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一種移動終端、應用于移動終端的天線切換方法及裝置的制造方法

文檔序號:10472814閱讀:338來源:國知局
一種移動終端、應用于移動終端的天線切換方法及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移動終端、應用于移動終端的天線切換方法及裝置,該移動終端包括終端本體,終端本體包括天線單元以及與天線單元電連接的天線切換裝置;其中,終端本體包括多個擺放狀態(tài),天線單元包括多個天線模式,且每一個擺放狀態(tài)對應一個天線模式,且與擺放狀態(tài)相對應的天線模式的天線效率高于其他天線模式的天線效率;天線切換裝置用于檢測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并控制天線單元切的天線模式換至與擺放狀態(tài)相對應的天線模式進行信號傳輸。本發(fā)明的方案,通過檢測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并切換到對應的天線模式,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由于天線布局不合理以及切換算法復雜,使得天線性能不好,移動終端信號不好的技術問題。
【專利說明】
一種移動終端、應用于移動終端的天線切換方法及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移動通信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移動終端、應用于移動終端的天線切換方法及裝置。
【背景技術】
[0002]近年來,人們對天線信號等基礎性能的要求越來越高,需要各終端廠家不斷的提高天線性能。目前行業(yè)內常采用多天線結合信號強度檢測的方式來改善天線性能。即通過檢測兩支天線的信號強度,選定信號最強的天線作為目標天線,從而改善天線性能。
[0003]然而,雙天線結合信號強度檢測的方案,主要存在以下缺點:
[0004]1、未明確雙天線如何布局才能具有互補特性,而最常見的布局方式是雙天線分別布局于移動終端的上端和下端,即上下各一支天線;
[0005]2、由于網絡信號跳變快,所以信號強度檢測容易產生誤判;
[0006]3、有切換門限的要求,即需要達到某個信號強度時才啟動多天線切換,無法實時切換某支性能好的天線;
[0007]4、算法設計復雜。
[0008]因此,現(xiàn)有技術的雙天線結合信號強度檢測的方案,在實際應用中會大打折扣,只有一定的改善效果,無法達到較理想的狀態(tài)。

【發(fā)明內容】

[0009]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移動終端、應用于移動終端的天線切換方法及裝置,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由于天線布局不合理以及切換算法復雜,使得天線性能不好,移動終端信號不好的技術問題。
[0010]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11]依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移動終端,包括:
[0012]終端本體,所述終端本體包括天線單元以及與所述天線單元電連接的天線切換裝置;
[0013]其中,所述終端本體包括多個擺放狀態(tài),所述天線單元包括多個天線模式,且每一個所述擺放狀態(tài)對應一個所述天線模式,且與所述擺放狀態(tài)相對應的所述天線模式的天線效率高于其他所述天線模式的天線效率;
[0014]所述天線切換裝置用于檢測所述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并控制所述天線單元的天線模式切換至與所述擺放狀態(tài)相對應的天線模式進行信號傳輸。
[0015]依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另一個方面,還提供了一種應用于上述所述的移動終端的天線切換方法,所述天線切換方法包括:
[0016]檢測所述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
[0017]控制所述天線單元的天線模式切換至與所述擺放狀態(tài)對應的天線模式進行信號通信。
[0018]依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另一個方面,還提供了一種應用于上述所述的移動終端的天線切換裝置,包括:
[0019]第一檢測模塊,用于檢測所述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
[0020]切換模塊,用于控制所述天線單元的天線模式切換至與所述擺放狀態(tài)對應的天線模式進行信號通信。
[0021 ]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0022]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終端本體包括的天線單元包括多個天線模式,終端本體自身包括多個擺放狀態(tài),每一個擺放狀態(tài)對應一個天線模式,且與擺放狀態(tài)相對應的天線模式的天線效率高于其他天線模式的天線效率。因此,當終端本體的天線切換裝置檢測到終端本體處于某一個擺放狀態(tài)時,該天線切換裝置可控制天線單元切換到天線效率最高的天線模式,進行信號通信。所以,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無需檢測信號質量,即可實時切換到天線效率最高的天線模式進行信號通信,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由于天線布局不合理以及切換算法復雜,使得天線性能不好,移動終端信號不好的技術問題。
【附圖說明】
[0023]圖1表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移動終端的結構框圖;
[0024]圖2表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移動終端的結構框圖之一;
[0025]圖3表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移動終端的結構框圖之二;
[0026]圖4表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移動終端的結構框圖之三;
[0027]圖5表示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的移動終端的結構框圖之一;
[0028]圖6表示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的移動終端的結構框圖之二;
[0029]圖7表示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的移動終端的結構框圖之三;
[0030]圖8表示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應用于移動終端的天線切換方法流程圖;
[0031]圖9表示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中通過角度傳感器檢測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的原理示意圖;
[0032]圖10表示本發(fā)明第五實施例的應用于移動終端的天線切換裝置的結構框圖之一;
[0033]圖11表示本發(fā)明第五實施例的應用于移動終端的天線切換裝置的結構框圖之二。
【具體實施方式】
[0034]下面將參照附圖更詳細地描述本公開的示例性實施例。雖然附圖中顯示了本公開的示例性實施例,然而應當理解,可以以各種形式實現(xiàn)本公開而不應被這里闡述的實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這些實施例是為了能夠更透徹地理解本公開,并且能夠將本公開的范圍完整的傳達給本領域的技術人員。
[0035]第一實施例
[0036]依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移動終端,如圖1所示,該移動終端包括:
[0037]終端本體100,所述終端本體100包括天線單元102以及與所述天線單元102電連接的天線切換裝置101;
[0038]其中,所述終端本體100包括多個擺放狀態(tài),所述天線單元102包括多個天線模式,且每一個所述擺放狀態(tài)對應一個所述天線模式,且與所述擺放狀態(tài)相對應的所述天線模式的天線效率高于其他所述天線模式的天線效率;
[0039]所述天線切換裝置101用于檢測所述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并控制所述天線單元102的天線模式切換至與所述擺放狀態(tài)相對應的天線模式進行信號傳輸。
[0040]因此,當終端本體100的天線切換裝置101檢測到終端本體100處于某一個擺放狀態(tài)時,天線切換裝置101可控制天線單元102切換到天線效率最高的天線模式,進行信號通信。所以,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移動終端,無需檢測信號質量,即可實時切換到天線效率最高的天線模式進行信號通信,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由于天線布局不合理以及切換算法復雜,使得天線性能不好,移動終端信號不好的技術問題。
[0041]其中,移動終端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一般左手使用和右手使用時,對設置在終端本體100上的天線單元102的天線效率具有不同的影響。所以,可針對終端本體100的左手使用狀態(tài)和右手使用狀態(tài),預先找到天線效率最高的天線模式。
[0042]對應地,該天線單元102包括第一信號輸出單元和第二信號輸出單元,且所述第一信號輸出單元設置于所述終端本體100的左側,所述第二信號輸出單元設置于所述終端本體100的右側,其中,所述左側和所述右側分別為所述終端本體100豎直正向放置且屏幕面對用戶時的左側和右側;
[0043]其中,與所述左手使用狀態(tài)對應的第一天線模式為所述第一信號輸出單元和所述第二信號輸出單元中的其中之一進行信號傳輸,與所述右手使用狀態(tài)對應的第二天線模式為所述第一信號輸出單元和所述第二信號單元的其中另一個進行信號傳輸。
[0044]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第一信號輸出單元和第二信號輸出單元分別設置在終端本體上的左側和右側,則可預先通過實驗測試某些與天線效率相關的數據,例如天線的3D總輻射功率(TRP)或靈敏度,來確定第一信號輸出單元與第二信號輸出單元中其中一個單元作為左手使用狀態(tài)的目標天線模式,則另外一個作為右手使用狀態(tài)的目標天線模式。
[0045]所以,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可針對終端本體的左手使用狀態(tài)和右手使用狀態(tài)進行檢測,并當檢測到終端本體處于左手使用狀態(tài)時,可切換到對應的天線模式,當檢測到終端本體處于右手使用狀態(tài)時,可切換到對應的天線模式。所以,無論終端本體處于左手使用狀態(tài)還是右手使用狀態(tài),均可實時切換到天線效率最高的天線模式進行信號通信。
[0046]另外,當終端本體處于除左手使用狀態(tài)和右手使用狀態(tài)之外的其他擺放狀態(tài)時,可保持當前的天線模式,不進行切換,從而節(jié)省終端本體的電量。
[0047]第二實施例
[0048]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移動終端包括:
[0049]終端本體100,所述終端本體100包括天線單元102以及與所述天線單元102電連接的天線切換裝置101;
[0050]其中,所述終端本體100包括多個擺放狀態(tài),所述天線單元102包括多個天線模式,且每一個所述擺放狀態(tài)對應一個所述天線模式,且與所述擺放狀態(tài)相對應的所述天線模式的天線效率高于其他所述天線模式的天線效率;
[0051]所述天線切換裝置101用于檢測所述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并控制所述天線單元的天線模式切換至與所述擺放狀態(tài)相對應的天線模式進行信號傳輸。
[0052]其中,優(yōu)選地,所述終端本體包括左手使用狀態(tài)和右手使用狀態(tài),且如圖2所示,所述天線單元102包括第一分支天線1021和第二分支天線1022以及與所述天線切換裝置101電連接的信號源1023,所述第一分支天線1021設置于所述左側的第一預設位置,所述第二分支天線1022設置于所述右側的第一預設位置,且所述第一分支天線1021和所述第二分支天線1022關于所述終端本體100左右對稱;
[0053]其中,所述第一天線模式為所述第二分支天線1022與所述信號源1023之間的通路導通,且所述第一分支天線1021與所述信號源1023之間的通道斷開;所述第二天線模式為所述第一分支天線1021與所述信號源1023之間的通路導通,且所述第二分支天線1022與所述信號源1023之間的通路斷開。
[0054]其中,當終端本體100如圖2所示放置時,即終端本體豎直正向放置時,第一預設位置指的是終端本體100的下端部分。具體地,第一分支天線1021設置于該終端本體100的左側的下端位置處,第二分支天線1022設置于該終端本體100的右側的下端位置處。那么,按照如圖2所示的布置方式設置的第一分支天線1021和第二分支天線1022具有最佳的左右互補特性。例如,當用戶用右手持上述終端本體100進行通話時,位于左側的第一分支天線1021相較于位于右側的第二分支天線1022具有較高的天線效率,而用左手持終端本體100進行通話時,位于右側的第二分支天線1022相較于位于左側第一分支天線1021具有較高的天線效率。
[0055]另外,優(yōu)選地,所述終端本體包括左手使用狀態(tài)和右手使用狀態(tài),如圖3所示,所述天線單元102包括第一分支天線1021和第二分支天線1022以及分別與所述天線切換裝置電連接的信號源1023,所述第一分支天線1021設置于所述左側的第二預設位置,所述第二分支天線1022設置于所述右側的第二預設位置,且所述第一分支天線1021和所述第二分支天線1022關于所述終端本體100左右對稱;
[0056]其中,所述第一天線模式為所述第一分支天線1021與所述信號源1023之間的通路導通,且所述第二分支天線1022與所述信號源1023之間的通道斷開;所述第二天線模式為所述第二分支天線1022與所述信號源1023之間的通路導通,且所述第一分支天線1021與所述信號源1023之間的通路斷開。
[0057]其中,當終端本體100如圖3所示放置時,即終端本體豎直正向放置時,第二預設位置指的是終端本體100的上端部分。具體地,第一分支天線1021設置于該終端本體100的左側的上端位置處,第二分支天線1022設置于該終端本體100的右側的上端位置處。那么,按照如圖3所示的布置方式設置的第一分支天線1021和第二分支天線1022具有最佳的左右互補特性。例如,當用戶用右手持上述終端本體100進行通話時,位于右側的第二分支天線1022相較于位于左側的第一分支天線1021具有較高的天線效率,而用左手持終端本體100進行通話時,位于左側的第一分支天線1021相較于位于右側的第二分支天線1022具有較高的天線效率。
[0058]由上述可知,當第一分支天線1021和第二分支天線1022分別位于終端本體100的左右兩側的下端位置處時,第一分支天線1021為右手使用狀態(tài)的目標天線,第二分支天線1022為左手使用狀態(tài)的目標天線;當第一分支天線1021和第二分支天線1022分別位于終端本體100的左右兩側的上端位置處時,第一分支天線1021為左手使用狀態(tài)的目標天線,第二分支天線1022為右手使用狀態(tài)的目標天線。
[0059]其中,如圖2和圖3所示,對于第一分支天線1021和第二分支天線1022位于終端本體100的上端和下端的兩種情況,具體哪一個天線為左手使用狀態(tài)的目標天線,哪一個天線為右手使用狀態(tài)的目標天線,主要原因在于雙天線的設置位置不同,造成終端本體在不同的使用姿勢狀態(tài)下,用戶身體的某些部分對天線的輻射功率具有不同的影響。
[0060]例如,當用戶手握終端本體時,大拇指和小拇指對天線輻射功率的吸收不同,使得位于終端本體左右兩側下端位置處的第一分支天線和第二分支天線具有不同的天線效率。當用戶手持終端本體進行通話時,終端本體與人耳和人頭之間的間隙不同,使得位于終端本體左右兩側上端位置處的第一分支天線和第二分支天線具有不同的天線效率。
[0061 ] 其中,例如雙天線放置于終端本體左右兩側的下端位置處時,實驗室測試GSM1800頻段的第一分支天線和第二分支天線的天線效率,第二分支天線在左手使用狀態(tài)下的TRP是22分貝毫伏(dbm),在處于右手使用狀態(tài)下的TRP是15dbm,而第一分支天線處于左手使用狀態(tài)時的TRP是14dbm,處于右手使用狀態(tài)時的TRP是21dbm。于是,實際使用時,左手使用狀態(tài)時,傳感器識別到,則切換至第二分支天線,此時TRP為22dbm。同理,右手使用狀態(tài)時,切換至第一分支天線,此時TRP為2 ldbm。從而通過雙天線組合出最佳天線效率。而傳統(tǒng)單天線方案的左手使用狀態(tài)的TRP為19dbm,右手使用狀態(tài)的TRP為17dbm。因此,雙天線的左右布局將使得各天線效率的差異相對傳統(tǒng)單天線方案明顯更大,一般會呈現(xiàn)某側天線效率顯著優(yōu)于傳統(tǒng)單天線,而另一側頭天線效率差于傳統(tǒng)單天線的情況。故此雙天線布局會使得天線性能顯著優(yōu)于傳統(tǒng)的單天線方案。
[0062]另外,對于天線切換裝置101檢測終端本體100的擺放狀態(tài)的方法,可利用終端本體自身已有的加速度傳感器、重力傳感器、陀螺儀、電子羅盤等角度相關的傳感器,還有電容傳感器、遮擋傳感器(如紅外傳感器、攝像頭),進行檢測,從而進一步降低成本。
[0063]優(yōu)選地,所述終端本體上設置有與所述天線切換裝置電連接的角度傳感器,且所述天線切換裝置還用于檢測所述終端本體是否進入通話狀態(tài),當檢測到所述終端本體進入通話狀態(tài)時,進一步獲取所述角度傳感器的感應信號,并根據所述角度傳感器的感應信號,檢測所述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并控制所述天線單元的天線模式切換至與所述擺放狀態(tài)相對應的天線模式進行信號傳輸。
[0064]其中,利用角度傳感器檢測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主要應用于終端本體進行通話的場景。因為,一般情況下,用戶左手持終端本體進行通話時,和右手持終端本體進行通話時,終端本體與水平面之前的夾角是相反的,所以可以利用該特性區(qū)分終端本體在進行通話時,處于左手使用狀態(tài)還是右手使用狀態(tài)。另外,在檢測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之前,首先檢測終端本體是否進入通話狀態(tài),可進一步避免在非通話狀態(tài)下,持續(xù)檢測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而不斷切換天線模式,造成電量浪費。
[0065]優(yōu)選地,所述終端本體上設置有與所述天線切換裝置電連接的電容傳感器,且所述天線切換裝置還用于檢測所述終端本體是否進入通信狀態(tài),當檢測到所述終端本體進入通信狀態(tài)時,進一步獲取所述電容傳感器的感應信號,并根據所述電容傳感器的感應信號,檢測所述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并控制所述天線單元的天線模式切換至與所述擺放狀態(tài)相對應的天線模式進行信號傳輸。
[0066]其中,利用電容傳感器檢測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適用于用戶左手單獨手握終端本體和右手單獨手握終端本體的場景。因為,一般情況下,用戶左手握持終端本體時,和右手握持終端本體時,位于終端本體下端的電容傳感器具有不同的電容值,所以可以利用該特性區(qū)分終端本體處于左手使用狀態(tài)還是右手使用狀態(tài)。另外,在檢測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之前,首先檢測終端本體是否進入通信狀態(tài),可進一步避免在非通信狀態(tài)下,持續(xù)檢測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而不斷切換天線模式,造成電量浪費。
[0067]另外,包括兩個分支天線的天線單元在移動終端上的【具體實施方式】,可如圖4所示。其中,第一分支天線1021位于終端本體100左側的下端位置處,第二分支天線位于終端本體100右側的下端位置處,則天線切換裝置101檢測到終端本體100處于左手使用狀態(tài)時,會控制開關103關閉第一分支天線1021與信號源1023之間的通路,并打開第二分支天線1022與信號源1023之間的通路;檢測到終端本體100處于右手使用狀態(tài)時,會控制開關103關閉第二分支天線1022與信號源1023之間的通路,并打開第一分支天線1021與信號源1023之間的通路。其中,可理解的是,對于開關控制第一分支天線1021、第二分支天線1022與信號源1023之間的通斷方式,并不局限于此。
[0068]綜上所述,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移動終端,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改變了天線的布局方式,使得第一分支天線和第二分支天線分別位于終端本體的左右兩側,而不是上下兩端。其中,第一分支天線和第二分支天線的具體結構可以不同,且第一分支天線和第二分支天線并不局限于呈對稱方式設置在終端本體的左右兩側。但是,第一分支天線和第二分支天線呈對稱方式位于終端本體上時,具有最佳的左右天線效率互補特性,能夠根據檢測的使用姿勢狀態(tài)實時切換到天線效率最高的分支天線上進行信號通信,從而有效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由于天線布局不合理以及切換算法復雜,使得天線性能不好,移動終端信號不好的技術問題。
[0069]第三實施例
[0070]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為具有單天線結構的移動終端,該移動終端包括:
[0071]終端本體100,所述終端本體100包括天線單元102以及與所述天線單元102電連接的天線切換裝置101;
[0072]其中,所述終端本體100包括多個擺放狀態(tài),所述天線單元102包括多個天線模式,且每一個所述擺放狀態(tài)對應一個所述天線模式,且與所述擺放狀態(tài)相對應的所述天線模式的天線效率高于其他所述天線模式的天線效率;
[0073]所述天線切換裝置101用于檢測所述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并控制所述天線單元的天線模式切換至與所述擺放狀態(tài)相對應的天線模式進行信號傳輸。
[0074]其中,優(yōu)選地,所述終端本體包括左手使用狀態(tài)和右手使用狀態(tài),且如圖5所示,所述天線單元包括分別與所述天線切換裝置101電連接的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1024和第二天線福射體分支1025、分別與所述第一天線福射體分支1024和所述第二天線福射體分支1025電連接的饋入裝置1026、分別與所述饋入裝置1026和所述終端本體100的接地線電連接的天線饋源1027,且所述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1024設置于所述左側的第一預設位置,所述第二天線輻射體分支1025設置于所述右側的第一預設位置,且所述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1024和所述第二天線輻射體分支1025相對于所述終端本體100左右對稱,所述饋入裝置1026和所述天線饋源1027均位于所述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1024和所述第二天線輻射體分支1025的對稱軸上;
[0075]其中,所述第一天線模式為所述第二天線輻射體分支1025與所述饋入裝置1026和所述天線饋源1027之間的通路導通,且所述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1024與所述饋入裝置1026和所述天線饋源1027之間的通路斷開;所述第二天線模式為所述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1024與所述饋入裝置1026和所述天線饋源1027之間的通路導通,且所述第二天線輻射體分支1025與所述饋入裝置1026和所述天線饋源1027之間的通路斷開。
[0076]其中,當終端本體100如圖5所示放置時,即終端本體豎直正向放置時,第一預設位置指的是終端本體100的下端部分。具體地,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1024設置于該終端本體100的左側的下端位置處,第二天線輻射體分支1025設置于該終端本體100的右側的下端位置處。那么,按照如圖5所示的布置方式設置的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1024和第二天線輻射體分支1025,具有最佳的左右互補特性。例如,當用戶用左手持上述終端本體100進行通話時,位于右側的第二天線福射體分支1025相較于位于左側的第一天線福射體分支1024具有較高的天線效率,而用右手持終端本體100進行通話時,位于左側的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1024相較于位于右側的第二天線輻射體分支1025具有較高的天線效率。
[0077]另外,優(yōu)選地,所述終端本體包括左手使用狀態(tài)和右手使用狀態(tài),如圖6所示,所述天線單元包括分別與所述天線切換裝置101電連接的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1024和第二天線福射體分支1025、分別與所述第一天線福射體分支1024和所述第二天線福射體分支1025電連接的饋入裝置1026、分別與所述饋入裝置1026和所述終端本體100的接地線電連接的天線饋源1027,且所述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1024設置于所述左側的第二預設位置,所述第二天線輻射體分支1025設置于所述右側的第二預設位置,且所述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1024和所述第二天線輻射體分支1025相對于所述終端本體100左右對稱,所述饋入裝置1026和所述天線饋源1027均位于所述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1024和所述第二天線輻射體分支1025的對稱軸上;
[0078]其中,所述第一天線模式為所述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1024與所述饋入裝置1026和所述天線饋源1027之間的通路導通,且所述第二天線輻射體分支1025與所述饋入裝置1026和所述天線饋源1027之間的通路斷開;所述第二天線模式為所述第二天線輻射體分支1025與所述饋入裝置1026和所述天線饋源1027之間的通路導通,且所述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1024與所述饋入裝置1026和所述天線饋源1027之間的通路斷開。
[0079]其中,當終端本體100如圖6所示放置時,即終端本體豎直正向放置時,第一預設位置指的是終端本體100的上端部分。具體地,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1024設置于該終端本體100的左側的上端位置處,第二天線輻射體分支1025設置于該終端本體100的右側的上端位置處。那么,按照如圖6所示的布置方式設置的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1024和第二天線輻射體分支1025,具有最佳的左右互補特性。例如,當用戶用左手持上述終端本體100進行通話時,位于左側的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1024相較于右側的第二天線輻射體分支1025具有較高的天線效率,而用右手持終端本體100進行通話時,位于右側的第二天線輻射體分支1025相較于左側的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1024具有較高的天線效率。
[0080]由上述可知,當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1024和第二天線輻射體分支1025分別位于終端本體100的左右兩側的下端位置處時,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1024為右手使用狀態(tài)的目標天線模式,第二天線輻射體分支1025為左手使用狀態(tài)的目標天線模式;當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1024和第二天線輻射體分支1025分別位于終端本體100的左右兩側的上端位置處時,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1024為左手使用狀態(tài)的目標天線模式,第二天線輻射體分支1025為右手使用狀態(tài)的目標天線模式。
[0081]其中,如圖5和圖6所示,對于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1024和第二天線輻射體分支1025位于終端本體100的上端和下端的兩種情況,具體哪一個天線為左手使用狀態(tài)的目標天線模式,哪一個天線為右手使用狀態(tài)的目標天線模式,主要原因在于輻射體分支的設置位置不同,造成終端本體在不同的使用姿勢狀態(tài)下,用戶身體的某些部分對輻射體分支的輻射功率具有不同的影響。
[0082]例如,當用戶手握終端本體時,大拇指和小拇指對輻射體分支的輻射功率的吸收不同,使得位于終端本體左右兩側下端位置處的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和第二天線輻射體分支具有不同的天線效率。當用戶手持終端本體進行通話時,終端本體與人耳和人頭之間的間隙不同,使得位于終端本體左右兩側上端位置處的第一天線分支輻射體和第二天線輻射體分支具有不同的天線效率。
[0083]另外,對于天線切換裝置101檢測終端本體100的擺放狀態(tài)的方法,可利用終端本體自身已有的加速度傳感器、重力傳感器、陀螺儀、電子羅盤等角度相關的傳感器,還有電容傳感器、遮擋傳感器(如紅外傳感器、攝像頭),進行檢測,從而進一步降低成本。
[0084]優(yōu)選地,所述終端本體上設置有與所述天線切換裝置電連接的角度傳感器,且所述天線切換裝置還用于檢測所述終端本體是否進入通話狀態(tài),當檢測到所述終端本體進入通話狀態(tài)時,進一步獲取所述角度傳感器的感應信號,并根據所述角度傳感器的感應信號,檢測所述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并控制所述天線單元的天線模式切換至與所述擺放狀態(tài)相對應的天線模式進行信號傳輸。
[0085]其中,利用角度傳感器檢測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主要應用于終端本體進行通話的場景。因為一般情況下,用戶左手持終端本體進行通話時,和右手持終端本體進行通話時,終端本體與水平面之前的夾角是相反的,所以可以利用該特性區(qū)分終端本體在進行通話時,處于左手使用狀態(tài)還是右手使用狀態(tài)。另外,在檢測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之前,首先檢測終端本體是否進入通話狀態(tài),可進一步避免在非通話狀態(tài)下,持續(xù)檢測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而不斷切換天線模式,造成電量浪費。
[0086]優(yōu)選地,所述終端本體上設置有與所述天線切換裝置電連接的電容傳感器,且所述天線切換裝置還用于檢測所述終端本體是否進入通信狀態(tài),當檢測到所述終端本體進入通信狀態(tài)時,進一步獲取所述電容傳感器的感應信號,并根據所述電容傳感器的感應信號,檢測所述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并控制所述天線單元的天線模式切換至與所述擺放狀態(tài)相對應的天線模式進行信號傳輸。
[0087]其中,利用電容傳感器檢測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適用于用戶左手單獨手握終端本體和右手單獨手握終端本體的場景。因為,一般情況下,用戶左手握持終端本體時,和右手握持終端本體時,位于終端本體下端的電容傳感器具有不同的電容值,所以可以利用該特性區(qū)分終端本體處于左手使用狀態(tài)還是右手使用狀態(tài)。另外,在檢測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之前,首先檢測終端本體是否進入通信狀態(tài),可進一步避免在非通信狀態(tài)下,持續(xù)檢測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而不斷切換天線模式,造成電量浪費。
[0088]另外,包括兩個天線輻射體分支的天線單元在移動終端上的【具體實施方式】,可如圖7所示。具體可以包括如下模塊:天線輻射體4、天線饋源1027、第一開關模塊1028、第二開關模塊1029、饋入裝置1026。其中,天線輻射體4包括對稱的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1024和第二天線福射體分支1025,第一天線福射體分支1024和第二天線福射體分支1025相對于終端本體100左右對稱。此時,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1024可以設置在終端本體100的左側,第二天線輻射體分支1025設置在終端本體的右側。其中,上述移動終端可以為手機、導航儀、掌上電腦等。饋入裝置1026為與天線輻射體4相連的導線,或饋入裝置1026為耦合片,與天線輻射體4縫隙耦合。天線饋源1027分別與饋入裝置1026和終端本體的主板地104相連,此時,天線饋點在天線饋源1027與饋入裝置1026之間。第一開關模塊1028分別與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1024和主板地104相連。第二開關模塊1029與第一開關模塊1028對稱,第二開關模塊1029分別與第二天線福射體分支1025和主板地104相連。天線切換裝置101分別與第一開關模塊1028和第二開關模塊1029相連,天線切換裝置101控制第一開關模塊1028閉合、第二開關模塊1029斷開,或控制第一開關模塊1028斷開、第二開關模塊1029閉合。
[0089]其中,當天線切換裝置101檢測到終端本體100處于左手使用狀態(tài)時,控制第二開關模塊1029閉合,使得第二天線輻射體分支1025接地被短路,從而通過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1024與饋入裝置1026和天線饋源1027之間的通路進行信號傳輸;當天線切換裝置101檢測到終端本體100處于右手使用狀態(tài)時,控制第一開關模塊1028閉合,使得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1024接地被短路,從而通過第二天線輻射體分支1025與饋入裝置1026和天線饋源1027之間的通路進行信號傳輸。
[0090]其中,可理解的是,對兩個天線輻射體分支的開關控制方式,并不局限于此。另外,包括兩個天線輻射體分支的天線單元并不限于上述通過控制左邊開關導通或者右邊開關導通,使得具有不同的天線模式。還存在其他類,例如同一個天線輻射體通過改變天線饋點的位置,實現(xiàn)不同的天線模式。
[0091]綜上所述,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移動終端,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具有不同的天線模式,能夠根據檢測的使用姿勢狀態(tài)實時切換到天線效率最高的天線模式,進行信號通信,從而有效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由于天線布局不合理以及切換算法復雜,使得天線性能不好,移動終端信號不好的技術問題。
[0092]第四實施例
[0093]如圖8所示,為應用于移動終端的天線切換方法,其中,該移動終端包括:
[0094]終端本體,所述終端本體包括天線單元以及與所述天線單元電連接的天線切換裝置;
[0095]其中,所述終端本體包括多個擺放狀態(tài),所述天線單元包括多個天線模式,且每一個所述擺放狀態(tài)對應一個所述天線模式,且與所述擺放狀態(tài)相對應的所述天線模式的天線效率高于其他所述天線模式的天線效率;
[0096]所述天線切換裝置用于檢測所述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并控制所述天線單元的天線模式切換至與所述擺放狀態(tài)相對應的天線模式進行信號傳輸。
[0097]應用于上述移動終端的天線切換方法包括:
[0098]步驟801、檢測所述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
[0099]其中,擺放狀態(tài)包括左手使用狀態(tài)和右手使用狀態(tài)??衫媒K端本體自身已有的加速度傳感器、重力傳感器、陀螺儀、電子羅盤等角度相關的傳感器,還有電容傳感器、遮擋傳感器(如紅外傳感器、攝像頭),進行檢測,從而進一步降低成本。
[0100]當終端本體上設置有角度傳感器時,可通過角度傳感器檢測終端本體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來判斷終端本體具體處于左手使用狀態(tài)還是右手使用狀態(tài)。其中,通過角度傳感器檢測終端本體的使用狀態(tài),主要應用于用戶利用終端本體進行通話的場景。所以,在步驟801之前,還需要進一步檢測終端本體是否進入通話狀態(tài)。其中,當用戶右手持終端本體進行通話時,如圖9所示,終端本體100與水平面之間存在夾角5,可通過角度傳感器I檢測該夾角5。其中,按照正角和負角的規(guī)定(水平面順時針轉動的角度為正角,逆時針轉動的角度為負角),圖9所示的夾角5為負角。同理,當用戶左手持終端本體進行通話時,終端本體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正角。
[0101]所以,當終端本體上設置有角度傳感器時,步驟801具體包括:
[0102]獲取所述角度傳感器檢測的水平面轉動到所述終端本體所處平面所經過的最小角度;
[0103]判斷所述最小角度為正角或負角,其中,以所述終端本體的背面為基準,所述正角為所述水平面逆時針轉動的角度,所述負角為所述水平面順時針轉動的角度;
[0104]若所述最小角度為正角,則確定所述終端本體處于左手使用狀態(tài);
[0105]若所述最小角度為負角,則確定所述移動終端處于右手使用狀態(tài)。
[0106]進一步地,為了防止終端本體非通話狀態(tài)時引起不必要的切換,可結合如圖9中所示的光線傳感器2,光線傳感器2可以是紅外傳感器或者攝像頭等。當人頭貼近終端本體且終端本體有通話動作時,才開啟天線模式切換功能。
[0107]當終端本體上設置有電容傳感器時,可通過檢測電容傳感器的電容值,來確定終端本體處于左手使用狀態(tài)還是右手使用狀態(tài)。其中,在終端本體被用戶左手握持和右手握持時,設置于終端本體下端的電容傳感器具有不同的電容值。其中,可預先通過實驗確定終端本體處于左手使用狀態(tài)和右手使用狀態(tài)時,電容值的取值范圍,從而可根據該取值范圍,確定終端本體的使用姿勢狀態(tài)。
[0108]所以,當終端本體上設置有電容傳感器時,步驟801具體包括:
[0109]獲取所述電容傳感器的電容值;
[0110]判斷所述電容值是否位于第一預設取值范圍之內;
[0111]若所述電容值位于所述第一預設取值范圍之內,則確定所述移動終端處于左手使用狀態(tài);
[0112]若所述電容值位于所述第一預設取值范圍之外,則判斷所述電容值是否位于第二預設取值范圍之內;
[0113]若所述電容值位于所述第二預設取值范圍之內,則確定所述移動終端處于右手使用狀態(tài)。
[0114]另外,在檢測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之前,首先檢測終端本體是否進入通信狀態(tài),可進一步避免在非通信狀態(tài)下,持續(xù)檢測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而不斷切換天線模式,造成電量浪費。
[0115]步驟802、控制所述天線單元的天線模式切換至與所述擺放狀態(tài)對應的天線模式進行信號通信。
[0116]對應與終端本體的左手使用狀態(tài)和右手使用狀態(tài),分別具有相應的天線模式,而且與左手使用狀態(tài)對應的天線模式的天線效率,高于其他天線模式的天線效率,與右手使用狀態(tài)對應的天線模式的天線效率,高于其他天線的天線效率。
[0117]其中,具體哪一個天線模式對應哪一個擺放狀態(tài),可預先通過試驗測試進行確定,從而在實際應用時,能夠檢測到某一擺放狀態(tài)時,可以實時切換到天線效率最高的天線模式。
[0118]綜上所述,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應用于移動終端的天線切換方法,無需檢測信號質量,即可實施切換到天線效率最高的天線模式進行信號通信,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由于天線布局不合理以及切換算法復雜,使得天線性能不好,移動終端信號不好的技術問題。
[0119]第五實施例
[0120]如圖10所示,為應用于移動終端的天線切換裝置,該裝置1000包括:
[0121]第一檢測模塊1001,用于檢測所述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
[0122]切換模塊1002,用于控制所述天線單元的天線模式切換至與所述擺放狀態(tài)對應的天線模式進行信號通信。
[0123]優(yōu)選地,如圖11所示,當所述終端本體上設置有角度傳感器時,所述裝置還包括:
[0124]第二檢測模塊1003,用于檢測所述終端本體是否進入通話狀態(tài);
[0125]所述第一檢測模塊1001包括:
[0126]第一狀態(tài)檢測單元10011,用于當所述第二檢測模塊1003檢測到所述終端本體進入通話狀態(tài)時,獲取所述角度傳感器的感應信號,并根據所述角度傳感器的感應信號,檢測所述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
[0127]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狀態(tài)檢測單元10011具體用于:
[0128]獲取所述角度傳感器檢測的水平面轉動到所述終端本體所處平面所經過的最小角度;
[0129]判斷所述最小角度為正角或負角,其中,以所述終端本體的背面為基準,所述正角為所述水平面逆時針轉動的角度,所述負角為所述水平面順時針轉動的角度;
[0130]若所述最小角度為正角,則確定所述終端本體處于左手使用狀態(tài);
[0131]若所述最小角度為負角,則確定所述移動終端處于右手使用狀態(tài)。
[0132]優(yōu)選地,如圖11所示,當所述終端本體上設置有電容傳感器時,所述裝置還包括:
[0133]第三檢測模塊1004,用于檢測所述終端本體是否進入通信狀態(tài);
[0134]所述第一檢測模塊1001包括:
[0135]第二狀態(tài)檢測單元10012,用于當所述第三檢測模塊1004檢測到所述終端本體進入通信狀態(tài)時,獲取所述電容傳感器的感應信號,并根據所述電容傳感器的感應信號,檢測所述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
[0136]優(yōu)選地,所述第二狀態(tài)檢測單元10012具體用于:
[0137]獲取所述電容傳感器的電容值;
[0138]判斷所述電容值是否位于第一預設取值范圍之內;
[0139]若所述電容值位于所述第一預設取值范圍之內,則確定所述移動終端處于左手使用狀態(tài);
[0140]若所述電容值位于所述第一預設取值范圍之外,則判斷所述電容值是否位于第二預設取值范圍之內;
[0141]若所述電容值位于所述第二預設取值范圍之內,則確定所述移動終端處于右手使用狀態(tài)。
[0142]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天線切換裝置1000,無需檢測移動終端的天線信號質量,只需要通過第一檢測模塊1001檢測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然后通過切換模塊1002切換到與擺放狀態(tài)對應的天線模式即可,從而有效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由于天線布局不合理以及切換算法復雜,使得天線性能不好,移動終端信號不好的技術問題。
[0143]以上所述的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所述的原理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終端本體,所述終端本體包括天線單元以及與所述天線單元電連接的天線切換裝置; 其中,所述終端本體包括多個擺放狀態(tài),所述天線單元包括多個天線模式,且每一個所述擺放狀態(tài)對應一個所述天線模式,且與所述擺放狀態(tài)相對應的所述天線模式的天線效率高于其他所述天線模式的天線效率; 所述天線切換裝置用于檢測所述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并控制所述天線單元的天線模式切換至與所述擺放狀態(tài)相對應的天線模式進行信號傳輸。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終端本體包括左手使用狀態(tài)和右手使用狀態(tài); 所述天線單元包括第一信號輸出單元和第二信號輸出單元,且所述第一信號輸出單元設置于所述終端本體的左側,所述第二信號輸出單元設置于所述終端本體的右側,其中,所述左側和所述右側分別為所述終端本體豎直正向放置且屏幕面對用戶時的左側和右側; 其中,與所述左手使用狀態(tài)對應的第一天線模式為所述第一信號輸出單元和所述第二信號輸出單元中的其中之一進行信號傳輸,與所述右手使用狀態(tài)對應的第二天線模式為所述第一信號輸出單元和所述第二信號單元的其中另一個進行信號傳輸。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線單元包括第一分支天線和第二分支天線以及與所述天線切換裝置電連接的信號源,所述第一分支天線設置于所述左側的第一預設位置,所述第二分支天線設置于所述右側的第一預設位置,且所述第一分支天線和所述第二分支天線關于所述終端本體左右對稱; 其中,所述第一天線模式為所述第二分支天線與所述信號源之間的通路導通,且所述第一分支天線與所述信號源之間的通道斷開;所述第二天線模式為所述第一分支天線與所述信號源之間的通路導通,且所述第二分支天線與所述信號源之間的通路斷開。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線單元包括第一分支天線和第二分支天線以及與所述天線切換裝置電連接的信號源,所述第一分支天線設置于所述左側的第二預設位置,所述第二分支天線設置于所述右側的第二預設位置,且所述第一分支天線和所述第二分支天線關于所述終端本體左右對稱; 其中,所述第一天線模式為所述第一分支天線與所述信號源之間的通路導通,且所述第二分支天線與所述信號源之間的通道斷開;所述第二天線模式為所述第二分支天線與所述信號源之間的通路導通,且所述第一分支天線與所述信號源之間的通路斷開。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線單元包括分別與所述天線切換裝置電連接的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和第二天線輻射體分支、分別與所述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和所述第二天線輻射體分支電連接的饋入裝置、分別與所述饋入裝置和所述終端本體的接地線電連接的天線饋源,所述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設置于所述左側的第一預設位置,所述第二天線輻射體分支設置于所述右側的第一預設位置,且所述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和所述第二天線輻射體分支相對于所述終端本體左右對稱,所述饋入裝置和所述天線饋源均位于所述終端本體的縱向垂直軸上; 其中,所述第一天線模式為所述第二天線輻射體分支與所述饋入裝置和所述天線饋源之間的通路導通,且所述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與所述饋入裝置和所述天線饋源之間的通路斷開;所述第二天線模式為所述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與所述饋入裝置和所述天線饋源之間的通路導通,且所述第二天線輻射體分支與所述饋入裝置和所述天線饋源之間的通路斷開。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線單元包括分別與所述天線切換裝置電連接的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和第二天線輻射體分支、分別與所述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和所述第二天線輻射體分支電連接的饋入裝置、分別與所述饋入裝置和所述終端本體的接地線電連接的天線饋源,所述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設置于所述左側的第二預設位置,所述第二天線輻射體分支設置于所述右側的第二預設位置,且所述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和所述第二天線輻射體分支相對于所述終端本體左右對稱,所述饋入裝置和所述天線饋源均位于所述終端本體的縱向垂直軸上; 其中,所述第一天線模式為所述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與所述饋入裝置和所述天線饋源之間的通路導通,且所述第二天線輻射體分支與所述饋入裝置和所述天線饋源之間的通路斷開;所述第二天線模式為所述第二天線輻射體分支與所述饋入裝置和所述天線饋源之間的通路導通,且所述第一天線輻射體分支與所述饋入裝置和所述天線饋源之間的通路斷開。7.如權利要求2?6任意一項所述的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終端本體上設置有與所述天線切換裝置電連接的角度傳感器,且所述天線切換裝置還用于檢測所述終端本體是否進入通話狀態(tài),當檢測到所述終端本體進入通話狀態(tài)時,進一步獲取所述角度傳感器的感應信號,并根據所述角度傳感器的感應信號,檢測所述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并控制所述天線單元的天線模式切換至與所述擺放狀態(tài)相對應的天線模式進行信號傳輸。8.如權利要求2?6任意一項所述的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終端本體上設置有與所述天線切換裝置電連接的電容傳感器,且所述天線切換裝置還用于檢測所述終端本體是否進入通信狀態(tài),當檢測到所述終端本體進入通信狀態(tài)時,進一步獲取所述電容傳感器的感應信號,并根據所述電容傳感器的感應信號,檢測所述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并控制所述天線單元的天線模式切換至與所述擺放狀態(tài)相對應的天線模式進行信號傳輸。9.一種應用于如權利要求1至8任一項所述的移動終端的天線切換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線切換方法包括: 檢測所述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 控制所述天線單元的天線模式切換至與所述擺放狀態(tài)對應的天線模式進行信號通信。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當所述終端本體上設置有角度傳感器時,所述檢測所述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之前,所述方法還包括: 檢測所述終端本體是否進入通話狀態(tài),當檢測到所述終端本體進入通話狀態(tài)時,獲取所述角度傳感器的感應信號,并根據所述角度傳感器的感應信號,檢測所述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獲取所述角度傳感器的感應信號,并根據所述角度傳感器的感應信號,檢測所述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包括: 獲取所述角度傳感器檢測的水平面轉動到所述終端本體所處平面所經過的最小角度; 判斷所述最小角度為正角或負角,其中,以所述終端本體的背面為基準,所述正角為所述水平面逆時針轉動的角度,所述負角為所述水平面順時針轉動的角度; 若所述最小角度為正角,則確定所述終端本體處于左手使用狀態(tài); 若所述最小角度為負角,則確定所述移動終端處于右手使用狀態(tài)。12.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當所述終端本體上設置有電容傳感器時,所述檢測所述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之前,所述方法還包括: 檢測所述終端本體是否進入通信狀態(tài),當檢測到所述終端本體進入通信狀態(tài)時,獲取所述電容傳感器的感應信號,并根據所述電容傳感器的感應信號,檢測所述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獲取所述電容傳感器的感應信號,并根據所述電容傳感器的感應信號,檢測所述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包括: 獲取所述電容傳感器的電容值; 判斷所述電容值是否位于第一預設取值范圍之內; 若所述電容值位于所述第一預設取值范圍之內,則確定所述移動終端處于左手使用狀態(tài); 若所述電容值位于所述第一預設取值范圍之外,則判斷所述電容值是否位于第二預設取值范圍之內; 若所述電容值位于所述第二預設取值范圍之內,則確定所述移動終端處于右手使用狀??τ O14.一種應用于如權利要求1至8任一項所述的移動終端的天線切換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檢測模塊,用于檢測所述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 切換模塊,用于控制所述天線單元的天線模式切換至與所述擺放狀態(tài)對應的天線模式進行信號通信。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當所述終端本體上設置有角度傳感器時,所述裝置還包括: 第二檢測模塊,用于檢測所述終端本體是否進入通話狀態(tài); 所述第一檢測模塊包括: 第一狀態(tài)檢測單元,用于當所述第二檢測模塊檢測到所述終端本體進入通話狀態(tài)時,獲取所述角度傳感器的感應信號,并根據所述角度傳感器的感應信號,檢測所述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狀態(tài)檢測單元具體用于: 獲取所述角度傳感器檢測的水平面轉動到所述終端本體所處平面所經過的最小角度;判斷所述最小角度為正角或負角,其中,以所述終端本體的背面為基準,所述正角為所述水平面逆時針轉動的角度,所述負角為所述水平面順時針轉動的角度; 若所述最小角度為正角,則確定所述終端本體處于左手使用狀態(tài); 若所述最小角度為負角,則確定所述移動終端處于右手使用狀態(tài)。17.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當所述終端本體上設置有電容傳感器時,所述裝置還包括: 第三檢測模塊,用于檢測所述終端本體是否進入通信狀態(tài); 所述第一檢測模塊包括: 第二狀態(tài)檢測單元,用于當所述第三檢測模塊檢測到所述終端本體進入通信狀態(tài)時,獲取所述電容傳感器的感應信號,并根據所述電容傳感器的感應信號,檢測所述終端本體的擺放狀態(tài)。18.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狀態(tài)檢測單元具體用于: 獲取所述電容傳感器的電容值; 判斷所述電容值是否位于第一預設取值范圍之內; 若所述電容值位于所述第一預設取值范圍之內,則確定所述移動終端處于左手使用狀態(tài); 若所述電容值位于所述第一預設取值范圍之外,則判斷所述電容值是否位于第二預設取值范圍之內; 若所述電容值位于所述第二預設取值范圍之內,則確定所述移動終端處于右手使用狀??τ O
【文檔編號】H01Q5/30GK105826654SQ201610281750
【公開日】2016年8月3日
【申請日】2016年4月29日
【發(fā)明人】李日輝, 盧浩, 李文錦
【申請人】維沃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