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一種巷道離層型頂板錨桿支護的設計方法與流程

文檔序號:12063971閱讀:995來源:國知局
一種巷道離層型頂板錨桿支護的設計方法與流程

本發(fā)明屬于煤礦技術領域,涉及一種頂板錨桿支護的設計方法,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巷道離層型頂板錨桿支護的設計方法。



背景技術:

錨桿在作用過程中,錨固系統(tǒng)作用機理是極其復雜的,尤其當圍巖出現(xiàn)離層時,離層對桿體產生附加的應力,并改變了原有的應力分布,在離層處會出現(xiàn)應力集中,荷載增大的現(xiàn)象,離層對桿體的不利影響會造成安全隱患。目前現(xiàn)有技術中急需一種巷道離層型頂板錨桿支護的設計方法。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巷道離層型頂板錨桿支護的設計方法,該方法建立力學模型,得出離層型頂板的錨桿荷載分布規(guī)律,并通過系統(tǒng)錨桿荷載求解,對錨桿直徑、間排距及錨固長度進行設計。

其具體技術方案為:

一種巷道離層型頂板錨桿支護的設計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對離層型頂板進行界定,通過巖性及力學模型計算判斷出頂板是否會發(fā)生離層:

煤礦覆巖所特有的沉積環(huán)境形成的層狀巖體,巖層層面多為巖體結構中的弱面,巖層層面的拉裂、剪切滑移都易發(fā)生離層,離層位置及離層值的確定是錨桿支護設計的基礎;

基于關鍵層理論及組合梁荷載計算公式,判斷離層可能發(fā)生的位置:

當(qn+1)1<(qn)1,(qn)1為該組第n層對第1層的載荷,就說明第n+1層巖層對第1層巖層施加不到載荷了,此時認為第n分層與第n+1分層之間是具備發(fā)生離層條件的位置。

將頂板巖梁模型簡化為簡支梁受均布荷載作用,計算巖層的撓度:

式中,Ei為第i個關鍵巖層的彈性模量;qi為作用在第i個關鍵巖層的荷載,根據(jù)式(1)求得;L=B+2B0,B為巷道寬度,B0為附加跨度;Ii為慣性矩,Ii=hi3/12,hi為第i個關鍵巖層的高度;

根據(jù)普氏理論,側壁處與破裂面的夾角為求得附加跨度:

式中,H為巷道高度,為巷幫巖體的內摩擦角。

離層值b應為兩個相鄰層組之間的撓度差:

b=wi-wi+1 (4)

步驟2、離層單獨作用下錨桿的荷載計算

全長錨固錨桿長度L,x為距離巷道表面的距離,x0為離層發(fā)生位置,錨固體直徑(即孔徑)D,錨桿直徑為d,錨桿彈性模量Eb,漿體彈性模量Eg,復合彈性模量錨桿界面剪應力為τ(x),軸力為P(x),剪切位移為u(x)。根據(jù)巖層移動時拉拔荷載對錨桿的作用機理,建立理論模型,采用二階段線性剪切滑移模型,對離層作用荷載進行彈塑性分析;

結合式(5)、(6)有:

彈性狀態(tài)時,接觸面上剪應力與剪切位移成比例變化,K為剪切剛度系數(shù),主要與圍巖和注漿材料有關,錨固體界面剪應力表示為:

τ(u)=Ku

(8)

將式(8)代入式(7),得到:

令解微分方程:

u(x)=C1eβx+C2e-βx (10)

根據(jù)式(5)可以求得:

離層會對錨桿產生拉拔作用,基于拉拔荷載對錨桿的作用機理,假設離層處產生的外荷載為P0,代入邊界條件:離層左側錨固段始端P(x)|x=0=0,離層右側錨固段錨固段P(x)|x=L=0,分別求出系數(shù)C1、C2,得到離層左右兩側錨固體剪切位移、剪應力和軸力的分布:

臨空面到離層段:

離層到巖體內部:

彈性狀態(tài)下,離層值b就等于離層左右兩側錨固體界面相對剪切位移之和:

令ω=[ct h(βx0)+ct h[β(L-x0)]],由(18)式得:

錨桿在拉拔荷載P作用下,根據(jù)式(11),代入邊界條件:錨固段始端P(x)|x=0=P,錨固段末端P(x)|x=L=0,可求出C1、C2,將C1、C2代入式(10)得:

相應的,錨固體軸力及與圍巖界面剪應力分布公式為:

當荷載相對較大時,錨固段始端剪應力達到界面抗剪強度,界面會發(fā)生脫粘破壞,孔壁周圍的巖體將進入塑性階段,第二階段的剪應力與位移關系曲線可得:

τ(u)=τs (23)

將式(23)代入式(7)得到塑性部分位移:

如果不考慮界面脫粘情況,按照錨固體與圍巖體完全粘結情況獲得的剪應力沿錨桿分布,實際情況中,當界面剪應力超過界面抗剪強度時,就會發(fā)生滑移,剪應力沿錨桿軸向會發(fā)生重新分布,峰值點會向錨桿后部移動,相應滑移段上的剪應力為界面的殘余強度,考慮界面脫粘情況的剪應力分布;

設離層左右兩側剪應力大于界面抗剪強度的錨固段長度分別為L0,依據(jù)另滑移前曲線在0~L0范圍下的面積等于滑移后曲線0~Ls范圍下的面積,計算出滑移范圍Ls,

根據(jù)式(26)可以求得:

彈、塑性轉折點處根據(jù)式(22)得P′=P-πDτsLs,代入式(27)求出C3。

根據(jù)式(12),此時彈性部分位移:

彈性部分錨固體軸力及與圍巖界面剪應力分布公式為:

當x=Ls時,u(x)=u(x),結合式(3.36)、(3.37)推導出C4,代入C3、C4得:

離層對錨桿作用荷載的彈塑性分析,臨空面到離層段:

離層到巖體內部:

根據(jù)上節(jié)理論推斷,改變邊界條件,可得離層左右兩側彈、塑性剪切位移:

臨空面到離層段:

離層到巖體內部:

式中,P′=P0-πDτsLs1;P″=P0-πDτsLs2。

由此得到在不考慮錨桿外端托盤影響時,界面處于彈塑性狀態(tài)下錨固體的剪應力及軸力分布;

臨空面到離層段-塑性:

τ1塑(x)=τs (41)

P1塑(x)=P0+πDτs(x-x0) (42)

離層到巖體內部-塑性:

τ2塑(x)=τs (43)

P2塑(x)=P0-πDτs(x-x0) (44)

臨空面到離層段-彈性:

離層到巖體內部-彈性:

式中,Pe1、Pe2分別為離層左右兩側處于臨界滑動狀態(tài)時的極限拉拔力,

考慮界面脫粘情況,離層值b的表達式如下:

①x0在錨桿左側(靠近臨空面),當Pe1<P0<Pe2時,即離層左側錨固體界面開始滑移,進入彈塑性階段,右側仍為彈性階段:

當P0>Pe2時(x0≠Ls1),離層左右兩側錨固體界面均進入彈塑性階段:

當x0=Ls1時,即左側全部進入塑性階段,根據(jù)式(32)令Ls=Ls1+Ls2,可推斷出離層值為:

②x0在錨桿右側(靠近巖體內部),當Pe2<P0<Pe1時,即離層右側錨固體界面開始滑移,進入彈塑性階段,左側仍為彈性階段:

當P0>Pe1時,離層左右兩側錨固體界面均進入滑移階段:b2′=b2(L-x0≠Ls2)。當L-x0=Ls2時,即右側全部進入塑性階段,離層值為:

當離層值確定時,通過公式(49)~(53)可以確定出離層處錨桿軸力P0。

局部錨固錨桿都要施加一定的預緊力,無離層條件下,桿體受到預緊力作用的同時還受到圍巖變形的相互作用;當巖體中出現(xiàn)離層后,隨著離層的擴展,離層對桿體的影響會越來越大,考慮主要因素對桿體的影響,理論模型分為兩部分:局部錨固錨桿施加預緊力和錨桿受離層單獨作用模型,r0為圓形巷道半徑,Q為施加在錨桿上的預緊力;

τ=τ′±τ1,2 (54)

P=πD∫|τ|dx (55)

式中,τ′為無離層情況下錨桿的剪應力;τ1,2為離層產生的附加應力,下標1,2表示離層左右兩側。系統(tǒng)剪應力與離層產生的剪應力方向一致時,取正號;反之,取負號。

計算出P0,代入公式(14)和(18),結合公式(54)剪應力按照彈性方法疊加,疊加后的剪應力大于抗剪強度時,進入彈塑性階段,再根據(jù)式(24)~(27)計算出離層左右兩側的滑移范圍Ls1、Ls2;

步驟3、錨桿支護參數(shù)設計

巷道高H,半跨寬a,按照塑性區(qū)范圍和冒落拱高度計算錨桿有效長度,兩者取較大值:

等效圓半徑r0為:

則不支護時煤巷內部最大非彈性區(qū)半徑Rp為:

頂部非彈性區(qū)深度:l2=Rp-H/2 (58)

冒落拱高度:

基于懸吊理論,錨桿承載力設計值應不小于冒落拱內圍巖的重量:

N=k·bm·a1·a2·γ (60)

式中,k為安全系數(shù),取1.5;γ為巷道頂部圍巖容重;a1、a2為錨桿間排距,通常取a1=a2=a;N為錨桿承載力設計值。

錨桿間排距:

錨桿直徑:

錨桿的錨固長度:

錨桿的設計長度為:

式中,Pmax為錨桿承受的最大軸力;N為錨桿承載力設計值;[σ]為錨桿的允許抗拉強度;qr為錨固體與巖石孔壁間的粘結強度設計值;b為冒落拱高度;k為安全系數(shù),取1.5~2.0;L為錨桿外端長度,一般取0.1m。

進一步,步驟3中,當外荷載增大時,錨桿的支護參數(shù)均有所調整,為確保支護設計的安全性,應增加錨桿的直徑和錨固長度;在錨桿所受荷載超過設計錨固力時,應減小錨桿的間排距,離層條件下桿體的外荷載明顯增加,將離層的作用荷載考慮到系統(tǒng)錨桿支護設計中,根據(jù)公式(54)和(55)確定錨桿荷載。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傳統(tǒng)的支護設計方法并沒有考慮離層的不利影響,離層在發(fā)展過程中會對錨桿產生拉力作用,此時錨桿所承受的荷載值增大,界面很容易發(fā)生脫粘滑移,會給生產帶來安全隱患。本發(fā)明在傳統(tǒng)支護設計方法的基礎上,考慮了離層產生的不利影響,通過所給公式可以計算出系統(tǒng)錨桿的荷載值,以此為依據(jù)設計錨桿參數(shù),該方法更加安全可靠。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巷道離層型頂板錨桿支護的設計方法的流程圖;

圖2是離層下錨桿錨固段作用機理;

圖3是剪切滑移模型;

圖4是錨桿微段的靜力平衡,其中圖4(a)為離層左側錨固體微段,圖4(b)為離層右側錨固體微段;

圖5是離層引起的錨固體剪應力及軸力分布;

圖6是錨固體剪應力調整模式,其中圖6(a)為不考慮界面脫粘情況,圖6(b)為考慮界面脫粘情況;

圖7是錨桿系統(tǒng)分析模型,其中圖7(a)為考慮離層的錨桿系統(tǒng)模型,圖7(b)為無離層情況,圖7(c)為離層單獨作用于錨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如圖1所示,一種巷道離層型頂板錨桿支護的設計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對離層型頂板進行界定,通過巖性及力學模型計算判斷出頂板是否會發(fā)生離層:

煤礦覆巖所特有的沉積環(huán)境形成的層狀巖體,巖層層面多為巖體結構中的弱面,巖層層面的拉裂、剪切滑移都易發(fā)生離層,離層位置及離層值的確定是錨桿支護設計的基礎;

基于關鍵層理論及組合梁荷載計算公式,判斷離層可能發(fā)生的位置:

當(qn+1)1<(qn)1,(qn)1為該組第n層對第1層的載荷,就說明第n+1層巖層對第1層巖層施加不到載荷了,此時認為第n分層與第n+1分層之間是具備發(fā)生離層條件的位置。

將頂板巖梁模型簡化為簡支梁受均布荷載作用,計算巖層的撓度:

式中,Ei為第i個關鍵巖層的彈性模量;qi為作用在第i個關鍵巖層的荷載,根據(jù)式(1)求得;L=B+2B0,B為巷道寬度,B0為附加跨度;Ii為慣性矩,Ii=hi3/12,hi為第i個關鍵巖層的高度;

根據(jù)普氏理論,側壁處與破裂面的夾角為求得附加跨度:

式中,H為巷道高度,為巷幫巖體的內摩擦角。

離層值b應為兩個相鄰層組之間的撓度差:

b=wi-wi+1 (4)

步驟2、離層單獨作用下錨桿的荷載計算

全長錨固錨桿長度L,x為距離巷道表面的距離,x0為離層發(fā)生位置,錨固體直徑(即孔徑)D,錨桿直徑為d,錨桿彈性模量Eb,漿體彈性模量Eg,復合彈性模量錨桿界面剪應力為τ(x),軸力為P(x),剪切位移為u(x)。根據(jù)巖層移動時拉拔荷載對錨桿的作用機理,建立理論模型,采用二階段線性剪切滑移模型,對離層作用荷載進行彈塑性分析;如圖2至圖4所示。

結合式(5)、(6)有:

彈性狀態(tài)時,接觸面上剪應力與剪切位移成比例變化,K為剪切剛度系數(shù),主要與圍巖和注漿材料有關,錨固體界面剪應力表示為:

τ(u)=Ku

(8)

將式(8)代入式(7),得到:

令解微分方程:

u(x)=C1eβx+C2e-βx (10)

根據(jù)式(5)可以求得:

離層會對錨桿產生拉拔作用,基于拉拔荷載對錨桿的作用機理,假設離層處產生的外荷載為P0,代入邊界條件:離層左側錨固段始端P(x)|x=0=0,離層右側錨固段錨固段P(x)|x=L=0,分別求出系數(shù)C1、C2,得到離層左右兩側錨固體剪切位移、剪應力和軸力的分布:

臨空面到離層段:

離層到巖體內部:

彈性狀態(tài)下,離層值b就等于離層左右兩側錨固體界面相對剪切位移之和:

令ω=[ct h(βx0)+ct h[β(L-x0)]],由(18)式得:

錨桿在拉拔荷載P作用下,根據(jù)式(11),代入邊界條件:錨固段始端P(x)|x=0=P,錨固段末端P(x)|x=L=0,可求出C1、C2,將C1、C2代入式(10)得:

相應的,錨固體軸力及與圍巖界面剪應力分布公式為:

當荷載相對較大時,錨固段始端剪應力達到界面抗剪強度,界面會發(fā)生脫粘破壞,孔壁周圍的巖體將進入塑性階段,第二階段的剪應力與位移關系曲線可得:

τ(u)=τs (23)

將式(23)代入式(7)得到塑性部分位移:

如果不考慮界面脫粘情況,按照錨固體與圍巖體完全粘結情況獲得的剪應力沿錨桿分布見圖5(a)。但實際情況中,當界面剪應力超過界面抗剪強度時,就會發(fā)生滑移,剪應力沿錨桿軸向會發(fā)生重新分布,峰值點會向錨桿后部移動,相應滑移段上的剪應力為界面的殘余強度??紤]界面脫粘情況的剪應力分布,如圖5(b)所示。

根據(jù)圖5(a)所示,設離層左右兩側剪應力大于界面抗剪強度的錨固段長度分別為L0,依據(jù)圖5(a)、(b)中陰影部分面積相等條件,可以計算出滑移范圍Ls。

根據(jù)式(26)可以求得:

彈、塑性轉折點處根據(jù)式(22)得P′=P-πDτsLs,代入式(27)求出C3

根據(jù)式(12),此時彈性部分位移:

彈性部分錨固體軸力及與圍巖界面剪應力分布公式為:

當x=Ls時,u(x)=u(x),結合式(3.36)、(3.37)推導出C4,代入C3、C4得:

離層對錨桿作用荷載的彈塑性分析,臨空面到離層段:

離層到巖體內部:

根據(jù)上節(jié)理論推斷,改變邊界條件,可得離層左右兩側彈、塑性剪切位移:

臨空面到離層段:

離層到巖體內部:

式中,P′=P0-πDτsLs1;P″=P0-πDτsLs2。

由此得到在不考慮錨桿外端托盤影響時,界面處于彈塑性狀態(tài)下錨固體的剪應力及軸力分布;如圖6所示。

臨空面到離層段-塑性:

τ1塑(x)=τs (41)

P1塑(x)=P0+πDτs(x-x0) (42)

離層到巖體內部-塑性:

τ2塑(x)=τs (43)

P2塑(x)=P0-πDτs(x-x0) (44)

臨空面到離層段-彈性:

離層到巖體內部-彈性:

式中,Pe1、Pe2分別為離層左右兩側處于臨界滑動狀態(tài)時的極限拉拔力,

考慮界面脫粘情況,離層值b的表達式如下:

①x0在錨桿左側(靠近臨空面),當Pe1<P0<Pe2時,即離層左側錨固體界面開始滑移,進入彈塑性階段,右側仍為彈性階段:

當P0>Pe2時(x0≠Ls1),離層左右兩側錨固體界面均進入彈塑性階段:

當x0=Ls1時,即左側全部進入塑性階段,根據(jù)式(32)令Ls=Ls1+Ls2,可推斷出離層值為:

②x0在錨桿右側(靠近巖體內部),當Pe2<P0<Pe1時,即離層右側錨固體界面開始滑移,進入彈塑性階段,左側仍為彈性階段:

當P0>Pe1時,離層左右兩側錨固體界面均進入滑移階段:b2′=b2(L-x0≠Ls2)。當L-x0=Ls2時,即右側全部進入塑性階段,離層值為:

當離層值確定時,通過公式(49)~(53)可以確定出離層處錨桿軸力P0。

局部錨固錨桿都要施加一定的預緊力,無離層條件下,桿體受到預緊力作用的同時還受到圍巖變形的相互作用;當巖體中出現(xiàn)離層后,隨著離層的擴展,離層對桿體的影響會越來越大,考慮主要因素對桿體的影響,理論模型分為兩部分:局部錨固錨桿施加預緊力(圖7b)和錨桿受離層單獨作用模型(圖7c)。圖7中r0為圓形巷道半徑,Q為施加在錨桿上的預緊力。

τ=τ′±τ1,2 (54)

P=πD∫|τ|dx (55)

式中,τ′為無離層情況下錨桿的剪應力;τ1,2為離層產生的附加應力,下標1,2表示離層左右兩側。系統(tǒng)剪應力與離層產生的剪應力方向一致時,取正號;反之,取負號。

計算出P0,代入公式(14)和(18),結合公式(54)剪應力按照彈性方法疊加,疊加后的剪應力大于抗剪強度時,進入彈塑性階段,再根據(jù)式(24)~(27)計算出離層左右兩側的滑移范圍Ls1、Ls2;

步驟3、錨桿支護參數(shù)設計

巷道高H,半跨寬a,按照塑性區(qū)范圍和冒落拱高度計算錨桿有效長度,兩者取較大值:

等效圓半徑r0為:

則不支護時煤巷內部最大非彈性區(qū)半徑Rp為:

頂部非彈性區(qū)深度:l2=Rp-H/2 (58)

冒落拱高度:

基于懸吊理論,錨桿承載力設計值應不小于冒落拱內圍巖的重量:

N=k·bm·a1·a2·γ (60)

式中,k為安全系數(shù),取1.5;γ為巷道頂部圍巖容重;a1、a2為錨桿間排距,通常取a1=a2=a;N為錨桿承載力設計值。

錨桿間排距:

錨桿直徑:

錨桿的錨固長度:

錨桿的設計長度為:

L=l2+Ld+L (64)

式中,Pmax為錨桿承受的最大軸力;N為錨桿承載力設計值;[σ]為錨桿的允許抗拉強度;qr為錨固體與巖石孔壁間的粘結強度設計值;b為冒落拱高度;k為安全系數(shù),取1.5~2.0;L為錨桿外端長度,一般取0.1m。

進一步,步驟3中,當外荷載增大時,錨桿的支護參數(shù)均有所調整,為確保支護設計的安全性,應增加錨桿的直徑和錨固長度;在錨桿所受荷載超過設計錨固力時,應減小錨桿的間排距,離層條件下桿體的外荷載明顯增加,將離層的作用荷載考慮到系統(tǒng)錨桿支護設計中,根據(jù)公式(54)和(55)確定錨桿荷載。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不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披露的技術范圍內,可顯而易見地得到的技術方案的簡單變化或等效替換均落入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

當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