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可以基于某些測度進行手動或者自動排序。例如:可以按照時間先后順序將挑選出來的照片進行排序。
[0074]步驟4,對于排好序的照片,按照預定的策略,根據相鄰數字媒體拍攝時的地理位置,為每兩張相鄰照片分配一個合適的地圖尺度,以便在滿足不同條件下提供適合的顯示呈現。
[0075]本實例中具體的分配方案如下:
[0076]4.1、首先進行分類
[0077]假定一張照片對應一個地點,為了盡可能清楚地呈現相鄰兩點之間的路徑,同時避免在動態(tài)顯示過程中地圖過多的縮放,可以限定地圖尺度數量N,N最多和電子地圖提供的尺度數量相同。N可以根據初始指定的固定值確定,也可以在計算過程中動態(tài)確定。
[0078]然后將所有相鄰兩點按照它們之間的距離分為N類。在進行分類時,若N為根據初始指定的固定值,則采用固定法進行分類,即將所有相鄰兩點按照它們之間的距離平均分為N類;若N為動態(tài)確定的值,則采用動態(tài)法分類,即與下面所述確定尺度時一起計算,只要確定一個初始值N=I和一個上限,例如:N不能超過3。
[0079]參見圖3,其所示為整個旅途路徑示意圖。整個路徑中共有9張照片,且每張照片對應一個地點,這9個點的地理經緯度坐標分別為:A(31.131318,121.401201),B (34.259611,108.947029),C (34.252636,108.95287),D (34.384319,109.283184),E (36.064755,103.816982),F (36.06639,103.774614),G(38.930705,100.457043),H(38.97029, 100.024727),1(40.142165, 94.661884) ? 參見圖 4,其所示為 9 個點中相鄰兩點距離。針對這9個點,采用固定法根據距離將所有相鄰兩點分成2類:第一類是:AB,DE,FG, HI ;第二類是:BC, CD,EF, GH (如圖 5 所示)。
[0080]4.2、確定尺度
[0081]分類后,根據特定的顯示區(qū)域,為每一類即其中所有的相鄰兩點指定一個適合顯示區(qū)域的地圖尺度。
[0082]首先定義最小可視距離D,它是一個屏幕顯示上的距離(圖6所示);當兩點顯示在屏幕上時,如果它們在屏幕上的物理距離小于D,則認為這兩點難以分辨,具體表現就是兩點的標記靠得太近從而有重疊(如圖7所示);如果大于D,則認為這兩點可以分辨,即兩點的標記分得較開。
[0083]對某一類合適的地圖尺度可以是某個范圍中的一個值。該范圍的上限是:在地圖尺度盡可能大的情況下,使該類中所有相鄰兩點都能被包含在顯示區(qū)域之內。
[0084]該范圍下限是:如果在上限的情況下,該類中所有相鄰兩點之間屏幕距離的最小值大于最小可視距離D,那么,在地圖尺度盡可能小的情況下,該最小值對應的相鄰兩點之間的屏幕距離不小于D ;否則,即為上限值??紤]計算負擔,默認情況下可以取上限。
[0085]對于固定分類法得到的分類,到此尺度確定完畢。
[0086]對于動態(tài)分類法得到的分類,從N=I開始,對于每一類,按照上面所述方法確定其地圖尺度。特別是,對于某一類,如果其中所有點都是兩兩相鄰的,例如:N=1,如果可用,可以將該類中所有點或者所有相鄰兩點之間的折線交給地圖提供商的接口,直接確定一個能包含這些點的邊界矩形,同時也就獲得了一個合適的地圖尺度。然后,將在該地圖尺度下,之間距離小于D的相鄰兩點歸入新創(chuàng)建的一類。重復這個過程,直到:達到N的上限,或者所有的相鄰兩點處理完畢,或者達到電子地圖的尺度限制;以先到達的條件為準。
[0087]由此,針對上述兩類的分組來確定尺度時,對于第一類,其中的AB兩點之間的距離最長,以此來確定上限(如圖8所示);其中HI兩點之間的距離最短,以此來確定下限(如圖9所示)。在確定的上限和下限之間確定第一類的地圖尺度為三,即賦予地圖尺度3 (如圖10所示)。
[0088]同理,確定第二類的地圖尺度為八,即賦予地圖尺度8 (如圖11所示)。
[0089]4.3確定屏幕顯示位置
[0090]在給相鄰兩點指定一個適合顯示區(qū)域的地圖尺度后,將確定每個點呈現時的屏幕位置,且確保每個點都在顯示區(qū)域之內。
[0091]下面給出一種詳細方法,通過給每對相鄰兩點分配一個地圖顯示邊界,從而確定每個點在屏幕上的位置,具體過程如下:
[0092](I)所有相鄰兩點的集合為P,設集合S為空,在P中取第一對相鄰兩點Pc ;
[0093](2)將Pc的2點放入集合S ;在Pc的地圖尺度下,確定屏幕顯示區(qū)域在地圖上對應的地理范圍A,例如:一個確定的長X寬的矩形;
[0094](3)在P中取下一對未處理相鄰兩點Pn。如果取到,轉到步驟(4);否則,結束;
[0095](4)如果Pn的地圖尺度與Pc相同,將Pn的后I點與集合S —起形成集合St,轉到步驟(5);否則,轉到步驟(6);
[0096](5)確定St中所有點覆蓋的區(qū)域是否超過A:如果沒有,用St代替S,轉到步驟
(3);否則,轉到步驟(6);
[0097](6)為S中所有點確定對應的地圖顯示邊界(用邊界點的絕對經緯度值確定),使這些點都能包含在屏幕顯示區(qū)域內,并將該地圖邊界賦予S所涉及的所有相鄰兩點,并標識這些相鄰兩點為已處理;清空S ;
[0098]如果是從步驟(4)來此,用Pn代替Pc,轉到步驟(2);
[0099]如果從步驟(5)來此,將Pn的2點放入S,轉到步驟(3)。
[0100]以下以確定圖3中B⑶F點的顯示范圍為例來進一步說明上述方案。
[0101]參見圖12,其所是為地圖中B⑶F四點的之間的距離關系示意圖。圖13為屏幕的尺寸。
[0102]由此,在通過上述方案根據圖13所示的屏幕尺寸確定顯示范圍時,B⑶三點可以展示在圖13所示的屏幕中,而F點超出了屏幕顯示的范圍,所以在顯示時不予考慮,在顯示時只考慮B⑶三點既可(如圖14所示)。
[0103]在確定顯示B⑶三點后,將B⑶三點進行居中顯示(如圖15所示)。
[0104]步驟5,對于排序并分配地圖尺度的照片,依次在電子地圖上顯示每張照片的地理位置,并且在顯示相鄰照片的地理位置之間顯示從一點到另一點的路徑(如圖3所示)。該路徑是通過電子地圖描繪出來的兩點之間的真實路徑。
[0105]當要顯示某個點,其對應的地圖尺度由下一個即將顯示的相鄰兩點的尺度決定。
[0106]在某個地圖尺度下,可以使該尺度對應的所有相鄰兩點都位于顯示區(qū)域之內。相鄰兩張照片對應的地理位置之間的路徑可以由初始照片集中照片對應的地理位置生成。
[0107]對于在顯示相鄰照片的地理位置之間顯示從一點到另一點的路徑,可以利用電子地圖提供商的接口生成基于真實路徑的呈現。
[0108]基于上述五個步驟即可在相應的電子地圖上動態(tài)的顯示本次旅游的路徑以及所到達的地點,從而形成相應的電子動態(tài)游記。
[0109]實例2,
[0110]本實例在實例I中電子動態(tài)游記實現方案的基礎上,提供一優(yōu)化方案:
[0111]該優(yōu)化方案即在以地圖的形式依次呈現地理位置和相鄰兩點之間的路徑時,還可以同時顯示地理位置對應的照片。
[0112]對于照片的顯示,可以選擇靜態(tài)的方式或者動態(tài)的方式進行顯示:
[0113]當以地圖形式顯示靜態(tài)內容時,例如:靜止不動的地理位置和相鄰兩點間的路徑,同時顯示對應的照片,如圖17和19。這是一個靜態(tài)呈現過程,可以持續(xù)一段較長時間,例如3秒。
[0114]當以地圖形式顯示動態(tài)的內容時,若在地圖上表現正在進入某個地理位置時,參見圖16和圖18,相對應的地理位置A和B,可以以動態(tài)的方式在地圖上進行顯示,如下落的動態(tài)形式呈現;在地理位置A和B動態(tài)呈現的同時,其對應的照片I和2則在地圖上方動態(tài)進入,并進行顯示。
[0115]若在地圖上表現正在通過相鄰兩點(A和B)間的路徑時(即兩點之間進行切換顯示),參見圖18,當第一個位置(A)移動完成后,A和B兩點之間的路徑采用由淺入深的逐漸增強的進入方式進行顯示,同時第二位置B進行動態(tài)的呈現,這樣在路徑展現出來時,第二個地理位置也同時移動完成(如圖19所示)。
[0116]在動態(tài)呈現路徑的同時,從相鄰兩點的前一個所對應的照片動態(tài)地(例如:淡入淡出)切換到后一個所對應的照片(如圖18中切換的照片)。這是一個動態(tài)呈現過程,可以持續(xù)一段較短時間,例如:用0.5秒表現正在進入某個地理位置,用0.5秒表現正在通過相鄰兩點間的路徑。切換之后重新進入靜態(tài)呈現過程,如圖17和圖19。
[0117]在動態(tài)呈現的過程中,根據需要還可以播放預先添加音頻信息。
[0118]對于照片在地圖上顯示的方位,照片和地圖可以分別占據同樣或者類似大小的區(qū)域,照片可以位于視覺焦點位置,例如:照片在上,地圖在下,如圖16到圖19中呈現的布局。
[0119]實例3,
[0120]該實例在實例I和實例2中電子動態(tài)游記實現方案的基礎上,提供另外一種通過人為快速輸入軌跡的方式增強軌跡生成方法,并以此在地圖上實現相鄰照片的地址位置之間路徑的顯示。
[0121]該實例中提供的在地圖上顯示相鄰照片的地址位置之間路徑的方法,可以允許用戶自己通過描繪的方式直接用輸入設備指定某一段路徑。
[0122]例如,有時候地圖提供商提供的接口在指定的地理位置之間無法繪制路徑,或者繪制的路徑與實際不符,如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