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延長線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延長線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可供電器插頭插接使用的延長線裝置。
背景技術:
參閱圖1,為一般現(xiàn)有的延長線插座1,其設有數(shù)組電源插孔11可供數(shù)個插頭插設,且該些電源插孔11之間的相對位置都是固定的,因此,經(jīng)常容易碰到的問題是,當插設于其中一電源插孔11的插頭體積較大時,便可能會遮擋到鄰近的電源插孔11,因而造成被遮擋到的電源插孔11無法被另一插頭插設,減少了整個延長線插座I可被插接的數(shù)量。
發(fā)明內(nèi)容
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解決前述當插頭的體積較大而容易遮擋到鄰近的插孔的問題,進而提供一種電源插孔的相對位置是可供調(diào)整變化的延長線裝置。本發(fā)明延長線裝置包含一外殼與多個插座模塊。該外殼具有一殼體以及沿一第一方向排列設置于該殼體的多個容置部。該等插座模塊分別設置于該等容置部,每一插座模塊包括一本體、一設置于該本體的插孔單元,其中至少一插座模塊的本體能沿一垂直該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位移于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在該第一位置時,該插座模塊的插孔單元與其余插座模塊的插孔單元沿該第一方向排列,在該第二位置時,該插座模塊的插孔單元與其余插座模塊的插孔單元于該第一方向上相錯開。本發(fā)明的功效在于,通過將插座模塊設置成可相對于殼體滑動而與其他插座模塊相錯開的方式,確實能解決當插頭體積太大時會遮擋到其他插座模塊的插孔的問題。更進一步的,每一容置部具有沿該第一方向間隔相向的兩個內(nèi)壁面,每一插座模塊的本體具有分別面向該等內(nèi)壁面的兩個第一外壁面,該等內(nèi)壁面與該等第一外壁面其中一者形成有一對沿該第二方向延伸的導引肋,該等內(nèi)壁面與該等第一外壁面其中另一者形成有一對分別供該等導引肋伸入的導槽,每一插座模塊的本體藉該等導引肋分別伸入該等導槽而能沿該第二方向位移。更進一步的,每一容置部于該殼體形成一側(cè)開口,每一導引肋形成有一鄰近該側(cè)開口的第一定位凹槽與一較該第一定位凹槽遠離該側(cè)開口的第二定位凹槽,每一插座模塊還包括一對可彈性凸出該本體的卡合件,在該第一位置時,該等卡合件分別卡入該等第二定位凹槽,在該第二位置時,該等卡合件分別卡入該等第一定位凹槽。更進一步的,該等導引肋分別形成于該容置部的兩內(nèi)壁面,該等導槽分別形成于該本體的兩第一外壁面,且該本體的每一第一外壁面還形成有一容置槽以及一位于該容置槽與該導引槽之間的凸肋,每一凸肋設有一連通該容置槽與該導引槽的開孔,該等卡合件分別容置于該等容置槽,每一卡合件包括一卡合臂、一由該卡合臂凸出并用以對應該開孔的卡合凸點以及一由該卡合臂突出的彈性結構,該卡合臂具有相反的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該卡合臂兩端之間樞設于該本體,該卡合凸點鄰近該卡合臂的第一端并且對應該開孔,該彈性結構鄰近該卡合臂的第二端,該彈性結構靠抵于該凸肋使該卡合凸點可彈性的穿伸通過該開孔并且伸入該導槽,在該第一位置時,該等卡合件的卡合凸點分別卡入該等第二定位凹槽,在該第二位置時,該等卡合件的卡合凸點分別卡入該等第一定位凹槽。更進一步的,該彈性結構為該卡合臂局部沖壓概呈V型而形成。更進一步的,該插座模塊的本體還具有一面向該側(cè)開口的第二外壁面,該插座模塊還包括一連接該等卡合件的卡合臂第二端并且外露出該本體的第二外壁面的壓板。更進一步的,每一插座模塊還包括設置于該本體并且分別可彈性的凸出該等第一外壁面的一對卡合件,每一容置部的內(nèi)壁面形成有沿該第二方向排列的一第一定位凹槽與一第二定位凹槽,在該第一位置時,該等卡合件分別卡合于該等第二定位凹槽,在該第一位置時,該等卡合件分別卡合于該等第一定位凹槽。更進一步的,每一卡合件包括一部分外露于該第一外壁面的卡合本體以及一設置 于該本體內(nèi)并且抵接于該卡合本體的彈簧。本發(fā)明的其余功效還包括提供不同態(tài)樣的卡合件并且配合形成在容置部不同位置的第一定位凹槽與第二定位凹槽,達成使插座模塊在被移動時能同時具有定位的效果。
圖I是現(xiàn)有延長線插座的立體圖;圖2是本發(fā)明延長線裝置的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圖;圖3是該第一實施例的分解圖;圖4是該第一實施例的一插座模塊處在一第一位置的剖視圖;圖5是該第一實施例的剖視圖,說明一卡合件的作動;圖6是該第一實施例的一插座模塊處在一第二位置的剖視圖;圖7是該第一實施例的插座模塊處在一第二位置的立體圖;圖8是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立體圖;圖9是該第二實施例的插座模塊處在第一位置的俯視圖;以及圖10是該第二實施例的插座模塊處在第二位置的俯視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200延長線裝置201 第一方向202 第二方向2 外殼21 殼體211 頂壁212 側(cè)壁22容置部220 頂面221 頂部開口222 側(cè)開口223內(nèi)壁面
224導引肋225容置空間226第一定位凹槽226’第一定位凹槽227第二定位凹槽227’第二定位凹槽228底壁面3、3’插座模塊 31 本體310第二外壁面311 頂面312第一外壁面313 導槽314容置槽315 凸肋316 開孔32插孔單元321 插孔33導電片單元331導電片34卡合件341卡合臂342卡合凸點343彈性結構344 第一端345 第二端35 壓板36卡合件361卡合本體362 彈簧37電極片38 導槽39 滑軸
具體實施例方式有關本發(fā)明的前述及其他技術內(nèi)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附圖的兩個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xiàn)。參閱圖2至圖4,本發(fā)明延長線裝置200的一個實施例包含一外殼2與多個插座模塊3。
外殼2包括一殼體21、多個沿一第一方向201排列形成在殼體21的容置部22,殼體21具有一頂壁211與一側(cè)壁212,每一容置部22于頂壁211形成一頂部開口 221,于側(cè)壁212形成一側(cè)開口 222。每一容置部22包括一對沿著第一方向201間隔相向的內(nèi)壁面223、分別形成在兩內(nèi)壁面223并且相向凸出的兩個導引肋224以及一連接兩內(nèi)壁面223的底壁面228,兩內(nèi)壁面223之間配合界定出一容置空間225,兩導引肋224是沿著一垂直第一方向201的第二方向202延伸而一端朝向側(cè)開口 222,另一端背向側(cè)開口 222,且每一導引肋224具有一頂面220,頂面220形成有一鄰近側(cè)開口 222的第一定位凹槽226與一較第一定位凹槽226遠離側(cè)開口 222的第二定位凹槽227。插座模塊3分別設置在外殼2的該等容置部22內(nèi),本實施例中,每一插座模塊3包括一本體31、一設置在本體31的插孔單元32與一設置在本體31的導電片單元33,本體31可為塑膠殼狀并且具有一頂面311、兩個相反第一外壁面312以及一第二外壁面310,本體31的每一第一外壁面312形成有一沿第二方向202延伸的導槽313、一位于導槽313上方并且與導槽313平行的容置槽314以及一介于導槽313與容置槽314之間的凸肋315,每 一凸肋315遠離第二外壁面310的適當位置設有一連通容置槽314與導槽313的開孔316,其作用稍后說明。插孔單元32位于本體31的頂面311并包括多個插孔321。導電片單元33設置在本體31內(nèi)并且包括多個分別對應該些插孔321的導電片331,導電片單元33的導電片331數(shù)量是對應插孔單元32的插孔321數(shù)量,例如,當插孔單元32包括三個插孔321時,則導電片單元33是包括三個導電片331,當插孔單元32包括一對插孔321時,則導電片單元33便包括一對導電片331。當本體31容置在容置部22時是位于兩內(nèi)側(cè)壁223之間的容置空間225內(nèi),且插孔單元32外露于頂壁211的頂部開口 221,本體31的第二外壁面310面向側(cè)開口 222,本體31的兩第一外壁面312分別面向容置部22的兩內(nèi)壁面223,容置部22兩內(nèi)壁面223的導引肋224分別伸入兩導槽313,由此,本體31可滑動的設置于兩內(nèi)壁面223之間并且可由側(cè)開口 222滑出容置空間225。除此之外,每一插座模塊3還包括兩個卡合件34以及一壓板35,兩卡合件34分別容置在本體31兩側(cè)的容置槽314內(nèi),每一卡合件34包括一卡合臂341、一卡合凸點342以及一彈性結構343,卡合臂341具有相反的一第一端344與一第二端345,卡合凸點342由卡合臂341鄰近第一端344處往下凸出形成,彈性結構343由卡合臂341鄰近第二端345處往下凸出形成,卡合凸點342與彈性結構343可以是卡合臂341被局部往下沖壓大致呈V型或U型的彈片結構。參閱圖3至圖5,當卡合件34容置在容置槽314時,卡合臂341以其兩端之間的一處樞設在本體31,彈性結構343抵接在凸肋315上,卡合凸點342的位置對應開孔316,且卡合臂341由于彈性結構343抵接在凸肋315上的關系而第二端345的高度較高、第一端344的高度較低,使得卡合凸點342在未受外力的常態(tài)下往下穿伸通過開孔316并且伸入導槽313內(nèi),因此,卡合件34的卡合凸點342可視為是可彈性的凸出本體31。壓板35是連接在兩卡合件34的卡合臂341第二端345而與兩卡合件34連接呈U型結構并且位于本體31的第二外壁面310,卡合件34與壓板35可為一體連接的結構。如圖5所示,當壓板35被按壓使卡合臂341的第二端345承受往下按壓的力量時,彈性結構343會被往下擠壓彈性變形,因而帶動卡合凸點342往上退出導槽313,如圖4所示,當按壓卡合臂341第二端345的力量消失時,彈性結構343的回復彈力使得卡合臂341的第二端345往上位移,使卡合凸點342往下伸入導槽313內(nèi)。參閱圖2、圖4,該延長線裝置200在一般狀態(tài)下,該等插座模塊3的本體31分別位于該等容置部22的容置空間225內(nèi)而處在一第一位置,此時,該等插座模塊3的插孔單元32沿著第一方向201排列,該等插座模塊3的卡合件34的卡合凸點342分別卡入該等導引肋224的第二定位凹槽227。參閱圖5至圖7,當某一個插座模塊3需要插設體積較大的插頭時,如圖5所示,通過按壓該插座模塊3的壓板35,帶動兩卡合件34的卡合凸點342退出第二定位凹槽227,解除插座模塊3與容置部22之間的定位之后,如圖6所示,再將插座模塊3的本體31沿著第二方向202由側(cè)開口 222移出容置空間225,也就是移出沿著第一方向201 (見圖7)排列的相鄰插座模塊3之間,直到卡合件34的卡合凸點342卡入第一定位凹槽226內(nèi)定位,如圖7所示,使該一被移出的插座模塊3處在其插孔單元32與其他沿著第一方向201排列的 插座模塊3的插孔單元32相錯開的一第二位置,如此一來,當體積較大的插頭插設于該被移出的插座模塊3時,便較不會遮擋到其他插座模塊3的插孔單元32。相反的,當被移出的插座模塊3不使用時,再度按壓壓板35使卡合件34的卡合凸點342退出第一定位凹槽226而解除插座模塊3與容置部22之間的定位之后,再將插座模塊3的本體31往容置空間225內(nèi)推移,直到卡合件34的卡合凸點342卡入第二定位凹槽227內(nèi)定位,即可回復到第一位置。參閱圖3與圖6,補充說明的是,該等插座模塊3的導電片單元33可以是通過電線彼此電連接,或者是使每一插座模塊3的導電片單兀33均外露于本體31的底部,而每一容置部22的底壁面228則是設置對應的電極片37,使得當插座模塊3容置在容置部22時,插座模塊3的導電片單元33能與位于底壁面228的電極片37保持接觸,且該等電極片37是沿著第二方向202設置,使得插座模塊3在沿第二方向202滑移時,導電片單元33均能保持與電極片37電連接的狀態(tài)。此外,為避免插座模塊3沿著第二方向202滑動時會完全脫離殼體21,例如在容置部22的底壁面228與本體31的底部之間,也可以設置相對應的導槽38與能伸入導槽38內(nèi)滑移的滑軸39,且導槽38是不貫穿出殼體21的側(cè)壁212,通過導槽38擋止住滑軸39而限制插座模塊3不會完全滑出殼體21,且滑軸39可以是彈性凸出本體31底部的態(tài)樣而不會妨礙到插座模塊3的本體31裝入容置部22。再者,在適當調(diào)整卡合件34與第一定位凹槽226、第二定位凹槽227的設置位置的情況下,導槽313與導引肋224的位置也可以互換,也就是導槽313是形成在容置部22的內(nèi)壁面223,導引肋224是形成在插座模塊3的本體31第一外壁面312。參閱圖8至圖10,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其中,相比較于第一實施例,容置部22的每一內(nèi)壁面223同樣形成有一導引肋224,而插座模塊3’的本體31的每一第一外壁面312僅形成有一導槽313供導引肋224伸入并且可滑移于內(nèi),此外,在第二實施例中,第一定位凹槽226’與第二定位凹槽227’是分別形成在容置部22的兩內(nèi)壁面223,而兩卡合件36分別設置在本體31的兩第一外壁面312,每一卡合件36包括一嵌設在本體31并且部分外露出第一外壁面312的卡合本體361以及一設置在本體31內(nèi)并且抵接于卡合本體361而使卡合本體361部分可彈性凸出第一外壁面312的彈簧362,由于卡合本體361是可彈性的凸出第一外壁面312,因此,在插座模塊3’滑移于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的過程中,卡合本體361會受到容置部22內(nèi)壁面223的推擠而沒入第一外壁面312,直到其位置對應到第一定位凹槽226’或第二定位凹槽227’時,再通過彈簧362的推抵而卡入第一定位凹槽226’或第二定位凹槽227’。在第二實施例中,導槽313與導引肋224的位置也可以互換,也就是導槽313是形成在容置部22的內(nèi)壁面223,導引肋224是形成在插座模塊3’的本體31第一外壁面312,此外,第二實施例的插座模塊3’的本體31與容置部22之間也可以有如前一實施例的導槽38(見圖3)與滑軸39(見圖3)的結構配合,避免插座模塊3完全脫離殼體21。綜上所述,本發(fā)明通過將插座模塊3、3’設置成可相對于殼體21滑動而與其 他插座模塊3、3’相錯開的方式,確實能解決當插頭體積太大時會遮擋到其他插座模塊3、3’的插孔的問題,故確實能達成本發(fā)明的目的,此外,本發(fā)明也提供不同態(tài)樣的卡合件34、36,并且配合形成在容置部22不同位置的第一定位凹槽226、226’與第二定位凹槽227、227’,達成使插座模塊3、3’在被移動時能同時具有定位的效果。以上所述的僅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fā)明實施的范圍,即大凡依本發(fā)明權利要求及發(fā)明說明內(nèi)容所作的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fā)明專利涵蓋的范圍內(nèi)。
權利要求
1.一種延長線裝置,包含 外殼,具有一殼體以及多個沿一第一方向排列設置于該殼體的容置部;以及 多個插座模塊,分別設置于該等容置部,每一插座模塊包括本體、設置于該本體的插孔單元,其中至少一插座模塊的本體能沿一垂直該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位移于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在該第一位置時,該插座模塊的插孔單元與其余插座模塊的插孔單元沿該第一方向排列,在該第二位置時,該插座模塊的插孔單元與其余插座模塊的插孔單元于該第一方向上相錯開。
2.依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延長線裝置,其中,每一容置部具有沿該第一方向間隔相向的兩個內(nèi)壁面,每一插座模塊的本體具有分別面向該等內(nèi)壁面的兩第一外壁面,該等內(nèi)壁面與該等第一外壁面其中一者形成有一對沿該第二方向延伸的導引肋,該等內(nèi)壁面與該等第一外壁面其中另一者形成有一對分別供該等導引肋伸入的導槽,每一插座模塊的本體由該等導引肋分別伸入該等導槽而能沿該第二方向位移。
3.依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延長線裝置,其中,每一容置部于該殼體形成一側(cè)開口,每一導引肋形成有一鄰近該側(cè)開口的第一定位凹槽與一較該第一定位凹槽遠離該側(cè)開口的第二定位凹槽,每一插座模塊還包括一對可彈性凸出該本體的卡合件,在該第一位置時,該等卡合件分別卡入該等第二定位凹槽,在該第二位置時,該等卡合件分別卡入該等第一定位凹槽。
4.依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延長線裝置,其中,該等導引肋分別形成于該容置部的兩內(nèi)壁面,該等導槽分別形成于該本體的兩第一外壁面,且該本體的每一第一外壁面還形成有一容置槽以及一位于該容置槽與該導引槽之間的凸肋,每一凸肋設有一連通該容置槽與該導引槽的開孔,該等卡合件分別容置于該等容置槽,每一卡合件包括卡合臂、由該卡合臂凸出并用以對應該開孔的卡合凸點以及由該卡合臂突出的彈性結構,該卡合臂具有相反的第一端與第二端,該卡合臂兩端之間樞設于該本體,該卡合凸點鄰近該卡合臂的第一端并且對應該開孔,該彈性結構鄰近該卡合臂的第二端,該彈性結構靠抵于該凸肋使該卡合凸點可彈性的穿伸通過該開孔并且伸入該導槽,在該第一位置時,該等卡合件的卡合凸點分別卡入該等第二定位凹槽,在該第二位置時,該等卡合件的卡合凸點分別卡入該等第一定位凹槽。
5.依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延長線裝置,其中,該彈性結構為該卡合臂局部沖壓概呈V型而形成。
6.依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延長線裝置,其中,該插座模塊的本體還具有面向該側(cè)開口的第二外壁面,該插座模塊還包括連接該等卡合件的卡合臂第二端并且外露出該本體的第二外壁面的壓板。
7.依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延長線裝置,其中,每一插座模塊還包括設置于該本體并且分別可彈性的凸出該等第一外壁面的一對卡合件,每一容置部的內(nèi)壁面形成有沿該第二方向排列的一第一定位凹槽與一第二定位凹槽,在該第一位置時,該等卡合件分別卡合于該等第二定位凹槽,在該第一位置時,該等卡合件分別卡合于該等第一定位凹槽。
8.依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延長線裝置,其中,每一卡合件包括部分外露于該第一外壁面的卡合本體以及設置于該本體內(nèi)并且抵接于該卡合本體的彈簧。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一種延長線裝置,其包含一外殼以及多個設置于外殼的插座模塊,每一插座模塊具有一插孔單元,該等插座模塊沿一第一方向排列設置于外殼,且其中至少一插座模塊是可沿一垂直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滑動的設置于外殼,當需要插設體積較大的插頭時,通過將該一插座模塊沿第二方向位移而使其插孔單元與其余插座模塊的插孔單元相錯開,當體積較大的插頭插設于該一插座模塊時,便可避免遮擋到其余插座模塊的插孔單元。
文檔編號H01R13/514GK102780124SQ20111014412
公開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5月9日
發(fā)明者張宏誠 申請人:緯創(chuàng)資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