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封閉式壓縮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比如設置在冷凍冷藏庫等的冷凍裝置上的封閉式壓縮機,尤其涉及構成電動機部的定子的線圈處理結構的改良。
背景技術:
設置在比如冷凍冷藏庫等的冷凍裝置上的封閉式壓縮機是將由壓縮機構部和電動機部組成的電動壓縮機本體容納于封閉殼體(closed casing)內。所述電動機部由定子和轉子構成。
圖6表示構成傳統(tǒng)電動機部、即DC電動機(DC motor)的定子。該定子是被稱之所謂插入(inserter)方式的分布繞組。
即,在層疊多片電磁鋼板且一體化的定子本體a上形成切槽(slot),在該切槽中安裝絕緣膜(film)(均未圖示),隔著該絕緣膜在切槽內插入以插入方式分布卷繞的電線(winding wire)b。
在所述電線b的端末(winding end)連接引出線(feeder assembly)組件,安裝在該引出線組件的前端部的供電端子(又被稱為線束(cluster))d與安裝在壓縮機上的玻璃密封端子連接。
可是,在所述定子上實行插入方式的分布繞組時,在成形完成之前需要多道工序,存在制造成本高的問題。
尤其是,繞線后全靠人工完成用釬料或熔敷等連接電線b與引出線組件c的作業(yè),費工且對成本影響大。
另一方面,近年采用在形成于定子本體的磁極齒(pole teeth)上直接繞線、即所謂集中卷繞方式的DC電動機有被廣為應用的趨向,以提高效率,降低耗電。
然而即使是這種結構,繞線后電線與引出線的連接工序也費工,由此造成的制造成本高是不可避免的。
發(fā)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封閉式壓縮機,在構成電動機部的定子上,在將線圈卷繞到定子本體后,線圈端末與引出線的連接極為容易,可簡化工序,有助于降低成本。
為滿足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封閉式壓縮機將通過旋轉軸連接的電動機部與壓縮機構部容納于殼體內,其特點是,電動機部由嵌裝固定于旋轉軸上的轉子、具有與該轉子周面之間存在所定間隙的內周面且安裝固定于封閉殼體等上的定子構成,所述定子具有由多片層疊的電磁鋼板組成的定子本體;安裝固定于該定子本體內面的樹脂制線圈骨架(bobbin);在該線圈骨架上集中繞線的電線;壓接該電線的壓接端子;樹脂制略呈半圓弧狀的端子板組件,所述端子板組件在前端配設具有供電端子的引出線以及與該引出線電氣連接的連接端子,通過將接線端子與壓接端子嵌合,經由接線端子和壓接端子而與定子本體組合為一體。
為滿足上述目的電動機部由嵌裝固定于旋轉軸上的轉子、具有與該轉子周面之間存在所定間隙的內周面且安裝固定于封閉殼體等上的定子構成,所述定子具有多片層疊的電磁鋼板組成的定子本體;安裝固定于該定子本體內面的樹脂制線圈骨架;在該線圈骨架上集中繞線的電線;壓接該電線的壓接端子;樹脂制端子板組件,所述端子板組件在前端配設具有供電端子的引出線以及與該引出線電氣連接的連接端子,通過將接線端子與壓接端子嵌合,經由接線端子和壓接端子而與定子本體組合為一體;以與定子本體組合為一體的狀態(tài)設在所述端子板組件的表面?zhèn)鹊拿嫔?、容納所述引出線并控制其移動的槽部。
所述端子板組件具有保護所述引出線的門部(gate)。
所述端子板組件具有束縛所述引出線的束縛構件。
所述端子板組件具有彈性地保持所述連接端子的保持部。
通過采用這些解決問題的方案,在構成電動機部的定子上,在將線圈卷繞到定子本體后,線圈端末與引出線的連接極為容易,可簡化工序,有助于降低成本。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封閉式壓縮機的示意剖視圖。
圖2是表示該實施形態(tài)的構成電動機部的定子的俯視圖。
圖3是表示該實施形態(tài)的定子本體與端子板組件分別在組合以前的狀態(tài)的俯視圖。
圖4是表示該形態(tài)的端子板的俯視圖與側視圖。
圖5是分別表示該實施形態(tài)的壓接端子與接頭端子的俯視圖。
圖6是傳統(tǒng)的定子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結合
本發(fā)明的實施形態(tài)。
圖1是比如構成冷凍冷藏庫的制冷循環(huán)線路的封閉式壓縮機的縱剖視圖。
該封閉式壓縮機在封閉殼體1內容納有通過旋轉軸2連接的上部側的壓縮機構部3與下部側的電動機部4。在所述封閉殼體1的內底部形成集中存放潤滑油的貯油部5,從所述旋轉軸2的電動機部4突出的下端部浸在潤滑油中。
在所述封閉殼體1內的稍微上部配置有框架(frame)6,在該框架6的上部裝載所述壓縮機構部3,在框架6的下部配置所述電動機部4。
所述壓縮機構部3設有直接裝載在框架6上面的氣缸(cylinder)7以及往復動作自如地容納于該氣缸7內的活塞(piston)8。氣缸7的上端開口部被裝有吸入閥與排出閥的閥板9和覆蓋該閥板的蓋體10堵塞。
所述活塞8設有與安裝在連桿11的一端部的球部12卡合的卡合部13。所述連桿11的另一端部成為旋轉自如地嵌合在與所述旋轉軸2的上端部形成一體的偏心軸2a內的大端部14。
在所述框架6上,一體地設有沿中心軸向下方突出的軸承部6A,在該軸承部上設有旋轉自如地支承所述旋轉軸2的軸孔15。
在與所述旋轉軸2的軸孔15滑動接觸的滑動接觸面上設有導油槽16,用于將安裝在旋轉軸下端部的供油泵(pump)17所抽取的潤滑油導入壓縮機構部3的各滑動部。
所述電動機部4由嵌合固定在所述旋轉軸2上的轉子18、具有與該轉子周面間存在狹小間隙的內周面并安裝固定在所述框架6的定子20構成。因此所述定子20是經過框架6而嵌合固定在封閉殼體1中。
圖2是組裝后的定子20的俯視圖,圖3(A)是定子本體30的俯視圖,圖3(B)是端子板組件40的俯視圖。
所述定子20由多片電磁鋼板層疊構成的定子本體30、如后述那樣與該定子本體30組裝為一體的樹脂制端子板組件40構成。
所述定子本體30上沿內周面保持所定間隔一體地設有呈放射狀的數(shù)個磁極齒31。樹脂制的線圈骨架32安裝在各磁極齒31,電線33經由該線圈骨架而集中卷繞在所述磁極齒31上。
在所述線圈骨架32上設有收存電線33的端末的收存部34,壓接端子35插入該收存部,在將電線端末壓接在線圈骨架上的同時實現(xiàn)電線33與壓接端子35的電氣連接。
不過,所述收存部34也可與線圈骨架32分開,將定子本體30的局部做成絕緣結構后設置。
圖5(A)是壓接端子35的主視圖。在該壓接端子35的中心部,從圖中的下端緣到略為中央部設有卡合槽36,在電線33的端末部插入這里的同時實現(xiàn)電氣連接。
在壓接端子35的兩側部設有爪形突起部37,通過將壓接端子35插入線圈骨架32的收存部34,使突起部37卡合固定在線圈骨架上,以該狀態(tài)限制壓接端子35從線圈骨架32脫落。
在所述壓接端子35的上端部未設有作圖示的卡合部,用于與后述的作為連接端子的接線端子(tab terminal)45卡合。
再如圖3(A)所示,被壓接端子35插入的收存部34,在圖的上部及以該位置為基準而左右傾斜的等間隔位置上設置3處。有中性點時,也使用設在圖下部中心位置的端子38。
下面,詳細說明所述端子板組件40。它由樹脂制略呈半圓弧狀的端子板41、及安裝在該端子板上的引出線42構成。
所述引出線42中的多根導線在端子部41的外部束成1根,在前端部安裝線束(供電端子)43。束成1根后的引出線42在置于端子板41的一端部上后立即分成3根。
在端子板41上的束成1根的引出線42通過門部44而安裝固定于端子板41上。即,由于門部44的存在,限制了引出線42向上方與橫向的移動,以防止在壓縮機運轉中引出線42與其它的機械元件接觸引起絕緣不良等。
3根引出線42a、42b、42c平行地排列在端子板41上,并沿著按照端子板內徑豎起形成的壁部41a延伸。在端子板41的外徑側,在與端部間存在所定間隔的位置上安裝作為連接端子的接線端子45,與各引出線42a、42b、42c的前端部連接。
安裝所述接線端子45的位置與安裝在所述定子本體30的壓接端子35的位置完全相同,在將端子板組件40重合于定子本體30上時,接線端子45與壓接端子35的位置完全相對應。
沿所述端子板42的最內徑側延伸的引出線42a與安裝在端子部41的左側部的接線端子45連接,與該引出線42a相鄰排列的引出線42b與安裝在上部的接線端子45連接。
最外側的引出線42c在端子部41的右側部與安裝在門部44近旁的接線端子45連接。因此在端子部41的最內側延伸的引出線42a最長,中間引出線42b次之,最外側引出線42c更次之。
所述端子板41具有彈性地保持所述接線端子45的保持部46。由該保持部46限制接線端子45的位置偏移。
所述3根引出線42a、42b、42c在門部44與接線端子45之間的位置上,用線或樹脂制的帶子等束縛構件束縛固定在端子板41上。
即使在中央部的接線端子45的近旁部位,同樣也用線或樹脂制的帶子(band)等束縛構件47將2根引出線42a、42b束縛固定在端子板41上。
通過采用這些束縛構件47,在壓縮機運轉中,可以確實阻止引出線42a、42b、42c上浮,避免與轉子18接觸而發(fā)生絕緣不良等事故。
圖4(A)是端子板41的俯視圖,圖4(B)是端子板41的側視圖。表示引出線42與接線端子45安裝以前的制作后狀態(tài)。
所述門部44呈倒U字狀,與端子板41的表面之間夾持已束成1根的所述引出線42。與豎起形成于端子板41內徑側的壁部41a同樣的壁部還設在端子板的外徑側。
在與內徑部的壁部41a以所定間隔平行地、且各個部位與壁部間的間隔尺寸不同的位置上,一體地設有導向壁48a、48b、48c。
在各導向壁48a、48b、48c與內徑部的壁部41a之間,形成供引出線42a、42b、42c通過的槽部49a、49b、49c。
再如圖3(B)所示,在最靠近所述門部44的導向壁48a與內徑部的壁部41a之間形成的槽部49a具有供3根引出線42a、42b、42c以并排狀態(tài)通過的間隔。
在中間部的導向壁48b與壁部41a之間形成的槽部49b具有供2根引出線42a、42b以并排狀態(tài)通過的間隔。在前端部的導向壁48c與壁部41a之間形成的槽部49c具有供1根引出線42a通過的間隔。
這樣,通過使對應根數(shù)的引出線通過各槽部,將各引出線42a、42b、42c必然地固定在各槽部49a、49b、49c中并限制其移動。
圖5(B)表示安裝固定引出線42a、42b、42c并與引出線電氣連接的接線端子45。接線端子45正面看略呈倒L字狀,在其水平部設有安裝固定引出線前端部的連接部45a,在下垂部形成插入部45b,用于插入卡合于壓接端子35的卡合部。
然后,在如圖3(A)那樣在線圈骨架32上實施集中繞線、并用壓接端子35壓接了電線33的端末的定子本體30上,將圖3(B)所示的、已將引出線42與接線端子45連接的端子板組件40與之相對。
具體地說,是使安裝于定子本體30的壓接端子35與安裝于端子板組件40的接線端子45相對,使端子35、45相互嵌合,具體地說,是將接線端子45的插入部45b插入、卡合于壓接端子35的卡合部。其結果,就如圖2所示,端子板組件40安裝于定子本體30上,作為定子20而完成。
在所述端子板組件40安裝于定子本體30的上面的同時,卷裝在定子本體30上的電線33的端末和設置在端子板組件40的引出線42a、42b、42c的端末互相進行電氣連接。
在組裝狀態(tài)下,分離的引出線42a、42b、42c位于成為端子板組件40的表面?zhèn)鹊拿嫔希恳暱梢源_認這些引出線的狀況。
在確實可防止各引出線42a、42b、42c的位置偏移等的同時,還可確認電線33與各引出線有無接觸,提高可靠性。
不過,由于是將端子板41及端子板組件40做成略呈半圓弧狀而形成約半周的長度,且將將其安裝于實施集中繞線的定子本體30上,故定子本體30上的約一半為開口狀,不會阻礙對散熱的電線33進行冷卻。
根據(jù)以上說明的本發(fā)明,在構成電動機部的定子上,在將線圈卷繞到定子本體后,線圈端末與引出線間的連接極為容易,可簡化工序,進而降低成本。
權利要求
1.一種封閉式壓縮機,將通過旋轉軸連接的電動機部與壓縮機構部容納于殼體內,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動機部由嵌裝固定于旋轉軸上的轉子、具有與該轉子周面之間存在所定間隙的內周面且安裝固定于封閉殼體等上的定子構成,所述定子具有由多片層疊的電磁鋼板組成的定子本體;安裝固定于該定子本體內面的樹脂制線圈骨架;在該線圈骨架上集中繞線的電線;壓接該電線端末的壓接端子;在前端配設具有供電端子的引出線以及與該引出線電氣連接的連接端子,通過將該接線端子與所述壓接端子嵌合,經由接線端子和壓接端子而與所述定子本體組合為一體的樹脂制略呈半圓弧狀的端子板組件。
2.一種封閉式壓縮機,將通過旋轉軸連接的電動機部與壓縮機構部容納于殼體內,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動機部由嵌裝固定于旋轉軸上的轉子、具有與該轉子周面之間存在所定間隙的內周面且安裝固定于封閉殼體等上的定子構成,所述定子具有由多片層疊的電磁鋼板組成的定子本體;安裝固定于該定子本體內面的樹脂制線圈骨架;在該線圈骨架上集中繞線的電線;壓接該電線的壓接端子;在前端配設具有供電端子的引出線以及與該引出線電氣連接的連接端子,通過將該接線端子與所述壓接端子嵌合,經由接線端子和壓接端子而與所述定子本體組合為一體的樹脂制端子板組件;以與所述定子本體組合為一體的狀態(tài)設在所述端子板組件的表面?zhèn)鹊拿嫔?、容納所述引出線并控制其移動的槽部。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封閉式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板組件具有保護所述引出線的門部。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封閉式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板組件具有束縛所述引出線的束縛構件。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封閉式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板組件具有彈性地保持所述連接端子的保持部。
全文摘要
一種封閉式壓縮機,電動機部(4)由轉子(18)和定子(20)構成,定子具有多片層疊的電磁鋼板組成的定子本體(30);安裝固定在定子本體內面的樹脂制線圈骨架(32);在該線圈骨架上集中繞線的電線(33);壓接電線的壓接端子(35);在前端配設具有供電端子(43)的引出線(42)以及與該引出線電氣連接的接線端子(45),通過將該接線端子與壓接端子卡合固定而與定子本體組合為一體的樹脂制略呈半圓弧狀形成的端子板組件40。本發(fā)明的定子在將線圈卷繞到定子本體上后,線圈端末與引出線的連接極為容易,可簡化工序,有助于降低成本。
文檔編號H02K1/12GK1420596SQ0215062
公開日2003年5月28日 申請日期2002年11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01年11月16日
發(fā)明者永瀨敏治, 島崎樹一 申請人:東芝開利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