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插座型連接器和插頭型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插座型連接器和插頭型連接器,特別涉及能夠從左右或者上下方向進行插入連接的插座型連接器和插頭型連接器。
背景技術:
用于電連接各構成部件的連接器通常是將一對連接器從對置的方向進行插入連接,但也已公知有如下所述的連接器,即,該連接器由一對第一、第二連接器構成,能夠將第二連接器從第一連接器的一側橫向插入連接到第二連接器上(例如,參照下述專利文獻1)。
圖7是下述專利文獻1記載的連接器的立體圖,該連接器由第一連接器31、第二連接器33構成,在第一連接器31的前端面周緣設有呈コ字狀突出的嵌合卡定部32,同時,在第二連接器33的前端面周緣設有凸緣部34,第二連接器33的凸緣部34插入第一連接器31的コ字狀的嵌合卡定部32內。
根據(jù)這種連接器,第一、第二連接器31、33能夠從橫向進行插入連接,因此當在對置的方向(串聯(lián)連接的方向)上受空間的限制時,適于使用該連接器。并且,由于第二連接器33的凸緣部34嵌合于第一連接器31的嵌合卡定部32,所以不能將第二連接器33從與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拔出。
專利文獻1日本實開平5-6722號公報(圖1、段落 ~ )但是,雖然上述專利文獻1公開的連接器具有上述的特征,但另一方面,第一、第二連接器的外殼是分別利用由絕緣材料構成的合成樹脂形成的,因此,即使兩殼體接合,第一、第二連接器也不會接地連接。因此,作為接地連接的一個方法,具有將安裝在外殼上的信號/電源供給用接觸針(contact pin)轉用為接地用接觸針的方法。但是,當采用該方法時,信號/電源供給用接觸針的個數(shù)變少,或者需要額外的接觸針,并且需要容納該接觸針的空間,從而有可能使連接器大型化。此外,另一方面,要將連接器用作例如高速傳輸用連接器,則必須屏蔽電磁波等,但在上述連接器中不能進行這種電磁屏蔽。另外,第一、第二連接器的接合是將第二連接器的凸緣部嵌合接合于第一連接器的嵌合卡定部,因此成為樹脂制外殼之間的接合,從而很難維持高的機械強度。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就是為了解決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課題而提出的,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插座型連接器和插頭型連接器,它們不需要接地用接觸針,并能夠作為一對連接器從左右或者上下方向進行插入連接,同時,通過金屬殼體之間的接合能夠提高其接合的機械強度。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所述的插座型連接器具備安裝有第一接觸針的合成樹脂制的第一連接器主體,和覆蓋該第一連接器主體的第一金屬制殼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屬制殼體由覆蓋所述第一連接器主體外周的筒狀體構成,該筒狀體的前方從所述第一連接器主體的前面延伸出預定長度而形成第一~第四殼片,這些第一~第四殼片中的第一和第二殼片相互對置,從第一和第二殼片的中途向前端部相互接近的方向折彎且留出預定間隙而形成第一、第二導向卡定部,第三、第四殼片相互對置,在任一方的殼片上形成有插入口,插頭型連接器從所述插入口通過所述間隙被導向并插入連接于第一、第二導向卡定部。
并且,本發(fā)明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所述的插座型連接器中,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有所述插入口的殼片的端緣形成有凹部,該凹部使所述連接器主體的側壁露出。
并且,本發(fā)明第三方面在第一或二方面所述的插座型連接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屬制殼體的所述插入口的內部由所述殼片封閉。
并且,本發(fā)明第四方面在第一~三方面任一方面所述的插座型連接器中,其特征在于,在設有所述第一、第二導向卡定部的殼片中的至少一方的殼片上,形成有限制插頭型連接器向所述插入口方向移動的卡定凸起。
本發(fā)明第五方面所述的插頭型連接器,與本發(fā)明第一~四方面任一方面所述的插座型連接器組合,其特征在于,該插頭型連接器具備筒狀的第二金屬制殼體,其在外周具有一對第一、第二細槽,所述第一、第二細槽從所述插座型連接器的插入口插入并供第一、第二導向卡定部嵌入;和第二連接器主體,其被該第二金屬制殼體覆蓋并安裝有與所述第一接觸針接觸的第二接觸針。
本發(fā)明第六方面在第五方面所述的插頭型連接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型連接器在設有所述第一、第二導向卡定部的殼片中的至少一方的殼片上,形成有限制插頭型連接器向所述插入口方向移動的卡定凸起,所述插頭型連接器在所述細槽內設有與所述卡定凸起卡合的卡定部。
本發(fā)明通過具備上述結構,而能夠實現(xiàn)如下所示的優(yōu)異效果。即,本發(fā)明的插座型連接器和插頭型連接器的接合能夠形成為金屬制殼體之間的接合、即金屬殼體的由殼片構成的一對第一、第二導向卡定部與插頭型連接器的金屬制殼體進行接合,從而機械強度牢固。此外,通過該金屬制殼體之間的接合,兩連接器利用金屬性殼體之間進行接地連接,從而適于用作高速傳輸用連接器。另外,插入口形成在上下或左右,因此在沒有串聯(lián)連接用空間那樣的使用環(huán)境中也是合適的連接器。
此外,如果在插座型連接器中,在其殼片的端緣形成有使連接器主體的側壁露出的凹部,則在插入插頭型連接器時,插頭型連接器的接觸針不會與插座型連接器的金屬制殼片的端緣相接觸,而能夠防止接觸針的損傷、磨損。
此外,若用殼片封閉插座型連接器的插入口內部,則當插入插頭型連接器時,插頭型連接器會碰到所述封閉的殼片而不會從所述插入口的相反側伸出,從而進行定位固定,因此,兩連接器的接觸針之間的連接變得準確。
此外,若在插座型連接器上形成有限制插頭型連接器向插入口方向移動的卡定凸起,在插頭型連接器的細槽內形成卡定部,則兩連接器接合時,該插座型連接器的卡定凸起和插頭型連接器的卡定部相卡合,兩連接器被定位固定,因此接合穩(wěn)固。
圖1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1的插座型和插頭型連接器接合前的立體圖。
圖2是插座型連接器的分解立體圖。
圖3是插頭型連接器的分解立體圖。
圖4是將本發(fā)明的實施例1的插座型和插頭型連接器接合起來并沿水平方向剖切的剖面圖。
圖5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2的插座型和插頭型連接器接合前的立體圖。
圖6是從其他方向觀察圖5的插座型和插頭型連接器的立體圖。
圖7是現(xiàn)有技術的連接器的立體圖。
符號說明1A連接器;2、2A插座型連接器;3、3A連接器主體(第一連接器主體);4貫通孔;5、5A接觸針(第一接觸針);7、7A金屬制殼體(第一金屬制殼體);71、72、7A1、7A2導向卡定部;8a、8A插入口;15、15A插頭型連接器;16連接器主體(第二連接器主體);18、18A接觸針(第二接觸針);20金屬制殼體(第二金屬制殼體);22a、22b狹縫。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
本發(fā)明的最佳實施方式。但是,以下所示的實施方式例示了用于將本發(fā)明的技術思想具體化的插座型連接器和插頭型連接器,并不意味著將本發(fā)明特定于該插座型連接器和插頭型連接器,包含在權利要求的范圍內的其他實施方式也同樣可以適用。
圖1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1的插座型和插頭型連接器接合前的立體圖,圖2是插座型連接器的分解立體圖,圖3是插頭型連接器的分解立體圖,圖4是將插座型連接器和插頭型連接器接合起來并沿水平方向剖切的狀態(tài)的剖面圖。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一對連接器1由插座型連接器2和插頭型連接器15構成,所述插頭型連接器15從該插座型連接器2的左右中的一個方向滑動而進行插入連接。
其中,插座型連接器2例如安裝在印刷配線基板上,如圖2所示,該插座型連接器2具有多個接觸針5;合成樹脂制的連接器主體3,其具有安裝這些接觸針5的貫通孔4;和金屬制殼體7,其覆蓋該連接器主體3的側周面。
連接器主體3由具有上下壁面3a、3b、兩側壁面3c、3d以及前后壁面3e、3f的扁平狀的長方體構成,從后壁面3f朝向前壁面3e形成有接觸針5插入的多個貫通孔4。這些貫通孔4與后述的接觸針5的外形對應而具有長方形狀的開口且形成為上下兩排。此外,前壁面3e形成有在長度方向上平行的2個凹狀槽41、42,接觸針5的接觸部5a位于這些槽內。此外,在上壁面3a的后端部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寬度較寬的凹狀的卡定槽30,另外,在各貫通孔4中形成有卡定部(省略圖示),該卡定部將接觸針5的卡定突起50卡定。
接觸針5具有折彎成コ字狀的接觸部5a,和從該接觸部5a向后方延伸并向下方垂下且通過錫焊等連接在基板上的端子部5b,卡定凸起50設置在接觸部5a和端子部5b之間,該接觸針5是用導電性良好的金屬材料形成的。
由上述結構構成的接觸針5在安裝于連接器主體3的貫通孔4中的狀態(tài)下,其折彎成コ字狀的接觸部5a在前壁面3e的凹狀槽41、42內突出。
如圖2所示,金屬制殼體7是由細長扁平狀的金屬筒狀體形成的,且具有供連接器主體3插入的貫通孔8。即,金屬制殼體7具有與連接器主體3的形狀相吻合的上下壁7a、7b和兩側壁7a、7d,通過對預定大小的金屬板進行折彎加工而形成。在上壁7a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卡定舌片70,該卡定舌片70卡定于連接器主體3的卡定槽30中。此外,在兩側壁7c、7d上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端子片7c’、7d’。而且,在圖2中,一方的端子片7c’被連接器主體3遮擋住了。這些端子片7c’、7d’插入例如基板的安裝孔(省略圖示)中并通過錫焊等與基板導體連接。
金屬制殼體7的上下壁7a、7b和左側壁7c的端部進一步向前方延伸而構成殼片7a’、7b’和7e。這些殼片7a’~7e中,上下殼片7a’、7b’從中途分別向內側折彎而形成一對導向卡定部71、72。這些導向卡定部71、72配置成端部沒有封閉而是留有預定的間隙。后述的插頭型連接器15插入該間隙中。此外,在上下殼片7a’、7b’上朝向內側以預定間隔形成有兩個卡定凸起73、73。而且,在圖2中,下方的殼片7b’的各凸起73、73被遮擋住了。這些凸起與后述的插頭型連接器15的凹狀槽卡合。
此外,在金屬制殼體7的右側壁7d上形成有插入口8a。該插入口8a形成在右側壁7d的端部和一對導向卡定部71、72之間,比該插入口8a更靠里側為插頭型連接器插入用的空腔。接近該插入口8a的右側壁7d在其端緣形成有切口8b。該切口8b的大小形成為當插入連接器主體3時可使主體的前壁面的凹狀槽41、42露出。通過設置該凹狀槽41、42,當插頭型連接器15插入上述插入口8a中時,插頭型連接器15的接觸針18的接觸部19a不會與金屬的右側壁7d的端部沖撞,從而可防止接觸針18損傷、磨損。此外,從左側壁7c延伸出的殼片7e以封閉該空腔內部的方式延伸,從而成為用于防止插頭型連接器15從插入口8a的相反方向脫出的防脫件。
接下來,參照圖3說明與該插座型連接器2接合的插頭型連接器15。
如圖3所示,插頭型連接器15具有多個接觸針18;合成樹脂制的連接器主體16,其具有用于安裝這些接觸針18的貫通孔;金屬制殼體20,其具有供該連接器主體16插入的貫通孔21;和覆蓋該金屬制殼體20的蓋體24。
連接器主體16是由具有上下壁面16a、16b、兩側壁面16c、16d以及前后壁面16e、16f的扁平狀的長方體構成的,并從前壁面16e朝向后壁面16f形成有供接觸針插入的多個貫通孔17。該貫通孔17與后述的接觸針18的外形對應而具有預定的寬度和高度,當在該貫通孔17中安裝了接觸針18時,接觸針18的接觸部19a以從前壁面16e突出的方式被定位(參照圖4)。
在上下壁面16a、16b的前方,在寬度方向、即與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從一個側壁面16c朝向另一個側壁16d形成有直線狀的凹狀細槽18a、18b。在這些細槽18a、18b中插入插座型連接器2的導向卡定部71、72。
接觸針18具有前端彎曲成圓弧狀的接觸部19a和從該接觸部向后方延伸的端子部19b,接觸部19a和端子部19b之間利用彎曲成彈簧狀的連接部190一體地接合,該接觸針18是由導電性良好的金屬形成的。通過設置這樣的連接部190,對接觸部19a賦予預定的接觸壓力。
金屬制殼體20是利用細長扁平狀的由導電性良好的金屬材料構成的筒狀體形成的,并在長度方向上具有供連接器主體16插入的貫通孔21。即,該金屬制殼體20與連接器主體16的形狀對應而具有上下壁20a、20b和兩側壁20c、20d,并通過對預定大小的金屬板進行折曲加工而形成。在上下壁20a、20b上形成有多個卡定孔。此外,在上下壁面20a、20b上,在與連接器主體16的細槽18a、18b對應的部位,從一個側壁面20c朝向另一個側壁20d形成具有與該細槽的寬度大致相同的寬度的狹縫22a、22b。此外,在各狹縫22a、22b中分別形成有兩個凹狀槽23a、23b。插座型連接器2的卡定凸起73、73與這些凹狀槽23a、23b卡合。
蓋體24由覆蓋金屬制殼體20的上下壁面20a、20b和兩側壁面20c、20d的一對扁平狀外殼25a、25b構成,是由合成樹脂形成的。在兩外殼25a、25b的兩側壁附近,形成有接合爪25a’、25b’。此外,該蓋體24在后部形成有孔26(參照圖4),該孔26用于將與接觸針連接的線纜導出。
對于插頭型連接器15的組裝,是分別將接觸針18插入連接器主體16的貫通孔17中并定位固定。接著,將安裝有接觸針18的連接器主體16插入并固定在金屬制殼體20的貫通孔21中。接下來,以殼體的前端部、具體而言以狹縫22a、22b從蓋體24的前面露出的方式將該金屬制殼體20的外周覆蓋(參照圖1)。
當進行這兩個連接器2、15的連接時,將組裝起來的插頭型連接器15從插入口8a插入。該插入是將插座型連接器2的導向卡定部71、72插入插頭型連接器15的各狹縫22a、22b內,同時,將接觸針18的接觸部19a插入凹狀槽41、42中,并使插頭型連接器15在插座型連接器2的空腔內滑動。通過該滑動,插頭型連接器15的接觸針18與插座型連接器2的各接觸針5抵接。
從圖4可知,該抵接是位于插頭型連接器15的左側的接觸針18的接觸部191與位于插座型連接器2的右側的接觸針5的接觸部53抵接,接著,與位于插座型連接器2的中央的接觸針5的接觸部52抵接,然后,與位于插座型連接器2的左側的接觸針5的接觸部51接觸。在該過程中,當接觸針18的接觸部191與接觸部53、52抵接時,該接觸部191借助于接觸部19的連接部190的彈力向端子部方向拉入并移動,最終,對應的接觸部51、191之間彈性接觸。此時,插頭型連接器15的其他接觸針18的接觸部192、193也同樣分別與對應的接觸針5的接觸部52、53彈性接觸。此外,通過插頭型連接器15和插座型連接器2的接合,插座型連接器2的卡定凸起73、73與插頭型連接器15的凹狀槽23a、23b卡合。而且,在圖4中,為了容易理解,將插座型連接器2的多個接觸針5的接觸部5a和插頭型連接器15的多個接觸針18的接觸部19a分別表示為標號51~53和191~193。
此外,對于上述的連接器1,在金屬制殼體7的右側壁7d側形成有插入口8a,但也可以形成在與右側壁7d對置的左側壁7c側。當將插入口8a形成在左側壁7側時,在右側壁7d側形成有封閉空洞的殼片7e。
圖5、圖6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2的插座型和插頭型連接器,圖5是插座型和插頭型連接器接合前的立體圖,圖6是從其他方向觀察圖5的插座型和插頭型連接器的立體圖。上述實施例1對一對連接器1在插座型連接器的左右側壁中的任一方上形成插入口進行了說明,但本實施例2的連接器1A在上下壁面中的任一方上設置插入口,并能夠從上下方向進行插入連接。
即,如圖5、圖6所示,連接器1A由插座型連接器2A和插頭型連接器15A構成,所述插頭型連接器15A從該插座型連接器2A的上下方向的任一方、例如從上方滑動而進行插入連接。其中,插座型連接器2A具有金屬制殼體7A和具備接觸針5A的連接器主體3A,金屬制殼體7A形成有設置在兩側壁上的一對導向卡定部7A1、7A2以及插入口8A。此外,插頭型連接器15A具有蓋體24A、金屬制殼體20A和具備接觸針18A的連接器主體16A。在金屬制殼體20A的兩側面形成有供導向卡定部7A1、7A2插入的一對狹縫22A1、22A2。而且,標號7C是金屬殼片,是用于防止插頭型連接器15A在從上方的插入口8A插入時向下方脫出的防脫件。
該連接器1A的接合只是與實施例1的連接器1的連接方向不同,而連接方法相同,因此省略說明。而且,在該連接器1A中將插入口8A設置在上方,但也可以設置在下方側。
如上述的實施例所示,若采用本發(fā)明的插頭型和插座型連接器,則通過對應于連接器的設置位置的形狀而采用連接方向不同的連接器,從而即使在設置空間較小時也能夠安裝連接器。
權利要求
1.一種插座型連接器,該插座型連接器具備安裝有第一接觸針的合成樹脂制的第一連接器主體,和覆蓋該第一連接器主體的第一金屬制殼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屬制殼體由覆蓋所述第一連接器主體外周的筒狀體構成,該筒狀體的前方從所述第一連接器主體的前面延伸出預定長度而形成第一~第四殼片,這些第一~第四殼片中的第一和第二殼片相互對置,從第一和第二殼片的中途向前端部相互接近的方向折彎且留出預定間隙從而形成第一、第二導向卡定部,第三、第四殼片相互對置,在任一方的殼片上形成有插入口,插頭型連接器從所述插入口通過所述間隙被導向并插入連接于第一、第二導向卡定部。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型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有所述插入口的殼片的端緣形成有凹部,該凹部使所述連接器主體的側壁露出。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插座型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屬制殼體的所述插入口的內部由所述殼片封閉。
4.根據(jù)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插座型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在設有所述第一、第二導向卡定部的殼片中的至少一方的殼片上,形成有限制插頭型連接器向所述插入口方向移動的卡定凸起。
5.一種插頭型連接器,該插頭型連接器與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插座型連接器組合,其特征在于,該插頭型連接器具備筒狀的第二金屬制殼體,其在外周具有一對第一、第二細槽,所述第一、第二細槽從所述插座型連接器的插入口插入并供第一、第二導向卡定部嵌入;和第二連接器主體,其被該第二金屬制殼體覆蓋并安裝有與所述第一接觸針接觸的第二接觸針。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插頭型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型連接器在設有所述第一、第二導向卡定部的殼片中的至少一方的殼片上,形成有限制插頭型連接器向所述插入口方向移動的卡定凸起,所述插頭型連接器在所述細槽內設有與所述卡定凸起卡合的卡定部。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插座型及插頭型連接器,該插座型及插頭型連接器能夠從左右或者上下方向插入連接,作為金屬殼體之間的接合實現(xiàn)了接合的機械強度的提高和接地連接。插座型連接器具有安裝了第一接觸針的第一連接器主體和覆蓋該主體的第一金屬制殼體,第一金屬制殼體由覆蓋第一連接器主體的筒狀體構成,筒狀體的前方從第一連接器主體的前面延伸出預定長度而形成分別對置的第一、第二殼片和第三、第四殼片,一方對置的一對第一、第二殼片的前端部從中途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留出預定間隙折彎而形成第一、第二導向卡定部,另一方對置的一對第三、第四殼片在任一方的殼片上形成有插入口,插頭型連接器從插入口通過間隙被導向并插入連接于第一、第二導向卡定部。
文檔編號H01R13/629GK1983737SQ200610162770
公開日2007年6月20日 申請日期2006年11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11月29日
發(fā)明者戶田賢一, 孔煥焮 申請人:日本壓著端子制造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