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撓式傳輸裝置及通信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說明】可撓式傳輸裝置及通信裝置
[0001]本申請是“申請日為:2013年02月18日,申請?zhí)枮?201310052251.x,名稱為:可撓式傳輸裝置及通信裝置”的發(fā)明專利申請的分案申請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2]本發(fā)明關(guān)于一種可撓式傳輸裝置及其相關(guān)通信裝置,尤其關(guān)于一種輕薄且具有可撓性的可撓式傳輸裝置及其相關(guān)通信裝置。
【【背景技術(shù)】】
[0003]隨著科技的進(jìn)步,電子產(chǎn)品朝著輕薄短小的趨勢發(fā)展。因此,電子產(chǎn)品的組裝元件亦需具備輕薄短小的特色,否則將會限制電子產(chǎn)品的厚度以及尺寸。
[0004]然而,在筆記本電腦中,通常會使用同軸電纜(coaxialcable)來連接天線與通信模塊,以在天線與通信模塊間傳輸射頻(rad1 frequency,RF)信號。同軸電纜的直徑通常為1.37毫米(mm),因而可能限制住筆記本電腦的厚度。舉例來說,當(dāng)天線被配置在筆記本電腦液晶屏幕的后方時,液晶屏幕的殼體厚度必須包含同軸電纜的厚度,否則殼體與液晶屏幕將會在進(jìn)行壓力測試時破裂。也就是說,同軸電纜的厚度將限制住筆記本電腦的厚度。此夕卜,現(xiàn)有通信模塊需要使用連接器(connector),才可與同軸電纜連接,進(jìn)而造成筆記本電腦的制造成本上升且限制筆記本電腦的布局。
[0005]因此,若有厚度小于同軸電纜直徑的一傳輸裝置,其可在天線與通信模塊間傳送射頻信號,則此傳輸裝置將可取代同軸電纜,從而進(jìn)一步降低筆記本電腦的厚度。此外,若是傳輸裝置與通信模塊間的連接可被省略,筆記本電腦的布局可更具彈性,且筆記本電腦的制造成本亦可被降低。
【
【發(fā)明內(nèi)容】
】
[0006]有鑒于此,本發(fā)明揭露一種可撓式傳輸裝置,用來在兩通信模塊間傳送射頻信號。本發(fā)明另揭露了一種通信裝置。
[0007]本發(fā)明揭露一種可撓式傳輸裝置,用來傳輸一射頻信號,該可撓式傳輸裝置包含有:一軟性基板;一第一金屬片,形成于該軟性基板之上,且其兩端分別耦接于地端;以及一第二金屬片,與該第一金屬片形成于該軟性基板的不同面上,用來傳輸該射頻信號。
[0008]本發(fā)明揭露一種通信裝置,包含有:一第一通信模塊;一第二通信模塊;以及一可撓式傳輸裝置,包含有:一軟性基板;一第一金屬片,形成于該軟性基板之上,且耦接于該第一通信模塊的地端以及該第二通信模塊的地端之間;以及一第二金屬片,與該第一金屬片形成于該軟性基板的不同面上,且耦接于該第一通信模塊以及該第二通信模塊的信號端之間,用來傳輸該射頻信號。
[0009]上述揭露的可撓式傳輸裝置及通信裝置可讓電子產(chǎn)品的設(shè)計可更輕薄且更具彈性?!尽靖綀D說明】】
[0010]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可撓式傳輸裝置的示意圖。
[0011]圖2A?2B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圖1所示的可撓式傳輸裝置的插入損失及反射損失的頻率響應(yīng)圖。
[0012]圖2C?2D為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中圖1所示的可撓式傳輸裝置的插入損失及反射損失的頻率響應(yīng)圖。
[0013]圖3A為圖1所示的可撓式傳輸裝置運作時的電場分布圖。
[0014]圖3B為圖1所示的可撓式傳輸裝置運作時的磁場分布圖。
[0015]圖3C為圖1所示的可撓式傳輸裝置運作時的電流分布圖。
[0016]圖4A?4B為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中可撓式傳輸裝置的插入損失及反射損失的頻率響應(yīng)圖。
[0017]圖4C?4D為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中可撓式傳輸裝置的插入損失及反射損失的頻率響應(yīng)圖。
[0018]圖5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另一可撓式傳輸裝置的示意圖。
[0019]圖6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一通信裝置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請參考圖1,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可撓式傳輸裝置10的示意圖??蓳鲜絺鬏斞b置10用來在一第一通信模塊(未繪示在圖1中)與一第二通信模塊(未繪示在圖1中)間傳輸射頻信號。其中,第一通信模塊可為一天線,第二通信模塊可為能夠處理射頻信號的一通信模塊。如圖1所示,可撓式傳輸裝置10包含有一軟性基板100、金屬片102?106以及溝槽108、110。軟性基板100可為輕薄且具可燒性的軟性印刷電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金屬片102?106形成于軟性基板100的一平面上。金屬片102與金屬片104親接于第一通信模塊及第二通信模塊的地端。金屬片106形成于金屬片102與金屬片104中間,用來在第一通信模塊與第二通信模塊間傳送射頻信號。溝槽108形成于金屬片102與金屬片106之間。相似地,溝槽110形成于金屬片104與金屬片106之間。然而,此僅作為范例說明,而非本發(fā)明的限制。本領(lǐng)域的技術(shù)人員在此基礎(chǔ)上作出的適當(dāng)修改,同樣屬于本發(fā)明的涵蓋范圍,例如金屬片102可與金屬片104、106形成于軟性基板100的不同面上,或者金屬片104與金屬片106可形成于軟性基板100的不同面上。相較于傳統(tǒng)的同軸電纜,可撓式傳輸裝置10具有更薄的厚度(例如0.3毫米),從而達(dá)成輕薄且具可撓性的傳輸裝置。
[0021]詳細(xì)來說,為了在傳輸射頻信號時得到良好的傳輸品質(zhì),可撓式傳輸裝置10中金屬片1 6的一阻抗IM1 6 (即傳輸路徑的一阻抗)應(yīng)為一預(yù)設(shè)值,以消除傳輸線效應(yīng)(transmiss1n line effects)。此預(yù)設(shè)值是根據(jù)第一通信模塊與第二通信模塊的阻抗所決定(例如為50歐姆(ohm))。阻抗IM106與金屬片106的一寬度W106成反比。因此,通過改變寬度W106,阻抗IM106可被調(diào)整為預(yù)設(shè)值。相似地,阻抗頂106分別與溝槽108的一寬度W108以及溝槽110的一寬度WllO成反比。藉由改變寬度W108以及寬度W110,阻抗頂106亦可被調(diào)整至預(yù)設(shè)值。
[0022]舉例來說,請參考圖2A與圖2B,圖2B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可撓式傳輸裝置10的插入損失(insert1n loss)及反射損失(return loss)的示意圖。如圖2A所示,可燒式傳輸裝置10耦接于一通信模塊COMl及一通信模塊COM2之間。在此實施例中,可撓式傳輸裝置10被設(shè)計用來傳輸頻率為2.4G赫茲(Hz)以及5G赫茲的射頻信號。通過在通信模塊COMl的一傳輸埠COMla及通信模塊COM2的一傳輸;t阜C0M2a間傳輸射頻信號,可測得插入損失與反射損失。如圖213所不,傳輸;t阜⑶Mla與傳輸;t阜⑶M2a間的插入損失由曲線(3_11表不。相似地,傳輸焊COMla反射損失由曲線(:_1?1表示,而傳輸埠C0M2a的反射損失由曲線C_R2表示。由曲線(:_11可知,插入損失在頻率IG赫茲到SG赫茲的頻率區(qū)間內(nèi)皆小于-2分貝(dB)。此外,如曲線(:_Rl、C_R2所示,當(dāng)頻率為2.4G赫茲以及5G赫茲時,傳輸埠COMla及傳輸埠C0M2a的反射損失大致小于-10分貝。因此,可撓式傳輸裝置10可用來在通信模塊COMl及通信模塊COM2間傳遞射頻信號。
[0023]此外,請參考圖2C與圖2D,圖2C為本發(fā)明實施例可撓式傳輸裝置10彎曲時的插入損失及反射損失的示意圖。不同于圖2A所示的可撓式傳輸裝置10,圖2C所示的可撓式傳輸裝置10是在彎曲時傳輸射頻信號。請參考圖2D,如曲線(:_12(對應(yīng)于傳輸埠COMla與傳輸埠C0M2a間的插入損失)所示,插入損失在頻率為IG赫茲?8G赫茲的頻率區(qū)間內(nèi)仍然低于_2分貝。并且,如曲線C_R3與曲線C_R4(分別對應(yīng)于傳輸埠COMla及傳輸埠C0M2a的反射損失)所示,反射損失在頻率為2.4G赫茲及5G赫茲時亦大致低于-10分貝。由此可知,可撓式傳輸裝置10在傳遞射頻信號時可被彎曲,且不會大幅降低可撓式傳輸裝置10的效能。
[0024]另一方面,請再次參考圖1,金屬片102與金屬片104形成于金屬片106之兩側(cè),以屏蔽(shielding)金屬片106,進(jìn)而降低射頻信號的損失。值得注意的是,阻抗IM106與金屬片102的一寬度W102或是金屬片104的一寬度W104間的較無關(guān)聯(lián)性。然而,寬度W102及寬度W104應(yīng)盡可能地寬,以在傳輸射頻信號時得到較佳的反射損失。
[0025]詳細(xì)來說,根據(jù)馬克思威爾(Maxwell)方程式,可推導(dǎo)出可撓式傳輸裝置10的一電場以及一磁場。請參考圖3A及圖3B,圖3A及圖3B分別為可撓式傳輸裝置10的電場分布及磁場分布的示意圖。其中,可撓式傳輸裝置10是沿著Y軸將射頻信號由一傳輸點A傳輸至一傳輸點B(即由第一通信模塊傳輸至第二通信模塊)。請參考圖3A,電場系垂直于金屬片106的表面,且電場的方向是由金屬片102指向金屬片106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