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有關一種連接器,尤其涉及一種可提高信號傳輸速率的的連接器。背景技術:
通用串行總線(Universal Serial Bus, USB)接口作為一種標準的輸入/輸出接 口,已被廣泛應用于眾多電子設備的設計中。1994年,英特爾、康柏、數(shù)字、IBM、微軟、NEC、 Northern Telecom等7家世界著名的計算機和通信公司聯(lián)合成立了 USB協(xié)會(USB-IF),初 步設立USB接口規(guī)范。到目前為止,USB協(xié)會已經(jīng)發(fā)布了 1.0,1. 1及2.0等版本。上述USB 1. 0,1. 1,2.0版本分別支持下述三種傳輸速率(1)、低速模式傳輸速率 為1.5兆比特每秒,多用于鍵盤和鼠標;O)、全速模式傳輸速率為12兆比特每秒;(3)、高 速模式傳輸速率為480兆比特每秒。然而,隨著電子工業(yè)的發(fā)展,即使USB 2.0的傳輸速率已經(jīng)不能滿足某些電子工 業(yè)的發(fā)展要求,例如,在傳輸音頻或視頻的情況下,為了保證信號傳輸質(zhì)量,傳輸速率往往 高達IG至2G每秒(IG= 1000兆比特)。電連接器領域內(nèi)的另外的兩類接口,如PCI-E (傳 輸速率可達2. 5G每秒)及SATA接口(傳輸速率可達1. 5G至3. OG每秒)的傳輸速率已經(jīng) 明顯超過了 USB 2.0接口。但是,PCI-E及SATA接口由于應用遠遠不及USB,且這兩類接口的端子數(shù)量較多、 體積較大也難以適應未來電子工業(yè)輕、薄、短、小的發(fā)展趨勢。USB插座電連接器一般安裝于主機電路板上,其包括絕緣舌片、固持在絕緣舌片上 的四根接觸端子以及金屬殼體。所述四根接觸端子位于絕緣舌片的下表面,并向下突出絕 緣舌片的下表面。所述四根接觸端子均具有一定的彈性,可沿絕緣舌片的高度方向上運動。 該四根接觸端子包括一根電源端子、一根接地端子(GND)、一根正信號端子(D+)及一根負 信號端子(D-),其中,正信號端子與負信號端子組成一對差分信號端子組位于電源端子與 接地端子(GND)之間,所述金屬殼體圍繞在絕緣舌片外圍以形成一收容空間用以收容USB 對接插頭電連接器以達成相互之間的信號傳輸。所以,有必要設計一種連接器以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發(fā)明內(nèi)容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提高傳輸速率的連接器。為達成上述發(fā)明目的,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連接器,包括絕緣本體以及 設于絕緣本體上的導電端子,所述導電端子包括若干第一端子及若干第二端子,所述絕緣 本體包括第一絕緣塊以及安裝于第一絕緣塊上的第二絕緣塊,所述第一端子包括設于第二 絕緣塊上的彈性的第一接觸部,所述第二端子包括設于第一絕緣塊上并且位于第一接觸部前方的平板狀第二接觸部。 相較于現(xiàn)有技術,本發(fā)明連接器在原有的若干第一端子的基礎上增加若干第二端 子,從而可提高該電連接器的信號傳輸速率,另外,將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觸部設于第二絕緣 塊上,第二端子的第二接觸部設于第一絕緣塊,可方便第一端子與第二端子的組裝。
圖1是本發(fā)明連接器的立體圖。
圖2是本發(fā)明連接器另一角度的立體圖。
圖3是本發(fā)明連接器的后視圖。
圖4是本發(fā)明連接器的部分立體組合圖。
圖5是本發(fā)明連接器另一角度的部分立體組合圖。
圖6是本發(fā)明連接器立體分解圖。
圖7是本發(fā)明連接器另一角度的立體分解圖。
圖8是本發(fā)明連接器第二端子與第二絕緣塊的示意圖。
圖9是本發(fā)明連接器的導電端子的示意圖。
圖10是本發(fā)明連接器第二實施方式在安裝光纖部分之前的部分立體組合圖。
圖11是本發(fā)明連接器第二實施方式的部分立體組合圖。
圖12是本發(fā)明連接器第二實施方式的導電端子與光纖部分的示意圖。
圖13是本發(fā)明連接器第三實施方式于安裝光纖部分之前的部分立體組合圖。
圖14是本發(fā)明連接器第三實施方式的部分立體組合圖。
圖15是本發(fā)明連接器第三實施方式的導電端子與光纖部分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請參閱圖1至圖5所示,本發(fā)明連接器100用以安裝到電路板(未圖示)上,所述 連接器100包括絕緣本體1、安裝于絕緣本體1上的若干導電端子2以及包覆于絕緣本體1 外側(cè)的遮蔽殼體3。所述絕緣本體1包括第一絕緣塊11以及安裝于第一絕緣塊11上的第 二絕緣塊12。所述第一絕緣塊11與第二絕緣塊12分開設置后組裝在一起,如此設置,易于 將導電端子2安裝于絕緣本體1上。請參閱圖6至圖7所示,所述第一絕緣塊11包括基部13以及自基部13的前表面 131 一體向前延伸的舌板14。所述舌板14是沿連接器100的前后方向延伸,即在圖6中舌 板14是沿A-A線方向延伸。所述基部13設有一位于底部的安裝面138、與前表面131相 對的后端部132以及自安裝面138向下凸伸的用以收容至所述電路板安裝孔(未圖示)內(nèi) 的安裝腳139,如此設置,所述連接器100可穩(wěn)定安裝于電路板上。所述后端部132設有后 端面133以及自后端面133向內(nèi)凹陷的五個豎直延伸且相互平行的第一收容槽134。所述 第一收容槽134均沿連接器100上下方向延伸貫穿且沿連接器100的左右方向排列,即第 一收容槽134是沿圖6中垂直于A-A線的B-B線方向排列開。所述后端部133還設有位于 相鄰兩個第一收容槽134之間的自后端面133向前貫穿前表面131的通孔135,所述通孔 135可用以安裝元器件,如光纖部分(在本實施方式中未圖示,但可參考第二及第三實施方 式中所示),從而使所述連接器100傳輸光纖信號。所述基部13還設有貫穿前表面131與后端部133的矩形的第二收容腔136,所述第二收容腔136可用以收容第二絕緣塊12。所述舌板14包括與基部13相對的自由端141、與第二收容腔136相通的第一收容 腔142以及位于自由端141與第一收容腔142之間的收容部143。所述收容部143包括若 干沿前后方向延伸且相互平行設置左右排列的與第一收容腔142連通的凹部1431以及若 干形成于相鄰兩個凹部1431之間的凸部1432。所述凸部1432進一步凸伸入第一收容腔 142用以與第二絕緣塊12相卡持配合。所述第二絕緣塊12包括前后相對的第一尾部121、第二尾部122、若干自第一尾部 121向后凹陷的凹口 123以及自第二尾部122向前凹陷的第二收容槽124。所述第二絕緣 塊12還包括上側(cè)面、下側(cè)面(即第二側(cè)面、第一側(cè)面,未標號)以及自上、下側(cè)面凹陷的若 干用以收容導電端子2的端子收容槽125。請參閱圖6至圖9所示,所述導電端子2包括若干第一端子21以及若干第二端子 22。所述第一、第二端子21、22均是沿連接器100前后方向延伸并沿左右方向排列,即沿圖 6中A-A線方向延伸、B-B線方向排列。所述第一端子包括第一主體部211、自第一主體部 211末端延伸的呈突起狀且具有彈性的第一接觸部212以及自第一主體部211另一端向下 垂直延伸的第一彎折部213。所述第一主體部211位于一水平面(未圖示)上且具有一定 寬度,所述第一主體部211設有位于該水平面上的兩側(cè)邊214、215。所述第一彎折部213是 自兩側(cè)邊214、215中的其中一側(cè)邊向下彎折延伸而成的,所述第一彎折部213垂直于第一 主體部211,且所述第二彎折部213所在的平面垂直于第二主體部211所在的平面。所述第 一端子21還設有自第一彎折部213末端向下進一步收縮延伸的用以焊接至電路板的第一 焊接部216。所述第二端子22包括第二主體部221、自第二主體部221 —末端延伸的平板狀的 第二接觸部222以及自第二主體部221另一末端向下彎折延伸的第二彎折部223。所述第 二主體部221位于一垂直于前述水平面的豎直面(未圖示)上且具有一定寬度。所述另一 末端的第二主體部221的側(cè)緣設有位于所述豎直面內(nèi)的兩側(cè)邊224、225。所述第二彎折部 223是自側(cè)邊224、225的其中之一垂直向下彎折延伸而成,所述第二彎折部223垂直于第二 主體部221,且第二彎折部223所在的平面亦垂直于第二主體部221所在的平面。所述第二 彎折部223進一步向下收縮延伸有用以焊接至電路板的第二焊接部226。請參閱圖4、圖5以及圖8所示,在組裝時,所述第一端子21與第二端子22安裝 于第二絕緣塊12上以形成一端子模組。所述第一、第二主體部211、221固持于第二絕緣塊 12的所述端子收容槽125內(nèi),且其中一些所述第二彎折部223穿設于第二收容槽124內(nèi)以 實現(xiàn)該等第二彎折部223的預定位。所述第二接觸部222進一步向前超過所述第二絕緣塊 12的第一尾部121,因此,第二接觸部222位于第一接觸部212的前方,并且位于第二絕緣 塊12的前方。所述端子模組沿圖6中A-A線方向自后向前安裝至第一收容腔136與第二 收容腔142內(nèi),其中第二絕緣塊12包括收容在第一收容腔136內(nèi)的第一部分以及收容在第 二收容腔142內(nèi)的第二部分,從而方便第一端子21與第二端子22的組裝,可防止第一端子 21與第二端子22在組裝過程中發(fā)生變形。所述第二接觸部222收容于所述舌板14的凹部 1431內(nèi),即第二接觸部222設于第一絕緣塊11上。所述第二主體部221固持在第二絕緣塊 12的上側(cè)面的端子收容槽12,因此,該第二主體部221位于舌板14與第二絕緣塊12之間, 并且第二主體部221與第一主體部211沿上下方向被第二絕緣塊12所隔開。所述第一、第二接觸部212、222均位于舌板14的同一側(cè),即絕緣本體1的同一側(cè)。所述第一接觸部212 收容于端子收容槽125內(nèi)并向下凸伸出第二絕緣塊12,即第一接觸部212設于第二絕緣塊 12上。如圖4及圖5所示,所述舌板14的凸部1432與第二絕緣塊12的凹口 123相扣合, 所述所有第一、第二彎折部213、223均收容于基座13的第一收容槽134內(nèi)。所述收容于同 一第一收容槽Π4的第一、第二彎折部213、223在連接器100的前后方向上排列成一行,即 在所述該第一、第二彎折部213、223沿圖6中A-A線方向上相互對齊。請參閱圖3以及圖9所示,所述每一第一彎折部213、第二彎折部223均具有沿連 接器100左右方向(即平行于圖6中B-B線方向)的第一寬度Wl以及沿連接器100前后 方向(即平行于圖6中B-B線方向)的第二寬度W2,且所述第二寬度W2遠窄于所述第一寬 度W1,如此設置,所述第一、第二彎折部213、223在后端部132左右方向上僅需占據(jù)絕緣本 體1很小的面積即可使絕緣本體1在相鄰兩第二彎折部223之間具有足夠的空間去安裝光 纖部分。所述第一、第二彎折部213、223均分別自第一、第二主體部211、221的一側(cè)邊延伸 而成,所述第一、第二焊接部216、2沈相互平行且向下凸伸出第一、第二收容槽134、1M用 以焊接至電路板。所述第一、第二主體部211、221均位于水平的平面上,而所述第一、第二 彎折部213、223均位于垂直于水平平面的豎直平面上。請參閱圖1、圖4以及圖5所示,所述遮蔽殼體3為中空狀,包括頂壁31、與頂壁 31相對的底壁32以及連接頂壁31與底壁32的兩側(cè)壁33。所述遮蔽殼體3安裝于第一絕 緣塊11的基部13上,且包覆于舌板14以及安裝于舌板14第一收容腔142內(nèi)的第二絕緣 塊12外側(cè)。所述遮蔽殼體3包覆于絕緣本體1的外側(cè)而形成一個暴露有第一、第二接觸部 212,222的容置空間30。所述第一絕緣塊11的通孔135與容置空間30相通,如此設置,所 述光纖部分可向前暴露于所述容置空間30內(nèi)。所述頂壁31、底壁32以及兩側(cè)壁33均至少 設有一個凸伸向容置空間30的用以夾持對接插頭的彈片34。請參閱圖10至圖12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的連接器100’,所述連接器100’與 第一實施方式的連接器100結(jié)構(gòu)大致相同,兩者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如圖3所示,所述連接器 100相鄰兩第二焊接部2 之間的間距相等;而第二實施方式中的連接器100’的相鄰兩第 二焊接部226’之間的間距不等,即所述兩對位于基部13側(cè)部的相鄰兩第二焊接部226’之 間的間距Si’大于位于基部13中間部分的相鄰兩第二焊接部226’之間的間距S2’,所述位 于基部13中間部分的兩對相鄰第二焊接部226’恰好位于所述位于基部13側(cè)部的兩對相鄰 第二焊接部226’之間。請參閱圖10至圖12所示,所述基部13’內(nèi)安裝有一光纖部分8’, 所述光纖部分8’設有一絕緣塊81’以及安裝于絕緣塊81’內(nèi)的若干光纜(未圖示)。所 述絕緣塊81,包括一基體811,、自基體811,向前延伸而成的四個分隔設置的延伸塊812, 以及三個分別位于相鄰兩個延伸塊812’之間的狹縫(未標號)。所述每一延伸塊812’上 均設有向后貫穿基體811’的槽孔813’。如圖11所示,所述靠近基部13’邊緣的兩延伸塊 812’上設有向前延伸的一對引導塊814’。在組裝時,所述絕緣塊81’通過延伸塊812’插 接至通孔135’內(nèi)而穩(wěn)定固持于基部13’上,所述引導塊814’延伸入容置空間30’內(nèi)用以 與對接插頭(未圖示)的凹陷部(未圖示)相對接配合,且如圖12所示,所述狹縫可供與 第二焊接部226’相連的第二彎折部223穿插,如此設置,所述光纖部分8,可穩(wěn)固安裝于基 部13’內(nèi)。所述光纜插接至槽孔813’內(nèi)用以與對接插頭相對接以實現(xiàn)信號傳輸,光纜前端 亦可安裝有透鏡(未標號)以更好地收集光信號。當連接器100’安裝至電路板時,所述光纜與電路板連接而將光信號傳輸?shù)诫娐钒?。請參閱圖13至圖15所示,為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連接器100”。所述第三實施 方式的連接器100”大致與第二實施方式的連接器100’相同。兩者主要區(qū)別在于,相對于 第二實施方式中連接器100’設有自基部13’凹陷的四個通孔135’所述第三實施方式的連 接器100”僅凹設有兩個通孔135”,相應地,所述絕緣塊81”亦僅設有兩個用以收容至通孔 135”的延伸塊812”。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實施方式的連接器100、100,、100”為USB3. 0插座連接器,可 用以插接標準的USB2. 0對接插頭或USB3. 0對接插頭或光纖插頭。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連接器,包括絕緣本體以及設于絕緣本體上的導電端子,所述導電端子包括若 干第一端子及若干第二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絕緣本體包括第一絕緣塊以及安裝于第一 絕緣塊上的第二絕緣塊,所述第一端子包括設于第二絕緣塊上的彈性的第一接觸部,所述 第二端子包括設于第一絕緣塊上并且位于第一接觸部前方的平板狀第二接觸部。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絕緣塊包括基部以及自基部的 前表面一體向前延伸的舌板,所述舌板上設有收容部,所述收容部包括若干前后延伸且相 互平行設置左右排列的凹部以及若干形成于相鄰兩個凹部之間的凸部,所述第二接觸部收 容于所述凹部內(nèi),所述第二絕緣塊包括第一側(cè)面以及自第一側(cè)面凹陷的若干間隔設置的端 子收容槽,所述第一接觸部收容于端子收容槽內(nèi)并凸伸出第二絕緣塊。
3.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觸部與第二接觸部均位于舌 板的同一側(cè),并且所述第二接觸部位于第二絕緣塊的前方。
4.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包括固持于第二絕緣塊第 一側(cè)面的端子收容槽內(nèi)的第一主體部,所述第一接觸部自第一主體部的一端延伸,所述第 二端子包括位于舌板與第二絕緣塊之間的第二主體部,所述第二接觸部自第二主體部的一 端延伸,所述第二主體部與第一主體部沿上下方向被第二絕緣塊所隔開。
5.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絕緣塊還包括與第一側(cè)面相對 的第二側(cè)面以及自第二側(cè)面凹陷的若干間隔設置的端子收容槽,所述第二主體部固持于第 二絕緣塊第二側(cè)面的端子收容槽內(nèi)。
6.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板包括與基部相對的自由端以及 第一收容腔,所述收容部位于自由端與第一收容腔之間,且所述凹部與第一收容腔相連通, 所述第二絕緣塊包括收容在第一收容腔內(nèi)的第一部分。
7.如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設有與前表面相對的后端面,所 述基部設有貫穿前表面與后端面并與第一收容腔相通的的第二收容腔,所述第二絕緣塊還 包括收容在第二收容腔內(nèi)的第二部分。
8.如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與第二端子安裝于第二絕 緣塊上以形成一端子模組,所述端子模組自后向前按裝至第一收容腔與第二收容腔內(nèi)。
9.如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絕緣塊包括前后相對的第一尾 部及第二尾部,所述第一尾部設有若干向后凹陷的凹口,所述凸部進一步凸伸入第一收容 腔內(nèi)以與第二絕緣塊的凹口相扣合。
10.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設有前后貫穿的通孔,所述連 接器還包括安裝在通孔內(nèi)以傳輸光學信號的光纖部分。
全文摘要
一種連接器,包括絕緣本體以及設于絕緣本體上的導電端子,所述導電端子包括若干第一端子及若干第二端子,所述絕緣本體包括第一絕緣塊以及安裝于第一絕緣塊上的第二絕緣塊,所述第一端子包括設于第二絕緣塊上的彈性的第一接觸部,所述第二端子包括設于第一絕緣塊上并且位于第一接觸部前方的平板狀第二接觸部。
文檔編號H01R12/71GK102082341SQ20101053096
公開日2011年6月1日 申請日期2009年7月31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8年7月31日
發(fā)明者易崇, 陳冠宇 申請人:富士康(昆山)電腦接插件有限公司, 鴻海精密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