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移動終端轉接器及其充電底座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充電器,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移動終端轉接器及其充電底座。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移動終端(例如手機)得到普及應用。目前市面上給手機等移動終端的充電方式有2種,一種是有線,另外一種是無線。有線的方式比較傳統(tǒng),需要插上相應的插頭線,用完后再把插頭拔去,成本低,使用沒那么便利,一般都需要2 個手操作。無線的方式比較新穎,插上帶有無線感應線圈及電路的插頭,再放到對應的無線發(fā)射板(座或墊子)上充電,使用便利,I個手操作即可,但成本高,體積大,便攜性不好。因此,現有技術為移動終端充電的方式存在以下弊端有線充電需要雙手操作,使用不便利; 無線充電成本高、體積大、便攜性不好。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上述有線充電需要雙手操作,使用不便利;無線充電成本高、體積大、便攜性不好的缺陷,提供一種移動終端轉接器及其充電底座。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構造一種移動終端轉接器,包括可插接到移動終端插口的插接部,所述插接部后端固設有外殼,所述外殼一個面上設有至少兩個第一導電觸點,所述插接部前端內置有與移動終端插口電連接的一組導電端子,所述第一導電觸點在所述外殼內與對應所述導電端子電連接,使得所述第一導電觸點通過觸碰充電座體的電觸點,實現對移動終端充電或通信。在本發(fā)明所述的移動終端轉接器中,該移動終端轉接器還包括的電路板,所述電路板上間隔設置所述第一導電觸點,所述電路板及所述插接部后端容置于所述外殼內,所述外殼的一個面形成有開口,以露出所述第一導電觸點,與充電座體的電觸點觸碰電連接。在本發(fā)明所述的移動終端轉接器中,所述第一導電觸點嵌設于所述外殼一個面上,所述第一導電觸點在所述外殼內與對應所述導電端子電連接。在本發(fā)明所述的移動終端轉接器中,相對于設置所述第一導電觸點的所述外殼的一個面的中心,所述第一導電觸點偏心設置。在本發(fā)明所述的移動終端轉接器中,所述第一電觸點的數量為4個,其中2個用于電源連接,另外2個用于數據連接?!N移動終端轉接器的充電底座,所述充電底座包括殼體、開設于所述殼體一個面上的充電輸入接口、及與所述充電輸入接口連接的電源連接線,所述殼體上形成有用于放置移動終端轉接器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內設置有至少兩個第二導電觸點,所述第二導電觸點在所述殼體內與所述充電輸入插口電連接,使得所述第二導電觸點通過觸碰移動終端轉接器的電觸點,實現對移動終端充電或通信。在本發(fā)明所述的移動終端轉接器的充電底座中,所述充電底座還包括擋板,所述殼體還形成有放置所述擋板的插口,所述擋板插入所述插口,以支撐移動終端。在本發(fā)明所述的移動終端轉接器的充電底座中,所述殼體內設置有磁鐵。在本發(fā)明所述的移動終端轉接器的充電底座中,所述所述電源連接線為USB線。實施本發(fā)明的移動終端轉接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移動終端轉接器可長期插在移動終端的插口,便于攜帶;移動終端需充電時,移動終端轉接器第一電觸點與充電座體觸碰電連接,對移動終端充電,操作便利;斷開充電時,因第一電觸點和充電座體只是觸碰電連接,所以輕輕拿起移動終端即可實現分離,單手操作即可。
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附圖中
圖I是本發(fā)明移動終端轉接器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2是圖I的后視圖3是本發(fā)明移動終端轉接器第二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4是圖3的后視圖5是本發(fā)明移動終端轉接器的充電底座的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6是圖5中放置擋板后的結構示意圖7是本發(fā)明移動終端轉接器的充電底座的第一實施例放置移動終端的結構示意圖8是圖7中移動終端放置于充電底座后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對本發(fā)明的技術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對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I如圖I-圖2所示,在本發(fā)明的移動終端轉接器第一實施例中,包括可插接到移動終端插口的插接部2,插接部2后端固設有外殼3,外殼3 —個面上設有至少兩個第一導電觸點31,插接部2前端內置有與移動終端插口電連接的一組導電端子21,第一導電觸點31 在外殼3內與對應導電端子21電連接,使得第一導電觸點31通過觸碰充電座體的電觸點, 實現對移動終端充電或通信。外殼3采用絕緣材質制作而成,如塑料等,外殼3為超薄外殼,其形狀呈長方體形, 長寬高尺寸為2. 5厘米X0. 7厘米X0. 3厘米。當然,外殼3的形狀不限于長方體形,也可以是截面為橢圓形的外殼,其尺寸也可以為其它大小的尺寸。該移動終端轉接器還包括的電路板32,電路板32上間隔設置第一導電觸點31,電路板32及插接部2后端容置于外殼3內,夕卜殼3的一個面形成有開口,以露出第一導電觸點31,與充電座體的電觸點觸碰電連接。電路板32上間隔3毫米設置4個第一導電觸點31,4個第一導電觸點31與對應導電端子21電連接,其中2個用于電源連接,另外2個用于數據連接。當然,相鄰第一導電觸點31的間距不限于3毫米,也可以是2毫米、3. 5毫米或其它;第一導電觸點31的數量不限于4個,也可以是2個,只用于電源連接或者只用于數據連接,也可以是其它數量。
外殼3的底面上形成該開口,以露出4個第一導電觸點31,本實施例中的該開口還露出所述電路板32的一部分。相對于該底面的中心,4個第一導電觸點31偏心設置,即設置于該底面的一側。因為若第一導電觸點31沿中心對稱設置,如果該移動終端轉接器反向放入充電座體時,很可能造成短路,損壞設備,偏心設置第一導電觸點31可有效防止短路現象,避免誤操作時對設備的損壞。當然,在其它的實施例中,第一導電觸點31也可以呈中心對稱設置。本實施例的移動終端插口是指iPhone 4S的基座插口,插接部2與其相適配,可插接于基座插口內。需要說明的是,移動終端并不限于iPhone 4S,也可以是iPad,三星平板電腦或其它。實際應用時,移動終端轉接器通過插接部2插入iPhone 4S的基座插口。需要對 iPhone 4S充電,則將移動終端轉接器放入充電座體,使4個第一導電觸點31與充電座體的電觸點——對應觸碰連接,對iPhone 4S充電;需要斷開充電,因第一導電觸點31與充電座體的電觸點僅是觸碰連接,則只用單手拿起iPhone 4S即可實現iPhone 4S與充電座體的分離。實施例2如圖3-圖4所示,本實施例的移動終端插口是指HTC手機的USB插口,該手機的型號為G12,插接部2與該USB插口與其相適配。外殼3的底面上嵌設2個第一導電觸點31,2個第一導電觸點31的間距為4毫米,第一導電觸點31在外殼3內與對應導電端子21電連接。2個第一導電觸點31只用于電源連接。當然,2個第一導電觸點31也可以只用于數據連接。2個第一導電觸點31設置于底面的一側。其它與實施例I相同,在此不再贅述。實施例3如圖5-圖8所示,在本發(fā)明移動終端轉接器的充電底座的第一實施例中,充電底座I包括殼體12、開設于殼體12 —個面上的充電輸入接口 17、及與充電輸入接口 17連接的電源連接線13,殼體12上形成有用于放置移動終端轉接器的容置槽14,容置槽14內設置有至少兩個第二導電觸點11,第二導電觸點11在殼體12內與充電輸入插口 17電連接, 使得第二導電觸點11通過觸碰移動終端轉接器的電觸點,實現對移動終端充電或通信。進一步地講,電源連接線13為USB線,充電輸入接口 17開設于殼體12的側面,充電輸入接口 17與USB線連接。殼體12為絕緣殼體,其形狀可以為但不限于長方體形。容置槽14內設置4個第二導電觸點11,2個用于電源連接,另外2個用于數據連接。第二導電觸點11為彈性觸針。當然,第二導電觸點11的數量不限于為4個,也可以是2個或者其它數量;第二導電觸點11也不限于為彈性觸針,也可以為彈性觸片等。充電底座I還包括擋板15,殼體12還形成有放置擋板15的插口,擋板15插入插口,以支撐移動終端。殼體12內還可以設置磁鐵,便于將充電底座I吸附在設備的鐵質表面上。實際使用時,USB線通過轉換插頭與電源連接,當然也可以將USB線連接于電腦的 USB插口。移動終端轉接器放置于容置槽14內,移動終端轉接器的電觸點與4個第二導電觸點11 一一對應電連接,實現對移動終端充電或通信。實施例4
本實施例中,包括移動終端轉接器及充電底座1,移動終端轉接器為實施例I中所述的移動終端轉接器,充電座體即為充電底座I,與實施例3中所述的充電底座I相同。實際使用時,移動終端轉接器通過插接部2插入iPhone 4S的基座插口,需要對 iPhone 4S充電,則將移動終端轉接器放入充電底座1,使4個第一導電觸點31與4個第二導電觸點11——對應觸碰連接,對iPhone 4S充電;需要斷開充電,因第一導電觸點31與第二導電觸點11僅是觸碰連接,則只用單手拿起iPhone 4S即可實現iPhone 4S與充電底座I的分離。本發(fā)明在不改變現有移動終端的插口的基礎上,以移動終端轉接器插接于移動終端的插口,將“深”與“密”的傳統(tǒng)連接方式轉換為“淺”與“稀”的連接方式,第一導電觸點 31與充電底座的電觸點觸碰電連接,對移動終端充電。本發(fā)明的移動終端轉接器可長期插在移動終端的插口,便于攜帶;移動終端需充電時,移動終端轉接器第一導電觸點與充電底座觸碰電連接,對移動終端充電,操作便利; 斷開充電時,因第一導電觸點和充電底座只是觸碰電連接,所以輕輕拿起移動終端即可實現分離,單手操作即可;本發(fā)明更符合人們的使用習慣,而且還基本保持了傳統(tǒng)連線方式充電的低成本;當在辦公室、家中等幾個固定的去處均有這種充電底座時,充電就非常方便, 隨手一放就開始充電,輕輕一拿就斷開充電,單手操作即可,這對于擁有經常需要充電的設備的人來說,就不再需要特別考慮充電的問題。上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進行了描述,但是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僅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的啟示下,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宗旨和權利要求所保護的范圍情況下,還可做出很多形式,這些均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移動終端轉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插接到移動終端插口的插接部(2),所述插接部(2)后端固設有外殼(3),所述外殼(3) —個面上設有至少兩個第一導電觸點(31), 所述插接部(2)前端內置有與移動終端插口電連接的一組導電端子(21),所述第一導電觸點(31)在所述外殼(3)內與對應所述導電端子(21)電連接,使得所述第一導電觸點(31) 通過觸碰充電座體的電觸點,實現對移動終端充電或通信。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移動終端轉接器,其特征在于,該移動終端轉接器還包括的電路板(32),所述電路板(32)上間隔設置所述第一導電觸點(31),所述電路板(32)及所述插接部(2)后端容置于所述外殼(3)內,所述外殼(3)的一個面形成有開口,以露出所述第一導電觸點(31),與充電座體的電觸點觸碰電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移動終端轉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導電觸點(31)嵌設于所述外殼(3) —個面上,所述第一導電觸點(31)在所述外殼(3)內與對應所述導電端子 (21)電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移動終端轉接器,其特征在于,相對于設置所述第一導電觸點(31)的所述外殼(3)的一個面的中心,所述第一導電觸點(31)偏心設置。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移動終端轉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電觸點(31)的數量為4個,其中2個用于電源連接,另外2個用于數據連接。
6.一種移動終端轉接器的充電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充電底座(I)包括殼體(12)、開設于所述殼體(12) —個面上的充電輸入接口(17)、及與所述充電輸入接口(17)連接的電源連接線(13),所述殼體(12)上形成有用于放置移動終端轉接器的容置槽(14),所述容置槽(14)內設置有至少兩個第二導電觸點(11),所述第二導電觸點(11)在所述殼體(12)內與所述充電輸入插口(17)電連接,使得所述第二導電觸點(11)通過觸碰移動終端轉接器的電觸點,實現對移動終端充電或通信。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移動終端轉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電底座(I)還包括擋板(15),所述殼體(12)還形成有放置所述擋板(15)的插口(16),所述擋板(15)插入所述插口(16),以支撐移動終端。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移動終端轉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12)內設置有磁鐵。
9.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移動終端轉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源連接線(13)為USB線。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移動終端轉接器及其充電底座,包括可插接到移動終端插口的插接部2,插接部2后端固設有外殼3,外殼3一個面上設有至少兩個第一導電觸點31,插接部2前端內置有與移動終端插口電連接的一組導電端子21,第一導電觸點31在外殼3內與對應導電端子21電連接,使得第一導電觸點31通過觸碰充電底座的電觸點,實現對移動終端充電或通信。其有益效果為移動終端轉接器可長期插在移動終端的插口,便于攜帶;移動終端需充電時,第一電觸點與充電座體的電觸點觸碰電連接,對移動終端充電;斷開充電時,因第一電觸點和充電座體只是觸碰電連接,所以輕輕拿起移動終端即可實現分離,單手操作即可。
文檔編號H01R13/502GK102610975SQ20121007456
公開日2012年7月25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3月20日
發(fā)明者王浩 申請人: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