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網關及其端口選擇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網關接入技術,特別涉及網關及其端口選擇方法。
背景技術:
網關作為一種路由設備通常具有很多端口 。根據各自功能和處理數據的方 式不同,這些端口又可分為上行端口和下行端口。內部設備接到下行端口上, 通常由網關為內部設備分配內部的網絡地址,內部設備之間通過在二層(數據 鏈路層)交換的方式進行數據交互。上行端口接到外部網絡上,內部設備和外 部網絡的交互數據通過上行端口在三層(網絡層)進行轉發(fā)。
目前市場上流^亍的小型網關具有幾種不同鏈^各形式的上^f亍口 ,如ETH (Ethernet,以太網)、ADSL ( 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非對一爾數字 用戶環(huán)^各)網、PON (Passive Optical Network,無源光網絡)、無線傳輸網絡 等。像家庭網關、小企業(yè)網關等類型的設備通常只有一個上行端口和多個下行 端口 ,如ADSL上行的家庭網關一般就有一個ADSL上行口和多個以太網下行 口。由于上面所說的上行端口和下行端口的諸多不同,目前大多數設備的上行 端口和下行端口都是固定死的,如ADSL網關設備中上行端口只能接ADSL , 下行端口只能接以太網。這樣ADSL類型的家庭網關雖然具有多個以太網口 , 但沒有一個可以做為上行口 , ADSL上行的設備不能通過以太網口做及聯設備 使用,沒法應用在以太網接入的區(qū)域。
在完成本發(fā)明的過程中,發(fā)明人發(fā)現現有技術至少存在以下問題為了能 夠適用ADSL接入和以太網接入等不同區(qū)域的不同接入需求,目前運營商一般 需要訂制兩種不同的設備,以太網上行的設備和ADSL上行的設備。且由于 ADSL和以太網接入所需網關的具體數量沒法事先準確確定,為了滿足市場需 求,運營商需要為兩款設備各自多準備存貨,增加了庫存成本。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出網關及其端口識別方法,以克服現有網關設備適用的應 用場合小且需手工配置的缺陷。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出一種網關端口選擇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驟 判斷所有上行端口與外部局端設備是否正常連接;在所述所有上行端口與
外部局端設備連接異常時,選擇至少一個下行端口或未配置端口配置為新上行端口。
本發(fā)明實施例還提出一種網關端口選擇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驟 判斷所有下行端口與外部局端設備是否正常連接;
在所述所有下行端口與外部局端設備連接異常時,選擇至少一個上行端口
或未配置端口配置為新下行端口 。
本發(fā)明實施例還提出一種網關,其特征是,包括
監(jiān)測模塊,用于判斷上行端口與外部局端是否正常連接;
配置模塊,用于根據監(jiān)測模塊的判斷結果,選定并設置除所述上行端口以
外的其他端口配置為上行使用端口或下行使用端口 。 本發(fā)明實施例還提出一種網關,其特征是,包括 監(jiān)測模塊,用于判斷下行端口與外部局端是否正常連接; 配置模塊,用于根據監(jiān)測模塊的判斷結果,選定并設置除所述下行端口以
外的其他端口配置為上行使用端口或下行使用端口 。
本發(fā)明實施例揭露了網關及其端口識別方法,通過對網關上行端口自動選 擇和自動配置,擴展網關設備的應用場合,降低用戶使用的復雜度。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網關的功能結構示意圖2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一種網關的功能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自動選擇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一種網關的級^L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一種網關的級聯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一種網關的級聯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 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 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一種網關10,網關10包括依次相連的監(jiān) 測判斷模塊20和配置模塊40。監(jiān)測判斷模塊20用于監(jiān)測各個端口的狀態(tài),判 斷至少一上行端口與外部局端是否正常連接;配置模塊40用于根據監(jiān)測判斷 模塊20的判斷結果,選定并配置除上述上行端口以外的其他端口配置為上行 端口或下行端口,進行轉發(fā)需與外部進行交互的數據。配置模塊40得到的判 斷結果是在上述上行端口與外部局端設備連接異常時,選擇至少一個下行端口 或未配置端口配置為新上行端口 。
請參閱圖2,本實施例揭露的一種網關10具有一個ADSL (Asymmetrical Digital Subscriber Line,非對稱數字用戶線環(huán)路)上行端口和4個ETH( Ethernet, 以太網)下4亍端口。 4個以太網下4亍端口分別為ETH1、 ETH2、 ETH3、 ETH4。 當然這里ADSL上行端口可以代表類似的xDSL上行端口進行說明。如HDSL (High-data-rate Digital Subscriber Line,高速率數字用戶線路)、VDSL (Very-high-speed Digital Subscriber Line,甚高速數字用戶線)等。監(jiān)測判斷 模塊,用于判斷所述xDSL上行端口與外部局端是否正常連接;配置^t塊,用 于在所述監(jiān)測模塊判斷到所述xDSL上行端口與外部局端連接異常時,將所述 以太網下行端口設置為以太網上行使用端口 。
請參閱圖3,并結合圖1、圖2, 一種網關端口選擇方法,包括步驟100:網關IO通過監(jiān)測物理層信號,自動監(jiān)測各個上行端口和下行端 口的狀態(tài);
步驟200:判斷所有上行端口與外部局端是否正常連接。如果正常連接, 則直接通過上行端口,轉發(fā)網關需要與外部局端設備進行交互的數據;如果連 接不正常,進行下述步驟300;
步驟300:根據步驟200的判斷結果,當家庭網關監(jiān)測到原上行端口 ADSL 端口線路與局端設備連接異常時,選擇至少一個下行端口或未配置端口配置為 新上行端口。在4個以太網口或其中的其他未配置端口中,隨機、或按照預先 設置、或按一定規(guī)則,選擇其中一個下行端口,如ETH1,配置為新上行端口, 這里的規(guī)則可以使根據網關內部設置,在排除部分網關端口后,在剩余的端口 中進行選擇設置;
步驟400:設置所選擇的下行端口或未配置端口為上行端口 ;
步驟500:檢測判斷設置后的端口與外部局端設備是否正常連接。如果連 接異常,返回步驟300,將一個與所述設置后的端口不同的下行端口或未配置 端口進行重新設置和重新判斷,如果連接正常,進行下述步驟600;
步驟600:將所述設置后的端口配置為新上行端口。
可選的,在步驟600后,進行步驟700:網關根據自身需要或其他預設規(guī) 則,判斷是否還需要繼續(xù)選擇上行端口;
如果需要,返回步驟300,根據預設規(guī)則或用戶需求繼續(xù)選擇一個未被設 置的下行端口或未配置端口進行設置和判斷。
如果不需要,將繼續(xù)選擇的未被設置的下行端口或未配置端口配置為新上 行端口;通過新上行端口 ETH1進行轉發(fā)需要與外部進行交互的數據。
當然,網關10的監(jiān)測到ADSL上行端口與局端i殳備(圖未示)正常連接, 線路信號通信正常時,網關自動將ADSL端口配置為上行端口,與外部進行交 互的上行數據通過ADSL端口進行轉發(fā)。同時也可以根據需要,將除上述ADSL 上行端口以外的其它上行端口或未配置端口設置為下行使用端口 。如圖4所示,網關10與網關20級聯使用時,ETH1以太網下行端口連接 至某正常工作的網關20的下行端口 ETH8上,網關10的其他下行端口 ETH2、 ETH3、 ETH4與其他網關下行設備正常連接(圖未示),網關首先通過監(jiān)測物 理層信號監(jiān)測各個端口的狀態(tài),進而自動監(jiān)測各個上行端口和下行端口的工作 狀態(tài),當監(jiān)測得到其ADSL上行端口空置或與局端設備(圖未示)連接異常而 無法使用,網關IO根據各個端口線路監(jiān)測的狀態(tài)選擇太網下行端口 ETH1做 為新上行端口,可以通過軟件或其他方式配置所選4奪的新上行端口 ETH1,通 過ETH1進行轉發(fā)需經過下行端口 ETH2、 ETH3、 ETH4與外部進行交互的數 據。
網關10通過上述端口識別方法,在上述實施例單獨4妄入或級聯使用時通 過對上行端口的自動選擇和自動配置,擴展了網關設備的應用場合,降低了用 戶使用的復雜度。
當然,當網關10監(jiān)測到所述原上行端口及ADSL上行端口與局端設備連 接正常時,網關自動選定ADSL上行端口,所有與外部進行交互的數據都通過 ADSL上行端口進行轉發(fā)。
請參閱圖5,本實施例二揭露網關10及其識別方法適用于具有一個 WiMAX ( 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微波存取全球互通) 上行端口或一個3G網絡(Third Generation Network,第三代網絡)上行端口 或其他有線和/或無線通訊上^f亍端口。網關10的下^f亍端口可以為ETH以太網下 行端口,也可以為xDSL、 WiMAX、 3G 、 WIFI等其他有線和/或無線下行端 口。本實施例揭露的網關及其識別方法采用與實施例一相同的配置模塊,和/ 或使用相同的技術手段,對上行端口的自動選擇和自動配置,同樣可以擴展網 關設備的應用場合,降低用戶使用的復雜度,在此不再贅述。
請參閱圖6,本實施例三揭露的網關10及其識別方法適用于無線、有線上 行端口混合的網關設備中,同樣也可以實現同樣的技術效果,在此亦不再贅述。
可以理解,本發(fā)明之一種網關端口選"t奪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判斷所有第一類端口與外部局端設備是否正常連接;在所述所有第一類端口與外部局端設 備連接異常時,選擇至少一個第二類端口或未配置端口配置為新第一類端口 。 第一類端口不僅可以是上述的上行端口 ,第二類端口可以是上述的下行端口 ; 第一類端口可以是下行端口,第二類端口也可以是上述的上行端口。當所述的
網關中的至少 一個下行端口不能夠使用時,而所屬網關的上行端口可以使用
時,還可以通過將上行端口"i殳置為下行端口。
例如 一種網關端口選擇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判斷所有下行端口與外部局端設備是否正常連接;
在所述所有下行端口與外部局端設備連接異常時,選擇至少 一個上行端口 或未配置端口配置為新下行端口 。
選擇至少一個上行端口或未配置端口配置為新下行端口具體包括以下步
驟
設置所選擇的上行端口或未配置端口為下行端口 ; 判斷設置后的端口與外部局端設備是否正常連接; 如果連接正常,將所述設置后的端口配置為新下行端口 ; 如果連接異常,將一個與所述設置后的端口不同的上行端口或未配置端口 進行重新設置和重新判斷。
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網關也可以包括監(jiān)測模塊,用于判斷下行端口與外部 局端是否正常連接;配置模塊,用于根據監(jiān)測模塊的判斷結果,選定并設置除 所述下行端口以外的其他端口配置為上行使用端口或下行使用端口 。
明的精神和范圍。這樣,倘若本發(fā)明的這些修改和變型屬于本發(fā)明權利要求及 其等同技術的范圍之內,則本發(fā)明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型在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網關端口選擇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驟判斷所有第一類端口與外部局端設備是否正常連接;在所述所有第一類端口與外部局端設備連接異常時,選擇至少一個第二類端口或未配置端口配置為新的第一類端口。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網關端口選擇方法,其特征是,第一類端口是上 行端口,第二類端口是下行端口,所述選擇至少一個第二類端口或未配置端口 配置為新的第一類端口具體包括以下步驟設置所選擇的下行端口或未配置端口為上行端口 ; 判斷設置后的端口與外部局端設備是否正常連接; 如果連接正常,將所述設置后的端口配置為新上行端口; 如果連接異常,將一個與所述設置后的端口不同的下行端口或未配置端口 進行重新設置和重新判斷。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網關端口選擇方法,其特征是,第一類端口是上 行端口,第二類端口是下行端口,在所述上行端口與外部局端設備連接正常時,通過所述上行端口轉發(fā)需要 與外部進行交互的數據,并將除所述上行端口以外的其它上行端口或未配置端 口設置為下行端口。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網關端口選擇方法,其特征是,第一類端口是下 行端口,第二類端口是上行端口,選擇至少一個第二類端口或未配置端口配置 為新的第一類端口具體包括以下步驟設置所選擇的上行端口或未配置端口為下行端口 ; 判斷設置后的端口與外部局端設備是否正常連接; 如果連接正常,將所述設置后的端口配置為新下行端口; 如果連接異常,將一個與所述設置后的端口不同的上行端口或未配置端口 進行重新設置和重新判斷。
5、 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網關端口選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網關端口 的類型包括以下一種或多種類型xDSL端口 、 wimax端口 、 3G端口 、 xPON端口 、以太網端口 、 WiFi端口 。
6、 一種網關,其特征是,包括監(jiān)測判斷模塊,用于監(jiān)測并判斷第一類端口與外部局端是否正常連接; 配置模塊,用于根據監(jiān)測模塊的判斷結果,選定并設置除所述第一類端口 以外的其他端口配置為配置為第二類端口 。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網關,其特征在于該網關包括至少一個xDSL上行端口和至少一個以太網下行端口 ; 所述監(jiān)測模塊,用于判斷所述xDSL上行端口與外部局端是否正常連接; 所述配置模塊,用于在所述監(jiān)測模塊判斷到所述xDSL上行端口與外部局 端連接異常時,將所述以太網下行端口設置為以太網上行使用端口 。
8、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網關,其特征是,所述網關端口的類型包括以下 一種或多種類型xDSL端口、 wimax端口、 3G端口、 xPON端口 、以太網端口、 WiFi端口。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實施例公開了一種網關端口選擇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判斷所有上行端口與外部局端設備是否正常連接;在所述所有上行端口與外部局端設備連接異常時,選擇至少一個下行端口或未配置端口配置為新上行端口。本發(fā)明實施例也揭露一種自動識別上行端口和下行端口的網關,通過對上行端口自動選擇和自動配置,擴展網關設備的應用場合,降低用戶使用的復雜度。
文檔編號H04L29/06GK101577659SQ20081006699
公開日2009年11月11日 申請日期2008年5月9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5月9日
發(fā)明者涂永峰, 胡峻嶺 申請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