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扁平振動馬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振動馬達,特別是一種扁平振動馬達。
背景技術:
扁平振動馬達是一種微型馬達,可安裝在便攜式電話、智能電話、個人數字助理(PDA)和類似的移動通訊終端以及各種其他電子裝置中。當從呼叫中心收到信號時,扁平振動馬達可通過振動代替聲音通知用戶呼入。
更具體地,當設置在“禮貌模式”時,移動通訊終端通過這種扁平振動馬達的操作發(fā)出振動。
扁平振動馬達為硬幣大小并產生強振動力,因此其需要相對耐久的連接結構。然而,其端子經常會由于強振動力而變形,因此接觸點被改變。
圖1是根據相關技術的扁平振動馬達的立體圖。
參照圖1,根據相關技術的扁平振動馬達包括定子部分10、轉子部分(位于定子部分內)和基座部分30。
定子部分10形成有殼體,轉子部分可旋轉地設置在該殼體內,因此轉子部分產生的振動力可傳輸到外部。而且,定子部分10具有將電力傳輸到轉子部分的第二電路板40和從其側面伸出的固定支架13。這里,第二電路板40通過定子部分10上的固定支架13支撐。
基座部分30具有從外部源輸入電力的端子50,并且連接到定子部分10。端子50連接到固定支架13上的第二電路板40。
進一步詳細地,端子50的底部部分利用焊料80固定在基座部分30的底表面和固定支架13上的第二電路板40之間。
基座部分30利用粘結劑90耦聯(lián)到定子部分10。
這里,在基座部分30組裝好之后,在利用焊料80將端子50固定到第二電路板40的過程中,會出現許多問題。
端子50在其下端用焊料80固定到第二電路板40,而其剩余部分暴露在外部。相應地,當端子50在制造或加載過程中承受外力同時被安裝在諸如移動通訊終端的裝置上時,端子50的焊料80部分會變形或脫離,導致端子50和外部端子之間接觸點改變。
當焊料沒有變硬時,甚至施加輕微的力,耦聯(lián)區(qū)域就很容易變形。在扁平振動馬達其他區(qū)域上進行的焊接工藝期間,可用烙鐵設置液體焊料。在這兩種情況下,在端子之間會出現有缺陷的接觸問題。另外,影響了產品的外觀,出現了質量差的印象。
而且,由于在焊接工藝過程中產生的過量熱量,基座部分30可能變形或燒焦,阻礙了降低產品缺陷率的努力。
此外,利用粘結劑90耦聯(lián)在一起的基座部分30和定子部分10可能由于粘結劑90的失效或外部施加的沖擊例如用戶跌落移動通訊終端所致的沖擊而變松或脫離。
當發(fā)生這種定子部分10和基座部分30的耦聯(lián)問題時,它可能誘發(fā)端子50和電路板40之間的連接問題,并且中斷電力供給。
圖2是示出了與圖1所示扁平振動馬達的定子部分脫離的基座部分30和端子50的狀態(tài)的分解立體圖。
參照圖2,固定支架13的形式為從下殼體12的側面伸出的矩形板,并且第二電路板40設置在固定支架13的頂面上。
端子50由接觸部分52、彈性部分54和接合部分56形成。接合部分56插入和固定在第二電路板40和基座部分30之間,并且焊接和連接到第二電路板40的傳導部分40a。
然而,僅利用端子50的接合部分56固定(如圖2所示),彈性部分54和接觸部分52不會被基座部分30的壁支撐并且會暴露到外部。因此,當端子50被壓縮時,其缺乏對外力的支撐或保護。
當具有上述結構的扁平振動馬達安裝在諸如移動通訊終端之類的裝置中時,接觸部分52接觸待供能裝置的能量端子。這里,接觸部分52和彈性部分54在能量端子上的接合部分處產生一定量的壓力。
然而,因為彈性部分54不能在所有四個側面上得到支撐,如果負荷沿預定方向施加到彈性部分54上,則其傾向于彎曲或永久壓縮,改變了與移動通訊終端的能量端子的接觸位置。在這種情況下,在產品制造過程中,可能出現組裝缺陷。
另外,當端子50不能經受住一定量的壓力并且沿基座開放側的方向變形,則其彈性會降低,因此不能保持用來接觸外部端子的足夠的壓力。
此外,根據相關技術的扁平振動馬達制造和組裝工藝有些復雜。
發(fā)明內容
技術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扁平振動馬達,其使得基座部分、端子和定子部分容易組裝。
此外,根據本發(fā)明的扁平振動馬達牢固地耦聯(lián)基座部分和定子部分以防止端子變形。
另外,根據本發(fā)明的扁平振動馬達使用機械結構耦聯(lián)基座部分和定子部分,因此端子和電路板能可靠地連接以傳導電力。
此外,根據本發(fā)明的扁平振動馬達提供了一種改進的基座部分的支撐結構用來防止端子彈性部分的變形。
而且,根據本發(fā)明的扁平振動馬達提供了一種可使基座部分和端子易于組裝,同時保持該端子和外部端子之間接觸點的結構。
技術方案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提供了一種扁平振動馬達,包括轉子部分,用于在旋轉時產生振動力;定子部分,容納所述轉子部分并與所述轉子部分耦聯(lián)以允許所述轉子部分旋轉,所述定子部分用于傳輸電力;固定支架,從所述定子部分的下殼體的側面伸出用于支撐其上的一部分電路板;一對端子,每個端子包括與外部端子接觸的接觸部分、用于為所述接觸部分提供彈性的彈性部分、和形成為比所述接觸部分和所述彈性部分寬用于電連接到所述電路板的接合部分;和基座部分,其包括多個支撐孔,所述端子的各個接觸部分和彈性部分分別穿過所述支撐孔,并且所述基座部分與所述固定支架和所述定子部分耦聯(lián),其中當所述基座部分和所述固定支架被耦聯(lián)時,所述端子的接合部分通過所述支撐孔周圍的外圍下表面電連接到所述電路板。
根據本發(fā)明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扁平振動馬達,包括轉子部分,用于在旋轉時產生振動力;定子部分,容納所述轉子部分并與所述轉子部分耦聯(lián)以允許所述轉子部分旋轉,所述定子部分用于傳輸電力;固定支架,從所述定子部分的下殼體的側面伸出用來支撐其上的一部分電路板;一對端子,每個端子包括電連接到一部分電路板的接合部分、與外部端子接觸的接觸部分、和形成在所述接觸部分和所述接合部分之間用來提供彈性的彈性部分;和基座部分,其耦聯(lián)到所述固定支架和所述定子部分,所述基座部分包括多個支撐孔,所述支撐孔在端子插入到其中時用于引導相應的端子的彈性變形。
根據本發(fā)明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種扁平振動馬達,包括轉子部分,用于在旋轉時產生振動力;定子部分,與所述轉子部分耦聯(lián)以允許所述轉子部分旋轉;固定支架,從所述定子部分的下殼體的側面伸出用于支撐其上的一部分電路板;端子,所述端子包括耦聯(lián)到電路板的接合部分、與外部端子接觸的接觸部分、和形成在所述接觸部分和所述接合部分之間用于提供彈性的彈性部分;和基座部分,其與所述固定支架和定子部分耦聯(lián),并且支撐所述端子,其中所述基座部分包括用于將至少一部分接合部分插入到其中的臺階狀空間,所述接合部分在其一部分插入到所述臺階狀空間之后焊接到所述電路板。
有益效果根據本發(fā)明的扁平振動馬達的優(yōu)點是,其采用了機械接合結構可靠地電連接端子和電路板,防止基座部分變形、接觸故障、環(huán)境污染和其他不利影響。
而且,根據本發(fā)明的扁平振動馬達利用支撐孔的內壁支撐其端子并且僅沿豎直方向(端子具有彈性的方向)引導端子以允許壓縮和解壓縮,從而可靠地保持端子的接觸位置,因此在端子承受橫向壓力、沖擊或過度壓縮時,可防止端子的搖擺或變形。
此外,根據本發(fā)明的扁平振動馬達也在端子之間和在馬達中心和端子之間保持一致的距離。
另外,根據本發(fā)明的扁平振動馬達在端子到達其彈性變化點之前支撐端子,防止了端子在與外部端子接觸時由于其過度壓縮而導致的變形,因此可靠地保持了接觸點。
此外,根據本發(fā)明的扁平振動馬達使得基座部分、端子和定子容易組裝從而簡化了組裝過程、減小了成本和增加了產量。
參照附圖,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本發(fā)明的實質。圖中圖1是根據相關技術的扁平振動馬達的立體圖;圖2是示出了與圖1所示扁平振動馬達的定子部分分開的基座部分和端子的狀態(tài)的分解立體圖;圖3是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扁平振動馬達的內部結構的示意性截面視圖;圖4是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扁平振動馬達的基座部分、端子和定子部分的組裝的分解立體圖;圖5是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形成在其底表面上的壓花的端子的立體圖;
圖6是根據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采用了鉚釘連接的扁平振動馬達的立體圖;圖7是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的扁平振動馬達的基座部分、端子和定子部分的組裝的分解立體圖;圖8是示出了與根據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的扁平振動馬達的端子連接的基座部分的立體圖;圖9是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扁平振動馬達的基座部分、端子和定子部分的組裝的分解立體圖;圖10是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扁平振動馬達的基座部分、端子和固定支架的組裝的平面圖和俯視圖;圖11是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扁平振動馬達的基座部分、端子和固定支架的組裝結構的放大側視圖;和圖12是示出了組裝好的根據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扁平振動馬達的基座部分、端子和固定支架的另一種組裝結構的放大側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文中將參照附圖詳細描述根據本發(fā)明的扁平振動馬達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
圖3是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扁平振動馬達的內部結構示意性截面視圖。
根據本發(fā)明一個實施方式的扁平振動馬達包括轉子部分100、定子部分200和基座部分300。轉子部分100包括線圈130、垂直部分140和第一電路板150。定子部分200包括上殼體210、下殼體220、第二電路板230、電刷240和永磁鐵250?;糠?00包括端子400。
軸110固定到下殼體220并且提供轉子100可繞其旋轉的中心軸。軸承120置于軸110和轉子100之間。
第一電路板150電連接到線圈130,通過轉接器(未示出)接觸電刷240以向線圈130輸送電力。
在該結構中,帶有偏心載荷的轉子部分100在定子200內旋轉以產生振動力。為了形成偏心載荷,轉子100可包括不平衡構件或可以形成為繞旋轉軸不對稱旋轉。
第二電路板230電連接到基座300上的端子400和電刷240。
永磁鐵250為圓環(huán)形并且設置在下殼體220上以與線圈130產生磁排斥。
基座部分300包括端子400并且將電力供給到根據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扁平振動馬達。根據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端子400可設置為多個。
第一實施方式現在將參照附圖給出根據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扁平振動馬達的詳細說明。
圖4是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扁平振動馬達的基座部分300、端子400和定子部分200如何組裝的分解立體圖。
參照圖4,用來支撐基座部分300的固定支架260形成在定子部分200的下殼體220的側面。
固定支架260為矩形板,在其頂面上設置有第二電路板230。
端子400包括接觸部分410、彈性部分420和接合部分430。在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中,端子400設置成兩個,并且兩個端子在第二電路板230上彼此對稱相對設置。然而,可以提供其他數量的端子400。
端子400的接合部分430附接到第二電路板230暴露部分的上表面上形成的傳導部分230a,并且在馬達安裝在移動通訊終端中時,接觸部分410接觸移動通訊終端的能量端子。
接合部分430的邊緣延伸使得接合部分430的寬度大于接觸部分410或彈性部分420的寬度。
彈性部分420形成在接觸部分410和接合部分430之間并且提供彈性。為了提供彈性,端子400可由可拉長的金屬制成。
端子400可以為連接器型、彈簧型或各種其他類型中的一種。
基座300具有支撐孔310,其形成為分別用于將各端子400插入到其中。
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支撐孔310可形成為多個,在這種情況下,支撐孔310彼此分開并且借助于其內支撐壁320牢固支撐端子400。
在第一實施方式中,支撐孔310設置為兩個,或者提供與端子400的數量相對應的其他數量。
端子400的彈性部分420和接觸部分410穿過支撐孔310,并且兩個部分中至少接觸部分410朝向基座部分300的頂部露出。端子400的接合部分430保持在基座部分300的底部上。更具體地,接合部分430的伸出的端部保持在形成支撐孔310的基座部分300的外圍。
相應地,當基座300耦聯(lián)到固定支架260時,端子400的接合部分430的兩個伸出的端部壓抵在支撐孔310的外圍,因此端子400牢固地連接到第二電路板230。
另外,具有固定凸臺330的槽形成在基座部分300的每一側,因此形成在固定支架260各端的固定臂224設置成與固定凸臺330相對。
這里,固定凸臺330和固定臂224的數量和其形狀可以改變,并且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在矩形形式的固定支架260和基座部分上分別設置為兩個。
第二電路板230、端子400和基座部分300順次定位在固定支架260上,并且固定臂224的端部朝向固定凸臺330的頂部向上永久彎曲,因此基座部分300與固定支架260耦聯(lián)。
除了基座部分300和固定支架260的這種機械耦聯(lián)之外,基座部分300還借助于施加在基座部分和定子部分之間的粘結劑附接到定子部分200,以更牢固地耦聯(lián)。
上述結構中的端子400不需要焊接在第二電路板230的傳導部分230a上。這里,傳導部分230a可以鍍錫、鉛、金或銀金屬合金。而且,諸如高密度碳纖維復合膜之類的導電材料可以施加于端子400的接合部分430和傳導部分230之間以改善傳導性。
此外,端子400的彈性部分420通過支撐孔310的內壁保護和引導,因此當其經受過度量的壓縮力或外部沖擊時,彈性部分420的彎曲部分可被支撐壁320支撐。
圖5是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其上形成有凸凹結構430a的接合部分430的端子的立體圖。
參照圖5,端子400的接合部分430和傳導部分230a之間的接觸可以不均勻地形成在接合部分的底表面上,即形成為凸凹結構或壓花結構,因此接合結構更堅固。
而且,第二電路板230的上表面可以形成為凸凹結構或壓花結構以對應于接合部分430的底表面,以更好地接合。
固定凸臺330和固定臂224的接合結構可以采用其他類型的機械連接方法,例如鉚釘連接法。
圖6是根據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采用了鉚釘連接的扁平振動馬達的立體圖。
參照圖6,固定支架260和基座部分300具有從頂部到底部對齊形成的孔B,鉚釘A穿過孔B。即,在固定支架260、第二電路板230、端子400和基座部分300依次接合之后,將鉚釘A穿過孔B插入。然后,對位于固定支架260底部的鉚釘A的端部進行處理以將固定支架260緊固到基座部分300。
在圖6中,使用鉚釘耦聯(lián)實現基座部分300和固定支架260的耦聯(lián);然而,可容易地用螺釘或螺栓和螺母耦聯(lián)代替。
根據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扁平振動馬達采用了機械接合結構將端子牢固地連接到電路板,無需使用焊料(其會導致基座部分變形、接觸故障、環(huán)境污染和焊接的其他不利影響)。
而且,根據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接合結構減小了制造成本并增加了基座部分、端子和定子部分的組裝效率。
第二實施方式下面將參照附圖給出根據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的基座部分300’、端子400’、和定子部分200’的接合結構的詳細說明。
圖7是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的扁平振動馬達的基座部分300’、端子400’和定子部分200’如何組裝的分解立體圖;圖8是示出了與根據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的扁平振動馬達的端子400’耦聯(lián)的基座部分300’的立體圖。
參照圖7和8,定子部分200’形成有從定子部分200’的下殼體伸出的固定支架260。固定支架260為矩形板,并且具有固定在其上的第二電路板230。
端子400’包括接觸部分410、彈性部分420和接合部分430’。兩個端子400’在第二電路板230上布置成互相對置。
接合部分430’通過焊接耦聯(lián)到第二電路板230的傳導部分230a,接觸部分410接觸移動通訊終端的電端子,從該電端子接受電力。
彈性部分420形成在接觸部分410和接合部分430’之間提供彈性并且具有下陷的中部。
當端子400’的接觸部分410接觸移動通訊終端的能量端子時,接觸力彈性地收縮了彈性部分420。后者的張力保持接觸。
基座部分300’具有支撐孔310,所述支撐孔形成為分別用來插入各個端子400’,支撐壁320設置在兩個支撐孔310之間。支撐壁320可與基座部分300’的主體整體形成。
而且,如圖7所示,根據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的扁平振動馬達可包括形成在基座部分300’各個側面上的固定凸臺330和形成在固定支架260任一側上與固定凸臺330相對的固定臂224。
盡管固定凸臺330和固定臂224的數量和形狀可以改變,但是在第二實施方式中,每一個都以矩形的形狀形成在基座部分300’和固定支架260的任一側上。
第二電路板230、端子400’和基座部分300’順次設置在固定支架260上,并且固定臂224的端部可以朝向固定凸臺330的頂部向上永久彎曲以牢固地固定基座部分300’和固定支架260。
根據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的扁平振動馬達可形成兩個支撐孔310或者其他數量的支撐孔以與設置的端子400’的數量一致。
第二實施方式中的支撐孔310可形成為矩形或者其中部內凹的形狀以改善與插入其中的端子400’的耦聯(lián)。
支撐孔310的結構允許端子400’的彈性部分420牢固地被支撐壁320支撐,其中支撐壁320為支撐孔310的內壁。
彈性部分420設置在支撐孔310內,接觸部分410朝向支撐孔310的頂部露出以接觸移動通訊終端的能量端子,接合部分430’在底部暴露以與第二電路板230接合。
在第二實施方式中,端子400’的接合部分430’可形成為較寬以更好地接觸第二電路板230。
上述結構中的端子400’的彈性部分420被支撐孔310的內壁保護,因此在受到過度的壓縮或橫向沖擊的情況下,其彎曲部分可被支撐壁320支撐。
而且,彈性部分420保留有一定程度的移動以保持與外部能量端子牢牢接觸。支撐孔310的尺寸和支撐壁320的高度可調節(jié)成使得彈性部分420在其被過度壓縮時可被支撐壁320支撐。
支撐壁320可形成為與端子400’的彈性部分420具有相同的高度或者更高的高度,因此端子400’可被牢固地支撐。
根據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的扁平振動馬達利用支撐孔的內壁支撐其端子并且僅沿豎直方向引導端子以允許壓縮和解壓縮,從而可靠地維持端子的接觸位置,因此當端子受到橫向壓力或沖擊或過度壓縮時,可防止端子搖擺或變形。
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扁平振動馬達還在端子之間以及馬達的中心和端子之間維持一致的距離。
此外,通過在端子到達其彈性變化點之前支撐端子,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扁平振動馬達防止了在該端子與外部端子接觸時由于過度壓縮而導致的端子變形,因此可靠地保持了接觸點。
第三實施方式圖9是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扁平振動馬達的基座部分300”、端子400”和定子部分200如何組裝的分解立體圖。
參照圖9,在包括上殼體210和下殼體220的定子部分200中,下殼體220具有形成在其側面的固定支架260,此處固定支架260為支撐基座部分300”底部的矩形板并且在其上具有第二電路板230。
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扁平振動馬達的端子400”包括接觸部分410、彈性部分420”和接合部分430”,并且在固定支架260上設置成相互對置。
端子400”在第三實施方式中設置為兩個,但是也可以設置為其他數量。
接合部分430”可通過焊接連接到一部分第二電路板230,并且接觸部分410接觸移動通訊終端的能量端子。
接合部分430”任一側的一部分向外突出以提供更大的表面積用來更牢固地接合基座部分300”和第二電路板230,和更容易地與第二電路板230焊接在一起。
彈性部分420”形成在接觸部分410和接合部分430”之間并且提供彈性。因而,端子400”可由可拉伸的金屬制成。為了保持其彈性程度,彈性部分420”形成為盤曲結構。接觸部分410接觸外部能量端子并且通過彈性部分420”的彈性保持可靠的接觸點。
臺階狀空間390形成在基座部分300”的被端子400”的接合部分430”占據的區(qū)域中。臺階狀空間390的尺寸對應于接合部分430”,并且接合部分430”固定成使其不能移動。臺階狀空間390可在其外側端處開口。
根據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接合部分430”和臺階狀空間390形成為矩形板形狀,但是也可以采用各種其他形狀和厚度。
扁平振動馬達的基座部分300”可包括分別形成在其任一側上的固定凸臺330,固定臂224可分別形成在固定支架260的任一側上與固定凸臺330相對,如圖9所示。
這里,固定凸臺330和固定臂224可以為各種數量和形狀,盡管每一個分別設置在基座部分300”和固定支架260的任一側上并且它們二者在第三實施方式中都為矩形形狀。
圖10是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扁平振動馬達的組裝好的基座部分300”、端子400”和固定支架260的平面圖和俯視圖。
參照圖10,當基座部分300”耦聯(lián)到固定支架260時,向內突出的端子400”的接合部分430”的第一部分430”a固定到固定支架260,向外突出的接合部分430”的第二部分430”b暴露到外部并且利用焊料440耦聯(lián)到第二電路板230。
在這種結構中,基座300”首先在一部分第二電路板230上連接到固定支架260,并且端子400”從外側通過基座300”的開口部分推入。然后,在第二電路板230上進行焊接。
當第二電路板230、端子400”和基座部分300”順次定位在固定支架260上時,固定臂224的端部朝向固定凸臺330的頂部向上彎曲以牢牢地將基座部分300”耦聯(lián)到固定支架260。
圖11是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扁平振動馬達的基座部分300”、端子400”和固定支架260如何組裝的放大側視圖。
參照圖11,基座部分300”包括與第三實施方式的前述實例相同的臺階狀空間390和接合部分430”耦聯(lián)結構。
然而,基座部分300”形成有被水平部分420”a占據的第二臺階狀空間390a,其平行于彎曲彈性部分420”的底部延伸。
即,基座部分300”的下部340向上形成到水平部分420”a的底表面,設置在水平部分420”a頂表面之上的結構350與基座部分300”的下部340一起形成第二臺階狀空間390a。
接合部分430”和第一水平部分420”通過基座部分300”的該結構固定和支撐以減小被外部端子施加的載荷移動和變形的可能性。
圖12是示出了組裝好的根據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扁平振動馬達的基座部分300”、端子400”和固定支架260的另一種組裝結構的進一步的放大側視圖。
參照圖12,基座部分300”、端子400”和固定支架260”的被改變的組裝基本上與前述第三實施方式相同。
然而,基座部分300”的臺階狀空間390具有上凹的凹部312b,接合部分430”具有從其任一側形成在中心部分的凸部432b以配合到凹部312b中。
因而,如果端子400”被牢牢地插入到基座部分300”中,則凸部432b和凹部312b被緊緊地壓在一起。類似地,接合部分430”的暴露到外部的部分可通過焊接電耦聯(lián)到第二電路板230。
根據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扁平振動馬達允許基座部分、端子和定子容易地組裝,從而簡化組裝過程、減小成本和增加產量。
工業(yè)實用性盡管文中已經參照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描述和圖示了本發(fā)明,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可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實質和范圍的情況下做出各種修改和變化。
因而,本發(fā)明旨在覆蓋落入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范圍內的本發(fā)明的各種修改和變化。
權利要求
1.一種扁平振動馬達,包括轉子部分,其用于在旋轉時產生振動力;定子部分,其容納所述轉子部分并與所述轉子部分耦聯(lián)以允許所述轉子部分旋轉,其中所述定子部分將電力傳輸到所述轉子部分;固定支架,其從所述定子部分的下殼體的側面伸出,用于支撐一部分其上的電路板;一對端子,每個端子包括與外部端子接觸的接觸部分、用于為所述接觸部分提供彈性的彈性部分、和形成為比所述接觸部分和所述彈性部分寬并用于電連接到所述電路板的接合部分;和基座部分,其包括支撐孔,所述端子的各個所述接觸部分和所述彈性部分分別穿過所述支撐孔,并且所述基座部分與所述固定支架和所述定子部分耦聯(lián),其中當所述基座部分和所述固定支架被耦聯(lián)時,所述端子的接合部分通過所述支撐孔周圍的外圍下表面電連接到所述電路板。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扁平振動馬達,進一步包括用于機械耦聯(lián)所述基座部分和所述固定支架的耦聯(lián)結構。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扁平振動馬達,其中所述耦聯(lián)結構包括位于所述固定支架任一側上的至少一個固定臂和位于所述基座部分任一側上用于與所述固定臂耦聯(lián)的具有固定凸臺的至少一個固定槽。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扁平振動馬達,進一步包括穿過所述端子的所述接合部分、所述固定支架和所述基座部分形成的孔,其中所述耦聯(lián)結構穿過所述孔并且被鉚釘固定。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扁平振動馬達,其中所述耦聯(lián)結構包括穿過所述固定支架和所述基座部分從其頂面到底面單列形成的孔和用來與所述孔耦聯(lián)的鉚釘。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扁平振動馬達,其中所述接合部分包括位于其底面上的凸凹結構,并且在所述電路板上形成用于壓抵所述接合部分的帶有所述凸凹結構的匹配對。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扁平振動馬達,其中粘結劑施加到所述基座部分粘合到所述定子部分的區(qū)域。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扁平振動馬達,其中所述支撐孔的一個內壁具有與其別的內壁不同的高度。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扁平振動馬達,其中所述支撐孔通過用于支撐所述端子的內壁分隔。
10.一種扁平振動馬達,包括轉子部分,其用于在旋轉時產生振動力;定子部分,其容納所述轉子部分并與所述轉子部分耦聯(lián)以允許所述轉子部分旋轉,其中所述定子部分將電力傳輸到所述轉子部分;固定支架,其從所述定子部分的下殼體的側面伸出用于支撐一部分其上的電路板;一對端子,每個端子包括電連接到一部分所述電路板的接合部分、與外部端子接觸的接觸部分、和形成在所述接觸部分和所述接合部分之間用于提供彈性的彈性部分;和基座部分,其耦聯(lián)到所述固定支架和所述定子部分,所述基座部分包括支撐孔,所述支撐孔在端子插入到其中時用于引導相應的端子的彈性變形。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扁平振動馬達,其中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形成在其任一側的至少一個固定臂,所述基座部分包括形成在其任一側上用于耦聯(lián)到所述固定臂的具有固定凸臺的至少一個固定槽,用于機械地與所述基座部分和所述固定支架耦聯(lián)。
12.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扁平振動馬達,其中所述接合部分形成為大于所述支撐孔并且通過所述基座部分底部處的支撐孔周圍的外周固定。
13.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扁平振動馬達,其中所述彈性部分具有彎曲部,并且形成在兩個支撐孔之間的支撐壁等于或高于所述彎曲部。
14.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扁平振動馬達,其中所述支撐孔通過用于支撐所述端子的內壁分隔。
15.一種扁平振動馬達,包括轉子部分,其用于在旋轉時產生振動力;定子部分,其與所述轉子部分耦聯(lián)以允許所述轉子部分旋轉,其中所述定子部分將電力傳輸到所述轉子部分;固定支架,其從所述定子部分的下殼體的側面伸出用于支撐一部分其上的電路板;端子,其包括耦聯(lián)到所述電路板的接合部分、與外部端子接觸的接觸部分、和形成在所述接觸部分和所述接合部分之間用來提供彈性的彈性部分;和基座部分,其與所述固定支架和所述定子部分耦聯(lián),并且支撐所述端子,其中所述基座部分包括用于將至少一部分所述接合部分插入到其中的臺階狀空間,所述接合部分在其一部分插入到所述臺階狀空間之后焊接到所述電路板。
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扁平振動馬達,其中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形成在其任一側的至少一個固定臂,所述基座部分包括形成在其任一側上用于與所述固定臂耦聯(lián)的具有固定凸臺的至少一個固定槽,以機械地與所述基座部分和所述固定支架耦聯(lián)。
17.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扁平振動馬達,其中所述接合部分具有伸出的端部,并且所述伸出的端部中的一個插入到所述臺階狀空間中并且與所述臺階狀空間耦聯(lián)。
18.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扁平振動馬達,其中所述彈性部分具有至少一個帶有水平部的彎曲,所述水平部具有向外延伸的側面,和所述臺階狀空間形成在所述基座部分的中部用來與所述水平部耦聯(lián)。
19.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扁平振動馬達,其中所述接合部分包括其向外暴露的部分,所述部分焊接和電耦聯(lián)到所述電路板。
20.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扁平振動馬達,其中所述臺階狀空間包括位于其內表面上的凸凹結構,并且所述端子包括相應的凸凹結構用來與所述臺階狀空間的所述凸凹結構配對。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扁平振動馬達。扁平振動馬達包括轉子部分、定子部分、固定支架、一對端子和基座部分。轉子部分在旋轉時產生振動力。定子部分容納轉子部分并與轉子部分耦聯(lián)以允許轉子部分旋轉。固定支架從定子部分的下殼體的側面伸出。每個端子包括接觸部分、彈性部分和接合部分?;糠中纬啥鄠€支撐孔,各端子分別穿過所述支撐孔。當基座部分和固定支架被耦聯(lián)時,端子的接合部分通過支撐孔周圍的外圍下表面電連接到電路板。
文檔編號H02K5/22GK101053141SQ200680001058
公開日2007年10月10日 申請日期2006年2月3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2月7日
發(fā)明者文炳熙, 嚴在晙 申請人:Lg伊諾特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