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一種導軌式便攜散射通信天線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522443閱讀:225來源:國知局
一種導軌式便攜散射通信天線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發(fā)明屬于散射通信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導軌式便攜散射通信天線。



背景技術:

散射通信天線,是利用地球表面的大氣層(也稱對流層),其高度在10km左右,進行定向的電磁波發(fā)射之后,經對流層大氣的折射作用,使其中一小部分能量又彎折回到地面,形成了彎管傳輸,超越地球曲面的阻擋達到超視距的遠方,從而實現(xiàn)遠距離通信。其具有如下優(yōu)點:

1、通信距離遠,單跳可實現(xiàn)視距到數百公里無盲區(qū)通信,通過中繼可實現(xiàn)長達上千公里的長鏈路;

2、應用場合廣泛,可用于海上、沙漠、平原、山區(qū)等多種地形環(huán)境;

3、對流層傳輸媒質永恒存在,且不受太陽黑子、磁爆、雷爆、降雨、云霧等自然因素影響,能夠全天候工作;

4、無需用到衛(wèi)星進行轉發(fā),信道不需付費或預定,可無償使用。

但是,這種傳統(tǒng)散射通信天線由于重力、回旋慣量和風載負荷等因素,在通信過程中需要通過傳動機構進行調整,由于其機械結構復雜,調整不靈活,使得整個裝置占用的體積較大,攜帶不方便。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導軌式便攜散射通信天線,具有結構簡單、調整靈活、體積小,方便攜帶的特點。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按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xiàn)的:

本發(fā)明所述的導軌式便攜散射通信天線,包括散射通信組件、第一支撐組件、第二支撐組件、導軌底座、用于提供第一支撐組件進行水平轉動的第一驅動組件、用于提供第二支撐組件進行俯仰傾角動力的第二驅動組件;所述第一支撐組件滑動連接于所述導軌底座上;所述第一驅動組件設于所述第一支撐組件的端面上;所述第二支撐組件位于第一支撐組件的頂部,并且通過第二驅動組件與散射通信組件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導軌底座為片狀的圓環(huán)。

進一步地,所述導軌底座為可卷曲的圓環(huán)、分段式組合的圓環(huán)或分段式組合的可卷曲圓環(huán)。

進一步地,所述導軌底座上設有用于與第一驅動組件嚙合的等距分布的條形槽或孔;或者所述導軌底座的表面設有用于與第一驅動組件嚙合的卡齒。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驅動組件包括主動輪機構和通過主動輪機構帶動的從動輪機構;所述主動輪機構和從動輪機構都卡接于所述導軌底座上。

進一步地,所述主動輪組件包括馬達、第一承重輪、主動齒輪和第一限位輪;所述馬達與主動齒輪傳動連接;所述第一承重輪位于所述主動齒輪的端部;所述主動齒輪位于導軌底座的一側,并且與所述條形槽、孔或卡齒嚙合;所述第一限位輪位于導軌底座的另一側,用于限定主動齒輪在導軌底座的條形槽、孔或卡齒內滑動。

進一步地,所述從動輪組件包括第二承重輪、與主動齒輪相傳動的從動齒輪和第二限位輪;所述第二承重輪位于所述從動齒輪的端部;所述從動齒輪位于導軌底座的一側,并且與所述條形槽、孔或卡齒嚙合;所述第二限位輪位于導軌底座的另一側,用于限定從動齒輪在導軌底座的條形槽、孔或卡齒內滑動。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撐組件包括水平支撐桿、驅動中樞和“凸”形安裝支座;所述“凸”形安裝支座位于所述水平支撐桿一端的底部,并且導軌底座卡在所述“凸”形安裝支座的凸起部內;所述驅動中樞與所述水平支撐桿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所述主動齒輪和第一限位輪分別位于所述“凸”形安裝支座的兩側,并且所述馬達與所述主動齒輪傳動連接;所述從動齒輪和第二限位輪分別位于所述“凸”形安裝支座的兩側。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撐組件包括位于驅動中樞頂部的立柱、用于支撐散射通信組件的饋源桿和支臂;所述饋源桿的一端和支臂的一端分別與所述立柱的頂部樞接。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驅動組件包括用于提供第二支撐組件進行俯仰傾角動力的第一推桿和用于提供散射通信組件完成開合狀態(tài)的第二推桿;所述第一推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驅動中樞的頂部,另一端固定于饋源桿上;所述第二推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饋源桿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支臂上。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fā)明所述的導軌式便攜散射通信天線,其中導軌底座既充當支撐的底座,又作為轉動的承載軌道,為整個裝置的結構起到了簡化的作用,因此,也就使得整個裝置的體積更小。同時導軌底座可拆卸,從而方便攜帶。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其中:

圖1是本發(fā)明所述的導軌式便攜散射通信天線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所述的導軌式便攜散射通信天線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中a的放大圖;

圖4是本發(fā)明所述的導軌式便攜散射通信天線的仰視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4中b的放大圖;

圖6是圖4中c的放大圖;

圖7(a)是本發(fā)明所述的導軌式便攜散射通信天線中導軌底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7(b)是本發(fā)明所述的導軌式便攜散射通信天線中導軌底座的分段式組合的結構示意圖;

圖7(c)是本發(fā)明所述的導軌式便攜散射通信天線中導軌底座拆裝并且收藏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發(fā)明所述的導軌式便攜散射通信天線中饋源頭的另一種安裝結構示意圖;

圖9是本發(fā)明所述的導軌式便攜散射通信天線采用反裝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

1:導軌底座

2:第一驅動組件

21:主動齒輪22:馬達23:第一承重輪24:第一限位輪

25:從動齒輪26:第二承重輪27:第二限位輪

3:第一支撐組件

31:水平支撐板32:驅動中樞33:“凸”形安裝支座

4:第二支撐組件

41:立柱42:饋源桿43:支臂

5:第二驅動組件

51:第一推桿52:第二推桿

6:天線反射面7:饋源頭71:功率放大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進行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優(yōu)選實施例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本發(fā)明所述的導軌式便攜散射通信天線,設置的導軌底座1既充當了底座的作用,又實現(xiàn)了轉動過程中的承載軌道,與現(xiàn)有的散射通信天線相比,整體結構得到了很好的簡化作用,因此,也就使得整個裝置的體積也相應更小。

為了更好的了解本發(fā)明所述的導軌式便攜散射通信天線的結構,以下結合圖1~圖9所示,做具體說明:

如圖1-圖7所示,本發(fā)明所述的導軌式便攜散射通信天線,包括散射通信組件、導軌底座1、第一驅動組件2、第一支撐組件3、第二支撐組件4和第二驅動組件5。所述第一驅動組件2用于提供第一支撐組件3進行調整水平轉動的動力。同時,所述第二驅動組件5用于提供第二支撐組件4進行俯仰傾角的動力;所述第一支撐組件3滑動連接于所述導軌底座1上;所述第一驅動組件2設于所述第一支撐組件2的端面上;所述第二支撐組件4位于第一支撐組件3的頂部,并且通過第二驅動組件5與散射通信組件連接。

其中,所述導軌底座1為片狀的圓環(huán),其可以是可卷曲的圓環(huán),具體如圖7(a)所示的狀態(tài),該狀態(tài)代表導軌底座1可以是不可分拆的整段圓環(huán),也可以是首尾可分拆的圓環(huán);也可以是分段式組合的圓環(huán),具體如圖7(b)所示的狀態(tài)。在分拆后,完全卷起來后,則縮為一卷,方便攜帶,具體如圖7(c)所示。

同時,所述導軌底座1上設有用于與第一驅動組件2嚙合的等距分布的條形槽或孔;或者所述導軌底座1的表面設有用于與第一驅動組件2嚙合的卡齒。其中,設置條形槽、孔或卡齒的目的都是在于:使得第一驅動組件2在導軌底座1上滑動的過程中,可以均勻的移動,可以提高散射通信過程中的通信精度要求。

具體地,所述第一驅動組件2包括主動輪機構和從動輪機構,從動輪機構通過主動輪機構帶動而運動,并且二者都是卡接于所述導軌底座1上。

進一步地,所述主動輪組件包括馬達22、第一承重輪23、主動齒輪21和第一限位輪24;所述馬達22與主動齒輪21傳動連接,馬達22的轉動從而帶動所述主動齒輪21一起轉動;所述第一承重輪23位于所述主動齒輪21的端部,用于承載通信天線組件的重量;所述主動齒輪21位于導軌底座1的一側,并且與所述條形槽、孔或卡齒嚙合;所述第一限位輪24位于導軌底座1的另一側,用于限定主動齒輪21在導軌底座1的條形槽、孔或卡齒內滑動。,從而完成對散射通信組件的水平角度的調整,進而使得所述散射通信組件可以在固定導軌底座1上做規(guī)整的水平移動,從而可以達到相應調整的精度要求。

進一步地,所述從動輪組件包括第二承重輪26、與主動齒輪21相傳動的從動齒輪25和第二限位輪27;所述第二承重輪26位于所述從動齒輪25的端部;所述從動齒輪25位于導軌底座1的一側,并且與所述條形槽、孔或卡齒嚙合;所述第二限位輪27位于導軌底座1的另一側,用于限定從動齒輪25在導軌底座1的條形槽、孔或卡齒內滑動,從而使得主動輪組在導軌上水平移動的過程中,推動所述從動齒輪25轉動,完成整個裝置的水平轉動。

為了配合所述第一驅動組件2完成水平的移動,所述第一支撐組件3包括水平支撐桿31、驅動中樞32和“凸”形安裝支座33;所述“凸”形安裝支座33位于所述水平支撐桿31一端的底部,并且導軌底座1卡在所述“凸”形安裝支座33的凸起部內;所述驅動中樞32與所述水平支撐桿31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所述主動齒輪21和第一限位輪24分別位于所述“凸”形安裝支座33的兩側,并且所述馬達22與所述主動齒輪21傳動連接;所述從動齒輪25和第二限位輪27分別位于所述“凸”形安裝支座32的兩側。

所述第二支撐組件4包括立柱41、饋源桿42和支臂43;所述立柱41位于驅動中樞32的頂部,所述饋源桿42和支臂43用于支撐散射通信組件,同時,所述饋源桿42的一端和支臂43的一端分別與所述立柱41的頂部樞接。其中,所述散射通信組件包括天線反射面6和饋源頭7,所述饋源頭7固定于所述饋源桿42的頂部,所述天線反射面6固定于支臂43的頂部。

所述第二驅動組件5包括第一推桿51和第二推桿52,所述第一推桿51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驅動中樞32的頂部,另一端固定于所述饋源桿42上,用于提供第二支撐組件進行俯仰角度調整的動力,即當第一推桿51伸長時,則使得饋源桿42向上移動,從而調整天線反射面6和饋源頭7的俯仰角度,反之,當第一推桿51收縮時,使得饋源桿42向下移動,從而調整天線反射面6和饋源頭7的俯仰角度。

所述第二推桿52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饋源桿42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支臂43上,用于提供散射通信組件完成開合狀態(tài),即當第二推桿52伸長時,則推動饋源桿42與天線反射面6之間的分離,從而使得饋源頭7與天線反射面6完成展開;當第二推桿52收縮時,則帶動饋源桿42與天線反射面6相互靠攏,最終使得饋源頭7與天線反射面6完成合攏。

需要說明的是,所述馬達22僅僅作為提供所述驅動輪21在導軌底座1上的滑動動力,還可以是其他類似同等功效的驅動裝置,不限于本實施例所涉及的馬達23,都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同時,如圖8所示,其中對于饋源頭7而言,其功率放大器71的位置與圖1-圖3中顯示的位置不一樣,其設置在饋源桿42上,不同于圖1-圖3中設置在饋源頭的端部。該種設置的方式是為了保證饋源頭7更為穩(wěn)固。

為了提高第一承重輪23與導軌底座1之間的摩擦力,所述第一承重輪23與導軌底座1之間設有橡膠圈,目的在于使得二者之間的摩擦力增大,從而防止第一承重輪23在導軌底座1上打滑。同理,在第二承重輪26與導軌底座1之間也設置有橡膠圈。

所述水平支撐桿31根據具體的第一驅動組件2的數目確定,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驅動組件2采用的是三組,則所述水平支撐桿31也就相應設置為三根,固定于驅動中樞32上。所述驅動中樞32作為整個設備的控制中心,用于發(fā)出控制第一驅動組件2中的馬達22按照指定的速度和力度傳動,從而帶動主動齒輪21根據具體的速度滑動,也就帶動第一支撐組件3按照指定的精度進行轉動,保證其通信具有較高靈敏度。同時,還為第二驅動組件5中的第一推桿51和第二推桿52提供控制指令,以便完成散射通信組件的俯仰角度調整和開合。

需要說明的是:所述天線反射面8設置的是偏饋式結構,并且是正裝,如以上圖1-圖7中的正裝,也可以是正饋(如圖9所示),需要說明的是,對于如圖9所示的正饋形式,其二支持組件和驅動組件有所不同,更為簡便。同理,為了饋源頭7的穩(wěn)固性,其也可以將功率放大器71設置在饋源桿42上。

本發(fā)明所述導軌式便攜散射通信天線的其它結構參見現(xiàn)有技術,在此不再贅述。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fā)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故凡是未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內容,依據本發(fā)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