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連接器,尤其涉及一種連接軟性排線的電連接器。
背景技術(shù):
現(xiàn)有的電連接器焊接至電路板以連接軟性排線,其包括絕緣本體、收容在絕緣本體內(nèi)的導電端子、用于壓接軟性排線的壓板及用于固定壓板的鎖固件。鎖固件包括螺絲與螺母。電路板設(shè)有貫穿的第一通孔,絕緣本體設(shè)有貫穿的第二通孔,壓板設(shè)有貫穿的第三通孔。當需要安裝軟性排線時,旋轉(zhuǎn)螺母使螺絲與螺母脫離,取下壓板,把軟性排線安裝至絕緣本體,然后把壓板安裝至軟性排線的上方,把螺絲依次穿過壓板的第三通孔、絕緣本體的第二通孔及電路板的第三通孔與螺母鎖固在一起,即把軟性排線牢固地組裝至絕緣本體,有效地保證軟性排線與導電端子之間的電性連接?,F(xiàn)有的電連接器操作工序復雜,且由于使用螺絲固定,絕緣本體上需要設(shè)置貫穿的第二通孔,導致電連接器焊接至電路板時沒有足夠的吸附區(qū)域,需要額外設(shè)置吸取板,增加了成本。
鑒于此,確有必要提供一種改進的電連接器,以克服先前技術(shù)存在的缺陷。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提供一種操作方便的電連接器。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shù)方案:一種電連接器,其焊接至電路板以電性連接軟性排線,所述電連接器包括絕緣本體及固定至絕緣本體的若干導電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電連接器還包括固定至絕緣本體的相對兩端的第一固持件與第二固持件,第一固持件包括基部、自基部向上延伸的彈性部、自基部向上彎折延伸的連接部及自連接部延伸的附加部,第二固持件包括主體部及自主體部朝向所述第一固持件延伸的壓接部,主體部設(shè)有固定至絕緣本體的定位部,所述彈性部與所述壓接部分別壓接至軟性排線的相對兩端,所述彈性部受力后彈性變形使軟性排線脫離所述彈性部。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界定,所述定位部與所述主體部垂直設(shè)置。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界定,所述基部與所述附加部平行設(shè)置。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界定,所述附加部向下延伸形成焊接部。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界定,所述基部向下延伸形成焊接腳。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界定,所述絕緣本體包括底壁及自底壁延伸的一對保護壁,底壁設(shè)有相對的第一端與第二端,第二端設(shè)有貫穿的第二通孔,一對保護壁之間設(shè)有收容槽,第二通孔與收容槽連通,第一固持件的基部位于所述收容槽內(nèi),第一固持件的焊接腳從所述第二通孔穿出以焊接至電路板,所述附加部位于所述第二端的外側(cè)。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界定,所述絕緣本體還包括自底壁的第一端延伸的固持壁,所述第二固持件的定位部固定至所述固持壁,所述第二固持件的主體部位于所述固持壁的外側(cè)。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界定,所述導電端子包括固持部及自固持部向同一側(cè)延伸的一對臂部及分別自一對臂部向上及向下延伸的彈性臂與焊接部,彈性臂設(shè)有接觸部。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界定,所述一對臂部與固持部位于相同的平面內(nèi)。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界定,所述絕緣本體設(shè)有底壁,所述導電端子固定至所述底壁,所述底壁設(shè)有相對的第一端與第二端及位于第一端與第二端之間的若干貫穿孔,所述固持部固定至絕緣本體,彈性臂與焊接部延伸至所述貫穿孔。
與相關(guān)技術(shù)相比,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通過設(shè)置第一固持件與第二固持件來固定軟性排線,操作簡單方便且使得絕緣本體不需要設(shè)置供螺絲穿過的通孔而有足夠的吸附區(qū)域,不需要額外設(shè)置吸取板,節(jié)約了成本。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的分解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的導電端子的立體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的第一固持件的立體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的組裝圖。
圖5是圖4所示的組裝圖的另一視角的圖示。
圖6是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組裝有軟性排線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1至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焊接至電路板以電性連接軟性排線5,所述電連接器包括絕緣本體1、固定至絕緣本體1的若干導電端子2及固定至絕緣本體1的第一固持件3與第二固持件4。
絕緣本體1包括底壁10及自底壁10延伸的固持壁12與一對保護壁11。底壁10設(shè)有相對的第一端101與第二端102及位于第一端101與第二端102之間的若干貫穿孔103。固持壁12設(shè)置在絕緣本體1的第一端101,所述固持壁12設(shè)有一對第一空間122及位于一對第一空間122之間的第二空間123。第二端102設(shè)有貫穿的第二通孔1021。一對保護壁11設(shè)置在絕緣本體1的第二端102且一對保護壁11之間設(shè)有收容槽121,收容槽121與第二通孔1021連通。
導電端子2包括固持部21及自固持部21向同一側(cè)延伸的一對臂部22及分別自一對臂部22向上及向下延伸的彈性臂23與焊接部24。彈性臂23設(shè)有接觸部231。一對臂部22與固持部21位于相同的平面內(nèi)。固持部21固定至絕緣本體1,彈性臂23與焊接部24延伸至所述底壁10的貫穿孔103。
第一固持件3組裝至絕緣本體1的第二端102且包括基部31、自基部31向下延伸的焊接腳32、自基部31的相對兩端向上延伸的一對彈性部33、自基部31向上彎折延伸的連接部34、自連接部34延伸的附加部35及自附加部35延伸的一對焊接部36。彈性部33包括自基部31遠離附加部35延伸的第一折彎部331及自第一折彎部331朝向附加部35延伸的第二折彎部332。第一固持件3的基部31位于絕緣本體1的一對保護壁11之間的收容槽121內(nèi),第一固持件3的焊接腳32從所述絕緣本體1的第二通孔1021穿出以焊接至電路板。附加部35與基部31平行設(shè)置,其中一個保護壁11位于附加部35與基部31之間,附加部35位于絕緣本體1的第二端102的外側(cè)。附加部35位于所述一對彈性部33的外側(cè)以保護所述彈性部33防止其受力過度變形,附加部35的一對焊接部36焊接至電路板增強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與電路板之間的保持力。
第二固持件4組裝至絕緣本體1的第一端101且包括主體部41、自主體部41向下延伸的若干個焊腳42及自主體部41朝向絕緣本體1的第二端102延伸的一對壓接部43。主體部41撕裂并彎折形成有若干個定位部410,若干定位部410與主體部41垂直設(shè)置。第二固持件4的主體部41位于絕緣本體1的固持壁12的外側(cè),若干定位部410定位至絕緣本體1的固持壁12。一對壓接部43分別從絕緣本體1的一對第一空間122延伸而出。第二固持件4的若干焊腳42焊接至電路板。
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使用時,把軟性排線5的一端傾斜插入第二固持件4的壓接部43與絕緣本體1之間,按壓軟性排線5的另一端使軟性排線5的另一端沿著第一固持件3的彈性部33的第二折彎部332組裝入第一固持件3的第一折彎部331與絕緣本體1之間,有效地保證軟線排線5與導電端子2之間良好的接觸;第一固持件3的附加部35可以增強第一固持件3的強度,防止彈性部33受力斷裂,第二固持件4的主體部41加強了第二固持件4的強度,防止壓接部43受力斷裂;軟性排線5的凸出部51位于絕緣本體1的第二空間123內(nèi),絕緣本體1的保護壁11位于軟性排線5的缺口52內(nèi),有效地防止軟性排線脫離絕緣本體1,當需要取出軟性排線5時,按壓第一固持件3的彈性部33的第二折彎部332使軟性排線脫離彈性部33的第一折彎部331,便可取出軟性排線5,操作簡單方便且絕緣本體1不需要設(shè)置供螺絲穿過的通孔而有足夠的吸附區(qū)域,不需要額外設(shè)置吸取板,節(jié)約了成本。
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通過設(shè)置第一固持件3與第二固持件4來固定軟性排線5,操作簡單方便且使得絕緣本體1不需要設(shè)置供螺絲穿過的通孔而有足夠的吸附區(qū)域,不需要額外設(shè)置吸取板,節(jié)約了成本。
應(yīng)當指出,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最佳實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實施方式,本領(lǐng)域普通技術(shù)人員通過閱讀本實用新型說明書而對本實用新型技術(shù)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變化,均為本實用新型的權(quán)利要求所涵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