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層疊電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6897246閱讀:110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層疊電容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關于層疊電容器。
背景技術
作為這種層疊電容器已知一種層疊電容器,其具有擁有互相柑
對的第1和第2面,和以連接第1和第2面的形式在第1和第2面相 對的第1方向上延伸的第3面,并具有介電特性的電容器素體;第1 內(nèi)部電極以及第2內(nèi)部電極,其夾持著電容器素體的至少一部分以相 對于第2方向的形式被配置于電容器素體內(nèi),第2方向垂直于第1方 向并且垂直于第3面,第1內(nèi)部電極的端部露出于第1面,第2內(nèi)部 電極的端部露出于第2面;連接于第1內(nèi)部電極的第1端子電極;連 接于第2內(nèi)部電極的第2端子電極(比如參照日本專利文獻特開 2004-253425號公報)。在日本專利文獻特開2004-253425號公報所記 載的層疊電容器中,第1端子電極具有配置于第1面并連接于第1 內(nèi)部電極的露出于第1面的部分的第1電極部分;以及,配置于第3 面并連接于第1電極部分的第2電極部分。第2端子電極具有配置 于第2面并連接于第2內(nèi)部電極的露出于第2面的部分的第1電極部 分;以及,配置于第3面并連接于第1電極部分的第2電極部分。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層疊電容器,其能夠抑制在具有介電 特性的電容器素體中由于電致收縮效應而產(chǎn)生的機械性變形傳導至第 l和第2端子電極。
在具備擁有介電特性的電容器素體的層疊電容器上如果施加電 壓,由于電致收縮效應,對應于所施加電壓大小的機械性變形就會產(chǎn) 生于電容器素體中,尤其是產(chǎn)生于由第1內(nèi)部電極以及第2內(nèi)部電極 夾持的素體區(qū)域中。為此,在施加交流電壓的情況下,在層疊電容器 中會產(chǎn)生振動。在把層疊電容器安裝于外部電路基板等上的情況下, 如果發(fā)生這樣的機械性變形,則由于機械性變形的振動將會通過第1和第2端子電極傳播到外部基板等上,在外部基板等中由于機械性變 形的振動的傳播,而在基板上產(chǎn)生鳴叫聲。
因此,本發(fā)明者們就有關能夠抑制由于機械性變形而產(chǎn)生的振動 從層疊電容器傳播至外部基板等的構成做了悉心的研究與探討。其結 果發(fā)現(xiàn)由于機械性變形而產(chǎn)生的振動的傳播中,在第1和第2端子 電極中,尤其是從在與外部基板等相對的第3面上配置的第2電極部 分的傳播是主要的。特別是在現(xiàn)有的層疊電容器中,從垂直于第3面
的方向進行透視的時候,第2電極部分與所述素體區(qū)域相重疊的部分
的面積大,所以成為由電致收縮效應所產(chǎn)生的機械性變形極其容易被 傳播的構成。
根據(jù)這樣的研究探討結果,本發(fā)明的層疊電容器具備電容器素
體,其具有互相相對的第1和第2面、以連接第1和第2面的形式在
第1和第2面相對的第1方向上延伸的第3面,并具有介電特性;第1 內(nèi)部電極以及第2內(nèi)部電極,夾持著電容器素體的至少一部分以相對 于第2方向的形式被配置于電容器素體內(nèi),第2方向垂直于第1方向 并且垂直于第3面,第1內(nèi)部電極的端部露出于第1面,第2內(nèi)部電 極的端部露出于第2面;第1端子電極,其具有配置于第1面并連接 于第1內(nèi)部電極的露出于第1面的部分的第1電極部分,和配置于第3 面并連接于第1電極部分的第2電極部分;第2端子電極,其具有配 置于第2面并連接于第2內(nèi)部電極的露出于第2面的部分的第1電極 部分,和配置于第3面并連接于第1電極部分的第2電極部分。電容 器素體包含由第1內(nèi)部電極和第2內(nèi)部電極夾持的素體區(qū)域,第1和 第2端子電極的第2電極部分,在從第2方向進行透視的時候,在其 第1方向上的端部中,以夾持在素體區(qū)域的第1方向上的端部的至少 一部分的形式,在與第1和第2方向垂直的第3方向上互相分離。
在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層疊電容器中,第1和第2端子電極的第2電 極部分,在從第2方向進行透視的時候,在第l方向上的端部中,以 夾持在素體區(qū)域的第1方向上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形式在第3方向 上互相分離,所以,從相同的第2方向進行透視的時候,第2電極部 分與所述素體區(qū)域相重疊的部分的面積變得狹窄。其結果,能夠抑制 在電容器素體的所述素體區(qū)域中由于電致收縮效應而產(chǎn)生的機械性變形傳播到第1和第2端子電極的第2電極部分。
優(yōu)選,第2電極部分從第3面的第1方向上的端部開始延伸,并 包含在第3方向上互相分離的一對第1區(qū)域,各個第1區(qū)域的面積Al 和在各個第1區(qū)域中從第2方向進行透視的時候與素體區(qū)域相重疊的 部分的面積A2的關系滿足下式。
0《A2/A1《0.50
在此情況下,能夠有效地抑制在電容器素體的所述素體區(qū)域中由 于電致收縮效應而產(chǎn)生的機械性變形傳播到第1和第2端子電極的第2 電極部分。
另外,更優(yōu)選,在從第2方向進行透視的時候, 一對第1區(qū)域不
會與素體區(qū)域相重疊,即滿足下述關系式。 A2/A1 = 0
在此情況下,在從第2方向進行透視的時候,第2電極部分的一 對第1區(qū)域不會與素體區(qū)域相重疊,所以同樣在從第2方向進行透視 的時候,不會產(chǎn)生第2電極部分的一對第1區(qū)域與所述素體區(qū)域相重 疊的部分的面積。其結果,就能夠可靠地抑制在電容器素體的所述素 體區(qū)域中由于電致收縮效應而產(chǎn)生的機械性變形傳播到第1和第2端 子電極的第2電極部分。
優(yōu)選的是,第2電極部分進一步含有以連接一對第1區(qū)域的形式 進行延伸的第2區(qū)域,第2區(qū)域在從第2方向進行透視的時候不與素 體區(qū)域相重疊。在該情況下,在從第2方向進行透視的時候,第2電 極部分的第2區(qū)域與素體區(qū)域不相重疊,所以同樣在從第2方向進行 透視的時候,不會產(chǎn)生第2電極部分與所述素體區(qū)域相重疊的部分的 面積。其結果,就能夠可靠地抑制在電容器素體的所述素體區(qū)域中由 于電致收縮效應而產(chǎn)生的機械性變形傳播到第1和第2端子電極的第2 電極部分。
優(yōu)選的是,電容器素體還具有以連接第1和第2面的形式在第1 方向上延伸并在第3方向上互相相對的第4以及第5面,第1和第2 端子電極分別具有配置于第4以及第5面上并連接于第1和第2電極 部分的第3電極部分,第3電極部分在從第3方向進行透視的時候與 素體區(qū)域不相重疊。在該情況下,就能夠可靠地抑制在電容器素體的所述素體區(qū)域中由于電致收縮效應而產(chǎn)生的機械性變形傳播到第3電 極部分。
另外,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層疊電容器,具備電容器素體,其具有
互相相對的第1和第2面、以連接第1和第2面的形式在第1和第2 面相對的第1方向上延伸的第3面,并具有介電特性;第1內(nèi)部電極 以及第2內(nèi)部電極,夾持著電容器素體的至少一部分以相對于第2方 向的形式被配置于電容器素體內(nèi),第2方向垂直于第1方向并且垂直 于第3面,第1內(nèi)部電極的端部露出于第1面,第2內(nèi)部電極的端部 露出于第2面;第1端子電極,其具有配置于第1面并連接于第1內(nèi) 部電極的露出于第1面的部分的第1電極部分,和配置于第3面并連 接于第1電極部分的第2電極部分;第2端子電極,其具有配置于第2 面并連接于第2內(nèi)部電極的露出于第2面的部分的第1電極部分,和 配置于第3面并連接于第1電極部分的第2電極部分。電容器素體包 含由第1內(nèi)部電極和第2內(nèi)部電極夾持的素體區(qū)域,在從第2方向進 行透視的時候,第1和第2端子電極的第2電極部分與素體區(qū)域不相 重疊。
在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層疊電容器中,在從第2方向進行透視的時候, 第1和第2端子電極的第2電極部分與素體區(qū)域不相重疊,所以同樣 在從第2方向進行透視的時候,不會產(chǎn)生第2電極部分與所述素體區(qū) 域相重疊的部分的面積。其結果,就能夠可靠地抑制在電容器素體的 所述素體區(qū)域中由于電致收縮效應而產(chǎn)生的機械性變形傳播到第1和 第2端子電極的第2電極部分。
優(yōu)選的是,電容器素體進一步具有以連接第1和第2面的形式在 第1方向上延伸并在垂直于第1和第2方向的第3方向上互相相對的 第4以及第5面,第1和第2端子電極分別具有配置于第4以及第5 面并連接于第1和第2電極部分的第3電極部分,在從第3方向進行 透視的時候,第3電極部分與素體區(qū)域不相重疊。在該情況下,就能 夠可靠地抑制在電容器素體的所述素體區(qū)域中由于電致收縮效應而產(chǎn) 生的機械性變形傳播到第3電極部分。
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提供一種層疊電容器,其能夠抑制在具有介電特 性的電容器素體中由于電致收縮效應而產(chǎn)生的機械性變形傳播到第1和第2端子電極。
本發(fā)明通過以下給出的詳細說明和參照附圖將會變得更加清楚, 但是,這些說明和附圖僅僅是為了說明本發(fā)明而舉出的例子,不能被 認為是對本發(fā)明的限定。
以下給出的詳細說明將會更加清楚地表述本發(fā)明的應用范圍。但 是,這些詳細說明和特殊實例、以及優(yōu)選實施方案,只是為了舉例說 明而舉出的,本區(qū)域的技術人員顯然能夠理解本發(fā)明的各種變化和修 改都在本發(fā)明的宗旨和范圍內(nèi)。


圖1是表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層疊電容器的簡要立體圖。 圖2是表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層疊電容器的簡要立體圖。
圖3是表示沿著圖i的in-in線的截面構成的圖。
圖4是表示沿著圖1的IV-IV線的截面構成的圖。 圖5是用于說明電容器素體的構成的分解立體圖。 圖6是用于說明第1和第2端子電極與素體區(qū)域的關系的模式圖。 圖7是用于說明第1和第2端子電極與素體區(qū)域的關系的模式圖。 圖8是用于說明第1和第2端子電極與素體區(qū)域的關系的模式圖。 圖9是表示變化面積Al與面積A2的比而測定基板振幅量的結果 的圖表。
圖10是表示變化面積Al與面積A2的比而測定基板振幅量的結
果的點線坐標圖。
圖11是用于說明面積A1和面積A2的關系的模式圖。
圖12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第1變形例所涉及的層疊電容器的簡要
立體圖。
圖13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第1變形例所涉及的層疊電容器的簡要
立體圖。
圖14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第2變形例所涉及的層疊電容器的簡要
立體圖。
圖15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第2變形例所涉及的層疊電容器的簡要 立體圖。圖16是表示沿著圖14的xvi-xvi線的截面構成的圖。 圖17是表示沿著圖14的xvii-xvii線的截面構成的圖。 圖18是用于說明第1和第2端子電極與素體區(qū)域的關系的模式圖。 圖19是用于說明第1和第2端子電極與素體區(qū)域的關系的模式圖。 圖20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第3變形例所涉及的層疊電容器的簡要 立體圖。
圖21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第3變形例所涉及的層疊電容器的簡要
立體圖。
圖22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第4變形例所涉及的層疊電容器的簡要
立體圖。
圖23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第4變形例所涉及的層疊電容器的簡要 立體圖。
圖24是表示沿著圖22的xxiv-xxiv線的截面構成的圖。
圖25是表示沿著圖22的xxv-xxv線的截面構成的圖。
圖26是用于說明第1和第2端子電極與素體區(qū)域的關系的模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就有關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另 外,在說明中,對同一要素或具有同一功能的要素使用同一符號,并 省略重復說明。
參照圖1 圖5就有關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層疊電容器Cl的構成 加以說明。圖l是表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層疊電容器的簡要立體圖。 圖2是表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層疊電容器的簡要立體圖。圖3是表
示沿著圖i的ni-ni線的截面構成的圖。圖4是表示沿著圖i的iv-iv
線的截面構成的圖。圖5是用于說明電容器素體的構成的分解立體圖。 如圖1 圖4所示,層疊電容器c1具備大致長方體形狀的電容器
素體1、多個第1內(nèi)部電極11、多個第2內(nèi)部電極12、第1端子電極
20以及第2端子電極30。
電容器素體1包含互相相對的第1端面2以及第2端面3、互相相
對的第1側面4以及第2側面5和互相相對的第3側面6以及第4側
面7。第1側面4以及第2側面5以連接第1和第2端面2、 3的形式在第1和第2端面2、 3相對的第1方向上延伸著。第3側面6以及第 4側面7以連接第1和第2端面2、 3的形式在第1和第2端面2、 3 相對的第l方向上延伸著。第1方向、第1和第2側面4、 5相對的第 2方向和第3以及第4側面6、 7相對的第3方向是互相垂直的。
如圖5所示,電容器素體1通過多個電介質(zhì)層9在第1和第2側 面4、 5相對的第2方向上進行層疊來構成,并且具有介電特性。各個 電介質(zhì)層9由含有比如電介質(zhì)陶瓷(BaTi03類、Ba(Ti,Zr)03類或者 (Ba,Ca)Ti03類等的電介質(zhì)陶瓷)的陶瓷坯料薄片的燒結體構成。另外, 在實際的層疊電容器C1中,各個絕緣體層被一體化成為互相之間的邊 界不能夠用肉眼確認的程度。在本實施方式中,第1側面4或者第2 側面5成為相對于外部基板等的實際安裝面的面。
第1內(nèi)部電極11和第2內(nèi)部電極12以夾持著電容器素體1的一 部分的至少一個電介質(zhì)層9并相對于第2方向的形式交替地配置于電 容器素體1內(nèi)。由此,電容器素體l成為包含由第l內(nèi)部電極ll和第 2內(nèi)部電極12夾持的素體區(qū)域la。素體區(qū)域la是在上述電介質(zhì)層9 之中由重疊于第1內(nèi)部電極11和第2內(nèi)部電極12的部分所構成,是 實質(zhì)性地產(chǎn)生層疊電容器C1的靜電電容的區(qū)域。素體區(qū)域la是由電 致收縮效應而產(chǎn)生機械性變形的區(qū)域。如果將電壓施加于第1內(nèi)部電 極11和第2內(nèi)部電極12之間,那么素體區(qū)域la在第2方向上膨脹而 在第1以及第3方向上收縮。
第1和第2側面4、 5在第1內(nèi)部電極11和第2內(nèi)部電極12的相 對方向上相對著。因此,層疊電容器C1在被實際安裝于外部基板等上 的狀態(tài)下,第1內(nèi)部電極11和第2內(nèi)部電極12成為在相對于外部基 板等的實際安裝面而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狀態(tài)。
各個第1內(nèi)部電極11的端部被引出至第1端面2,并且各個端部 露出于第1端面2。各個第2內(nèi)部電極12的端部被引出至第2端面3, 各個端部露出于第2端面3。第1和第2內(nèi)部電極11、 12由通常用作 層疊型的電器元件的內(nèi)部電極的導電材料(比如易氧化金屬Ni等)構 成。第1和第2內(nèi)部電極11、 12由對含有所述導電性材料的導電膏進
行燒結而得到的燒結體來構成。
第1電子電極20配置于電容器素體1的第1端面2側。第1端子電極20具有第1電極部分21、第2電極部分22、第3電極部分23以 及第4電極部分24。第1端子電極20通過將含有比如導電性金屬粉末 以及玻璃粉的導電性膏涂布于電容器素體1的外表面上并且通過燒結 而形成。根據(jù)必要在燒結后的第1端子電極20之上也可以形成電鍍層。 導電性膏的涂布可以由浸涂法或者印刷法等來進行實施。
第1電極部分21配置于第1端面2上。第1電極部分21以覆蓋 第l內(nèi)部電極11的露出于第1端面2的部分的形式形成,并且與該部 分物理連接并且電連接。在本實施方式中,第1電極部分21形成在整 個第1端面2上。
第2電極部分22配置于第2側面5上,在以第1端面2和第2側 面5所形成的棱線上連接于第1電極部分21。第2電極部分22包含一 對第1區(qū)域22a和第2區(qū)域22b。
一對第1區(qū)域22a位于第2側面5的角落部,并在第3方向上互 相分離。 一對第1區(qū)域22a從在第2側面5的第1方向上的一方的端 部(由第1端面2和第2側面5形成的棱線部)朝著在第2側面5的 第1方向上的另外一方的端部延伸著。 一方的第1區(qū)域22a沿著由第2 側面5和第3側面6所形成的棱線部延伸。另外一方的第1區(qū)域22a 沿著由第2側面5和第4側面7所形成的棱線部延伸。第2區(qū)域22b 以連接一對第1區(qū)域22a的形式沿著由第1側面2和第2側面5所形 成的棱線部在第3方向上延伸。
如圖6所示,在從垂直于第2側面5的第2方向進行透視的時候, 一對第1區(qū)域22a以夾持素體區(qū)域la的在第1方向上的一方的端部的 至少一部分的形式在第3方向上互相分離。在從第2方向進行透視的 時候,第2區(qū)域22b與素體區(qū)域la不相重疊。因此,在第2電極部分 22的第1方向上的端部上(在第2電極部分22上,在第2側面5的第 1方向上的靠近另外一方端部的端部),從第2方向進行透視時,第2 電極部分22以夾持在素體區(qū)域la的第1方向上的一方端部的至少J 部分的形式在第3方向上互相分離。
第3電極部分23分別被配置于第3以及第4側面6、 7上,在由 第1端面2和第3或者第4側面6、 7形成的各個棱線部上連接于第1 電極部分21 。第3電極部分23在由第2側面5和第3或者第4側面6、7形成的各個棱線部上連接于第2電極部分22 (第1區(qū)域22a)。第3 電極部分23在由第1側面4和第3或者第4側面6、 7形成的各個棱 線部上連接于第4電極部分24 (第1區(qū)域24a)。
第3電極部分23從在第3以及第4側面6、 7的第1方向上的一 方的端部(由第1端面2和第3或者第4側面6、 7形成的各個棱線部) 朝著在第3以及第4側面6、 7的第1方向上的另外一方的端部延伸。 如圖7所示,在從第3方向進行透視的時候,第3電極部分23與素體 區(qū)域la不相重疊。在本實施方式中,第3電極部分23呈現(xiàn)大致C字 形狀。
第4電極部分24配置于第1側面4上,在由第1端面2和第1側 面4形成的棱線部上連接于第1電極部分21 。第4電極部分24與第2 電極部分22相同,包含一對第l區(qū)域24a和第2區(qū)域24b。
一對第1區(qū)域24a位于第1側面4的角落部并在第3方向上互相 分離。 一對第1區(qū)域24a從在第1側面4的第1方向上的一方的端部 (由第1端面2和第1側面4形成的棱線部)朝著在第1側面4的第1 方向上的另外一方的端部延伸。 一方的第1區(qū)域24a沿著由第1側面4 和第3側面6形成的棱線部延伸。另外一方的第1區(qū)域24a沿著由第1 側面4和第4側面7形成的棱線部延伸。第2區(qū)域24b以連接一對第1 區(qū)域24a的形式沿著由第1端面2和第1側面4形成的棱線部在第3 方向上延伸。
如圖6所示,在從垂直于第1側面4的第2方向進行透視的時候, 一對第1區(qū)域24a以夾持在素體區(qū)域la的第1方向上的一方的端部的 至少一部分的形式在第3方向上互相分離。在從第2方向進行透視的 時候,第2區(qū)域24b與素體區(qū)域la不相重疊。因此,在第4電極部分 24的第1方向上的端部(在第4電極部分24上,在第1側面4的第1 方向上的靠近另外一方端部的端部)上,從第2方向進行透視,第4 電極部分24以夾持在素體區(qū)域la的第1方向上的一方端部的至少一 部分的形式在第3方向上互相分離。
第2端子電極30配置于電容器素體1的第2端面3側。第2端子 電極30具有第1電極部分31、第2電極部分32、第3電極部分33以 及第4電極部分34。第2端子電極30與第1端子電極20相同,通過將含有比如導電性金屬粉末以及玻璃粉的導電性膏涂布于電容器素體 1的外表面上并且進行燒結而形成。根據(jù)必要在燒結后的第2端子電極 30之上也可以形成電鍍層。
第1端子電極31配置于第2端面3上。第1電極部分31以覆蓋 第2內(nèi)部電極12的露出于第2端面3的部分的形式形成,并且與該部 分物理連接并且電連接。在本實施方式中,第1電極部分31形成在整 個第2端面3上。
第2電極部分32配置于第2側面5上,在以第2端面3和第2側 面5所形成的棱線上連接于第1電極部分31 。第2電極部分32包含一 對第1區(qū)域32a和第2區(qū)域32b。
一對第1區(qū)域32a位于第2側面5的角落部,并在第3方向上互 相分離。 一對第1區(qū)域32a從在第2側面5的第1方向上的另外一方 的端部(由第2端面3和第2側面5形成的棱線部)朝著在第2側面5 的第1方向上的一方的端部延伸著。 一方的第1區(qū)域32a沿著由第2 側面5和第3側面6所形成的棱線部延伸。另外一方的第1區(qū)域32a 沿著由第2側面5和第4側面7所形成的棱線部延伸。第2區(qū)域32b 以連接一對第1區(qū)域32a的形式沿著由第2端面3和第2側面5所形 成的棱線部在第3方向上延伸。
如圖6所示,在從垂直于第2側面5的第2方向進行透視的時候, 一對第1區(qū)域32a以夾持素體區(qū)域la的在第1方向上的另外一方的端 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形式在第3方向上互相分離。在從第2方向進行透 視的時候,第2區(qū)域32b與素體區(qū)域la不相重疊。因此,在第2電極 部分32的第1方向上的端部上(在第2電極部分32上,在第2側面5 的在第1方向上的靠近一方端部的端部),從第2方向進行透視,第2 電極部分32以夾持在素體區(qū)域la的第1方向上的另外一方端部的至 少一部分的形式在第3方向上互相分離。
第3電極部分33分別被配置于第3以及第4側面6、 7上,在由 第2端面3和第3或者第4側面6、 7形成的各個棱線部上連接于第1 電極部分31 。第3電極部分33在由第2側面5和第3或者第4側面6、 7形成的各個棱線部上連接于第2電極部分32 (第1區(qū)域32a)。第3 電極部分33在由第1側面4和第3或者第4側面6、 7形成的各個棱線部上連接于第4電極部分34 (第1區(qū)域34a)。第3電極部分33從在第3以及第4側面6、 7的第1方向上的另 外一方的端部(由第2端面3和第3或者第4側面6、 7形成的各個棱 線部)朝著在第3以及第4側面
6、 7的第1方向上的一方的端部延伸。 如圖7所示,在從第3方向進行透視的時候,第3電極部分33與素體 區(qū)域la不相重疊。在本實施方式中,第3電極部分33呈現(xiàn)大致C字 形狀。第4電極部分34配置于第1側面4上,在由第2端面3和第1側 面4形成的棱線部上連接于第1電極部分31。第4電極部分34與第2 電極部分32相同,包含一對第1區(qū)域34a和第2區(qū)域34b。一對第1區(qū)域34a位于第1側面4的角落部并在第3方向上互相 分離。 一對第1區(qū)域34a從在第1側面4的第1方向上的另外一方的 端部(由第2端面3和第1側面4形成的棱線部)朝著在第1側面4 的第1方向上的一方的端部延伸。 一方的第1區(qū)域34a沿著由第1側 面4和第3側面6形成的棱線部延伸。另外一方的第1區(qū)域34a沿著 由第1側面4和第4側面7形成的棱線部延伸。第2區(qū)域34b以連接 一對第1區(qū)域34a的形式沿著由第2端面3和第1側面4形成的棱線 部在第3方向上延伸。如圖6所示,在從垂直于第1側面4的第2方向進行透視的時候, 一對第1區(qū)域34a以夾持在素體區(qū)域la的第1方向上的另外一方的端 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形式在第3方向上互相分離。在從第2方向進行透 視的時候,第2區(qū)域34b與素體區(qū)域la不相重疊。因此,在第4電極 部分34的第1方向上的端部(在第4電極部分34上,在第1側面4 的第1方向上的靠近一方端部的端部)上,從第2方向進行透視,第4 電極部分34以夾持在素體區(qū)域la的第1方向上的另外一方的端部的 至少一部分的形式在第3方向上互相分離。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下所述,第1區(qū)域22a、 24a、 32a以及 34a的面積Al和在第1區(qū)域22a、 24a、 32a以及34a上從第2方向進 行透視的時候與素體區(qū)域la相重疊的部分的面積A2的關系滿足下述關系式0《A2/A1《0.50 (1)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中,第1和第2端子電極20、 30的第2 電極部分22、 32以及第4電極部分24、 34,在從第2方向進行透視的 時候,在各自的第1方向上的端部中,以夾持在素體區(qū)域la的第1方 向上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形式在第3方向上互相分離。因此,在從 第2方向進行透視的時候,第2電極部分22、32以及第4電極部分24、 34與素體區(qū)域la重疊的部分的面積變得狹窄。然而,在將層疊電容器Cl以第2側面5相對于外部基板等進行實 際安裝的情況下,第1和第2端子電極20、 30的第2電極部分22、 32 連接于外部基板等的接地電極。在層疊電容器C1中,電致收縮效應發(fā) 生在電場起作用的素體區(qū)域la中。如上所述,第2電極部分22、 32 與素體區(qū)域la相重疊的部分的面積變得狹窄,所以在向第1和第2端 子電極20、 30之間即第1和第2內(nèi)部電極11、 12之間施加電壓的時 候,能夠抑制在電容器素體1的素體區(qū)域la中由于電致收縮效應而產(chǎn) 生的機械性變形向第2電極部分22、 32傳播。另外,即使是將層疊電容器Cl以第1側面4相對于外部基板等進 行實際安裝的情況下,第4電極部分24、 34與素體區(qū)域la相重疊的 部分的面積變得狹窄,所以也能夠抑制在電容器素體1的素體區(qū)域la 中由于電致收縮效應而產(chǎn)生的機械性變形向第4電極部分24、34傳播。因此,將層疊電容器Cl以第1側面4或者第2側面5的無論哪一 個側面相對于外部基板等進行安裝,并對其施加電壓的情況下,均能 夠抑制在外部基板上所發(fā)生的鳴叫聲。在本實施方式中,第2電極部分22、 32以及第4電極部分24、 34 包含一對第l區(qū)域22a、 24a、 32a以及34a,各個第1區(qū)域22a、 24a、 32a和34a的面積Al和在各個第1區(qū)域22a、 24a、 32a以及34a上從 第2方向進行透視的時候與素體區(qū)域相重疊的部分的面積A2的關系滿 足所述關系式(l)。由此,能夠有效抑制在電容器素體l的素體區(qū)域la 中所產(chǎn)生的機械性變形向第2電極部分22、 32以及第4電極部分24、 34傳播。另外,如圖8所示,更優(yōu)選在從第2方向進行透視的時候, 一對 第l區(qū)域22a、 24a、 32a以及34a與素體區(qū)域la不相重疊,即滿足下述關系式。A2/A1 =0在該情況下,在從第2方向進行透視的時候, 一對第l區(qū)域22a、 24a、 32a以及34a與素體區(qū)域la不相重疊;在從第2方向進行透視的 時候,第2電極部分22、 32以及第4電極部分24、 34在各自的第1 方向上的端部上因為以夾持素體區(qū)域la的在第1方向上的端部的形式 在第3方向上互相分離,所以同樣在從第2方向進行透視的時候,不 會產(chǎn)生一對第1區(qū)域22a、 24a、 32a以及34a與素體區(qū)域la相重疊的 部分的面積。由此,能夠可靠地抑制在電容器素體l的素體區(qū)域la中 所產(chǎn)生的機械性變形向第2電極部分22、 32以及第4電極部分24、 34 傳播。所謂在從第2方向進行透視的時候一對第1區(qū)域22a、 24a、 32a 以及34a與素體區(qū)域la不相重疊,是指從第3或者第4側面6、 7 (在 第1和第2側面4、 5的第3方向上的邊緣)到素體區(qū)域la的在第3 方向上的間隔,大于各個第1區(qū)域22a、 24a、 32a以及34a在第3方向 上的寬度。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從第2方向進行透視的時候,第2電極部分 22、 32的第2區(qū)域22b、 32b以及第4電極部分24、 34的第2區(qū)域24b、 34b與素體區(qū)域la不相重疊。由此,在從第2方向進行透視的時候, 第2區(qū)域22b、 24b、 32b以及34b不會產(chǎn)生與素體區(qū)域la相重疊的部 分的面積。其結果,能夠可靠地抑制在電容器素體l的素體區(qū)域la中 所產(chǎn)生的機械性變形向第2電極部分22、 32以及第4電極部分24、 34 傳播。所謂在從第2方向進行透視的時候第2區(qū)域22b、 32b、 24b以 及34b與素體區(qū)域la不相重疊,是指從第1或者第2側面2、 3 (在第 1和第2側面4、 5的第1方向上的邊緣)到素體區(qū)域la的在第1方向 上的間隔,大于各個第2區(qū)域22b、 32b、 24b以及34b在第1方向上 的寬度。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從第3方向進行透視的時候,第1和第2端 子電極20、 30的第3電極部分23、 33與素體區(qū)域la不相重疊。由此, 能夠可靠地抑制在電容器素體1的素體區(qū)域la中所產(chǎn)生的機械性變形 向第3電極部分23、 33傳播。因此,在將層疊電容器C1實際安裝于 外部基板等上的時候,即使是在第3電極部分23、 33連接于接地電極 的情況下,也能夠抑制在外部基板等上面所發(fā)生的鳴叫聲。在此,就有關第1區(qū)域22a、 24a、 32a以及34a的面積Al和在第 1區(qū)域22a、 24a、 32a以及34a上在從第2方向進行透視的時候與素體 區(qū)域la相重疊的部分的面積A2的關系作詳細的說明。本發(fā)明者們?yōu)榱嗣鞔_所述面積A1和面積A2的比(A2/A1),與安 裝層疊電容器Cl的基板的最大振動量的關系,進行了如下所述的實 驗。即,制作面積A1和面積A2的比為不同的實驗樣品(樣品1 11),將各個實驗樣品實際安裝在基板上,測定在向?qū)嶒灅悠肥┘咏涣麟妷?AClVrms時的基板的振動量(nm)。其測定結果表示于圖9以及圖10中。 圖9是表示測定結果的表,圖10是將圖9所表示的測定結果作圖的圖 表。各個實驗樣品的設計要求是,除了面積A1和面積A2之比(面積 Al, A2)不同之外其余均相同,第l方向的長度為3.2mm,第3方向 的長度(寬度)為2.5mm,第2方向的長度(高度)為2.0mm,靜電 電容為10uF。在圖9中,Lt(mm)、 Wt(mm)、 Lgap(mm)以及CvL(mm)是按照圖 ll所示規(guī)定的值。Lt是第l區(qū)域22a、 24a、 32a以及34a在第1方向 上的長度。Wt是第l區(qū)域22a、 24a、 32a以及34a在第3方向上的長 度(寬度)。Lgap是從第2方向進行透視的時候素體區(qū)域la和第1或 者第2端面2、 3在第1方向上的間隔。CvL是從第2方向進行透視的 時候素體區(qū)域la和第3或者第4側面6、 7在第3方向上的間隔。從圖9以及圖IO所表示的測定結果可以了解到,通過將A2/A1調(diào) 整到0以上0.50以下的范圍,使基板的最大振動量成為10nm以下, 振動變得極其微小。把判斷基準設定為10nm的理由是,通過使最大振 動量為10nm以下,相比于專利文獻1等中所記載的構成的現(xiàn)有層疊電 容器,能夠獲得將雜音(聲壓)級別降低10dB以上的顯著效果。以下參照圖12 圖27就有關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層疊電容器Cl 的第1 第4變形例加以說明。在由圖12 圖13所表示的第1變形例所涉及層疊電容器C2中, 第1電極部分21、31具有第1區(qū)域21a、31a和4個第2區(qū)域21b、31b, 并且呈現(xiàn)大致H字形狀。第1區(qū)域21a距由第1端面2和第1側面4形成的棱線部以及由 第1端面2和第2側面5形成的棱線部具有指定間隔,從由第1端面2和第3側面6形成的棱線部到由第1端面2和第4側面7形成的棱線 部在第3方向上延伸,呈現(xiàn)矩形形狀。第1區(qū)域21a以覆蓋第1內(nèi)部 電極11的露出于第1端面2的部分的形式形成,并且與該部分物理連 接并且電連接。各個第2區(qū)域21b以連接第1區(qū)域21a和第2以及第4電極部分 22、 24的第1區(qū)域22a、 24a的形式,從第1區(qū)域21a的端部開始沿著 由第1端面2和第3側面6形成的棱線部或者由第1端面2和第4側 面7形成的棱線部在第2方向上延伸。第1區(qū)域31a距由第2端面3和第1側面4形成的棱線部以及由 第2端面3和第2側面5形成的棱線部具有指定間隔,從由第2端面3 和第3側面6形成的棱線部到由第2端面3和第4側面7形成的棱線 部在第3方向上延伸,呈現(xiàn)矩形形狀。第1區(qū)域31a以覆蓋第2內(nèi)部 電極12的露出于第2端面3的部分的形式形成,并且與該部分物理連 接并且電連接。各個第2區(qū)域31b以連接第1區(qū)域31a和第2以及第4電極部分 32、 34的第1區(qū)域32a、 34a的形式,從第1區(qū)域31a的端部開始沿著 由第2端面3和第3側面6形成的棱線部或者由第2端面3和第4側 面7形成的棱線部在第2方向上延伸。在由圖14 圖21所表示的第2以及第3變形例所涉及的層疊電容 器C3、 C4中,第2電極部分22、 32只是由一對第1區(qū)域22a、 32a 構成,沒有所述第2區(qū)域22b、 32b。第3電極部分23、 33位于第3 以及第4側面6、 7的角落部,并在第2方向上互相分離。在由圖22 圖26所表示的第4變形例所涉及的層疊電容器C5中, 第1和第2端子電極20、 30不具有第3電極部分23、 33,即在第3 以及第4側面6、 7上沒有配置第1和第2端子電極20、 30 (第3電極 部分23、 33)。在層疊電容器C5中,第1電極部分21、 31位于,距由第l端面 2和第3側面6形成的棱線部以及由第1端面2和第4側面7形成的棱 線部具有指定間隔的位置。第2電極部分22、 32的第1區(qū)域22a、 32a 位于,距由第2側面5和第3側面6形成的棱線部以及由第2側面5 和第4側面7形成的棱線部具有指定間隔的位置。第4電極部分24、34的第1區(qū)域24a、 34a位于,距由第1側面4和第3側面6形成的棱 線部以及由第1側面4和第4側面7形成的棱線部具有指定間隔的位置。即使是在第1 第4變形例所涉及的層疊電容器C2 C5中,第2 電極部分22、 32或者第4電極部分24、 34與素體區(qū)域la相重疊的部 分的面積也變得狹窄,所以在將電壓施加于第1和第2端子電極20、 30之間,即施加于第1和第2內(nèi)部電極11、 12之間的時候,能夠抑制 在電容器素體1的素體區(qū)域la中所產(chǎn)生的機械性變形傳播到第2電極 部分22、 32或者第4電極部分24、 34。以上雖然就有關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作了說明,但是本發(fā)明并 不一定被限定于上述的實施方式,只要是不脫離其主要意思的范圍, 各種各樣的變化都是可能的。在本實施方式以及各個變形例中,第1和第2端子電極20、 30雖 然具有第2電極部分22、 32和第4電極部分24、 34,但是只要擁有至 少任何一方的電極部分即可。比如,在將第2側面5規(guī)定為相對于外 部基板等的面的情況下,第4電極部分24、 34并不是必要部分;在將 第1側面4規(guī)定為相對于外部基板等的面的情況下,第2電極部分22、 32并不是必要部分。在本實施方式以及各個變形例中,在從第3方向進行透視的時候, 雖然第1和第2端子電極20、 30的第3電極部分23、 33與素體區(qū)域 la不相重疊,但是并不只限定于此。從第3方向進行透視的時候,第 3電極部分23、 33可以與素體區(qū)域la相重疊。在此情況下,在從第3 方向進行透視的時候第3電極部分23、 33與素體區(qū)域la相重疊的層 疊電容器,相比于在從第3方向進行透視的時候第3電極部分23、 33 與素體區(qū)域la不相重疊的層疊電容器,雖然抑制在素體區(qū)域la中所 產(chǎn)生的機械性變形的傳播的效果有所降低,但是,由于從第2電極部 分22、 32或者第4電極部分24、 34的傳播是主要傳播,所以降低效 果小。從本發(fā)明的詳細說明可知本發(fā)明可作多種方式的變化。這些變化 不能被視為超出了本發(fā)明的宗旨和范圍,并且,這些對于本領域的技 術人員來說是很顯然的修改都被包含在本發(fā)明權利要求的范圍之內(nèi)。
權利要求
1.一種層疊電容器,其特征在于具備電容器素體,其具有互相相對的第1和第2面、以及以連接所述第1和第2面的形式在所述第1和第2面相對的第1方向上延伸的第3面,并具有介電特性;第1內(nèi)部電極以及第2內(nèi)部電極,其夾持著所述電容器素體的至少一部分以相對于第2方向的形式被配置于所述電容器素體內(nèi),所述第2方向垂直于所述第1方向并且垂直于所述第3面,所述第1內(nèi)部電極的端部露出于所述第1面,所述第2內(nèi)部電極的端部露出于所述第2面;第1端子電極,其具有配置于所述第1面并連接于所述第1內(nèi)部電極的露出于所述第1面的部分的第1電極部分,和配置于所述第3面并連接于所述第1電極部分的第2電極部分;第2端子電極,其具有配置于所述第2面并連接于所述第2內(nèi)部電極的露出于所述第2面的部分的第1電極部分,和配置于所述第3面并連接于第1電極部分的第2電極部分,所述電容器素體包含由所述第1內(nèi)部電極和所述第2內(nèi)部電極夾持的素體區(qū)域,所述第1和第2端子電極的所述第2電極部分,在從所述第2方向進行透視的時候,在其所述第1方向上的端部中,以夾持所述素體區(qū)域的所述第1方向上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形式,在垂直于所述第1和第2方向的第3方向上互相分離。
2. 如權利要求l所記載的層疊電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電極部分具有,從所述第3面的所述第1方向上的端部 開始延伸并在所述第3方向上互相分離的一對第1區(qū)域,各個所述第1區(qū)域的面積Al,和在各個所述第1區(qū)域中從所述第 2方向進行透視的時候與所述素體區(qū)域相重疊的部分的面積A2的關系 為滿足下式0《A2/A1《0.50。
3. 如權利要求1或者2所記載的層疊電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電極部分進一步含有以連接一對所述第1區(qū)域的形式延 伸的第2區(qū)域,在從所述第2方向進行透視的時候,所述第2區(qū)域不與所述素體區(qū)域相重疊。
4. 如權利要求1 3的任何一項所記載的層疊電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容器素體還具有,以連接所述第1和第2面的形式在所述 第1方向上延伸并在所述第3方向上互相相對的第4以及第5面,所述第1和第2端子電極分別具有,配置于所述第4以及第5面 并連接于所述第1和第2電極部分的第3電極部分,在從所述第3方向進行透視的時候,所述第3電極部分與所述素 體區(qū)域不相重疊。
5. —種層疊電容器,其特征在于 具備電容器素體,其具有互相相對的第1和第2面、以連接所述第1 和第2面的形式在所述第1和第2面相對的第1方向上延伸的第3面, 并具有介電特性;第1內(nèi)部電極以及第2內(nèi)部電極,夾持著所述電容器素體的至少 一部分以相對于第2方向的形式被配置于所述電容器素體內(nèi),所述第2 方向垂直于所述第1方向并且垂直于所述第3面,所述第1內(nèi)部電極 的端部露出于所述第1面,所述第2內(nèi)部電極的端部露出于所述第2 面;第1端子電極,其具有配置于所述第1面并連接于所述第1內(nèi)部 電極的露出于所述第1面的部分的第1電極部分,和配置于所述第3 面并連接于所述第1電極部分的第2電極部分;第2端子電極,其具有配置于所述第2面并連接于所述第2內(nèi)部電極的露出于所述第2面的部分的第1電極部分,和配置于所述第3 面并連接于所述第1電極部分的第2電極部分,所述電容器素體包含由所述第1內(nèi)部電極和所述第2內(nèi)部電極夾 持的素體區(qū)域,在從所述第2方向進行透視的時候,所述第1和第2端子電極的 所述第2電極部分與所述素體區(qū)域不相重疊。
6.如權利要求5所記載的層疊電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容器素體還具有,以連接所述第1和第2面的形式在所述 第1方向上延伸并在垂直于所述第1和第2方向的第3方向上互相相 對的第4以及第5面,所述第1和第2端子電極分別具有,配置于所述第4以及第5面 并連接于所述第1和第2電極部分的第3電極部分,在從所述第3方向進行透視的時候,所述第3電極部分與所述素 體區(qū)域不相重疊。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層疊電容器,其具備電容器素體,其具有互相相對的第1和第2面、以連接第1和第2面的形式在第1和第2面相對的第1方向上延伸的第3面;第1內(nèi)部電極以及第2內(nèi)部電極,夾持著電容器素體的至少一部分以相對于第2方向的形式被配置于電容器素體內(nèi),第2方向垂直于第1方向且垂直于第3面;第1端子電極,其具有第1電極部分和第2電極部分;第2端子電極,其具有第1電極部分和第2電極部分。第1和第2端子電極的第2電極部分,在從第2方向進行透視的時候,在其第1方向上的端部中,以夾持在由第1內(nèi)部電極和第2內(nèi)部電極所夾持的素體區(qū)域的第1方向上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形式,在垂直于第1和第2方向的第3方向上互相分離。
文檔編號H01G4/005GK101315832SQ200810108839
公開日2008年12月3日 申請日期2008年5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5月30日
發(fā)明者和田健, 富樫正明 申請人:Tdk株式會社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