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超小型微波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有關(guān)連接器,尤其是有關(guān)插座是焊接于電路板上的超小型微波連接器。
請參閱圖4、圖5所示,制造該連接器的插座時,是將公端子料帶130的公端子13,置于外殼料帶110的外殼11中空的中央處(如圖5所示),然后置于模具內(nèi)以塑膠材料射出形成絕緣體12。之后,切斷下端131及連接片111與料帶的連接,即成為如圖6、圖7所示的插座10。該插座10的連接片111是于制造時作為固定外殼11之用。由外殼11底部兩側(cè)延伸的導片112才是用于焊接于電路板上作為接地之用。該連接片111突出于絕緣體12的外側(cè),于組裝時易碰觸其鄰近其他的電子組件而造成短路。且該連接片111被切斷的邊緣甚為鋒利,于組裝時易割傷組裝人員的手指。請參閱圖5所示,因外殼11僅由連接片111連接外殼料帶110,于射出成型絕緣體12時,易使外殼11產(chǎn)生偏移,使公端子不能置于外殼11的中央處,造成不良品。且在切斷連接片111時,使外殼11與連接片111的連接處受到單一方向的力量,易使外殼111變形,造成不良品。
請參閱圖2、圖8所示,該插頭20于組裝時,其母端子23及同軸線(圖中未繪出)連同絕緣體22是呈垂直角度的放入殼體21的中央孔211內(nèi)。而后,將同軸線的內(nèi)導線焊接或夾持于母端子23的頂面232。由于母端子23的頂面232并無任何擋塊,于結(jié)合同軸線的內(nèi)導線時,甚難控制內(nèi)導線置于頂面232的長度,且不易穩(wěn)固的將內(nèi)導線焊接于頂面232上。若僅以夾持的方式將內(nèi)導線固定于頂面232上,當電路板被晃動或移動時,易造成內(nèi)導線脫離頂面232的現(xiàn)象,而無法傳輸信號。
為改善上述連接器結(jié)構(gòu)上的問題所造成制造上及使用上的諸多缺點,及能降低產(chǎn)品制造時的不良率,節(jié)省制造成本。并使連接器的公端子及母端子穩(wěn)固結(jié)合,能更穩(wěn)定的傳輸信號,經(jīng)創(chuàng)作人一再研究后終完成本實用新型。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種超小型微波連接器,使公端子與母端子具有較穩(wěn)固的結(jié)合構(gòu)造,以提升信號傳輸?shù)钠焚|(zhì)。
本實用新型一種超小型微波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是包括插座及插頭;該插座具有一金屬外殼,該外殼下端結(jié)合一絕緣體;該絕緣體伸入外殼內(nèi)部且于中央部分形成一凸出端;該凸出端內(nèi)部結(jié)合一公端子,該公端子的下端伸出絕緣體及外殼的外側(cè);該插頭具有一金屬殼體,該殼體結(jié)合一絕緣體;該絕緣體的中空部結(jié)合一母端子;該母端子具有一頂面;該頂面向下彎折的一背片;該背片兩側(cè)彎折兩觸片。
其中該母端子的頂面具有一向下凸出的擋部,及于擋部后端兩側(cè)各設有向下彎折的擋片。
其中該背片與頂面連接處設有凹槽。
其中該擋部是一片體,該片體是頂面向下沖制一孔而形成。
其中該外殼底端兩側(cè)各具導片,該兩導片穿過絕緣體的兩相對應的孔后再向外側(cè)反折,使導片固定于絕緣體底端的槽孔內(nèi);該公端子的底端固定于絕緣體底端的另一槽孔內(nèi)。
其中該公端子為實心,其底端的一部分彎折于公端子的下端。
其中該公端子為實心,其底端彎折于公端子下端的外側(cè)。
其中該公端子上端為圓弧狀。
其中該兩觸片及兩擋片在該背片的同側(cè)。
其中該兩觸片及兩擋片在該背片的不同側(cè)。
圖2為已知連接器的插頭剖面圖。
圖3為已知連接器的母端子立體圖。
圖4為已知的公端子料帶及外殼料帶立體圖。
圖5為已知公端子料帶及外殼料帶結(jié)合絕緣體的立體圖。
圖6為已知連接器的插座立體圖。
圖7為已知連接器的插座底端朝上的立體圖。
圖8為已知插頭的組件分解圖。
圖9為已知連接器的插座及插頭立體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連接器的插座及插頭立體圖。
圖11為本實用新型的母端子第一實施例立體圖。
圖12為本實用新型的母端子第一實施例未彎折狀態(tài)的立體圖。
圖13A、B為本實用新型插頭實施例的組件分解圖。
圖14為本實用新型的母端子第二實施例立體圖。
圖15為本實用新型的母端子第二實施例未彎折狀態(tài)的立體圖。
圖16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公端子料帶結(jié)合外殼料帶立體圖。
圖17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公端子料帶及外殼料帶結(jié)合絕緣體的立體圖。
圖18為本實用新型連接器的插座第一實施例立體圖。
圖19為本實用新型連接器的插座第一實施例底端朝上立體圖。
圖20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公端子料帶及外殼料帶結(jié)合絕緣體的立體圖。
圖21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外殼料帶結(jié)合絕緣體的立體圖。
圖22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插座組裝示意圖。
圖23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插座立體圖。
圖24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插座剖面圖。
圖25為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插座立體圖。
圖26為本實用新型第五實施例插座組裝示意圖。
圖27為本實用新型第六實施例公端子料帶立體圖。
圖28為本實用新型第六實施例公端子料帶結(jié)合絕緣體的立體圖。
圖29為本實用新型第六實施例插座組裝示意圖。
圖30為本實用新型公端子彎折底端第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31為本實用新型公端子彎折底端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32為本實用新型第七實施例插座組裝示意圖。
圖33為本實用新型第八實施例插座組裝示意圖。
另本實用新型的母端子41的頂面413具有一向下凸出的擋部414,及于擋部414后端兩側(cè)各設有向下彎折的擋片415。利用擋部414可固定伸入同軸線的內(nèi)導線的長度,并將內(nèi)導線焊接于擋部414及兩擋片415之間。本實用新型使內(nèi)導線伸入頂面413下方的長度可獲得固定,并可使內(nèi)導線穩(wěn)定的焊接于頂面413下方,可提升同軸線與母端子結(jié)合作業(yè)的速度,并可提升結(jié)合的穩(wěn)固性。
請參閱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母端子41未組裝時,其兩觸片411及背片相對于頂面413呈未向下方彎折的狀態(tài)。該背片與頂面413連接處設有凹槽415,以利背片向下彎折時,且具有固定的彎折位置。
請參閱圖13A、圖13B所示,本實用新型插頭于被組裝時,其母端子41及同軸線(圖中未繪出),連同絕緣體42是呈平行的放入殼體43的孔431內(nèi),而后將同軸線的內(nèi)導線焊接于擋部414及兩擋片415之間。圖13A所示的觸片411在頂面413的同一側(cè),而擋片415在頂面413的另一側(cè)。圖13B所示的觸片411與擋片415在頂面413的另一側(cè)。本實用新型插頭的組裝較圖8所示已知插頭的組裝作業(yè)更方便,且使內(nèi)導線與母端子的結(jié)合更穩(wěn)定。
請參閱圖14、圖15所示,本實用新型母端子44的第二實施例是將圖11、圖12所示的母端子41的擋部414設成一片體441,該片體441是由頂面442向下沖制一孔443而形成。
請參閱圖15、圖17所示,制造本實用新型連接器的插座時,是將公端子料帶330的公端子33置于外殼料帶310的外殼31中空的中央處(如圖16所示),然后置于模具內(nèi)以塑膠材料射出形成絕緣體32(如圖17所示)。之后,切斷下端331及兩導片311與料帶的連接,即成如圖18、圖19所示的插座30。本實施例的插座30的外殼31直接以兩導片311連接外殼料帶310(請參閱圖17所示),故外殼31與外殼料帶310的接觸較為穩(wěn)固,于射出成型絕緣體32時較不會使外殼31產(chǎn)生偏移,造成不良品。且在切斷兩導片311時,是使外殼31的兩側(cè)對稱受力,較不會使外殼31變形,造成不良品。又本實用新型不具有如圖9所示已知插座10外殼11具有突出絕緣體12外側(cè)的連接片111,故不會碰觸鄰近其他電子組件造成短路,也不會割傷組裝人員的手指等的缺點。
請參閱圖20所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外殼料帶340,是使相鄰外殼34的導片341分別連接一“T”形連接片342的兩端,該連接片342的另一端連接于外殼料帶340上,使外殼34的兩端皆有連接片342固定,也能達成如圖17所示以外殼料帶310制造插座時所獲得的效果。
請參閱圖21所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外殼料帶510,是于外殼51兩側(cè)的導片511分別連接一縱向連接片512,該縱向連接片512的另一端連接一橫向連接片513。該橫向連接片513的兩端分別連接于兩平行的外殼料帶510上。本實施例是先將絕緣體52射出成型于外殼51的下端。
請參閱圖22所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是以由圖21所示制成的外殼51結(jié)合絕緣體52,再進行公端子53的插入絕緣體52中央孔內(nèi)的作業(yè),以形成如圖23所示的插座50。該插座50的公端子53(請參閱圖24所示)具有榫531,當公端子53的上端及榫531穿出絕緣體52的中央孔521后,由榫531扣于絕緣體中央孔521的外側(cè),并使公端子53的下端532彎折于絕緣體52的下端,使公端子53與絕緣體52穩(wěn)固的結(jié)合。
本實施例的公端子53是利用車床制成,具有較佳的接觸面,可與母端子更緊密的接觸。本實施例的外殼51為無接縫式抽制成型、或為利用車床制成。請參閱圖25所示,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的插座50的外殼51,是由一片體有接縫式卷成。
請參閱圖26所示,本實用新型第五實施例的插座70的組裝步驟,是先將外殼71底端兩側(cè)的導片711穿過絕緣體72的兩相對應的孔后再向外側(cè)反折,使導片711固定于絕緣體72底端的槽孔721內(nèi)。然后插入公端子73,將公端子73的底端731固定于絕緣體52底端的另一槽孔722內(nèi),即完成插座70的組裝。
請參閱圖27、圖28、圖29所示,本實用新型第六實施例的組裝插座,是以公端子料帶830的公端子83(如圖27所示),進行絕緣體82射出成型的包覆,以形成如圖28所示的絕緣體82結(jié)合公端子83的結(jié)構(gòu)。然后再如圖26所示方式使外殼81與絕緣體82相結(jié)合,即完成插座80的組裝(如圖29所示)。
請參閱圖30、圖31所示,本實用新型公端子90為實心沖壓成型、或利用車床制成,其底端901的一部分可彎折于公端子90的下端(如圖30所示),或彎折于公端子90下端的外側(cè)(如圖31所示)。
請參閱固32所示,第七實施例是以由圖21所示制成的外殼91結(jié)合絕緣體92,再進行以如圖30所示公端子90的插入絕緣體92中央孔內(nèi)的作業(yè),以形成插座93。
請參閱圖33所示,第八實施例是以由圖21所示制成的外殼91結(jié)合絕緣體92,再進行以如圖31所示公端子90的插入絕緣體92中央孔內(nèi)的作業(yè),以形成插座94。
本實用新型插座的外殼直接利用導片連接外殼料帶,不需另設連接片的設計,可利用前述多種方式制成,除可配合機器設備的條件進行多樣化的制造,使插座更容易制造,且可降低不良率,節(jié)省制造成本。
以上所記載,僅為利用本實用新型技術(shù)內(nèi)容的實施例,任何熟悉本項技術(shù)的運用本實用新型所為的修飾、變化,皆屬本實用新型主張的專利范圍,而不限于實施例所揭示的內(nèi)容。
權(quán)利要求1.一種超小型微波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是包括插座及插頭;該插座具有一金屬外殼,該外殼下端結(jié)合一絕緣體;該絕緣體伸入外殼內(nèi)部且于中央部分形成一凸出端;該凸出端內(nèi)部結(jié)合一公端子,該公端子的下端伸出絕緣體及外殼的外側(cè);該插頭具有一金屬殼體,該殼體結(jié)合一絕緣體;該絕緣體的中空部結(jié)合一母端子;該母端子具有一頂面;該頂面向下彎折的一背片;該背片兩側(cè)彎折兩觸片。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超小型微波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該母端子的頂面具有一向下凸出的擋部,及于擋部后端兩側(cè)各設有向下彎折的擋片。
3.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超小型微波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該背片與頂面連接處設有凹槽。
4.如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超小型微波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該擋部是一片體,該片體是頂面向下沖制一孔而形成。
5,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超小型微波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該外殼底端兩側(cè)各具導片,該兩導片穿過絕緣體的兩相對應的孔后再向外側(cè)反折,使導片固定于絕緣體底端的槽孔內(nèi);該公端子的底端固定于絕緣體底端的另一槽孔內(nèi)。
6.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超小型微波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該公端子為實心,其底端的一部分彎折于公端子的下端。
7.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超小型微波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該公端子為實心,其底端彎折于公端子下端的外側(cè)。
8.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超小型微波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該公端子上端為圓弧狀。
9.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超小型微波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該兩觸片及兩擋片在該背片的同側(cè)。
10.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超小型微波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該兩觸片及兩擋片在該背片的不同側(cè)。
專利摘要一種超小型微波連接器,是包括插座及插頭;插座具有一金屬外殼,外殼下端結(jié)合一絕緣體;絕緣體伸入外殼內(nèi)部且于中央部分形成一凸出端;凸出端內(nèi)部結(jié)合一公端子,公端子的下端伸出絕緣體及外殼的外側(cè),其上端具圓弧端;插頭具有一金屬殼體,殼體結(jié)合一絕緣體;絕緣體的中空部結(jié)合一母端子;母端子具有由一背片彎折而出的兩觸片;母端子的頂面具有一向下凸出的擋部,及于擋部后端兩側(cè)各設有向下彎折的擋片;利用擋部可固定伸入同軸線的內(nèi)導線的長度,并將內(nèi)導線焊接于擋部及兩擋片之間;利用兩觸片及背片與插座的公端子相接觸,更能使母端子穩(wěn)固的套接公端子,較不易因搖晃而脫落,具有較穩(wěn)定的信號傳輸功能。
文檔編號H01R24/00GK2553529SQ02233790
公開日2003年5月28日 申請日期2002年5月22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2年5月22日
發(fā)明者黃棟樑, 陳松文 申請人:技志企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