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無線充電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無線充電器。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用電設備在人們的生活中使用。在使用該等用電設備時,通常是直接通過電源插頭等,直接接入電源為用電設備供電,或者為用電設備的電池供電。然而隨著用電設備的增多,電源插頭也會隨之增加。并且不同的用電設備通常使用不同的電源插口,需要配備不同電源插頭的適配器,因而,使得使用者有很多電源適配器,不利于節(jié)能環(huán)保,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另外,在需要進行多個用電設備同時充電時,要同時使用多個電源適配器,增加了插板的使用,而且電源適配器的連接線很容易發(fā)生纏繞,造成使用不便。采用無線充電技術則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
無線充電技術通過電磁、磁電轉換原理對被充電設備進行無線充電,擺脫了傳統(tǒng)的充電線纜在對被充電設備進行插拔的過程中對被充電設備造成的損耗,具有其技術優(yōu)越性,現(xiàn)在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到了對便攜式移動設備的充電中。
在實現(xiàn)本申請的過程中,發(fā)明人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技術至少存在以下問題:汽車行駛過程中容易發(fā)生顛簸,將傳統(tǒng)的無線充電器應用于行駛中的汽車中時,放置在無線充電器上的被充電設備容易因汽車顛簸而掉落。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使用方便,并且固定牢固的無線充電器,技術方案如下: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無線充電器,包括:殼體、磁性連接件、無線充電模塊、磁性固定件和底座,其中,殼體包括上蓋和本體,所述本體的一端設置有第一開口,另一端設置有第二開口,所述上蓋覆蓋第一開口;無線充電模塊固定于所述殼體的內部;磁性固定件固定于所述上蓋的背面;磁性連接件固定于所述殼體的內部,并且位于所述第二開口處;底座與所述磁性連接件活動連接。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上蓋的正面設置有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所述第一固定槽的形狀為圓形,第二固定槽的形狀為圓環(huán)形,所述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連通,并第一固定槽的深度大于第二固定槽的深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上蓋的形狀為圓形,并且所述第一開口的形狀為圓形,所述上蓋的直徑等于所述第一開口的直徑。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上蓋的背面設置有卡柱,所述本體的第一開口處設置有卡槽,所述卡柱嵌入所述卡槽內,以使得所述上蓋與所述本體卡扣連接。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卡柱的活動端的橫截面積大于固定端的橫截面積,所述卡柱的活動端嵌入所述卡槽內,并且所述卡柱的活動端經倒角處理。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磁性連接件一端的邊緣處設置有安裝槽,所述殼體的第二開口處設置有卡環(huán),所述卡環(huán)嵌入所述安裝槽中,進而將所述磁性連接件固定于所述殼體內的第二開口處。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磁性連接件呈圓柱狀,所述第二開口為圓形,并且所述磁性連接件的直徑等于所述第二開口的直徑。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磁性連接件一端的端面中央設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形狀為半圓球狀,所述底座的上端為半圓球狀,所述底座上端嵌入所述凹槽中,以使得所述底座相對于所述磁性連接件在一定角度范圍內自由轉動。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底座的下端的下表面中央設置有圓槽,所述底座的下端粘貼于其它物體后,所述圓槽與外物的表面形成密閉空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磁性連接件的一端為圓球狀,所述底座的上端設置有凹槽,所述磁性連接件的一端嵌入所述凹槽中,并且所述磁性連接件可以相對于所述底座在一定的角度范圍內自由轉動。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提供一種無線充電器,包括:殼體、磁性連接件、磁性固定件、無線充電模塊和底座,其中,殼體包括上蓋和本體,所述本體的一端設置有第一開口,另一端設置有第二開口,所述上蓋覆蓋第一開口;無線充電模塊固定于所述殼體的內部;磁性連接件固定于所述殼體的內部,并且位于所述第二開口處;底座與所述磁性連接件活動連接。所述磁性固定件,用于將所需充電的移動終端吸附在所述上蓋上,所述殼體的上蓋設置有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用于固定安裝于移動終端背面的指環(huán)扣,進而使得所述移動終端與所述殼體的固定更加牢固,防止所述無線充電器在給所述移動終端充電時,所述移動終端從無線充電器上脫離和跌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無線充電器的立體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無線充電器的分解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無線充電器中上蓋的立體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無線充電器中上蓋的另一立體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磁性連接件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理解本實用新型,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更詳細的說明。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其間可以存在一個或多個居中的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表述“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其間可以存在一個或多個居中的元件。本說明書所使用的術語“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類似的表述只是為了說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義,本說明書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說明書中在本實用新型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方式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本說明書所使用的術語“和/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無線充電器的實施例。如圖1和2所示,一種無線充電器100,包括:殼體10、磁性連接件20、無線充電模塊(圖未示)、磁性固定件和底座30,其中,殼體10包括上蓋11和本體12,所述本體12的一端設置有第一開口(圖未示),另一端設置有第二開口(圖未示),所述上蓋11覆蓋第一開口;無線充電模塊(圖未示)固定于所述殼體10的內部;磁性固定件固定于所述上蓋11的背面;磁性連接件20固定于所述殼體10的內部,并且位于所述第二開口處;底座30與所述磁性連接件20活動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3和4所示,所述殼體10包括上蓋11和本體12,所述本體12上端和下端分別設置有第一開口(圖未示)和第二開口(圖未示),所述第一開口和第二開口的形狀均為圓形,并且第一開口的直徑大于第二開口的直徑。所述上蓋11的形狀為圓形板狀,且其直徑等于所述第一開口的直徑。所述上蓋11的正面設置有第一固定槽111和第二固定槽112,所述第一固定槽111的形狀為圓形,第二固定槽112的形狀為圓環(huán)形,所述第一固定槽111和第二固定槽112連通,并第一固定槽111的深度大于第二固定槽112的深度。所述第一固定槽111用于收容固定于移動終端背面的指環(huán)扣上的小圓柱,所述第二固定槽112用于收容固定于移動終端背面的指環(huán)扣上的指環(huán)。所述上蓋11的背面設置有卡柱113,所述卡柱113共有三個,并且分布均勻。所述本體12的第一開口處設置有卡槽(圖未示),所述卡槽共有三個,并且卡槽的位置與所述卡柱113相對應。所述卡柱113的活動端的橫截面積大于固定端的橫截面積,防止所述卡柱113嵌入所述卡槽中后,從所述卡槽中脫離出來。進一步的,所述卡柱113的活動端經倒角處理,使得所述卡柱113更容易的嵌入所述卡槽中。
在日常生活中,用戶所使用的手機等移動終端,為了便于握持或放置于桌面觀看視頻,大都會在移動終端的背面粘貼指環(huán)扣。所述磁性固定件共有四個,均固定于所述上蓋11的背面,用于吸附住所要充電的移動終端。所述磁性固定件可以將移動終端吸附在所述上蓋11的正面,移動終端會在所述上蓋11上滑動,并可能從所述上蓋11上滑落。本實用新型針對該情況,在所述無線充電器100的上蓋11上設置第一固定槽111和第二固定槽112用于收容所述指環(huán)扣,并借用所述指環(huán)扣更好的完成對所述移動終端的固定,進而使的所述無線充電器100和移動終端之間的固定更加牢固。
如圖5所示,所述磁性連接件20呈圓柱狀,一端端面的中央設置有凹槽21和通孔22,所述凹槽21的形狀為半圓球狀,所述通孔22位于所述凹槽21的中央。所述磁性連接件20一端的邊緣處設置有安裝槽23,所述殼體10的第二開口處設置有卡環(huán)(圖未示),所述卡環(huán)嵌入所述安裝槽23中,進而將所述磁性連接件20固定于所述殼體10內的第二開口處。所述磁性連接件20的直徑等于所述第二開口的直徑。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磁性連接件20可以是磁鐵。
如圖1和圖5所示,所述底座30包括底座的上端(圖未標示)和底座的下端(圖未標示),所述底座上端的形狀呈圓球狀,所述底座上端的一部分嵌入所述凹槽21中,使得所述底座30可以相對于所述磁性連接件20在一定的角度范圍內自由轉動。由于所述底座30的材質為鐵或含有鐵鎳等金屬的合金,使得所述磁性連接件20和所述底座30之間具有磁力,進而使得所述所述磁性連接件20可以將所述底座30的底座上端吸附在所述凹槽21內,進而防止所述所述底座30與所述磁性連接件20輕易的脫離。所述底座下端為圓臺狀,并且所述底座下端的下表面涂覆有膠水,用于將所述底座30粘貼于其它物體上。進一步的,所述底座下端的下表面中央設置有圓槽(圖未示),所述底座下部粘貼于其它物體后,所述圓槽與外物的表面形成密閉空間,該密閉空間的壓強小于外界的大氣壓強,進而增強所述底座30的吸附力,使得所述底座30更牢固的固定于其它物體上。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無線充電模塊所采用的無線充電方案為A4WP無線充電方案。A4WP(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又名Rezence,也是在2012年成立,它是基于磁感應無線充電標準的替代性技術。A4WP采用磁共振的原理,這種原理不用讓一次和二次線圈緊密對準。相反地,發(fā)射線圈夠大,大到足以產生高磁場,可與在初級線圈附近接近之處的次級線圈接合,且不只是一個,而是多個。這意味著單一發(fā)射器可以對多個接收器(電話、平板計算機等)充電。電力傳送單元(PTU)中的系統(tǒng)設計由一個源直流電源(Source DC supply)、共振器、匹配單元、一個功率轉換單元,和一個信令和控制單元所組成。而電力接收單元(PRU)則是由一個諧振器、整流器、電源轉換單元、信令和控制單元所組成。帶有PTU和PRU的系統(tǒng)架構星型拓撲結構,在PTU和PRU之間有雙向的信令。該無線充電技術是一種基于松耦合磁共振的技術,在Bluetooth Low Energy(2.4GHz ISM的頻率范圍)的頻帶之外通訊;電源傳輸頻率為6.78兆赫;所接收到的電力為3.5W和6.5W;適用于智能型手機之類的應用,預計未來將增加至50W,以涵蓋更多的消費性電子設備;相較于其它方案,會提供更長的Z距離。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磁性連接件的一端為圓球狀,所述底座上部設置有凹槽,所述磁性連接件的一端嵌入所述凹槽中,并且所述磁性連接件可以相對于所述底座在一定的角度范圍內自由轉動。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提供一種無線充電器,包括:殼體10、磁性連接件20、無線充電模塊(圖未示)和底座30,其中,殼體10包括上蓋11和本體12,所述本體12的一端設置有第一開口(圖未示),另一端設置有第二開口(圖未示),所述上蓋11覆蓋第一開口;無線充電模塊(圖未示)固定于所述殼體10的內部;磁性連接件20固定于所述殼體10的內部,并且位于所述第二開口處;底座30與所述磁性連接件20活動連接。所述殼體的上蓋11設置有第一固定槽111和第二固定槽112用于固定安裝于移動終端背面的指環(huán)扣,進而使得所述移動終端與所述殼體10的固定更加牢固,防止所述無線充電器100在給所述移動終端充電時,所述移動終端從無線充電器100上脫離和跌落。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