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光學式錄放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6746086閱讀:150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光學式錄放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對參數(shù)、規(guī)格不同的多種信息記錄媒體上的信息進行記錄、重現(xiàn)或抹除的光學式錄放裝置。
迄今為止,重現(xiàn)CD(高密度盤)、LD(激光盤)等光盤的光盤重現(xiàn)裝置已經(jīng)被廣泛地投入實用。這樣的光盤重現(xiàn)裝置是把從光源射出的半導體激光之類的光束經(jīng)過物鏡聚焦照射到盤信號面上,并由光檢測器檢測來自光盤的反射光,從而來重現(xiàn)記錄在光盤上的信息。
近年來,正在使上述那樣的光盤上的記錄密度高密度化,因此,就出現(xiàn)了與原來的光盤規(guī)格不同的光盤。
也就是說,記錄信息的單位即凹坑的大小在CD上是大約0.83μm,而在新提出的DVD(數(shù)字視盤)上則是0.4μm。而且,就記錄信息的行間隔即軌跡節(jié)距而言,CD是1.6μm,DVD則縮小到0.74μm。
可是,光盤的記錄密度取決于讀取形成在光盤上的信息記錄用的微小的凹坑的光學傳感頭(光學拾音器)所照射的記錄·重現(xiàn)用的光束的光點的大小。
該光點的直徑由所使用的光束的波長和物鏡的數(shù)值孔徑NA(數(shù)值孔徑)決定,并由下式表示光點直徑=k×光束的波長/數(shù)值孔徑NA其中k是常數(shù)。因此,要通過減小光點來讀取高密度的光盤時,必須用波長短的光束或者使用數(shù)值孔徑NA大的物鏡。
一般的光學傳感頭只有一個物鏡,用對應于高密度的光盤的物鏡即數(shù)值孔徑NA大的物鏡的光學傳感頭多半不能讀取原來規(guī)格的光盤。這是因為,按照原來的規(guī)格即使光盤的翹曲大,在某種程度上是被容許的,但是使用高密度用的光學傳感頭時,如果光盤對物鏡有傾斜,光點的散亂就變大,所以只容許光盤有很小的翹曲。
光點的散亂還受光盤厚度的影響,即厚度薄的光盤即使光盤傾斜,光點的散亂也小。因此,厚度薄的盤有時也被用作高密度的光盤的基板。
現(xiàn)在,有各種各樣不同方案的光學式錄放裝置,能用同一個裝置重現(xiàn)不同規(guī)格的多種光盤上的信息。
例如在日本公開專利JP-A-6-124477中披露了一種光學傳感頭,是在準直透鏡和偏光束分光鏡之間配置液晶濾光片,通過調整加在設置于該液晶濾光片上的電極的電壓來調整入射到物鏡上的光束的光束直徑,來切換物鏡的數(shù)值孔徑NA,從而用同一裝置重現(xiàn)不同記錄密度的光盤上的信息。
在日本公開專利JP-A-5-54406中披露了另一種光學傳感頭,是通過在物鏡的光束入射側插入抽出對應于不同厚度的多種盤基板的使光束無像差地聚焦的波面修正透鏡的方法,用同一裝置重現(xiàn)不同記錄密度的光盤。
但是,因為這些現(xiàn)有技術的任何一種都不能自由設定物鏡的焦點位置,所以,由各個盤的厚度、規(guī)格所決定的盤面擺動(由盤的翹曲等產(chǎn)生的)的值自然就決定了物鏡的可動范圍。而且,光學傳感頭的厚度尺寸由物鏡的可動范圍來決定。

圖16表示重現(xiàn)DVD11和CD12上的信息時的DVD11和CD12與物鏡4的位置關系,其中中心線的左側表示重現(xiàn)DVD11上的信息的狀態(tài),而中心線右側表示重現(xiàn)CD12上的信息的狀態(tài)。
如該圖所示,在用對應于DVD11的光學系統(tǒng)的光學傳感頭來重現(xiàn)CD12上的信息的情況下,當決定CD12的工作距離(從物鏡4到CD12的距離,以下簡稱WD)2時,如下所述,DVD11的工作距離(從物鏡4到DVD11的距離,以下也簡稱WD)1就被自動地決定。這是由DVD11和CD12中的信息記錄面的位置不同而且光從盤下面通過盤到信息記錄面的光學長度的不同(基板厚度Dt1、Dt2的不同)所決定的。
即當取DVD11的基板厚度Dt1為0.6mm、取CD12的基板厚度Dt2為1.2mm時,因為DVD11和CD12中的光點位置的差(物理距離之差)是Dt2-Dt1=0.6mm,所以光學距離(相當于DW1-DW2)就是用折射率除上述物理距離之差得到的值約為0.6/1.5=0.4。
因此,由于在CD12中WD2約為1.6mm(后述),所以DVD11的WD1自然就是WD1=WD2+光學距離=1.6+0.4=2.0mm這樣,按照上述現(xiàn)有的構成,DVD11的WD1大,其結果,就產(chǎn)生了光學傳感頭大型化的問題。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進行參數(shù)、規(guī)格各不相同的多種信息記錄媒體上的信息的記錄、重現(xiàn)或抹除的薄型的光學式錄放裝置。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按照本發(fā)明的光學式錄放裝置是一種把光照射到厚度和記錄密度各不相同的信息記錄媒體上進行信息的記錄、重現(xiàn)或抹除的光學式錄放裝置,該裝置包括在第1信息記錄媒體上形成規(guī)定直徑的光點的同時,在與上述第1信息記錄媒體的記錄密度不同的第2信息記錄媒體上形成與上述直徑不同直徑的光點的被設定的物鏡;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第2信息記錄媒體與上述物鏡的距離分別根據(jù)上述第1、第2信息記錄媒體的盤面擺動標準來設定。
按照上述的構成,由于上述第1、第2信息記錄媒體與上述物鏡的距離分別根據(jù)上述第1、第2信息記錄媒體的盤面擺動標準來設定,所以與不考慮盤面擺動的現(xiàn)有技術相比,可以減小物鏡與第1信息記錄媒體或第2信息記錄媒體之間的距離,因此,按照上述的構成就能夠使裝置的厚度比原來的更薄。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按照本發(fā)明的光學式錄放裝置是一種把來自光源經(jīng)過物鏡的光照射到厚度和記錄密度各不相同的信息記錄媒體上進行信息記錄、重現(xiàn)或抹除的光學式錄放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光源與信息記錄媒體之間的光路上,與上述物鏡同一中心地設置有形成環(huán)狀并遮擋上述光的一部分的遮光器,同時設置有根據(jù)需要插入在光源與物鏡之間的光路上用來把形成在信息記錄媒體上的焦點的位置變更為對應于所使用的信息記錄媒體的焦點位置的焦點位置變更器。
按照上述的構成,由光源射出的光經(jīng)過物鏡照射到信息記錄媒體上,這時,透過物鏡的光被設置在光源與記錄媒體之間的光路上的遮光器遮擋住一部分。而且,未被遮光器遮擋的光即透過上述遮光器的內側或外側的光被物鏡聚焦,并在信息記錄媒體上形成對應于信息記錄媒體的適當大小的光點。要把上述遮光器的內徑和外徑設定得合適,以便提高透過物鏡的光的利用效率。
因為在光源與物鏡之間的光路上根據(jù)需要插入有焦點位置變更器,所以焦點的位置能根據(jù)所使用的信息記錄媒體來變更。這樣,與不設定焦點位置變更器的現(xiàn)有技術相比,就有可能減小規(guī)定的信息記錄媒體與物鏡之間的距離,結果,就能夠實現(xiàn)裝置的薄型化。
因此,按照上述結構,能夠得到同時實現(xiàn)光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和裝置的薄型化的光學式錄放裝置。
通過以下的描述能充分了解本發(fā)明的其它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參照附圖的如下說明將使本發(fā)明的益處更加清楚。
附圖簡要說明圖1a是表示用本發(fā)明的光學式錄放裝置重現(xiàn)DVD上的信息時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
圖1b是表示用上述光學式錄放裝置重現(xiàn)CD上的信息時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
圖2是表示上述光學式錄放裝置的一構成例的剖視圖。
圖3a是表示透過物鏡的光束聚焦到DVD的信息記錄面上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
圖3b是圖3a中的A部放大的剖視圖。
圖3c是表示透過上述物鏡的光束聚焦到CD上的信息記錄面上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
圖3d是圖3c中的B部放大的剖視圖。
圖3e是上述物鏡的剖視圖和俯視圖。
圖4a是表示透過一部分成全息透鏡的物鏡的光束聚焦在DVD上的信息記錄面上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
圖4b是圖4a中的C部放大的剖視圖。
圖4c是表示透過上述物鏡的光束聚焦在CD的信息記錄面上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
圖4d是圖4c中的D部放大的剖視圖。
圖4e是上述物鏡的剖視圖和俯視圖。
圖5表示盤與物鏡的間隙和物鏡的工作距離、物鏡的必要可動范圍、盤面擺動標準的關系的剖視圖。
圖6a是表示在上述光學式錄放裝置中用擴散光重現(xiàn)DVD上的信息時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
圖6b是表示在上述光學式錄放裝置中用擴散光重現(xiàn)CD上的信息時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
圖7a是表示在原來的光學式錄放裝置中重現(xiàn)DVD上的信息時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
圖7b是表示在原來的光學式錄放裝置中重現(xiàn)CD上的信息時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
圖8是表示在具有遮光器和焦點位置變更透鏡的光學式錄放裝置中重現(xiàn)DVD上的信息時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
圖9是表示在上述光學式錄放裝置中重現(xiàn)CD上的信息時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
圖10是上述遮光器的俯視圖。
圖11是表示用上述遮光器重現(xiàn)DVD上的信息時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
圖12是表示用上述遮光器重現(xiàn)CD上的信息時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
圖13是表示使用為減少透過上述遮光器的外側的光的光通量而設計的貼合在上述焦點位置變更透鏡上的孔徑片重現(xiàn)DVD上的信息時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
圖14是使用上述孔徑片重現(xiàn)CD上的信息時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
圖15a是由全息透鏡構成的焦點位置變更透鏡的側視圖。
圖15b是上述焦點位置變更透鏡的俯視圖。
圖15c是圖15a中的P部的放大圖。
圖16是表示重現(xiàn)DVD上的信息和CD上的信息時的DVD和CD與物鏡的位置關系的剖視圖。根據(jù)圖1至圖7對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說明如下。
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的光學式錄放裝置設置有光源1、準直透鏡2、反射鏡3和物鏡4。
光源1射出例如半導體激光之類的光束,準直透鏡使由光源1射出的光成為平行光束5,反射鏡3反射來自準直透鏡2的光束5,并被配置得能夠把該光束5導至物鏡4。物鏡4具有把入射來的光束5聚焦并在例如DVD11(第1信息記錄媒體)的信息記錄面上形成光點的功能。
該物鏡4被安裝在保持體6上,上述保持體6由具有柔軟性且能上下左右搖動的支持件7支持著。支持支持件7的基座8與上述光源1、準直透鏡2以及反射鏡3一起被安裝在外殼9內。
物鏡4被設定得一方面在DVD11上形成規(guī)定直徑的光點,同時能在記錄密度不同于DVD11的CD12(第2信息記錄媒體)上形成不同于上述光點直徑的光點。也就是說,如圖3a、c、e所示,上述物鏡4的光入射側同心地形成有外徑Da的環(huán)狀區(qū)4a、外徑Db的環(huán)狀區(qū)4b、直徑Dc的圓盤狀區(qū)4c。設定外徑Da來決定用于在DVD11的信息記錄面上形成小光點的大數(shù)值孔徑NA,設定外徑Db來決定用于在CD12的信息記錄面上形成大光點的小數(shù)值孔徑NA。這樣,就根據(jù)DVD11和CD12的數(shù)值孔徑來設定物鏡4的焦點位置。另一方面,設定直徑Dc來決定光通量的平衡,這樣來把透過區(qū)域4a、4c的光的光通量的和與透過區(qū)域4b的光的光通量之比設定為適當?shù)谋壤?,從而能夠重現(xiàn)各種盤上的信息。
按照上述的構成,準直透鏡2使由光源1射出的光成為平行光束5(光束直徑Da),再由反射鏡3改變方向后入射到物鏡4,并且,上述光束5由物鏡4聚焦為一點。在這里,如圖3a中的A部的放大圖即圖3b所示,重現(xiàn)DVD11上的信息時,透過物鏡4的區(qū)域4a、4c的光就被照射到DVD11的信息記錄面上成為光點。如圖3c中的B部的放大圖即圖3d所示,重現(xiàn)CD12上的信息時,透過物鏡4的區(qū)域4b的光就被照射到CD12的信息記錄面上成為光點。這樣,使用物鏡4就能夠設定對應于多種光盤的多個焦點位置和數(shù)值孔徑NA,從而就能夠重現(xiàn)多種光盤上的信息。
如圖4a、c、e所示,也可以用光束的入射側的一部分呈全息透鏡形狀的物鏡4′來替代物鏡4使用。這種情況下,如圖4a中的C部的放大圖即圖4b所示,當重現(xiàn)DVD11上的信息時,透過物鏡4′的光就被照射到DVD11的信息記錄面上成為光點;如圖4c中的D部的放大圖即圖4d所示,重現(xiàn)CD12上的信息時,透過物鏡4′的凹凸區(qū)域4′a的光就被照射到CD12的信息記錄面上成為光點。因此,即使在使用物鏡4′的情況下,也能夠設定對應于多種光盤的多個焦點位置和數(shù)值孔徑NA,從而也能夠重現(xiàn)多種光盤。
以下來說明本實施例中的光學式錄放裝置的厚度尺寸。首先,在圖2中,設從DVD11的下面到物鏡4的上面的尺寸(工作距離)為WD;物鏡4的厚度為Lt;物鏡4的必要可動范圍為Δ;大數(shù)值孔徑NA所必要的光束5的外徑為Da;小數(shù)值孔徑NA所必要的光束的外徑為Db(參照圖1);吸收反射鏡的加工誤差和裝配誤差的寬余量為α。光學傳感頭的高度H由下式表示H=WD+Lt+Δ/2+Da+α(或H=WD+Lt+Δ/2+Db+α)在這里,WD的計算過程如下。如圖5所示,盤面擺動標準F對DVD11是±0.3mm,對CD12(參照圖3)是±0.5mm。就是說,對必須大光束直徑的DVD11來說,盤面標準F嚴格,而對可以用小光束直徑的CD12來說,盤面標準F就比較寬松。
裝配時的盤載置位置與光學傳感頭的載置位置的相對尺寸誤差是±0.3mm,這樣,物鏡4的必要可動范圍Δ就是以上各項之和,即DVD11是1.2mm(±0.6mm),CD12是1.6mm(±0.8mm.)。而且,例如確保0.3mm的間隙G,即使物鏡4在最上位置也不會與盤接觸。
因此,用WD=F+Δ/2+G,DVD11和CD12中的工作距離WD1、WD2就分別是WD1=0.3+0.6+0.3=1.2mm以上WD2=0.5+0.8+0.3=1.6mm以上物鏡4的厚度Lt因其材料或設計不同而稍有差異,在本實施例中為2.0mm。如圖1a和b所示,用數(shù)值孔徑NA為0.6的DVD11,其光束直徑Da約為φ4.0mm;用數(shù)值孔徑NA為0.38的CD12,其光束直徑Db約為φ2.5mm。在本實施例中,寬余量α取為0.2mm。
因此,用前述公式得到光學傳感頭的高度H1、H2分別為H1=WD1+Lt+(Δ1)/2+Da+α=1.2+2.0+1.2/2+4.0+0.2=8.0mmH2=WD2+Lt+(Δ2)/2+(Db/2+Da/2)+α=1.6+2.0+1.6/2+(2.5/2+4/2)+0.2=7.85mm在這里,光學傳感頭的高度由H1、H2之中高的一個來決定,即8.0mm。
順便要提及的是,因為原來WD1=2.0mm、WD2=1.6mm,同樣在圖7a和圖7b中求出光學傳感頭的高度H1、H2,分別為H1=WD1+Lt+(Δ1)/2+Da+α=2.0+2.0+1.2/2+4.0+0.2=8.8mmH2=WD2+Lt+(Δ2)/2+(Db/2+Da/2)+α=1.6+2.0+1.6/2+(2.5/2+4/2)+0.2=7.85mm
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光學傳感頭的高度為8.8mm,因此,按照本發(fā)明就能得到比原來薄0.8mm的光學傳感頭。
這樣,通過根據(jù)DVD11、CD12的盤面擺動標準F來設定WD1、WD2,就能根據(jù)DVD11、CD12的盤面擺動標準F來設定物鏡4的焦點位置。這種情況下,與不考慮盤面擺動標準F的原來的情況相比能夠減小物鏡4與DVD11之間的距離,即減小WD1,因此,按照上述的構成能夠把裝置的厚度做得比原來的更薄。
在本實施例中,由于使用形成區(qū)域4a·4b·4c的物鏡4,所以物鏡4的焦點位置就根據(jù)DVD11、CD12的數(shù)值孔徑NA來設定。就是說,照射到DVD11、CD12上的光點直徑根據(jù)物鏡4的數(shù)值孔徑NA自動地被決定,這樣,就能夠分別在DVD11、CD12上確實地形成規(guī)定直徑的光點。
在本實施例中,把物鏡4配置得使重現(xiàn)DVD11上的信息時的物鏡4的可動范圍在重現(xiàn)CD12上的信息時的物鏡4的可動范圍之中。而且,要把物鏡4配置得使重現(xiàn)DVD11上的信息時的物鏡4的最上點與重現(xiàn)CD12上的信息時的物鏡4的最上點一致,這樣,重現(xiàn)DVD11上的信息時的物鏡4的最下點與重現(xiàn)CD12上的信息時的物鏡4的最下點之差變大。
在此,在圖1a和圖1b中,設物鏡4的最上點與DVD11的距離為T1,物鏡4的最下點與DVD11的距離為B1;同樣,設物鏡4的最上點與CD12的距離為T2,物鏡4的最下點與CD12的距離為B2。T1、B1、T2、B2分別表示如下T1=WD1-(Δ1)/2B1=WD1+(Δ1)/2+LtT2=WD2-(Δ2)/2B2=WD2+(Δ2)/2+Lt其中,為使Δ1≤Δ2時,T1≥T2、B1≤B2;Δ1>Δ2時,T1≤T2、B1≥B2;由物鏡4的區(qū)域4a、4b、4c(參照圖3)的形狀來設定WD1、WD2。
這樣,由于重現(xiàn)必須大的光束直徑的信息記錄媒體(例如DVD11)時的物鏡4的可動范圍在重現(xiàn)必須小的光束直徑的信息記錄媒體(例如CD12)時的物鏡4的可動范圍之中,所以物鏡4的可動區(qū)域就成為必要的最小限度范圍,結果就能夠使物鏡4的驅動機構(未圖示)的負擔達到最小限度。
而且,取B1<B2,就把物鏡4配置得使重現(xiàn)CD12上的信息時的物鏡4的最下點的位置BP包含在入射到反射鏡3之前的光束直徑Da的光束中,而不包含在入射到反射鏡3之前的光束直徑Db的光束中。這樣,物鏡4的可動范圍本身就進一步降低,而且,照射到CD12上的光束不被物鏡4遮擋,而由反射鏡3反射并確實地被導向CD12。因此,按照上述的構成,不會遮擋必要的光路,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物鏡4的可動范圍,從而能夠進一步使裝置薄型化。
并把WD1、WD2設定得使在(B2-B1)<(Da-Db)/2時,(T2-T1)≥(Da-Db)/2-(B2-B1),從而能夠使光學傳感頭的厚度達到最小限度。
如圖6所示,即使在入射到反射鏡3的光不是平行光的擴散光情況下,也可以像上述那樣來配置物鏡4,即把物鏡4配置得使重現(xiàn)CD12上的信息時的物鏡4的最下點的位置BP包含在入射到反射鏡3之前的光束直徑Da的光束中,而不包含在入射到反射鏡3之前的光束直徑Db的光束中。這樣,能夠得到與本實施例同樣的效果。根據(jù)圖8至圖15對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例說明如下。為說明方便起見,在具有與實施例1所用的零部件同樣功能的零部件上標注同樣的標號,并省略其說明。
在上述的實施例1中,為使Δ1≤Δ2時,T1≥T2、B1≤B2;Δ1>Δ2時,T1≤T2、B1≥B2;由物鏡4的區(qū)域4a、4b、4c(參照圖3)的形狀來設定WD1、WD2。并且把透過區(qū)域4a、4c的光的光通量的總和與透過區(qū)域4b的光的光通量之比設定為適當?shù)谋壤?,這樣就能夠重現(xiàn)各種盤(DVD11、CD12)。
在這里,當把透過區(qū)域4a、4c的光的光通量的總和與透過區(qū)域4b的光的光通量之比設定為例如2∶1時,只有由光源1射出的光的2/3的光照射到DVD11上,由光源1射出的光的1/3的光照射到CD12上。也就是說,像上述那樣進行設定的情況下,光的利用率降低,照射到DVD11或CD12上的光量不足。
另一方面,本申請的同一申請人在先在日本專利申請JP8-130167號中提出了一種光學式錄放裝置,是在光源與信息記錄媒體之間的光路中設置一個呈環(huán)狀與物鏡同心的遮光片(遮光裝置),用來遮擋照射到上述記錄媒體上的光的一部分。
在這里,Chul Woo Lee等在“A Compact Disc Compatible Digital VideoDisc Pickup Using Annular Mask”論文等中報告了以下的研究結果。即在上述的裝置中,例如如果把上述遮光片的內徑設定為2.4mm,把外徑設定為2.7mm,由光源射出的光的9/10的光就被照射到高密度盤即DVD上,而由光源射出的光的4/10的光被照射到低密度盤即CD上。結果,與不用遮光片的情況相比就能夠把DVD中的不穩(wěn)定性減少5%。
總之,在上述的裝置中與實施例1中所述的裝置相比,DVD的光利用率提高到1.35倍,CD的光利用率提高到1.2倍。但是,本申請的同一申請人在先提出的裝置中,并沒有像實施例1中所說明的那樣把WD1、WD2設定得恰到好處,所以不能實現(xiàn)裝置的薄型化。
以下來說明在本實施例中把上述的遮光片適用于實施例1中說明的裝置來提高光的利用率同時能實現(xiàn)裝置的薄型化的例子。
圖8和圖9是表示本實施例中的光學式錄放裝置的概略構成的剖視圖。上述裝置是在實施例1所述的裝置內設置有根據(jù)需要插入在光源1與物鏡4之間的光路中的焦點位置變更透鏡21(焦點位置變更器)。
焦點位置變更透鏡21由例如光束入射側呈凹狀的球面凹透鏡構成,該焦點位置變更透鏡21具有把形成在信息記錄媒體上的焦點的位置變更為對應于所使用的信息記錄媒體的焦點的位置的功能,也就是說,焦點位置變更透鏡21被設計得例如在重現(xiàn)CD12上的信息時工作距離成為實施例1中所示的WD2(1.6mm),并且能把透過焦點位置變更透鏡21的光準確地聚焦在CD12的信號面上。
在焦點位置變更透鏡21的光束入射側貼合有孔徑片22,孔徑片22在中央處有孔徑22a,并且形成為與焦點位置變更透鏡21同心的環(huán)狀,孔徑片22具有遮擋住入射到物鏡4的光的一部分的功能。該孔徑片22由第1支持件23支持著,第1支持件23又由第2支持件24所支持。
第2支持件24能夠在作為驅動源的致動器31的作用下以其自身為轉軸沿圖中箭頭P方向轉動,而致動器31由后述的孔徑片驅動電路34來驅動,因此,通過致動器31使第2支持件24轉動,就能把焦點位置變更透鏡21插入撤出光源1與物鏡4之間的光路中。也就是說,第1支持件23、第2支持件24經(jīng)孔徑片22支撐焦點位置變更透鏡21的同時,具有把焦點位置變更透鏡21插入撤出光源1與信息記錄媒體之間的光路中的作為權利要求20所記載的支持部的功能。
這樣,來變更焦點位置變更透鏡21的配置位置就能夠構成由焦點位置變更透鏡21和遮光片25(后述)的組合成的多種合成光學系統(tǒng),并且該第2支持件24被設置在不遮擋由光源1射出的光束5的位置上。
由于按照焦點位置變更透鏡21的配置位置來構成多種合成光學系統(tǒng),所以即使使用厚度或記錄密度不同的哪種記錄媒體都能夠容易地進行處置,即能夠確實地提供對應于所使用的記錄媒體的合成光學系統(tǒng)。
在本實施例中,根據(jù)所使用的記錄媒體設置有選擇上述多種合成光學系統(tǒng)中的一個光學系統(tǒng)的控制電路32(光學系統(tǒng)選擇裝置),控制電路32根據(jù)盤判別電路33中的盤判別結果來驅動孔徑片驅動電路34,從而驅動致動器31,根據(jù)所使用的信息記錄媒體使焦點位置變更透鏡21成為規(guī)定的配置。
總之,在本實施例中,重現(xiàn)DVD11上的信息時,如圖8所示,由第2支持件24的轉動來使焦點位置變更透鏡21撤離光源1與物鏡4之間的光路,由控制電路32的控制來驅動致動器31。另一方面,重現(xiàn)CD12上的信息時,如圖9所示,由第2支持件24的轉動來使焦點位置變更透鏡21插入到光源1與物鏡4之間的光路中,由控制電路32的控制來驅動致動器31。
這樣,就能夠用根據(jù)所使用的信息記錄媒體準確地選擇的合適的合成光學系統(tǒng)確實地進行信息的重現(xiàn)。
在物鏡4的光束入射側設置有半透明或不透明的遮光片25,如圖10所示,遮光片25與物鏡4同心,并呈環(huán)狀,遮光片25的內徑和外徑分別被設定為例如2.4mm和2.7mm。這樣,如上述的論文中所報告的那樣,與實施例1中所說明的裝置相比,就能提高光的利用率。
遮光片25被設置在物鏡4上或與物鏡4的移動動作聯(lián)動的部位,這樣,遮光片25就遮擋住入射到物鏡4的光束5的一部分,結果,入射到物鏡4的光束5就被實質上分離為通過遮光片25的內側的光束和通過其外側的光束兩部分光束。
在上述的構成中,如圖8所示,在重現(xiàn)DVD11的情況下,在控制電路32的控制下,驅動致動器31,并使第2支持件24轉動,從而使焦點位置變更透鏡21從光源1與物鏡4之間的光路中撤離。這樣,從光源1射出的光不透過焦點位置變更透鏡21,而是由準直透鏡2變成為平行光束5,再由反射鏡3改變行進方向后入射到物鏡4。
這時,由于在物鏡4上設置有上述的遮光片25,所以,入射到物鏡4上的光束5的一部分被該遮光片25遮擋,而且,如圖11所示,物鏡4把透過遮光片25內側和外側的光束5a、5b大致匯聚為一點,并照射到DVD11的信號面上成一光點。這時的工作距離與實施例1相同,為WD1(1.2mm)。
另一方面,如圖9所示,在重現(xiàn)CD12上的信息的情況下,在控制電路32的控制下,驅動致動器31,并使第2支持件24轉動,從而把焦點位置變更透鏡21插入到光源1與物鏡4之間的光路中。這樣,從光源1射出的光經(jīng)焦點位置變更透鏡21入射到準直透鏡2,而且由準直透鏡2變成為平行光束5,再由反射鏡3改變行進方向后入射到物鏡4。
這時,由于在物鏡4上設置有上述的遮光片25,所以,入射到物鏡4上的光束5的一部分被該遮光片25遮擋,而且,如圖12所示,物鏡4把透過遮光片25內側的光束5a大致匯聚為一點,并照射到CD12的信號面上成一光點。這時的工作距離與實施例1相同,為WD2(1.6mm)。
這樣,由于把像上述那樣設定的遮光片適用于實施例1說明的裝置上,所以與上述裝置相比提高了光的利用率。由于在光源1與物鏡4之間根據(jù)需要插入有焦點位置變更透鏡21,所以能根據(jù)所使用信息記錄媒體來變更焦點位置,而且,這時的DVD11、CD12的工作距離分別與實施例1的一樣,是WD1、WD2。
因此,按照上述的構成,與不設置焦點位置變更透鏡21的原來的情況相比,能夠減小規(guī)定的信息記錄媒體(例如DVD11)與物鏡4之間的距離,同時能夠使裝置薄型化,結果,得到同時實現(xiàn)光的利用率的提高和裝置的薄型化的光學式錄放裝置。
在重現(xiàn)CD12時,像先前提出的日本專利申請JP8-130167號所記載的那樣,透過遮光片25的外側的光束5b并不聚焦在CD12的信號面上,就是說,上述的光束5b幾乎不影響CD12的重現(xiàn),只有透過遮光片25的內側的光束5a匯聚到CD12的信號面上形成焦點。因此,用來在CD12的信號面上形成焦點的物鏡4的數(shù)值孔徑NA就根據(jù)遮光片的內徑來決定。
因此,即使把孔徑片22的內徑設定得使透過遮光片25的外側的光束5b的光通量變少,也不影響物鏡4的孔徑數(shù),也能夠正常地重現(xiàn)CD12。這里,圖13和圖14表示具有這樣設定內徑的孔徑片22的光學式錄放裝置的概略構成。具體地就是,把孔徑片22的內徑設定得比遮光片25的內徑大,但比物鏡4的孔徑小。
如圖13所示,在重現(xiàn)DVD11上的信息的情況下,在控制電路32的控制下,驅動致動器31,并使第2支持件24轉動,從而使焦點位置變更透鏡21從光源1與物鏡4之間的光路中撤離。這時,與上述一樣,從光源1射出的光不透過焦點位置變更透鏡21,而是由準直透鏡2變成為直徑為Da的平行光束5,再由反射鏡3改變行進方向后入射到物鏡4。物鏡4把透過遮光片25內側和外側的光束5a、5b大致匯聚為一點,并在DVD11的信號面上形成焦點。
另一方面,如圖14所示,在重現(xiàn)CD12的情況下,在控制電路32的控制下,驅動致動器31,并使第2支持件24轉動,從而把焦點位置變更透鏡21插入到光源1與物鏡4之間的光路中。這樣,從光源1射出的光中的透過孔徑片22的孔徑22a的光透過焦點位置變更透鏡21入射到準直透鏡2,并由準直透鏡2變成為直徑為Db的平行光束5,再由反射鏡3改變行進方向后入射到物鏡4。
這時,因為孔徑片22的內徑被設定得大于遮光片25的內徑而小于物鏡4的孔徑,就是說設定得透過遮光片25外側的光束5b的光通量少,所以,不聚焦在CD12的信號面上的不要的光束5b的至少一部分被孔徑片22遮擋。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盡可能不利用上述的不要的光束5b,主要利用透過遮光片25內側的必要光束5a,這就能夠進行信息的記錄、重現(xiàn)或抹除。
在本實施例中,雖然焦點位置變更透鏡21是由球面凹透鏡構成,但并不僅僅限定于此。焦點位置變更透鏡21可以是能夠通過同物鏡4的復合根據(jù)所使用的信息記錄媒體來設定目的的WD1、WD2的透鏡。也就是說,焦點位置變更透鏡21也可以由上述透鏡以外的例如球面凸透鏡、非球面透鏡、利用全息圖像的透鏡(全息元件)等構成。即使在這種情況下,與本實施例相同,也能在所使用的信息記錄媒體上準確地形成對應于該信息記錄媒體的焦點。
原來,為了變更焦點位置來完全補償像差,必須用非球面透鏡來構成焦點位置變更透鏡21。但是,這種情況下,所受到的制約是必須使物鏡4的光軸與非球面透鏡的光軸高精度地重合。另一方面,雖然球面透鏡不能完全補償像差,但是,對光軸的重合精度卻能有某種程度地放寬,因此,常常用球面透鏡構成焦點位置變更透鏡21。
非球面透鏡的表面形狀用眼看起來與球面透鏡無太大不同,但使物鏡4的光軸與非球面透鏡的光軸一致,就可以說是能夠完全補償像差的理想形狀。
如圖15a至圖15c所示,所謂由全息元件構成的焦點位置變更透鏡是有多條同心圓狀的槽的全息透鏡。該圖的a是上述全息透鏡的側視圖,b是上述全息透鏡的俯視圖,該圖的c是該圖的a中的P部的放大圖。
物鏡4的形狀也可以是在先提交的申請JP8-130167號上所記載的各種形狀,這種情況下當然就不必設置遮光片25。
雖然在實施例1、2中描述了重現(xiàn)DVD11和CD12上的信息的情況,即使在這些信息記錄媒體上進行信息記錄或抹除的情況下,當然也能得到與實施例1、2同樣的效果。
如上所述,關于本發(fā)明的光學式錄放裝置是一種把光照射到厚度和記錄密度各不相同的信息記錄媒體上進行信息記錄、重現(xiàn)或抹除的光學式錄放裝置,該裝置包括在第1信息記錄媒體上形成規(guī)定直徑的光點的同時,在與上述第1信息記錄媒體的記錄密度不同的第2信息記錄媒體上形成與上述直徑不同直徑的光點的物鏡;該物鏡的焦點位置數(shù)據(jù)上述第1、第2信息記錄媒體的盤面擺動標準來設定。
按照上述的構成,物鏡被設定得在第1信息記錄媒體上形成規(guī)定直徑的光點的同時,在與上述第1信息記錄媒體記錄密度不同的第2信息記錄媒體上形成與上述直徑不同直徑的光點。
這時,由于根據(jù)上述第1、第2信息記錄媒體的盤面擺動標準來設定物鏡的焦點位置,所以,與不考慮盤面擺動的原來的情況相比,能夠減小物鏡與第1信息記錄媒體或第2信息記錄媒體之間的距離。因此,按照上述的構成能夠使裝置的厚度比原來的更薄。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光學式錄放裝置,最好的是上述物鏡的焦點位置根據(jù)上述物鏡的數(shù)值孔徑來設定。
按照上述的構成,照射到第1、第2信息記錄媒體上的光點直徑自動地按照物鏡的孔徑數(shù)來決定,這樣,就能夠把各自所規(guī)定直徑的光點確實地形成在第1、第2信息記錄媒體上。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光學式錄放裝置,最好的是一方信息記錄媒體中的物鏡的可動范圍被包含在另一方信息記錄媒體中的物鏡的可動范圍之中。
按照上述的構成,由于一方信息記錄媒體中的物鏡的可動范圍最好被包含在另一方記錄媒體中的物鏡的可動范圍之中,物鏡的可動范圍就為必要的最小范圍。因此,按照上述的構成,能夠比原來更減輕加在物鏡驅動機構上的負擔。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光學式錄放裝置,最好把上述第1、第2信息記錄媒體中記錄密度低的一方的信息記錄媒體中的物鏡的可動范圍的最下點設定得低于記錄密度高的一方的信息記錄媒體中的物鏡的可動范圍的最下點。
按照上述構成,由于記錄密度低的信息記錄媒體中的物鏡的可動范圍的最下點低,所以原來可動范圍大的上述物鏡的可動范圍本身整體變低,因此,按照上述構成,能夠確實使裝置薄型化。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光學式錄放裝置,最好把上述第1、第2信息記錄媒體中記錄密度低的一方的信息記錄媒體中的物鏡的可動范圍的最下點包含在照射到記錄密度的一方的信息記錄媒體的入射到反射鏡之前的光束中。
按照上述的構成,由于物鏡的可動范圍的最下點包含在照射到記錄密度高的一方的信息記錄媒體的入射到反射鏡之前的光束中,所以,上述物鏡的可動范圍本身就更低,因此,按照上述的構成,能使裝置進一步薄型化。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光學式錄放裝置,最好按照焦點位置變更器件的配置位置構成多種由焦點位置變更器件和遮光裝置的組合而構成的合成光學系統(tǒng)。
按照上述的構成,由于由上述焦點位置變更器件和上述遮光裝置的組合而構成多種合成光學系統(tǒng),所以,即使使用厚度或記錄密度不同的哪種信息記錄媒體,都能夠容易地進行處置,即能夠確實地提供對應于所使用的信息記錄媒體的合成光學系統(tǒng)。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光學式錄放裝置,最好設置有根據(jù)所使用的信息記錄媒體選擇上述多種合成光學系統(tǒng)中的一個光學系統(tǒng)的光學系統(tǒng)選擇位置。
按照上述構成,用光學系統(tǒng)選擇裝置根據(jù)所使用的信息記錄媒體選擇上述多種合成光學系統(tǒng)中的一個光學系統(tǒng),因此,能夠用根據(jù)所使用的信息記錄媒體準確選擇的合適的合成光學系統(tǒng)確實地進行信息的記錄、重現(xiàn)或抹除。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光學式錄放裝置,最好設置中央處有孔徑部并能遮擋入射到上述物鏡的光的一部分的孔徑部件,上述的孔徑部件的內徑被設定得大于上述遮光裝置的內徑。
按照上述的構成,設置有中央處有孔徑部并能遮擋入射到上述物鏡的光的一部分的孔徑部件。
這里,例如在記錄密度低的信息記錄媒體中進行信息的記錄、重現(xiàn)或抹除的情況下,透過上述遮光裝置的外側的光束不聚焦在上述記錄媒體上,所以對信息的記錄、重現(xiàn)或抹除幾乎沒有影響。另一方面,透過上述遮光裝置的內側的光束匯聚在上述信息記錄媒體上,并在該信息記錄媒體上形成焦點,因此,用來在上述記錄媒體上形成焦點的物鏡的孔徑數(shù)就根據(jù)遮光裝置的內徑來決定。
但是,按照上述的構成,由于上述孔徑部件的內徑被設定得大于上述遮光裝置的內徑,所以上述物鏡的孔徑數(shù)不變化。因此,能使上述物鏡的數(shù)值孔徑不受影響,而能夠主要利用透過上述遮光裝置的內側的必要的光束來進行信息的記錄、重現(xiàn)或抹除。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光學式錄放裝置,最好設置有中央處有孔徑部并能遮擋入射到上述物鏡的光的一部分的孔徑部件,上述的孔徑部件的內徑被設定得小于上述遮光裝置的內徑。
按照上述的構成,設置有中央處有孔徑部并能遮擋入射到上述物鏡的光的一部分的孔徑部件。這里,該孔徑部件的內徑被設定得小于上述物鏡的孔徑,這樣,不聚焦在上述信息記錄媒體上的不需要的光的至少一部分就被上述孔徑部件遮擋。
這里,例如在記錄密度低的信息記錄媒體中進行信息的記錄、重現(xiàn)或抹除的情況下,透過上述遮光裝置的外側的光束不聚焦在上述記錄媒體上,所以對信息的記錄、重現(xiàn)或抹除幾乎沒有影響。另一方面,透過上述遮光裝置的內側的光束聚焦在上述記錄媒體上,并在該記錄媒體上形成焦點。
因此,按照上述構成,由于上述孔徑部件的內徑被設定得小于上述物鏡的孔徑,所以能夠把不匯聚在上述信息記錄媒體上的不要的光盡可能地遮擋住而不被利用,主要利用透過上述遮光裝置內側的必要的光束來進行信息的記錄、重現(xiàn)或抹除。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光學式錄放裝置,最好在設置有支持上述焦點位置變更部件的同時又把該焦點位置變更部件插入撤出光源與信息記錄媒體之間的光路中的支持部件。
按照上述構成,由于用支持部件來把上述焦點位置變更部件插入撤出光源與信息記錄媒體之間的光路中,所以能夠變更上述焦點位置變更部件的配置位置,而構成多種合成光學系統(tǒng)。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光學式錄放裝置,上述焦點位置變更部件最好是球面透鏡。
按照上述構成,由于上述焦點位置變更部件是球面透鏡,所以,能夠在信息記錄媒體上準確地形成對應于該信息記錄媒體的焦點。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光學式錄放裝置,上述焦點位置變更部件最好是非球面透鏡。
按照上述構成,由于上述焦點位置變更器件是非球面透鏡,所以,能夠在信息記錄媒體上準確地形成對應于該信息記錄媒體的焦點。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光學式錄放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焦點位置變更器件最好是全息元件。
按照上述構成,由于上述焦點位置變更器件是全息元件,所以,能夠在信息記錄媒體上準確地形成對應于該信息記錄媒體的焦點。
在發(fā)明的詳細說明的項目中所做的具體的實施例始終是來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內容,但不應狹義地理解為僅限定于這種具體例,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下面記載的權利要求的范圍內,能夠各種各樣地變換著來實施。
權利要求
1.一種把光照射到厚度或記錄密度各不相同的信息記錄媒體上進行信息記錄、重現(xiàn)或抹除的光學式錄放裝置,包括有用來在第1信息記錄媒體上形成規(guī)定直徑的光點的同時,在與上述第1信息記錄媒體的記錄密度不同的第2信息記錄媒體上形成與上述直徑不同直徑的光點的物鏡;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第2信息記錄媒體與上述物鏡的距離分別根據(jù)上述第1、第2信息記錄媒體的盤面擺動標準來設定。
2.一種把光照射到厚度或記錄密度各不相同的信息記錄媒體上進行信息記錄、重現(xiàn)或抹除的光學式錄放裝置,該裝置包括有用來在第1信息記錄媒體上形成規(guī)定直徑的光點的同時,在與上述第1信息記錄媒體的記錄密度不同的第2信息記錄媒體上形成與上述直徑不同直徑的光點的物鏡;其特征在于該物鏡的焦點位置根據(jù)上述第1、第2信息記錄媒體的盤面擺動標準來設定。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光學式錄放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物鏡的焦點位置根據(jù)上述物鏡的數(shù)值孔徑來設定。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光學式錄放裝置,其特征在于對應于一方信息記錄媒體中的物鏡的可動范圍被包含在對應于另一方信息記錄媒體中的物鏡的可動范圍之中。
5.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光學式錄放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第2信息記錄媒體中記錄密度低的一方的信息記錄媒體中的物鏡的可動范圍的最下點被設定得低于記錄密度高的一方的信息記錄媒體中的物鏡的可動范圍的最下點。
6.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光學式錄放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第2信息記錄媒體中記錄密度低的一方的信息記錄媒體中的物鏡的可動范圍的最下點包含在照射到記錄密度高的一方的信息記錄媒體的入射到反射鏡之前的光束中。
7.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光學式錄放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物鏡在其光束入射側包含第1、第2、第3區(qū)域;其中第1區(qū)域被設定得決定用來在記錄密度高的一方的信息記錄媒體的信息記錄面上形成規(guī)定直徑的光點的數(shù)值孔徑;上述第2區(qū)域被設定得決定用來在記錄密度低的一方的信息記錄媒體的信息記錄面上形成規(guī)定直徑的光點的孔徑數(shù);上述第3區(qū)域被設定得使透過上述第1和第3區(qū)域的光的光通量的總和與透過上述第2區(qū)域的光的光通量之比為規(guī)定的比。
8.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光學式錄放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物鏡由包含凹凸區(qū)域的全息透鏡形狀構成,其中上述凹凸區(qū)域被設定得使透過該凹凸區(qū)域的光在上述第1或第2信息記錄媒體之中的一方的信息記錄面上形成規(guī)定直徑的光點。
9.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光學式錄放裝置,其特征在于設對應于第1信息記錄媒體的物鏡的可動范圍的最上點與第1信息記錄媒體的距離為T1、上述可動范圍的最下點與第1信息記錄媒體的距離為B1、對應于第2信息記錄媒體的物鏡的可動范圍的最上點與第2信息記錄媒體的距離為T2、上述可動范圍的最下點與第2信息記錄媒體的距離為B2、照射到第1信息記錄媒體的光束的直徑為Da、照射到第2信息記錄媒體的光束的直徑為Db;上述第1和第2信息記錄媒體與上述物鏡的距離分別被設定得在(B2-B1)<(Da-Db)/2時,(T2-T1)≥(Da-Db)/2-(B2-B1)。
10.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光學式錄放裝置,其特征在于射入上述物鏡的光是平行光。
11.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光學式錄放裝置,其特征在于射入上述物鏡的光是擴散光。
12.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光學式錄放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遮光裝置和焦點位置變更部件;其中遮光裝置設置在上述物鏡上或與上述物鏡的移動聯(lián)動的部位,用來遮擋入射到上述物鏡的光的一部分;焦點位置變更部件根據(jù)需要被插入在光源與物鏡之間的光路中,根據(jù)所使用的信息記錄媒體來變更形成在上述信息記錄媒體上的焦點的位置。
13.一種把來自光源的光經(jīng)物鏡照射到厚度或記錄密度各不相同的信息記錄媒體上進行信息記錄、重現(xiàn)或抹除的光學式錄放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設置在光源與信息記錄媒體之間的光路中,與上述物鏡同心的呈環(huán)狀,用來遮擋上述光的一部分的遮光裝置;根據(jù)需要被插入在光源與物鏡之間的光路中,把形成在信息記錄媒體上的焦點的位置變更為對應于所使用的信息記錄媒體的焦點的位置的焦點位置變更部件。
14.根據(jù)權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學式錄放裝置,其特征在于按照上述焦點位置變更部件的配置位置構成多種由上述焦點位置變更部件與上述遮光裝置的組合而構成的合成光學系統(tǒng)。
15.根據(jù)權利要求14所述的光學式錄放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含有根據(jù)所使用的信息記錄媒體來選擇上述多種合成光學系統(tǒng)中的一種光學系統(tǒng)的光學系統(tǒng)選擇裝置。
16.根據(jù)權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學式錄放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對第1信息記錄媒體進行信息記錄、重現(xiàn)或抹除時,上述光學系統(tǒng)選擇裝置選擇上述焦點位置變更部件被配置在從光源與物鏡之間的光路中撤離的位置上的合成光學系統(tǒng);在對記錄密度不同于第1信息記錄媒體的第2信息記錄媒體進行信息記錄、重現(xiàn)或抹除時,上述光學系統(tǒng)選擇裝置選擇把上述焦點位置變更部件配置在光源與物鏡之間的光路中的合成光學系統(tǒng)。
17.根據(jù)權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學式錄放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含有在中央部位有孔徑部并遮擋入射到上述物鏡的光的一部分的孔徑部件;上述孔徑部件的內徑被設定得大于上述遮光裝置的內徑。
18.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光學式錄放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孔徑部件被設置在上述焦點位置變更部件上。
19.根據(jù)權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學式錄放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含有在中央部位有孔徑部并遮擋入射到上述物鏡的光的一部分的孔徑部件;上述孔徑部件的內徑被設定得小于上述物鏡的孔徑。
20.根據(jù)權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學式錄放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含有支持上述焦點位置變更部件的同時把該焦點位置變更部件插入撤出光源與信息記錄媒體之間的光路中的支持部件。
21.根據(jù)權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學式錄放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焦點位置變更部件是球面透鏡。
22.根據(jù)權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學式錄放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焦點位置變更部件是非球面透鏡。
23.根據(jù)權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學式錄放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焦點位置變更部件是全息元件。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的光學錄放裝置設置有在DVD11上形成規(guī)定直徑光點的同時,在不同于DVD11的記錄密度的CD12上形成不同于上述直徑的光點的物鏡4。根據(jù)DVD11、CD12的盤面擺動標準來設定DVD11、CD12中的工作距離WD1、WD2。這樣,與不考慮盤面擺動的原來的情況相比,就能使WD1減小,結果,能夠使裝置的厚度比原來的更薄。
文檔編號G11B7/00GK1176452SQ97117500
公開日1998年3月18日 申請日期1997年7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1996年7月16日
發(fā)明者森田秀次 申請人:夏普公司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