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通訊技術中的有線傳輸系統(tǒng)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綜合布線的網(wǎng)絡信息模塊。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信息模塊,包括模塊本體和防塵門,所述的防塵門設置在模塊本體內(nèi),所述的防塵門前后滑動配合在模塊本體內(nèi);所述的模塊本體和防塵門還設有一用于實時檢測水晶頭是否插接在信息模塊上的實時檢測裝置;所述的防塵門上設有多根防塵柱,所述多根防塵柱之間設有供電連接針一一通過的空隙。所述的防塵門前后滑動配合在模塊本體內(nèi)是指:所述防塵門的兩側(cè)分別設有上下兩個滑塊,所述的模塊本體內(nèi)設有兩個分別供兩個滑塊滑動配合的滑槽;所述的兩個滑槽平行且所述的滑槽為前后設置;所述的滑塊滑動配合在滑槽內(nèi);所述防塵門的后部還設有一復位彈簧,所述復位彈簧的一端與防塵門相抵,所述復位彈簧的另一端與模塊本體的后壁相抵;所述的模塊本體內(nèi)還設有供彈簧放置的凹槽。
然而,現(xiàn)有技術中,將網(wǎng)線與所述信息模塊進行連接時一般采用手動打線,而目前的手工打線既浪費時間,也容易有誤差。
因此,有必要對現(xiàn)有之技術進行改進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便于打線的全自動打線式信息模塊。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一種全自動打線式信息模塊,包括模塊本體以及用以連接于所述模塊本體上的導線,所述模塊本體包括接線絕緣塊,所述接線絕緣塊自后向前凹設有用以插接收容所述導線的接線孔,所述接線絕緣塊側(cè)方凹設有連通所述接線孔的插接孔,所述全自動打線式信息模塊設有側(cè)向安插于所述插接孔內(nèi)用以延伸至所述插接孔內(nèi)卡持且電性連通所述插接孔內(nèi)導線的卡線件。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卡線件包括位于接線絕緣塊側(cè)方的基部以及自基部一端進一步延伸至插接孔內(nèi)的卡線部,所述卡線部設有側(cè)向延伸的用以卡持且電性通導所述導線的卡線槽。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卡線件包括自基部另一端彎折延伸入所述插接孔的通線部,所述通線部設有用以供所述導線穿過的通線槽,所述通線槽上下寬度大于所述卡線槽。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通線部上凸設有用以接線絕緣塊卡持的卡持部。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插接孔設有垂直于導線延伸方向的兩個相互平行的槽部,所述卡線部與所述通線部分別插接于所述兩個槽部內(nèi)。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插接孔還設有自接線絕緣塊側(cè)方凹陷且位于所述兩槽部之間的用以收容所述基部的凹部。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全自動打線式信息模塊包括用以電性搭接所述卡線件的金針。所述金針設有用以電性搭接所述卡線件的第一接觸部以及位于第一接觸部另一端的第二接觸部,所述全自動打線式信息模塊包括PCB板,所述PCB板與所述第二接觸部相電性搭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PCB板包括軟排線,所述金針包括固持部,所述第二接觸部自固持部向前延伸后向后反折延伸而夾持電性連接所述軟排線。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全自動打線式信息模塊包括位于接線絕緣塊前側(cè)用以固持金針及所述軟排線的L型底座,所述底座包括位于接線絕緣塊前側(cè)用以固持所述金針固持部的豎直部以及自豎直部底端向前水平延伸的用以固持所述軟排線的水平部。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全自動打線式信息模塊包括自前向后凹陷的用以插接水晶頭的插接口。
相較于現(xiàn)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所述接線絕緣塊自后向前凹設有用以插接收容所述導線的接線孔,所述接線絕緣塊側(cè)方凹設有連通所述接線孔的插接孔,所述全自動打線式信息模塊設有側(cè)向安插于所述插接孔內(nèi)用以延伸至所述插接孔內(nèi)卡持且電性連通所述插接孔內(nèi)導線的卡線件。如此,只需要將網(wǎng)線的導線自后向前一一插接到接線孔,然后將卡線件側(cè)向插接到接線孔內(nèi),可將導線的絕緣皮刺破,而實現(xiàn)將導線固持定位到所述接線孔,且實現(xiàn)卡線件與導線之間的電性連接,可解決手動打線帶來的浪費時間及容易有誤差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全自動打線式信息模塊的立體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全自動打線式信息模塊與水晶頭配合時的立體組合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全自動打線式信息模塊接線絕緣塊、卡線件與網(wǎng)線配合的立體組合圖。
圖4是圖3中進一步與金針配合的立體組合圖。
圖5是圖4中進一步與底座配合的立體組合圖。
圖6是圖5中另一角度的立體組合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全自動打線式信息模塊卡線件與接線絕緣塊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附圖標記:
全自動打線式信息模塊 100
模塊本體 1 插接口 10
接線絕緣塊 11 接線孔 111
插接孔 112 凹部 1121
槽部 1122 網(wǎng)線 2
導線 21 金針 3
固持部 31 第一接觸部 32
第二接觸部 33 卡線件 4
基部 41 卡線部 42
卡線槽 421 通線部 43
通線槽 431 卡持部 432
軟排線 5 底座 6
豎直部 61 水平部 62
水晶頭 7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圖1至7所示,一種全自動打線式信息模塊100,包括模塊本體1以及用以連接于所述模塊本體1上的導線21,所述模塊本體1包括接線絕緣塊11,所述接線絕緣塊11自后向前凹設有用以插接收容所述導線21的接線孔111,所述接線絕緣塊11側(cè)方凹設有連通所述接線孔111的插接孔112,所述全自動打線式信息模塊100設有側(cè)向安插于所述插接孔112內(nèi)用以延伸至所述插接孔112內(nèi)卡持且電性連通所述插接孔112內(nèi)導線21的卡線件4。如此設置,可解決手動打線帶來的浪費時間及容易有誤差的問題。在本實用新型的打線中,只需要將網(wǎng)線的導線21自后向前一一插接到接線孔111,然后將卡線件4側(cè)向插接到接線孔111內(nèi),可將導線21的絕緣皮刺破,而實現(xiàn)將導線21固持定位到所述接線孔111內(nèi),且實現(xiàn)卡線件4與導線21之間的電性連接,利于全自動打線式信息模塊100通過所述卡線件4將導線21傳輸?shù)男盘栂蛲鈧鬏敗?/p>
所述卡線件4包括位于接線絕緣塊11側(cè)方的基部41以及自基部41一端進一步延伸至插接孔112內(nèi)的卡線部42,所述卡線部42設有側(cè)向延伸的用以卡持且電性通導所述導線21的卡線槽421。如此設置,所述卡線槽421可刺破所述導線21絕緣外皮以實現(xiàn)與導線21之間的電性通導,且結(jié)構(gòu)簡單,組裝方便。
所述卡線件4包括自基部41另一端彎折延伸入所述插接孔112的通線部43,所述通線部43設有用以供所述導線21穿過的通線槽431,所述通線槽431上下寬度大于所述卡線槽421。如此設置,所述卡線件4截面大致為“]”型,所述卡線件4通過基部41兩側(cè)的所述卡線部42和通線部43穩(wěn)固插接于所述接線絕緣塊11上,且所述通線槽431可順利使導線21穿過,避免對同一導線21產(chǎn)生無必要的再次電性搭接。
所述通線部43上凸設有用以接線絕緣塊11卡持的卡持部432。如此,所述卡線件4可通過所述卡持部432穩(wěn)固卡持于所述接線絕緣塊11上。
所述插接孔112設有垂直于導線21延伸方向的兩個相互平行的槽部1122,所述卡線部42與所述通線部43分別插接于所述兩個槽部1122內(nèi)。如此設置,所述卡線件4可與所述插接孔112相配合適應,提高固持穩(wěn)定性。
所述插接孔112還設有自接線絕緣塊11側(cè)方凹陷且位于所述兩槽部1122之間的用以收容所述基部41的凹部1121。如此設置,所述基部41不會側(cè)向凸伸于所述接線絕緣塊11外,使所述全自動打線式信息模塊100外表面較平整,可提高卡線件4的固持穩(wěn)定性,不易受到碰觸而脫落。
所述全自動打線式信息模塊100包括用以電性搭接所述卡線件4的金針3。如此設置,所述全自動打線式信息模塊100可通過電性搭接于所述卡線件4的金針3將導線21上的信號向外傳輸。
所述金針3設有用以電性搭接所述卡線件4的第一接觸部32以及位于第一接觸部32另一端的第二接觸部33,所述全自動打線式信息模塊100包括PCB板,所述PCB板與所述第二接觸部33相電性搭接。如此設置,所述第二接觸部33可將所述導線21上的信號傳輸至PCB板。
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PCB板包括軟排線5,所述金針3包括固持部31,所述第二接觸部33自固持部31向前延伸后向后反折延伸而夾持電性連接所述軟排線5。如此設置,所述金針3與所述軟排線5之間的連接較穩(wěn)固,且結(jié)構(gòu)簡單,組裝方便。
所述全自動打線式信息模塊100包括位于接線絕緣塊11前側(cè)用以固持金針3及所述軟排線5的L型底座6,所述底座6包括位于接線絕緣塊11前側(cè)用以固持所述金針3固持部31的豎直部61以及自豎直部61底端向前水平延伸的用以固持所述軟排線5的水平部62。如此設置,所述底座6可固持所述金針3以及軟排線5,使得所述全自動打線式信息模塊100的個別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實現(xiàn)較好的模塊化,便于最后的組裝。
所述全自動打線式信息模塊100包括自前向后凹陷的用以插接水晶頭7的插接口10。如此設置,所述全自動打線式信息模塊100用以插接水晶頭7從而傳輸網(wǎng)絡信號。
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方式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jīng)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詳細說明僅僅是針對本實用新型的可行性實施方式的具體說明,它們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藝精神所作的等效實施方式或變更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