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開關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開關,尤其涉及一種檢測用開關。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開關常常設有彈性端子,其一端與開關內(nèi)所設固定端子樞轉連接,另一端可在開關內(nèi)壁或側壁滑動,并通過自身的彈力將開關所設的操作桿保持為上升狀態(tài)。相關的現(xiàn)有技術請參閱中國發(fā)明專利第98117369.1號,其所揭示的開關裝置包括略成矩形的殼體;第一固定端子,設有被配設在上述殼體底部的第一固定接點;第二固定端子,與上述第一固定端子間隔配設;呈U型狀的彈性端子,一端設在殼體底部上可用來滑接接觸第一固定接點上的可動接點,另一端與第二固定接點樞轉連接;操作按鈕,用來按下彈性端子,使其滑動與第一固定接點產(chǎn)生接觸。
然而,第一固定端子與第二固定端子都設在殼體的底部,且是間隔設置,因為底部面積所限,故第一固定接點與第二固定接點面積都較小,當按壓按鈕時,若按壓力較小,彈性端子的一端在殼體底面滑動距離較小而可能未達到第一固定接點處,無法與第一固定接點導通,若按壓力過大,彈性端子一端底面滑動距離過大而可能滑過第一固定接點處,則無法與第一固定接點導接,從而會導致接觸不良。另外,因為第一固定接點設在殼體的底部,使用時可能有灰塵堆積其上,從而造成其與彈性端子接觸不可靠。
實用新型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防止灰塵且接觸穩(wěn)定的開關。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開關包括設有收容空間的殼體、覆蓋在殼體上的蓋體、固設在殼體底部的第一固定端子、固設在殼體底部且與第一固定端子間隔設置的連接端子、設有導接片和翹起部的彈性端子及穿設于蓋體內(nèi)外并可作用在彈性端子的操作桿,其中連接端子一端延伸設置在蓋體上形成接觸部,彈性端子的導接片與第一固定端子樞轉導接,翹起部可相對接觸部滑動以與接觸部相接觸或分離。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開關的連接端子的接觸部是單獨設置在蓋體上,所以可將接觸部的面積做得較大,所以其可與彈性端子穩(wěn)定接觸,并且因為接觸部設置在蓋體上,其與彈性端子的接觸點在頂部,所以可有效防止灰塵堆積在其上。
圖1是本實用新型開關的立體組合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開關的立體分解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開關的部分元件的立體分解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開關的沿圖1A-A線的剖視圖。
圖5是圖4按壓開關后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請參照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開關1包括設有收容空間21的殼體2、覆蓋在殼體2上的蓋體3、與蓋體3相配合的操作桿4、第一固定端子5、連接端子(未標號)及彈性端子7。其中第一固定端子5、連接端子及彈性端子7收容在收容空間21內(nèi)。
殼體2呈框狀,兩側壁對應設有兩梯形塊22,底面設有兩柱狀體23,頂面的四個邊角皆設有突出部24。其中兩柱狀體23與外部設備(未圖示)相配合將開關1穩(wěn)固固定在外部設備上。
蓋體3包括平板部31及自平板部31的兩側邊垂直延伸設置的兩配合部32。其中每一配合部32均設有與殼體2的梯形塊22相配合的缺口321。組裝時,將蓋體3覆蓋在殼體2上,殼體2的兩梯形塊22卡持在配合部32的缺口321處,殼體2的突出部24與蓋體3的平板部31相配合。蓋體3的平板部31的外表面凸設有固持部312,該固持部312為方形,平板部31相對于固持部312的位置設有貫穿固持部312的開口310。另外,平板部31的內(nèi)表面設有楔形塊311。
操作桿4呈長條形,包括長方體41及抵壓部42。組裝時,操作桿4垂直穿設在蓋體3內(nèi)外,其中長方體41套接在平板部31的開口310處,抵壓部42設在平板部31下方。
請參閱圖4及圖5所示,第一固定端子5通過殼體2底部所設的固定部(未標號)固設在殼體2底部,其包括第一基部51、第一接觸部52及第一豎直部53。其中第一基部51是固設在殼體2的底部,第一接觸部52自第一基部51延伸設置在殼體2底部外側,用來與外部設備電性連接。第一豎直部53自第一基部51延伸并垂直在第一基部51,其下部與第一基部51電性連接,其上部設有勾形部530。
連接端子包括第二固定端子6和第三固定端子8,其中第二固定端子6固持在蓋體3的楔形塊311上,其包括固持部61、第二接觸部62及第三接觸部63。其中固持部61固定在楔形塊311內(nèi),第三接觸部63貼附在楔形塊311上且大致垂直于固持部61,第二接觸部62是兩并排分離設置的長條金屬片,其大致垂直于第三接觸部63。
第三固定端子8設置在殼體2底部且與第一固定端子5間隔,其包括第二基部81、第四接觸部82及第二豎直部83,其中第二基部81固設在殼體2的底部,第四接觸部82自第一基部51延伸設置在殼體2底部外側,用來與外部設備電性連接。第二豎直部83與第二基部81且自底部向上部延伸設置,本實施例中第二豎直部83緊貼殼體2的側壁設置。第二豎直部83與第二固定端子6的第二接觸部62恒常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連接端子的第二固定端子6和第三固定端子8是分離設置的,當然,也可將連接端子的第二固定端子6和第三固定端子8一體設置,該連接端子固設在殼體2底部且與第一固定端子5間隔設置,其一端自底部向上延伸設置。
彈性端子7由具有彈性的金屬制成,其大致呈″U″形,其一端設有與第一固定端子5的勾形部530樞轉導接的導接片71,另一端設有翹起部72,該翹起部72比導接片71窄且前端呈半圓形。組裝時,該翹起部72從第二固定端子6的兩第二接觸部62之間穿過并抵接在楔形塊311上。
使用時,按壓操作桿4使其向下移動,抵壓部42抵壓彈性端子7中部,使其彈性形變,彈性端子7的一端繞導接片71轉動,并使翹起部72在楔形塊311上滑動,進而使翹起部72與第二固定端子6的第三接觸部63電性連接,因為第二固定端子6單獨設置在蓋體3上,故可將第三接觸部63的面積做得較大,以利于與翹起部72穩(wěn)定接觸。當釋放操作桿4時,通過彈性端子7的彈力使操作桿4向上移動,彈性端子7的翹起部72在楔形塊311上反方向滑動,從而與第二固定端子6的第三接觸部63分離。
權利要求1.一種開關,包括設有收容空間的殼體、覆蓋在殼體上的蓋體、固設在殼體底部的第一固定端子、固設在殼體底部且與第一固定端子間隔設置的連接端子、設有導接片和翹起部的彈性端子及穿設于蓋體內(nèi)外并可作用在彈性端子的操作桿,其特征在于連接端子一端延伸設置在蓋體上形成接觸部,彈性端子的導接片與第一固定端子樞轉導接,翹起部可相對接觸部滑動以與接觸部相接觸或分離。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端子包括第二固定端子及第三固定端子,其中第二固定端子固設在蓋體上,包括第三接觸部及自第三接觸部延伸設置的第二接觸部,第三固定端子固設在殼體底部且與第一固定端子間隔設置,包括第二豎直部,其中第二豎直部自底部向上延伸且與第二固定端子的第二接觸部電性連接。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固定端子的第二豎直部貼附于殼體。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桿包括長方體及抵壓部,蓋體設有開口,長方體套接在開口處,抵壓部設在開口下方。
5.如權利要求1或4所述的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桿垂直穿設在蓋體內(nèi)外。
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觸部是兩并排分離設置的長條金屬片。
7.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觸部在其中間設有間隔槽,彈性端子的翹起部從第二接觸部的間隔槽穿過抵接在蓋體上。
8.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端子包括設有勾形部的第一豎直部。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端子的導接片與第一固定端子的勾形部樞轉導接。
10.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底部設有固定部,第一固定端子通過固定部固設在殼體底部。
專利摘要一種開關,包括設有收容空間的殼體、覆蓋在殼體上的蓋體、固設在殼體底部的第一固定端子、固設在殼體底部且與第一固定端子間隔設置的連接端子、設有導接片和翹起部的彈性端子及穿設于蓋體內(nèi)外并可作用在彈性端子的操作桿,其中連接端子一端延伸設置在蓋體上形成接觸部,彈性端子的導接片與第一固定端子樞轉導接,翹起部可相對接觸部滑動以與接觸部相接觸或分離。通過如此設置,可將接觸部的面積做得較大,所以其與彈性端子接觸更加穩(wěn)定。
文檔編號H01H13/52GK2674622SQ20032011982
公開日2005年1月26日 申請日期2003年11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11月19日
發(fā)明者周飛榮, 中瀨雄章, 胡永輝 申請人:富士康(昆山)電腦接插件有限公司, 鴻海精密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