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連接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連接器與連接對象物的連接可靠性高的電連接器。在插座連接器(5)與插頭連接器(3)的至少任一方設(shè)置有可動部(11c),該可動部(11c)位于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P2)的插座接觸部(10c)或插頭接觸部(11e)能夠在插座連接器(5)與插頭連接器(3)的插拔方向上移位的方式彈性變形。通過使可動部(11c)的在所述插拔方向上移位的移位載荷比插座接觸部(10c)與插頭接觸部(11e)的至少任一方從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P2)在插拔方向上產(chǎn)生錯位所需的載荷小,即使產(chǎn)生插拔方向的振動,可動部(11c)也吸收該振動,能夠維持插座接觸部(10c)與插頭接觸部(11e)在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P2)的導(dǎo)通連接。
【專利說明】
電連接器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 ]本發(fā)明涉及與連接對象物導(dǎo)通接觸的電連接器。
【背景技術(shù)】
[0002]在與基板導(dǎo)通連接的連接器和具備嵌合于該連接器的連接對象物的連接器之中,為了應(yīng)對振動,有的端子具有可動部。該可動部設(shè)置于被固定于基板的基板連接部與連接對象物的觸點部之間。在振動產(chǎn)生時該可動部通過彈性變形從而吸收振動,能夠維持觸點部與連接對象物的導(dǎo)通接觸(例如專利文獻(xiàn)I)。
[0003]在這樣的連接器中,針對與連接器和連接對象物的插拔方向(以下,也記載為嵌合方向以及拔出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的振動,可動部也能夠通過向同一方向彈性變形從而吸收該振動。與此相對,針對所述插拔方向的振動,可動部不在插拔方向上移位而連接器的端子與連接對象物在所述插拔方向上相對滑動,從而能夠吸收該振動而維持導(dǎo)通接觸狀
??τ O
[0004]現(xiàn)有技術(shù)文獻(xiàn)
[0005]專利文獻(xiàn)
[0006]專利文獻(xiàn)1:日本實開平7 — 32878號公報
【發(fā)明內(nèi)容】
[0007]發(fā)明要解決的課題
[0008]但是,在這樣的連接器中,反復(fù)施加插拔方向的振動,因此有時在端子彼此的滑動部分會產(chǎn)生磨損。特別是,有時為了提高導(dǎo)電性而在端子的表面實施了鍍敷加工,有時鍍敷物也會由于相對于連接對象物的滑動而脫落。這些情況恐會使連接器與連接對象物的連接可靠性下降。
[0009]本發(fā)明是以上述那樣的現(xiàn)有技術(shù)為背景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產(chǎn)生沿著與連接對象物的插拔方向的振動也不易使連接可靠性下降的連接器。
[0010]用于解決課題的方案
[0011]為了達(dá)成上述目的,本發(fā)明如以下那樣構(gòu)成。
[0012]本發(fā)明能夠提供一種電連接器,固定于第I基板的第I連接器;和與所述第I連接器導(dǎo)通連接的連接對象物,所述第I連接器具備:具有第I觸點部的第I端子;和保持該第I端子的第I殼體,所述連接對象物具備在與所述第I連接器嵌合狀態(tài)下的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與所述第I觸點部接觸的觸頭,所述電連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第I連接器或所述連接對象物的至少任一方具有可動部,該可動部以位于所述標(biāo)注的接觸位置的所述第I觸點部或所述觸頭能夠在第I連接器與連接對象物的插拔方向上移位的方式彈性變形,所述可動部的在所述插拔方向上移位的移位載荷,比所述第I觸點部和所述觸頭的至少任一方從所述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在插拔方向上產(chǎn)生錯位所需的載荷小。
[0013]另外,可以設(shè)為:所述本發(fā)明的連接對象物是與所述第I連接器嵌合的第2連接器。另外,可以設(shè)為:所述本發(fā)明的連接對象物是具有與所述第I連接器嵌合的端子的電子元件。
[0014]根據(jù)上述這些本發(fā)明,具有上述的可動部,由此即使是在連接器和/或電子元件上施加有插拔方向的振動的情況下,可動部也能夠在插拔方向上移位從而吸收該振動。
[0015]在這里,如果在假設(shè)可動部在所述插拔方向上移位所需要的載荷比用于使所述第I觸點部與所述第2觸點部的至少任一方從所述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在插拔方向上相對錯位的載荷大的情況下,向端子施加沿著插拔方向的振動,則在可動部移位前,觸點部與觸頭錯位。在該情況下,也具有觸點部與觸頭相互滑動而產(chǎn)生磨損、產(chǎn)生鍍敷物脫落等情況。
[0016]與此相對,在本發(fā)明中所述可動部在所述插拔方向上移位的移位載荷比用于使所述第I觸點部與所述觸頭的至少任一方從所述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在插拔方向上錯位的載荷小。由此,若殼體與連接對象物由于振動而在插入方向與拔出方向的至少任一方上開始相互分離,則在觸點部與觸頭互相錯位前,可動部發(fā)生彈性變形。因此,若例如從一方的觸點部相對于觸頭在插拔方向上開始施加載荷,則在觸點部與觸頭相互錯位前,可動部發(fā)生彈性變形。這樣可動部彈性變形以在插拔方向上伸縮,能夠使所述觸點部或觸頭的任一方追隨所述另一方。
[0017]由此,能夠一邊保持一方的觸點部與觸頭不錯位地在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導(dǎo)通接觸的狀態(tài)一邊用可動部來吸收振動。由此,不易產(chǎn)生由觸點部與觸頭滑動所引起的磨損,所以能夠不易使連接可靠性下降。另外,即使在產(chǎn)生了振動時,也用由觸點部與觸頭產(chǎn)生的保持力維持相互導(dǎo)通連接狀態(tài),由此與例如用鎖定用的部件來維持端子和/或觸頭的導(dǎo)通接觸狀態(tài)的情況相比較,部件個數(shù)變少且插拔作業(yè)變得容易。
[0018]另外,若振動達(dá)到基板的固有頻率,則有時基板共振由此固定于基板的連接器大幅振動。在該情況下,在以往的使觸點部與觸頭滑動從而維持導(dǎo)通接觸的應(yīng)對方法中移動可能的距離短,所以也具有不能應(yīng)對大的振動、觸點部與觸頭的導(dǎo)通接觸變得不穩(wěn)定這一課題。但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即使產(chǎn)生了那樣的共振,由于可動部充分地移位,也能夠使一方的觸點部追隨觸頭的移位并維持導(dǎo)通接觸狀態(tài)。由此,能夠設(shè)為連接可靠性更高的連接器。上述的作用.效果,在第I連接器沒有與固定于基板的第2連接器嵌合而是與沒有被固定于基板的連接對象物嵌合的情況下也同樣能夠得到。該情況下,第2連接器的端子所具有的第2觸點部作為觸頭與第I觸點部導(dǎo)通接觸。
[0019]另外,可以設(shè)為:本發(fā)明的第2連接器或電子元件裝設(shè)于與所述第I基板相對配置的第2基板。因此,即使是在第I基板與第2基板的任一基板上產(chǎn)生振動、它們相對地移位的情況下,可動部彈性變形從而能夠吸收該移位。進(jìn)一步,可以設(shè)為:本發(fā)明的第2連接器或電子元件安裝于與所述第I基板相對配置的固定部件。在該情況下,在第I基板相對于固定部件相對移位的情況下,可動部變形從而能夠吸收該移位。另外,即使是在固定部件上產(chǎn)生相對于基板接近或遠(yuǎn)離這樣的移位的情況下,也還是能夠通過可動部彈性變形從而吸收該移位。
[0020]另外,本發(fā)明提供與連接對象物導(dǎo)通連接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備:與所述連接對象物嵌合的可動側(cè)殼體;固定于基板的固定殼體;和第I端子,其具有第I接觸部和可動部,該第I接觸部與已與可動殼體嵌合的連接對象物導(dǎo)通接觸,該可動部支撐固定殼體,使得能夠維持著第I接觸部相對于所述連接對象物的接觸狀態(tài)在連接對象物相對于可動殼體的嵌合方向以及拔出方向上使固定殼體相對于可動殼體移位。
[0021]本發(fā)明進(jìn)一步提供具備第I連接器和與第I連接器導(dǎo)通連接的第2連接器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I連接器具備:與第2連接器嵌合的可動殼體;固定于基板的固定殼體;和第I端子,其具有第I接觸部和可動部,該第I接觸部與已與可動殼體嵌合的第2連接器的第2端子導(dǎo)通接觸,該可動部支撐所述固定殼體,使得能夠維持著第I接觸部相對于所述第2連接器的第2端子的接觸狀態(tài)在第2連接器相對于可動殼體的嵌合方向以及拔出方向上使所述所述固定殼體相對于所述可動殼體移位。
[0022]如果假設(shè)基板在第I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或連接對象物的嵌合方向以及拔出方向上振動,則固定殼體也與振動連動而移位。但是,本發(fā)明的電連接器具備上述那樣的可動部,所以可動部能夠使可動殼體相對于固定殼體移位。由此,可動部能夠吸收振動,所以能夠維持第2連接器和/或連接對象物與第I接觸部的導(dǎo)通接觸狀態(tài)。由此,與如以往那樣僅通過第2連接器和/或連接對象物與第I接觸部的滑動來應(yīng)對基板在與連接對象物的嵌合方向以及拔出方向上的振動的情況相比較,能夠抑制端子的磨損。另外,對更大的振動也能夠應(yīng)對。
[0023]可以設(shè)為:所述本發(fā)明的可動殼體具有與將固定殼體固定的基板相對的抵接部。
[0024]可以設(shè)為:所述本發(fā)明的可動殼體具有與固定殼體相對的抵接部。
[0025]由此,即使可動殼體在嵌合作業(yè)時由第2連接器和/或連接對象物向基板和/或固定殼體一側(cè)按壓,由于抵接部抵接于基板和/或固定殼體,也能夠使過度的移動停止。
[0026]另外,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基板間連接構(gòu)造,第I基板與第2基板以維持一定距離的狀態(tài)相對配置,所述基板間連接構(gòu)造將固定于第I基板的連接器與固定于第2基板的連接對象物導(dǎo)通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器具備:與所述連接對象物嵌合的可動殼體;固定于第I基板的固定殼體;和第I端子,其具有與已與可動殼體嵌合的所述連接對象物導(dǎo)通接觸的第I接觸部和將可動殼體與固定殼體彈性相連的可動部;在所述第I基板與所述第2基板的至少任一方在可動殼體與所述連接對象物的嵌合方向以及拔出方向上撓曲時,維持著第I接觸部相對于所述連接對象物的接觸狀態(tài),由可動部對與第I基板連動的固定殼體的移位進(jìn)行彈性支撐。
[0027]由此,能夠一邊將基板間的距離維持為一定一邊使連接器的第I接觸部與連接對象物導(dǎo)通接觸。另外,在該狀態(tài)下第I基板和/或第2基板在第I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的嵌合方向以及拔出方向上振動時,固定殼體也與振動連動而移位。但是,本發(fā)明的基板間連接構(gòu)造具備上述那樣的可動部,所以可動部如上述那樣將固定殼體以能夠移位的狀態(tài)彈性支撐,由此能夠吸收其振動。
[0028]可以設(shè)為:本發(fā)明的可動殼體具有與第I基板相對的抵接部;在可動殼體與連接對象物的任一方具有如下的嵌合間隙:在第I基板與第2基板的至少任一方向使基板間距離變短的方向撓曲時可動殼體的抵接部被第I基板相對地壓入該嵌合間隙中,由此該任一方的基板與所述任意另一方的基板件的嵌合位置變深。
[0029]可以設(shè)為:本發(fā)明的可動殼體具有與固定殼體相對的抵接部;在可動殼體與連接對象物的任一方具有如下的嵌合間隙:在第I基板與第2基板的至少任一方向使基板間距離變短的方向撓曲時可動殼體的抵接部被固定殼體相對地壓入該嵌合間隙中,由此該任一方的基板與所述任意另一方的基板間的嵌合位置變深。
[0030]通過設(shè)置這樣的嵌合間隙,即使第I基板與第2基板的至少任一方撓曲使得基板間的距離變短,通過可動殼體與連接對象物的嵌合位置變深撓曲的量,也能夠使由于基板的撓曲而向可動殼體和/或連接對象物施加的負(fù)荷散逸。
[0031]可以設(shè)為:在本發(fā)明的第I基板與可動殼體之間具有可動間隙。
[0032]可以設(shè)為:在本發(fā)明的固定殼體與可動殼體之間具有可動間隙。
[0033]通過這樣,在第I連接器與連接對象物的嵌合狀態(tài)下,可動殼體能夠向第I基板和/或固定殼體移位使得可動間隙變窄。
[0034]可以設(shè)為:本發(fā)明的可動部,在第I基板與第2基板的至少任一方向使基板間距離擴大的方向撓曲時,對固定殼體的移位進(jìn)行彈性支撐。
[0035]通過這樣,即使第I基板與第2基板的至少任一方向使基板間距離擴大的方向撓曲,也能夠維持接觸部彼此的導(dǎo)通接觸。
[0036]另外,可以設(shè)為:本發(fā)明的可動部,在第I基板與第2基板的至少任一方向使基板間距離變短的方向撓曲時,對固定殼體的移位進(jìn)行彈性支撐。
[0037]通過這樣,即使第I基板與第2基板的至少任一方向使基板間距離變短的方向撓曲,也能夠維持接觸部彼此的導(dǎo)通接觸。
[0038]發(fā)明的效果
[0039]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設(shè)為即使產(chǎn)生所述嵌合方向以及拔出方向的振動、觸點部也不磨損能夠維持導(dǎo)通接觸的電連接器。
【附圖說明】
[0040]圖1是第I實施方式的插頭連接器的外觀立體圖。
[0041 ]圖2是圖1的插頭連接器的主視圖。
[0042]圖3是圖1的插頭連接器的俯視圖。
[0043]圖4是圖1的插頭連接器的仰視圖。
[0044]圖5是圖1的插頭連接器的右視圖。
[0045]圖6是第I實施方式的插座連接器的外觀立體圖。
[0046]圖7是圖6的插座連接器的主視圖。
[0047]圖8是圖6的插座連接器的俯視圖。
[0048]圖9是圖6的插座連接器的仰視圖。
[0049]圖10是圖6的插座連接器的右視圖。
[0050]圖11是圖1的插頭端子的外觀立體圖。
[0051]圖12是表示圖11的插頭端子的圖,分圖(a)為主視圖、分圖(b)為后視圖、分圖(C)為右視圖、分圖(d)為俯視圖、分圖(e)為仰視圖。
[0052]圖13是圖6的插座端子的外觀立體圖。
[0053]圖14是表示圖13的插座端子的圖,分圖(a)為主視圖、分圖(b)為后視圖、分圖(C)為右視圖、分圖(d)為俯視圖、分圖(e)為仰視圖。
[0054]圖15是表示圖1的插頭連接器與圖6的插座連接器的嵌合前的狀態(tài)的外觀立體圖。
[0055]圖16是表示圖1的插頭連接器與圖6的插座連接器的嵌合狀態(tài)的外觀立體圖。
[0056]圖17表示圖1的插頭連接器與圖6的插座連接器從嵌合前到嵌合上止點狀態(tài)的狀態(tài),分圖(a)為嵌合前、分圖(b)為初始嵌合狀態(tài)、分圖(c)為嵌合下止點狀態(tài)、分圖(d)為嵌合狀態(tài)、分圖(e)為嵌合上止點狀態(tài)、分圖(f)為嵌合狀態(tài)的示意圖。
[0057]圖18是表示圖1的插頭連接器與圖6的插座連接器嵌合前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
[0058]圖19是表示圖1的插頭連接器與圖6的插座連接器的初始嵌合狀態(tài)的剖視圖。
[0059]圖20是表示圖19的插頭連接器與插座連接器的振動下止點狀態(tài)的剖視圖。
[0060]圖21是表示圖1的插頭連接器與圖6的插座連接器的嵌合狀態(tài)的剖視圖。
[0061]圖22是表示圖19的插頭連接器與插座連接器的振動上止點狀態(tài)的剖視圖。
[0062]圖23是表示第2實施方式的插頭連接器與插座連接器嵌合前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
[0063]圖24是表示第2實施方式的插頭連接器與插座連接器的初始嵌合狀態(tài)的剖視圖。
[0064]圖25是表示第2實施方式的插頭連接器與插座連接器的嵌合狀態(tài)的剖視圖。
[0065]圖26是表示第2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電連接器的示意圖,表示從插座連接器與電子元件嵌合前到振動上止點狀態(tài)的狀態(tài),分圖(a)表示嵌合前、分圖(b)表示初始嵌合狀態(tài)、分圖(C)表示振動上止點狀態(tài)、分圖(d)表示嵌合狀態(tài)、分圖(e)表示振動下止點狀態(tài)、分圖(f)表不嵌合狀態(tài)。
[0066]圖27是表示第3實施方式的插頭連接器與插座連接器嵌合前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
[0067]圖28是表示第3實施方式的插頭連接器與插座連接器的初始嵌合狀態(tài)的剖視圖。
[0068]圖29是表示第3實施方式的插頭連接器與插座連接器的嵌合狀態(tài)的剖視圖。
[0069]圖30是表示變形例的分隔件的與圖21相當(dāng)?shù)钠室晥D。
[0070]圖31是表示圖30的電連接器的示意圖,分圖(a)表示插座連接器與插頭連接器的嵌合狀態(tài)、分圖(b)表示振動下止點狀態(tài)、分圖(c)表示振動上止點狀態(tài)。
[0071]圖32是表示變形例的不具有分隔件的電連接器的示意圖,分圖(a)表示插座連接器與插頭連接器的嵌合狀態(tài)、分圖(b)表示振動下止點狀態(tài)、分圖(C)表示振動上止點狀態(tài)。
[0072]圖33是表示變形例的基板彼此不相對的例子的電連接器的示意圖,分圖(a)表示插座連接器與插頭連接器的嵌合狀態(tài)、分圖(b)表示振動下止點狀態(tài)、分圖(C)表示振動上止點狀態(tài)。
[0073]附圖標(biāo)記說明
[0074]1:電連接器(第I實施方式)2:第I基板
[0075]3、23、43:插頭連接器3A:嵌合部
[0076]4:第2基板4a:通孔
[0077]5、25、45:插座連接器6:插頭殼體(第I實施方式)
[0078]7、47:固定殼體7a、47a:前面部
[0079]7al、47al:端子收納孔7b、47b:背面部
[0080]7bl、47bl:端子收納孔7c:側(cè)面部[0081 ] 7d:可動空間部 7e:安裝具
[0082]7f、47f:可動間隙7g:凹部
[0083]7gl:內(nèi)邊緣8、48:可動殼體
[0084]8a、48a:前面部48al:笠狀部
[0085]48a2:下端部8b、48b:背面部
[0086]48bl:笠狀部48a2:下端部
[0087]8c:側(cè)面部8d、48d:嵌合室
[0088]8dl:底部8e、48e:底面部
[0089]8el:抵接部8f:嵌合壁部
[0090]8fl:頂端部8f2:端子槽
[0091]8g:卡定部9、29、49:插座殼體
[0092]9a:前面部9al:端子收納孔
[0093]9b:背面部9c:側(cè)面部
[0094]9d:頂面部9dl:接受口
[0095]9e、49e:嵌合室9el、49el:底部
[0096]9f:安裝具9g:內(nèi)壁
[0097]9gl:端子收納孔10:插座端子
[0098]1a:基板連接部1b:基端部
[0099]1bl:壓入突起1c:插座接觸部
[0100]1d:空間部11、51:插頭端子
[0101]lla、51a:基板連接部llb、51b:固定部
[0102]Ilbl:壓入突起llc、51c:可動部
[0103]llcl、51cl:第 I 伸長部Ilc2、51c2:第 I 彎曲部
[0104]Ilc3、51c3:第 2 伸長部Ilc4、51c4:第 2 彎曲部
[0105]Ilc5、51c5:第 3 伸長部Ilc6、51c6:第 3 彎曲部
[0106]lld、51d:基端部Ildl:壓入突起
[0107]lle、51e:插頭接觸部Ilel:接觸面
[0108]12:后端子12a:后觸點部
[0109]12b:后彈簧部12c:頂端傾斜部
[0110]13:前端子13a:前觸點部
[0111]13b:前彈簧部13bl:前腳部
[0112]13c:頂端傾斜部
[0113]21:電連接器(第2實施方式)
[0114]26:插頭殼體(第2實施方式)
[0115]26a:前面部26al:下端部
[0116]26b:背面部26bl:下端部
[0117]26c:底面部26d:嵌合室
[0118]27、57:固定殼體27a、57a:前面部
[0119]27al、57al:端子收納孔27a2:上端部
[0120]27b、57b:背面部27bl、57bl:端子收納孔
[0121]27b2:上端部27f、57f:可動間隙
[0122]28、58:可動殼體28a:前面部
[0123]28b:背面部28f、58f:嵌合壁部
[0124]28fl、58fl:頂端部29dl:開口部
[0125]29e:嵌合室29f:底面部
[0126]29fl:抵接部30、50:插座端子
[0127]30a、50a:基板連接部30b、50b:固定部
[0128]30c、50c:可動部30cl、50cl:第I伸長部
[0129]30c2、50c2:第 I 彎曲部30c3、50c3:第 2 伸長部
[0130]30c4、50c4:第 2 彎曲部30c5、50c5:第 3 伸長部
[0131]30c6、50c6:第 3 彎曲部30d、50d:基端部
[0132]30e、50e:插座接觸部30el:連結(jié)部
[0133]30e2:彈性片部30e3:觸點部
[0134]50el:觸點部50e2:縱片部
[0135]50e3:橫片部50e4:彎曲部
[0136]31:插頭端子(第2實施方式)31a:基板連接部
[0137]31b:觸點部
[0138]41:電連接器(第3實施方式)
[0139]46:插頭殼體(第3實施方式)
[0140]50el:觸點部50e2:縱片部
[0141]50e3:橫片部50e4:彎曲部
[0142]51e:插頭接觸部51el:接觸面
[0143]58f2:抵接部58a、58b:下端部
[0144]61:電連接器(第2實施方式的變形例)
[0145]62:固定部件63:嵌合室
[0146]63a:底部64:電子元件
[0147]64a:基部64b:電子元件的端子
[0148]64bl:端子的頂端部100:第I彎折部
[0149]101:第2彎折部R、R’、R2:分隔件
[0150]S:基板間連接構(gòu)造
【具體實施方式】
[0151]以下,對于本發(fā)明的電連接器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一邊參照附圖一邊進(jìn)行說明。對于以下的各實施方式中共通的結(jié)構(gòu),標(biāo)注同一附圖標(biāo)記而省略重復(fù)的說明。另外,對于共通的使用方法、作用效果等也省略重復(fù)的說明。
[0152]另外,在本說明書中,將電連接器1、21、41、61的寬度方向(長邊方向)設(shè)為X方向、將前后方向(短邊方向)設(shè)為Y方向、將高度方向(上下方向)設(shè)為Z方向進(jìn)行說明。將電連接器1、21、41的高度方向Z上的第I基板2—側(cè)設(shè)為“下側(cè)”、將與第I基板2相對配置的第2基板4一側(cè)設(shè)為“上側(cè)”進(jìn)行說明。只是,對于電連接器61將固定構(gòu)件62—側(cè)設(shè)為“上側(cè)”、將與固定部件62相對配置的第I基板2—側(cè)設(shè)為“下側(cè)”而說明。但是,電連接器1、21、41、61向基板2、4和/或固定部件62的裝設(shè)方法和/或使用方法并不受這些限定。另外,在圖17?圖25、圖27?圖29中表示僅第2基板4振動的例子,在圖26、圖30?圖33中表示僅第I基板2振動的例子。但是,基板的振動并不限定于此。
[0153]另外,對于插頭連接器3、插座連接器5、插頭端子11、插座端子10,后視圖與主視圖所示相同所以省略記載。另外,對于它們,左視圖與右視圖所示左右對稱,所以省略記載。
[0154]第I實施方式〔圖1?圖22〕:
[0155]如圖16所示,第I實施方式的電連接器I具備:用于裝設(shè)于第I基板2的作為“第I連接器”的插頭連接器3;和用于裝設(shè)于第2基板4的作為“第2連接器”或“連接對象物”的插座連接器5 ο而且,通過插頭連接器3與插座連接器5互相嵌合,第I基板2與第2基板4導(dǎo)通連接。
[0156]〔插頭連接器〕
[0157]如圖1?圖5所示,本實施方式的插頭連接器3具備插頭殼體6和作為“第I端子”的插頭端子U。另外,插頭連接器3為表面裝設(shè)類型的連接器,通過被表面裝設(shè)于第I基板2的基板面,與第I基板2導(dǎo)通接觸。
[0158]〔插頭殼體〕
[0159]插頭殼體6為絕緣性樹脂的成型品,為具備固定殼體7和可動殼體8的浮置連接器。
[0160]固定殼體7為頂面以及底面開口的棱柱形狀。另外,固定殼體7具有:沿著寬度方向X的前面部7a以及背面部7b;和沿著前后方向Y的側(cè)面部7c。另外,固定殼體7具備由前面部7a、背面部7b和由側(cè)面部7c、7c包圍的可動空間部7d。
[0161]前面部7a與背面部7b在面向可動空間部7d—側(cè)的板面上具有固定插頭端子11的端子收納孔7al、7bl。端子收納孔7al、7bl沿著寬度方向X等間隔并列設(shè)有多個。另外,在前面部7a與背面部7b的寬度方向X上的兩端側(cè),設(shè)有用于將插頭連接器3固定于第I基板2的安裝具7e。
[0162]可動殼體8呈上表面開口的箱型形狀,具有前面部8a、背面部8b、側(cè)面部8c、8c和底面部8e。另外,可動殼體8具有從底面部8e的中央向上側(cè)突出的嵌合壁部8f??蓜託んw8的嵌合壁部Sf與后述的插頭端子11的插頭接觸部He,形成被插入插座殼體9的接受口 9dl的嵌合部3A。底面部8el進(jìn)一步具有抵接于第I基板2的抵接部8el。
[0163]嵌合壁部8f為沿著X-Z平面的平板狀,具有:與前面部8a相對的板面;和與背面部Sb相對的板面。在各板面上具有收納后述的插頭端子11的插頭接觸部lie的端子槽8f2。另夕卜,可動殼體8具有供插座連接器5插入的嵌合室8d,嵌合室8d設(shè)為由前面部8a、背面部8b、側(cè)面部8c、8c和底面部Se包圍的空間而形成。插頭端子11與后述的插座端子10在該嵌合室8d導(dǎo)通接觸。
[0164]〔插頭端子〕
[0165]插頭端子11是將導(dǎo)電性金屬板在板厚方向上彎折而形成的。另外,如圖11、圖12所示,插頭端子11具有基板連接部I la、固定部I lb、可動部11c、固定于可動殼體8的基端部I Id和“第I接觸部”或作為“第I接觸部”的插頭接觸部lie。插頭端子11形成隔著嵌合壁部Sf相對的端子對。
[0166]基板連接部Ila設(shè)置于插頭端子I的端部,形成為沿著第I基板2的板面的板狀片。該基板連接部Ila相對于第I基板2釬焊,由此插頭端子11被固定于第I基板2。
[0167]固定部Ilb與基板連接部Ila相連,沿著高度方向Z設(shè)置。另外,在沿著寬度方向X的兩端側(cè),壓入突起Ilbl分別設(shè)有多個。如圖18所示那樣,該固定部Ilb被壓入到固定殼體7的端子收納孔7al、7bl中,壓入突起Ilbl咬入于端子收納孔7al、7bl的內(nèi)壁(圖示略),由此插頭端子11相對于固定殼體7被固定。
[0168]可動部Ilc具有在板面方向上彎折的多個彎曲部,所以與例如具有在板邊緣方向上彎曲的彎曲部的情況相比較,更容易在彎曲方向和/或相反在伸長方向上彈性變形。另夕卜,可動部Ilc沒有相對于插頭殼體6固定,所以能夠承受載荷從而容易地移位。可動部Ilc在插座連接器5相對于可動殼體8的嵌合方向以及拔出方向上,將可動殼體8與固定殼體7彈性地相連,并將固定殼體7支撐為能夠相對于可動殼體8移位。
[0169]可動部Ilc具有:從固定部Ilb的上端向上側(cè)伸長的第I伸長部Ilcl;與第I伸長部Ilcl的上端相連、大致倒U字狀折返的第I彎曲部llc2;與第I彎曲部llc2相連而向下側(cè)伸長的第2伸長部llc3;與第2伸長部llc3的下端相連的第2彎曲部llc4;與第2彎曲部llc4相連而沿著前后方向Y伸長的第3伸長部llc5;和與第3伸長部llc5相連而向上側(cè)彎曲的第3彎曲部llc60
[0170]第I伸長部Ilcl形成為從固定部Ilb的上端伸長的細(xì)片狀。另外,第I伸長部Ilcl從固定部Ilb向高度方向Z上的上側(cè)且在前后方向Y上向接近插頭接觸部Ile的方向傾斜而伸長。由此,在固定于固定殼體7的前面部7a—側(cè)的插頭端子11,在第I伸長部Ilcl與前面部7a之間形成有可動間隙7f。另外,在固定于固定殼體7的背面部7b—側(cè)的插頭端子11,在第I伸長部Ilcl與背面部7b之間形成有可動間隙7f。第I伸長部Ilcl能夠在該可動間隙7f的內(nèi)部沿著前后方向Y和/或高度方向Z彈性變形。
[0171]第I彎曲部llc2與第I伸長部Ilcl的上端相連、為在板面方向上大致U字狀折返的形狀。另外,第I彎曲部llc2將板寬度形成得比第I伸長部Ilcl寬,提高了剛度。
[0172]第2伸長部llc3在第I彎曲部llc2與第I伸長部Ilcl的相反側(cè)的端部相連、向高度方向Z上的下側(cè)伸長。該第2伸長部llc3能夠沿著前后方向Y和/或高度方向Z彈性移位。
[0173]第2彎曲部llc4與第2伸長部llc3的下端相連并將第2伸長部llc3與第3伸長部11 c5連結(jié)。而且,在板面方向上大致垂直彎曲。
[0174]第3伸長部llc5與第2彎曲部llc4相連、為沿著前后方向Y伸長的細(xì)片狀。該第3伸長部llc5能夠沿著高度方向Z和/或前后方向Y彈性移位。另外,彎曲部Ilc2、llc4、llc6等進(jìn)一步向彎曲方向和/或伸長方向彈性變形,由此第3伸長部I lc5在例如比第2彎曲部I lc4一側(cè)靠第3彎曲部llc6—側(cè)的位置向高度方向Z上的上側(cè)移位、傾斜,由此能夠使后述的插頭接觸部Ile向高度方向Z上的上側(cè)彈性移位(圖22)。另外,相反,第3伸長部llc5在例如比第2彎曲部11c4一側(cè)靠第3彎曲部11c6—側(cè)的位置向高度方向Z上的下側(cè)移位、傾斜,由此能夠使后述的插頭接觸部Ile向高度方向Z上的下側(cè)彈性移位(圖20)。
[0175]第3彎曲部I lc6與第3伸長部I lc5相連并將第3伸長部llc5與基端部I Id連結(jié)。另夕卜,第3彎曲部llc6在板面方向上大致垂直彎曲。
[0176]基端部Ild與可動部Ilc相連、沿著高度方向Z設(shè)置。另外,在寬度方向X上的兩端偵U,壓入突起Ildl分別設(shè)有多個。如圖18所示那樣,該壓入突起Ildl被壓入到可動殼體8的端子槽8f2中,壓入突起Ildl咬入于所述端子槽8f2的內(nèi)壁(圖示略),由此插頭端子11相對于可動殼體8被固定。
[0177]插頭接觸部lie設(shè)置為與基端部Ild相連并沿著嵌合壁部Sf向上側(cè)伸長的板狀片。插頭接觸部Ile的一面成為在將插頭端子11固定于固定殼體7的狀態(tài)下向嵌合空間露出的接觸面llel。該接觸面Ilel與插座端子10導(dǎo)通接觸。
[0178]〔插座連接器〕
[0179]插座連接器5具備插座殼體9和作為“觸頭”的插座端子10。另外,插座連接器5為DIP(Dual In-line Package,雙列直插式封裝)類型的連接器,插座端子10的銷狀的基板連接部1a插入而釬焊于設(shè)置于第2基板4的通孔4a由此插座端子10相對于第2基板4被固定。
[0180]〔插座殼體〕
[0181]插座殼體9為絕緣性樹脂的成型品,為如圖6?圖10所示向頂面部9d開口的中空的箱型形狀。另外,插座殼體9具有前面部9a、背面部9b、側(cè)面部9c、9c,在該兩側(cè)面部9c、9c的上部(圖6?圖10中的下部)設(shè)有用于釬焊于第2基板4的安裝具9f。
[0182]另外,插座殼體9具有:由前面部9a、背面部9b和側(cè)面部9c、9c包圍的嵌合室9e;和與嵌合室9e連通、向頂面部9d開口的接受口 9dl。接受口 9dl接受由插頭殼體6的嵌合壁部8f與插頭端子11的插頭接觸部I Ie構(gòu)成的嵌合部3A。由此,插座連接器5與插頭連接器3嵌合。
[0183]在前面部9a和背面部9b在與嵌合室9e相對的內(nèi)壁9g,設(shè)有收納插座端子10的端子收納孔9gl。端子收納孔9gl沿著寬度方向X等間隔地并列設(shè)有多個。
[0184]〔插座端子〕
[0185]插座端子10是對導(dǎo)電性金屬板進(jìn)行沖切而形成的沖切端子。另外,如圖13、圖14所示,插座端子10具有基板連接部10a、基端部1b和作為“第2接觸部”的插座接觸部10c。插座端子10形成隔著嵌合室9e相對的端子對。
[0186]基板連接部1a為沿著高度方向Z伸長的銷狀。而且,基板連接部1a被插入而釬焊于設(shè)置于第2基板4的通孔4a,由此插座端子10與第2基板4導(dǎo)通接觸。
[0187]基端部1b與基板連接部1a的下端(圖6?圖10中的上端)相連、以具有沿著X-Z平面的板面的平板狀而形成。另外,在基端部1b的寬度方向X上的兩端側(cè),沿著寬度方向X突出的壓入突起1bl分別設(shè)有多個?;瞬?b被壓入到設(shè)置于插座殼體9的內(nèi)壁9g的端子收納孔9gl中、壓入突起1bl相對于內(nèi)壁(圖示略)咬入,由此插座端子10相對于插座殼體9被固定。
[0188]插座接觸部1c具有后端子12和前端子13。
[0189]如圖13、圖14所不,后端子12具有:與插頭端子11導(dǎo)通接觸的后觸點部12a;和彈性支撐后觸點部12a的后彈簧部12b。
[0190]后彈簧部12b形成為與基端部1b的下端(圖6?圖10、圖13、圖14中的上端)且寬度方向X上的大致中央相連的細(xì)片狀。另外,后彈簧部12b向與處于嵌合狀態(tài)的插頭連接器3的插頭端子11的接觸方向傾斜同時向下方(圖6?圖10、圖13、圖14中的上方)伸長。頂端側(cè)向板厚方向彎折而向與插頭端子11的接觸方向峰狀彎曲,該彎曲部分作為后觸點部12a與插頭端子11導(dǎo)通接觸。另外,后彈簧部12b的基端側(cè)與頂端側(cè)相比較在板寬度方向上設(shè)置得較大。由此,后彈簧部12b的基端側(cè)的剛度得到提高,在后觸點部12a受插頭端子11的接觸面Ilel按壓時,能夠使應(yīng)力分散。由此,例如能夠使得塑性變形不易發(fā)生、后觸點部12a也不易在基端側(cè)受到破損和/或損傷。另外,將后彈簧部12b形成為板寬度朝向頂端側(cè)變窄的錐形彈簧,由此使得其能夠遍及全長柔軟地彈性變形。
[0191]另外,在后觸點部12a的頂端側(cè),形成有向從處于嵌合狀態(tài)的插頭連接器3的插頭端子11離開的方向傾斜的頂端傾斜部12c。插頭端子11的接觸面Ilel在插頭連接器3與插座連接器5嵌合時一邊在頂端傾斜部12c滑動一邊使后觸點部12a向從接觸面11eI離開的方向移位。
[0192]如圖13、圖14所示,前端子13具有:與插頭端子11導(dǎo)通接觸的前觸點部13a;和彈性支撐前觸點部13a的前彈簧部13b。前觸點部13a在寬度方向X上與后觸點部12a排列于同一位置,所以如后所述,前觸點部13a能夠擦拭插頭端子11的接觸面Ilel而將異物去除。
[0193]前彈簧部13b為二股狀,具有在基端部1b的下端(圖6?圖10中的上端)且在寬度方向X上與后彈簧部12b的兩側(cè)相連的、以細(xì)片狀形成的2根前腳部13bl、13bl。
[0194]各前腳部13bl從基端側(cè)到頂端側(cè)、一邊向與處于嵌合狀態(tài)的插頭連接器3的插頭端子11的接觸方向傾斜一邊向下方(圖6?圖10中的上方)伸長。前腳部13bl、13bl在后彈簧部12b的兩側(cè)與后彈簧部12b平行地伸長,但在其頂端側(cè)且在后端子12的頂端傾斜部12c的高度方向Z上的下側(cè)(圖6?圖10、圖13、圖14中的上側(cè)),2個前腳部13bl向互相接近的方向彎曲,2根前腳部13bl、13bl相連而成為一體。進(jìn)一步,從這開始頂端側(cè)向接近嵌合狀態(tài)下的插頭連接器3的插頭端子11的接觸面Ilel的方向峰狀彎曲,該彎曲部分作為前觸點部13a與插頭端子11導(dǎo)通接觸。另外,在前觸點部13a的更頂端側(cè)形成有頂端傾斜部13c。插頭端子11的接觸面Ilel,在插頭連接器3與插座連接器5嵌合時一邊在頂端傾斜部13c滑動一邊使前觸點部13a向從接觸面I Iel離開的方向移位。
[0195]在前腳部13bl與后彈簧部12b之間形成有空間部10d,前腳部13bl與后彈簧部12b互相獨立地彈性變形。另外,在插頭連接器3與插座連接器5的嵌合狀態(tài)和不嵌合狀態(tài)下,前端子13都不與后端子12接觸。在通常的嵌合作業(yè)時,后端子12沿著前后方向Y變形,所以不與前端子13接觸。即使在萬一由于擰扭等而在后端子12產(chǎn)生寬度方向X的變形、向前腳部13bl側(cè)變形的情況下,后彈簧部12b被配置于由2根前腳部13bl夾持的空間內(nèi),所以可通過抵接于前腳部13bl而限制其進(jìn)一步變形。另外,前彈簧部13b沿著寬度方向X具有2根前腳部13bl,所以不易在寬度方向X上變形。
[0196]前端子13的接觸壓與后端子12的接觸壓可以適當(dāng)調(diào)整,但優(yōu)選前端子13的接觸壓比后端子12的接觸壓稍低。這樣一來,在插頭連接器3與插座連接器5嵌合時能夠以弱的力進(jìn)行作業(yè)。另外,前端子13的前觸點部13a形成為比后端子12的后觸點部12a向插頭端子11側(cè)突出,使得前觸點部13a能夠可靠地與插頭端子11的接觸面Ilel接觸。由此,能夠提高后述的異物去除效果。
[0197]前觸點部13a的寬度與后觸點部12a的寬度可以根據(jù)目地而設(shè)定。作為一例,可以將前觸點部13a的寬度與后觸點部12a的寬度設(shè)為大致同寬度。這是因為,在與插頭連接器3嵌合時,在前觸點部13a經(jīng)過后后觸點部12a經(jīng)過,所以如果寬度相同,則能夠在前觸點部13a經(jīng)過并擦拭后使后觸點部12a恰好經(jīng)過。由此,前觸點部13a與插頭端子11接觸,能夠容易地使后觸點部12a與擦拭過的位置導(dǎo)通接觸。
[0198]另一方面,能夠使前觸點部13a的寬度比后觸點部12a的寬度寬。使前觸點部13a的寬度變寬,由此在寬幅的范圍內(nèi)進(jìn)行擦拭,所以即使在前端子13與后端子12在寬度方向X上相對錯位那樣的情況下,也能夠提高從后觸點部12a的接觸部位去除異物的異物去除性。
[0199]〔嵌合方法的說明〕
[0200]由如以上那樣構(gòu)成的插座連接器5與插頭連接器3構(gòu)成的電連接器I,能夠?qū)⒌贗基板2與第2基板4電連接。如圖15?圖19所示,在從被連接于第I基板2的插頭連接器3的上方使被連接于第2基板4的插座連接器5嵌合的情況下,使插座連接器5向下方移動,將插頭連接器3的嵌合部3A插入到插座連接器5的接受口 9dl中。
[0201]隔著嵌合室9e相對的插座端子10具有的前觸點部13a彼此與后觸點部12a彼此的間隔,都設(shè)為比嵌合部3A的前后方向Y的長度短。因此,在將嵌合部3A插入到那些前觸點部13a彼此、后觸點部12a彼此之間時,由嵌合壁部8f的頂端部8f I將前觸點部13a彼此、后觸點部12a彼此之間推開。具體地說,首先插座端子10在頂端側(cè)與插頭端子11接觸,插座連接器5的前端子13的頂端傾斜部13c觸碰到插頭連接器3的嵌合壁部Sf的頂端部8fl,將嵌合壁部Sf向嵌合室9e的進(jìn)深側(cè)導(dǎo)向。接下來,后端子12的頂端傾斜部12c觸碰到嵌合壁部Sf的頂端部8f I,同樣將嵌合壁部8f向嵌合室9e的進(jìn)深側(cè)導(dǎo)向。
[0202]但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將可動部Ilc在插拔方向上移位的移位載荷設(shè)定得比接觸部1c、I Ie彼此相對錯位的載荷小,接觸部1c、I Ie彼此更不易滑動。由此,S卩使繼續(xù)進(jìn)行嵌合作業(yè),接觸部1c、I Ie彼此也不會互相較大地滑動。與此相對,負(fù)荷經(jīng)由接觸部1c、I Ie施加于可動部11c,可動部Ilc在插座連接器5的插入方向上移位。然后,可動部Ilc彈性變形到極限、并且/或者可動殼體8的抵接部Sel與第I基板2接觸,由此可動部Ilc的移位停止。通過從這開始進(jìn)一步繼續(xù)進(jìn)行嵌合作業(yè)而將嵌合部3A插入到插頭殼體6的嵌合室9e中,這次插座端子10的前觸點部13a與后觸點部12a相對于插頭端子11滑動。通過進(jìn)一步進(jìn)行嵌合作業(yè),插頭端子11與插座端子10最終能夠如后所述那樣在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P2互相導(dǎo)通接觸。
[0203]在該嵌合狀態(tài)下,相向的插座端子10、10的前觸點部13a、13a與后觸點部12a、12a彼此以相同載荷相對于嵌合部3A按壓接觸。由此,插座端子10、10的插座接觸部10c、10c能夠插頭接觸部Ile導(dǎo)通接觸以夾持插頭端子11的嵌合部3A。
[0204]〔異物去除方法的說明〕
[0205]如上所述,前觸點部13a與后觸點部12a被排列于寬度方向X上的同一位置。由此,在插座端子10與插頭端子11滑動時,后觸點部12a經(jīng)過前觸點部13a接觸過的插頭端子11的接觸面Ilel上的軌跡與頂端傾斜部13c接觸。由此,即使在插頭端子11附著有垃圾和/或灰塵等異物,前觸點部13a也將該異物去除或保持,所以已從前端子13移動過的軌跡上將異物去除了。因此,經(jīng)過去除了異物后的軌跡的后觸點部12a,能夠進(jìn)行相對于插頭端子11的可靠的導(dǎo)通接觸。然后,最后如圖21所示,成為前觸點部13a與后觸點部12a—并與插頭端子11的接觸面Ilel接觸的狀態(tài)。這樣在插頭連接器3與插座連接器5的嵌合狀態(tài)下,能夠提高插頭端子11與插座端子1的相互間的導(dǎo)通接觸的可靠性。
[0206]〔X、Y方向上的可動動作的說明〕
[0207]對可動殼體8相對于固定殼體7的前后方向Y以及寬度方向X的可動進(jìn)行說明。首先,在可動部Ilc的第I伸長部Ilcl與固定殼體7的前面部7a或背面部7b之間設(shè)有可動間隙7f。由此,例如第I伸長部Ilcl能夠在可動間隙7f的內(nèi)部在接近或離開前面部7a和/或背面部7b的方向上沿著前后方向Y移位。另外,例如第2伸長部llc3也能夠在接近或離開前面部7a和/或背面部7b的方向上沿著前后方向Y而彈性變形。若由它們向電連接器I施加前后方向Y的振動,則可動部Ilc在前后方向Y上彈性變形,由此可動殼體8相對于固定殼體7在前后方向Y上彈性移位,能夠吸收該振動。
[0208]另外,可動部Ilc是將導(dǎo)電性金屬板彎折而形成的,為細(xì)片狀。由此,可動部Ilc能夠彈性變形使得一端側(cè)與另一端側(cè)在寬度方向X上向不同的位置錯位。另外,可動部11c,其一端側(cè)與固定于固定殼體7的固定部I Ib相連,另一端側(cè)與固定于可動殼體8的基端部I Id相連。由此,若向電連接器I施加寬度方向X的振動,則可動部Ilc在寬度方向X上彈性變形,由此可動殼體8相對于固定殼體7在寬度方向X上相對移位,能夠吸收該振動。
[0209]進(jìn)一步,在插頭殼體6具備的可動殼體8的前面部8a與固定殼體7的前面部7a之間、以及可動殼體8的背面部Sb與固定殼體7的背面部7b之間,形成有可動空間部7d。因此,可動殼體8能夠在可動空間部7d的內(nèi)部相對于固定殼體7在前后方向Y上相對移位。另外,在插頭殼體6的可動殼體8的側(cè)面部Sc與固定殼體7的側(cè)面部7c之間,也形成有可動空間部7d。由此,可動殼體8也能夠在可動空間部7d的內(nèi)部相對于固定殼體7在寬度方向X上相對移位。
[0210]在插頭連接器3與插座連接器5嵌合的狀態(tài)下,在對電連接器I施加了前后方向Y和/或?qū)挾确较騒的振動的情況下,插頭端子11的可動部IlC彈性變形,由此插頭連接器3的可動殼體8能夠相對于固定殼體7相對地移位。這樣能夠吸收振動、維持插頭端子11與插座端子10的導(dǎo)通接觸。
[0211]〔Z方向上的可動動作的說明〕
[0212]接下來,對可動殼體8相對于固定殼體7的高度方向Z的可動進(jìn)行說明。在以往的連接器中,相對于高度方向Z的振動,插頭端子和插座端子配合振動互相向高度方向Z滑動,由此維持導(dǎo)通接觸。但是,在該方法中,在插頭端子與插座端子的導(dǎo)通接觸部分產(chǎn)生磨損,連接可靠性恐會下降。與此相對,在本實施方式的電連接器I中,能夠由插頭端子11具有的可動部I Ic從而吸收高度方向Z的振動。由此,能夠抑制插頭端子11與插座端子10的磨損、或使得用于提高導(dǎo)電性的鍍敷物不易產(chǎn)生脫落等。由此,能夠提高電連接器I的連接可靠性。
[0213]另外,若振動達(dá)到基板2、4的固有頻率,則有時連接器3、5由于基板2、4共振而大幅振動的情況。在該情況下,在基于以往的使觸點部彼此滑動的對應(yīng)方法中,滑動移動可能的距離短,所以不能應(yīng)對大的振動,觸點部彼此容易分離,所以導(dǎo)通接觸恐會變得不穩(wěn)定。但是,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電連接器I,即使產(chǎn)生那樣的共振,通過可動部Ilc彈性變形而能夠充分地使插頭端子11追隨插座端子10的移位、不使接觸部10c、lle彼此滑動地維持導(dǎo)通接觸狀態(tài)。由此,能夠設(shè)為連接可靠性更高的電連接器I。
[0214]以下,對本實施方式的電連接器I的Z方向上的可動動作具體地進(jìn)行說明??蓜硬縐c在插拔方向上彈性變形的移位載荷被設(shè)定得比用于使插座端子10與插頭端子11從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P2在插拔方向上相對錯位的載荷小。因此,在向電連接器I施加了高度方向Z的振動的情況下,在插座接觸部1c與后接觸部lie互相滑動前,首先可動部Ilc在插拔方向上移位。即,可動部Ilc在插頭殼體6的內(nèi)部向第I基板2—側(cè)彈性變形、或者可動部Ilc在彎曲方向上變形到極限,由此在插拔方向上彈性變形。在該期間,插座端子10與插頭端子11不會從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P2相對錯位,所以能夠維持它們的導(dǎo)通接觸狀態(tài)。由此,插頭端子11追隨插座端子10彈性移位,能夠維持導(dǎo)通接觸狀態(tài)。
[0215]以下,更詳細(xì)地進(jìn)行說明。向電連接器I施加高度方向Z的振動,由此可動部11c的例如第2彎曲部11 c4進(jìn)一步向彎曲方向彈性變形,相反第3彎曲部11c6向伸長方向彈性變形。與此同時,第I彎曲部llc2向接近前面部7a和/或背面部7b且從可動殼體8離開的方向彈性移位,由此能夠使插頭端子11的插頭接觸部Ile向高度方向Z上的上側(cè)彈性移位(圖22)。
[0216]另外,相反,也有第3彎曲部llc6進(jìn)一步向彎曲方向彈性變形、而第2彎曲部llc4向伸長方向彈性變形的情況。與此同時,第I彎曲部Ilc2向從前面部7a和/或背面部7b離開且接近可動殼體8的方向彈性移位,由此能夠使插頭端子11的插頭接觸部I Ie向高度方向Z上的下側(cè)相對移位(圖20)。由此,即使被施加高度方向Z的振動,通過可動部Ilc彈性變形也能夠吸收該振動。
[0217]〔可動動作的限制方法〕
[0218]可動殼體8能夠相對于固定殼體7相對移位,但寬度方向X以及前后方向Y的相對移位被限制于可動空間部7d的內(nèi)部。另外,在可動殼體8的側(cè)面部Sc的下端設(shè)有沿著寬度方向X突出的卡定部8g。在固定殼體7,設(shè)有供該卡定部8g插入的凹部7g。即使可動殼體8相對于固定殼體7向高度方向Z上的上側(cè)移位,通過卡定部8g卡定于凹部7g的內(nèi)邊緣7gl也限制可動殼體8相對于固定殼體7的移位。這樣能夠限制可動殼體8相對于固定殼體7的寬度方向X、前后方向Y、高度方向Z的相對移位。另外,插頭端子11相對于固定殼體7與可動殼體8被固定,所以同樣可動部Ilc的彈性變形也受到限制。可動部Ilc進(jìn)一步收納于插頭殼體6的內(nèi)部,所以也由插頭殼體6的壁體限制了可動部Ilc的彈性變形。
[0219]〔插座端子相對于插頭端子錯位所需要的載荷的調(diào)整方法〕
[0220]對于插座端子10的前彈簧部13b與后彈簧部12b,通過調(diào)整板厚、板寬度、插頭連接器3相對于嵌合方向的傾斜角度等,能夠調(diào)整前端子13與后端子12從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P2在插拔方向上產(chǎn)生相對錯位所需要的載荷。即,通過加厚前彈簧部13b與后彈簧部12b的板厚、和/或進(jìn)一步加寬板寬度、和/或進(jìn)一步增大插頭連接器3相對于插拔方向的傾斜角度,能夠使前彈簧部13b與后彈簧部12b相對于插頭端子11以更強的力接觸,并且變得不易向從插頭端子11離開的方向變形。由此能夠增大所述載荷。另外,相反通過減薄它們的板厚、和/或使板寬度更窄、和/或進(jìn)一步減小插頭連接器3相對于嵌合方向的傾斜角度,能夠使前彈簧部13b與后彈簧部12b相對于插頭端子11以更弱的力接觸,并且變得容易向從插頭端子11離開的方向變形。由此能夠減小所述載荷。
[0221]另外,通過進(jìn)一步加寬前觸點部13a與后觸點部12a的板寬度,能夠增大與插頭端子11的接觸面11 eI的接觸面積、提高摩擦力。由此,也能夠增大所述載荷。
[0222]與上述相反也可以通過減小各觸點部12a、13a的板寬度、或使后彈簧部12b和/或前彈簧13b柔軟,使在各觸點部12a、13a產(chǎn)生的摩擦力減小。另外,也能夠通過進(jìn)一步縮短前觸點部13a與后觸點部12a的板寬度,減小與插頭端子11的接觸面11 e I的接觸面積、減小摩擦力。通過這些,也能夠減小所述載荷。
[0223]另外,通過前觸點部13a與后觸點部12a這2個觸點部而按壓接觸插頭端子11。由此,摩擦力在前觸點部13a與后觸點部12a這2部位產(chǎn)生,所以與在I個觸點部按壓接觸的情況相比較,能夠容易地提高用于從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P2在插拔方向上相對錯位的載荷。另外,插頭端子11具有2個前腳部13bl,且這2個前腳部13bl的板寬度方向的長度的合計設(shè)定得比可動部Ilc的板寬度方向的長度長。由此,插座端子10也相對于插頭端子11較強地按壓接觸,使滑動時的摩擦力提高,所以能夠使用于從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P2在插拔方向上相對錯位的載荷比可動部Ilc在插拔方向上彈性變形所需要的載荷大。
[0224]通過如上所述那樣使滑動時所需要的載荷分散到各觸點部12a、13a,各觸點部12a、13a能夠相對于插頭端子11以更弱的力按壓接觸,所以在反復(fù)插拔連接器3、5彼此的情況下即使各接觸部1c、I Ie滑動,也能夠使得在各觸點部12a、13a和/或插頭端子11的接觸面Ilel不易產(chǎn)生磨損和/或損傷。
[0225]〔使可動部彈性變形所需要的載荷的調(diào)整方法〕
[0226]對于插頭端子11的可動部11c,可以通過調(diào)整板寬度從而調(diào)整使可動部Ilc彈性變形所需要的載荷。具體地說,通過減小可動部Ilc的板寬度,能夠設(shè)為通過更小的載荷彈性變形的可動部11c。另外相反,通過加寬可動部Ilc的板寬度,能夠設(shè)為為了彈性變形需要更大的載荷的可動部He。特別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可動部Ilc的第I彎曲部llc2、第3彎曲部llc6的板寬度設(shè)定得比各伸長部Ilcl、llc3、llc5的板寬度寬。與此相對,第3彎曲部llc4的板寬度為與各伸長部Ilcl、llc3、llc5相同程度的寬度,設(shè)定得比其他彎曲部Ilc2、llc6細(xì)。因此,第2彎曲部llc3比其他彎曲部Ilc2、llc6容易彈性變形、柔軟。由此,在被施加高度方向Z的振動時,該第2彎曲部11 c3最容易彈性變形。這樣,通過在可動部11 c的每個部分改變板寬度,能夠調(diào)整使其彈性變形的載荷。
[0227]〔向基板的共振等振動的應(yīng)對〕
[0228]由于基板2、4的共振等,有時會向電連接器I施加特別大的振動。在該情況下,如果要像以往那樣通過使插頭端子11與插座端子10滑動而應(yīng)對該振動,則在各端子產(chǎn)生的磨損和/或損傷變大。另外,與由共振引起的基板2、4的振動的大小相比較,接觸部1c、11e彼此互相滑動移動可能的距離較短,所以有時也不能應(yīng)對大的振動、插頭端子11與插座端子10會分離。但是,通過如本實施方式的電連接器I那樣設(shè)為可動部Ilc在插拔方向上充分彈性變形,能夠吸收高度方向Z的振動。這樣,在插頭端子11、插座端子10的接觸部分上不易產(chǎn)生磨損,且也能夠充分地吸收由共振引起的振動。
[0229]在本實施方式的電連接器I中,進(jìn)一步具備即使產(chǎn)生該共振等振動也能夠可靠地維持導(dǎo)通接觸的機構(gòu),對于該機構(gòu),一邊參照圖17分圖(a)?(f)的示意圖一邊說明。另外,在這里例示第I基板2不振動、僅第2基板4振動的情況。但是,即使是相反僅第I基板2振動、或基板2、4的雙方振動的情況下,也能夠同樣應(yīng)對振動。
[0230]在本實施方式的電連接器I中,在嵌合前的狀態(tài)下,在可動殼體8與第I基板2之間設(shè)有間隙S’(圖17分圖(a))。然后,在嵌合作業(yè)開始之后,由于與插頭接觸部lie接觸而產(chǎn)生的所述插入方向的負(fù)荷即刻經(jīng)由插座接觸部1c向可動部Ilc施加,可動部Ilc向第I基板2一側(cè)彈性變形(圖17分圖(b))。由此,通過可動殼體8的抵接部Sel與第I基板2接觸或可動部Ilc向在高度方向Z上變短的方向彈性變形到極限,可動殼體8向第I基板2—側(cè)彈性移位。而且,在該狀態(tài)下在第I基板2上設(shè)置有分隔件R,第2基板4被固定在與分隔件R接觸的位置(圖17分圖(b))。在該情況下,成為在可動殼體8與第I基板2之間幾乎沒有間隙的狀態(tài)或可動部Ilc向在高度方向Z上變短的方向彈性變形到極限的任一狀態(tài)。在該狀態(tài)下,除了第2基板4向從可動殼體8離開的方向在高度方向Z上變形等情況外,可動殼體8不易向第I基板2—側(cè)彈性移位。另一方面,在插座連接器5與插頭連接器3之間在高度方向Z上形成有嵌合間隙S2。因此,可動殼體8容易向高度方向Z上的比第I基板2—側(cè)靠第2基板4 一側(cè)且使所述嵌合間隙S2變窄的方向彈性變形。在該狀態(tài)下,插頭接觸部lie與插座接觸部1c在初始接觸位置Pl互相導(dǎo)通接觸(圖17(b)所示的“初始嵌合狀態(tài)”)。
[0231]在這里,在連接器3、5的嵌合狀態(tài)下相對的基板2、4間設(shè)有分隔件R,通過將基板2、4間的距離保持為一定,形成基板間連接構(gòu)造S。然后,在上述嵌合作業(yè)中第2基板4與設(shè)置于第I基板2的分隔件R接觸并固定于分隔件R,由此嵌合作業(yè)完成。可以將在該狀態(tài)下接觸部10c、lie互相接觸的位置設(shè)為初始接觸位置Pl。在使設(shè)置于基板2、4的連接器3、5彼此嵌合的情況下,通過這樣變更分隔件R的長度能夠調(diào)整連接器3、5彼此的嵌合位置,所以也能夠調(diào)整上述的初始接觸位置Pl和/或后述的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P2。
[0232]然后,如果假設(shè)在第2基板4產(chǎn)生所述共振等,則具有下述的情況:在設(shè)置有分隔件R的部分基板2、4間的距離不變,但在其以外的部分第2基板4大幅振動而撓曲、它們的距離變化。在該情況下,第2基板4向接近第I基板2的方向撓曲一次變?yōu)榈?基板4’的狀態(tài),由此插座連接器5也連動而向接近第I基板2的方向移位。由此,插座連接器5與插頭連接器3要向嵌合位置變深的方向相對移位(圖17分圖(C))。即,插座連接器5被固定于第2基板4,可動殼體8與第I基板2接觸,所以通過使第I基板2與第2基板4的間隔變窄,可動殼體8的抵接部8el由固定殼體7壓入而相對移位使得嵌合位置變深。如上所述,在“初始嵌合狀態(tài)”下,通過在插座連接器5與插頭連接器3之間在高度方向Z上形成嵌合間隙S2,插座連接器5向插頭連接器3的嵌合室9e的內(nèi)部相對移位。由此嵌合間隙S2變小(圖17分圖(c)所示的“振動下止點狀態(tài)”)。另外此時,在嵌合室9e的內(nèi)部,插頭接觸部lie與插座接觸部1c—邊互相滑動一邊從初始接觸位置Pl移動到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P2。這樣,基板2、4彼此在接近的方向上振動一次后,維持插頭接觸部I Ie與插座接觸部1c在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P2互相按壓接觸的狀態(tài)。
[0233]然后,第2基板4通過振動的反彈變?yōu)楫a(chǎn)生振動前的平板狀雖然僅為很短的時間(圖17分圖(d)所示的“嵌合狀態(tài)”)。在該情況下,插座連接器5也連動而向從第I基板2離開的方向移位。在本實施方式中,可動部Uc在插拔方向上彈性變形所需要的負(fù)荷比使插頭接觸部I Ie與插座接觸部1c互相錯位所需要的負(fù)荷小。由此,插座接觸部1c在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P2相對于插頭接觸部lie不錯位而是保持接觸地追隨,可動部Ilc向伸長方向彈性變形。由此,可動殼體8相對于固定殼體7向高度方向Z上的上側(cè)相對移位。由此,可動殼體8變?yōu)閺牡贗基板2浮置的狀態(tài),在可動殼體8與第I基板2之間形成有可動間隙S4。在該狀態(tài)下,可動殼體8相對于基板2、4變?yōu)椴唤佑|的狀態(tài),變?yōu)橥ㄟ^插座接觸部1c的保持力懸掛那樣的狀態(tài)。由此,能夠向第I基板2—側(cè)彈性移位。
[0234]然后,第2基板4向從第I基板2離開的方向撓曲而變?yōu)榈?基板4”的狀態(tài),由此這次插座連接器5也連動而向從第I基板2離開的方向移位。在該情況下,插頭接觸部lie相對于插座接觸部1c在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P2不錯位而是保持接觸地追隨。另外,可動殼體8向第2基板4 一側(cè)移位使得其被上抬。由此,可動殼體8與第I基板2之間的可動間隙S4進(jìn)一步變大(圖17分圖(e)所示的“振動上止點狀態(tài)”)。
[0235]如上所述,在嵌合作業(yè)的初始階段從圖17分圖(a)變?yōu)榉謭D(b)所示的“初始嵌合狀態(tài)”,在第2基板4由于共振等而振動一次使得其接近第I基板2后(圖17分圖(C)所示的“振動下止點狀態(tài)”),由于第2基板4的振動而反復(fù)進(jìn)行變?yōu)閳D17分圖(d)所示的“嵌合狀態(tài)”、圖17分圖(e)所示的“振動上止點狀態(tài)”、又從“嵌合狀態(tài)”(圖17分圖(d)、(f))返回到“振動下止點狀態(tài)”(圖17分圖(c))的動作。即,插頭接觸部lie與插座接觸部1c的滑動僅為從“初始嵌合狀態(tài)”向“嵌合狀態(tài)”轉(zhuǎn)移時的一次。然后不產(chǎn)生滑動和/或錯位,也能夠應(yīng)對在基板2、4產(chǎn)生的共振等的高度方向Z上的大振動并穩(wěn)定維持接觸狀態(tài)。
[0236]在這里,對于該“初始嵌合狀態(tài)”、“振動下止點狀態(tài)”、“嵌合狀態(tài)”和“振動上止點狀態(tài)”,一邊參照電連接器I的剖視圖一邊更具體地說明。
[0237]在嵌合前的狀態(tài)下,在可動殼體8與第I基板2之間設(shè)有間隙(圖18)。但是,通過嵌合作業(yè)由插座連接器5將可動殼體8向第I基板2—側(cè)按壓,由此在嵌合作業(yè)開始之后插頭連接器3與插座連接器5即刻嵌合的“初始嵌合狀態(tài)”下,可動殼體8與第I基板2接觸,在它們之間幾乎沒有設(shè)置間隙。在該“初始嵌合狀態(tài)”下,在插頭連接器3的嵌合壁部Sf的頂端部Sfl與插座殼體9的嵌合室9e的底部9el之間,形成有嵌合間隙SI (圖19)。另外,在該狀態(tài)下,在插座殼體9的頂面部9d與插頭連接器3上的可動殼體8的嵌合室8d的底部8dl之間形成有嵌合間隙S2(圖19)。進(jìn)一步,在卡定部8g的上端與凹部7g的內(nèi)邊緣7gl之間形成有嵌合間隙S3(圖5,但是,圖5所示的是“嵌合狀態(tài)”的電連接器I,所以“初始嵌合狀態(tài)”的電連接器I的嵌合間隙S3的高度方向Z比圖5所示的長)。
[0238]這些嵌合間隙SI?S3的高度方向Z的長度設(shè)定得比高度方向Z的第2基板4的由共振等引起的最大撓曲可能的長度更長。通過這樣,即使第2基板4由于共振等而大幅變形使得其與第I基板2的距離變短,插座連接器5與插頭連接器3也會移動使得嵌合間隙SI?S3變窄,能夠向使嵌合位置變深的方向充分地互相相對移位。這樣從“初始嵌合狀態(tài)”向“振動下止點狀態(tài)”轉(zhuǎn)移(圖19、圖20)。此時,接觸部1c、I Ie彼此一邊滑動一邊從初始接觸位置Pl移動到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P2。另外,在基板2、4的雙方共振的情況下,通過將嵌合間隙SI?S3的高度方向Z的長度設(shè)定得比高度方向Z的基板2、4的由共振等引起的最大的撓曲可能長度的合計更長,能夠得到同樣的效果。
[0239]在“振動下止點狀態(tài)”下,接觸部1c、IIe在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P2彼此導(dǎo)通接觸。在該狀態(tài)下,可動殼體8與第I基板2接觸,在它們之間幾乎沒有設(shè)置間隙(圖20)。另外,嵌合間隙SI?S3僅縮短了第2基板4向第I基板2—側(cè)撓曲的量的長度。
[0240]第2基板4從“振動下止點狀態(tài)”向從第I基板2離開的方向變形,由此變?yōu)椤扒逗蠣顟B(tài)”(圖21)。此時,插座連接器5向從第I基板2離開的方向移位,由此可動殼體8追隨其而移位以從第I基板2浮置。在卡定部Sg的下端與第I基板2的基板面間形成有可動間隙S4(圖5、圖21)。該可動間隙S4在“初始嵌合狀態(tài)”以及“振動下止點狀態(tài)”下沒有設(shè)置,在“嵌合狀態(tài)”下形成。在“初始嵌合狀態(tài)”以及“振動下止點狀態(tài)”下,可動殼體8與第I基板2接觸,在它們之間沒有形成間隙。但是,從“振動下止點狀態(tài)”起,第2基板4向從第I基板2離開的方向變形,如上所述,可動殼體8向第2基板4 一側(cè)移位,由此開始設(shè)有可動間隙S4。通過設(shè)置該可動間隙S4,可動殼體8能夠向第I基板2—側(cè)相對移位。由此,如果在該狀態(tài)下插座連接器5在接近插頭連接器3的方向、即插入方向上相對移位,則可動部Ilc向所述插入方向彈性變形,由此插頭接觸部lie與插座接觸部1c不會錯位,能夠維持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P2的按壓接觸(圖20、圖21)。
[0241 ]在“嵌合狀態(tài)”下,如果第2基板4向從第I基板2離開的方向變形,則插座連接器5連動而向從第I基板2離開的方向移位,所以插座接觸部1c也與第2基板4向同一方向移位。此時,插頭接觸部Ile以在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P2相對于插座接觸部1c導(dǎo)通接觸的狀態(tài)不錯位地追隨該插座接觸部10c。此時,可動殼體8也另外相對移位以追隨插頭接觸部Ile而進(jìn)一步浮置(圖22所示的“振動上止點狀態(tài)”)。在這里,嵌合間隙S3設(shè)定得比可動部Ilc的伸長方向上的最大可動長度短。通過這樣,在從“嵌合狀態(tài)”向“振動上止點狀態(tài)”的轉(zhuǎn)變時可動部Ilc以伸長的方式彈性變形時,卡定部8g的上端與凹部7g的內(nèi)邊緣7gl接觸,由此能夠限制可動殼體8相對于固定殼體7移位。由此,可動部Ilc的彈性變形受到限制,能夠使可動部11不能向在高度方向Z上變長的方向延伸到極限。
[0242]然后,通過第2基板4向接近第I基板2的方向再次變形,電連接器I返回到“嵌合狀態(tài)”(圖21)。以后,如果產(chǎn)生共振等振動從而第2基板4變形,則反復(fù)進(jìn)行“振動下止點狀態(tài)”、“嵌合狀態(tài)”、“振動上止點狀態(tài)”。這樣,通過可動部Ilc彈性變形,接觸部1cUle彼此不會互相滑動,能夠在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P2維持接觸狀態(tài)。
[0243]如上所述,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電連接器I,也能夠不產(chǎn)生插頭端子11、插座端子10的磨損地吸收寬度方向X和/或前后方向Y還有高度方向Z的振動。因此,能夠設(shè)為可以使用于例如汽車用電裝品等特別是需要耐振動性的部件且連接可靠性高的電連接器I。另外,能夠設(shè)為即使在由于基板2、4的共振而產(chǎn)生特別大的振動的情況下也能夠容易地吸收該振動的電連接器I。
[0244]第2實施方式〔圖23?圖25〕:
[0245]在第I實施方式中,示出了插頭端子11具有可動部Ilc的電連接器I。與此相對,本實施方式的電連接器21具備:固定于第I基板2的作為“第I連接器”的插座連接器25;和固定于第2基板4的作為“第2連接器”的插頭連接器23。插座連接器25具備:插座殼體29,其具備固定殼體27與可動殼體28;和作為“第I端子”的插座端子30,其具有可動部30c。
[0246]另外,在第I實施方式中,示出了插座端子10的前觸點部13a以及后觸點部12a相對于I個插頭端子11從一方側(cè)導(dǎo)通接觸的電連接器I。與此相對,也可以設(shè)為插座端子30的多個觸點部30e3相對于插頭端子31以夾持的方式導(dǎo)通接觸的電連接器21。以下,記載插頭連接器23與插座連接器25的具體的構(gòu)成。
[0247]〔插頭連接器〕
[0248]插頭連接器23為DIP類型的連接器,相對于第2基板4固定。另外,插頭連接器23具備插頭殼體26和作為“觸頭”的插頭端子31。
[0249]〔插頭殼體〕
[0250]插頭殼體26為絕緣性樹脂的成型品,為向下側(cè)開口的箱狀。另外,插頭殼體26具有:前面部26a、背面部26b和由前面部26a、背面部26b與底面部26c包圍的嵌合室26d。
[0251]〔插頭端子〕
[0252]插頭端子31為銷狀的端子,具有:被插入于在第2基板4設(shè)置的通孔4a的基板連接部31 a;和與插座端子30按壓接觸的作為“第I接觸部”的觸點部31 b。
[0253]〔插座連接器〕
[0254]插座連接器25為表面裝設(shè)類型的連接器,被釬焊而固定于第I基板2的基板面。插座連接器25具備插座殼體29和插座端子30。
[0255]〔插座殼體〕
[0256]插座殼體29為絕緣性樹脂的成型品,具備固定殼體27和可動殼體28。
[0257]固定殼體27為頂面以及底面開口的棱柱形狀,具備具有沿著寬度方向X的板面的前面部27a和背面部27b。
[0258]前面部27a與背面部27b具有將插頭端子31固定的端子收納孔27al、27bl。端子收納孔27al、27bl沿著寬度方向X等間隔并列設(shè)有多個。
[0259]可動殼體28呈在上表面具有多個開口部29dl的箱型形狀。即,可動殼體28具有前面部28a、背面部28b、嵌合壁部28f和底面部29f。底面部29f具有在“初始嵌合狀態(tài)”下抵接于第I基板2的抵接部29f I (圖23、圖24)。
[0260]嵌合壁部28f為沿著X-Z平面的平板狀。另外,嵌合壁部28f從頂端部28Π—側(cè)插入到插頭連接器23的嵌合室26c。
[0261]〔插座端子〕
[0262]插座端子30是將導(dǎo)電性金屬板在板厚方向上彎折而形成的,在插座殼體29隔著嵌合壁部28f沿著前后方向Y成對設(shè)置。插座端子30為與第I實施方式的插頭端子11同樣的構(gòu)成,具有基板連接部30a、固定部30b、可動部30c和基端部30d。可動部30c具有第I伸長部30cl、第I彎曲部30c2、第2伸長部30c3、第2彎曲部30c4、第3伸長部30c5和第3彎曲部30c6。
[0263]本實施方式的插座端子30具有插座接觸部30e,該插座接觸部30e與基端部30d相連,沿著高度方向Z設(shè)置于上側(cè)。另外,插座接觸部30e具有:與基端部30d相連的連結(jié)部30el;從基端部30d的上端懸臂梁狀伸長的2個彈性片部30e2;和彈性片部30e2彈性支撐的觸點部30e3。連結(jié)部30el具有多個壓入突起(圖示略)。該壓入突起咬入于可動殼體28的被壓入部分由此插座端子30相對于可動殼體28被固定。
[0264]相對的插座端子30所具備的彈性片部30e2彼此與觸點部30e3彼此沿著前后方向Y互相相對。相對的觸點部30e3、30e3的間隔比插頭端子31的前后方向Y的長度短,但通過插頭連接器23與插座連接器25的嵌合,插頭端子31將觸點部30e3、30e3的間隔推開。這樣與插座端子30在初始接觸位置Pl導(dǎo)通接觸(“初始嵌合狀態(tài)”)。在該狀態(tài)下,相對的觸點部30e3、30e3以互相相同的載荷與插頭端子31按壓接觸,由此插座端子30以夾持插頭端子31的方式導(dǎo)通接觸。由此,插座端子30能夠與插頭端子31更可靠地導(dǎo)通接觸。
[0265]〔使用狀態(tài)的說明〕
[0266]如圖24所示,在初始嵌合狀態(tài)下,在插頭端子31與插座端子30在初始接觸位置Pl導(dǎo)通接觸的狀態(tài)下,在插頭殼體26的底面部46c與插座殼體29的嵌合壁部28f的頂端部28Π之間,設(shè)有嵌合間隙S5。另外,在該狀態(tài)下,在插頭殼體26的前面部26a的下端部26al與插座殼體29的前面部27a的上端部27a2之間、以及插頭殼體26的背面部26b的下端部26bl與插座殼體29的背面部27b的上端部27b2之間,分別設(shè)有嵌合間隙S6。這些嵌合間隙S5、S6設(shè)定得在高度方向Z上比第2基板4的最大撓曲可能的長度長。通過這樣,即使在基板2、4產(chǎn)生共振等,插頭連接器23與插座連接器25也能夠互相向使嵌合間隙S5、S6變窄的方向充分地相對移位,在深的位置嵌合(“嵌合狀態(tài)”)。另外,這些嵌合間隙S5、S6遍及插座殼體29的寬度方向X上的大致全長地設(shè)置。
[0267]即使插座殼體29這樣與插頭殼體26在深的位置嵌合,接觸部50e、51e也能夠一邊彼此滑動一邊從初始接觸位置Pl向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P2移動。另外,在該“嵌合狀態(tài)”下,在第I基板2與可動殼體28的抵接部29Π之間形成有可動間隙S10??蓜硬?0c能夠向連接器23、24的插入方向彈性變形,可動殼體28能夠向插入方向相對移位。
[0268]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電連接器21,一個插座端子30具有可動部30c和與插頭端子31按壓接觸的觸點部30e3,所以不需要在插頭端子31上設(shè)置可動部,能夠?qū)⒉孱^端子31設(shè)為更單純的構(gòu)造。另外,根據(jù)電連接器21,能夠設(shè)為更容易追隨插頭端子31的移位、容易維持與插頭端子31的導(dǎo)通接觸的插座端子30。
[0269]第2實施方式的變形例〔圖26〕:
[0270]在所述第2實施方式中,作為插座連接器25的連接對象物而示出了插頭連接器23。與此相對,作為作為“第I連接器”的插座連接器25的連接對象物,可以使用具備與插座端子30導(dǎo)通接觸的端子64b的電子元件64。作為這樣的電子元件64,可以例示功率模塊等。另外,電子元件64可以設(shè)為固定于基板以外的固定部件62的部件。作為這樣的固定部件62,可以例示電裝品的框體和/或外殼等。
[0271 ]對于插座連接器25被固定于第I基板2、電子元件64被固定于固定部件62的情況,以下進(jìn)行說明(圖26(a)?(f))。另外,在插座連接器25與電子元件64嵌合的情況下,可以設(shè)為在可動殼體28的嵌合室63中插入有電子元件64的基部64a,但也可以設(shè)為僅電子元件64的端子64b被插入到嵌合室63。在這里,對后者的情況進(jìn)行說明。另外,對第I基板2振動的情況進(jìn)行說明,插座端子30具有的可動部30c的運動與在第2實施方式中說明的同樣,所以主要對不同點進(jìn)行說明。
[0272]首先,在將電子元件64的端子64b插入到插座連接器25的嵌合室63、被設(shè)置于固定部件62的分隔件R’的頂端與第I基板2接觸時,使該嵌合動作停止(圖26(b))。此時,移位到可動殼體28與第I基板2接觸、或可動部30c向在高度方向Z上變短的方向彈性變形到極限的任一狀態(tài)。而且,在電子兀件64的端子64b的頂端部64bl與嵌合室63的底部63a之間形成有嵌合間隙S2’。然后,第I基板2振動向使與固定部件62的距離變短的方向變形,由此可動殼體28被第I基板2向基部64a側(cè)按壓,電子元件64的端子64b相對更深地進(jìn)入到嵌合室63的內(nèi)部(圖26(c))。該狀態(tài)的插座端子30與電子元件64的端子64b的接觸位置變?yōu)闃?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P2。然后,第I基板2向使與固定部件62的距離變大的方向振動。可動部30c在插拔方向上移位的移位載荷比端子30與電子元件64的端子64b的至少任一方從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P2在插拔方向上錯位的載荷小。由此,即使第I基板2返回到振動前的位置,可動部30c也能夠在插座端子30與電子元件64的端子64b在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P2保持接觸的狀態(tài)下彈性變形而吸收該振動(圖26(d))。而且,在該狀態(tài)下可動殼體28變?yōu)閺牡贗基板2懸浮的狀態(tài),在可動殼體28與第I基板2之間形成有可動間隙S4’。另外,即使第I基板2進(jìn)一步移位而使其與固定部件62的距離變大(圖26(e)),另外,即使隨后第I基板2返回到振動前的位置,仍維持插座端子30與電子元件64的端子64b在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P2接觸的狀態(tài)(圖26(f))。通過可動部30c這樣彈性變形,插座端子30與電子元件64的端子64b不會互相滑動接觸,所以端子30、64b不會產(chǎn)生鍍敷物剝落等,能夠穩(wěn)定地導(dǎo)通接觸。
[0273]第3實施方式〔圖26?28〕:
[0274]在所述各實施方式中,示出了僅插頭端子或插座端子的任一方具有可動部的電連接器1、21。與此相對,也可以設(shè)為插頭端子51與插座端子50雙方分別具有可動部51c、50c的電連接器41。由此,能夠由插頭端子51的可動部51c與插座端子50的可動部51c充分吸收大的振動。另外,電連接器41具有可動部50c、51c,由此能夠使吸收振動所需要的可動量分散到那些可動部50c、51c。因此,與僅任一方具有可動部的情況相比較,能夠降低向一個可動部施加的負(fù)荷,所以能夠抑制可動部的塑性變形和/或損傷等的產(chǎn)生。
[0275]另外,能夠設(shè)為下述的電連接器41:插座連接器45具備由插座殼體49保持的插座端子50,插座端子50的插座接觸部50e具有向外突出的觸點部50el。另外,插頭連接器46具備互相相對地被保持于插頭殼體46的插頭端子51。插座端子50的觸點部50el被插入到插頭端子51的插頭接觸部51e彼此之間,從前后方向Y上的中央側(cè)向外側(cè)按壓插頭接觸部51e而導(dǎo)通接觸。以下,記載插座連接器45與插頭連接器43的具體構(gòu)成。
[0276]〔插座連接器〕
[0277]作為“第I連接器”的插座連接器45為表面裝設(shè)類型的連接器,被釬焊而固定于第I基板2的基板面。插座連接器45具備插座殼體49和插座端子50。
[0278]〔插座殼體〕
[0279]插座殼體49是絕緣性樹脂的成型品,具備固定殼體57和可動殼體58。在固定殼體57與可動殼體58之間,插入有作為“第2連接器”或“連接對象物”的插頭殼體46的前面部48a與背面部48b,設(shè)有供插座端子50與插頭端子51導(dǎo)通接觸的嵌合室49e。
[0280]固定殼體57為箱狀的,具備具有沿著寬度方向X的板面的前面部57a與背面部57b。
[0281]前面部57a與背面部57b具有將插座端子50的固定部50b固定的端子收納孔57al、57bl。端子收納孔57al、57bl沿著寬度方向X設(shè)置。
[0282]可動殼體58具有具有沿著X-Z平面的板面的嵌合壁部58f。嵌合壁部58f具有收納插座端子50的插座接觸部50e的端子槽(圖示略)。另外,該端子槽從嵌合壁部58f的前端部58Π—側(cè)插入插頭連接器43的嵌合室48d。
[0283]〔插座端子〕
[0284]作為“第I端子”的插座端子50是將導(dǎo)電性金屬板在板厚方向上彎折而形成的,插座端子50為與第2實施方式的插座端子30同樣的構(gòu)成,具有基板連接部50a、固定部50b、可動部50c和基端部50d??蓜硬?0c具有第I伸長部50cl、第I彎曲部50c2、第2伸長部50c3、第2彎曲部50c4、第3伸長部50c5和第3彎曲部50c6。
[0285]本實施方式的插座端子50具有“第I接觸部”或作為“第I接觸部”的插座接觸部50e,該插座接觸部50e與基端部50d相連,沿著高度方向Z設(shè)置于上側(cè)。另外,插座接觸部50e具有:縱片部50e2,其沿著嵌合壁部58f設(shè)置并沿著高度方向Z;橫片部50e3,其在前后方向Y上比基端部50d向可動部50c—側(cè)伸長;彎曲部50e4,其向高度方向Z上的下側(cè)且與插頭端子51的接觸方向傾斜;和觸點部50el,其被設(shè)置于彎曲部50e4的頂端側(cè)。在第3實施方式中,插座端子50的觸點部50el相對于插頭端子51的接觸面51el,從前后方向Y上的中央側(cè)向外側(cè)按壓接觸。
[0286]插座端子50在插座殼體49中夾著嵌合壁部58f在前后方向Y上成對設(shè)置。該I對插座端子50的觸點部50el彼此分別相對于設(shè)置于插頭殼體46的I對插頭端子51的接觸面51el以大致相同的載荷按壓接觸。由此,插座端子50以支撐插頭端子51的方式可靠地導(dǎo)通接觸。
[0287]〔插頭連接器〕
[0288]作為“第2連接器”的插頭連接器43為表面裝設(shè)類型的連接器,被釬焊而固定于第I基板2的基板面。插頭連接器43具備插頭殼體46和插頭端子51。
[0289]〔插頭殼體〕
[0290]插頭殼體46為絕緣性樹脂的成型品,具備固定殼體47和可動殼體48。
[0291]固定殼體47為頂面以及底面開口的棱柱形狀,具備具有沿著寬度方向X的板面的前面部47a與背面部47b。固定殼體47具有供插座連接器45的插座端子50插入的嵌合室48d。
[0292]前面部47a與背面部47b具有將插頭端子51的插頭接觸部51e固定的端子收納孔47al、47bl。
[0293]可動殼體48具有前面部48a、背面部48b和底面部48e。本實施方式的前面部48a以及背面部48b分別具有向前后方向Y笠狀延伸并配置于插頭端子51的可動部51c的下側(cè)的笠狀部48al、48bl。另外,在可動殼體48的笠狀部48al、48bl與可動部51c之間,形成有用于可動部51c彈性變形的可動間隙47f。
[0294]〔插頭端子〕
[0295]“觸頭”插頭端子51是將導(dǎo)電性金屬板在板厚方向上彎折而形成的,插頭端子51為與第I實施方式的插頭端子11同樣的構(gòu)成,具有基板連接部51a、固定部51b、可動部51c、基端部51d和插頭接觸部51e??蓜硬?1c具有第I伸長部51cl、第I彎曲部51c2、第2伸長部51c3、第2彎曲部51c4、第3伸長部51c5和第3彎曲部51c6。
[0296]本實施方式的插頭端子51具有插頭接觸部51e,該插頭接觸部51e具有沿著插頭殼體46的可動殼體48具有的前面部48a或背面部48b的任一方的內(nèi)壁設(shè)置并面向嵌合室48d的接觸面51el。插座端子50相對于插頭端子51e的接觸面51el從前后方向Y上的中央側(cè)向外側(cè)按壓接觸。由此,在前后方向Y上成對的2個插座端子50能夠以在在前后方向Y上離開的位置分別支撐插頭端子51的方式導(dǎo)通接觸,所以能夠使插頭連接器43不易相對于插座連接器45在前后方向Y上傾斜。因此,能夠設(shè)為連接可靠性更高的電連接器41。
[0297]〔使用狀態(tài)的說明〕
[0298]在“初始嵌合狀態(tài)”下,在插頭端子51與插座端子50在初始接觸位置Pl導(dǎo)通接觸的狀態(tài)下,在插頭殼體46的底面部48e與插座殼體49的嵌合壁部58f的頂端部58Π之間,設(shè)有嵌合間隙S7(圖27)。另外,在該狀態(tài)下,在插頭殼體46的前面部48a的笠狀部48al與插座殼體49的可動殼體58的下端部58a之間、以及插頭殼體46的背面部48b的笠狀部48bl與插座殼體49的可動殼體58的下端部58b之間,分別設(shè)有嵌合間隙S8 (圖27)。進(jìn)一步,在插頭殼體46的前面部48a的下端部48a2與插座殼體49的嵌合室49e的底部49el之間、以及插頭殼體46的背面部48b的上端部48b2與插座殼體49的嵌合室49e的底部49el之間,設(shè)有嵌合間隙S9。
[0299]這些嵌合間隙S7?S9設(shè)置得在高度方向Z上比第2基板4的最大撓曲可能的長度長。通過這樣,即使在基板2、4上產(chǎn)生共振等,插頭連接器43與插座連接器45也能夠互相向使嵌合間隙S7?S9變窄的方向充分地相對移位,在深的位置嵌合(圖28所示的“嵌合狀態(tài)”)。
[0300]另外,即使插頭連接器43與插座連接器45這樣在深的位置嵌合,接觸部50e、51e也能夠一邊彼此滑動一邊從初始接觸位置Pl向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P2移動。另外,在該“嵌合狀態(tài)”下,在設(shè)置于可動殼體58的嵌合壁部58f的下端的抵接部58f2與固定殼體57之間設(shè)有可動間隙S11。通過這樣,可動部50c、51c能夠在連接器47、49的插入方向上彈性移位,可動殼體58能夠在插入方向上相對移位。
[0301]在本實施方式的電連接器41中,對于插座連接器45的可動部50c與插頭連接器43的可動部51c的每個,在插拔方向上移位所需要的載荷比使所述插座端子50與插頭端子51從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P2在插拔方向上相對錯位的載荷小。因此,在向電連接器41施加高度方向Z的振動的情況下,直到殼體49、46的內(nèi)部的各可動部50c、51c的移位完成為止,插座端子50與插頭端子51不會從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P2相對錯位,能夠維持它們的導(dǎo)通接觸狀態(tài)。
[0302]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電連接器41,能夠使由于彈性變形而產(chǎn)生的負(fù)荷分散到可動部50c、51c,所以能夠使可動部50c、51c不易產(chǎn)生破損和/或損傷。
[0303]各實施方式的變形例:
[0304]上述各實施方式只不過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并不僅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可以在不脫離本發(fā)明主旨的范圍內(nèi)進(jìn)行各種適當(dāng)?shù)淖兏?br>[0305]在所述各實施方式中,示出了插座端子和/或插頭端子的各接觸部具有I個或2個觸點部的例子。與此相對,也可以設(shè)為具有3個以上。通過這樣,能夠更可靠地與對方側(cè)的端子導(dǎo)通接觸。另外,觸點部的數(shù)量越增大,越能夠以強力保持對方側(cè)的端子。另一方面,能夠?qū)⒈3謱Ψ絺?cè)的端子的力分散到更多的觸點部,所以能夠抑制在各觸點部與對方側(cè)端子的接觸部發(fā)生磨損。
[0306]進(jìn)一步,在所述各實施方式中,示出了固定于第I基板2與第2基板4或固定部件62的電連接器1、21、41、61。與此相對,也可以設(shè)為具備下述部件的電連接器:連接器,其具備具有可動部與觸點部的端子和保持端子的殼體;和連接對象物,其與該連接器導(dǎo)通連接且未被固定于基板。在該情況下,還是通過將可動部向所述插拔方向移位所需要的載荷設(shè)為比用于使接觸部彼此的至少任一方從所述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P2在插拔方向上相對錯位的載荷小,能夠使得連接器的端子與連接對象物滑動而錯位這一事態(tài)不易發(fā)生。作為該連接對象物,只要具有與連接器的端子按壓接觸的連接用的觸頭即可,沒有特別限定。
[0307]在所述各實施方式中,示出了僅第I基板2或第2基板4的任一方因共振等而振動的例子。與此相對,即使在如上所述僅基板2、4雙方振動的情況下,也是同樣,在插頭接觸部與插座接觸部在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P2不錯位地導(dǎo)通接觸的狀態(tài)下,可動部能夠在插拔方向上彈性變形。
[0308]在所述各實施方式中,示出了可動部llc、30c、50c、51c在插拔兩個方向上移位所需要的載荷設(shè)為比用于使插頭接觸部與插座接觸部互相從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P2錯位的載荷小的例子。與此相對,可動部llc、30c、50c、51c在插入方向與拔出方向的至少任一方上移位的載荷,能夠設(shè)為比用于使插頭接觸部與插座接觸部的至少任一方從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P2在插拔方向上相對錯位的載荷小。
[0309]在所述各實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為了將基板間距離保持為一定而配置于基板2、4之間的分隔件R、R,的例子。該分隔件R、R,,其一端側(cè)與另一端側(cè)被安裝于基板2、4的相對面即設(shè)置連接器3、25、45與連接器5、23、43或電子元件64的面,被設(shè)置于基板2、4之間。但是,只要是能夠?qū)⒒彘g距離保持為一定的部件即可,并不限定于分隔件R。例如如圖30、31所示,也可以使用截面為=狀的分隔件R2。在該情況下,也可以將分隔件R2的一端側(cè)的第I彎折部100安裝于第I基板2上的與連接器3、25、45的設(shè)置面相反一側(cè)的面,將另一端側(cè)的第2彎折部101安裝于第2基板4上的與連接器5、23、43的設(shè)置面相反一側(cè)的面。通過這樣,使得在第I彎折部100與第2彎折部101之間配置有基板2、4,能夠?qū)⒒彘g的距離保持為一定。即使在使用這樣的分隔件R2的情況下,在沒有向第I基板2與第2基板4施加振動的狀態(tài)下,在第I基板2與插頭連接器3的可動殼體8之間設(shè)有可動間隙S4(圖31(a))。而且,在所述基板中的任一方向使第I基板2與第2基板4的距離變大的方向移位時,在連接器3、5彼此在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P2接觸的狀態(tài)下可動部Ilc向伸長方向彈性變形,可動間隙S4進(jìn)一步變大(圖31(b))。另外相反,在所述基板中的任一方向使第I基板2與第2基板4的距離變小的方向移位時,可動部Ilc彈性變形,可動間隙S4變窄(圖31(c))。然后,第I基板2與第2基板4再次返回到被施加振動前的狀態(tài)(圖31 (a))。
[0310]另外,作為這樣的分隔件的另外的例子,也可以使用例如僅具有一個彎折部的截面L字狀的分隔件。在該情況下,能夠?qū)澱鄄堪惭b于第I基板2上的與連接器3、25、45的設(shè)置面相反一側(cè)的面,將另一端側(cè)安裝于第2基板4上的連接器5、23、43或電子元件64的設(shè)置面。另外相反,也可以將彎折部安裝于第2基板4,將另一端側(cè)安裝于第I基板2。
[0311]上述各實施方式示出了在第I基板2或第2基板4的至少任一方設(shè)置有將基板間距離維持為一定的分隔件R的例子。與此相對,也可以不在各基板2、4設(shè)置分隔件R而是通過將各基板2、4分別相對于相同或不同的安裝部件(圖示略)固定,由此將基板間距離保持為一定(圖32(a)?(c))。在該情況下,也與上述各實施方式同樣地,首先在使插座連接器5與插頭連接器3嵌合時,插頭連接器3的可動殼體8向第I基板2—側(cè)移位。在該狀態(tài)下在第I基板2上產(chǎn)生振動等,插頭連接器3的可動殼體8向使基板間距離變短的方向移位,由此可動殼體8被第I基板2向插座連接器5側(cè)按壓而相對于插座連接器5在更深的位置嵌合。在該狀態(tài)下,插座端子10與插頭端子11在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P2接觸(圖32(a))。然后,若第I基板2這次向使基板間距離變長的方向振動,則可動部Ilc彈性變形從而吸收該振動,維持插座端子10與插頭連接器3的插頭端子11在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P2接觸的狀態(tài)(圖32(b))。而且,在該狀態(tài)下可動殼體8變?yōu)閺牡贗基板2懸浮的狀態(tài),在可動殼體8與第I基板2之間形成有可動間隙S4。另夕卜,即使第I基板2移位而使其與插座連接器5的距離變小(圖32(c)),也維持插座端子10與插頭端子11在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P2接觸的狀態(tài)。進(jìn)一步,即使在隨后第I基板2再次返回到振動前的位置的情況下,也維持插座端子10與插頭端子11在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P2接觸的狀態(tài)(圖32(a))。通過可動部Ilc這樣彈性變形,插座端子10與插頭端子11不會互相滑動接觸,所以端子10、11不會產(chǎn)生鍍敷物剝落等,能夠穩(wěn)定地導(dǎo)通接觸。
[0312]在所述各實施方式中,示出了第I基板2與第2基板4或固定部件62相對配置、上述各連接器和/或電子元件的插拔方向為電連接器1、21、41、61的高度方向Z的例子。與此相對,連接器彼此也可以嵌合使得第I基板2與第2基板4或固定部件62的面不互相相對而是垂直,其嵌合方向設(shè)為電連接器1、21、41、61的前后方向Y和/或?qū)挾确较騒(圖33(a)?(C))。在該情況下,基板2、4和/或插座連接器5、插頭連接器3的運動與上述同樣。即,第I基板2從插座連接器5與插頭連接器3嵌合并設(shè)有可動間隙S4的狀態(tài)起開始振動(圖33(a)),若向使其與第2基板4的基板間距離變大的方向移位,則可動部Ilc彈性變形從而吸收該振動(圖33(b))。然后,若第I基板2與第2基板4的基板間距離變小,則可動部Ilc彈性變形從而吸收該振動(圖33(c))。在該期間內(nèi)可動間隙S4變大或變小。這樣在基板2、4不互相相對的情況下,難以在基板2、4彼此之間設(shè)置分隔件R。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通過將各個基板2、4相對于電裝品的框體和/或外殼等安裝部件(圖示略)固定,能夠更容易得到與上述各實施方式同樣的作用.效果。
[0313]在所述各實施方式中,示出了插頭連接器3、23、43與插座連接器5、25、45被固定于第I基板2和/或第2基板4的電連接器1、21、41。與此相對,也可以設(shè)為插頭連接器或插座連接器的至少任一方被固定于基板以外的固定部件62的方式。另外,作為這樣的固定部件62,可以例示電裝品的框體和/或外殼等。
【主權(quán)項】
1.一種電連接器,具備: 固定于第I基板的第I連接器;和 與所述第I連接器導(dǎo)通連接的連接對象物, 所述第I連接器具備: 具有第I觸點部的第I端子;和 保持該第I端子的第I殼體, 所述連接對象物具備在與所述第I連接器嵌合的嵌合狀態(tài)下與所述第I觸點部導(dǎo)通接觸的觸頭, 所述電連接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I連接器或所述連接對象物具有可動部,該可動部以在所述嵌合狀態(tài)下所述第I觸點部或所述觸頭能夠在第I連接器與連接對象物的插拔方向上移位的方式彈性變形,所述可動部的在所述插拔方向上移位的移位載荷,比所述第I觸點部在所述嵌合狀態(tài)下從與所述觸頭接觸的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在插拔方向上產(chǎn)生錯位所需的載荷小。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觸點部,由相對于所述觸頭按壓接觸的彈簧片形成,具有比所述可動部的移位載荷高的對觸頭的保持力,相對于所述可動部的移位而維持在所述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的接觸狀態(tài)。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觸頭,由相對于所述第I觸點部按壓接觸的彈簧片形成,具有比所述可動部的移位載荷高的對第I觸點部的保持力,相對于所述可動部的移位而維持在所述標(biāo)準(zhǔn)的接觸位置的接觸狀態(tài)。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或3所述的電連接器,其中: 所述可動部在相對于所述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移位。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或3所述的電連接器,其中: 具有所述可動部的第I觸點部或觸頭并列配置有多個,所述可動部沿著排列方向彈性移位。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或3所述的電連接器,其中: 具有所述可動部的第I觸點部或觸頭并列配置有多個,所述可動部沿著相對于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彈性移位。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或3所述的電連接器,其中: 具有所述可動部的第I連接器或連接對象物具有:固定殼體;和由所述可動部支撐為能夠移位且相對于固定殼體相對移位的可動殼體。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電連接器,其中: 在所述固定殼體與所述可動殼體之間,具有供可動殼體移位而進(jìn)入的沿著所述插拔方向的嵌合間隙。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電連接器,其中: 所述嵌合間隙設(shè)為比所述可動部沿著插拔方向移位的最大可動長度短。10.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或3所述的電連接器,其中: 所述連接對象物為與所述第I連接器嵌合的第2連接器。11.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0所述的電連接器,其中:所述第2連接器裝設(shè)于與所述第I基板相對配置的第2基板。1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0所述的電連接器,其中:所述第2連接器安裝于與所述第I基板相對配置的固定部件。1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或3所述的電連接器,其中:所述連接對象物為具有與所述第I連接器嵌合的端子的電子元件。1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3所述的電連接器,其中:所述電子元件裝設(shè)于與所述第I基板相對配置的第2基板。1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3所述的電連接器,其中:所述電子元件安裝于與所述第I基板相對配置的固定部件。
【文檔編號】H01R13/24GK106058538SQ201610201889
【公開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請日】2016年3月31日 公開號201610201889.9, CN 106058538 A, CN 106058538A, CN 201610201889, CN-A-106058538, CN106058538 A, CN106058538A, CN201610201889, CN201610201889.9
【發(fā)明人】小林弘明, 小椋由幸, 佐藤勝正, 國吉浩二
【申請人】意力速電子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