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動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電動機。
背景技術:
近年來,關于電動機,希望能夠降低齒槽轉矩以及能夠使電動機小體積化。特別是安裝在汽車上的各種電動機,例如在用于動力轉向裝置的EPS電動機中,更加要求降低齒槽轉矩以及電動機的小體積化。在此,為了降低齒槽轉矩以及使電動機小體積化,使用SC(導體繞組片,Segment Conductor)繞組作為定子的繞組受到注目。例如,在專利第3303773號公報中提出了各種在定子上纏繞有SC繞組的無刷電動機。所謂SC繞組,是指將被稱為繞組片(Segment)的U字形的分割導體沿軸線方向插入到定子芯的各個齒槽中,在之后的工序中通過焊接等將相鄰的繞組片的前端部之間連接而形成的繞組。由于若使用該SC繞組,則能夠增加定子芯的齒槽數,所以能夠降低齒槽轉矩。另外,由于能夠提高齒槽內的繞組的占有率,所以能夠縮小單位輸出功率的電動機體積。另一方面,在SC繞組的定子中,由于U字形的繞組片的前端部之間通過焊接等方式連接,所以為了不使相鄰的焊接部之間短路,通過使焊接部之間在徑向上分開少許距離而使焊接部之間的距離變大。因此,由于定子的直徑會增大與之相對應的量,所以會對減小電動機的體積有些不利。在用于動力轉向裝置的EPS電動機中,以使整個系統小型化為目的,例如,在專利第3593102號公報中提出了在內設有定子的筒狀框架的外周面上安裝了控制電路單元的電動機。因此,即使單純地將SC繞組轉用在該電動機的定子上,也會因與控制電路單元被安裝在筒狀框架的外周面對應的量,而導致電動機的徑向體積仍然很大,無法實現電動機小型化。另外,為了將電力從控制電路單元供給至繞組,需要使從控制電路單元延伸出的引出線插入到筒狀框架內,并使引出線的一端在筒狀框架內與繞組的受電端子連接。并且, 需要使引出線的另一端連接在設置于控制電路單元內的電路板的輸出端子上。所以,電動機在軸向以及徑向上仍然很大。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使定子上施有SC繞組的電動機的體積縮小的電動機。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一個形態(tài)提供一種電動機,其具備電動機殼體、和被配置在電動機殼體內的轉子以及定子。電動機殼體具有筒狀部;前蓋,被設置在筒狀部的軸向一端;以及后蓋,被設置在筒狀部的軸向另一端。轉子具有旋轉軸。定子具備向旋轉軸的中心軸線延出且在圓周方向上等間隔地配置的多個齒。在圓周方向上相鄰的齒之間形成有沿中心軸線方向延伸的齒槽。在這些齒槽中沿著與中心軸線平行的方向插入有U字形的繞組片。從齒槽突出的繞組片的前端部彼此被電氣連接,由此形成SC繞組,該SC繞組由沿圓周方向配置的多個繞組片構成。SC繞組具有受電端子,在受電端子上連接有沿著與中心軸線平行的方向延伸的引出線?;诒景l(fā)明,能夠使定子上施有SC繞組的電動機的體積縮小。
圖I是本發(fā)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無刷電動機的剖視圖。
圖2是從前蓋側觀看圖I的定子時的立體圖。
圖3是從后蓋側觀看圖I的定子時的立體圖。
圖4是從前蓋側觀看圖I的定子時的主視圖。
圖5是從前蓋側觀看圖I的定子時的剖視圖。
圖6是第I實施方式的3相繞組的局部展開圖。
圖7是第I實施方式的3相繞組的局部展開圖。
圖8是繞組片被插入齒槽前的立體圖。
圖9是圖8的繞組片被插入齒槽后的立體圖。
圖10是圖6以及圖7的第I系統3相繞組的Ul相繞組的局部展開圖。
圖11是圖6以及圖7的第I系統3相繞組的Ul相繞組的局部展開圖。
圖12是對繞組片的各個導體部被插入到齒槽中的狀態(tài)進行顯示的剖視圖。
圖13是用于說明相鄰的同相的繞組片之間的連接的圖。
圖14是圖6以及圖7的第I系統3相繞組的電路圖。
圖15是圖6以及圖7的第2系統3相繞組的U2相繞組的局部展開圖。
圖16是圖6以及圖7的第2系統3相繞組的U2相繞組的局部展開圖。
圖17是圖6以及圖7的第2系統3相繞組的電路圖。
圖18是圖I的換向極型轉子的立體圖。
圖19是將圖I的定子和轉子從軸向來看的主視圖。
圖20是顯示本發(fā)明的其他例子的圖。
圖21是第2實施方式的電動機的概略構成圖。
圖22是顯不圖21的電動機的局部的俯視圖。
圖23是用于說明圖21的電動機中的齒與各個磁極部的關系的示意圖。
圖24是用于說明圖21的電動機的齒槽轉矩的特性圖。
圖25是用于說明其他例子中的齒與各個磁極部的關系的示意圖。
圖26是其他例子的電動機的概略構成圖。
圖27是顯示其他例子的電動機的一部分的俯視圖。
圖28是用于說明其他例子中的齒與各個磁極部的關系的示意圖。
圖29是用于說明其他例子中的齒與各個磁極部的關系的示意圖。
圖30是其他例子的轉子的立體圖。
圖31是其他例子的轉子的俯視圖。
圖32是第3實施方式的無刷電動機的剖視圖。圖33是用于說明圖32的轉子的立體圖。圖34是從軸向觀看圖32的定子和轉子時的主視圖。圖35是用于說明圖34的轉子的立體圖。圖36是用于說明圖35的轉子芯的立體圖。圖37是從軸向觀看圖35的轉子芯時的主視圖。圖38是從軸向觀看其他例子的轉子芯時的主視圖。圖39是其他例子的轉子芯的剖視圖。圖40是其他例子的轉子芯的立體圖。圖41是第4實施方式的無刷電動機的剖視圖。圖42是第4實施方式的定子芯的主視圖。圖43是沿圖42的線43_43的剖視圖。圖44是第4實施方式的換向極型轉子芯的立體圖。圖45是第5實施方式的轉子的主視圖。圖46是第6實施方式的轉子的主視圖。圖47A是第7實施方式的定子芯的主視圖。圖47B是沿圖47A的線47B-47B的剖視圖。圖48是顯示第7實施方式的轉子的主視圖。圖49是顯示第7實施方式的其他轉子的主視圖。圖50是第7實施方式的其他轉子芯的立體圖。圖51是其他例子的轉子的換向型轉子芯的立體圖。圖52是從軸向觀看定子和轉子時的主視圖。圖53是第8實施方式的無刷電動機的剖視圖。圖54是顯示其他例子的無刷電動機的局部剖視圖。圖55是顯示其他例子的無刷電動機的剖視圖。圖56是顯示其他例子的無刷電動機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圖I 圖19,對將本發(fā)明具體化為無刷電動機的第I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如圖I所示,無刷電動機I (電動機)的電動機殼體2具備筒狀外殼3和前蓋4,筒狀外殼3具有后蓋(底部)3a,前蓋4將該筒狀外殼3前側的開口部封閉。也就是說,電動機殼體2具有筒狀部、設置在筒狀部的軸向一端的前蓋4、和設置在筒狀部的軸向另一端的后蓋3a。在后蓋3a上安裝有收容箱5。在筒狀外殼3的內周面上固定有如圖2 圖5示出的定子6。定子6具備定子芯 7,該定子芯7具有圓筒部8和多個齒9,多個齒9從該圓筒部8向徑向內側延伸且沿圓周方向設置。如圖5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形成有60個齒9。在齒9彼此之間形成有齒槽S。 齒槽S形成有60個,圍繞圓筒部8的中心軸線以6度的等角度間隔配置。為了便于說明,在需要逐個對每個齒槽S進行確定時,沿圓周方向將連續(xù)的號碼、即齒槽號碼“I” “60” 標在60個齒槽S上來進行說明。如圖6以及圖7所示,在各個齒槽S中設置有由U相、V相、W相構成的3相繞組。 在圖6以及圖7中,在齒槽S上標有齒槽號碼“I” “60”。在各個齒槽S中從軸線方向的第I側(后蓋3a側)向第2側(前蓋4側)插入有繞組片SG,該繞組片SG具有圖8所示的形狀、即U字形。通過以預定的規(guī)則將繞組片SG 之間連接,由此形成3相Y接線的SC繞組。如圖8所示,插入齒槽S前的繞組片SG具有用于波形繞組的外側導體OS和用于疊繞組的內側導體IS,外側導體OS和內側導體IS均呈U字形。為了不使外側導體OS與內側導體IS電導通,外側導體OS的表面以及內側導體IS的表面被絕緣材料包膜。外側導體OS具有第I導體部OSi、第4導體部OSo、和連結導體部OSc,該連結導體部OSc將第I導體部OSi的基端部和第4導體部OSo的基端部連結。第I導體部OSi以及第4導體部OSo屈曲形成為,從連結導體部OSc起向相互分開的方向擴開后相互平行延伸。內側導體IS配置為被外側導體OS的內側包圍。內側導體IS具有第2導體部ISi、 第3導體部ISo、和連結導體部ISc,該連結導體部ISc將第2導體部ISi的基端部和第3導體部ISo的基端部連結。第2導體部ISi從連結導體部ISc起沿著外側導體OS的第I導體部OSi屈曲形成。第3導體部ISo從連結導體部ISc起沿著外側導體OS的第4導體部 OSo屈曲形成。通過將內側導體IS配置在外側導體OS的內側,形成插入齒槽S前的U字形的繞組片SG。在以這種形式形成的繞組片SG中,第I導體部OSi以及第2導體部ISi被插入到同一齒槽S中,第4導體部OSo以及第3導體部ISo被插入到與所述第I導體部OSi以及第2導體部ISi不同的、相鄰的同相的齒槽S中。例如,在第I繞組片SG的第I導體部OSi以及第2導體部ISi被插入到齒槽號碼為“60”的齒槽S中時,第4導體部OSo以及第3導體部ISo被插入到齒槽號碼為“6”的齒槽S中。也就是說,I個繞組片SG的第I導體部OSi以及第2導體部ISi與第4導體部OSo 以及第3導體部ISo以相隔相當于6個齒槽間距的間隔被插入到齒槽S中。在插入有第I繞組片SG的第4導體部OSo以及第3導體部ISo的、齒槽號碼為“6” 的齒槽S中插入有相鄰的第2繞組片SG的第I導體部OSi以及第2導體部ISi。進一步, 該相鄰的第2繞組片SG的第4導體部OSo以及第3導體部ISo被插入到齒槽號碼為“ 12” 的齒槽S中。依次用相同的方法,繞組片SG以從后蓋3a側向前蓋4側的形式被插入到齒槽S 中。由此,在第10繞組片SG的第I導體部OSi以及第2導體部ISi被插入到插入有第I 繞組片SG的第4導體部OSo以及第3導體部ISo的、齒槽號碼為“60”的齒槽S中時,10個繞組片SG將定子芯7圍繞。通過將相鄰的繞組片SG之間相互連接,由10個繞組片SG形成相當于I個相的繞組。因此,由分別被插入到60個齒槽S中的60個繞組片SG形成相當于6個相的繞組。 詳細地講,形成2套由U相、V相、W相構成的3相繞組(第I系統3相繞組和第2系統3相繞組)。在分別對第I系統3相繞組和第2系統3相繞組進行確定并說明時,將第I系統3 相繞組的各個相分別稱為Ul相、Vl相、Wl相,并將第2系統3相繞組的各個相分別稱為U2相、V2相、W2相。另外,在齒槽S的內周面形成有絕緣體10 (參照圖12),將繞組片SG和定子6的定子芯7之間電氣絕緣。在本實施方式中,第I系統3相繞組以及第2系統3相繞組的各個相的繞組所使用的齒槽S采用表I所示的方式進行分配。表I
齒槽號碼第I系統6061218243036424854U相Ul第2系統 U2I71319253137434955V相第I系統 Vl281420263238445056第2系統 V2391521273339455157W相第I系統 Wl4101622283440465258第2系統 W25111723293541475359如表I所示,在第I系統3相繞組的Ul相中,在齒槽號碼為“60”、“6”、“12”、“18”、 “24”、“30”、“36”、“42”、48”、“54”的齒槽S中卷繞有繞組(插入有繞組片SG)。在第I系統3相繞組的Vl相中,在相對于第I系統3相繞組的Ul相的繞組而錯開2個齒槽間距的各個齒槽S中卷繞有繞組(插入有繞組片SG)。在第I系統3相繞組的 Wl相中,在相對于第I系統3相繞組的Ul相的繞組而錯開4個齒槽間距的各個齒槽S中卷繞有繞組(插入有繞組片SG)。另外,在第2系統3相繞組的U2相中,在相對于第I系統3相繞組的Ul相的繞組而錯開I個齒槽間距的各個齒槽S,即齒槽號碼為“ I ”、“7”、“ 13”、“ 19,,、“25”、“31 ”、“37”、 “43”、“49”、“55”的齒槽S中卷繞有繞組(插入有繞組片SG)。同樣,在第2系統3相繞組的V2相中,在相對于第2系統3相繞組的U2相的繞組而錯開2個齒槽間距的各個齒槽S中卷繞有繞組(插入有繞組片SG)。在第2系統3相繞組的W2相中,在相對于第2系統3相繞組的U2相的繞組而錯開4個齒槽間距的各個齒槽 S中卷繞有繞組(插入有繞組片SG)。按照這種形式實施,在上述的條件下,在所有(60個)齒槽S中插通有圖8示出的、 由用于波形繞組的外側導體OS和用于疊繞組的內側導體IS構成的繞組片SG。接著,如圖 9所示,在被插通在各個齒槽S中的繞組片SG中,外側導體OS以及內側導體IS被彎曲。在用于波形繞組的外側導體OS中,第I導體部OSi以及第4導體部OSo從齒槽S
10突出的部分朝向相互分開的方向彎曲。分別將該被彎曲的第I導體部OSi以及第4導體部 OSo的部分稱為第I焊接部OWi以及第4焊接部OWo。另一方面,在用于疊繞組的內側導體IS中,第2導體部ISi以及第3導體部ISo 從齒槽S突出的部分朝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彎曲。分別將該被彎曲的第2導體部ISi以及第 3導體部ISo的部分稱為第2焊接部IWi以及第3焊接部IWo。(第I系統3相繞組)接著,對第I系統3相繞組進行說明。在此,參照圖10以及圖11,對使用10個繞組片SGl SGlO來形成第I系統3相繞組中的Ul相的繞組的方法加以說明。第I系統的Ul相的繞組分配有表I所示的齒槽號碼的齒槽S。第I個繞組片SGl被插入到齒槽號碼為“60”以及“6”的齒槽S中。第2個繞組片SG2被插入到齒槽號碼為“6”以及“12”的齒槽S中。第3個繞組片SG3被插入到齒槽號碼為“12”以及“18”的齒槽S中。第4個繞組片SG4被插入到齒槽號碼為“18”以及“24” 的齒槽S中。第5個繞組片SG5被插入到齒槽號碼為“24”以及“30”的齒槽S中。進一步,第6個繞組片SG6被插入到齒槽號碼為“30”以及“36”的齒槽S中。第 7個繞組片SG7被插入到齒槽號碼為“36”以及“42”的齒槽S中。第8個繞組片SG8被插入到齒槽號碼為“42”以及“48”的齒槽S中。第9個繞組片SG9被插入到齒槽號碼為“48” 以及“54”的齒槽S中。第10個繞組片SGlO被插入到齒槽號碼為“54”以及“60”的齒槽 S中。如圖3所示,在將繞組片SGl SGlO插入到各個齒槽S中時,為了易于使后續(xù)的繞組片插入到預定的齒槽S中,傾斜地扭轉外側導體OS的連結導體部OSc以及內側導體IS 的連結導體部ISc,由此將各個繞組片SG彎曲并插入到各個齒槽S中。如圖10所示,在齒槽號碼為“60”以及“6”的齒槽S中插入有用于Ul相的第I個繞組片SG1。更詳細地講,在齒槽號碼為“60”的齒槽S中配置有內側導體IS的第2導體部 ISi和外側導體OS的第I導體部OSi,在齒槽號碼為“6”的齒槽S中配置有內側導體IS的第3導體部ISo和外側導體OS的第4導體部OSo。在齒槽號碼為“6”以及“12”的齒槽S中插入有用于Ul相的第2個繞組片SG2。 更詳細地講,在齒槽號碼為“6”的齒槽S中配置有內側導體IS的第2導體部ISi和外側導體OS的第I導體部OSi,在齒槽號碼為“12”的齒槽S中配置有內側導體IS的第3導體部 ISo和外側導體OS的第4導體部OSo。這時,在齒槽號碼為“6”的齒槽S中,除了配置有繞組片SGl的第3導體部ISo以及第4導體部OSo之外,還配置有繞組片SG2的第I導體部OSi以及第2導體部ISi。如圖12所示,也就是說,在齒槽S中,從徑向內側向外側依次配置第I導體部OSi、 第2導體部ISi、第3導體部ISo、第4導體部OSo,從而配置成為4層構造(徑向層疊構造)。 也就是說,各個導體部具備特有的徑向層疊位置。繞組片SGl的外側導體OS(貫插了齒槽號碼為“6”的齒槽S)的第4焊接部OWo與繞組片SG2的內側導體IS(貫插了齒槽號碼為 “12”的齒槽S)的第3焊接部IWo被焊接。在齒槽號碼為“12”以及“18”的齒槽S中插入有用于Ul相的第3個繞組片SG3。 更詳細地講,在齒槽號碼為“12”的齒槽S中配置有內側導體IS的第2導體部ISi和外側導體OS的第I導體部OSi,在齒槽號碼為“18”的齒槽S中配置有內側導體IS的第3導體部ISo和外側導體OS的第4導體部OSo。這時,在齒槽號碼為“12”的齒槽S中,除了配置有繞組片SG2的第3導體部ISo以及第4導體部OSo之外,還配置有繞組片SG3的第I導體部OSi以及第2導體部ISi。繞組片SG2的外側導體OS (貫插了齒槽號碼為“ 12”的齒槽S)的第4焊接部OWo與繞組片SG3 的內側導體IS (貫插了齒槽號碼為“18”的齒槽S)的第3焊接部IWo被焊接。另外,進一步對繞組片SG2的內側導體IS(貫插了齒槽號碼為“6”的齒槽S)的第 2焊接部IWi和繞組片SG3的外側導體OS (貫插了齒槽號碼為“12”的齒槽S)的第I焊接部OWi進行焊接。之后,對第4個 第10個繞組片SG4 SGlO重復相同的工序,從而形成圖10以及圖11示出的Ul相的繞組。在此,對相鄰的繞組片SG之間的焊接加以說明。為了便于說明,對被插入到齒槽號碼為“60”以及“6”的齒槽S中的第I個繞組片 SGl與相鄰的第2個繞組片SG2以及第10個繞組片SGlO之間的焊接加以說明。如圖13所示,繞組片SGl的外側導體OS的第I焊接部OWi的前端面SI以及繞組片SGlO的內側導體IS的第2焊接部IWi的前端面S2被焊接在焊接部件BI上。繞組片 SGl的外側導體OS以及繞組片SGlO的內側導體IS通過焊接部件BI被電氣連接。繞組片 SGl的內側導體IS的第2焊接部IWi的前端面S2以及繞組片SG2的外側導體OS的第I焊接部OWi的前端面SI被焊接在焊接部件BI上。繞組片SGl的內側導體IS以及繞組片SG2 的外側導體OS通過焊接部件BI被電氣連接。進一步,繞組片SGl的內側導體IS的第3焊接部IWo的前端面S3以及繞組片SGlO 的外側導體OS的第4焊接部OWo的前端面S4被焊接在焊接部件B2上。繞組片SGl的內側導體IS以及繞組片SGlO的外側導體OS通過焊接部件B2被電氣連接。另外,進一步,繞組片SGl的外側導體OS的第4焊接部OWo的前端面S4以及繞組片SG2的內側導體IS的第3焊接部IWo的前端面S3被焊接在焊接部件B2上。繞組片SGl 的外側導體OS以及繞組片SG2的內側導體IS通過焊接部件B2被電氣連接。第I系統3相繞組中除Ul相之外的Vl相、Wl相的繞組也通過與Ul相的繞組相同的方法被焊接以及連接。另外,第I系統3相繞組的Ul相、Vl相、Wl相被Y接線,形成3 相Y接線。各個相的繞組配有與中性點NI (參照圖14)連接的中性點端子T0u、T0v、T0W以及接收電力的受電端子Tlu、Tlv、Tlw0在第I系統3相繞組的各個相的繞組中,如上所述,各個繞組片SG以從軸線方向的后蓋3a側(后側)向前蓋4側(前側)的形式被插入到齒槽S中。各個繞組片SG的焊接端被焊接成,所有的焊接端在軸向上具有相同的高度。其結果,各個繞組片SG前側的前端與前蓋4之間的間隔相同。(中性點端子以及受電端子的設定)如圖6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在Ul相的繞組中,將第一個繞組片SGl的外側導體 OS以及內側導體IS的位于后蓋3a側的連結導體部OSc、ISc分別分開。接著,將外側導體OS的連結導體部OSc的一對分離端中的、與同一外側導體OS的第4導體部OSo連接的分離端,和內側導體IS的連結導體部ISc的一對分離端中的、與同一內側導體IS的第2導體部ISi連接的分離端進行連接。進一步,將與所述外側導體OS的第I導體部OSi連接的分離端作為Ul相的中性一方面,將與所述內側導體IS的第3導體部ISo連接的分離端作為 Ul相的受電端子Tlu來設定。也就是說,中性點端子TOu為從外側導體OS的第I導體部OSi引出的端子,該第I 導體部OSi配置在齒槽號碼為“60”的齒槽S內的徑向最內側。受電端子Tlu為從內側導體IS的第3導體部ISo引出的端子,該第3導體部ISo配置在齒槽號碼為“6”的齒槽S內的徑向上的、從內側向外側的第3個位置上。因此,在齒槽S內的徑向上,受電端子Tlu被配置成比中性點端子TOu更靠徑向外側。同樣,如圖6所示,在Vl相的繞組中,將被插入到齒槽號碼為“56”以及“2”的齒槽S中的繞組片SG的外側導體OS以及內側導體IS的連結導體部OSc、ISc分別分開。將外側導體OS的連結導體部OSc的一對分離端中的、與同一外側導體OS的第4 導體部OSo連接的分離端,和內側導體IS的連結導體部ISc的一對分離端中的、與同一內側導體IS的第2導體部ISi連接的分離端進行連接。將與所述外側導體OS的第I導體部OSi連接的分離端作為Vl相的中性點端子 TOv來設定。另一方面,將與所述內側導體IS的第3導體部ISo連接的分離端作為Vl相的受電端子Tlv來設定。也就是說,中性點端子TOv為從外側導體OS的第I導體部OSi引出的端子,該第I 導體部OSi配置在齒槽號碼為“56”的齒槽S內的徑向最內側。受電端子Tlv為從內側導體IS的第3導體部ISo引出的端子,該第3導體部ISo配置在齒槽號碼為“2”的齒槽S內的徑向上的、從內側向外側的第3個位置上。因此,在齒槽S內的徑向上,受電端子Tlv被配置成比中性點端子TOv更靠外側。同樣,如圖6所示,在Wl相的繞組中,將被插入到齒槽號碼為“52”以及“58”的齒槽S中的繞組片SG的外側導體OS以及內側導體IS的連結導體部OSc、ISc分別分開。將外側導體OS的連結導體部OSc的一對分離端中的、與同一外側導體OS的第4 導體部OSo連接的分離端,和內側導體IS的連結導體部ISc的一對分離端中的、與同一內側導體IS的第2導體部ISi連接的分離端進行連接。將與所述外側導體OS的第I導體部OSi連接的分離端作為Wl相的中性點端子 TOw來設定。另一方面,將與所述內側導體IS的第3導體部ISo連接的分離端作為Wl相的受電端子TIw來設定。也就是說,中性點端子TOw為從外側導體OS的第I導體部OSi引出的端子,該第 I導體部OSi配置在齒槽號碼為“52”的齒槽S內的徑向最內側。受電端子Tlw為從內側導體IS的第3導體部ISo引出的端子,該第3導體部ISo配置在齒槽號碼為“58”的齒槽 S內的徑向上的、從內側向外側的第3個位置上。因此,在齒槽S內的徑向上,受電端子Tlw 被配置成比中性點端子TOw更靠徑向外側。由此,各個相的受電端子Tlu、Tlv、Tlw分別被配置在齒槽S內的徑向上、從內側向外側的第3個位置上,各個相的中性點端子TOu、TOv, TOw分別被配置在齒槽S內的徑向最內偵彳。并且,各個相的受電端子Tlu、Tlv、Tlw被配置在相互接近的位置上。同樣,各個相的中性點端子TOu、TOv, TOw也被配置在相互接近的位置上,且這些中性點端子的配置位置比各個相的受電端子Tlu、Tlv、Tlw更靠徑向內側。
因此,將各個相的中性點端子T0U、T0V、T0W相互連接的中性線(接線部)Lln被配置在比各個相的受電端子Tlu、Tlv、Tlw更靠徑向內側的位置上。其結果,如圖3所示,從各個相的受電端子Tlu、Tlv, Tlw引出的各個引出線Liu、Llv, Llw被配置在比中性線Lln更靠徑向外側的位置上。用中性線Lln將各個相的中性點端子TOu、TOv, TOw相互連接,且將各個相的受電端子Tlu、Tlv, Tlw連接在控制電路的相對應的輸出端子上而作為受電端,由此形成第1系統3相Y接線的繞組,從而形成圖14所示的電路。在圖14中,“Li”分別表示圍繞各個相的繞組而、從各個受電端子Tlu、Tlv、Tlw起到各自的外側導體OS的連結導體部0 的分離端與內側導體IS的連結導體部1 的分離端的連接點為止的繞組的電感。“L2”表示從各自的連接點起分別到各個中性點端子TOu、TOv, TOw為止的繞組的電感。(第2系統3相繞組)接著,對第2系統3相繞組進行說明。第2系統3相繞組與第1系統3相繞組相同,也是3相Y接線。第2系統的3相繞組的各個繞組相對于第1系統所對應的3相繞組的各個繞組錯開1個齒槽間距而分別被卷繞在各個齒槽S中。因此,如圖15及圖16所示,第2系統的U2相繞組相對于第1系統的Ul相繞組錯開1個齒槽間距而分別被卷繞在各個齒槽S中。第2系統的U2相的繞組分配有表1所示的齒槽號碼的齒槽S,使用10個繞組片 SGla SGlOa0第1個繞組片SGla被插入到齒槽號碼為“1”以及“7”的齒槽S中。第2個繞組片SGh被插入到齒槽號碼為“7”以及“13”的齒槽S中。第3個繞組片SG3a被插入到齒槽號碼為“13”以及“19”的齒槽S中。第4個繞組片SG^被插入到齒槽號碼為“19”以及 “25”的齒槽S中。第5個繞組片SG5a被插入到齒槽號碼為“25”以及“31”的齒槽S中。進一步,第6個繞組片SG6a被插入到齒槽號碼為“31 ”以及“37”的齒槽S中。第 7個繞組片SG7a被插入到齒槽號碼為“37”以及“43”的齒槽S中。第8個繞組片SGSa被插入到齒槽號碼為“43”以及“49”的齒槽S中。第9個繞組片SG9a被插入到齒槽號碼為 “49”以及“55”的齒槽S中。第10個繞組片SGlOa被插入到齒槽號碼為“55”以及“1”的齒槽S中。與第1系統的Ul相的繞組相同,各個繞組片SGla SGlOa被接線而形成第2系統的U2相的繞組。第2系統3相繞組中除U2相之外的V2相、W2相的繞組也通過與U2相的繞組相同的方法被接線。第2系統3相繞組的U2相、V2相、W2相與第1系統3相繞組相同,也被Y接線,形成3相Y接線。各個相的繞組配有與中性點N2(參照圖17)連接的中性點端子T0Ua、T0va、 TOwa以及接收電力的受電端子T2u、T2v、T2w。在第2系統3相繞組的各個相的繞組中,各個繞組片SG的焊接端設置為,在軸向上與第1系統3相繞組的繞組片SG的焊接部件B1、B2對齊。如圖1 圖4所示,所有繞組片SG的焊接部件Bi、B2被焊接成在軸向上對齊。其結果,各個繞組片SG前側的前端和前蓋4之間的間隔相同。(中性點端子以及受電端子的設定)
如圖6及圖7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U2相的繞組的中性點端子TOua以及受電端子T2u被設置在分別相對于Ul相的繞組的中性點端子TOu以及受電端子Tlu在圓周方向上相隔150度的位置上。在U2相的繞組中,將第5個繞組片SGfe的外側導體OS以及內側導體IS的連結導體部OSc、ISc分別分開。接著,與Ul相繞組相同,如圖16所示,將外側導體OS的連結導體部0 的一對分離端中的、與同一外側導體OS的第4導體部OSo連接的分離端,和內側導體IS的連結導體部ISc的一對分離端中的、與同一內側導體IS的第2導體部ISi連接的分離端進行連接。將與所述外側導體OS的第1導體部OSi連接的分離端作為U2相的中性點端子 TOua來設定。另一方面,將所述內側導體IS的第3導體部ISo連接的分離端作為U2相的受電端子T2u來設定。也就是說,中性點端子TOua為從外側導體OS的第1導體部OSi引出的端子,該第 1導體部OSi配置在齒槽號碼為“25”的齒槽S內的徑向最內側。受電端子T2u為從內側導體IS的第3導體部ISo引出的端子,該第3導體部ISo配置在齒槽號碼為“31”的齒槽 S內的徑向上的、從內側向外側的第3個位置上。因此,受電端子T2u被配置在比中性點端子TOua更靠徑向外側的位置上,且兩者均被配置在齒槽S內。U2相的受電端子T2u以及中性點端子TOua被配置在分別相對于Ul 相的受電端子Tlu以及中性點端子TOu在定子芯7的圓周方向上相隔150度的位置上。接著,V2相的繞組的中性點端子TOva以及受電端子T2v被設置在分別相對于Vl 相的中性點端子TOv以及受電端子Tlv在1個圓周方向上相隔222度的位置上。因此,如圖6及圖7所示,在V2相的繞組中,將被插入到齒槽號碼為“33”以及“39”的齒槽S中的繞組片SG的外側導體OS以及內側導體IS的連結導體部OSc、ISc分別分開。接著,與Vl相的繞組相同,將外側導體OS的連結導體部OSc的一對分離端中的、 與同一外側導體OS的第4導體部OSo連接的分離端,和內側導體IS的連結導體部ISc的一對分離端中的、與同一內側導體IS的第2導體部ISi連接的分離端進行連接。將與所述外側導體OS的第1導體部OSi連接的分離端作為V2相的中性點端子 TOva來設定。另一方面,將與所述內側導體IS的第3導體部ISo連接的分離端作為V2相的受電端子T2v來設定。也就是說,中性點端子TOva為從外側導體OS的第1導體部OSi引出的端子,該第 1導體部OSi配置在齒槽號碼為“33”的齒槽S內的徑向最內側。受電端子Τ2ν為從內側導體IS的第3導體部ISo引出的端子,該第3導體部ISo配置在齒槽號碼為“39”的齒槽 S內的徑向上的、從內側向外側的第3個位置上。因此,在齒槽S內的徑向上,受電端子Τ2ν 被配置在比中性點端子TOva更靠外側的位置上。接著,W2相的繞組的中性點端子TOwa以及受電端子T2w被設置在分別相對于Wl 相的中性點端子TOw以及受電端子Tlw在所述1個圓周方向上相隔222度的位置上。因此, 如圖6及圖7所示,在W2相的繞組中,將被插入到齒槽號碼為“29”以及“35”的齒槽S中的繞組片SG的外側導體OS以及內側導體IS的連結導體部OSc、ISc分別分開。接著,與Wl相的繞組相同,將外側導體OS的連結導體部OSc的一對分離端中的、 與同一外側導體OS的第4導體部OSo連接的分離端,和內側導體IS的連結導體部ISc的一對分離端中的、與同一內側導體IS的第2導體部ISi連接的分離端進行連接。
將與所述外側導體OS的第1導體部OSi連接的分離端作為W2相的中性點端子 TOwa來設定。另一方面,將與所述內側導體IS的第3導體部ISo連接的分離端作為W2相的受電端子T2w來設定。也就是說,中性點端子TOwa為從外側導體OS的第1導體部OSi引出的端子,該第 1導體部OSi配置在齒槽號碼為“29”的齒槽S內的徑向最內側。受電端子T2w為從內側導體IS的第3導體部ISo引出的端子,該第3導體部ISo配置在齒槽號碼為“35”的齒槽 S內的徑向上的、從內側向外側的第3個位置上。因此,在齒槽S內的徑向上,受電端子T2w 被配置成比中性點端子TOwa更靠外側。由此,各個相的受電端子T2u、T2v、T2w分別被配置在齒槽S內的徑向上的、從內側向外側的第3個位置上,各個相的中性點端子T0ua、T0va、T0wa被配置在齒槽S內的徑向最內側。并且,各個相的受電端子T2u、T2v、T2w被配置在相互接近的位置上。同樣,各個相的中性點端子TOua、TOva, TOwa也被配置在相互接近的位置上,且這些中性點端子的配置位置比各個相的受電端子T2u、T2v、T2w更靠徑向內側。因此,將各個相的中性點端子TOua、TOva, TOwa相互連接的中性線(接線部)L2n 被配置在比各個相的受電端子T2u、T2v、T2w更靠徑向內側的位置上。其結果,如圖3所示, 從各個相的受電端子T2u、T2ν、T2w引出的各個引出線L2u、L2ν、L2w被配置在比中性線L2n 更靠徑向外側的位置上。用中性線L2n將各個相的中性點端子TOua、TOVa、TOWa相互連接,且將各個相的受電端子T2u、T2v、T2w引出,由此形成第2系統3相Y接線的繞組,從而形成圖17所示的電路。圖中,“D1”表示圍繞各個相的繞組而分別從受電端子T2u、T2v、T2w起到各自的外側導體OS的連結導體部0 的分離端與內側導體IS的連結導體部ISc的分離端的連接點為止的繞組的電感?!癉2”表示從各自的連接點起分別到各個中性點端子TOUa、TOva、TOwa為止的繞組的電感。如圖1所示,在以上述的形式卷繞有第1系統3相繞組和第2系統3相繞組的定子6的內部配設有轉子11。轉子11具有旋轉軸12,該旋轉軸12以能夠旋轉的形式被支承在軸承14、15上,該軸承14、15分別被設置在筒狀外殼3的后蓋3a以及前蓋4上。在轉子 11的旋轉軸12上外嵌有轉子芯16,在該轉子芯16的外周,以等角度間隔且與所述定子6、 詳細地講齒9的徑向內側端部相面對的形式設置有多個磁體MG。另外,如圖18所示,本實施方式的轉子11采用換向極型轉子芯。在該轉子芯16上安裝有5個磁體MG和5個突極 17。因此,轉子芯16的磁場磁極數為10個。也可以使用具有10個磁體MG的轉子芯來代替換向極型轉子芯。另外,如圖19所示,換向極型轉子的電動機具備換向轉子11,在其圓周方向上配置有2 Xρ (其中,“P”為極對數)個磁極;定子芯7,其具有多個齒9 (齒槽S),這些齒9 (齒槽S)以與所述轉子11徑向對置的形式設置;和定子6,其具有卷繞在所述齒槽S中的多相繞組。齒9(齒槽S)的個數“Z”為“2XpXmXn(個)”。在此,“m”為定子繞組的相數、“η” 為自然數。另外,在圖19所示的情況下,根據該算式,齒9的個數“Ζ”設定成為Z = 2Χ5(磁體MG的個數)Χ3(相數)Χ2 = 60個。換向轉子11的轉子芯16通過將由鋼板形成的轉子芯片層疊而形成。在轉子芯16的一個徑向位置上形成有空隙30(小磁性輕量部分),該空隙30的比重以及磁性均比轉子芯片小。由此,在轉子芯16內易產生磁力波動的換向轉子11中,除了通過空隙30(小磁性輕量部分)產生磁變抑制效應而使該轉子11具有渦電流抑制效應之外,還通過層疊多個轉子芯片來進一步抑制渦電流的產生。在筒狀外殼3的后蓋3a的內側,且在與接線在定子6上的第1系統3相繞組的中性線Lln對置的位置上形成有第1收容凹部18,在該第1收容凹部18中設置有將中性線 Lln介于其中的空間。由此,能夠通過該第1收容凹部18將向后蓋3a突出的中性線Lln沿軸向釋放,從而能夠使電動機的軸向體積縮小與之相對應的量。在第1收容凹部18中形成有第1貫穿孔HI。形成在第1收容凹部18中的第1貫穿孔Hl為長孔,該第1貫穿孔Hl對置于與中性線Lln相鄰形成的第1系統3相繞組的各個相的受電端子Tlu、Tlv、Tlw。如圖1所示,從受電端子Tlu、Tlv、Tlw引出的各個引出線 Liu、Llv, Llw貫穿第1貫穿孔Hl后被引導至收容箱5內。另外,在筒狀外殼3的后蓋3a的內側,且在與接線在定子6上的第2系統3相繞組的中性線L2n對置的位置上形成有第2收容凹部19,在該第2收容凹部19中設置有將中性線L2n介于其中的空間。由此,能夠通過該第2收容凹部19將向后蓋3a突出的中性線 L2n沿軸向釋放,從而能夠使電動機的軸向體積縮小與之相對應的量。在第2收容凹部19中形成有第2貫穿孔H2。形成在第2收容凹部19中的第2貫穿孔H2為長孔,該第2貫穿孔H2對置于與中性線L2n相鄰形成的第2系統3相繞組的各個相的受電端子T2u、T2v、T2w。如圖1所示,從受電端子T2u、T2v、T2w引出的各個引出線 L2u、L2v、L2w貫穿第2貫穿孔H2后被引導至收容箱5內。在固設于后蓋3a外側的收容箱5內收納有驅動裝置20。在驅動裝置20的電路板 21上安裝有用于控制轉子11旋轉的旋轉傳感器22、ECU(電子控制單元)23、第1開關晶體管Qlu、Qlv, Qlw,以及第2開關晶體管Q2u、Q2v、Q2w等各種電路元件。旋轉傳感器22以與從后蓋3a向外側沿軸線方向突出的旋轉軸12相面對的形式被安裝在電路板21上。在本實施方式中,旋轉傳感器22由霍爾IC構成,對固裝在旋轉軸 12的軸端面上而與旋轉軸12 —體旋轉的檢測用磁體22a的旋轉角進行檢測。E⑶(電子控制單元)23具有微型計算機。E⑶23根據來自于旋轉傳感器22的檢測信號,對各種情況下的無刷電動機1的旋轉角度以及旋轉速度等進行檢測。ECU23計算對第1系統3相繞組以及第2系統3相繞組的各個相進行供電的時機。第1開關晶體管Qlu、Qlv、Qlw例如由功率MOS晶體管形成,這些開關晶體管的開關控制根據E⑶23的控制信號來進行。第1開關晶體管Qlu、Qlv、Qlw被以預定的時機進行開關控制,以此分別控制對第1系統3相繞組的各個相的供電。由此,在定子6上產生由第 1系統3相繞組形成的旋轉磁場。第1開關晶體管Qlu、Qlv、Qlw被安裝在,從軸線方向來看與形成在第1系統3相繞組上的各個相的受電端子Tlu、Tlv、Tlw相面對的電路板21的部分上。在電路板21的、分別與第1開關晶體管Qlu、Qlv、Qlw連接、且從軸線方向來看與受電端子Tlu、Tlv、Tlw相面對的上述電路板21的徑向外周側的位置上分別形成有對各個相進行供電的輸出端子Olu、 01v、01w。
因此,從各個相的受電端子Tlu、Tlv、Tlw引出的各個弓丨出線Liu、Llv、Llw將形成在后蓋3a上的第1貫穿孔H 1貫穿后,沿軸線方向以最短距離分別將各個相的受電端子 Tlu、Tlv、Tlw和各個相的輸出端子Olu、Olv、Olw連接。第2開關晶體管Q2u、Q2v、Q2w例如由功率MOS晶體管形成,這些開關晶體管的開關控制根據E⑶23的控制信號來進行。第2開關晶體管Q2u、Q2v、Q2w被以預定的時機進行開關控制,以此分別控制對第2系統3相繞組的各個相的供電。由此,在定子6上產生由第 2系統3相繞組形成的旋轉磁場。第2開關晶體管Q2u、Q2v、Q2w被安裝在,從軸線方向來看與形成在第2系統3相繞組上的各個相的受電端子T2u、T2v、T2w相面對的電路板21的部分上。在該電路板21 的、分別與第2開關晶體管Q2u、Q2v、Q2w連接、且從軸線方向來看與受電端子T2u、T2v、T2w 相面對的位置上分別形成有對各個相進行供電的輸出端子02u、02v、02wo因此,從各個相的受電端子T2u、T2v、T2w引出的各個引出線L2u、L2v、L2w將形成在后蓋3a上的第2貫穿孔H2貫穿后,沿軸線方向以最短距離分別將各個相的受電端子 T2u、T2v、T2w和各個相的輸出端子02u、02v、02w連接。另外,本實施方式的無刷電動機1用于電動動力轉向裝置等。詳細地講,所述轉子 11的旋轉軸12被連結在未予圖示的減速器上,通過該減速器連結作為被驅動部的未予圖示的轉向軸等對應軸,且驅動該轉向軸等對應軸。接著,對上述第1實施方式的特有的優(yōu)點進行說明。(1)被焊接在焊接部件B 1、B2上的繞組片SG的前端部位于前蓋4側,定子6的 SC繞組的各個受電端子Tlu、Tlv、Tlw、T2u、T2v、T2w被設置在前蓋4相反側的后蓋3a側。 因此,各個受電端子Tlu、TlV、Tlw、T2u、T2V、T2W能夠避開前蓋4側的焊接部分密集的部位而在后蓋3a側分別與各個引出線Liu、Llv, Llw, L2u、L2v、L2w連接。由此,能夠使由齒槽轉矩小的SC繞組構成的無刷電動機1的體積縮小。各個受電端子Tlu、Tlv、Tlw、T2u、T2v、T2w的形成部位不是繞組片SG的前端彼此之間的焊接部分,而是配置在后蓋3a側的以預定尺寸形成的U字形的繞組片SG的連結導體部ISc、OSc0因此,由于能夠使形成SC繞組的各個U字形的繞組片SG的連結導體部 ISc、OSc與后蓋3a之間的間隙縮小,所以能夠縮小無刷電動機1的體積。連接在各個受電端子Tlu、Tlv、Tlw、T2u、T2v、T2w上的相應的各個引出線Liu、 LlV、Llw、L2u、L2V、L2w直接從以預定尺寸形成的繞組片SG的連結導體部ISc、(^c沿軸向引出、即以與連結導體部ISc、0 連續(xù)的形式引出。因此,各個引出線Llu、Llv、Llw、L2u、 L2v、L2w與設置在收容箱5內的電路板21上的各個輸出端子Olu、Olv、Olw、02u、02v、02w 的連接變得容易。在后蓋3a上形成有第1貫穿孔Hl以及第2貫穿孔H2。從設置在后蓋3a側的各個受電端子Tlu、Tlv、Tlw、T2u、T2v、T2w沿軸線方向引出的各個引出線Liu、Llv、Llw、L2u、 L2v、L2w貫穿第1貫穿孔HI以及第2貫穿孔H2后,將各個受電端子Tlu、Tlv、Tlw、T2u、 T2v、T2w連接到與后蓋3a的控制電路相鄰的各個輸出端子Olu、Olv、Olw、02u、02v、02w。 由此,能夠將控制電路的部件置于電路板21的內側,從而能夠使具有控制電路的無刷電動機1的體積整體縮小。由于將繞組片SG的焊接部分設在前蓋4側、即與控制電路相反的一側,所以還能
18夠抑制焊接時的殘渣附著在收容箱5內的控制電路的各個電路等上。(2)設置在后蓋3a側的各個受電端子Tlu、Tlv, Tlw, T2u、T2v、T2w分別被配置在齒槽S內的徑向上、從內側向外側的第3個位置上。因此,從各個受電端子Tlu、Tlv, Tlw, T2u、T2v、T2w沿軸線方向引出的各個引出線Liu、Llv, Llw, L2u、L2v、L2w的外側與安裝有收容箱5內的控制電路的部件的電路板21對置。因此,能夠將各個輸出端子01u、01v、01w、 02u、02v、02w配置在電路板21的外側,且能夠將電路部件安裝在電路板21的內側,從而能夠使具有控制電路的無刷電動機1的體積整體縮小。(3)對配置在前蓋4側的、沿定子6的圓周方向連接的繞組片SG的前端部彼此之間進行連接的各個焊接部件B1、B2具有相同的軸向長度。因此,能夠縮小對形成SC繞組的各個繞組片SG的前端部彼此之間進行連接的各個焊接部件B1、B2與前蓋4之間的間隙,從而能夠縮小無刷電動機1的軸向體積。此外,由于繞組片SG的焊接部的高度相同,所以在焊接時無須進行軸向移動,從而能夠以短時間實施焊接。(4)在筒狀外殼3的后蓋3a的內側、且在與中性線Lln、L2n對置的位置上分別形成有第1收容凹部18以及第2收容凹部19,且在這些第1收容凹部18以及第2收容凹部 19中設置有分別將中性線Lln、L2n介于其中的空間。由此,能夠通過這些第1收容凹部18 以及第2收容凹部19在軸向上抵消向后蓋3a突出的中性線Lin、L2n,從能夠使電動機的軸向體積縮小與之相對應的量。(5)在第1收容凹部18以及第2收容凹部19中,且在對置于與中性線Lln、L2n相鄰形成的第1系統3相繞組以及第2系統3相繞組的受電端子Tlu、TlV、Tlw、T2u、T2V、T2W 的部分上分別形成有第1貫穿孔Hl以及第2貫穿孔H2。因此,第1貫穿孔Hl以及第2貫穿孔H2只要具有分別使引出線Liu、Llv, Llw, L2u、L2v、L2w貫穿的最低限度的大小即可。 因此,能夠抑制異物往返于電動機殼體2和收容箱5之間、即能夠抑制相互之間的移動。(6)在第1系統3相Y接線繞組的相鄰的各個相的繞組片SG中,將用于波形繞組的外側導體OS的連結導體部OSc以及所述用于疊繞組的內側導體IS的連結導體部1 分別分開,將與所述外側導體OS的第4導體部OSo連接的分離端和與所述內側導體IS的第 2導體部ISi連接的分離端電氣連接。這時,將與內側導體IS的第3導體部ISo連接的分離端設定為各個相的受電端子Tlu、Tlv、Tlw,且將與外側導體OS的第1導體部OSi連接的分離端設定為各個相的中性點端子TOu、TOv, TOw0由此,能夠將各個相的受電端子Tlu、Tlv, Tlw配置在比中性點端子 TOu、TOv、TOw更靠徑向外側的位置上。因此,在各個相的受電端子Tlu、Tlv、Tlw通過引出線Llu、Llv、Llw沿軸線方向引出時,引出線Liu、Llv, Llw不會與將各個相的中性點端子TOu、TOv, TOw連結的中性線Lln 交叉。其結果,能夠使無刷電動機1軸線方向的長度縮短與不會和將中性點端子ΤΟικΤΟν、 TOw連結的中性線Lln交叉相對應的量,從而能夠達到無刷電動機1的省空間化以及能夠降低電阻損耗。(7)在第2系統3相Y接線繞組的相鄰的各個相的繞組片SG中,將用于波形繞組的外側導體OS的連結導體部OSc以及用于所述疊繞組的內側導體IS的連結導體部1 分別分開,將與所述外側導體OS的第4導體部OSo連接的分離端和與所述內側導體IS的第2導體部ISi連接的分離端進行電氣連接。這時,將與內側導體IS的第3導體部ISo連接的分離端設定為各個相的受電端子 T2u、T2v、T2w,且將與外側導體OS的第1導體部OSi連接的分離端設定為各個相的中性點端子T0ua、T0va、T0wa。由此,能夠將各個相的受電端子T2u、T2v、T2w配置在比中性點端子 TOua, TOva, TOwa更靠徑向外側的位置上。因此,在各個相的受電端子T2u、T2v、T2w通過弓|出線L2u、L2v、L2w沿軸線方向弓| 出時,引出線L2u、L2v、L2w不會與將各個相的中性點端子TOua、TOva, TOwa連結的中性線 L2n交叉。其結果,能夠使無刷電動機1軸線方向的長度縮短與不會和將中性點端子TOua、 TOva, TOwa連結的中性線L2n交叉相對應的量,從而能夠達到無刷電動機1的省空間化以及能夠降低電阻損耗。以下,參照附圖,對將本發(fā)明具體化的第2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對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上相同的符號并省略其詳細的說明。如圖2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電動機110具備近似圓環(huán)狀的定子111、和配置在定子 111的徑向內側的轉子112。如圖21所示,定子111具備定子芯113。定子芯113具有圓筒部121和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為60個)齒122,這些齒122從該圓筒部121向徑向內側延伸且沿圓周方向設置。定子芯113具備層疊部件,該層疊部件由具有高導磁率的金屬制板狀部件沿軸向層疊而成。在各個相鄰的齒122之間形成有齒槽。在齒槽中插入有用于產生使轉子112旋轉的磁場的分段繞組123。從軸向來看,齒槽的截面為沿徑向的長方形。齒槽的個數與齒122 的個數相同(在本實施方式中為60個)。在齒122和分段繞組123之間設置有未予圖示的絕緣體。分段繞組123為多相(在本實施方式中為3相)的分布線圈,其截面為大致四邊形狀。分段繞組123分別具有多個由彎曲加工而形成為大致U字形的導體板構成的導體繞組片125。導體繞組片125具有齒槽插入部124,其以沿軸向(與圖21的紙面垂直的方向) 貫穿定子芯113的形式被配置在齒槽內;和齒槽突出部(圖示略),其沿軸向從齒槽突出。 各個導體繞組片125的一對齒槽插入部IM相當于U字的平行直線部,這一對齒槽插入部 1 分別被配置在沿圓周方向跨過多個(例如為6個)齒122而分開的2個齒槽內。各個導體繞組片125的一對齒槽插入部IM相當于U字的兩端部。各個相的導體繞組片125彼此在所述齒槽突出部之間沿圓周方向電氣連接。轉子112具備旋轉軸131和轉子芯132,該轉子芯132被固裝在旋轉軸131的外周面上,由磁性金屬材料形成為近似圓環(huán)狀。在轉子芯132的外周部上沿圓周方向等間隔地配置有多個外周側為N極的磁體133 (在本實施方式中為5個)。這些N極的磁體133形成磁體磁極部134。磁體133配置為,從轉子112的軸向來看磁體133的長度方向與徑向垂直。另外,也可以將磁體133作為外周側為S極的磁體。在各個相鄰的磁體磁極部134之間配置有與轉子芯132 —體形成的芯磁極部135, 芯磁極部135與磁體磁極部134相隔從軸向來看具有一定面積的空隙X。各個磁體133 (磁體磁極部134)以及芯磁極部135按大致等角度間隔交替地配置 (在這種情況下,磁體133 (磁體磁極部134)與芯磁極部135相隔180°相對配置)。因此, 轉子112具有10個極的換向極型構造,芯磁極部135相對于徑向外側為N極的磁體133 (磁體磁極部134)起到S極的作用。轉子112的極對數與磁體133的個數相同,本實施方式中極對數為“5”。導體繞組片125所跨過的齒122的個數由齒槽數/磁極數來決定。在本實施方式的定子111中,將轉子112的磁體133(磁體磁極部134)的個數(極對數)設為P (其中,P為2以上的整數)、將分段繞組123的相數設為m時,齒122的總個數L滿足以下的算式。L = 2XpXmXn(其中,n為正的整數)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轉子112的極對數(ρ)為5、分段繞組123的相數(m)為3、 以及η為2,所以根據該算式,齒122的總個數L被設定成為L = 2X5X3X2 = 60。各個磁體133為具有呈彎曲形狀的外側面133a和平坦的內側面13 的大致四角柱狀。各個外側面133a形成為以軸線C為中心的圓弧狀,其與齒122的徑向內側端部、即前端部12 (徑向內側的部位)徑向對置。前端部12 在以軸線C為中心的預定的開角度范圍內沿圓周方向延伸。各個內側面13 被固裝在設置于相鄰的芯磁極部135之間的轉子芯132的固裝面上,在磁體133與相鄰的芯磁極部135之間沿圓周方向設有空隙X。芯磁極部135形成為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大致扇狀。芯磁極部135具有呈彎曲形狀的徑向外側面。本實施方式的電動機110具備所謂換向極型構造的轉子112,其被構成為使轉子芯132的芯磁極部135起到磁極的作用;和定子111,其具有由多個導體繞組片125構成的分段繞組123。由于分段繞組123與以往技術中將連續(xù)的導線卷繞在齒上而構成的繞組相比具有較高的占積率,所以能夠使電動機實現高輸出化。因此,通過將轉子112設為換向極型來減少磁體133的個數從而有利于省資源化和低成本化等,并且通過將定子111的繞組設為分段繞組,能夠實現高輸出化。接著,對本實施方式的電動機110的特征部位,即各個磁極部134、135的開角度進行詳細地說明。如圖22以及圖23所示,以芯磁極部135的軸線C為中心的開角度θ g被設定為, 與以磁體磁極部134的軸線C為中心的開角度em不同。具體地講,在將在徑向上與磁體對置的齒的個數設為a、且將所述齒122的開角度設為θ t的情況下,磁體磁極部134的開角度θ m、芯磁極部135的開角度θ g分別被設定為下述算式(1)、O)的形式。θ m = 360/2pmn X (a+1) - ( θ t/2) X 2· · · (1)θ g = θ m- (360/2pmn- θ t) X 2· · · (2)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磁體133(磁體磁極部134)通常至少與5個齒122對置,所以上述算式(1)中等號的右邊為“360/2pmnX(5+l)-(et/2)X2”。在此,“360/2pmn”相當于齒122的開角度θ t和相鄰的2個齒122之間(間隙K)在圓周方向上以軸線C為中心的開角度9S1的角度總和。所以,如圖23所示,磁體磁極部134的開角度em相當于從6 個齒122的開角度θ t與6個開角度θ Sl之和中減去與(θ t/2) X2對應的量的角度。另一方面,芯磁極部135的開角度eg相當于比所述開角度em小與0S1X2對應的量的角度。其結果,磁體133 (磁體磁極部134)的圓周方向兩端位置與芯磁極部135的圓周方向兩端位置相對于對置的齒122的圓周方向位置相對錯開。進一步,磁體133(磁體磁極部134) 的圓周方向兩端位置與芯磁極部135的圓周方向兩端位置相對于對置的齒122彼此之間的間隙K(參照圖23)的圓周方向位置相對錯開。如圖M所示,通過使用上述各個算式來設定各個磁極部134、135的開角度θ m、 θ g而使各個磁極部134、135的開角度θπκ θ g互不相同,由此使產生于各個磁極部134、 135的齒槽轉矩錯開。所以,能夠抑制這些合成齒槽轉矩。這樣,在本實施方式中,能夠抑制與轉子112旋轉時的振動相關的合成齒槽轉矩,從而能夠提高轉子112的旋轉性能?;诘?實施方式,除了能夠獲得第1實施方式的⑴ (7)的優(yōu)點之外,還能夠獲得以下的優(yōu)點。(8)在轉子112中,磁體133(磁體磁極部134)的開角度θ m與芯磁極部135的開角度9g互不相同。由于轉子112為換向極(半磁體,half magnet)型構造的轉子,所以與沿著全周配置有磁體的整磁體(full magnet)型構造的轉子相比能夠減少磁體的個數。 芯磁極部135與轉子芯132 —體形成,所以能夠較容易地更改轉子芯132的形狀。因此,在第2實施方式的轉子112中,通過改變芯磁極部135的開角度θ g等來改變形狀,將在各個磁極部134、135中產生的齒槽轉矩錯開,從而能夠抑制這些合成齒槽轉矩。(9)分別將磁體133(磁體磁極部134)的開角度θ m以及芯磁極部135的開角度 Qg 設定為 θ m = 360/2pmnX (a+l)-( θ t/2) X2、θ g = θ m-(360/2pmn-θ t) X2 的形式。 如圖23所示,由此使在各個磁極部134、135中產生的齒槽轉矩錯開,能夠抑制作為整個電動機110的合成齒槽轉矩。(10)磁體133(磁體磁極部134)的圓周方向兩端位置與芯磁極部135的圓周方向兩端位置相對于對置的齒122的圓周方向位置相對錯開。也就是說,磁體133的開角度 θ m和芯磁極部135的開角度θ g被設定為,磁體133的圓周方向兩端在圓周方向上相對于齒122的位置關系不同于芯磁極部135的圓周方向兩端在圓周方向上相對于齒122的位置關系。進一步,磁體133(磁體磁極部134)的圓周方向兩端位置與芯磁極部135的圓周方向兩端位置相對于對置的齒122彼此之間的間隙K的圓周方向位置相對錯開。也就是說, 磁體133的開角度θ m和芯磁極部135的開角度θ g被設定為,磁體133的圓周方向兩端在圓周方向上相對于在圓周方向上相鄰的齒122之間的間隙K的位置關系不同于芯磁極部 135的圓周方向兩端在圓周方向上相對于在圓周方向上相鄰的齒122之間的間隙K位置關系。由此,使磁體133以及芯磁極部135產生齒槽轉矩的時機不同步,從而能夠抑制合成齒槽轉矩。上述第2實施方式也可以更改為以下的形式。 在第2實施方式中,電動機110為在轉子芯132的外表面(外周面)固裝有磁體 133的所謂SPM構造。并不僅限于此,圖沈以及圖27所示,例如,電動機110也可以為在轉子芯132中埋設有磁體133的所謂IPM構造。在這種情況下,同樣優(yōu)選地,芯磁極部135的開角度θ g與磁體磁極部134的開角度θ m互不相同。 在第2實施方式中,通過算式O)設定芯磁極部135的開角度θ g。并不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過下述算式(3)來設定芯磁極部135的開角度θ g。θ g = θ m- (360/2pmn- θ t) X 2 X b. · · (3)(其中,0<b<l)算式(3)的系數b是表示伴隨芯磁極部135外徑的變化而產生的開角度的變化的系數。芯磁極部135的外徑變得越小,系數b的值就變得越小,在芯磁極部135以及磁體磁極部134的外徑相同的情況下,b = 1。由此,如圖25所示,例如能夠將磁體磁極部134的外徑(徑向長度)設定為比芯磁極部135的外徑要小At。通過這種設定,芯磁極部135的開角度θ g被設定為增大與所述開角度9S1和圖25示出的開角度0S2之差對應的量。這樣,與芯磁極部135以及磁體磁極部134的外徑為相同的情況相比較,通過增大芯磁極部135的外徑,能夠抑制引起振動的朝徑向的激振力,從而能夠使各個磁極部134、135的導磁率(permeance)平衡。 雖然在第2實施方式中,通過算式⑴以及算式(2)設定了各個磁極部134、135 的開角度θπκ eg,然而并不僅限于此,也可以將各個磁極部134、135的開角度em、0g設定為以下的形式。如圖觀所示,也可以使芯磁極部135的圓周方向寬度(開角度eg)分別向圓周方向兩側(圓周方向外側)擴大與開角度θ Sl的大約一半對應的長度。由此,能夠使芯磁極部135的開角度eg與磁體磁極部134的開角度Θ m互不相同,從而使芯磁極部135和磁體磁極部134的圓周方向兩端位置相對于間隙K的圓周方向位置相對錯開。因此,由于各個磁極部134、135產生齒槽轉矩的時機不同步,所以能夠抑制各個磁極部134、135的齒槽轉矩。另外,如圖四所示,也可以使磁體磁極部134(磁體133)的圓周方向寬度(開角度θπι)分別向圓周方向內側縮小與開角度θ Sl的大約一半對應的長度。由此,能夠使芯磁極部135的開角度θ g與磁體磁極部134的開角度θ m互不相同,從而使芯磁極部135 和磁體磁極部134的圓周方向兩端位置相對于間隙K的圓周方向位置相對錯開。因此,由于各個磁極部134、135產生齒槽轉矩的時機不同步,所以能夠抑制各個磁極部134、135的齒槽轉矩?!るm然在第2實施方式中沒有特別提及,例如圖30及31所示,轉子112的轉子芯 132也可以通過將多個由厚度為Dl的鋼板形成的轉子芯片132a(轉子芯部件)層疊而形成。在換向極型構造的轉子112中,雖然在轉子112內容易產生磁變,但通過使用層疊型的轉子芯132,能夠抑制伴隨磁變而產生的渦電流。另外,如圖30及31所示,也可以在轉子芯132內形成空隙Y(小磁性輕量部分)。 由于通過在轉子芯132內形成空隙Y,能夠使轉子112輕量化,所以能夠提高轉子112旋轉時的機動性。另外,通過將所述空隙Y形成在各個磁極部134、135的背部(徑向內側),能夠使各個磁極部134、135的磁通不容易流向離開各個磁極部134、135的方向、即旋轉軸131側。 由此,能夠抑制磁變而使齒槽轉矩進一步降低。同時,可以提供一種能夠抑制產生于轉子芯 132上的渦電流且高效率(高輸出)的電動機。并且通過高輸出化能夠減小單位輸出功率的電動機110的尺寸。另外,如圖30及31所示,也可以將作為小磁性輕量部分的空隙Y相對于軸線C的開角度θ h(圓周方向寬度)設定得比芯磁極部135的開角度9g大。當然,也可以將空隙 Y的圓周方向的開角度θ h設定得比磁體磁極部134(磁體133)的開角度em大。這樣, 通過將空隙Y的圓周方向的開角度θ h設定得比芯磁極部135的開角度eg大,能夠盡量縮小位于沿圓周方向配置的空隙Y之間的轉子芯132的圓周方向寬度。由此,由于來自于磁體133(磁體磁極部134)的磁通難以流向作為對轉子芯132進行固定的固定部件的旋轉軸131側,所以能夠適當地使磁通集中在芯磁極部135側。其結果,能夠改善沿轉子112的圓周方向交替形成的磁體133以及芯磁極部135的磁平衡,從而能夠降低齒槽轉矩以及能夠達到低噪音化、低振動化、高輸出化。并且通過高輸出化能夠減小單位輸出功率的電動機 110的尺寸。另外,在如圖30所示的將多個轉子芯片13 層疊而成的層疊型轉子112中,也可以將各個磁極部134、135之間的空隙X的圓周方向寬度D2設定得比構成轉子芯132的轉子芯片13 的厚度Dl大。由此,能夠抑制軸向上的磁擾動而使磁流動良好。 雖然在第2實施方式的電動機110中,轉子112是被配置在定子111的徑向內側的所謂內轉子型的轉子,然而轉子112也可以是被配置在定子的徑向外側的所謂外轉子型的轉子?!るm然在第2實施方式中,本發(fā)明適用為η = 2,然而也可以任意更改所述η。以下,參照附圖,對將本發(fā)明具體化的第3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對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上相同的符號并省略其詳細的說明。如圖32所示,轉子211被貫插固裝在旋轉軸212上。在本實施方式中,旋轉軸212 為非磁性材料的金屬軸。如圖32 圖36所示,轉子211的轉子芯216通過將多個由鋼板形成的轉子芯片 216a層疊而形成。如圖36所示,轉子芯216具有軸固定筒部221,其被固裝在旋轉軸212上且形成為圓筒狀;磁石固定筒部222,其隔著一定的間隔將軸固定筒部221的外周面內包且形成為圓筒狀;以及橋接部223,其以一定的間隔將軸固定筒部221和磁石固定筒部222連結并對兩者進行保持。在磁石固定筒部222的外周面上沿軸向凹設有5個扇狀的凹部22 ,這些凹部 222a在圓周方向上按照等角度間隔配置。通過形成扇狀的凹部22加,在凹部22 和凹部 22 之間形成5個突極224。如圖35所示,在沿圓周方向等間隔形成的凹部22 中固裝有磁體MG。5個磁體 MG配置為,相對于轉子芯216,徑向外側(定子側)的面成為S極(第1磁極)、徑向內側的面成為N極(第2磁極)。其結果,相對于磁體MG在圓周方向上相鄰的突極224的外側面 (定子側的面)成為與磁體MG的外側面不同的磁極、即N極。另外,在與本實施方式的轉子211相對的定子206中,如圖34所示,將轉子211的磁體MG的個數(極對數)設為p(其中,ρ為2以上的整數)、將SC繞組的相數設為m,齒 209的總個數Z滿足以下的算式。Z = 2XpXmXn(其中,n為正的整數)在本實施方式中,轉子211的極對數(ρ)為5,SC繞組的相數(m)為3、以及η為 2,所以根據該算式,齒209的總個數Z被設定成為Z = 2X5X3X2 = 60。對軸固定筒部221和磁石固定筒部222進行連結并保持的橋接部223設置有5個, 各個橋接部223從軸固定筒部221的外側面沿徑向延伸并與磁石固定筒部222的內側面連結。5個橋接部223在圓周方向上等間隔地配置,等間隔配置的5個橋接部223沿著軸向延出形成。各個橋接部223與磁石固定筒部222的內側面在與以嵌合的方式固裝有磁體MG的凹部22 對應的位置上相互連結。并且,沿徑向延伸的橋接部223的中心軸線與對應的磁體MG的圓周方向寬度的中心位置垂直。因此,形成在軸固定筒部221的外側面和磁石固定筒部222的內側面之間的空間被沿圓周方向等間隔配置的5個橋接部223分割成5個,從而形成5個在軸向上貫穿的空隙225(小磁性輕量部分)。由于空隙225的比重以及磁性比由層疊鋼板形成的轉子芯部件小,所以轉子芯 216通過形成該空隙225(小磁性輕量部分)而被輕量化,從而能夠使整個電動機的重量減輕。在磁石固定筒部222軸向的兩個側面且在靠各個橋接部223的位置上分別形成有沿軸向凹設的蓋固定孔226。如圖33所示,各個蓋固定孔2 用于固定將轉子芯216的外周覆蓋的轉子蓋227。轉子蓋227具有圓筒形狀的蓋部227a。在蓋部227a上以從前蓋204側的開口端將磁石固定筒部222的側面覆蓋的形式設置有朝旋轉軸212方向屈曲形成的環(huán)狀的加強肋板227b。如圖33所示,在環(huán)狀的加強肋板227b的內周部、且在與各個蓋固定孔2 對應的位置上形成有卡合突起227c (參照圖3 ??ê贤黄?27c通過被彎曲形成而被嵌合在各個卡合突起227c所對應的蓋固定孔226中,將轉子蓋227的蓋部227a支承固定在轉子芯 216 上。另外,將磁石固定筒部222的后蓋203a側的側面覆蓋的環(huán)狀的側板227d的外周端被鉚接固裝在蓋部227a的后蓋203a側的開口端上。接著,對上述第3實施方式的作用進行說明。在無刷電動機201的轉子芯216上設置有固裝在旋轉軸212上的軸固定筒部221 和隔著一定的間隔將該軸固定筒部221的外周面內包的磁石固定筒部222,并通過橋接部 223將軸固定筒部221和磁石固定筒部222連接在一起。在軸固定筒部221的外側面和磁石固定筒部222的內側面之間形成有被橋接部223區(qū)劃的空隙225。轉子芯216的比重通過空隙225的形成而減少。由于軸固定筒部221和磁石固定筒部222之間的空隙225的磁性較小,所以配置在磁石固定筒部222的凹部22 中的磁體MG的磁通會向相鄰的突極2M集中。從而能夠改善沿轉子芯216的圓周方向交替形成的突極2 和磁體MG之間的磁平衡。沿徑向延伸的橋接部223的中心軸線與對應的突極224的圓周方向中心位置垂直。所以,磁體MG的磁通更加難以經由橋接部223流向軸固定筒部221,而是向突極2 集中。因此能夠進一步改善沿轉子211的圓周方向交替形成的磁極的磁平衡,從而能夠降低電動機的齒槽轉矩以及能夠實現低噪音化、低振動化、高輸出化?;诒镜?實施方式,能夠獲得以下的優(yōu)點(11)通過形成在轉子芯216上的空隙225使轉子芯216被輕量化,從而能夠使整個電動機輕量化。并且,形成在軸固定筒部221和磁石固定筒部222之間的空隙225的磁性較小。所以,能夠使配置在磁石固定筒部222的凹部22 中的磁體MG的磁通向相鄰的突極2M集中,從而能夠改善沿轉子芯216的圓周方向交替形成的突極2 和磁體MG之間的磁平衡。其結果,能夠改善沿轉子芯216的圓周方向交替形成的磁極的磁平衡,從而能夠降低電動機的齒槽轉矩以及能夠達到低噪音化、低振動化、高輸出化。并且,能夠通過高輸出化使單位輸出功率的無刷電動機201體積縮小。(12)橋接部223隔著空隙225沿圓周方向等間距地形成在軸固定筒部221和磁石固定筒部222之間。因此,來自于磁石固定筒部222的磁體MG的磁通難以通過這些橋接部 223流向軸固定筒部221而集中在磁石固定筒部222的突極2M上。其結果,能夠進一步改善沿轉子211的圓周方向交替形成的磁極的磁平衡,從而能夠降低電動機的齒槽轉矩以及能夠達到低噪音化、低振動化、高輸出化。(13)沿徑向延伸的橋接部223的中心軸線與突極224的圓周方向中心位置垂直。 所以,磁體MG的磁通更加難以經由橋接部223流向軸固定筒部221,而是集中在突極224 上。其結果,能夠進一步改善沿轉子211的圓周方向交替形成的磁極的磁平衡,從而能夠降低電動機的齒槽轉矩以及能夠達到低噪音化、低振動化、高輸出化。(14)用轉子蓋227將轉子芯216覆蓋。因此,即使在固裝于轉子芯216的凹部 222a中的磁體MG從凹部22 脫落的那樣的情況下,磁體MG也不會從轉子蓋227飛出,所以不會使周圍的部件損傷。并且,轉子蓋227通過形成在轉子芯216(磁石固定筒部22 上的蓋固定孔226 被支承固定在轉子芯216上。因此,由于無需設置用于固定轉子蓋的特有的部件等,所以無需確保用于將該特有的部件安裝在電動機內的所需空間。(15)轉子芯216通過將多個由鋼板形成的轉子芯片216a層疊而形成。因此,由于轉子芯216軸向上的磁阻增大,使得磁體MG的磁通不容易沿轉子芯216的軸向流動,所以磁體MG的磁通向突極2M集中。另外,一般來講,在換向極型轉子211中,磁力容易在轉子芯216內產生變動。除了通過作為小磁性輕量部分的空隙225產生磁變抑制效應而使轉子具有渦電流抑制效應之外,由于轉子芯216由被層疊的多個轉子芯片216a形成,所以能夠進一步抑制渦電流的產生。其結果,能夠使電動機實現高輸出化,從而能夠進一步使單位輸出功率的無刷電動機 201體積縮小。同樣,定子芯207通過將多個由鋼材形成的定子芯片207a層疊而形成。因此,產生于定子芯207上的磁通不容易在軸向上流動,而會集中在齒209的前端。(16)旋轉軸212由非磁性材料形成。因此,磁體MG的磁通不容易流向旋轉軸212, 而是集中在突極2M上。其結果,能夠進一步改善沿轉子211的圓周方向交替形成的磁極的磁平衡,從而能夠降低電動機的齒槽轉矩以及能夠達到低噪音化、低振動化、高輸出化。(17)在定子206的定子芯207上設置有60個齒槽S和60個齒209。將第1系統 3相繞組和第2系統3相繞組卷繞在60個齒209上。第2系統的3相繞組的各個繞組相對于第1系統的3相繞組的各個繞組錯開1個齒槽間距。將供電至第1系統3相繞組的3相交流和供電至第2系統3相繞組的3相交流的之間的相位差設為30度電角度。由于無刷電動機201的第1系統3相繞組以及第2系統3相繞組的齒槽S錯開30 度(電角度),所以分別產生于第1系統3相繞組以及第2系統3相繞組的電角度6次成分的轉矩脈動波被抵消。其結果,能夠使產生于無刷電動機201上的電角度6次成分的轉矩脈動波消失。
上述第3實施方式也可以更改為以下的形式。 如圖38所示,在第3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形成各個空隙225的磁石固定筒部 222內側面上形成該內側面的中央位置最凸向定子側的槽250。在這種情況下,從軸向來看槽250的內底面形成為圓弧狀,且該圓弧狀的內底面的兩個側部的面形成為圓弧狀后與磁石固定筒部222的內側面連續(xù)即可。由此,由于磁體MG的磁通進一步向相鄰的突極2 集中,所以能夠進一步改善沿轉子211的圓周方向交替形成的磁極的磁平衡。 在上述第3實施方式中,各個橋接部223、軸固定筒部221、以及磁石固定筒部222 在軸線方向上的長度均為相同。替代于此,如圖39所示,各個橋接部223的軸線方向的長度也可以比軸固定筒部 221以及磁石固定筒部222的軸線方向的長度要短。由此,由于橋接部223的磁阻進一步增大,使得磁體MG的磁通更加不容易向旋轉軸212的方向流動,而是向突極2M集中。其結果,能夠改善沿轉子211的圓周方向交替形成的磁極的磁平衡。 在上述第3實施方式中,各個橋接部223與磁石固定筒部222的內周面在與固裝有磁體MG的凹部22 對置的位置上相互連結。如圖40所示,各個橋接部223與磁石固定筒部222的內周面也可以在與突極2M對置的位置上相互連結來代替上述方式。在這種情況下,也可以在各個橋接部223的延長線上的磁石固定筒部222的側面沿軸向貫穿形成有第2空隙255 (小磁性輕量部分)。通過第2空隙255,容易使磁體MG的磁通向突極2M集中,從而能夠進一步改善沿轉子211的圓周方向交替形成的磁極的磁平衡,且能夠進一步使電動機輕量化。當然,在該變形方式中,也可以在各個橋接部223的延長線上的磁石固定筒部222 的側面沿軸向貫穿形成第2空隙255(小磁性輕量部分)。在這種情況下,也可以按照以下形式來實施,將第2空隙255(小磁性輕量部分)作為蓋固定孔2 來使用,對轉子蓋227 進行固定。 在上述第3實施方式中,將小磁性輕量部分用空隙225來形成。也可以不通過橋接部223來對軸固定筒部221和磁石固定筒部222之間進行連結,而在軸固定筒部221和磁石固定筒部222之間的空間內充填比重以及磁性較小的材料(例如合成樹脂),通過合成樹脂將軸固定筒部221和磁石固定筒部222連結并固裝,以此來代替上述方式。當然,也可以在軸固定筒部221和旋轉軸212之間的空間內直接充填比重以及磁性比軸固定筒部221小的合成樹脂來作為小磁性輕量部分,通過該合成樹脂將軸固定筒部 221和旋轉軸212連結并固裝?!るm然在上述第3實施方式中,定子芯207為使用了繞組片SG的SC繞組,然而也可以采用一般的例如將銅線卷繞而形成的多相繞組。以下,參照附圖,對將本發(fā)明具體化的第4 第7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對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上相同的符號并省略其詳細的說明。在筒狀外殼(磁軛)303的內周面上固定有作為電樞的定子306。如圖42所示,定子306具備固設在筒狀外殼303的內側面上的定子芯307。如圖42所示,定子芯307具備圓筒部308和多個齒309,這些齒309從該圓筒部308向徑向內側延伸且沿圓周方向設置。如圖43所示,定子芯307通過將多個定子芯片307a層疊而形成。由各自獨立的3相交流電源分別對第1系統3相繞組和第2系統3相繞組進行供電。在本第4實施方式中,通電(供電)至第1系統3相繞組的3相交流和供電至第2系統3相繞組的3相交流之間的相位差按電角度算為30度。上述中性點端子T0u、T0v、T0w、T0ua、T0va、T0wa 以及受電端子 Tlu、Tlv、Tlw、T2u、 T2v、T2w也可以通過將上述的繞組片SG進行加工而形成,也可以只在相關的部分上插入專用的(與上述繞組片SG不同的)繞組片來進行設置。另外,如圖44所示,在轉子311的旋轉軸312上外嵌有換向極型構造的轉子芯 316。轉子芯316被沿軸向等分成2個。被分割的分割轉子芯316a、316b以旋轉軸312的中心軸線為旋轉中心被向一個方向錯開預先設定的錯開角度θ 1。在各個分割轉子芯316a、316b的外周面上沿圓周方向按等角度間距交替設置有5 個磁體MG和形成在轉子芯316上的5個突出磁極部318,這些磁體MG和這些突出磁極部 318均與定子306、詳細地講齒309的徑向內側端部相面對。5個磁體MG被配置成,相對于轉子芯316,N極位于徑向內側、S極位于徑向外側。 也就是說,5個磁極部318成為N極。如圖44所示,因此,N極和S極沿圓周方向交替配置, 轉子311的極對數被設定為5 (磁極的個數(P)為10個)。轉子311的極對數為5,具備60個齒309。因此,相鄰的齒309之間的間距按機械角算為6度,其換算成電角度為30度。如圖44所示,分割轉子芯316a、316b以旋轉軸312的中心軸線為旋轉中心被向一個方向錯開預先設定的錯開角度Θ1。所以,整個轉子芯316與定子306的磁極(齒309) 之間具有按電角度算為60度的磁扭斜。通過按電角度算為60度的磁扭斜,可降低電角度 12次成分的轉矩脈動波。在此,相鄰的分割轉子芯316a、316b之間的錯開角度θ 1 (機械角)通過以下的算式求出。θ IX分割數=360(度)/(12(次)X極對數)由于極對數為5,所以θ 1 X 分割數=360/60 = 6 度因此,θ 1 = 6度/分割數在此,由于圖44示出的轉子芯316為2個分割轉子芯、即316a、316b,所以錯開角度(機械角)θ 1為3度。由此,在轉子芯316的磁極和定子306的磁極(齒309)之間保持有電角度為60 度的磁扭斜。上述實施方式被設定為滿足以下的算式等。也就是說,在定子306中,2個不同的m相(在本實施方式中為3相)繞組按電角度算錯開與相鄰的所述齒槽S之間的相位差角度(360XP)/(SX2)(其中,P為磁極的個數、 S為齒槽S的個數)相當的間距量。相位偏移了與所述相位差角度對應的量的信號被供給至各個相的2個繞組。具體地講,在本實施方式中,相位差角度設為(360X 10)/(60X 2)= 30度。
在本實施方式中,該磁扭斜被設定為60度電角度,以使定子306和轉子311之間的磁扭斜按電角度算為齒槽S之間的相位差角度(30度)的2倍。接著,對上述的無刷電動機301的作用加以說明。E⑶323通過控制而使各自獨立的3相交流電源分別對第1系統3相繞組以及第2 系統3相繞組進行供電。供給至第1系統3相繞組的3相交流和供給至第2系統3相繞組的3相交流之間的相位差按電角度算為30度。這時,在第1系統3相繞組以及第2系統3相繞組上產生電角度6次成分的轉矩脈動波和電角度12次成分的轉矩脈動波。該電角度6次成分的兩個轉矩脈動波的1個周期的波為60度(=360度(電角度)/6次)。在這種情況下,由于第1系統3相繞組以及第2系統3相繞組的齒槽S錯開1個周期的一半、即30度(電角度),所以在相鄰的第1系統3相繞組和第2系統3相繞組上產生的轉矩脈動波分別上下對稱。因此,兩個電角度6次成分的脈動波被抵消。其結果,在無刷電動機301上產生的電角度6次成分的轉矩脈動波消失。另一方面,將換向極型構造的轉子芯316沿軸線方向等分成2個而形成分割轉子芯316a、316b。分割轉子芯316a、316b以旋轉軸312的中心軸線為旋轉中心被向一個方向錯開預先設定的3度機械角,以使轉子芯316的磁極和定子306的磁極(齒309)之間保持按電角度算為60度的磁扭斜。由此,能夠使在無刷電動機301上產生的電角度12次成分的轉矩脈動波消失?;诒镜?實施方式,能夠獲得以下的優(yōu)點。(18)在定子306的定子芯307上設置有60個齒槽S和60個齒309。將第1系統 3相繞組和第2系統3相繞組卷繞在60個齒309上。這時,第2系統的3相繞組的各個繞組以相對于第1系統的3相繞組的各個繞組錯開1個齒槽間距的形式卷繞在各個齒槽S中。供給至第1系統3相繞組的3相交流和供給至第2系統3相繞組的3相交流之間的相位差按電角度算為30度。由于無刷電動機301的第1系統3相繞組以及第2系統3相繞組的齒槽S錯開1 個周期的一半、即30度(電角度),所以分別產生于第1系統3相繞組以及第2系統3相繞組的電角度6次成分的轉矩脈動波被抵消。其結果,能夠使在無刷電動機301上產生的、基本電角度成分(=m相繞組交流驅動X2 = 3X2 = 6)即電角度6次成分的奇數倍成分的轉矩脈動波(6次成分、18次成分、以及30次成分等)消失。(19)將轉子芯316沿軸向等分成2個而形成分割轉子芯316a、316b。分割轉子芯 316a、316b配置為以旋轉軸312的中心軸線為旋轉中心被向一個方向錯開3度機械角,以使轉子芯316的磁極和定子306的磁極(齒309)之間保持按電角度算為60度的磁扭斜。因此,能夠使在無刷電動機301上產生的、基本電角度成分(=m相繞組交流驅動X2 = 3X2 = 6)即電角度6次成分的偶數倍成分的轉矩脈動波(12次成分、對次成分、 以及36次成分等,也就是說,12次成分的倍數次成分)消失。(20)由于電角度6次成分的轉矩脈動波以及電角度12次成分的轉矩脈動波消失, 所以能夠使電動機達到低噪音化、低振動化。在將無刷電動機301使用于EPS用電動機的情況下,由于以低噪音、低振動的形式驅動,所以能夠舒適地進行轉向操作。
29
接著,參照圖45,對本發(fā)明的第5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在第4實施方式中,轉子為換向極型轉子。相對于第4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轉子為環(huán)形磁體型轉子。為了便于說明,對特征部分進行詳細地說明而省略其相同部分。如圖45所示,在轉子330中,將轉子芯331的外周面331a沿軸向等分成3個,形成3個環(huán)形磁體33h、332b、332c。在被分割的各個環(huán)形磁體33h、332b、332c上沿圓周方向分別安裝有10個磁體MG。10個磁體MG安裝為,沿著轉子芯331的徑向配置N極和S極、 且在圓周方向上相鄰的磁體MG成為不同的磁極。如圖45所示,在以這種形式構成的環(huán)形磁體33加、332b、332c中,相鄰的環(huán)形磁體 332a.332b.332c以旋轉軸312的中心軸線為旋轉中心被向一個方向錯開預先設定的錯開角度θ 2,以使轉子芯331的磁極和定子306的磁極(齒309)之間保持按電角度算為60度的磁扭斜。在這種情況下,N極和S極沿圓周方向交替配置,轉子311的極對數為5個,定子 306具備60個齒309,所以相鄰的齒309之間的間距按機械角算為6度,其換算成電角度為 30度。另外,環(huán)形磁體33h、332b、332c之間的錯開角度θ 2為用于使轉子芯331的磁極與定子306的磁極(齒309)之間保持按電角度算為60度的磁扭斜的角度。在此,相鄰的環(huán)形磁體33h、332b、332c之間的錯開角度θ 2 (機械角)通過以下的算式求出。θ 2Χ環(huán)形磁體數=360(度)/(12(次)X極對數)=360/60 = 6度此時,由于極對數為5,所以θ 2X環(huán)形磁體數=360/60 = 6度因此,θ 2 = 6度/環(huán)形磁體數在此,由于圖45示出的轉子芯331的環(huán)形磁體數為3個,所以角度(機械角)θ 2 為2度。由此,轉子330的磁極和定子306的磁極(齒309)之間保持按電角度算為60度的磁扭斜。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也能夠降低電角度6次成分以及電角度12次成分的轉矩脈動波。從而能夠獲得與第4實施方式的(18) 00)相同的優(yōu)點。接著,參照圖46,對本發(fā)明的第6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本實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其轉子不同于第4以及第5實施方式的轉子。為了便于說明,對特征部分加以詳細地說明而省略其相同部分。如圖46所示,在轉子340的旋轉軸312上外嵌有轉子芯341。在轉子芯341的外周面341a上沿圓周方向按等角度間隔設置有多個磁體MG,這些磁體MG與所述定子306、詳細地講齒309的徑向內側端部相面對。在本實施方式的轉子芯341上安裝有10個磁體MG。 10個磁體MG安裝為,相對于轉子芯341沿著徑向配置N極和S極、且在圓周方向上相鄰的磁體MG分別成為不同的磁極。N極和S極沿圓周方向交替配置,轉子340的極對數被設定為5。如圖46所示,使設置在轉子芯341的外周面341a上的各個磁體MG相對于旋轉軸 312的軸向傾斜(扭斜)預定的角度θ 3。
在這種情況下,由于N極和S極沿圓周方向交替配置、轉子340的極對數為5、定子 306具備60個齒309,所以相鄰的齒309之間的間距按機械角算為6度,其換算成電角度為 30度。另外,各個磁體MG的扭斜角度θ 3為用于使轉子芯341的磁極與定子306的磁極 (齒309)之間保持按電角度算為60度的磁扭斜的角度。在此,各個磁體MG的扭斜角度θ 3(機械角)通過以下的算式求出。θ 3 = 360(度)/(12(次)X 極對數)=360/60 = 6 度在此,由于圖46示出的轉子340的極對數為5,所以角度(機械角)θ 3為6度。 由此,在轉子340的磁極和定子306的磁極(齒309)之間保持電角度為60度的磁扭斜。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也能夠降低電角度6次成分以及電角度12次成分的轉矩脈動波。能夠獲得與第4實施方式的(18) 00)相同的優(yōu)點。接著,參照圖47Α及47Β、圖48,對本發(fā)明的第7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在本實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其定子不同于第4 第6實施方式的定子。為了便于說明,對特征部分的定子以及其附隨的轉子加以詳細地說明而省略其相同部分。如圖47Α以及47Β所示,相對于圖42以及43示出的定子306,使形成在定子芯307 上的齒309相對于旋轉軸312的軸向傾斜(扭斜)預定的角度θ 4。另一方面,作為與此對應的轉子,使用圖48、圖49、及圖50示出的轉子350、360、 370。另外,在圖48的轉子350中,在安裝于旋轉軸312上的轉子芯351的外周面351a上, 以不使磁體MG扭斜的形式沿圓周方向按等角度間隔安裝有10個。10個磁體MG安裝為, 相對于轉子芯351沿著徑向配置N極和S極、且在圓周方向上相鄰的磁體MG成為不同的磁極。另外,圖49的轉子360為將轉子芯361的外周面361a沿軸向等分成3個而形成有3個環(huán)形磁體36加、362b、362c的環(huán)形磁體型的轉子。各個環(huán)形磁體36加、362b、362c之間構成為,這些環(huán)形磁體均不以旋轉軸312的中心軸線為旋轉中心錯開。在分割的各個環(huán)形磁體36h、362b、362c上沿圓周方向分別安裝有10個磁體MG。10個磁體MG安裝為沿著轉子芯361的徑向配置N極和S極、且在圓周方向上相鄰的磁體MG成為不同的磁極。進一步,圖50的轉子370為未將轉子芯371沿軸向分割的換向極型轉子。在轉子芯371的外周面上沿圓周方向按等角度間隔交替設置有5個磁體MG和5 個磁極部318,這些磁體MG和磁極部318均與所述定子306、詳細地講齒309的徑向內側端部相面對。5個磁體MG相對于轉子芯371,N極配置在徑向內側、S極配置在徑向外側。5個磁極部318成為N極。因此,如圖50所示,N極和S極沿著圓周方向交替配置,轉子311的極對數被設定為5個。因此,由于圖48、圖49、及圖50示出的各個轉子350、360、370的極對數均為5,所以所述電角度為30度,其按機械角算相當于6度。其結果,定子芯307的相鄰的齒309之間的間隔按機械角算為6度(換算成電角度為30度)。另外,形成在定子芯307上的齒309的扭斜角度θ 4為用于使轉子350、360、370 的磁極與定子306的磁極(齒309)之間保持按電角度算為60度的磁扭斜的角度。在此,齒309的扭斜角度θ 4通過以下的算式求出。
Θ 4 = 360(度)/(12(次)X 極對數)在此,由于圖48 圖50示出的各個轉子350、360、370的極對數均為5,所以θ 4 為6度。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也能夠降低電角度6次成分以及電角度12次成分的轉矩脈動波。從而能夠獲得與第4實施方式的(18) 00)相同的優(yōu)點。上述第4 第7實施方式也可以更改為以下的形式?!ぴ诘?實施方式中,將轉子芯316沿軸向等分成2個而形成分割轉子芯316a、 316b。分割轉子芯316a、316b配置為以旋轉軸312的中心軸線為旋轉中心向一個方向錯開預先設定的6度,以使轉子芯316的磁極和定子306的磁極(齒309)之間保持按電角度算為60度的磁扭斜。替代于此,也可以按以下的形式進行實施,不對轉子芯316進行分割,例如,用圖 50示出的換向極型的轉子370替代圖51示出的轉子380,并且,像圖46示出的轉子340那樣,相對于旋轉軸312的軸向使配置在轉子芯381上的磁體MG和形成在轉子芯381上的突出磁極部318傾斜(扭斜)預定的角度θ 3。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也能夠降低電角度6次成分以及電角度12次成分的轉矩脈動波?!るm然在第4實施方式中,將轉子芯316分割成2個,然而分割的個數也可以為3 個以上。 雖然在第5實施方式中,環(huán)形磁體的個數為3個,然而并不僅限于此,也可以為2 個、或者4個以上。·雖然在第7實施方式中,將構成定子芯307的各個定子芯片307a整體地以旋轉軸312為旋轉中心連續(xù)轉動,然而也可以只將各個定子芯片307a的構成齒309的部分以旋轉軸312為旋轉中心連續(xù)錯開。另外,也可以按以下形式進行實施,將多個定子芯片307a 設為1組,按照組單位只將定子芯片307a的構成齒309的部分以旋轉軸312為旋轉中心連
續(xù)錯開。 與上述第4 第7實施方式相同,也可以按照滿足以下的算式等的形式對各個值等進行更改。也就是說,定子也可以適宜更改為,將2個不同的m相繞組以按電角度算為與相鄰的齒槽S之間的相位差角度(360XP)/(SX2)(其中,P為磁極的個數、S為齒槽S的個數)相當的齒槽間距進行卷繞后以所述相位差角度進行通電、且定子和轉子之間的磁扭斜按電角度算為齒槽S之間的相位差角度的2倍。例如,在3相繞組(m = 3)中,在齒槽S的個數為48個(S = 48)、以及磁極的個數為8個(P = 8)的情況下,只要將所述相位差角度設定為30度(電角度60度的磁扭斜)即可。另外,例如,在4相繞組(m = 4)中,在齒槽S的個數為80個(S = 80)、以及磁極的個數為10個(P = 10)的情況下,只要將所述相位差角度設定為22. 5度(電角度45度的磁扭斜)即可。以下,參照附圖,對將本發(fā)明具體化的第8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對與第1以及第3 實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上相同的符號并省略其詳細的說明。以能夠旋轉的形式支承旋轉軸412的后側的軸承414被支承在筒狀外殼403的后蓋403a上。如圖53所示,從該后蓋403a的外邊緣形成有平坦部431、振動吸收部432、振動接受部433、軸承收容部434。平坦部431為從后蓋403a的外邊緣向徑向內側以一定的寬度屈曲形成的環(huán)狀的平板部。平坦部431的內周端延伸至比定子406的徑向內周端略靠內側的徑向位置為止。振動吸收部432為一邊從環(huán)狀的平坦部431的內側內邊緣開始縮徑一邊向轉子 411側延伸至預定位置為止的圓錐筒形狀的筒部。振動吸收部432的前端圓周邊緣延伸至與轉子411的軸線方向后側的側面接近的位置為止。振動接受部433為從振動吸收部432的前端內邊緣向徑向內側以一定的寬度屈曲形成的環(huán)狀的平板部。振動接受部433延伸至與安裝在旋轉軸412上的后側的軸承414的外周位置一致的徑向側為止。軸承收容部434為從振動接受部433的內側內邊緣向軸線方向后側膨出形成的圓筒部。軸承收容部434后側的外側圓筒面形成為不向比所述平坦部431的后側外側面更靠后側的位置突出。也就是說,軸承收容部434不會從由振動吸收部432和振動接受部433 以凹設的形式形成于轉子411側的碗狀的凹部的中央部向后側突出。在軸承收容部434的底面上形成有貫穿孔436,旋轉軸412的后端通過該貫穿孔436從后蓋403a突出。以能夠旋轉的形式支承旋轉軸412的前側的軸承415被支承在前蓋404上。從前蓋404的外邊緣形成有平坦部441、振動吸收部442、振動接受部443、軸承收容部444。平坦部441為從前蓋404的外邊緣向徑向內側以一定的寬度屈曲形成的環(huán)狀的平板部。平坦部441的內周端延伸至比定子406的徑向內周端略靠內側的徑向位置為止。振動吸收部442為一邊從環(huán)狀的平坦部441的內側內邊緣開始縮徑一邊向轉子 411側延伸至預定位置為止的圓錐筒形狀的筒部。振動吸收部442的前端圓周邊緣延伸至與轉子411的軸線方向前側的側面接近的位置為止。振動接受部443為從振動吸收部442的前端內邊緣向徑向內側以一定的寬度屈曲形成的環(huán)狀的平板部。振動接受部443延伸至與安裝在旋轉軸412上的前側的軸承415的外周位置一致的徑向側為止。軸承收容部444為從振動接受部443的內側內邊緣向軸線方向前側膨出形成的圓筒部。軸承收容部444前側的外側圓筒面形成為不向比所述平坦部441的前側外側面更靠前側的位置突出。也就是說,軸承收容部444不會從由振動吸收部442和振動接受部443 以凹設的形式形成于轉子411側的碗狀的凹部的中央部向后側突出。在軸承收容部444的底面上形成有貫穿孔446,旋轉軸412的前端通過該貫穿孔446從前蓋404突出。在固設于筒狀外殼403的后側外側的收容箱405內收納有驅動裝置450。在驅動裝置450的電路板451上安裝有用于對轉子411的旋轉進行控制的旋轉傳感器452、ECU (電子控制單元)453、第1開關晶體管Qlu、Qlv, Qlw,以及第2開關晶體管Q2u、Q2v、Q2w等各種電路元件。旋轉傳感器452以與從后蓋403a的軸承收容部434的貫穿孔436向軸線方向突出的旋轉軸412相面對的形式安裝在電路板451上。在本實施方式中,旋轉傳感器452由 MR傳感器等磁傳感器形成,其對固裝在旋轉軸412的軸端面上而與該旋轉軸412 —體旋轉的檢測用磁體45 的旋轉角進行檢測。從各個相的受電端子Tlu、Tlv, Tlw引出的各個引出線Liu、Llv, Llw將形成在后蓋403a的平坦部431上的第1插通孔437貫穿后,沿軸線方向以最短距離分別將各個相的受電端子Tlu、Tlv、Tlw和各個相的輸出端子Olu、Olv、Olw連接。從各個相的受電端子T2u、T2v、T2w引出的各個引出線L2u、L2v、L2w將形成在后蓋403a的平坦部431上的第2插通孔438貫穿后,沿軸線方向以最短距離分別將各個相的受電端子T2u、T2v、T2w和各個相的輸出端子02u、02v、02w連接。接著,對上述第8實施方式的作用加以說明。在旋轉時,因換向極型轉子411的磁性不平衡而引起的徑向振動通過旋轉軸412 傳向后側的軸承414以及前側的軸承415。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磁極對數為奇數倍“5”, 所以會產生較大的振動。被傳遞到軸承414、415上的徑向振動分別傳向位于比平坦部431 更靠轉子411側的軸承收容部434、444上后,經由振動接受部433、443被傳遞至振動吸收部 432,442ο這時,振動吸收部432、442以平坦部431、441側的基端部為支點、且以振動接受部433、443側的前端部為作用點進行彎曲,吸收振動。由此,旋轉軸412徑向的振動不會被傳遞至平坦部431、441,從而振動不會傳給筒狀外殼403徑向的外周面。其結果,無刷電動機401的旋轉變得安靜,最適合作為用于需要安靜旋轉的電動動力轉向裝置的無刷電動機 401。另外,由于通過將支承軸承414、415的軸承收容部434、444形成在比平坦部431、 441更靠轉子411側的位置上,使得不會像以往那樣,軸承414向后側突出、軸承415向前側突出,所以能夠使軸線方向的長度縮短與之相對應的量。由于無刷電動機401的轉子411為換向極型轉子,所以安裝在轉子411上的磁體 MG的個數減少一半。定子406卷繞有SC繞組而使齒槽S內的繞組的占有率提高。并且,齒 409的個數“Ζ”被設定成為“Z = 2XpXmXn (個)=60個”,由于轉子411的對應于每個磁極的齒槽S數較多,所以能夠降低齒槽轉矩?;诒镜?實施方式,能夠獲得以下的優(yōu)點(21)對分別設置在后蓋403a以及前蓋404上的軸承414、415進行支承的軸承收容部434、444在不從平坦部431、441突出的狀態(tài)下被形成在轉子411側。因此,由于軸承414不會向后側突出、且軸承415不會向前側突出,所以能夠使軸線方向的長度縮短與之相對應的量。另外,以平坦部431、441側的內周端部作為支點,使軸承收容部434、444彎曲,從而能夠吸收旋轉軸412的徑向振動。(22)在后蓋403a以及前蓋404上分別設置有振動吸收部432、442。通過這些振動吸收部432、442,能夠將產生于旋轉軸412的徑向的振動更有效地吸收。其結果,能夠使無刷電動機401的旋轉安靜,最適合作為用于需要安靜旋轉的電動動力轉向裝置的無刷電動機401。并且,振動吸收部432、442為圓錐筒形狀,振動吸收部432、442與軸承收容部434、 444在徑向上分別隔著振動接受部433、443而被分開。因此,振動吸收部432、442更加容易撓曲,從而能夠更有效地吸收徑向的振動。(23)在轉子411上設置有空隙425。也就是說,由于空隙425的比重以及磁性比由層疊鋼板構成的轉子芯部件小,所以能夠使轉子芯416輕量化,從而能夠使整個無刷電動機401輕量化。
(24)軸承收容部434、444設置在,與從SC繞組的各個繞組片SG的定子406向軸線方向突出的部位軸向重疊的位置上。因此,由于軸承收容部434、444在軸線方向上不會比其從定子406向軸線方向突出的部位進一步向軸線方向突出,所以能夠縮短無刷電動機401軸線方向的全長。(25)軸承收容部434、444的轉子411側的開口部的前端在徑向上位于磁體MG和旋轉軸412之間。因此,能夠抑制磁通漏向旋轉軸412。(26)在旋轉軸412的后側前端面上安裝有對旋轉軸412的旋轉進行檢測的檢測用磁體45加。因此,通過檢測與旋轉軸412 —體旋轉的檢測用磁體45 的旋轉角,能夠對各種情況下的旋轉軸412的旋轉角度、旋轉速度等進行檢測。其結果,能夠設定向繞組的各個相進行供電的時機。上述第8實施方式也可以更改為以下的形式。 在上述第8實施方式中,振動吸收部432、442為圓錐筒形狀,振動吸收部432、442 與軸承收容部434、444在徑向上分開。例如,如圖M所示,也可以省略振動吸收部432和振動接受部433來代替上述的方式。詳細地講,在圖M中,在后蓋403a上,從環(huán)狀的平坦部431的內側內邊緣處彎曲而形成軸承收容部434的外周壁43 ,并使該外周壁43 延出形成至與轉子411的軸線方向后側的側面接近的位置為止。然后,從外周壁43 的前端內邊緣向后側彎曲而形成軸承收容部434的內周壁434b,并使該內周壁434b向軸線方向后側形成。從轉子側開口將軸承414收容固裝在由外周壁43 和內周壁434b組成的雙層結構的軸承收容部434中。即使在這種情況下,雙層結構的軸承收容部434也能夠以外周壁43 和平坦部 431的連結部分為支點彎曲,從而能夠吸收來自于旋轉軸412的振動。另外,雖然圖M示出的軸承收容部434為使外周壁43 和內周壁434b緊密連接的雙層結構,然而也可以像上述變形方式那樣,在外周壁43 和內周壁434b之間設置振動接受部433而使兩者分開。 雖然在上述第8實施方式中,在后蓋403a和前蓋404上設置有振動吸收部432、 442,然而也可以只在任意一個上設置振動吸收部。例如,也可以只在后蓋403a上設置振動吸收部432,或者也可以只在前蓋404上設置振動吸收部442?!るm然在上述第8實施方式中,在轉子411上形成有空隙425,然而也可以適用于沒有形成空隙425的轉子?!るm然在上述第8實施方式中,定子406為插入有繞組片SG的SC繞組,然而也可以適用于將銅線等繞組卷繞而成的定子。 雖然在上述第8實施方式中,對檢測用磁體45 的位置沒有特別提及,然而如圖 55或圖56所示,優(yōu)選地,將檢測用磁體45 設置在比所述平坦部431 (筒狀外殼403的底面)更靠軸向前側的位置上。由此,旋轉軸412后側的端部不會向比平坦部431更靠后側的位置突出,所以能夠縮短電動機401的軸向全長。 雖然上述第8實施方式中沒有特別提及,然而例如圖56所示,優(yōu)選構成為使對旋轉傳感器452進行配置的電路板451與平坦部431在軸向上抵接。通過這樣的構成,與使平坦部431和電路板451分開的構成(參照圖53)相比較,能夠縮短電動機401的軸向全
35長。另外,即使電路板451上的旋轉傳感器452或ECU453等各種電路元件發(fā)出熱量,也可以通過與平坦部431的抵接使熱量從筒狀外殼403(電動機殼體40 散出?!るm然上述第8實施方式中沒有特別提及,然而例如圖56所示,優(yōu)選地,貫穿孔 436的孔徑Rl比檢測用磁體45 的直徑R2小。通過這樣的構成,使貫穿孔436靠近旋轉軸412,從定子406的磁體MG向旋轉軸412側漏出的磁通會從貫穿孔436的端面經由筒狀外殼403后流回磁體MG,所以能夠抑制固定有檢測用磁體45 的部位被磁化。由此,能夠抑制因受到被磁化的旋轉軸412的影響而造成的檢測用磁體45 的磁場扭曲。上述第1 第8實施方式也可以更改為以下的形式?!ぴ谏鲜龅? 第8實施方式中,為了將引出線的布線長度設為最短,將第1系統 3相Y接線繞組的各個相的受電端子Tlu、Tlv、Tlw按照Wl相、Vl相、Ul相的順序配置在1 個圓周方向上,將第2系統3相Y接線繞組的各個相的受電端子T2u、T2v、T2w按照U2相、 W2相、V2相的順序配置在所述1個圓周方向上。替代于此,也可以配合第1系統3相Y接線繞組的各個相的受電端子Tlu、Tlv, Tlw,將第2系統3相Y接線繞組的各個相的受電端子T2u、T2v、T2w按照W2相、V2相、U2 相的順序配置在所述1個圓周方向上。在這種情況下,在圖7中,第2系統3相Y接線繞組的W2相的受電端子T2w以及中性點端子TOwa由被插入到齒槽號碼為“23”以及“29”的齒槽S中的繞組片SG形成。也就是說,在被插入到齒槽號碼為“23”以及“29”的齒槽S內的繞組片SG中,將用于波形繞組的外側導體OS的連結導體部OSc以及所述用于疊繞組的內側導體IS的連結導體部1 分別分開。與上述相同,在進行連接之后,將與內側導體IS的第3導體部ISo連接的分離端設定為W2相的受電端子T2w、且將與外側導體OS的第1導體部OSi連接的分離端設定為 W2相的中性點端子TOwa。另外,V2相的受電端子T2v以及中性點端子TOva由被插入到齒槽號碼為“27”以及“33”的齒槽S中的繞組片SG形成。也就是說,在被插入到齒槽號碼為“27”以及“33” 的齒槽S內的繞組片SG中,將用于波形繞組的外側導體OS的連結導體部OSc以及所述用于疊繞組的內側導體IS的連結導體部1 分別分開。采用與上述相同的方式進行連接之后,將與內側導體IS的第3導體部ISo連接的分離端設定為V2相的受電端子T2v、且將與外側導體OS的第1導體部OSi連接的分離端設定為V2相的中性點端子TOva。進一步,U2相的受電端子T2u以及中性點端子TOua由被插入到齒槽號碼為“31 ” 以及“37”的齒槽S中的繞組片SG形成。也就是說,在被插入到齒槽號碼為“31”以及“37” 的齒槽S中的繞組片SG中,將用于波形繞組的外側導體OS的連結導體部OSc以及所述用于疊繞組的內側導體IS的連結導體部1 分別分開。采用與上述相同的方式進行連接之后,將與內側導體IS的第3導體部ISo連接的分離端設為U2相的受電端子T2u,且將與外側導體OS的第1導體部OSi連接的分離端設為U2相的中性點端子TOua。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也可以將各個相的受電端子T2u、T2v、T2w配置在比中性點端子TOua、TOva、TOwa更靠徑向外側的位置上。這時,第1系統3相Y接線繞組的各個相的受電端子Tlu、Tlv, Tlw和第2系統3相Y接線繞組的各個相的受電端子T2u、T2v、T2w能夠在圓周方向上相隔180度相對配置。另外,由此,能夠以左右對稱的位置,將第1系統3相Y接線繞組的受電端子Tlu、Tlv,Tlw以及第2系統3相Y接線繞組的受電端子T2u、T2v、T2w從無刷電動機的軸線方向向外側引出。這時,能夠以最短距離使左右對稱地形成在電路板上的用于第1系統3相繞組的輸出端子Olu、Olv, Olw和用于第2系統3相繞組的輸出端子02u、02v、02w分別與第1系統3相Y接線繞組的受電端子Tlu、Tlv, Tlw和第2系統3相Y接線繞組的受電端子T2u、 T2v、T2w相面對。因此,能夠縮短分別將各個受電端子Tlu、Tlv、TlW、T2u、T2v、T2W與各個輸出端子 Olu、Olv、Olw、02u、02v、02w 連接的各個弓丨出線 Liu、Llv、Llw、L2u、L2v、L2w,從而能夠達到省空間化以及能夠降低電阻損耗。并且,沿軸線方向引出的各個相的受電端子Tlu、TlV、Tlw、T2u、T2V、T2W的引出線 Liu、Llv、Llw、L2u、L2v、L2w在徑向上從外側向收容箱內的電路板引出。因此,能夠將用于連接引出線 Liu、Llv、Llw、L2u、L2v、L2w 的輸出端子 Olu、Olv、Olw、02u、02v、02w 形成在驅動裝置的電路板的外周部。由此,能夠緊湊地對安裝在電路板上的旋轉傳感器、E⑶(電子控制單元)、第1開關晶體管Qlu、Qlv、Qlw、以及第2開關晶體管Q2u、Q2v、Q2w等各種電路元件進行配置,從而能夠使收容驅動裝置的收容箱小型化。 在上述第1 第8實施方式中,電動機殼體由具有底部(后蓋)的筒狀外殼和前蓋形成。電動機殼體也可以具有前后兩側開口的筒狀部、將筒狀部的前側開口部閉塞的前蓋、和將筒狀部的后側開口部閉塞的后蓋,以此來代替上述方式。在這種情況下,在后蓋上形成有第1收容凹部和第2收容凹部、以及第1貫穿孔和第2貫穿孔。·在上述第1 第8實施方式中,在后蓋上形成有第1收容凹部以及第2收容凹部,在第1收容凹部以及第2收容凹部中且在與受電端子對置的部分上分別形成有第1貫穿孔以及第2貫穿孔。也可以不在后蓋上形成第1收容凹部以及第2收容凹部,來代替上述方式。在這種情況下,如圖20所示,第1系統3相繞組以及第2系統3相繞組的各個引出線Llu、LlV、Llw、L2u、L2V、L2W所貫穿的第1貫穿孔H 1以及第2貫穿孔H2的徑向寬度以能夠用視覺從軸向確認中性線Lin、L2n的形式向中心軸線側較大地形成。在這種情況下,能夠使向后蓋側突出的中性線Lln,L2n通過該第1貫穿孔Hl以及第2貫穿孔H2沿軸向釋放,從而能夠使電動機的軸向體積縮小與之相對應的量?!ぴ谏鲜龅? 第8實施方式中,將外側導體OS的連結導體部OSc的一對分離端中的與該外側導體OS的第1導體部OSi連接的分離端設定為中性點端子,將內側導體IS 的連結導體部ISC的一對分離端中的與該內側導體IS的第3導體部ISo連接的分離端作為受電端子。替代于此,例如,也可以將與所述外側導體OS的第1導體部OSi連接的分離端設定為受電端子、且將與所述內側導體IS的第3導體部ISo連接的分離端設定為中性點端子。在這種情況下,各個相的受電端子被配置在比各個相的中性點端子更靠齒槽S的徑向內側。所以,在形成于電路板上的各個相的輸出端子因布線排列的限制而被形成在電路板的中央部周邊的情況下,引出線不會與配置在外側的中性線交叉。因此,能夠將引出線的布線長度設為最短。
雖然在上述第1 第8實施方式中,將齒槽S的個數設為60個,然而并不僅限于此,也可以適當更改并加以實施,例如將齒槽S的個數設為45個等?!ぴ谏鲜龅? 第8實施方式中,將所述用于波形繞組的外側導體OS的連結導體部OSc以及所述用于疊繞組的內側導體IS的連結導體部1 分別分離,將與所述外側導體 OS的所述第4導體部OSo連接的分離端和與所述內側導體IS的所述第2導體部ISi連接的分離端電氣連接。這時,將與所述外側導體OS的第1導體部OSi連接的分離端設定為中性點端子,將與所述內側導體IS的第3導體部ISo連接的分離端設定為受電端子。替代于此,也可以使用將與所述內側導體IS的第3導體部ISo連接的分離端和與相同形態(tài)的所述第3導體部ISo連接且沿軸向延伸的引出部形成為一體的第1片側繞組片,將所述引出部設定為各個相的所述受電端子Tlu、Tlv, Tlw, T2u、T2v、T2w。另外,也可以使用將與所述外側導體OS的第1導體部OSi連接的分離端和與相同形態(tài)的所述第1導體部OSi連接且沿軸向延伸的引出部形成為一體的第2片側繞組片,將所述引出部設定為各個相的所述中性點端子 TOu> TOv、TOw> TOua、TOva、TOwa0在這種情況下,在將第1片側繞組片的引出部作為受電端子的情況下,引出線 Liu、Llv, Llw, L2u、L2v、L2w 分別相當于受電端子 Tlu、Tlv、Tlw、T2u、T2v、T2w。 雖然在上述第1 第8實施方式中,在SC繞組中,將所述用于波形繞組的外側導體OS和所述用于疊繞組的內側導體IS沿圓周方向交替連結,然而也可以設置為只將用于波形繞組的內側導體IS沿圓周方向連結,或者也可以設置為只將所述用于疊繞組的外側導體OS沿圓周方向連結。 在上述第1 第8實施方式中,在各個受電端子上連接有沿著與所述中心軸線平行的方向延伸的引出線,這些引出線的前端分別與對應的輸出端子連接。在這種情況下,受電端子也可以與SC繞組一體形成(換句話說,也可以將SC繞組的端部直接沿軸線方向延伸而起到具備引出線的受電端子的作用),或者也可以將與SC繞組分開的受電端子連接在 SC繞組上?!るm然在上述第1 第8實施方式中,磁體MG的個數為5個,然而并不僅限于此, 也可以為2個、3個,或者也可以為上述個數以上。當然,也可以適當更改定子的齒槽S的個數。 雖然在上述第1 第4、第7以及第8實施方式中,電動機具體化為無刷電動機, 然而也可以將其具體化為有刷電動機來代替上述方式?!るm然在上述第1 第8實施方式中,換向極型轉子為所謂的SPM(SurfaCe Permanent Magnet Motor)型,然而也可以應用在 IPM(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 Motor)型的轉子上而代替上述方式。·雖然在上述第1 第8實施方式中,無刷電動機為使用在電動動力轉向裝置 (EPS)上的EPS用電動機,然而也可以應用在其他電動機上,例如電動窗用電動機、刮水器驅動用電動機等。
權利要求
1.一種電動機,具備電動機殼體,其具有筒狀部;前蓋,被設置在所述筒狀部的軸向一端;以及后蓋,被設置在所述筒狀部的軸向另一端;轉子,被配置在所述電動機殼體內,該轉子具有旋轉軸;和定子,被配置在所述電動機殼體內,該定子具有向所述旋轉軸的中心軸線延出且在圓周方向上等間隔地配置的多個齒;形成于圓周方向上相鄰的齒之間并沿所述中心軸線方向延伸的齒槽;以及被沿著與所述中心軸線平行的方向插入到這些齒槽中的U字形的繞組片,從所述齒槽突出的所述繞組片的前端部彼此被電氣連接,由此形成SC繞組,該SC繞組由沿圓周方向配置的多個繞組片構成,其中,所述SC繞組具有受電端子,在該受電端子上連接有沿著與所述中心軸線平行的方向延伸的引出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機,其中,所述引出線沿著所述中心軸線方向從與所述繞組片的前端部彼此之間的連接部相反的一側引出。
3.一種電動機,具備電動機殼體,其具有筒狀部;前蓋,被設置在所述筒狀部的軸向一端;以及后蓋,被設置在所述筒狀部的軸向另一端;轉子,被配置在所述電動機殼體內,該轉子具有旋轉軸;和定子,被配設在所述電動機殼體內,該定子具有向所述旋轉軸的中心軸線延出且在圓周方向上等間隔地配置的多個齒;形成于圓周方向上相鄰的齒之間并沿所述中心軸線方向延伸的齒槽;以及被沿著與所述中心軸線平行的方向插入到這些齒槽中的U字形的繞組片,從所述齒槽突出的所述繞組片的前端部彼此分別通過焊接部連接,由此形成SC繞組, 該SC繞組由沿圓周方向配置的多個繞組片構成,其中,所述SC繞組具有受電端子,在該受電端子上連接有沿著與所述中心軸線平行的方向延伸的引出線,所述焊接部與所述前蓋對置,所述受電端子與所述后蓋對置,所述后蓋具有貫穿孔,所述引出線形成為穿過所述貫穿孔連接在與所述后蓋相鄰的控制電路的端子上。
4.根據權利要求1 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電動機,其中,所述SC繞組為多個SC繞組中的1個,所述繞組片具備被沿徑向層疊在所述齒槽內的多個導體部,多個SC繞組的受電端子從位于相同的徑向層疊位置的導體部向所述中心軸線方向引出ο
5.根據權利要求1 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電動機,其中,所述SC繞組為多個SC繞組中的一個,這些SC繞組形成第一 3相Y接線繞組以及第二 3相Y接線繞組,所述各個繞組片具備第1導體部、第2導體部、第3導體部、以及第4導體部,所述第1 導體部和所述第4導體部通過其基端部之間相互連結而形成用于波形繞組的外側導體,所述第2導體部和所述第3導體部通過其基端部之間相互連結而形成被內包在所述外側導體中的用于疊繞組的內側導體,所述第1導體部和所述第2導體部為第1組導體部,所述第3 導體部和所述第4導體部為第2組導體部,所述第1組導體部以及所述第2組導體部被插入到相鄰的同相齒槽中,所述第1-第4導體部以所述第1導體部、所述第2導體部、所述第 3導體部、以及所述第4導體部的順序沿徑向從內側向外側依次配置在所述各個齒槽中,各個SC繞組通過將被插入到相鄰的一對齒槽中的第1齒槽內的所述第1導體部的前端部和被插入到同一對齒槽中的第2齒槽內的所述第2導體部的前端部連接,且將被插入到所述第1齒槽內的所述第3導體部的前端部和被插入到所述第2齒槽內的所述第4導體部的前端部連接而形成,各個相的2個SC繞組彼此相互錯開1個齒槽間距,構成各個3相Y接線繞組的3相SC繞組分別具有受電端子和中性點端子,3相的受電端子從位于相同的徑向層疊位置的導體部向所述中心軸線方向引出。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動機,其中,所述受電端子被配置在比所述中性點端子更靠所述齒槽的徑向外側的位置上。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動機,其特征在于,在形成各個SC繞組的多個繞組片中的1個繞組片中,所述用于波形繞組的外側導體的所述第1導體部的基端部以及所述第4導體部的基端部形成相互分開的一對外側分離端, 且所述用于疊繞組的內側導體的所述第2導體部的基端部以及所述第3導體部的基端部形成相互分開的一對內側分離端,所述第4導體部的外側分離端與所述第2導體部的內側分離端電氣連接,且所述第3導體部的內側分離端形成各個相的所述受電端子,所述第1導體部的外側分離端形成各個相的所述中性點端子。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電動機,其中,所述引出線以與所述受電端子成為一體的形式從該受電端子延伸。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電動機,其中,所述各個3相Y接線繞組的3個受電端子沿圓周方向相鄰設置,所述第一 3相Y接線繞組的受電端子的組與所述第二 3相Y接線繞組的受電端子的組在圓周方向上相隔180度相對設置。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電動機,其中,所述第一 3相Y接線繞組的受電端子在1個圓周方向上按照W相、V相、U相的順序配置,所述第二 3相Y接線繞組的受電端子在所述1個圓周方向上按照U相、W相、V相的順序配置。
11.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電動機,其中,所述第一 3相Y接線繞組的受電端子在1個圓周方向上按照W相、V相、U相的順序配置,所述第二 3相Y接線繞組的受電端子在所述1個圓周方向上按照W相、V相、U相的順序配置。
12.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動機,其中,在所述中心軸線方向上且在所述受電端子被引出的一側設置有收容箱,在該收容箱內配設有檢測所述電動機的旋轉速度來控制所述電動機的驅動裝置,該驅動裝置包含安裝有電路元件的電路板,所述受電端子被連接在所述電路板上。
13.根據權利要求1 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電動機,其中,所述轉子具有2Xp個磁極,其中ρ為極對數,且該轉子具備轉子芯;沿轉子芯的圓周方向等間隔配置的多個磁體;以及與所述轉子芯一體形成的芯磁極部,該芯磁極部以與所述磁體相隔預定空隙的形式被配置在各個相鄰的所述磁體之間,所述齒的個數為ZxpXmXnfj11KmS SC繞組的相數、η為正整數,所述磁體的開角度與所述芯磁極部的開角度互不相同。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電動機,其中,所述磁體的開角度和所述芯磁極部的開角度被設定為,所述磁體的圓周方向的兩端在圓周方向上相對于所述齒的位置關系不同于所述芯磁極部的圓周方向的兩端在圓周方向上相對于所述齒的位置關系。
15.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電動機,其中,所述磁體的開角度和所述芯磁極部的開角度被設定為,所述磁體的圓周方向的兩端在圓周方向上相對于在圓周方向上相鄰的所述齒之間的間隙的位置關系不同于所述芯磁極部的圓周方向的兩端在圓周方向上相對于在圓周方向上相鄰的所述齒之間的間隙的位置關系。
16.根據權利要求I 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電動機,其中,所述轉子為具有2Χρ個磁極的換向轉子,其中P為極對數,第I磁極和第2磁極沿圓周方向交替配置,所述齒的個數為2XpXmXn個,其中,m為SC繞組的相數、η為正的整數,所述轉子具備轉子芯和形成在所述轉子芯上的小磁性輕量部分,該小磁性輕量部分的比重以及磁性均比轉子芯小。
17.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電動機,其中,所述轉子芯具有軸固定筒部,被固裝在所述旋轉軸上;磁石固定筒部,其與所述軸固定筒部相隔預定間隔而被配置在該軸固定筒部周圍,在該磁石固定筒部的靠所述定子的部位上沿圓周方向交替并等間距地配置有所述第I磁極和所述第2磁極;和橋接部,其在所述軸固定筒部和所述磁石固定筒部之間沿圓周方向等間距地配置,該橋接部將所述軸固定筒部和所述磁石固定筒部連結,所述小磁性輕量部分為形成在橋接部彼此之間的空隙。
18.根據權利要求I 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電動機,其中,所述轉子為具有P個磁極的轉子,其中P為2以上的整數,不同的磁極沿圓周方向交替配置,所述SC繞組為多個SC繞組中的一個,這些SC繞組形成第一 m相繞組以及第二 m相繞組,所述齒槽的個數為S,各個相的2個SC繞組按電角度算相互錯開與相鄰的所述齒槽之間的相位差角度相當的間距量,所述相位差角度為(360 X P) / (SX 2),相位偏移了與所述相位差角度對應的量的信號被供給至各個相的2個SC繞組,所述定子構成為,所述定子和所述轉子之間的磁扭斜按電角度算為所述齒槽之間的相位差角度的2倍。
19.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電動機,其中,所述m相為3相,所述相位差角度為30度。
20.根據權利要求I 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電動機,其中,所述轉子具有不同的磁極,這些磁極沿圓周方向交替配置,所述SC繞組為多個SC繞組中的一個,這些SC繞組形成第一 3相Y接線繞組以及第二 3相Y接線繞組,各個相的2個SC繞組相互錯開30度電角度,所述定子構成為,所述定子和所述轉子之間的磁扭斜成為60度電角度。
21.根據權利要求I 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電動機,其中,所述轉子為具有2Xp個磁極的換向轉子,其中P為極對數,不同的磁極沿圓周方向交替配置,所述齒的個數為2XpXmXn個,其中,m為SC繞組的相數、η為正整數,所述后蓋以及所述前蓋中的至少一個蓋具備平坦部,其從所述一個蓋的外邊緣向徑向內側延伸,直至在徑向上比所述定子的徑向內周端更靠內側的位置為止;和軸承收容部,在所述一個蓋的徑向中央部、且在所述中心軸線方向上比所述平坦部更靠向所述轉子的位置上具有開口部,通過所述開口部收容軸承,所述軸承將所述旋轉軸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承。
22.根據權利要求21所述的電動機,其中,所述軸承收容部的所述開口部的前端在徑向上位于所述磁極和所述旋轉軸之間。
23.根據權利要求21所述的電動機,其中,在所述旋轉軸的后側前端面上安裝有用于對所述旋轉軸的旋轉進行檢測的檢測用磁體。
24.根據權利要求I 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電動機,其中,所述轉子具有2Χρ個磁極,其中P為極對數,且該轉子具備轉子芯;沿轉子芯的圓周方向等間隔配置的多個磁體;以及與所述轉子芯一體形成的芯磁極部,該芯磁極部以與所述磁體相隔預定空隙的形式被配置在各個相鄰的所述磁體之間,所述轉子芯通過將多個轉子芯片層疊而形成。
25.根據權利要求24所述的電動機,其中,所述定子具備定子芯,該定子芯通過將多個定子芯片層疊而形成。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能夠使定子上卷繞有SC繞組的電動機的體積縮小電動機。電動機具備電動機殼體、和被配置在電動機殼體內的轉子以及定子。電動機殼體具有筒狀部;前蓋,被設置在筒狀部的軸向一端;和后蓋,被設置在筒狀部的軸向另一端。轉子具有旋轉軸,定子具備向旋轉軸的中心軸線延出且在圓周方向上等間隔地配置的多個齒。在圓周方向上相鄰的齒之間形成有沿中心軸線方向延伸的齒槽。在這些齒槽中沿著與中心軸線平行的方向插入有U字形的繞組片。從齒槽突出的繞組片的前端部彼此被電氣連接,由此形成SC繞組,該SC繞組由沿圓周方向配置的多個繞組片構成。SC繞組具有受電端子,在該受電端子上連接有沿著與中心軸線平行的方向延伸的引出線。
文檔編號H02K1/16GK102593976SQ201110462000
公開日2012年7月18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月4日
發(fā)明者今井博史, 小出圭祐, 番場辰德, 立石祐介, 藤井良和, 鈴木工 申請人:阿斯莫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