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連接器,尤其涉及一種焊接于印刷電路板的連接
器o
背景技術:
隨著電子工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各種電子產品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且隨著 科技的進步和人們使用要求的提高,電子設備的輕薄化日益成為了電子產品 研發(fā)的趨勢,這也在本產業(yè)引起了激烈的競爭。
現(xiàn)有的連接器產品在與印刷電路板相互連接時,大多采用將連接器直接 焊接于印刷電路板表面的方式。相應的,連接器也在其金屬外殼或塑膠本體 的底部向下凸伸設置焊接腳或插接部件,用以固定該連接器。由于上述連接 方式的焊接實現(xiàn)于印刷電路板的表面,從而加大了采用該焊接技術的電子產 品的厚度,不但不符合產品輕薄設計的趨勢,不滿足消費市場對輕薄化產品 的需求,也浪費了印刷電路板表面寶貴的設計空間。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目的是針對上述背景技術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連接器,以節(jié) 省印刷電路板表面的設計空間,并降低使用本實用新型連接器的電子產品的 厚度。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連接器包括一絕緣本體,若干端 子及一金屬外殼,該絕緣本體具有若干端子槽,對應收容該等端子,金屬外 殼套設于該絕緣本體外部。該絕緣本體的主體上表面兩側向前延伸并分別形 成一第一前臂及一第二前臂,該第一前臂向下凸伸設置第一固定柱,該第二 前臂向下延伸設置第二固定柱,該等固定柱的末端與該絕緣本體的主體底部
齊平。所述金屬外殼的頂板兩側分別向前延伸形成一扣合于所述第一前臂的
第一遮擋部及一扣合于所述第二前臂的第二遮擋部。該第一遮擋部于邊緣處
向下彎折延伸形成和第一固定柱相間隔設置的第一插接腳,該第二遮擋部于 邊緣處向下彎折延伸形成和第二固定柱相間隔設置的第二插接腳,該等插接 腳的末端略低于所述兩固定柱的末端。
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連接器通過設置于絕緣本體前端的固定柱與金屬 外殼前端的插接腳插固于印刷電路板邊緣的對應插孔結構,固接于印刷電路 板的一側,從而節(jié)省了印刷電路板表面寶貴的設計空間,減小了使用該連接 器的電子產品的厚度,也順應了電子產品輕薄化的設計趨勢。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連接器的立體分解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絕緣本體的立體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絕緣本體另一角度的立體圖。
圖4是顯示端子組裝于絕緣本體時的立體組合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金屬外殼的立體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連接器的立體組合'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連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體組合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連接器的又一角度的立體組合圖,
圖中各元件的附圖標記說明如下
連接器 主體
第二前臂
第一固定柱
第一固定塊
凹槽
端子槽
狹槽
導電端子 固持部
I
II
lllb
112a
113
115
121
121b
131
133
20a
21
絕緣本體 第一前臂 凹角
第二固定柱
第二固定塊
承座
端子孔
夾持槽
夾片
端子
接地端子 長形本體
10
llla 1110 112b 114
12
121a
13 132 20 20b 22
彎折部23焊接部24
金屬外殼30頂板31
第一遮擋部311a第二遮擋部311b
第一插接腳312a第;插接腳312b
嵌合口313嵌合孔314
折片315底板32
凹口321防呆槽322
凸片323側板33
缺槽331夾持片33具體實施方式
為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構造特征、所實現(xiàn)目的及效果,以 下例舉實施例并配合圖式詳予說明。
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連接器1包括一絕緣本體10、若干端子20及 一金屬外殼30。該絕緣本體10內部收容該等端子20以傳導電信號,外部 套設所述金屬外殼30,以實現(xiàn)信號屏蔽及固定本實用新型連接器1的效果。
請參閱圖2,絕緣本體10具有一主體11,該主體11是呈橫向延伸的矩 形框架結構,其前表面為挖空狀。該主體ll的上表面前端的兩側分別向前 延伸并形成等長的一第一前臂111a及一第二前臂lllb。該第一前臂111a 的前端外側頂角處向內挖空形成一凹角1110。該第一前臂llla前端由該凹 角1110內側向下凸伸設置一圓柱狀的第一固定柱112a。該第二前臂lllb 前端內側經切割形成一斜面,該斜面外側向下延伸設置一圓柱狀的第二固定 柱112b。該第一固定柱112a、第二固定柱112b分別向下延伸,其末端與該 絕緣本體10底部齊平。
該主體11的上表面大致水平,大致橫向中部向上凸伸形成一第一固定 塊113,該第一固定塊113前端齊平于該主體11的前端,后端延伸至該主 體11上表面的縱向中部。該第一固定塊113兩側各凸伸形成一第二固定塊 114。該兩第二固定塊114后端傾斜并逐漸與該主體11的上表面后端齊平, 前端延伸至該主體11上表面的大致縱向中部。該主體11中間橫向設置一排 貫穿主體11的端子孔121a。對應該等端子孔121a,該主體11后側連接一 扁平的板狀承座12。該承座12上表面對應每一端子孔121a開設一狹槽
121b,每一端子孔121a及其對應的狹槽121b組合成一端子槽121,收容一 端子20。另外,該第一前臂llla、第二前臂lllb的基部內側分別向該主體 11的內部凹陷并各形成一凹槽115,該凹槽115上下貫通該主體11。
請結合參閱圖3,主體11下端中部沿其前面向下凸伸形成一橫向延伸 的夾持槽13,且該夾持槽13底部向后側彎折延伸形成一具夾持功能的夾槽 131,該夾槽131的底壁兩側又分別延伸形成一水平凸出的夾片132。該夾 持槽13的中部橫向開設一插槽133,該插槽133 —側與夾槽131貫通,另 一側與外界連通。
請結合參閱圖1與圖4,端子20包括一扁平的固持部21,該固持部21 的一端向后延伸形成較細的長形本體22,另一端向前上方以"S"狀彎折形 成一彎折部23,該彎折部23的末端水平向前延伸形成一焊接部24。在組裝 于絕緣本體10時,該固持部21收容于所述端子孔121a,該長形本體22對 應容置于所述承座12的狹槽121b以與外部裝置(圖未示)電性連接。該彎 折部23向前伸出端子孔121a,焊接部24用來與外部印刷電路板(圖未示) 焊接。
該等端子20可進一步分為導電端子20a及接地端子20b,兩者具有相 同結構,但該接地端子20b的長形本體22比該等導電端子20a的長形本體 22略長。在組裝時,接地端子20b分別組裝于該等端子槽121的兩側與中 間位置。 .
金屬外殼30為包覆于所述絕緣本體10外部,設置有對應的結構。請參 閱圖5,該金屬外殼30包括一頂板31、 一底板32及兩側的側板33。為包 覆所述絕緣本體10的第一前臂llla及第二前臂lllb,該金屬外殼30于頂 板31的兩側分別向前延伸出一第一遮擋部311a及一第二遮擋部311b。該 第一遮擋部31 la前部外側向下彎折形成一第一插接腳312a,該第一插接腳 312a與同側的側板33之間形成一缺槽331。在組裝時,該第一插接腳312a 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柱112a外側。該第二遮擋部311b外側形成和該側的側板 33相連的擋板,并于前端內側向下彎折形成一第二插接腳312b。組裝時, 該第二插接腳312b置于所述第二固定柱112b的內側。該第一插接腳312a、 第二插接腳312b的末端均延伸至該底板.32的平面,略低于該第一固定柱 112a與第二固定柱112b的末端。
該兩插接腳312a、 312b均呈并列相隔設置的兩體結構,其兩分體相對
的一側均為豎直狀,另一側呈上下兩端較窄、中部向外凸出的梭狀,以便于
在插置到外部印刷電路板時起到彈性卡固作用。該等插接腳312a、 312b與 對應固定柱112a、 112b之間相隔一定距離,從而在使用中這兩者都能獨立 插置于外部印刷電路板上對應設置的插孔結構。在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第一 插接腳312a、第二插接腳312b的位置并不限于該第一遮擋部311a及第二 遮擋部311b的側面,也可以分別設置于該兩遮擋部311a、 311b的前端。
請參閱圖5至圖8,所述頂板31的前端中部向內凹陷形成一嵌合口313, 用以卡嵌于該絕緣本體10的第一固定塊113,從而阻止該金屬外殼30在固 定后繼續(xù)前移;該嵌合口 313左右兩側處的頂板31各開設一嵌合孔314, 分別用以卡嵌該絕緣本體10的兩第二固定塊114,以協(xié)助固定該金屬外殼 30;該頂板31前端于該第一、第二遮擋部311a、 311b基部內側各設置一折 片315,在組裝時,該兩折片315向下彎折并卡嵌于絕緣本體10的凹槽115, 以阻止絕緣本體10組合后繼續(xù)前移。該底板32的前端靠近兩側各開設一凹 口 321,該兩凹口 321之間夾持形成一凸片323。在組裝時,絕緣本體10 的夾槽131夾持該凹口 321,該夾片132協(xié)助夾持該金屬外殼30的底板32, 且該凸片323插置于該插槽133以固定金屬外殼30與絕緣本體10的連接。 另外,該底板32后部向上縱向設置兩防呆槽322,該兩防呆槽322位于絕 緣本體10的承座12下方,其間距符合業(yè)界通用的標準設計,以能容納外部 設備的插入為準。該金屬外殼30的一側壁33中部向外側凸出設置一薄片狀 夾持片332,以在本實用新型連接器1焊接于外部印刷電路板時作夾持之用, 以保持其水平焊接。
如上所述,通過設置于絕緣本體10前端的第一、第二固定柱112a、 112b 與金屬外殼30前端的第一、第二插接腳312a、 312b,本實用新型連接器1 插接到外部印刷電路板的對應插孔結構,從而固接于印刷電路板的一側,因 此節(jié)省了印刷電路板表面寶貴的設計空間,減小了使用該連接器1的電子產 品的厚度,也順應了電子產品輕薄化發(fā)展的設計趨勢。
權利要求1.一種連接器,包括絕緣本體,具有一橫向延伸的主體,該絕緣本體開設有若干端子槽;若干端子,對應收容于該絕緣本體相應的端子槽;及金屬外殼,包覆于該絕緣本體外側,包括一頂板、一底板及兩側板;其特征是所述絕緣本體的主體上表面兩側分別向前延伸并形成第一前臂及第二前臂,該第一前臂向下凸伸設置第一固定柱,該第二前臂向下凸伸設置第二固定柱,該等固定柱的末端與該絕緣本體的主體底部齊平;所述金屬外殼的頂板兩側分別向前延伸形成一扣合于第一前臂的第一遮擋部及一扣合于第二前臂的第二遮擋部,該第一遮擋部于邊緣處向下彎折延伸形成和第一固定柱相間隔的第一插接腳,該第二遮擋部于邊緣處向下彎折延伸形成和第二固定柱相間隔的第二插接腳,該等插接腳的末端略低于所述固定柱的末端。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第二插接腳均 為并列相隔設置的兩體結構,其兩個分體相對的一側均為豎直狀,另一側均 呈上下兩端窄、中部外凸的梭狀。
3.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前臂于前端的外 側頂角向內凹陷形成一凹角,所述第一固定柱設置于該凹角內側,所述第二 前臂前端內側形成一斜面,所述第二固定柱設置于該斜面外側。
4. 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插接腳形成于第 一遮擋部外側前端,使得該第一插接腳.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柱的外側,該第二 遮擋部外側形成擋板,所述第二插接腳形成于第二遮擋部內側前端,使得該 第二插接腳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柱的內側。
5.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是所述主體上表面的橫向中 部向上凸伸形成一第一固定塊,該第一固定塊兩側各凸伸形成一第二固定 塊,該等第二固定塊后端傾斜延伸至該主體上表面的后端,所述金屬外殼于 頂板的前端對應該第一固定塊凹陷形成一嵌合口,對應該兩第二固定塊設置 兩嵌合孔,該第一固定塊抵頂于該嵌合口,兩第二固定塊相應插卡于該兩嵌 合孔。
6.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是所述絕緣本體的主體下端 中部沿其前面向下凸伸形成一橫向延伸的夾持槽,該夾持槽于橫向中部開設 一橫向延伸的狹長插槽,該夾持槽底部向后彎折形成一夾槽,所述金屬外殼 的底板前端中部向前凸伸設置一凸片以插置于該插槽,該凸片兩側各開設一 凹陷的凹口,以插接于該夾槽。
7. 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夾槽底壁兩側分別延伸形成一凸出的夾片,以進一步夾固金屬外殼的底板。
8.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是所述絕緣本體的前端于該 第一、第二前臂基部內側各開設一上下貫通的凹槽,該金屬外殼頂板前端于 該第一、第二遮擋部的基部內側分別設置一長形折片,該折片向下彎折并卡 嵌于該絕緣本體的凹槽。
9.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是所述金屬外殼的一側壁于 中部向外側凸出設置一薄片狀的夾持片。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連接器,包括絕緣本體、收容于該絕緣本體內部的若干端子及套設于該絕緣本體外部的金屬外殼。該絕緣本體的主體上表面兩側分別向前延伸形成第一前臂及第二前臂,該第一前臂向下凸設第一固定柱,該第二前臂向下凸設第二固定柱,該等固定柱末端與該主體底部齊平。所述金屬外殼的頂板兩側分別向前延伸形成扣合于第一前臂的第一遮擋部及扣合于第二前臂的第二遮擋部,該第一遮擋部于其邊緣處向下彎折延伸形成和第一固定柱相間隔設置的第一插接腳,該第二遮擋部于其邊緣處向下彎折延伸形成和第二固定柱相間隔設置的第二插接腳,該等插接腳的末端略低于該等固定柱的末端。本實用新型公開的連接器通過上述結構,達成減小使用本實用新型連接器的電子產品厚度的效果。
文檔編號H01R12/71GK201008032SQ20072004755
公開日2008年1月16日 申請日期2007年1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1月12日
發(fā)明者李華蓮, 林國欽, 峰 竺, 趙欣民 申請人:富港電子(東莞)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