腔。
[0003]音腔的結構不同其對聲音的質(zhì)量影響也不相同,通常情況下要求前音腔盡量密封、后音腔盡可能大,然而在相同的長度與寬度的情況下后音腔的大小就由音腔的高度決定,音腔高度越高則音腔體積越大。但是目前的移動終端廠商為了實現(xiàn)美觀、輕巧、便攜等結構特點都將其產(chǎn)品生產(chǎn)的盡量薄,這在結構上與音腔的高度越高越好就產(chǎn)生了一對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因此如何合理的設計音腔結構使其充分利用移動終端的內(nèi)部空間,盡可能的實現(xiàn)音腔高度最大化是目前音腔結構設計中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現(xiàn)有技術中公開了一種音腔結構,如圖1、2所示其包括:音腔上蓋1、音腔下蓋2和揚聲器3 ;所述音腔上蓋I設置有隔斷部5,所述音腔上蓋1、音腔下蓋2密封構成音腔空間并由隔斷部5將所述音腔空間分割形成復數(shù)個音腔,所述復數(shù)個音腔通過設置在所述隔斷部5上的通孔4連通,所述揚聲器3設置在復數(shù)個音腔的其中之一內(nèi)。所述復數(shù)個音腔通過相鄰兩個音腔之間隔斷部5上的通孔4連通,可以使得原來較小的音腔變大,在電子產(chǎn)品空間有限的情況下使得音腔較大。
[0005]上述技術方案中并沒有對音腔的結構做最有效合理的簡化,沒有最大限度的實現(xiàn)音腔結構與電子產(chǎn)品結構的合理配合。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6]本實用新型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具有超薄音腔結構的移動終端,其設計結構簡單、合理能夠充分的利用移動終端的厚度空間最大限度擴展音腔體積。
[0007]為達此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8]一種具有超薄音腔結構的移動終端,所述超薄音腔設置在所述移動終端的頂部,包括音腔下殼體、音腔上殼體以及固定設置在所述音腔下殼體與所述音腔上殼體之間的揚聲器,所述音腔上殼體為所述移動終端的第一終端殼體,所述揚聲器的兩端分別與所述音腔上殼體以及所述音腔下殼體固定連接。
[0009]該移動終端的音腔結構將傳統(tǒng)音腔結構中的音腔上殼體用移動終端的第一終端殼體替代,相對于傳統(tǒng)結構減少了一個音腔上殼體的厚度,在節(jié)省材料的同時,減小了音腔的厚度,從而節(jié)省了移動終端為安裝音腔結構所預留的空間、減小了移動終端的整體厚度。
[0010]作為具有超薄音腔結構的移動終端的一種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揚聲器包括磁碗以及前罩,所述磁碗與所述音腔下殼體、所述前罩與所述第一終端殼體分別固定且密封連接。
[0011]音腔的密封性對聲音的低頻部分影響很大,當音腔出現(xiàn)泄漏時,低頻會出現(xiàn)衰減,對音質(zhì)造成損害,它的影響程度與泄漏面積、位置都有一定的關系。磁碗與音腔下殼體固定且密封連接,前罩與第一終端殼體固定且密封連接能夠有效的保證音腔的密封性能,保證聲音輸出效果。
[0012]作為具有超薄音腔結構的移動終端的一種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磁碗通過膠水與所述音腔下殼體粘接,或,所述磁碗通過泡棉膠與所述第一終端殼體粘接,或,所述磁碗與所述音腔下殼體一體注塑成型;所述前罩與所述第一終端殼體通過膠水粘接,或,所述前罩與所述第一終端殼體通過泡棉膠粘接。
[0013]磁碗與音腔下殼體、前罩與第一終端殼體可以采用多種方式進行固定連接,只要能夠?qū)崿F(xiàn)固定且密封即可。
[0014]作為具有超薄音腔結構的移動終端的一種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音腔下殼體周部設置有環(huán)狀凸起,所述揚聲器設置在所述環(huán)狀凸起內(nèi)部靠近所述音腔下殼體中部的位置,所述揚聲器兩側并位于所述超薄音腔內(nèi)設置有揚聲器后出聲孔。
[0015]優(yōu)選的,在所述第一終端殼體上與所述音腔下殼體上環(huán)狀凸起對應的設置有凸起結構。
[0016]音腔下殼體周部設置有環(huán)狀凸起或在音腔下殼體上設置環(huán)狀凸起以及在第一終端殼體上設置對應的凸起結構,通過環(huán)狀凸起的高度或環(huán)狀凸起與凸起結構的高度和確定音腔空間的高度。
[0017]作為具有超薄音腔結構的移動終端的一種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第一終端殼體上對應所述揚聲器的位置設置有前出聲孔。
[0018]作為具有超薄音腔結構的移動終端的一種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音腔下殼體為與所述第一終端殼體相對應的第二終端殼體,所述第一終端殼體與所述第二終端殼體上相對應的設置有環(huán)狀凸起,所述環(huán)狀凸起以及所述第一終端殼體與所述第二終端殼體共同組成用于容納所述揚聲器的超薄音腔。
[0019]作為具有超薄音腔結構的移動終端的一種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第一終端殼體與所述音腔下殼體相蓋裝,所述揚聲器與所述第一終端殼體為一體成型結構。
[0020]作為具有超薄音腔結構的移動終端的一種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第一終端殼體與所述音腔下殼體之間通過泡棉膠粘接。
[0021]作為具有超薄音腔結構的移動終端的一種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音腔下殼體上設置有凹槽,所述揚聲器嵌設在所述凹槽中使得所述揚聲器端面與所述音腔下殼體遠離所述第一終端殼體的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0022]作為具有超薄音腔結構的移動終端的一種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凹槽內(nèi)部與所述揚聲器的側壁相接處的位置設置有用于粘接所述揚聲器與所述音腔下殼體的泡棉膠。
[0023]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音腔結構簡單,空間布置合理,采用第一終端殼體替代傳統(tǒng)音腔上殼體減小了殼體所占的空間,在相同厚度的移動終端上可以具有更大的音腔空間;揚聲器與第一終端殼體固定且密封連接能夠保證前音腔具有良好的音質(zhì),后音腔足夠大保證了低音效果。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4]下面根據(jù)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25]圖1為現(xiàn)有技術中一種音腔結構爆炸示意圖。
[0026]圖2為圖1中音腔上蓋結構示意圖。
[0027]圖3為實施例一所述超薄音腔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8]圖4為實施例一所述超薄音腔爆炸圖。
[0029]圖5為實施例一所述超薄音腔內(nèi)部結構截面圖。
[0030]圖6為圖5中I處放大圖。
[0031]圖7為本實施例所述音腔下殼體與揚聲器組裝狀態(tài)示意圖。
[0032]圖1、2 中:
[0033]1、音腔上蓋;2、音腔下蓋;3、揚聲器;4、通孔;5、隔斷部;
[0034]圖3至7中:
[0035]10、音腔上殼體;11、音腔下殼體;12、揚聲器;13、第一泡棉膠;14、第二泡棉膠;15、磁碗;16、前罩;17、環(huán)狀凸起;18、前出聲孔;19、后出聲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36]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0037]實施例一:
[0038]如圖3?7所示,于本實施例中,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具有超薄音腔結構的移動終端,包括移動終端殼體以及設置在移動終端殼體內(nèi)部頂部位置的超薄音腔,超薄音腔包括音腔上殼體10、音腔下殼體11以及設置在音腔上殼體10與音腔下殼體11之間的揚聲器12,在本實施例中采用所述移動終端的第一終端殼體作為音腔上殼體10。
[0039]具體的,如圖3所示為本實施例所述超薄音腔立體結構示意圖,其包括相蓋裝的音腔下殼體11以及作為音腔上殼體10的第一終端殼體,所述第一終端殼體上設置有前出聲孔18。
[0040]如圖4所示為本實施例所述超薄音腔爆炸圖,其由下至上(圖中方向)依次包括相互組裝的音腔下殼體11與揚聲器12、用于粘接音腔下殼體11與第一終端殼體的并實現(xiàn)兩者密封的第一泡棉膠13、用于粘接揚聲器12與第一終端殼體并實現(xiàn)密封的第二泡棉膠14以及在與揚聲器12對應的位置開設有前出聲孔18的第一終端殼體。
[0041]進一步的,如圖5、6、7所不,于本實施例中,音腔下殼體11與第一終端殼體上均設置有環(huán)狀凸起17結構,且音腔下殼體11與第一終端殼體上的環(huán)狀凸起17形狀、尺寸及位置相互對應,由環(huán)狀凸起17以及音腔下殼體11、第一終端殼體組成超薄音腔。
[0042]在音腔下殼體11的中部位置設有用于安裝揚聲器12的、與揚聲器12外形結構相匹配的凹槽,揚聲器12包括磁碗15以及前罩16,磁碗15設置在凹槽中通過泡棉膠與音腔下殼體11的凹槽內(nèi)壁相粘接。前罩16設置在磁碗15上,通過呈環(huán)形的第二泡棉膠14泡棉膠與第一終端殼體粘接。凹槽貫穿音腔下殼體11底面,揚聲器12的底部與音腔下殼體11的下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以便于安裝以及密封。
[0043]揚聲器12設在超薄音腔中部的位置,在揚聲器12沿超薄音腔長度方向的兩端分別設置有后出聲孔19。
[0044]實施例二:
[0045]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結構基本相同,其主要區(qū)別在于本實施例中音腔下殼體11為與第一終端殼體相對應的第二終端殼體,在第一終端殼體以及第二終端殼體的頂部位置設置相互對應的環(huán)形凹槽,第一終端殼體與第二終端殼體相互蓋設形成超薄音腔空間,揚聲器12設置在超薄音腔空間中。于本實施例中揚聲器12的磁碗15與第二終端殼體米用一體注塑成型結構;揚聲器12的前罩16與第一終端殼體通過膠水粘接。
[0046]本實施例中將音腔下殼體11替換為終端的殼體,進一步減小了音腔所占空間的厚度,在相同音腔空間的情況下能夠保證音效并最大限度的減小移動終端的厚度,便于移動終端的薄型化設計。
[0047]本技術方案中音腔下殼體11與揚聲器12、音腔下殼體11與音腔上殼體10、揚聲器12與音腔上殼體10之間的連接方式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所限定的方式。例如在其它實施例中揚聲器12與音腔上殼體10還可以為一體成型結構或通過膠水粘接實現(xiàn)固定且密封連接。
[0048]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上”、“下”、等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和簡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區(qū)分,并沒有特殊的含義。
[0049]需要聲明的是,上述【具體實施方式】僅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及所運用技術原理,在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技術范圍內(nèi),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所容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nèi)。
【權利要求】
1.一種具有超薄音腔結構的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超薄音腔設置在所述移動終端的頂部,包括音腔下殼體、音腔上殼體以及固定設置在所述音腔下殼體與所述音腔上殼體之間的揚聲器,所述音腔上殼體為所述移動終端的第一終端殼體,所述揚聲器的兩端分別與所述音腔上殼體以及所述音腔下殼體固定連接。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超薄音腔結構的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揚聲器包括磁碗以及前罩,所述磁碗與所述音腔下殼體、所述前罩與所述第一終端殼體分別固定且密封連接。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超薄音腔結構的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磁碗通過膠水與所述音腔下殼體粘接,或,所述磁碗通過泡棉膠與所述第一終端殼體粘接,或,所述磁碗與所述音腔下殼體一體注塑成型;所述前罩與所述第一終端殼體通過膠水粘接,或,所述前罩與所述第一終端殼體通過泡棉膠粘接。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超薄音腔結構的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音腔下殼體周部設置有環(huán)狀凸起,所述揚聲器設置在所述環(huán)狀凸起內(nèi)部靠近所述音腔下殼體中部的位置,所述揚聲器兩側并位于所述超薄音腔內(nèi)設置有揚聲器后出聲孔。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超薄音腔結構的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終端殼體上對應所述揚聲器的位置設置有前出聲孔。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超薄音腔結構的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音腔下殼體為與所述第一終端殼體相對應的第二終端殼體,所述第一終端殼體與所述第二終端殼體上相對應的設置有環(huán)狀凸起,所述環(huán)狀凸起以及所述第一終端殼體與所述第二終端殼體共同組成用于容納所述揚聲器的超薄音腔。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超薄音腔結構的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終端殼體與所述音腔下殼體相蓋裝,所述揚聲器與所述第一終端殼體為一體成型結構。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超薄音腔結構的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終端殼體與所述音腔下殼體之間通過泡棉膠粘接。
9.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超薄音腔結構的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音腔下殼體上設置有凹槽,所述揚聲器嵌設在所述凹槽中使得所述揚聲器端面與所述音腔下殼體遠離所述第一終端殼體的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超薄音腔結構的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內(nèi)部與所述揚聲器的側壁相接處的位置設置有用于粘接所述揚聲器與所述音腔下殼體的泡棉膠。
【文檔編號】H04R9/06GK203984676SQ201420449295
【公開日】2014年12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8月8日
【發(fā)明者】嚴筆祥, 王小兵 申請人:廣東歐珀移動通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