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電氣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電力轉換器。
背景技術:
如今,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光能可以轉化為電能,電能也可以轉化為光能,隨著手機、電腦等電子產(chǎn)品越來越多,用戶對電量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并且對于隨身的充電設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今的充電寶也需要充電后使用,無形中增加了時間,對于一直在外沒有時間或者找不到充電地點的人來說,十分不便。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電力轉換器,能夠改善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問題,充電時,可以電能也可以轉化為光能,在需要用電的情況下,將光能可以轉化為電能,將能夠滿足用戶的充電需求。
本發(fā)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
一種電力轉換器,包括固定架、光線發(fā)射器、光線接收器、第一支架、第二支架、豎直桿、光線發(fā)射傳感器、光線接收傳感器、第一棱鏡、第二棱鏡、第一透鏡、第二透鏡,固定架的上表面設置有光線發(fā)射器與光線接收器,若干個光線發(fā)射器與光線接收器橫向排列設置,光線發(fā)射器與光線接收器以一定距離間隔設置;固定架的下方設置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與第二支架通過豎直桿固定連接,第一支架與第二支架橫向設置,第一支架與固定架之間的垂直距離小于第二支架與固定架之間的垂直距離,光線發(fā)射傳感器設置在第一支架上,光線接收傳感器設置在第二支架上,光線發(fā)射傳感器與光線接收傳感器之間橫向間隔有一段距離;光線發(fā)射傳感器與光線發(fā)射器電連接,光線接收傳感器與光線接收器電連接;光線發(fā)射器具有光線輸出端,由光線輸出端發(fā)出光線,光線接收器有光線輸入端,能夠接收來自于光線發(fā)射器的光線并將光線轉換為電信號;光線發(fā)射器設置有第一棱鏡和第二棱鏡,光線接收器設置有第一透鏡和第二透鏡。
進一步的,第一棱鏡和第二棱鏡具有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對稱并且彼此之間呈90度角。
進一步的,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之間呈90度角。
進一步的,光線發(fā)射器包括支撐板、橢圓形凹槽、光學元件、轉軸、框架、空腔、滑槽、滑塊、螺釘、彈簧、變形塊、彈片,支撐板的內部設置有橢圓形凹槽,橢圓形凹槽內部放置有光學元件,支撐板套設在轉軸上,轉軸的兩端固定在框架的內側壁上,框架內部設置有空腔,框架的內部表面上設置有滑槽,滑塊設置在滑槽上,滑塊的一側設置有螺紋孔,螺紋孔由框架的一側壁向內延伸,螺釘通過螺紋孔設置在框架上,滑塊另一側的空腔內設置有彈簧,彈簧的一端與滑塊的另一端固定連接,彈簧的另一端固定在變形塊的一側,變形塊的另一側固定連接有彈片,彈片的另一端為彎鉤,彎鉤的上表面抵住支撐板的下表面。
進一步的,轉軸依次穿過支撐板的第一側壁與第二側壁,轉軸設置在沿支撐板長度方向的中心位置上并設置在凹槽的下方。
進一步的,光線接收器包括容納座、第一凸透鏡、容納板、倒v型槽、第一反射鏡、第二反射鏡、第二凸透鏡、光電轉換器,框架的上方設置有容納座,容納座的內設置有第一凸透鏡,容納座的上方設置有容納板,容納板的下表面與第一凸透鏡相接觸,容納板的上表面開設有倒v型槽,倒v型槽設置在第一凸透鏡的上方,倒v型槽的第一側壁豎直設置,第二側壁的開槽口與容納板的上表面呈45度角,倒v型槽內部設置有第一反射鏡和第二反射鏡,第一反射鏡設置在第一側壁上,第二反射鏡設置在第二側壁上,第一反射鏡與第二反射鏡的鏡面朝向倒v型槽的外側,第二凸透鏡設置在容納板的右側壁上,第二凸透鏡的光軸與第一透鏡的光軸相互垂直。
進一步的,容納板采用高折射率材料制成。
進一步的,第一反射鏡的一端設置在倒v型槽的左側的容納板的上表面上,第一反射鏡的另一端設置在倒v型槽的底部,第二反射鏡的一端設置在倒v型槽的右側的容納板的上表面上,第二反射鏡的另一端設置在倒v型槽的底部并且與第一反射鏡的另一端固定連接。
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通過將螺釘旋進到螺紋孔內,使支撐板上的光學元件與水平線平行,光學元件發(fā)射光線,第一棱鏡與第二棱鏡將光線傳輸?shù)焦饩€接收器的第一透鏡和第二透鏡上,通過光線接收器中接收光線,將光線匯聚到光電轉換器中,能夠隨時轉換電能,隨時充電,滿足了旅行者或者出差者充電的需求。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發(fā)明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圖1為本發(fā)明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實施例一的光線發(fā)射器部分結構的示意圖;
圖3為實施例一的光線發(fā)射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實施例二的光線接收器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介紹,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但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電力轉換器,包括固定架1、光線發(fā)射器2、光線接收器3、第一支架4、第二支架5、豎直桿6、光線發(fā)射傳感器7、光線接收傳感器8、第一棱鏡9、第二棱鏡10、第一透鏡13、第二透鏡14。
如圖1所示,固定架1的上表面設置有光線發(fā)射器2與光線接收器3,若干個光線發(fā)射器2與光線接收器3橫向排列設置,光線發(fā)射器2與光線接收器3以一定距離間隔設置,光線發(fā)射器2具有光線輸出端,由光線輸出端發(fā)出光線。光線接收器3有光線輸入端,能夠接收來自于光線發(fā)射器的光線并將光線轉換為電信號。固定架1的下方設置有第一支架4和第二支架5,第一支架4與第二支架5通過豎直桿6連接,第一支架4與第二支架5橫向設置,第一支架4與固定架1之間的垂直距離小于第二支架5與固定架1之間的垂直距離,光線發(fā)射傳感器7設置在第一支架4上,光線接收傳感器8設置在第二支架5上,光線發(fā)射傳感器7與光線接收傳感器8之間橫向間隔有一段距離。光線發(fā)射傳感器7與光線發(fā)射器2電連接,光線發(fā)射傳感器7用來檢測光線發(fā)射器2是否正常工作,是否發(fā)射光線。光線接收傳感器8與光線接收器3電連接,光線接收傳感器8用來檢測光線接收器3是否正常工作,是否接收光線。
光線發(fā)射器2設置有第一棱鏡9和第二棱鏡10,第一棱鏡9和第二棱鏡10具有第一反射面11和第二反射面12,第一反射面11和第二反射面12對稱并且彼此之間呈90度角,光線通過第一棱鏡9與第二棱鏡10將光線傳輸給兩側的光線接收器3。光線接收器3設置有第一透鏡13和第二透鏡14,第一透鏡13與第二透鏡14之間呈90度角,第一透鏡13和第二透鏡14能夠匯聚光線發(fā)射器2發(fā)射的光線,將光線接收。
以下實施例進一步地對光線發(fā)射器2與光線接收器3進行改進。
實施例一:
如圖2、3所示,光線發(fā)射器2包括支撐板201、橢圓形凹槽202、光學元件、轉軸203、框架206、空腔207、滑槽208、滑塊209、螺釘211、彈簧214、變形塊215、彈片216。
支撐板201的內部設置有橢圓形凹槽202,橢圓形凹槽202內部放置有光學元件。轉軸203依次穿過支撐板201的第一側壁204與第二側壁205,使支撐板201套設在轉軸203上,轉軸203設置在沿支撐板201長度方向的中心位置上,轉軸203設置在凹槽202的下方,轉軸203的兩端固定在框架206的內側壁上,支撐板201能夠在框架206內通過轉軸203旋轉。
框架206內部設置有空腔207,框架206的內部表面上設置有滑槽208,滑塊209設置在滑槽208上,滑塊209的一側設置有螺紋孔,螺紋孔由框架206的一側壁210向內延伸,螺釘211通過螺紋孔設置在框架206上,隨螺釘211的深入,螺釘211能夠接觸到滑塊209的側壁212并且將滑塊209向右壓入?;瑝K209另一側的空腔213內設置有彈簧214,彈簧214的一端與滑塊209的另一端固定連接,彈簧214的另一端固定在變形塊215的一側,變形塊215的另一側固定連接有彈片216,彈片216的另一端為彎鉤,彎鉤的上表面217抵住支撐板201的下表面218,隨著滑塊209向右運動,彈簧214向右擠壓變形塊215,變形塊215受力變形并將作用力傳給彈片216,彈片216受力給支撐板201一個向上的作用力,支撐板201受力后通過轉軸203轉動向上,當支撐板201平行于水平線時,支撐板201上的光學元件與水平線平行。
實施例二:
如圖4所示,光線接收器3包括容納座301、第一凸透鏡302、容納板303、倒v型槽305、第一反射鏡、第二反射鏡、第二凸透鏡309、光電轉換器310。
框架206的上方設置有容納座301,容納座301的內設置有第一凸透鏡302,用于將下方光學元件中的光線垂直傳輸?shù)饺菁{座301的上方。容納座301的上方設置有容納板303,容納板303采用高折射率材料制成,容納板303的下表面304與第一凸透鏡302相接觸,容納板303的上表面開設有倒v型槽305,倒v型槽305設置在容納板303的上表面306的中間位置,倒v型槽305設置在第一凸透鏡302的上方,倒v型槽305的第一側壁307豎直設置,第二側壁308的開槽口與容納板303的上表面306呈45度角,倒v型槽305內部設置有第一反射鏡和第二反射鏡,第一反射鏡設置在第一側壁307上,第二反射鏡設置在第二側壁308上,換言之,第一反射鏡的一端設置在倒v型槽305的左側的容納板303的上表面306上,第一反射鏡的另一端設置在倒v型槽305的底部,第二反射鏡的一端設置在倒v型槽305的右側的容納板303的上表面306上,第二反射鏡的另一端設置在倒v型槽305的底部并且與第一反射鏡的另一端固定,第一反射鏡與第二反射鏡的鏡面朝向倒v型槽305的外側。第二凸透鏡309設置在容納板303的右側壁上,第二凸透鏡309的光軸與第一透鏡302的光軸相互垂直,光線由第一凸透鏡302通過第二反射鏡308的反射進入到第二凸透鏡309,第二凸透鏡309將光線匯聚到光電轉換器310內。
工作原理為:充電時,將電能轉換為光能,通過光電轉換器將電能轉化為光線后,通過光線接收器將光線射入到光線發(fā)射器中,光線發(fā)射器中的光學元件吸收光能并儲存,在需要電能的情況下,光學元件通過光線發(fā)射器發(fā)射光線,光線接收器將光線接收,并將光線傳輸給光電轉換器,光電轉換器將光能轉換為電能,用于給用電設備充電。
以上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fā)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