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電感元件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電感元件結構,包括基座、線圈、中柱以及外罩?;哂械谝蝗葜每臻g,其兩端部分別為第一開口及第二開口,該基座的第一開口與第二開口的下側分別設有第一底座與第二底座,且該第一底座與第二底座底部分別排列設置有若干個導針。線圈卷繞于基座的外表面,該線圈的前端與后端為出線端。中柱裝設于該基座的第一容置空間。外罩具有用于容置基座、中柱及線圈的第二容置空間。本實用新型改良了電感元件的結構,以解決已知技術中磁力線在基座移動時遇到間隙造成磁力線散射而切割線圈的問題。
【專利說明】一種電感元件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感元件,尤其涉及的是一種改變電感結構的電感元件結構。
【背景技術】
[0002]請同時參閱圖1a及圖lb,圖1a為已知電感元件的結構示意圖,圖1b為圖1a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如圖1a及圖1b所示,電感元件常作為電子電路中的被動元件,已知電感元件包含基座10以及線圈11。線圈11是繞制于基座10的外圍,用于導通電流,并且在導通電流后,基座10產(chǎn)生磁力線M并移動。
[0003]已知的電感元件的基座10為EE型基座10,即由兩個E字型基座10組合而成,而兩個E型基座10的結合處會形成間隙G,如圖1a所示。當線圈11通電時會在基座10上產(chǎn)生磁力線M,并且在基座10上移動,當磁力線M經(jīng)過間隙G時,間隙G會造成磁力線M散射而切割線圈11,進而在線圈11上產(chǎn)生渦流,從而影響了電感元件的使用效果,如圖1b所
/Jn ο
[0004]因此,現(xiàn)有技術還有待于改進和發(fā)展。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種電感元件結構,通過改變電感元件的結構,以解決磁力線散射切割線圈的問題。
[0006]本實用新型解決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7]一種電感元件結構,包括:
[0008]基座,具有第一容置空間,其兩端部分別為第一開口及第二開口,所述基座的第一開口與第二開口的下側分別設有第一底座與第二底座,且所述第一底座與第二底座的底部分別排列設置有若干個導針;
[0009]線圈,利用一導線卷繞于所述基座外表面,所述導線的前端與后端為所述線圈的出線端;
[0010]中柱,安裝在所述基座的第一容置空間內;
[0011]外罩,罩設在所述基座的外圍,具有用于容置所述基座、中柱及線圈的第二容置空間。
[0012]作為優(yōu)選方案,還包括磁性粉末層,設置在所述第二容置空間中,用于填補所述外罩與所述基座之間的間隙。
[0013]作為優(yōu)選方案,所述線圈的出線端朝所述第一底座與第二底座的方向延伸,且外露在所述外罩外。
[0014]作為優(yōu)選方案,所述基座還包括第一側板及第二側板,分別設置設置于第一開口及第二開口處,且所述第一側板及第二側板邊分別與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連接。
[0015]作為優(yōu)選方案,所述導線為銅線。[0016]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17]由上可知,本實用新型的電感元件是改良了基座的結構,以中空狀基座取代已知的EE型基座,并且在該基座的中空狀容置空間裝設有中柱,以解決已知技術采用EE型基座,在基座的結合處產(chǎn)生間隙,而該間隙造成磁力線散射而切割線圈的問題。而且,本實用新型在基座的底部設有底座,底座排列設置有若干個用于插件的導針,以解決已知技術中因線圈的線徑過細造成不易插件的問題。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圖1a是已知電感元件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1b是圖1a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0020]圖2a是本實用新型一種電感元件結構較佳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2b是本實用新型一種電感元件結構較佳實施例1圖2a的A-A剖面圖。
[0022]圖2c是本實用新型一種電感元件結構較佳實施例1的爆炸示意圖。
[0023]圖2d是本實用新型一種電感元件結構較佳實施例1外罩分離時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3a是本實用新型一種電感元件結構較佳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
[0025]圖3b是本實用新型一種電感元件結構較佳實施例2的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6]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電感元件結構,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確,以下參照附圖并舉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0027]實施例1:
[0028]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電感元件結構較佳實施例1,如圖2a至2c所示,所述電感元件結構包括基座20、線圈21、中柱22以及外罩23。
[0029]基座20具有中空狀的第一容置空間201,用于容置中柱22,第一容置空間201的兩端部分別為第一開口 202及第二開口 203,該基座20的第一開口 202與第二開口 203的下側分別設有第一底座204與第二底座205,且該第一底座204與第二底座205的底部分別排列設置有若干個導針206,用于使電感元件結構插置定位。
[0030]其中,基座20還包括第一側板207及第二側板208,分別設置于該第一開口 202及第二開口 203處,該第一側板207與該第二側板208分別與第一底座204及第二底座205連接。
[0031]線圈21是利用一根以銅線所制成的導線卷繞而成,該線圈21是卷繞于基座20外表面上,該導線的前端與后端為線圈21的出線端211,用于導通電流。
[0032]中柱22是裝設于該基座20的第一容置空間201內,當線圈21導通電流而產(chǎn)生磁力線時,該磁力線可在中柱22上移動。
[0033]外罩23罩設于該基座20外圍,具有用于容置該基座20、中柱21以及線圈22的第二容置空間231,其中,當外罩23罩設在基座20外圍時,基座20的第一底座204與第二底座205以及位于第一底座204與第二底座205底部的導針206是外露在外罩23外。
[0034]從圖2d中可以看出,線圈21的出線端211是朝第一底座204與第二底座205的方向延伸,并外露在該外罩23外,且平行于第一底座204與第二底座205的導針206,通過導針206以輔助出線端211插件。
[0035]進一步,如圖2b所示,由于本實用新型的電感元件結構2是以中柱22設置于基座20的第一容置空間201,以填補基座20內的間隙G,使得該電感元件結構的間隙G并非位于基座20中,而是位于基座20的兩側,并通過外罩23罩設于該基座20外圍,使得外罩23、基座20以及中柱22形成閉磁回路。當線圈21導通電流時,因電流流過所產(chǎn)生的磁力線M是在中柱22上移動,并且在移動至基座20兩側而遇到間隙G時而產(chǎn)生磁力線M散射的情形。
[0036]由于本實用新型對現(xiàn)有的電感元件結構做了改進,使得間隙G是位于基座20的兩側邊,以解決已知技術中,因為間隙G位于基座20內,當磁力線M在基座20移動遇到間隙G,容易造成磁力線M散射而切割線圈21,在線圈21產(chǎn)生渦流,從而影響電感元件的使用效果O
[0037]實施例2:
[0038]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電感元件結構較佳實施例2,如圖3a及圖3b所示,與實施例I重合部分不再贅述,為了提升該電感元件結構的效率,可進一步在外罩23的第二容置空間231中,即基座20兩側的間隙G (圖中未標出,可參照實施例1中圖2b所示)設置有磁性粉末層24,用于填充。
[0039]為了使磁性粉末層24填充在基座20兩側的間隙G,基座20在第一容置空間201的第一開口 202及第二開口 203分別形成有容置槽209。磁性粉末層24是填充于基座20的容置槽209內,用于填補外罩23與該基座20之間的間隙G。
[0040]通過磁性粉末層24以填補外罩23與該基座20之間的間隙G,以將原本較大的間隙G填補為數(shù)個較小的間隙G。為此,當磁力線M在基座中柱移動時,可由磁性粉末層降低磁力線M的散射,進而提升電感量,解決已知技術中,因為磁力線M散射造成電感量降低的問題。
[0041]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電感元件是改良了基座的結構,以中空狀基座取代已知的EE型基座,并且在該基座的中空狀容置空間裝設有中柱,以解決已知技術采用EE型基座,在基座的結合處產(chǎn)生間隙,而該間隙造成磁力線散射而切割線圈的問題。而且,本實用新型在基座的底部設有底座,底座排列設置有若干個用于插件的導針,以解決已知技術中因線圈的線徑過細造成不易插件的問題。
[0042]應當理解的是,本實用新型的應用不限于上述的舉例,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jù)上述說明加以改進或變換,所有這些改進和變換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電感元件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具有第一容置空間,其兩端部分別為第一開口及第二開口,所述基座的第一開口與第二開口的下側分別設有第一底座與第二底座,且所述第一底座與第二底座的底部分別排列設置有若干個導針; 線圈,利用一導線卷繞于所述基座外表面,所述導線的前端與后端為所述線圈的出線端; 中柱,安裝在所述基座的第一容置空間內; 外罩,罩設在所述基座的外圍,具有用于容置所述基座、中柱及線圈的第二容置空間。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感元件結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磁性粉末層,設置在所述第二容置空間中,用于填補所述外罩與所述基座之間的間隙。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感元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線圈的出線端朝所述第一底座與第二底座的方向延伸,且外露在所述外罩外。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感元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還包括第一側板及第二側板,分別設置于第一開口及第二開口處,且所述第一側板及第二側板分別與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連接。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感元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線為銅線。
【文檔編號】H01F17/04GK203521105SQ201320550013
【公開日】2014年4月2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5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9月5日
【發(fā)明者】羅鵬程 申請人:重慶美桀電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